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谚语和格言详细解析

合集下载

古代谚语及解释 谚语及解释

古代谚语及解释 谚语及解释

古代谚语及解释谚语及解释古代谚语及解释摘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

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

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古代谚语及解释精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刘备语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

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

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论语》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

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

汉语里的俗语、谚语、俚语、成语、歇后语、习语都指的什么

汉语里的俗语、谚语、俚语、成语、歇后语、习语都指的什么

汉语里的俗语、谚语、俚语、成语、歇后语、习语都指的什么1、俗语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

2、谚语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

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现成的话。

谚语类似成语,但口语性强,通俗易懂,而且一般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

3、歇后语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4、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

5、俚语俚语,是指民间非正式、较口语的语句,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通俗易懂顺口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词语。

地域性强,较生活化。

俚语是一种非正式的语言,通常用在非正式的场合。

有时俚语用以表达新鲜事物,或对旧事物赋以新的说法。

6、习语习语一词的含义甚广,一般指那些常用在一起,具有特定形式的词组,其蕴含的意义往往不能从词组中单个词的意思推测而得。

习语通常包括成语、俗语、格言、歇后语、谚语、俚语、行话等。

《生活与哲学》常考名言、成语、谚语、诗歌解析!

《生活与哲学》常考名言、成语、谚语、诗歌解析!

《生活与哲学》常考名言、成语、谚语、诗歌解析!二、成语谚语生活与哲学1、守株待兔解析:这个成语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观点,想问题、办事物没有从客观实际出发,把事物的个别现象当成了一般规律,把事物之间的偶然联系当成了必然联系。

2、田忌赛马解析:这个成语说明了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够引起质变。

3、刻舟求剑解析:这个成语反映了一种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观点,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

4、揠苗助长解析:这个成语说明生物成长过程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试图用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性,必然要受到惩罚。

又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等亦属此类。

5、按图索骥解析:这个成语反映了一种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6、智子疑邻解析:这个成语说明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人们立足点不同对客观事物反映结果也不同。

7、审时度势解析:说明了看问题、做事情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8、对症下药解析:体现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又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指纹,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等都包含了这一原理。

9、对牛弹琴解析:这个成语比喻不分对象,用同一方式对待不同的事物,违背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

又如,“张冠李戴”、“良莠不分”、“不分皂白”等同属此类。

10、画龙点睛解析:这个成语是说在工作中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

符合主要矛盾的原理。

又如,“擒贼先擒王”、“牵牛要牵牛鼻子”、“好要用在刀刃上”等同属此理。

11、本末倒置解析:这是违背了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原理,不分主流与支流,主次颠倒。

又如,“喧宾夺主”、“得不偿失”、“兼收并蓄”、“良莠不分“等,亦属此类。

12、唇亡齿寒解析:体现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同唇齿相依。

关于家的成语和谚语、古诗,格言

关于家的成语和谚语、古诗,格言

关于家的成语和谚语、古诗,格言家,是每个人最温馨的港湾,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和情感寄托。

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外面,家永远是我们最渴望回归的地方。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与家有关的成语、谚语、古诗和格言,它们不仅富有深刻的哲理,更是人们对家的热爱和珍视的表达。

一、成语1、家喻户晓“家喻户晓”是一种常用的成语,意思是家家都知道,人人都知道。

它的出处是《三国演义》中的一句话:“孔明所说,家家户户皆知。

”2、家徒四壁“家徒四壁”是一种形容家里极度贫困,墙壁空荡荡,没有家具和财产的情况。

它的出处是唐代李白的《将进酒》:“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3、家贫如洗“家贫如洗”是一种形容家庭极度贫困的情况,没有任何财产和物资。

它的出处是《红楼梦》中的一句话:“贾母见他家贫如洗,就托人给他些银子。

”4、安居乐业“安居乐业”是一种形容居住环境安宁、生活稳定,工作有成就感的情况。

它的出处是《庄子》中的一句话:“安居乐业,厚德载物。

”5、家常便饭“家常便饭”是指日常生活中经常吃的简单、常见的菜肴,也可以泛指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和常规。

它的出处是宋代苏轼的《东坡肉赋》:“时人谓之家常便饭,岂知我之所以为家常者,乃取材天下之至精,烹之在人,胃中消化,口中滋味,然后味归其原,返本还源,物至而后兴,物去而后归。

”二、谚语1、家和万事兴“家和万事兴”是一种形容家庭和睦,生活顺畅的情况。

它的出处是《管子》中的一句话:“家和则国兴,家乱则国败。

”2、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是一种形容家庭中老人的重要性和珍贵性。

它的出处是《论语》中的一句话:“孝子向父母存心,父母有年,不可不养;如有一宝,藏之府库,不可不守。

”3、家有千口,言多必失“家有千口,言多必失”是一种形容家庭中人多口杂,容易出现误会和矛盾的情况。

它的出处是《列子》中的一句话:“家有千口,言多必失;国有千师,事多必殆。

”4、家不顺则天不容“家不顺则天不容”是一种形容家庭中不和谐,不顺畅的情况,会影响到整个家庭的命运和前途。

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俗语、谚语、成语大道理,再不保存就要失传了

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俗语、谚语、成语大道理,再不保存就要失传了

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俗语、谚语、成语大道理,再不保存就要失传了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俗语、谚语、成语大道理,再不保存就要失传了!1.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基础;违背客观规律就会遭到它的惩罚。

2.守株待兔:把偶然当必然,把现象当规律。

3.刻舟求剑: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运动是有其规律的5.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既要遵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6.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形而上学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

7.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8.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

9.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10.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从客观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1.张冠李戴、良莠不分:抹杀事物矛盾的特点,混淆事物的性质。

12.白马非马:割裂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主观任意地玩弄概念的诡辩论。

13.画龙点睛:做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抓住主要矛盾.1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任何事情都在一定条件互相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15.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事物的变化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16.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17.画蛇添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原本怎样,人们就应该如实地反映它,决不能主观地、任意地歪曲它。

18.掩耳盗铃:认为主现感觉决定客观存在,是荒谬的主现唯心主义。

19.郑人买履:做事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终将一事无成。

20.舍本求未:颠倒主次矛盾关系,办事情抓不住重点。

21.庖丁解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22.纸上谈兵:割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片面强调理论而忽视实践。

23.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质变,矛盾就会转化为它的对立面。

24.百闻不如一见:实践出真知。

成语、俗语、谚语、名言警句

成语、俗语、谚语、名言警句

成语、俗语、谚语、名言警句1. 成语可真是个神奇的东西,就像一把把智慧的小钥匙。

比如说“亡羊补牢”,我邻居老张啊,之前做生意总是马马虎虎的,结果吃了不少亏,钱也赔了不少。

后来他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就开始认真规划,改善经营方式,这就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嘛。

咱们生活中要是犯了错,可不能就这么破罐子破摔,得像老张一样,赶紧想办法补救。

2. 俗语那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生活宝典。

“吃一堑,长一智”,这话说得太在理了。

我有个朋友小李,第一次找工作的时候被一家皮包公司骗了。

嘿,他当时那个气啊,不过后来再找工作就谨慎多了。

这就叫“吃一堑,长一智”,人啊,不摔个跟头怎么能学会走路呢?要是一直傻愣愣的,那可就等着被社会这所大学开除喽。

3. 谚语就像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真理。

“瑞雪兆丰年”,在我们村,老人们对这句话深信不疑。

有一年冬天雪下得特别厚,隔壁的王大爷就高兴得合不拢嘴,说这是个好兆头。

果不其然,第二年庄稼长得特别好,收成比往年都高。

你看,这谚语就是这么灵验,就像老天爷给咱们的暗示一样。

4. 名言警句像夜空中最亮的星星,指引着我们前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拿我们办公室来说吧。

有个新来的小王,虽然年轻,但是电脑技术特别好。

我们这些老员工有时候遇到电脑问题,还得向他请教呢。

这就说明啊,不管是谁,身边的人都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别总是觉得自己了不起,得虚心点。

5. 成语有时候就像一面镜子,能照出人的毛病。

“掩耳盗铃”,我听说过这么一个事儿。

有个人在公司里偷偷拿办公用品回家,还以为没人知道呢,实际上大家都看在眼里。

他这就跟那个掩耳盗铃的小偷一样傻,以为自己盖住耳朵,铃铛就不响了。

咱们可不能做这种自欺欺人的事儿啊,做人还是要诚实点好。

6. 俗语是老百姓的生活哲学。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我表哥就是个例子。

他想考公务员,那复习的时候可真是下了苦功夫。

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看书,晚上学到很晚。

最后他考上了,这就是他努力的回报啊。

成语、谚语、诗词、典故哲理解析(2)

成语、谚语、诗词、典故哲理解析(2)

成语、谚语、诗词、典故哲理解析(2)成语、谚语、诗词、典故哲理解析(2)二、谚语俗语名言类1、人两次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简析:这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一句名言,与他的另两句“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 “一切皆流,无物常住。

”都是说明客观事物是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

与此相反,他的学生克拉底鲁提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走向了极端,否定了相对静止,是一种不可知论。

2、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简析:宇宙之间的万物自然生存,不以人的意志所主宰。

这说明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简析:说明同一事物,由于个人知识结构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

4、有志者,事竟成。

简析: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会推动事物的发展进程;反之,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又如,“满招损,谦受益”、“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心灵手巧”等亦属同理。

5、满招损,兼受益简析:体现了矛盾同一性原理。

即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又如吃一堑,长一智;失败是成功之母;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等,同属此理。

6、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简析:夸大意识的能动性,试图用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性,必然要受到惩罚。

又如,“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等亦属此类。

7、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简析: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

形存神存,形谢神灭,这是唯物主义观点。

又如,“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是说宇宙间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亦属唯物论。

8、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简析:说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又如,我们常听到的一些神话故事、宗教传闻、科学幻想,也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不过有的是歪曲的反映,有的是虚幻的或者是夸大了的反映。

9、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简析:说明物质和运动是密不可分。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也离不开物质。

也可从内外因辨证关系原理去理解:流动的水不会腐败,门上的枢钮经常转动,就不会生虫。

成语、谚语等熟语解析

成语、谚语等熟语解析

正确使用成语、谚语等熟语熟语是指某种语言中所有常用的固定词组和固定短语的总和,是词汇的一部分,它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惯用语等。

熟语从构成上讲相对稳定,不能随意变动,有时不能用一般的构成法来分析;从意义上讲文约意丰,有的寓意深广,有的朴实无华而形象生动。

(1)成语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短语,一般由四字构成。

成语的使用考查难度大,多涉及学生成语学习中的盲点和误区,如“不刊之论”、“差强人意”、“万人空巷”、“首当其冲”、“洗心革面”、“想入非非”等。

高考对成语使用的考查常表现在以下易错点上:望文生义、偏解语素、错解色彩、错连对象、词义重复等。

了解这些,可针对性地复习、辨析。

(2)谚语谚语也叫“俚语”、“俗语”,是人们口头广泛流传的现成语句,简练通俗,意思完整。

它与成语的区别是:成语大部分是书面语,谚语是口头俗语;成语一般作句子成分,谚语是完整句子;成语形式比较固定,谚语较为灵活,容许某些改变,如:“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或作“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或作“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谚语内容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①交友处世类,如“君子之交淡如水”;②劝学类,如“活到老,学到老”;③军事类,如“三十六计,走为上计”;④民俗类,如“入庙拜佛,入乡随俗”;⑤卫生健康类,如“两头净,不生病”;⑥道德情操类,如“人穷志不短”;⑦行为规范类,如“一失足成千古恨”;⑧世态人情类,如“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⑨善恶美丑类,如“恶有恶报,善有善报”;⑩自然气象类,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3)歇后语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引子”,后一部分是“注释”。

“引子”在表义上起辅助作用,表示某种附加义;“注释”部分是表义重点所在,它表示整个歇后语基本义。

歇后语可分两大类:①会意型,如“老鼠进风箱——两头受气”;②谐音型,如“外甥打灯笼——照舅(旧)”、“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老虎驾车——谁赶(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成语、谚语和格言详细解析
成语、谚语和格言
三成语、谚语和格言
成语(或习语)、谚语和格言是一个社会的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部分语言,尤其是成语,不仅难于理解,更难于运用得当。

然而能否正确使用成语、谚语、格言,往往是一个人的语言水平的标志。

不论说话还是写文章,如果完全不使用成语、谚语和格言,就会显得语言文字枯燥无味,缺乏文采,用得过多或使用不当,就会使语言文字显得矫揉造作,不大自然。

据说,使用外国语的人(如中国人用英语,美国人用汉语)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成语、谚语用得过多。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在美国学习的外国学生坐在窗前看书。

她听见有人喊Look out!(当心!)她以为人家说“往外留”呢,就把头伸到窗外去看。

上面掉下一块板子,差点儿砸着她。

她又生气,又害怕,在上一看,见一个人在修屋顶。

那个人说:Didn’t you hear me call‘look out?’(你没有听见我喊‘look out’吗?)她回答说: Yes, and that’s what I did.(听见了,所以我才向外看呢。

)不管这个故事是真是假,它说明了学习成语的困难。

从字面上看,成语的意义简直体现不出来。

成语中的每个词可能都认识,但组成成语之后,词义就变了。

就英语成语而言,同样几个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意思不一样。

除上面举的look out(在外看;把头伸到窗看;
当心;留神)外,象make up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可以表示“弥补”、“赔偿”、“拼凑”、“配制”、“编排”、“编制”、“虚构”、“捏造”、“组成”、“调解”、“化妆”等几十种意思。

set off 可以表示“出发”、“动身”、“使爆炸”、“引起”、“使开始(做某事)”、“衬托”等十几种意思。

同样,turn out也可以表示多种意思,如:Turn out the light.(关灯)Turn out the guard.(派出警卫)The whole town turned out for the event.(为此全城人都出动了。

) This ma-chine can turn out 3oo copies a minute,(这台机器每分钟能复制300份。

)It turned out to be a mistake.(结果证明是个错误/误会。


在各种英语成语中最难学的可能是40来个最常用动词和10来个介词或副词(如:up,down,in,out,on,off)组成的成语了。

这种成语也可以叫做动词短语。

这些词搭配起来可以表示好几百种不同的意义,使学生感到十分困难,弄不清它们的意思。

因此,学生首先不要因为这些成语是由简单、容易学的词组成的而轻视它们。

学生应在文章里注意找出这些具有各种不同意义的短语,若无把握,就查词典。

在头几次使用这些成语时,必然会碰到不少困难,但应继续学习,不要退缩。

坚持学习一段时间,就一定可以弄懂,可以准确地掌握它们。

除动词短语外,还有一些成语,学生也感到难于理解,但也许并不难记。

学生在熟知这些成语的用法前,一定会犯不少错误。

有些错误会使人发笑。

但不必着急,对这种种事要有耐性。

可以说,学好
外语,就得这样。

Before he gets the hang of how to use them he’ll make a lot or mistakes. Some mistakes will cause people to hold their sides with laughter, but that shouldn’t put him in a stew. He should learn to put up with such things. You might say that’s part of the game.
在这一段英语说明文中有下列成语:
get the hang of 熟悉;得知
hold one’s sides with laughter 捧腹大笑
put someone in a stew 使某人烦恼(或为难,着急)
put up with something 忍受(某事)
part of the game 事情就是这样
再谈谈汉语成语。

汉语成语同其他语言的成语一样,也不能按其中一个一个的字的意思而望文生义。

外国人学汉语时,在成语方面,同样困难,说错了同样闹笑话,出洋相。

一所美国大学开办汉语口语训练班,由一男一女两位教师来教。

他们的本族语都不是汉语。

在初学阶段,教师用实物来教某些用语,他们用各种实物演示来教“这是什么?——这是书桌(椅子等)”之类的句子后,就着手教“这是东西吗”——是,这是东西“这样的句子。

随后他们又教否定式的回答。

这位男教师指指自己说“这是东西吗?”女教师摇摇头说:“不,你不是东西。

”男教师又指指女教师问:“你是东西吗?”女教师又摇摇头说:“不,我不是东西。


当时有个中国人在教室里听课,他几乎忍不住笑起来。

事过后,当事人告诉两位教师汉语中说人“不是东西”是什么意思时,他们的脸马上红了,很难为情。

成语的翻译问题素来十分复杂,如果两种语言的历史、文化背景相距甚远,更是如此。

在编写《汉英词典》(CED)时,编泽人员对此深有体会。

许多人认为此部词典是迄今为止同类中最好的。

主编之一王佐良教授在《一部词典的编后感》一文中写道:
“翻译者的任务首先是理解原文之意。

不懂原文当然就找不到对等词语。

林语堂把‘吃软不吃硬’译为bully the weak but yield to one who fights back,不仅英译文晦涩,而且说明他根本不懂这个短语的真正含义。

……正确理解原文之后,就看译者的外语水平了,看他的英语底子是否雄厚,是否了解当今英语国家的发展变化。

例如,把‘布衣蔬食’直接译为wear cotton clothes and eat vegetable food,在今天就会引起误解。

布衣蔬食在中国标志着生活检朴。

但在英、美也是如此吗?现在,蔬食远非穷人所专用,已是西方医生给饮食过量的百万富翁们开的药方了。


这部词典最后把“布衣蔬食”译为coarse clothes and simple fare。

这种译法“不仅保持了原义,而且fare一词略带古色,正好反映出原文的风格。

王佐良教授说,词典经过三次大的修改,“每次修改都是漫长、艰苦的过程,每次都使译文有所改进”。

文章中,他举了不少例子来说明修改的过程,每次都使译文有所改进。

下面引用三例:
害人虫:an evil person/an evil creature 修改虽小,但意义却大;它保持了汉语原文的风格,英语译文也更地道。

自投罗网:throw oneself into the trap/walk right into the trap 第一种译法比较符合原文;第二种译法比较符合英语习惯。

奇花异木:rare flowers and trees/exotic flowers and rare trees 第二种译法在语体上有所改进,也更加符合原文的语气。

谚言和格言就是民间流传的至理名言,措辞简练,便于记忆。

谚语内容精辟,寓意深邃,因而有广泛的感染力。

学生喜欢学习谚语。

初学外语的人能用上一两句谚语会感到很得意。

谚语往往多少能反映一个民族的地理、历史、社会制度、社会观点和态度。

比如,有些民族住在沿海一带,靠海为生,他们的谚语往往涉及海上航行、经受风雨、捕鱼捉蟹。

象阿拉伯人这样的游牧民族的谚语则多涉及沙漠、草原、羊、马、骆驼和豺狼。

尊敬老人的社会就会有颂扬老人足智多谋的谚语。

妇女地位不高的社会就有许多轻视、贬低妇女的谚语。

人们的经历和对世界的认识在不少方面是相似的。

因此,尽管中国人和讲英语的人文化背景不同,但在英语和汉语中相同或相似的谚语却很多。

请看下列谚语: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趁热打铁。

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 人多好办事。

Haste makes waste. 欲速则不达。

Out of sight, out of mind. 眼不见,心不烦。

Birds of a feather fleck together.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Look before you leap. 三思而后行。

Where there’s smoke there’s fire. 无风不起浪。

Where there’s a will there’s a way. 有志者事竟成。

Give a person a dose of his own medicine.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All good things must come to an end.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关于成语、谚语和格言详细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