古人勤奋学习的故事
古人勤奋读书典故30则_励志故事

古人勤奋读书典故30则1.凿壁偷光形容贫寒之士刻苦夜读的典故。
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此典又可写作“凿壁借光”、“凿壁借辉”、“穿壁借光”、“偷光凿壁”,或简称“凿壁”、“偷光”、“匡壁”等。
2.映月比喻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读书的典故。
事出《南齐书·孝义传·江泌》:“泌少贫,昼日斫屧,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
”此典流传甚广,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读”、“对月影”等形式。
3.囊萤映雪比喻贫士苦读的典故。
“囊萤”典出《艺文类聚·续晋阳秋》:“车胤字武子,学而不倦。
家贫不常得油,夏日用练囊盛数十萤火,以夜继日焉。
”“映雪”典出《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此两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萤”、“聚萤”、“照萤”、“读书萤”、“映雪”、“照雪”、“窗雪”等,两典并用还有“雪窗萤火”、“萤雪”等形式。
4.悬梁刺股形容发愤读书的典故。
悬梁,语见《太平御览》卷61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悬头至屋梁以自课”;刺股,语出《战国策·秦策一》:“乃夜发书。
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课。
伏而诵之。
简练以为揣摩。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5.牛角挂书形容勤奋读书的典故。
《新唐书·李密传》:“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
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
问所读,曰:'《项羽传》。
’因与语,奇之。
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
’玄感遂倾心结纳。
”后人遂以“书横牛角”、“角挂经”、“茧栗挂汉书”、“束书牛角”、“书挂角”、“牛角之悬”来形容勤奋读书。
或以“挂犊之才”、“牛角书生”来指勤奋学习而才思卓捷的书生。
6.韦编三绝形容刻苦认真读书的典故。
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

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古人勤奋好学,用功刻苦,即使生活环境再艰苦也坚持读书学习,为的就是改变自己的人生。
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勤奋读书的故事,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1:凿壁偷光匡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
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
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
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
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
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
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
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2:锥刺骨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
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
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
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
最终做了六国的宰相,成为六国的合纵长。
后用“刺股”比喻刻苦攻读。
3:头悬梁汉朝孙敬读书困倦时,将头发用绳子拴在梁上,一打盹就能惊醒,终于成为当代大儒。
后就用“刺股悬梁”比喻刻苦自学。
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4:映雪囊萤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
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
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
他为此十分苦恼。
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
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
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5:借月读书南北朝时的任末、江沁及宋朝陆游的祖父陆佃,这三人的少年时代都曾有借月之光读书的勤学事迹留传於世。
特别是江沁,为了追赶西斜的月光,竟捧著书本爬上屋顶再继续看下去。
古人勤奋读书的经典故事七篇

古人勤奋读书的经典故事七篇【篇一】古人勤奋读书的经典故事贾逵是东汉时的学者,从小就聪颖过人。
他非常喜欢读书,但因为家贫而上不起学。
有一天,姐姐正带着贾逵玩耍,对面学堂传来了老先生给学生们讲课的声音。
姐姐灵机一动,带着贾逵悄悄来到了学堂旁边,想让弟弟在学堂外面偷听。
学堂外边有道篱笆墙,贾逵个子小,姐姐就把他抱起来,站在篱笆外听讲。
回家后,小贾逵就用借来的笔墨把学到的内容记在自己制作的木片上,反复温习。
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他也记在木片上,主动请教别人。
就这样,贾逵到十多岁的时候,就成了名闻乡里的小先生了。
贾逵的家庭贫困,但他能用借来的笔墨把偷学的内容记录下来,反复温习,不明白的地方主动请教别人。
经过努力,最终学有所成。
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要珍惜时间,要效仿贾逵的学习精神,克服一切实际困难,真正做到把刑期当学期,不懈地充实和完善自己,就会对今后的人生大有裨益。
【篇二】古人勤奋读书的经典故事韩愈是唐代文人,通六经百家之学,崇尚儒术,以提倡古文为职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如同中国其它读书人一般,韩愈也希望能受朝廷重用,一展抱负与长才。
他在年少时便中进士第,但因个性不适官场,一辈子在仕途中浮沉不定,颇有失志之感,〈进学解〉这篇作品就是在这样的心情下写成。
文中叙述国子先生(韩愈自称,因曾十载之间,浮沉于国子博士之职)训诲他的学生说:“你们要勤奋努力的学习,才能有成就。
学问和品德都好,未来也不怕被埋没。
”话都还没说完,就有一位学生质疑的说:“老师,您不要骗我们了!这么久以来,我看您已是精通六艺,每天仍是手不释卷,连夜晚都点灯接着白天来读书。
结果呢?只因思想不符合当政者,便遭当权者排挤,不被重用,以致生活困苦不堪。
您自己有这样的遭遇,居然还要我们专心做学问!”韩愈藉老师与学生之口,一方面讥讽为政者不能善用人才,一方面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失落。
【篇三】古人勤奋读书的经典故事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大学者,他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的造诣,是当之无愧的一大名儒。
古代人勤奋学习故事

古代人勤奋学习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读懂历史,更好地完成历史课程的学习,教师常引用历史故事来完成教学,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古代人勤奋学习故事。
古代人勤奋学习故事1:陈平忍辱苦读书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
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古代人勤奋学习故事2:少年包拯学断案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
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古代人勤奋学习故事3:陆羽弃佛从文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
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
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
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
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
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
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古代人勤奋学习故事4:万斯同闭门苦读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
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
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
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
古代勤奋好学的名人故事

古代勤奋好学的名⼈故事1. 古代名⼈勤奋学习的故事1、陆⽻弃佛从⽂唐朝著名学者陆⽻,从⼩是个孤⼉,被智积禅师抚养长⼤。
陆⽻虽⾝在庙中,却不愿终⽇诵经念佛,⽽是喜欢吟读诗书。
陆⽻执意下⼭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
禅师为了给陆⽻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
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碰到了⼀位好⼼的⽼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的道理。
当陆⽻最终将⼀杯热⽓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读书的要求。
后来,陆⽻撰写了⼴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化发扬光⼤!这就是陆⽻弃佛从⽂的励志故事。
2、宋濂冒雪访师。
明朝著名散⽂家、学者宋濂⾃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且写得⼀⼿好⽂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之⾸”。
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的地⽅总要刨根问底。
这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个问题,冒雪⾏⾛数⼗⾥,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的梦吉⽼师,但⽼师并不在家。
宋濂并不⽓馁,⽽是在⼏天后再次拜访⽼师,但⽼师并没有接见他。
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
当宋濂第三次独⾃拜访的时候,掉⼊了雪坑中,幸被⼈救起。
当宋濂⼏乎晕倒在⽼师家门⼝的时候。
⽼师被他的诚⼼所感动,耐⼼解答了宋濂的问题。
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困苦,拜访了很多⽼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家。
3、凿壁借光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
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
县⾥有个⼤户⼈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但不要报酬。
主⼈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家的书。
”主⼈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书资助匡衡)。
于是匡衡成了⼀代的⼤学问家。
4、刘勰佛殿借读。
夜深了,佛殿⾥忽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
⼩和尚们吓坏了,以为⾥⾯有⿁,⽴刻报告给⽼和尚。
于是,⽼和尚带领⼩和尚捉⿁。
关于古人勤学苦读的故事

关于古人勤学苦读的故事导语: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
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关于古人勤学苦读的故事,欢迎借鉴!1、悬梁刺股:汉代孙敬读书非常勤奋,从早上晨曦微露一直读到皓月东升,中间一刻也不休息。
假如看倦了想打盹,就拿一根绳子系在头顶上,绳子另一端挂在屋梁上,这样就无法打瞌睡,让自己始终保持清醒。
凭着这股劲,孙敬终于成为当世大学者。
战国时苏秦出身寒微,常常被人瞧不起,但他读书非常勤奋,如果昏昏欲睡,就自己拿一把锥子来刺击大腿,血一直流到脚踝。
尖锐的疼痛又提醒他继续用力。
就这样,苏秦终于学成满腹经纶,挂六国相印,主持合纵抗秦的大计。
2、焚膏继晷: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在自述自己的学习经历时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焚膏油(膏油,指点灯的油)以继晷(晷:读guǐ,日影,比喻时光),恒兀兀(恒兀兀:勤学不止的样子)以穷年。
”他读书学习时,经常是口中不断地吟诵着《六经》,手中不停地翻阅着各种典籍,从点起油灯一直学到天亮,就这样夜以继日,一年又一年。
以后,“焚膏继晷”就成了形容勤奋学习的典故。
当人们读到韩愈那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佳作,赞叹其雄健奔放、神奇生动而又充满艺术魅力的文辞时,是否会想到他焚膏继晷的日日夜夜呢。
3、映月读书:南齐时的江泌家境贫穷,白天做鞋为生,晚上才能抽空学习。
点不起灯,他就拿书登上屋顶,借着月光读书。
白居易有诗云:“是时天无云,山馆有月明,月下读数遍,风前吟一声。
”孟郊也曾有“夜贫灯烛绝,明月照吾书”的诗句,说明许多都有映月读书的体验。
4、囊萤映雪:囊萤映雪是说晋代的车胤和孙康为了学习,夜晚点不起灯,车胤夏日里就捉萤火虫装在绢袋中照明,而孙康则在冬夜下大雪时,映着雪光读书。
后《三字经》中引用了这个典故曰:“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5、凿壁偷光:西汉学者匡衡贫而好学。
夜晚无灯,为了能借邻家的烛光读书,他在墙壁上凿了个洞。
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7篇

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7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我们的导航灯,不断指引我们前进,那么从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中,大家读懂了什么呢?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大全7篇,以供大家参考!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一)凿壁偷光西汉时候,有个农夫的孩子,叫匡衡。
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由于家里穷,没钱上学。
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力量。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
那个时候,书是特别珍贵的,有书的人不愿轻易借给别人。
匡衡就在农忙的季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经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匡衡很焦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
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
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于是,匡衡想了一个方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
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二)程门立雪“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
它出自宋代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从小就聪慧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
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
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很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
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
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
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
古人勤学故事 【完整版】

古人勤学故事(一)凿壁偷光攻读的匡衡匡衡家穷,白天在帮父母干活,只有晚上才有时间看书,可是家穷没有钱买灯油。
他家隔壁住的是富人家胡老爹,经常打牌玩到三更半夜,灯火辉煌。
匡衡发现隔墙有一个小洞,透来一线灯光,他就把小洞凿大,经常借着这一光线看书。
匡衡家穷,没有钱买书,他知道李家有很多书,就要求到李家去当小佣人,他干活很卖力,主人很满意。
匡衡在李家干了一个月,到领工钱的时候了,他却对李员外说:“老爷我不想要这工钱了。
”李员外非常意外,问匡衡:“你的活儿干得不少,也很卖力气,为什么不要工钱,是不是想要什么东西?”匡衡说:“我家里穷,买不起书,你家这么多书,够我读几年了,我想以后我不拿工钱了,工钱就算成借书看交给您的租金吧。
”匡衡这种好学的精神感动了老员外,老员外对他说:“好孩子,你这么爱读书,是件大好事。
这样吧,工钱你还照样拿去,每天干完活后,晚上你就到我的书房去看书”。
就这样,匡衡读了很多很多的书,很有学问,后来成了我国西汉时期著名的经学专家,还当过汉元帝的丞相。
(二)头发悬梁的孙敬晋朝有一个叫孙敬的少年,学习非常勤奋,经常读书到深夜都不休息,为防止瞌睡,他把头发用绳子悬挂在屋梁上。
后来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三)锥刺股的苏秦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少年叫苏秦,勤奋好学,经常看书到深夜不休息,在倦怠瞌睡的时候,他就用锥来刺自己的屁股,使他警醒以继续读书。
后来成了六国的宰相。
(四)用警枕的司马光司马光的母亲给他做的软软的绣花枕他不用,却用大叔给他锯的一段园木头做枕头。
他母亲发现后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对他的母亲说:“软软的绣花枕很舒服,头一沾枕就再也醒不来了,非睡到大天亮不可,枕着这园木头睡,一翻身,它就会滚动,我也就能醒了,这样,我就可以起来读书了,所以我叫这木头枕叫警枕。
我身体好一夜睡四、五个小时就够了,应该抓紧时间读书才对。
”母亲听了,又心疼,又受感动。
司马光由于勤奋好学,二十岁就中了进士,还做过不少任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人勤奋学习的故事
导读:本文是关于古人勤奋学习的故事,希望能帮助到您!
古人勤奋学习的故事篇一:经师易遇,人师难遭
东汉末年,有个大学者名叫郭泰,他道德品质都十分高尚。
一天,他看见一个十二三岁的童子正在给他打扫书房,那童子长得眉清目秀,而且举止有礼。
于是他就问那个童子说:“你叫什么名字?几时来的?”那童子彬彬有礼地答道:“我叫魏昭,是这两天才由府上总管收下来的仆人,分派我给您做清洁工。
”郭泰问:“你认识字、读过书吗?”魏昭说:“读了一点。
”于是郭泰拿起一本较容易的书考问他,觉得这孩子不但聪明,而且很有学问。
郭泰说:“你有这么好的素质,应该继续学习啊,来这里做仆人岂不是浪费青春吗?”魏昭说:“我是专门投到你府上来的,因为我听说‘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所以想到你身边来,学习怎样做人啊!”郭泰听了,深深地被这孩子积极进取的行为感动,于是收魏昭做自己的学生,尽心竭力地教育培养他。
魏昭后来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学者。
古人勤奋学习的故事篇二:怀素芭蕉练字
怀素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怀素自幼聪明好学,他在《自叙帖》里开门见山他说:“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好笔翰。
”他勤学苦练的精神是十分惊人的。
因为买不起纸张,怀素就找来一块木板和圆盘,涂上白漆书写。
后来,怀素觉得漆板光滑,不易着墨,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块荒地,种植了一万
多株的芭蕉树。
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
由于怀素没日没夜的练字,老芭蕉叶剥光了,小叶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个办法,干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就算太阳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风冻得他手肤迸裂,他还是在所不顾,继续坚持不懈地练字。
他写完一处,再写另一处,从未间断。
这就是有名的怀素芭蕉练字。
古人勤奋学习的故事篇三:李密牛角挂书读汉书
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
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
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
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
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
此事被传为佳话。
古人勤奋学习的故事篇四:庭训的故事
有一天孔子独立庭院中静默沉思,其子孔鲤快步从他身边走过,孔子突然叫住孔鲤问:“学《诗》乎?”孔鲤回答:“未也”,孔子教导他:“不学《诗》,无以言”,孔鲤退而学《诗》。
又有一天,孔子又独立庭院中,孔鲤快步过其侧,孔子又叫住他,问:“学《礼》乎?”孔鲤对曰:“未也”,孔子教育他:“不学《礼》,无以立”,孔鲤退而学《礼》。
孔子在家庭教育中要求儿子孔鲤努力学习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学习社会的典章制度和伦理道德规范,使之在学业和道德上能够有所建树,将来成就一番伟业。
所谓“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强调的就是读书与做人的结合,治学与修身的统一,这是自孔子开始形成的
中国家训的突出特色。
在中国古代史上,孔子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可谓功勋卓著。
孔子在家庭教育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对后世影响很大。
另外,古人称父教子为庭训也来源于孔子在庭院中对孔鲤的这番教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