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说教材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语文下册教案 全册共34页文档

第一单元好习惯不懂就问教学目的:1、让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的生字。
3、让学生理解糊里糊涂、私塾、摇头晃脑的意思。
4、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抓住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让学生学习。
教学难点:更多免费教案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lspjy 分站fydaxue 让学生懂的不懂就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朗读法、调查法学法指导:指导学生自读自晤,遇到不懂的地方就问。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认读生字1、让学生借助拼音读认读生字。
2、说说在生活中哪里见到过这个字。
3、给认读生字组词。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让学生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圈起来。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内容。
3、教师点评。
三、教学生字1、出示生字卡片。
2、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哪里见到过这个字。
3、让学生口头组词。
4、分析生字的写法。
四、指导书写。
板书设计:不懂就问s n s ng s l g ng m Y Y ng li ng 孙诵私利刚吗鸦养良第二课时一、精读课文,了解意思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你懂得了什么。
2、找出你喜欢的部分,有感情的朗读。
3、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二、再读课文,解决问题1、学生针对自己不懂的问题进行讨论。
2、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给以指导。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让学生理解“讲解、糊里糊涂、摇头晃脑的意思。
三、扩展活动1、说说孙中山不懂就问的好习惯对你有什么影响?2、你平时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是怎么做的?四、小结课文说说你学习了不懂就问这篇课文之后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不懂就问不懂的事情就主动的问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字典大楼教学目的:1、让学生学会课文中的生字,掌握“典、楼、造”的写法。
2、学会查字典的方法。
3、知道字典的重要。
4、养成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懂得查字典的好处教学难点让学生懂得查字典是一种好习惯,应该从小养成这种好习惯。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教学准备:每人准备一本字典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课同学们你们在学习上如果遇到困难的时候,你们会想到去找谁?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字典。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四册)全册教案

北师大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好习惯不懂就问教材简析:本文叙述了孙中山小时侯学习的故事。
“不懂就问”不单是一个学习习惯的问题,它反映了学习者的乐于思考和探究的学习态度、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迫切求知的热情。
孙中山长大后能够开创辛亥革命的伟大事业,与这种态度、这种精神、这种热情有密切的联系。
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着力培养学生“不懂就问”的好习惯,也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从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多角度考虑的。
学习时,要体会孙中山不懂就问、敢于质疑的精神,明白“不懂就问”的好处。
教材安排了认字17个:私、诵、思、例、段、糊、涂、晃、呆、鸦、雀、拿、厉、既、养、良。
写字7个:孙、思、诵、刚、鸦、良。
教学目标:1、认识17个字,会写9个字。
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教学建议:初读课文后,老师可以问大家: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问题?学生可能提出不大重要的问题。
善于问是逐步形成的能力,不能操之过急。
只要爱问、敢问,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以后再逐渐培养学生善问。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必有问必答,最好留给学生自己讨论,并把学习延伸到课外,老师只在紧要处点拨。
为了培养不懂就问的习惯,还可以做这样几件事:1、教学生在课文中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2、加强对“好问、敢问“的评价。
本课生字的教学,可以借助课后生字条,让学生自学、小组内互学,最后老师检查。
写字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要在学生独立分析字型的基础上写,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学生自己能掌握的,就不要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这篇课文的内容并不难理解,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培养“好问”的习惯,把“不懂就问”化为学习的自觉行为和重要的学习方式。
从这一课开始,要形成学生自己质疑、自己讨论的自主学习方式。
拓展习题:一、填一填,选一个词语造句。
一声不响一()不()一()不()——————————————————二、照样子说一说。
认真地背诵——地说——地背诵——地听——地读书——地——三、比一比,组成词语。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说教材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研说教材稿今天我说教材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
本册书体现了“整体推进、培养兴趣、学会学习、文化积累”的风格。
一、教材整体介绍第四册共16个单元,其中有3个集中识字单元(第3、7、11单元)和一个开放单元(第9单元《体育世界》)。
共28篇主体课文,读背古诗6首,自读课文15篇,听故事3篇。
单元主题有的的确是“主题”,有的则是题目。
要根据主题单元创设的情境,创造性地安排每个单元的教学。
主题单元的学习内容,可以根据情况调整。
单元内也可以灵活处理各项学习内容,比如“守信用”单元,《龙眼和山里红》《我必须去》练默读,学生字,课文内容可以与活动、写日记结合学习;课堂讨论的重点,可以放在《岩石上的小蝌蚪》《朋友》两文。
1.围绕主题单元整合教材内容每一单元教材都有一个主题,一篇主体课文。
“语文天地”中的自读短文、好词佳句、口语交际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内容都是围绕本单元的主题合理安排的。
如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好习惯”,围绕这个主题选取了《不懂就要问》《字典大楼》两篇课文和“语文天地”中的自读课文《林卡上学》,告诉学生应重视好习惯的养成,自觉改正不良习惯。
“语文天地”中“改掉坏习惯”的口语交际活动以及“金钥匙”中的“学改错字”养成好习惯的提示都是围绕这一主题设计的。
之后的几个单元也都是如此,围绕一个主题把各项教材内容组合成一个整体。
这样安排,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烦琐、加强整合的思想,便于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2.着眼于积累,启发思维,培养语文实践能力每篇课文后只有一道思考题,有的侧重启迪学生思维,如“你听过大叶杨唱歌吗?它在歌中唱了什么”;有的侧重帮助学生整体理解课文,如“为什么说老爷爷他好像只看见一个儿子”;有的引导学生学习复述课文,如“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还有的旨在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练习写话,如“你觉得妈妈的爱还是什么?你能试着再写一段吗”。
《早发白帝城》二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

《早发白帝城》二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早发白帝城》二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一、说教材:唐诗《早发白帝城》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北师大教材的编排特点为单元主题式,本诗是单元主题为“远行”的一篇主体课文。
全诗运用夸张手法,以轻快的笔调抓住极具特色的回荡在耳畔的猿声和早已越过万重高山的轻舟,竭力描述了长江水流之急,轻舟之快,景色之奇,充分表达了诗人无比喜悦的心情。
该诗气势豪放,画面明丽,语言形象,情感欢悦,意韵畅达。
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更是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的极好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指出:要引导儿童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及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本课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审美情趣。
二、说学情:二年级儿童通过一年级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本堂课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独立识字,注重多音字的正确读音。
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学生已经读过了很多他的诗歌,对诗人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教学中以学生积累的知识入手调动学生兴趣,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热情地参与学习。
同时,学生已经学会了查字典的方法,在本诗的教学中,我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字词,理解字义,根据儿童认知水平来理解诗意,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同时边读边想,培养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本班学生情况,围绕《课标》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精神,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认识7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发”“朝”“重”“还”的读音;发挥学生主体性,对古诗的意思及意境进行理解、感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高兴,急切的心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
其中,教学重点是:发挥学生主体性,对古诗的意思及意境进行理解、感悟。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目录1.《不懂就问》2.《字典大楼》3.《妈妈的爱》4.《植树的季节》5.《儿子们》6.《植树的季节》7.《植树之歌》8.《一片树叶》9.《山寨》10《美丽的武夷山》11.《我必须去》12.《小山和小兔》13.《早发白帝城》14.《南辕北辙》15.《远行靠什么》16.《体育世界》17.《称象》18.《狮子和兔子》19.《瀑布》20.《吃水不忘挖井人》21.《歌唱二小放牛郎》22.《歌声》23.《歌声》24.《江凡》25.《雨后》26.《一件好事》27.《为中华举起而读书》28.《女娲补天》29.《专心致志》30.《迷人的夏天》31.《看瓜》32.《龙眼和山里红》33.《壶盖为什么会动》34.《影子桥》35.《快乐的节日》北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下册《不懂就问》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的生字。
3.让学生理解糊里糊涂、私塾、摇头晃脑的意思。
4.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抓住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让学生学习。
教学难点:让学生懂的不懂就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策略:朗读法、调查法。
教学准备:指导学生自读自晤,遇到不懂的地方就问。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学习认读生字1.让学生借助拼音读认读生字。
2.说说在生活中哪里见到过这个字。
3.给认读生字组词。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让学生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圈起来。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内容。
3.教师点评。
三、教学生字1.出示生字卡片。
2.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哪里见到过这个字。
3.让学生口头组词。
4.分析生字的写法。
四、指导书写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精读课文,了解意思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你懂得了什么。
2.找出你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
3.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二、再读课文,解决问题1.学生针对自己不懂的问题进行讨论。
2.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给以指导。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全套教案[最新版]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全套教案[最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f3c6efc6daef5ef7ba0d3c8f.png)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全册精品教案第五单元课题:青青的山课时:第 1 课时一、初识本课生字1 出示写有本课生字词的小黑板(检查预习)1)认读2)组词小黑板二、学习生字1、你在哪里还见过这些字?2、说一说你怎么理解这些字的3、指导书写重点:弯、亏、飘1)学生自由发言2)自由说3)小组学习:自己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4)汇报三、巩固理解1、指名进行听写2、带读3、练写一、导入新课1、出示单元主题“青青的山”2、板书课题二、出示录音,整体感知1、出示录音2、自己喜欢哪一句就读哪一句三、师生配合,理解课文内容1、提出问题——通过刚才的听、读,你知道了什么?2、再黑板上根据学生所描述的画画(引导:先画——再画——最后画)3、理解“到处林遮树掩”,“小路七拐八弯”4、指导朗读5、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四、巩固练习1、指导背诵2、背诵五、课后拓展:这篇课文让学生画图,直观的看到山寨的美丽景色,并让学生自己说说你居住的地方周围的环境怎样?引导学生懂得要保护环境。
一、初识生字1、检查预习(出示生字卡片)1)、认读2)、说一说自己还在哪里见过这些字二、学习生字1、巡回指导2、出示本课生字3、指导书写重点:绕、爬、觉1)采取自学同桌合作,查字典,一字多组,记字的方法2)汇报3)由学生带读4) 再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出示小黑板三、复习巩固1、指名听写2、评议板书设计:美丽的武夷山武夷山山势险峻峰峰有溪水环绕九曲溪的水绕着山峰转了九个弯,所以叫九曲溪。
:。
北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若笠乡若笠中心小学电子教案姓名学科年级时间电子备课文稿要求:1、电子教案统一使用:字号:小四;字体:宋体;行距:1.5倍;页边距:上:3cm、下:2cm、左:3cm、右:2cm;其他为常规设置。
2、教学设计以“课时”为结构版块,每课时必须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要素,力争体现教师个体对教材的准确理解、把握以及对教材的创造性利用。
3、课时教案要求要素齐全,“教学反思”请在课后使用红色笔书写。
教案设计要体现学情,反映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创新,凸显教师个体教学风格。
严禁全盘照搬和抄袭。
备足学期相应的课时数。
4、打印要求:双面打印。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语文教学进度表总的教学目的、要求、措施一、教材分析本册教科书共15个单元,设置了两个《丁丁冬冬学识字》单元,继续学习独立识字的方法,引导学生对四册学过的识字方法总结和整合,同时学习一定数量的生字。
第三单元《丁丁冬冬学识字(一)》学习根据形声字的声旁猜字音。
与前三册学过的看图认字、看上下文猜字、看拼音认字、听别人读、部首查字等认字方法整合,每位学生都能够有办法独立认字。
第九单元《丁丁冬冬学识字(二)》学习汉语拼音大写字母,认识电脑键盘,为学习输入汉字打基础。
本册阅读教学强调积累,强调整体感受,强调个性化学习。
要继续培养朗读、默读的能力。
每篇课文后面的思考题帮助教学。
有不少自读课文可读性很强,只是由于生字太少,不宜做主体课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选适当的篇目在课堂上指导学习。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1、认字420个(包括12个多音字),写字230个。
2、学习音序查字法。
帮助学生学会能够根据需要选择查字典的方法。
3、掌握字的间架结构和书写规则。
4、继续培养阅读的兴趣,培养经常阅读的习惯。
在“自检”中,学生要自查、互查,交流阅读体会5、通过“语文天地”中设计的活动,创设写话的情境,使学生愿意写,有东西可写。
练习写请假条、个人启事等实用便条。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新课程语文二年级下册电子教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新课程《语文》二年级下册电子教案影子桥成都市蒲江县实验外国语小学任春凤一、课题《影子桥》(第二课时)二、教材分析《影子桥》是北师大版新课程二年级下册第12单元“清清的水”的第二篇主体课文。
这是一篇富有儿童情趣的散文,“我”给家乡的桥起了一个名字,叫“影子桥”。
本文写了“我”在影子桥边度过的美好时光,表达了对家乡桥的喜爱,对家乡的美丽环境的热爱。
文章第一段交代了影子桥的位置和历史。
第二段写站在桥上俯视,看见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也可以说是写“影子桥”的得名。
第三段写“我”的联想。
在“我”的心里,石拱桥是有生命的,它待在河上,是为了“照自己人影子”。
第四、五段写夏天坐在桥下看影子桥,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第四自然段简单交代了“我爱在桥下的石头上坐着”的原因,一是因为“这儿凉快”,更是因为“可以看见影子桥”。
第五自然段重点写水中的鱼儿。
最后一段写“我”爱影子桥。
为了保护这一份美丽、和谐、宁静的环境,我不喜欢别人来这儿钓鱼。
为此“我”还特意做了块木牌插在那里,想阻止人们钓鱼。
文章运用儿童语言记叙了儿童生活的一个片段,观察与联交融,虚虚实实,有静有动,有很强的抒情性,是一篇优秀的儿童散文。
三、教学设计思路1、从学生的生活入手,拉近学生与语文的距离。
课堂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从学生认识的桥入手,设下悬念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求知欲。
让学生在好奇求知中达到学习的高潮,这些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2、重视语言的积累。
针对本课语言优美的特点,引导学生以读为主,积累语言。
如大量句式训练,配乐朗读等。
培养学生的语感,为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作积淀。
3、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文章产生共鸣。
引导学生在欣赏阅读中,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到影子桥的美,体会小作者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寻找生活中的美,保护环境的情感。
四、教学目标1、学习内容及目标分析表2、学习水平描述表3、媒体的选择与组合五、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研说教材稿今天我说教材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
本册书体现了“整体推进、培养兴趣、学会学习、文化积累”的风格。
一、教材整体介绍第四册共16个单元,其中有3个集中识字单元(第3、7、11单元)和一个开放单元(第9单元《体育世界》)。
共28篇主体课文,读背古诗6首,自读课文15篇,听故事3篇。
单元主题有的的确是“主题”,有的则是题目。
要根据主题单元创设的情境,创造性地安排每个单元的教学。
主题单元的学习内容,可以根据情况调整。
单元内也可以灵活处理各项学习内容,比如“守信用”单元,《龙眼和山里红》《我必须去》练默读,学生字,课文内容可以与活动、写日记结合学习;课堂讨论的重点,可以放在《岩石上的小蝌蚪》《朋友》两文。
1.围绕主题单元整合教材内容每一单元教材都有一个主题,一篇主体课文。
“语文天地”中的自读短文、好词佳句、口语交际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内容都是围绕本单元的主题合理安排的。
如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好习惯”,围绕这个主题选取了《不懂就要问》《字典大楼》两篇课文和“语文天地”中的自读课文《林卡上学》,告诉学生应重视好习惯的养成,自觉改正不良习惯。
“语文天地”中“改掉坏习惯”的口语交际活动以及“金钥匙”中的“学改错字”养成好习惯的提示都是围绕这一主题设计的。
之后的几个单元也都是如此,围绕一个主题把各项教材内容组合成一个整体。
这样安排,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烦琐、加强整合的思想,便于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2.着眼于积累,启发思维,培养语文实践能力每篇课文后只有一道思考题,有的侧重启迪学生思维,如“你听过大叶杨唱歌吗?它在歌中唱了什么”;有的侧重帮助学生整体理解课文,如“为什么说老爷爷他好像只看见一个儿子”;有的引导学生学习复述课文,如“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还有的旨在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练习写话,如“你觉得妈妈的爱还是什么?你能试着再写一段吗”。
“语文天地”中还安排了与课堂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延伸、拓展的语文实践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将课内学习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情感体验迁移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如“讲信用”后的“他们应该怎么做”等。
以上不同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目的在于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积累语言,发散思维,扩展课内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在动手用脑的过程中增强语文实践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3.教材的编排体现开放性和弹性,增强适应性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的习惯是语文学习一项长期的任务。
同前几册教材一样,本册教材继续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自主识字,形成独立识字的能力,扩大识字量,不受教材规定的识字量的局限。
教材安排了许多开放性的识字活动,如:开放单元中的识字;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识字;课文及练习中又有许多渗透性的识字内容,所识的字几乎是无法精确统计的。
这样,《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第一学段认字1 600~1 800、写字800~1 000的目标能够得到比较充分的保证。
阅读方面,本册“语文天地”中有12篇自读课文。
此类课文可读性很强,只是由于生字太少,不宜作主体课文,所以不作统一要求。
教师可根据教学情况灵活处理,可以根据需要,和学生的兴趣,选适当的篇目,结合精读课文进行教学,如:《林卡上学》节奏感强,可读性强,适合朗读,教师可以在教学第一组课文后主张学生讨论;可以让学生在课外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可以作为朗读检测的材料;也可以作为朗读比赛、演课本剧等语文实践活动的材料。
这些安排,都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和弹性。
二、关于识字与写字教学1.第四册进一步安排根据汉字的特点学习独立识字。
“丁丁冬冬学识字(一)”教学利用声旁识字;“丁丁冬冬学识字(二)”教学音序查字法;“丁丁冬冬学识字(三)”列出“认”、“想”、“写”、“用”四个方面的内容,使学生掌握独立识字的要求、步骤和方法,“认、想、写、用”与过去提的“四会”(听、说、读、写)是不同的。
第四册安排以形声字声旁归类的集中识字单元。
识字教学应从实际出发,不能平均使用力量。
①课本上所列“生字”,只是教材的统计,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差异很大,可以简略处理,把宝贵的教学时间集中解决真正应该解决的生字。
②学生识字情况差异很大,要承认差异,还要利用差异,好的带中间的和差的,全班带个别。
③教学的重点应该有预设的,有生成的。
加强对学生、对生字的研究。
2.二年级结束时,学生的识字能力(1)认字:第三册431个,第四册436个,本年级共867个。
写字:第三册294个,第四册332个,全年级共626个。
(以上仅是教材的统计)(2)基本会分析字形。
不仅认识学过的部首,还应该在这个基础上更进一步,能运用部首分析字形。
不能总是停留在笔画、笔顺的水平,而要能大致说出一个字音、形、意的组合在一起的关系。
(3)熟练运用部首查字法,学会音序查字法。
(4)基本上掌握独立识字的步骤和方法。
3.二年级在写字方面的具体要求(1)养成揣摩汉字字形的习惯。
(2)开始培养经常修改错别字的习惯。
(3)独立书写生字的笔画笔顺,教师不再做指导。
(4)写字本的设计基本上是随着单元走的,描红两个,自己书写两个。
教师一般还要另外安排学生的抄写。
原则上应该是以学生会写为准,不必布置多遍的抄写,也不必要求所有的孩子都写相同的遍数。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使用写字本。
复习拼音时,y和i的用法,ü的拼写规则,uo和o的区别等等,需要教师反复指导、练习。
4.现在学生的错别字多起来了对错别字现象应该有正确的认识。
认识了一个字,能够写对笔画、笔顺、结构,只是完成了识字的第一阶段。
学生尝试着运用学到的字,就可能失误。
这与学走路会摔跟头、学游泳会呛水是一个道理,而汉字形近字多,同音字多,多音字多,异形字多,很容易产生混淆。
简单地画个“×”,否定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的过程,并不能反映学生识字的实际水平,只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要以孩子有兴趣的方式,引导他们纠正错别字。
(1)在识字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利用汉字的特点分辨形近字的方法。
比如P16“狼”和“狠”、“抢”和“抡”。
(2)要教给学生如何选择查字典的方法,提出使用字典解决生字的要求,比如开始时(第七单元后),习作时有不会写的字自己查字典,做记号,统计数量。
逐渐做到在习作中不用拼音代替生字。
(3)要引导学生重视错别字问题,自己想办法预防和改正错别字,比如轮流当识字小医生、出一日一字专栏、互相出题测试等。
对造句、习作的错别字,教师不要急于改正,而应当让学生自己(或互相)检查,自己修改。
一次改不彻底,隔一段时间再检查,再改。
要把这样做的道理向家长解释清楚,争取家长的配合。
(4)养成良好的习惯比记住几个字的用法更重要。
第一单元“金钥匙”设计了一个活动,即培养改正错别字的习惯(可以创造比第一单元更好的方法)。
“写”的“两注意”成为习惯,也有助于避免错别字。
三、关于阅读阅读教学强调积累,强调整体感受,强调个性化学习。
要继续培养朗读、默读的能力。
利用每篇课文后面的思考题帮助教学。
1.阅读课文的学习怎样把握尺度二年级的课文都是浅显易懂的,只要能够读下来,就可知道大意。
上课能够指导学生学会生字新词,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即可。
不必逐句逐段分析讲解,品词品句(讲深讲透)。
学生会随着阅读量的增加,阅读经验的积累,逐渐学会品味、体会。
一篇课文的学习要保证学生有整体感知,最低标准是能够回答课后的思考题。
这里保底的要求是学生能够交流讨论文后的思考题,老师可以灵活掌握,上不封顶,鼓励学生有所发展。
不能将这个作为目的牵制课堂。
在保证读书没有太大的生字障碍前提下,可以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互相交流、讨论解决。
通过对学生朗读和发表观点的评价,使学生达到更深一步的认识,并利用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对课文内容的复习和巩固。
比如选学生续编很好的句子放在课文中一起朗读,或者把学生精彩的发言写在黑板上,让全班同学抄写等等。
《课标》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感情”的前提是朗读者默读、体会,而不是简单地模仿别人。
“朗读”是读给自己更是读给别人听,通过自己的声音使别人与自己一同感动。
朗读需要技巧。
说到底,朗读更是一种表达――表达自己对课文的感受。
这与默读是不一样的。
有没有必要每课书都找朗读训练点?能不能要求朗读好重点的段落?希望老师们研究研究。
2.总希望对课文后面的思考题有明确的要求。
所谓明确的要求,就是保证所有的学生都思考。
从听课的情况看,课堂上充当“看客”的学生仍然不少。
解决的办法不是简单地批评,而是“激发”――在小组中明确分工促使所有的孩子动起来;轮流做重点发言人;用对立观点激发辩论;请不动的学生做讨论的评委,等等。
但要注意:①选择适合他们的题目。
②在适合他们的场合。
③给予特别的指导。
思考题不能有惟一的答案。
即使认识上达到一致,也不能要求用同样的话表达。
这不意味着老师放弃引导的责任,老师要适时点拨。
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课文创设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表达愿望;课文的语言表达,又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
所以学生写话与阅读密切结合,是这套教材的一个特色。
几年来实验的效果很好。
这种练习,不都是在形式上模仿课文,有的侧重于语言,如模仿课文再写一段,如《妈妈的爱》;有的是激发想象,如《一片树叶》“小猴子再一次来到小树前,会说什么?”有的促使自己学生联想生活实际我们说“鼓励”学生读后写,就是没有硬性规定的意思。
因为阅读是儿童个性化的学习行为,应该鼓励根据自己的感受去写,他没有感受,你硬性规定只能促使他说空话。
四、写话教学《课标》第一条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
”怎么保证学生“写”的兴趣呢?写不出来不硬写。
教材非常重视让学生“不硬写”,始终从三个方面激发学生“写”的兴趣:A 与阅读结合。
B 与活动结合。
C 随笔日记。
实验证明,这样做,学生愿意写,有的写。
教材中有关书面表达的练习有:练习写话;鼓励平时做记录,学记事(P86 学记事:培养习惯,练习,积累);开始学习写日记(P115 学完《松鼠日记》后,开始提出明确要求:在寒假里写几篇日记)。
“语文天地”中还设计了一些造句方面的练习,比如写下半句,连线,填空等,这些练习有指令的意味,不是“写话”的主要内容,主要是保证水平较低学生学习的底线。
教学时请注意辅导差生,还请注意指导标点、书写格式等基本知识和技能。
前面已经说了,写字,“练”与“用”尽量不要脱节,在写话的练习中,要特别关注把字写对,把字写好,养成自觉修改错别字的习惯。
五、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1.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应渗透在学生语文学习的全过程中。
教材的内容只是给老师提供课堂上可以操作的机会,但内容是开放的,应借机鼓励学生表达、交流。
2.综合活动不是可有可无的,而应融合到课文学习的过程之中,或放在课前,或放在课中,应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需要灵活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