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除害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环境生物技术在污染治理中的研究进展

环境生物技术在污染治理中的研究进展环境生物技术在污染治理中的研究进展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环境污染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传统的污染治理措施往往成本高昂且效果有限,因此,环境生物技术作为一种可持续、高效的污染治理方法日益受到关注和应用。
本文将探讨环境生物技术在污染治理中的研究进展,并介绍其在水、空气和土壤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首先,环境生物技术在水污染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生物修复技术利用微生物降解污染物,已被广泛应用于水体中的重金属、有机物和农药等污染物的去除。
此外,水中污染物的生物吸附和生物吸附剂的应用也为水质改善提供了有效途径。
生物处理技术如生物滤池、湿地和人工湿地等也被用来处理废水中的有毒物质,确保废水在排放前达到排放标准。
其次,环境生物技术在空气污染治理中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例如,生物气净化技术利用微生物的催化作用将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物质,有效净化空气中的臭氧、硫化物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
此外,生物滤芯和生物净化器等设备也可以通过吸附、分解和转化污染物来改善室内和工业环境的空气质量。
最后,环境生物技术在土壤污染治理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生物修复技术通过利用土壤中的微生物降解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污染物,恢复土壤的生态功能。
生物改良技术如植物吸收和微生物修复结合技术也能有效改善受污染土壤的质量。
此外,土壤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增加有助于维护土壤的生态平衡,减少土壤侵蚀和退化现象,增加环境污染物的稳定和迁移能力。
总的来说,环境生物技术在污染治理中的研究进展为解决和预防环境污染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然而,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完善环境生物技术的应用和效果,以提高其在污染治理中的可持续性和适用性。
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环境生物技术将会在污染治理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创造更清洁、健康的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综上所述,环境生物技术在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通过利用生物的特性和功能,该技术能够有效处理废水、净化空气和恢复土壤的生态功能。
我国植物检疫现状及除害处理研究进展

产 品进 口,同时打破 国外 的技术性贸 易壁垒 ,促进植物检 疫工作 与世界接 轨 ,将对我 国的外 贸出口以及 国家形 象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 国是农 业大国 ,农产 品的安全 问题一直倍 受关 注 ,尤其是随着物质
KeY W O r P1 nt ua a t ne ds a q r n i :
物检疫 ,并依靠 国家制定 的法律 法 规保障实施的行为。植物检疫的目的是 防止植物及其产品的危险胜病、虫、杂
草传 播 蔓延 ,保护 农 业与 环境 安全 幽 。
疫可 以保 障农 业生产安全 ,当作物未 受外来物种 的竞争 时 ,本国的农业作
国加入世界 贸易组织 ,国外对 我国的 输 出产 品不 断加 强植 物检疫力度 ,此 外 出于对我 国的农业 以及 环境 安全 的
发展提供 帮助。
保护 , 植物检疫工作面临着国际挑战。
为 了保 护本 国的农产品市场 ,各国政
府 充 分 利 用检 疫 来 限 制 其他 国 家 的 农
农业灾害研究
21, (2 0 1 1 0 ): 6— 7 3 6
我国植物检疫现状及除害处理研 究进展
闫俊 杰 , 成杰群 , 贾乾涛
浙江省北仑 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浙江宁波 3 0 180 5
Cur en a u f Pl t r t St t s o an Qu r n i e a d Pr gr s a a tn n o e s i h s a c fP a t n t e Re e r h o l n
Y N J n j e e a (e n E t y A u — t lB iu n r — i I
E t I s e ti F n O a a ti e xi p c O t n a d u r n n
环境污染治理的新技术与新方法

环境污染治理的新技术与新方法近年来,环境污染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
无论是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都对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威胁。
随着科技的发展,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系列的环境治理新技术与新方法,可以有效遏制和减少环境污染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亟需落地的环境污染治理新技术与新方法。
一、氧化技术氧化技术是目前最常用的环境治理新技术之一,其主要是利用一定的氧气或氧化剂来使污染物发生氧化反应,达到降解处理的目的。
例如,常用的是高级氧化技术(Advanced Oxidation Processes,AOPs),其主要是对污染物进行臭氧、紫外线、过氧化氢等反应处理,从而提高其可降解性和降解效率。
AOPs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工、制药、印染、废水处理等领域。
二、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是一种可持续的治理方式,其主要是通过利用生物修复和生物降解的方法来治理环境污染。
例如,在污水处理中,利用微生物能够分解污染物,使其还原为水、气和小分子物质,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
同时,还可以利用植物、菌株等生物吸附、生物降解等方式有效地治理油污、重金属等污染物。
生物技术可以提高治理效率,并且无需使用昂贵的化学试剂和设备。
三、纳米技术纳米技术是一种应用于环境污染治理领域的新兴技术,其主要是利用纳米颗粒的吸附、催化、纯化等特性来处理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问题。
例如,利用纳米颗粒可以制备高效吸附材料,对于高浓度污染物适用于吸附处理;利用纳米催化剂有助于加速化学反应速率,从而提高催化降解废物的效率。
纳米技术不仅可以提高治理效率,还能减少媒体消耗和工艺流程、系统占地面积等问题。
四、机器学习技术机器学习技术是近年来应用非常普及的人工智能技术,其主要是利用大量的数据训练出智能模型,并进行预测和控制。
例如,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可以建立环境监测系统,实时监测环境的污染物浓度和污染源等信息,从而及时发现和预测污染物分布情况,给出预警提示。
五、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的理念是“废物即资源”,主张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产生的废弃物品重新利用起来,形成循环的生产方式。
单位除四害工作总结7篇

单位除四害工作总结7篇第1篇示例:单位除四害工作总结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乡建设的不断进步,单位除四害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
除四害工作是指对单位内的蚊蝇、老鼠、蟑螂和其它害虫的清除工作。
单位除四害工作是维护员工身体健康和保障单位环境卫生的重要方面,做好单位除四害工作对于单位的发展和员工的健康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对单位除四害工作进行总结。
一、工作开展情况本次单位除四害工作于今年7月开始启动,根据工作计划,分别对单位内的蚊蝇、老鼠、蟑螂等害虫进行了全面清理和灭治。
我们对单位周围的环境进行了清理,清除了杂草和垃圾,保持了单位周边环境的整洁。
对单位内部的卫生做了全面的检查,并进行了消毒和除虫处理。
通过采取这些措施,有效防止了害虫滋生、传播疾病的可能,为员工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创造了一个安全、舒适的条件。
二、工作成效经过一个月的精心开展,单位除四害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单位内的蚊蝇数量明显减少,大大改善了工作环境。
通过密封门窗、清扫卫生等措施,蟑螂和老鼠的出没情况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单位环境整体卫生状况明显改善,大大提高了员工的生活质量。
三、存在的问题在单位除四害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由于单位环境复杂,一些地方难以观察和清理,导致了一些隐患的存在。
单位内部对于消毒、灭杀等措施的宣传和普及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在工作人员的参与度和责任心方面还有待加强。
四、改进措施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制定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将加强巡查和监督的力度,对一些隐蔽的处所进行重点清理。
将开展单位内部的宣传工作,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增强对单位环境卫生的重视。
将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工作的专业性和责任心,确保单位除四害工作的全面开展。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开展单位除四害工作。
加强对单位环境的检查,并做好隐患排查工作。
加强对单位内部环境卫生的管理,规范垃圾处理和环境清理工作。
将继续加大对单位内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员工的卫生意识和环保意识,共同为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而努力。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和未来趋势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和未来趋势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环境污染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而在保护环境的过程中,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就是指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减少、清除或转化污染物质,以达到改善环境质量的目的。
本文将对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探讨。
一、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现状1.传统治理技术传统治理技术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治理方法。
物理治理方法是使用物理学的原理对废气、废水等进行治理,例如通过空气过滤器、活性炭和各种化学吸附材料来去除空气中的污染物质。
而化学方法则主要有氧化、还原、沉淀和络合等方法,采用各种物理化学作用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
生物治理方法依赖于微生物代谢作用将污染物分解处理,例如活性污泥法、厌氧法和好氧法等微生物技术。
2.新兴治理技术新兴治理技术是指在传统治理技术之上的创新和进步。
例如,催化还原技术利用银和钯等贵金属的催化作用将污染物质进行还原处理;电化学技术是利用电流、电极和电解质等作用将污染物质转换为易处理的化合物;生物膜技术则是通过微生物、附着材料和液体介质等组成生物膜,利用微生物的附着和降解能力对污染物质进行处理。
二、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的未来趋势1.污染物监测与诊断技术未来,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将更加注重从源头上进行污染治理。
而污染物的早期监测和诊断技术将成为环境治理的重要手段。
智能传感器、大数据分析和模拟仿真等技术将广泛应用于环境污染实时监测、污染源定位、污染物迁移和转化等方面,为环境治理提供更为全面、精准的数据依据。
2.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的治理将更加趋向智能化、自动化和全面化。
人工智能技术在环境污染识别、预测、分析和决策方面具有很大潜力;而大数据技术可以实现环境污染的自动化监测和态势分析。
未来环境污染治理的关键在于如何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有效结合,实现智能环境污染治理。
环境污染物的治理技术现状与未来展望

环境污染物的治理技术现状与未来展望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越发严重,同时治理环境污染也成为每个国家所关注的问题。
环境污染物的治理技术在过去几十年中得到飞速发展,同时这也是未来环境保护重点领域。
一、治理技术现状1.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发展非常迅速,例如“三废一降一补”技术,在国内广泛应用。
相对于先前的治理方法,这种方法更加绿色环保,具有高产、高效、简单、易行等优势,通过减少排放量、提高排放标准,大幅提升气体净化技术的效果。
2.水处理污染治理水处理污染治理技术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污染治理技术,其发展模式由传统“化学法+生物法”到“生物法+化学法"。
以生物法为主是十分效能的技术,采用微生物对水体中污染有机物质的降解,及通过生物作用和植物处理等方法降低水体浊度和污染物含量。
3.土壤污染控制技术与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和水处理污染治理技术相比,土壤污染控制技术在探索和实践方面差距较大。
然而近年来,针对不同类型的污染问题,各国都在开展技术示范和试点,寻找解决的路径。
二、未来展望1.大气污染治理技术未来发展国内外大气污染治理模式逐渐趋于全产业链的整合创新,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的未来重点应该在于:一是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的创新,包括从传统的云吞雾消除型改变为精细化治理型。
二是由单品种污染物治理逐步转变为多品种污染物、协同污染物治理。
三是提升综合效益,包括经济、环境、社会的整体效益。
2.水处理污染治理未来水处理污染治理的发展趋势是提升水处理技术人才的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在水处理产业链上整合上下游资源,打造多元化、有序的区域水资源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出水处理污染治理的社会经济效益,转化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政策要求。
3.固体废物管理固体废物管理是未来环境保护领域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战略问题,一方面需要金融机构更多参与,同时,更需要政府和企业对固体废物管理的认识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环境污染物的治理技术现状已经比较成熟,但环境污染物依然是一个重要的生态系统障碍。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研究进展一、概述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源于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化肥、农药、畜禽养殖废弃物、农田径流等,已成为我国水体污染和土壤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和农业投入品使用量的不断增加,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研究,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一方面,针对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的问题,研究开发了多种新型肥料和农药,如缓释肥、生物农药等,以降低农业投入品对环境的污染。
另一方面,针对畜禽养殖废弃物和农田径流等污染源,研究提出了多种治理技术,如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农田径流控制技术等,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当前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研究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同地区的污染类型和程度存在差异,因此需要针对性地开展治理技术研究。
现有治理技术在推广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技术和经济障碍,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和集成示范。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和推动,形成合力。
本文旨在对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和分析,总结现有治理技术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探讨未来治理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为推动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1. 农业面源污染定义与分类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业生产活动中,溶解的或固体的污染物,如农药、化肥、畜禽养殖废弃物、农田土壤颗粒等,在降水或灌溉过程中,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农田渗漏、土壤侵蚀、农田扬尘以及大气沉降等方式,进入水体(河流、湖泊、水库、海洋等)所引起的污染。
这种污染形式具有排放主体分散、隐蔽性大、随机性强、不易监测等特点,因而难以控制和治理。
(1)化肥污染:过量使用化肥,特别是氮、磷等营养物质,容易造成土壤和水体的富营养化,导致水质恶化,影响生态环境。
污染治理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

污染治理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章节一:引言污染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环境污染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问题。
治理污染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而污染治理技术成为解决此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介绍污染治理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
章节二:污染治理技术的分类污染治理技术可以分为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三类。
物理方法主要是通过物理手段清除污染物质,如物理吸附、沉淀、过滤、膜分离等。
化学方法主要是通过化学反应降解有害物质,如化学氧化还原、酸碱中和、络合沉淀等。
生物方法则是利用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等生物体的代谢活动来去除有机污染物质。
章节三:污染治理技术的发展现状现阶段,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仍是治理污染的主流技术。
其中,氧化还原法、吸附技术、络合沉淀等化学方法在污染治理方面运用广泛。
吸附技术的发展十分迅猛,包括了炭材料吸附、离子交换吸附、生物吸附等多种形式。
物理方法方面,膜分离技术、颗粒过滤等技术也保持着较为稳定的应用。
此外,生物方法的应用也在不断拓展,例如生物反应器、生物接触氧化、微生物生态修复、植物修复等等。
章节四:污染治理技术的趋势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污染治理技术的趋势也在不断变化。
未来,绿色、智能、高效是污染治理技术的趋势。
首先,绿色化是污染治理技术的必要趋势。
传统污染治理技术大多数运用化学法,生产过程存在大量的有害废弃物,这些废弃物极易造成环境污染。
为了更好地满足环保要求,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绿色化技术成为了研究人员的首要目标。
目前,绿色化技术重点研究包括:绿色吸附材料、新型催化剂、光化学技术、紫外光催化技术等。
其次,智能化是污染治理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智能化污染治理通过运用先进的传感、监测、控制、自适应控制等智能技术,实现对污染源的迅速、精确的监控及处理。
智能化污染治理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治理的效率和精确度,降低治理成本及生产成本,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除害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摘要:
介绍了植物检疫中熏蒸处理、化学加压浸渍处理、热处理、高频、微波除害处理、辐照处理技术的研究。
现状,分析了除害处理方法存在问题,以及除害处理技
术今后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植物检疫; 除害处理; 物理处理;化学处理;生物处理;综合处理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的发展以及加入WTO后,我国已经跟世界的经济密不可分,再加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我国已经不可能离开世界而独自发展。
然而,贸易的进行不仅带来了经济的腾飞,而且还带来了危险性有害生物,我国的检疫部门不仅要检验是否严格检验产品,更重要的是将影响降到最低,那就不得不提到除害处理了。
1、除害处理的原则
为了保证检疫处理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目的,实施检疫处理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检疫处理必须符合检疫法规的有关规定,有充分的法律依据;处理措施应当是必须采取的,应设法使处理所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处理方法必须完全有效、能彻底消灭病虫,完全杜绝有害生物的传播和扩散;处理方法应当安全可靠,保证在货物中无残毒,又不污染环境:处理方法还应该保证植物和植物繁殖材料的存活能力和繁殖能力,不降低植物产品的品质、风味、营养价值,不污染其外观。
凡涉及环境保护、食品卫生、农药管理、商品检验以及其他行政管理部门的措施,应征得有关部门的认可并符合各项管理办法、规定和标准。
植物检疫处理与常规植物保护措施有许多不同,植物检疫处理它是依照法律法规的要求,检验检疫部门规定、检验检疫机构监督并强制执行的,要求彻底铲除目标有害生物,而常规植保措施则把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危害水平以下。
检疫处理常采用最有效的单一方法,而植保措施需要协调使用多种防治手段。
2、除害处理的方法
2.1化学处理
如药剂熏蒸处理、喷药处理、药剂拌种处理等,其中熏蒸处理由于经济、实用,又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处理方法之一。
以熏蒸处理为例:
熏蒸处理除害效果易受环境条件(包括环境温度、湿度、压力及密闭状况)、熏蒸方式、熏蒸剂本身的理化性能、有害生物的种类以及所熏蒸货物的类别和堆放情况等诸方面的影响。
采用帐幕熏蒸方式进行溴甲烷熏蒸除害处理时,提高环境温度不仅可降低熏蒸剂用量,而且可以缩短熏蒸时间。
2006年4月,国际植物保护公约组织对ISPMl5中溴甲烷熏蒸处理技术要求进行了修订,将最低熏蒸时间改为24h,并提高了对熏蒸结束后溴甲烷浓度的要求。
按新修订的标准要求,在集装箱中进行溴甲烷熏蒸试验,能100%杀死木包装中的松材线虫的成虫、幼虫和卵。
此外,也有学者研究通过减压熏蒸方式来提高熏蒸剂的渗透性,从而改进处理效果。
在相同温度下,压力降低为原来的30%后进行熏蒸处理,当用药剂量较国际标准增加50%时,熏蒸时间就可以缩短至原来的1/6。
其余两种熏蒸处理中,磷化氢熏蒸除害效果除熏蒸药剂的扩散受温度高低直接影响以外,除害效果还与熏蒸剂的理化性能及有害生物的生理特征密切相关。
硫酰氟熏蒸则由于在低温条件下杀灭虫卵效果差,使硫酰氟在木包装检疫熏蒸处理中的应用受到限制,2002
年4月开始,美国已停止使用硫酰氟熏蒸。
2.2 物理处理
辐照处理、低温处理、速冻处理、热水处理、干热处理、湿热处理、微波加热处理、高频处理、水浸处理等。
以辐照处理为例:
在众多的电离辐射(a射线、p射线、丫射线、x射线、电子束、质子等)中,应用于辐照杀虫的主要为1,射线。
生产实际中常用60Co作为发射源。
辐照剂量是辐照检疫处理技术的关键性因子,最耐辐照的光肩星天牛5龄老熟幼虫只需用55~60Gy的高能X射线辐照或60Gy的1,射线辐照后,就能100%阻止光肩星天牛幼虫化蛹。
《辐射用作植物检疫措施的准则》中规定阻止某一虫态继续发育或者繁殖均可作为检疫除害处理的辐照剂量标准。
昆虫辐照不育技术是生物防治害虫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现代生物防治方法中唯一有可能灭绝害虫的有效手段,通过大量释放人工饲养的辐照不育昆虫,可以有效降低虫口密度、起到防治或根除害虫的效果。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
我国开展了多种重要农林害虫的辐照不育技术研究和推广,先后对玉米螟、棉铃虫,棉红铃虫、小菜蛾、赏花民、马尾松毛虫,光肩星天牛等10多种害虫进行辐射不育技术研究,内容包括辐照效果、适合的虫态、蛹的最佳剂量、人工饲养以及在小区内和田间的释放试验等。
通过研究,我国在辐照昆虫的人工饲养、交配行为和交配竞争力等方面已经形成了某些可以应用的技术,通过笼内或小区的释放试验,获得了辐照昆虫与自然群体的适合比例及控制效果等数据和结论.同时,我国十分重视辐照技术在检疫除害处理中的应用,为了能够首先在进出口水果,原木、粮谷类等产品的检疫除害处理中应用辐照技术。
先后曾对柑桔大实蝇、昆士兰实蝇、荔枝蒂蛀虫,谷象、绿豆象、印度谷螟等害虫以及小麦矮腥黑穗病菌的不育剂量、饲养技术、形态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1997年9月17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的第九次‘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囡大会上对溴甲烷的限控作出了如下决定:对于发达国家,以1991年的消费量为基准进行削减:1999年削减25%;2001年削减50%:2003年削减70%;2005年削减100%。
对于发展中国家.以1995年至1998年的平均消耗量为基准进行削减:2005年削减20%:2015年削减100%。
对于检疫处理中使用的溴甲烷,目前暂时列入豁免范畴,但随着其它处理技术的逐渐成熟,溴甲烷终将被禁用和淘汰。
因此研究和采用其他除害处理方法是今后检疫除害处理研究的主要任务.由于辐照处理具有处理快速、不受季节限制、无化学残留和环保安全等特点。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研究,该项技术逐渐走向成熟,在今后的检疫除害处理中,必将得到广泛的应用,为替代溴甲烷熏蒸、保护臭氧层发挥重要的作用。
2.3 生物处理
如对某些带有病毒苗木进行脱毒处理技术。
将带有检疫性病虫的货物运往生态条件不适宜该病虫发生的地区,如对带有某些单食性、寡食性害虫活寄主范围单一的病原物的植物产品,可运往无该类病虫的寄主植物分布的地区加工、销售。
主要是对名贵的植株进行,根尖茎尖的脱毒培养。
3、问题分析与展望
处理效果会直接影响贸易活动的成败。
为此,世界各国对除害处理技术的开发及
处理方法的改进研究非常重视,并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
其中对已经形成成熟技术的处
理方法,如溴甲烷熏蒸处理、热处理等,制定了国际标准和适合于各国的国家标准。
这
些标准的制定对规范木包装除害处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木包装材种类、处理环
境及有害生物的种类等影响处理效果的因素复杂多变,即使完全按现行的除害处理标准
操作,有时也不能彻底灭除有害生物。
同时,有些处理方法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或危害作
业人员的健康,因此,木包装检疫除害处理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和新型处理技术的开发是
当前亟需开展的研究内容。
针对溴甲烷熏蒸处理存在的破坏臭氧层问题和硫酰氟熏蒸处理低温杀灭虫卵效果
差等问题,应尽快开展新型无害熏蒸剂的开发研究。
同时,通过改进和探索新的熏蒸处
理方式,如采用减压熏蒸、环流熏蒸和混合气体熏蒸等方法,增强药剂气体的渗透力,
提高处理效果。
就环境友好性以及持久耐用性而言,化学加压浸渍处理要优于熏蒸处理。
但随着廉价含砷防腐剂CCA逐渐被世界各国禁用,并且经化学浸渍加压处理的木材需
干燥后才能投入使用,处理成本高,因此这种方法只能在特殊包装材料上使用,很难广
泛应用。
化学方法会破坏环境,物理方法有需要较高的设备和技术,而生物方法有处理的
太有限。
所以在实际的处理过程中,要根据情况的不同,合理综合的运用方法来达到目的,并使损失最小。
参考文献:
王玉媾,舒超然,李海燕,等.溴甲烷熏蒸对松材线虫致死作用的初步试验【J】.中国森林病虫.1994,(6):671.676.
贺水山,徐瑛,陈先锋,等.木质包装松材线虫溴甲烷熏蒸处理【J】.植物保护学报.2005,32(3):314-318.
徐朝哲,袁平,王桂江,等.减压条件下溴甲烷对松材线虫熏蒸效果的研究[J】.植物检疫.2005,19(5):261.264.
李一农,李芳荣,郑文华,等.国外木包装热处理除害失效原因分析[J】.植物检疫.2005,(5):283.286.
吾中良,严晓素,奚小华,等.微波处理松材线虫病疫木技术研究[J】.中国森林病虫.2006,25(5):8.11.
王跃进,王新,詹国平,等.辐照对光肩星天牛幼虫发育的影响【J】.核农学报.2006,20(6):527—530.
杨西安.植物检疫,2000,14(5):309~311
王跃进.植物检疫,1998,12(2):103~106
沈培垠等.检验检疫科学,2004,14(1):12~14
陈文团等.核农学报,2006,20(6):531~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