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二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1章第2章知识梳理

第一章机械运动一、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1)国际单位:;符号:。
常用长度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2)常用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1m=km=dm=cm= mm=μm=nm2.测量长度的工具为了更准确地认识周围的世界,把握事物的特点,我们发明了各种工具帮助我们测量。
如图1-1 所示的常见工具中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
图1-13. 正确使用刻度尺(1)会认:认识刻度尺的、和。
(2)会选:选择合适分度值的刻度尺,待测物体的长度不能超过刻度尺的。
(3)会放:把刻度尺紧贴在待测物体上,使刻度尺与待测长度平行,歪斜。
同时,调节刻度尺位置,使待测物体一端对准零刻度线。
(4)会看: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尺,且正对刻度线,不能歪斜。
(5)会读:要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
(6)会记:长度测量正确读数包括准确值、及,没有标明单位的数字在物理学中是毫无意义的。
温馨提示:刻度尺是初中物理实验中唯一需要估读的工具。
二、时间的测量1.国际单位:;符号。
常用单位:时(h)、分(min)、秒(s)。
换算关系:1 h= min;1 min= s。
2.测量工具:(古代) 日晷、沙漏、滴漏、脉搏等;(现代)机械钟、石英钟、电子表、等。
三、误差1.定义:和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1);(2)选用;(3)改进测量方法。
4.误差只能减小而避免,而错误是由于造成的,是避免的。
四、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定义:物体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参照物:为研究物体的运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
4.选择参照物的原则:不能选择作为参照物。
理论上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果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题目可以不提参照物。
物理八年级上第一章 第二章知识点汇总及习题册(含答案)

第一章 机械运动知识点1.长度的测量1. 长度单位及换算常用的长度单位由大到小排列为km 、m 、dm 、cm 、mm 、µm 、nm .记忆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时,有以下方法:按单位的大小顺序记忆:先记住长度单位大小的排列顺序;再记住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下图所示);需进行单位换算时,根据上图便可算出所需换算的两单位之间换算关系:如要知道km 与cm 之间的换算关系,则可由图得出:3113+1+151km=101010cm=10cm=10cm ⨯⨯;又如要知道nm 与dm 之间的换算关系,则可由图得出:3311331181nm=10101010dm=10dm=10dm ---------⨯⨯⨯.知识点2.正确选择、使用刻度尺、认识长度 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
(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前,首先要弄清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线的位置。
(2)选择刻度尺时应根据测量的要求来选择。
(例如:要测量一支钢笔的长度,精确到mm ,则可选用分度值是1mm 、量程是150mm 左右的刻度尺;而在体育课上要测量跳远的长度,则可选用分度值是1cm 的皮卷尺。
)(3)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被测长度的一端要与刻度尺的零刻线对齐(若零刻线已磨损,则选择刻度尺上另一完好的刻度线),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且正对刻度线读数。
知识点3.测量结果的记录 测量结果是由数字和单位组成的。
其中数字部分由准确值加上一位估计值组成。
测量结果在书写的时候一定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知识点4.实验误差(1)误差与错误:首先误差不是错误。
错误,是指由于实验方法不正确或实验时违反操作造成的,错误是能够避免的。
误差,是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我们不能消除误差,只能尽量减小误差。
错误与误差的最大区别是,错误可以避免,误差不能消除。
(2)误差产生的原因3种:测量仪器不够精密、测量方法不够完善、测量的人为因素。
八年级上物理第一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机械运动》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103m;1dm=0.1m;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④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数据时要包含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力和压力
1.力的概念和计量单位: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或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作用,单位是牛顿(N)。
2.力的表达方式:向量表示,包括大小和方向。
3.力的合成和分解:多个力可以合成一个力,力的分解是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的合力。
4.弹簧弹力:弹簧的伸长或缩短产生的恢复力。
5.非接触力:引力和静电力是两种非接触力,它们可以在物体之间产生作用力,而不用直接接触。
6.压力:施加在物体表面上的力除以单位面积得到的值,单位是帕斯卡(Pa)。
7.压强: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单位也是帕斯卡。
8.浮力: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的浸没部分受到的向上的力,大小等于所排开介质的重量。
第二章:杠杆原理
1.杠杆的定义:由一个在固定支点上旋转的刚性杆和施加在杆上的力组成。
2.杠杆原理:力矩的定义是力对固定点的旋转效果。
如果杠杆平衡,杠杆两侧力矩的乘积相等。
3.力矩公式:力与力臂的乘积即为力矩,力矩=力×力臂。
4.杠杆的分类:根据支点所处位置,可以分为一类杠杆、二类杠杆和三类杠杆。
-一类杠杆:支点在一端,力与支点在同一侧。
-二类杠杆:支点在一端,力与支点在不同侧。
-三类杠杆:支点在中间,力与支点在不同侧。
5.杠杆的应用:杠杆的原理被广泛应用于杠杆秤、螺钉、门铰链等设备和机械。
以上是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和第二章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
复习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加深对力、压力和杠杆原理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物理奠定基础。
八年级物理第一、二章知识点小结

八年级物理上册章节知识要点总结第一章机械运动1、长度单位:米(m)【标准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2、长度测量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选择合适的量程,认清分度值,对齐零刻度。
②刻度尺要紧贴被测物体。
③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④读数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⑤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⑥应该多次测量后求平均值减少误差。
3、时间单位:秒(s)【标准单位】,分钟(min),小时(h)4、时间测量工具:停表,秒表5、误差和错误的区别: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尽量减小;错误是人为造成的,可以避免。
6、减小误差的三个方法: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7、机械运动: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是最简单的一种运动。
8、参照物:判断物体是运动和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选择标准:运动的物体和静止的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
通常情况下,选择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为参照物,但不选物体本身作为参照物。
9、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选择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静止的情况是不同的。
10、比较快慢的方法:时间相同看路程,路程长的快;路程相同看时间,时间短的快。
11、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速度计算公式:路程计算公式:时间计算公式:速度单位:m/s、 km/h;关系:1 m/s=3.6 km/h; 1 km/h=常见速度值:人步行 1m/s 自行车5m/s 光速3×108m/s12、运动的分类:匀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保持不变;变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改变。
13、平均速度计算公式:14、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工具:刻度尺、秒表需测物理量:路程s;时间t注意:①斜面坡度小便于测量时间,②金属片作用:便于测量时间和让小车停止运动。
第二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产生原因:由于物体的振动。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二章知识点复习

第一章声现象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要靠介质。
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声速与物质的温度、物质的种类有关。
一般而言,有v固>v液>v气。
15℃空气中声音速度为340m/s。
3、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如果不到0.1秒,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4、乐音特征是:音调,响度,音色。
音调表示声音高低,由声源的频率有关,响度表示声音强弱,由声源振动的振幅决定的,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5、噪声减弱的三种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耳朵处减弱。
6、人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①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
人听不到这种声。
蝙蝠可以发出②次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
人听不到这种声。
其他动物可以听到超声波、次声波。
7、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声音传导方式还有骨传导。
双耳效应8、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能量第二章光现象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例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影子的形成、激光准直(挖隧道定向);整队集合;射击瞄准3、光速: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在计算中,真空或空气中光速c=3×108m/s=3×105km/s;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是反射现象,都遵守反射定律。
不同点是:反射面不同(一光滑,一粗糙)5、平面镜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①像、物大小相等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作用:成清晰像、改变光路实像和虚像: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虚像: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6、光的色散:色散: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依次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
物理八年级1~2单元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第一、二单元的知识点主要包括: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例如,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声音的振动可以记录下来,并且可以还原(例如唱片的制作与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
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波交谈。
第二章:光现象一、光的直线传播: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规律: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应用及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解释月亮不是光源,月亮看起来亮是因为反射太阳光。
本影和半影。
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及其原理分析。
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例如打枪瞄准时要使准星、瞄准镜、目标三点一线等。
二、光的反射: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
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分类: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到镜面的距离;能成虚像;物和像的左右相反(镜中人的左手是人的右手,看镜子中的钟的时间要看纸张的反面,物体远离、靠近镜面像的大小不变,但亦要随着远离、靠近镜面相同的距离,对人是2倍距离)。
八年级上物理第一二章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物理第一二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机械运动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测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须首先规定它的单位。
★在说某一个物理量时,一定要带上这个物理量的单位。
★物理量的单位都有国际通用的符号。
国际单位制:国际单位制又称公制或米制,是一种十进制进位系统。
是现时世界上最普遍采用的标准度量衡单位系统。
国际单位制有七个基本单位:长度(物理量符号:L,单位名称:米,单位符号:m)质量(物理量符号:m,单位名称:千克,单位符号:kg)时间(物理量符号:t,单位名称:秒,单位符号:s)电流(物理量符号:Ι,单位名称:安(安培),单位符号:A)热力学温度(物理量符号:T,单位名称:开(开尔文),单位符号:K)物质的量(物理量符号:n,单位名称:摩(摩尔),单位符号:mol)发光强度(物理量符号:I,单位名称:坎(坎德拉),单位符号:cd)其他物理量的单位都可以由这七个基本物理量组成。
比如说速度,可以由长度和时间组成:米/秒(m/s)。
长度:长度单位:米(m)、千米(k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分米(dm)、厘米(cm)单位换算:1千米(km)=1000米(m)1米(m)=1000毫米(mm)1毫米(mm)=1000微米(μm)1微米(μm)=1000纳米(nm)1米(m)=10分米(dm)1分米(dm)=10厘米(cm)长度的测量工具:钢直尺、钢卷尺、皮卷尺、直尺、折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长度的测量方法:1、使用任何测量工具时,首先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1)它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零刻度线如果磨损,要从一个清晰的整数刻度线量起。
(2)它的量程是多少?也就是它的测量范围是多少。
(3)它的分度值是多少?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它决定测量的精确程度。
2、测量时要注意:(1)正确放置刻度尺: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长度保持平行,不能歪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二
章知识点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点点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单位:(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
(2)其它常见的长度单位及符号:
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kmdmcmmmumnm
2、换算关系:1km=1000m=103m1dm==10-1m
1cm==10-2m1mm==10-3m
1μm==10-6m1nm==10-9m
3、刻度尺的使用方法:(1)会放:左边刻度线与物体边缘对齐
刻度平行并紧贴被测物体
(2)会读: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测量值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3)会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单位
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观察量程和分度值的大小
4、时间单位:国际单位:秒S
其他单位:分min小时h
5、换算关系:1min=60s1h=60min=3600s
6、测量工具:秒表。
停表
7、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就叫误差。
8、误差的来源:(1)估读值跟真实值之间有一定的差异(2)仪器本身不准确
(3)环境温度、湿度变化
9、减小误差的办法:(1)多次测量取平均值(2)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
(3)改进测量方法
二、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一看:选哪个物体作参照物;
二看:被判断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是否发生位置变化。
3、参照物定义: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
参照物
(1)参照物是被假定不动的物体
(2)研究对象不能做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
(3)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参照物
(4)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
三、运动的快慢
1、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公式:
S----路程----米m千米km
t-----时间----秒s小时h
v---速度---米每秒(m/s)千米每小时km/h
3、公式的变形:
4、单位换算:1m/s=h
5、物理意义:汽车的速度是15m/s,它表示汽车每秒钟通过的路程是15m
6、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是一个定值,速度的大小与路程、时间的选择无关。
不能认
为速度与路程成正比,速度与时间值成反比。
7、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8、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改变的运动。
常见的运动都是变速运动。
9、平均速度:变速运动比较复杂,如果只是做粗略研究,也可以用公式来计算它的速度。
这样算出来的速度叫平均速度。
10、比较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1)定义: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
(2)特点: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变速直线运动(1)定义:速度大小经常变化的直线运动。
(2)特点: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并不相等。
第二章.声现象
1.声音的发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但并不是所有的振动都会发出声音。
2.声的传播: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声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V固>V液>V气)真空不能传声。
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
(1)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秒以上。
(2)低于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音只能使原声加强。
(3)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远(声纳系统)
4.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5.响度: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6.音色: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
7.噪声及来源
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地杂乱无章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8.声音等级的划分
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9.噪声减弱的途径: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
10.声的利用:(1)利用声音传递信息(如B超、声纳、雷达等)
(2)利用声音传递能量(洁牙、超声波碎石、清洗精密零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