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实验操作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实验操作项目及技能要求 五年级

小学科学实验操作项目及技能要求  五年级

实验内容:模拟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五年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太阳和影子实验器材:手电筒、竹篾(或铁丝)、小标杆(大头针竖直插在橡皮上)实验内容:模拟昼夜变化(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3、昼夜交替实验器材:投影仪(或手电筒)、地球仪、人物模型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

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实验内容:观察月相盒中月相变化(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4、看月亮实验器材:月相盒实验结论:一个月中月相变化: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残月→下弦月→蛾眉月。

实验内容:光的直线传播(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光的行进实验器材:实验一:小孔板(钻有小孔的纸板或木板)、手电筒实验二:长方形纸盒、剪刀(或美工刀)、一张半透明的纸、铝箔纸(也可不用)、胶水、钉子(大头针)实验内容:研究镜子成像的特点(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照镜子实验器材:平面镜、记录纸间的夹角越小,所成的像越多;镜子与物体角度不同,所成像的方向也不同。

实验内容:研究不同透镜的特点和作用(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研究透镜实验器材:凸透镜、凹透镜、白纸成像的作用;光线经过透镜时会发生偏折。

实验内容:研究太阳光是由七种单色光组成的。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4、七色光实验器材:巧造彩虹——平面镜、手电筒、水槽、白张(或三棱镜)合成彩色光——白色圆纸片、铁钉、彩笔滤光实验——手电筒、红黄蓝三色玻璃纸实验内容:连接电路(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简单电路实验器材:电池、导线、小电珠实验内容:了解开关的作用(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简单电路实验器材:电池盒、电池、导线若干、灯座、小电珠、开关实验内容:判别导体和绝缘体(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题:2、导体和绝缘体实验器材:电池、电池盒、开关、小电珠、灯座、导线若干、检测物体(剪刀、铅笔、回形针、橡皮、塑料圆珠笔等)、检测液体(自然水、纯净水、盐水)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如橡皮、木头、纯净水等。

青岛版五四制小学《科学》实验操作

青岛版五四制小学《科学》实验操作
1、敲打音叉迅速放入水中,观察现象。
2、给气球吹足气,松开手后观察。
3、把泡沫小球放在水槽中,用杯子向水槽中倒水,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1、发现水中有波纹,水珠溅起。
2、会听到声音,是空气在振动。
3、发现水槽中的泡沫小球随着水流在动,听到声音。
实验结论
1和2说明:固体振动时产生声音。
3说明:气体振动时产生声音。
实验现象
1、烧杯内壁上逐渐积满了小水滴,而逐渐变大,从烧杯口滴下形成雨。
2、瓷盘下有许多小水滴,小水滴越集越多,滴下形成雨。
实验结论
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多了形成雨。
(十六)
实验名称
雾的形成模拟实验
实验器材
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平底烧瓶、带胶塞的玻璃管,玻璃杯、冰块
实验方案
1、用酒精灯给烧瓶里的水加热,使水沸腾,观察玻璃管口冒出的气体。
陶瓷、碎瓷片、木锤、小刀、酒精灯。
实验方案
1、将陶瓷片砸开,观察断裂面。
2、用断裂面来切割纸观察其锋利程度。
3、将陶瓷片放在火上烧,观察陶瓷的耐火性。
4、检验导电性
实验现象
1、陶瓷坚硬、易碎
2、陶瓷断裂面锋利
3、陶瓷耐高温
4、陶瓷不导电
实验结论
同现象
(十)
实验名称
金属的特点
实验器材
各种金属制品、烧杯、热水、勺子、小刀、锤子、钉子、木头、导线、电池、酒精灯
2、用放大镜观察木块上的花纹,比较花纹的形状、纹络粗细
3、用小刀刻木头、用指甲刻画木块,探究木块的软硬程度
4、将木块放入水中,看沉浮现象。
5、检验木头的导电性。
实验现象
1、木头易燃烧。
2、木头有年轮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5篇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5篇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5篇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憋气、深呼吸、一呼一吸感知,初步认识自己的呼吸器官;(2)探究人的呼吸的产生,了解呼吸的路线和呼吸的意义。

(3)组织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呼吸模型来初步了解呼吸过程;(4)能相互质疑对人体参与呼吸的器官和作用进行推测(5)意识到探究呼吸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爱护自己的呼吸器官。

[教学重点]使学生对人体的呼吸器官及其功能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呼吸实际上就是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教学难点]推想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实现体内同外界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交换[教学准备]“制作呼吸模型”:饮料瓶一个、气球、气球皮、剪刀、皮筋、呼吸挂图[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在暑假里,,很多同学都喜欢到游泳池去游泳,学习游泳时练习都要先练习憋气,请同学们像学游泳那样,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看能憋多长时间?(提示学生不可憋得太久),学生活动,谈感受。

(出示课题)二、探究过程(一)感知呼吸1、刚才同学们感受到了憋气的确比较难受,我们来放松一下,请同学们像老师一样做深呼吸,想一想:你们认为直接参与呼吸的器官有哪些?学生活动, 相互质疑,汇报.指导学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呼吸器官在身体上的位置(出示一张呼吸挂图或课件 )2、我们知道了呼吸器官有哪些,那么我们吸气呼气会依次经过哪些器官呢?请同学们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在教材P1图上标出进出的路线学生活动后进行汇报,教师重点小结: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鼻、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

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其余的器官是气体的通道——呼吸道。

肺分左肺、右肺,肺里面有许多肺泡,总数有7.5亿个,如果把肺泡展开,表面积可达55平方米~70平方米。

肺气泡表面密布毛细血管网,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吸入和呼出的气体都在这里进行交换呢3、学会提问:关于我们的呼吸,你还想知道什么?谁知道我们的`呼吸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二)体味呼吸1. 请同学们把双手放在胸部腹部,再做2次深呼吸,让学生手按胸部进行深呼吸,感受吸气和呼气时胸廓腹部的如何变化。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单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单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单一、实验名称:水的循环1.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和了解水在环境中的循环过程,并学习水的相关概念和现象。

2. 实验材料:- 透明塑料杯- 饮用水- 冰块- 黑色塑料袋- 食盐3. 实验步骤:步骤一:在透明塑料杯中倒入一些饮用水,约占杯的三分之一。

步骤二:将杯子放在室外阳光下的窗户边,观察水的变化。

步骤三:在另一个透明塑料杯中倒入一些饮用水,然后放入冰块。

步骤四:使用黑色塑料袋将第二个杯子完全覆盖。

步骤五:观察并比较两个杯子中水的变化。

4. 实验观察和结果:通过观察,可以得出以下观察结果和结论:- 在第一个杯子中,饮用水会逐渐蒸发,杯子内的水位会下降。

- 在第二个杯子中,覆盖黑色塑料袋后,冰块上的水蒸汽会冷凝形成小水滴,然后滴入杯中。

5. 实验原理:该实验模拟了水的循环过程。

在第一个杯子中,饮用水受到室温和太阳光的作用,其中的水分会蒸发,形成水蒸汽。

而在第二个杯子中,冰块的冷温度使得饮用水中的水蒸汽冷凝为水滴。

6. 实验扩展:通过对水的循环实验的观察和结果,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可以扩展实验:- 使用不同温度的水进行实验,观察蒸发和冷凝的速度有何不同。

- 使用盐水进行实验,观察盐水与普通水的蒸发和冷凝过程有何不同。

二、实验名称:物体沉浮实验1.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密度和体积与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关系,学习物体的浮力。

2. 实验材料:- 透明容器(如水杯)- 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物体(如小纸球、玩具、小木块等)- 水3. 实验步骤:步骤一:在透明容器中倒入一定量的水。

步骤二:选择一个物体,将其轻轻放入水中,观察物体的表现。

步骤三:反复尝试其他物体,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表现。

4. 实验观察和结果:通过观察,可以得出以下观察结果和结论:- 物体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时,物体会下沉到容器底部。

- 物体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时,物体会浮在水面上。

- 物体密度接近于水的密度时,物体可以悬浮在水中。

小学五年级科学实验操作

小学五年级科学实验操作

小学五年级科学实验操作五年级科学实验操作实验名称: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材料:- 红豆种子- 水- 小碟子- 湿纸巾- 透明塑料袋- 标签纸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准备所有需要的材料,并确保实验环境安全卫生。

2. 撒种子:将红豆种子洗净后,放置在湿纸巾上,将湿纸巾包裹住种子并将其放在小碟子上。

3. 温暖环境:将透明塑料袋拉开,小心地将装有红豆种子的湿纸巾放入袋中。

确保塑料袋完全密封。

4. 标识:在塑料袋的外部贴上标签纸,并写上日期和实验名称。

5. 观察:将装有红豆种子的塑料袋放置在温暖而明亮的地方,让孩子每天观察一次。

6. 记录:孩子可以通过绘画或文字记录每次观察到的变化,包括种子发芽、苗叶生长等。

7. 实验结果:根据观察到的结果,让孩子总结和回答以下问题:- 多久后红豆种子开始发芽?- 根与茎的生长速度如何?- 叶子是如何生长的?实验注意事项:1. 孩子应在成人的监护下进行实验,以确保安全。

2. 孩子在操作实验材料时应仔细、轻柔地处理,以避免破坏种子或折断幼小的植物。

3. 保持实验环境温度适宜,避免植物受到极端温度的影响。

4. 实验过程中要让孩子学会观察和记录,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5. 实验结束后,将袋中的植物正确处理并清理实验场地。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这个实验,孩子们可以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生长需要光线、水分和适宜温度等条件。

同时,他们还能培养出细心观察的习惯和科学实验的操作技能。

这种实验操作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实验思维,促进他们的科学素养的提高。

总结:通过这个五年级科学实验操作,孩子们可以通过亲身参与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了解科学实验的能力和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该实验操作简单易行,不仅能够增加孩子们对科学的探索热情,还能够帮助他们理解植物的基本生长原理。

在实验中,孩子们通过动手实践,观察并记录种子发芽、生长的各个阶段,进一步了解了生命的奇妙之处。

通过参与这样的科学实验,孩子们可以拓展他们的科学知识和动手能力,增强他们的实践操作和观察分析的能力。

五年级科学实验教案(上册)

五年级科学实验教案(上册)

五年级科学实验教案(上册)实验一:物体的重量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物体重量的概念,学会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重量。

实验材料- 天平- 不同重量的物体(如书本、水果等)实验步骤1.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台天平。

2. 教师给每个小组分发不同重量的物体。

3. 学生将物体放在天平上,观察并记录物体的重量。

4. 小组成员交换物体,再次测量重量并记录。

5. 学生讨论并总结不同物体的重量差异。

实验结果学生通过实验发现不同物体具有不同的重量,并能够使用天平准确地测量物体的重量。

实验二:水的沸点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水的沸点,探究加热对水的影响。

实验材料- 烧杯- 温度计- 水实验步骤1.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只烧杯和一支温度计。

2. 将适量的水倒入烧杯中。

3. 学生用温度计测量室温下的水温并记录。

4. 将烧杯放在加热器上,加热水。

5. 每隔一段时间,学生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并记录。

6. 当水开始沸腾时,记录水的温度。

7. 关闭加热器,观察水的冷却过程,记录水的温度变化。

实验结果学生通过实验发现水的沸点为100摄氏度,并了解到加热能使水的温度升高,冷却能使水的温度降低。

实验三:植物光合作用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原理。

实验材料- 水培植物(如豆芽或小麦苗)- 透明塑料袋- 太阳光实验步骤1.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盆水培植物。

2. 将植物放在室外阳光充足的地方。

3. 使用透明塑料袋将植物完全包裹住,确保没有空气进入袋内。

4. 观察植物在袋内的变化并记录。

5. 每隔一段时间,学生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

实验结果学生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能够产生氧气,并且能够观察到植物的生长过程。

实验四:磁力的作用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磁力的作用和基本性质。

实验材料- 磁铁- 不同材质的物体(如纸夹、塑料片等)实验步骤1.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只磁铁。

苏教版小学科学实验操作5、6年级

苏教版小学科学实验操作5、6年级

实验结论:
• 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断电时无磁性。 • 电磁铁磁性大小与电池节数有关,电池节数越多,
吸引大头针枚数多,磁性越强 。
实验七:研究杠杆省力的秘密(五年级下册)
实验器材:带刻度的杠杆尺、钩码。 实验步骤:
一、实验 1.检查器材,杠杆尺上每一格表示 准备 2.调节杠杆尺至平衡状态。
cm。
1.在杠杆左侧10cm处挂上2个钩码为阻力。
二、实验 操作
2.在杠杆右侧10cm处挂钩码,表示动力,使杠杆平衡,记录 需要挂的钩码的个数。
• 实验器材:电池、电池盒、灯泡、灯座、导线、 被检测物体(铁片、铜丝、铝丝、塑料、橡胶、 木条等)
实验步骤:
一、 实验
准备
将电池装入电池盒内,灯泡装到灯座上。(电池不得装反)
注意:电路 检测器是否 正常工作。
二、实验 操作
1.连接导线,组装一个电路检测器,空出两个导线头。 (电路连接正确,接线方法正确,连线紧固)
5.以白纸做屏,打开强光源,对准凸透镜,调节三者间的距离,并观察。
6.以白纸做屏,打开强光源,对准凹透镜,调节三者间的距离,并观察。
三、整理器材以及清洁桌面
实验结论:
凸透镜具有放大、成像、聚光的作用,凹 透镜具有缩小的作用。
实验四:检测导体和绝缘体(五年级上册)
• 实验目的:判断哪些物体可以导电,哪些物体不 会导电。
苏教版小学科学实验操作
实验一:验证光的直线传播(五年级上册)
• 实验目的:知道光沿直线传播。
• 实验器材:光源(手电筒)、三块能竖立且带有 小孔的木板(纸板)、光屏。
实验步骤:
一、实验 准备 检查器材是否齐全,手电筒能否正常工作。
注意:手 电筒照射 时需对准 小孔。

新人教版五年级科学实验操作指南

新人教版五年级科学实验操作指南

新人教版五年级科学实验操作指南实验一:测量水的沸点实验目标:通过测量不同压力下水的沸点,了解压力对水的沸点的影响。

通过测量不同压力下水的沸点,了解压力对水的沸点的影响。

通过测量不同压力下水的沸点,了解压力对水的沸点的影响。

实验材料: Bunsen燃气灯、烧杯、温度计、水。

Bunsen燃气灯、烧杯、温度计、水。

Bunsen燃气灯、烧杯、温度计、水。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并确保实验场地安全。

2. 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

3. 将水加热至沸腾,同时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沸点。

4. 记录不同压力下水的沸点数据,并进行比较分析。

实验结果与结论:随着压力的增加,水的沸点也随之升高。

压力对水沸点有明显的影响,压力越大,水的沸点越高。

随着压力的增加,水的沸点也随之升高。

压力对水沸点有明显的影响,压力越大,水的沸点越高。

随着压力的增加,水的沸点也随之升高。

压力对水沸点有明显的影响,压力越大,水的沸点越高。

实验二:探究光的传播路径实验目标:通过观察光在不同材料中的传播路径,了解光的传播规律。

通过观察光在不同材料中的传播路径,了解光的传播规律。

通过观察光在不同材料中的传播路径,了解光的传播规律。

实验材料:光源(如手电筒)、不同材质的物体(如玻璃、纸张、水等)。

光源(如手电筒)、不同材质的物体(如玻璃、纸张、水等)。

光源(如手电筒)、不同材质的物体(如玻璃、纸张、水等)。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并确保实验场地光线较暗。

2. 打开光源,将光源对准不同材质的物体。

3. 观察光在不同材质中的传播路径,并进行记录。

4. 分析观察到的传播路径,总结光的传播规律。

实验结果与结论:光在空气中是直线传播的,但在经过材质界面时会发生折射或反射,改变传播方向。

不同材质对光的传播有不同的影响。

光在空气中是直线传播的,但在经过材质界面时会发生折射或反射,改变传播方向。

不同材质对光的传播有不同的影响。

光在空气中是直线传播的,但在经过材质界面时会发生折射或反射,改变传播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把空纸盒去掉盒盖,把橡皮筋紧绷在盒子上,用手拨动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观察现象。
2、在鼓面上放少许豆粒,用鼓槌把鼓敲响,观察现象。
3、用槌敲音叉,听到声音后,用音叉接触水面,观察现象。
1、皮筋在振动。
2、鼓面在振动,豆粒上下跳动。
3、水面有波纹,并有水滴溅起,音叉振动。
实验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实验八( 第八课 )
实验名称
声音的传播
实验目的
探究声音能否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实验准备
闹钟 塑料袋 水槽 水
教学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1.把闹钟放在空气中,能否听到声音?这声音是通过什么物体传入耳朵里的?
2.用手指轻轻挠桌面或桌腿,直到耳朵听不见为止,然后将耳朵贴在桌面上,继续挠,这时能听到声音吗?
实验准备
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彩笔、钟表。
教学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1、组装好带有两个铁圈的铁架台。在铁架台的下一铁圈上垫一石棉网,放上半烧杯凉水,下面放好一个酒精灯。在铁架台上一铁圈上挂一支温度计,温度计的液泡正好浸入水中。
卡片拨动细齿听到的声音比拨动粗齿听到的声音高,说明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实验结论
卡片拨动细齿听到的声音比拨动粗齿听到的声音高,说明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实验十( 第20课 蒸发 )
实验名称
水蒸发时要吸收热量
实验目的
探究水蒸发时是否要吸收周围的热量
实验准备
温度计 棉纱 支架 表
教学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1、将温度计的液泡包上棉纱,把它浸入水中,观察温度是多少。
2、把温度计提出水面,挂在支架上,观察温度计液泡上的水在蒸发时温度有什么变化。边观察边做好记录。
温度计液泡上的水蒸发时,温度在不断下降。
实验结论
水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
实验十一( 第21课 沸腾 )
实验名称
沸腾
实验目的
认识水的沸腾现象
岩石表面出现裂缝,有的一块块往下掉碎屑。
实验结论
岩石在温度等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发生破碎现象。
(实验四)(第4课)
(实验五)(第6课)
实验名称
滴水穿石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
研究水滴的力量
实验准备
黑色手工纸 面粉 滴管 烧杯 水 米尺
教学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1、在黑色手工纸上用面粉堆成大小相同的面堆。
2、用滴管从不同的高度向面堆滴水,发现面堆粉在水的冲击下四处溅出。
实验准备
竹筷
教学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1、每人拿一根筷子,慢慢用力弯曲,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观察发生的现象。
2、同时用两根筷子试一试。
筷子会断裂,手感觉到麻木。
实验结论
地壳的岩层(筷子)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当受到的力大到岩层不能承受时,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发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振动,这就是地震。
3.把闹钟用塑料袋扎好,放到水槽中。将耳朵贴近水槽,你能听到闹钟的声音吗?
1.能听到声音,声音是通过气体传入耳朵的 。
2.能听到声音,声音是通过固体传入耳朵的。
3.能听到声音,声音是通过液体(水),固体(水槽)传入耳朵的。
实验结论
1.能听到声音,声音是通过气体传入耳朵的 。
2.能听到声音,声音是通过固体传入耳朵的。
(实验三)(第4课)
实验名称
卵石磨圆的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
通过卵石磨圆的模拟实验,认识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实验准备
有盖的大口玻璃瓶、水、砖
教学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1、用锤子把砖敲成碎砖块。
2、把碎砖块放入盛有水的大口玻璃瓶里,把瓶口拧紧。
3、用力摇晃瓶子,过一段时间后进行观察。
碎砖块没有了棱角,变成了圆形的。
番茄酱(岩浆)从土豆泥(地壳)薄的地方或有裂缝的地方喷出。
实验结论
地壳越到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岩浆像烧熔了的玻璃似的,通过岩石空隙或裂缝向上运动。随着岩浆不断上升,遇到薄弱的地表时,岩浆就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实验一) (第二课 )
(实验二)(第三课)
实验名称
地震成因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
模拟地震产生的原因
响度越大,纸屑跳动的越高。说明振幅越大,声音越高。
实验结论
响度越大,纸屑跳动的越高。说明振幅越大,声音越高。
实验九(第十课 )(方法二)
实验名称
声音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实验目的
探究声音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实验准备
木梳、硬卡片
教学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用一张硬卡片分别拨木梳的粗齿和细齿,仔细听声音有什么不同。
2、用喷壶洒水,观察草皮、沙子、碎石和水的运动变化。
水流可以产生冲刷、搬运和沉积作用,改变地表形态。
实验结论
水流可以产生冲刷、搬运和沉积作用,改变地表形态。
实验六(第六课)
实验七( 第七课 )
实验名称
声音的产生
实验目的
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实验准备
空纸盒 橡皮筋 小鼓 音叉 一盆水
教学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3.能听到声音,声音是通过液体(水),固体(水槽)传入耳朵的。
实验九( 第十课 )(方法一)
实验名称
声音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实验目的
探究声音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实验准备
鼓、碎纸屑
教学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1.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轻敲鼓,听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震动情况。
2.敲击由轻逐渐加重,再听声音强弱的变化,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震动情况。
3、用米尺量出每次滴水的高度和面粉溅落的范围直径。
面粉堆在水的冲击下四处溅出。
实验结论
水滴有力量;水滴位置越高,下落时所产生的冲击力越大。
实验名称
水流的冲刷力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
模拟水替)、水、喷壶
教学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1、用沙子、碎石等在托盘上堆起土堆、平原、峡谷、草地等造型。
实验结论
在水的冲刷和碎砖块的相互碰撞、摩擦的过程中,碎砖块棱角消失,变得光滑起来。
实验名称
温度对岩石破坏作用的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认识温度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实验准备
酒精灯、页岩、燃烧钳、烧杯、冷水。
教学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1、先点燃酒精灯,用燃烧钳夹紧岩石,放在火焰的外焰加热。
2、掌握好加热时间,加热岩石后马上把它放到水中,反复做几次。
实验名称
火山喷发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
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
实验准备
三脚架 铁盒子 土豆泥 番茄酱 酒精灯 火柴
教学过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1、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个小洞。
2、往洞里倒入一些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
3、把铁盒子放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番茄酱受热后外溢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