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害处理规定

合集下载

关于印发中国进境原木除害处理方法及技术要求

关于印发中国进境原木除害处理方法及技术要求

关于印发中国进境原木除害处理方法及技术要求中国进境原木除害处理方法及技术要求原木作为一种常见的进口商品,对中国的木材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原木也可能携带有害生物,给中国的森林生态系统和农业产业带来潜在风险。

因此,中国制定了进境原木除害处理方法及技术要求,以确保原木进入国内市场时能够符合安全要求并避免有害生物传播。

首先,在进境原木除害处理方法方面,中国规定进口原木要求进行热处理。

热处理是一种常见的除害方法,通过使用高温进行杀菌和杀虫,以消除原木中的有害生物。

目前,中国规定原木必须在进境前进行蒸汽热处理,要求温度达到60摄氏度以上,在处理过程中保持一定时间。

其次,除了热处理外,中国还要求原木进行化学处理。

化学处理是通过使用化学药剂来控制和杀灭有害生物。

这种处理方法可以有效地杀死原木中的虫卵和幼虫,以防止其在进口后传播和繁殖。

根据中国的要求,原木需要在特定化学药剂的浸泡浴中进行处理,以确保有效杀菌和防虫。

此外,除害处理的技术要求也被制定出来。

根据中国规定,原木处于运输过程中必须避免有害生物再次感染的风险。

为此,原木装运前必须接受检疫机构的审查和检测,并获得出口国或第三方机构颁发的运输证书。

同时,原木还需要进行集装箱、货物或包装物的处理,以防止有害生物再次进入。

此外,中国要求进口商在原木抵达口岸后对原木进行检疫和监测。

这包括对原木进行观察、取样和检测生物指标,以确保原木入境后不会引起有害生物传播的风险。

中国对进境原木除害处理方法及技术要求的制定,旨在保护国内的森林生态系统和农业产业。

这些措施将有助于减少有害生物的传播,并降低其对中国生态环境和农作物的影响。

同时,通过对进口原木的严格控制,可以提高中国木材市场的质量和安全性。

总结起来,中国进境原木除害处理方法及技术要求包括热处理、化学处理、检疫审查和监测等措施。

这些措施有助于保护中国的生态环境和农业产业,同时提高木材市场的质量和安全性。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印发《中国进境原木除害处理方法及技术要求》的通知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印发《中国进境原木除害处理方法及技术要求》的通知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印发《中国进境原木除害处理方法及技术要求》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技术监督局(已撤销)•【公布日期】2001.06.29•【文号】国质检函[2001]202号•【施行日期】2001.06.2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动植物检疫正文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印发《中国进境原木除害处理方法及技术要求》的通知(2001年6月29日国质检函〔2001〕202号)各直属检验检疫局:为便于2001年第2号公告的实施,现将《中国进境原木检疫除害处理方法及技术要求》印发给你们。

该除害处理方法及技术要求可供原木输出国检疫部门参考选用,亦可作为我对进出口原木进行除害处理时采用。

执行中如有问题,请及时向总局报告。

附件:中国进境原木检疫除害处理方法及技术要求附件:中国进境原木检疫除害处理方法及技术要求进境原木带树皮的,或经检疫发现检疫性有害生物须作检疫处理的,可采用下列推荐的除害处理方法进行处理。

所采用的以下任何一种除害处理方法都要确保能杀灭原木携带的有害生物。

一、熏蒸处理熏蒸处理可在船舱、集装箱、库房或帐幕内进行。

1.溴甲烷常压熏蒸环境温度在5℃-15℃时,溴甲烷的剂量起始浓度达到120g/立方米,密闭时间至少16小时。

环境温度在15℃以上时,溴甲烷的剂量起始浓度达到80g/立方米,密闭时间至少16小时。

2.硫酰氟常压熏蒸环境温度在5℃-10℃,硫酰氟的剂量起始浓度达到104g/立方米,密闭时间至少24小时。

环境温度在10℃以上,硫酰氟的剂量起始浓度达到80g/立方米,密闭时间至少24小时。

二、热处理热处理可采用蒸汽、热水、干燥、微波等方式。

处理时原木的中心温度至少要达到71.1℃并保持75分钟以上。

三、浸泡处理有条件的地方,可将原木完全浸泡于水中90天以上杀灭所携带的有害生物。

四、其他经输出国官方植物检疫部门批准使用的有效的除害处理方法。

除“四害”作业要求和作业方法

除“四害”作业要求和作业方法

除“四害”作业要求和作业方法一、除“四害”作业要求1.供应商必须落实辖区除“四害”消杀工作,确保各区域每月至少1次的灭鼠、1次的灭蟑螂、4次的灭蚊、灭蝇作业,达到国家卫生镇标准和全国爱卫会规定标准要求。

如遇“四害”密度超出标准时或在承包区域内发生登革热等情况,供应商必须服从政府的工作安排,无条件增加除“四害”的消杀次数,将密度控制在标准范围内。

2.供应商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消杀方针,使用国家规定或爱卫会认定和推荐的药物。

除“四害”药物要建立进出登记台账,并取得“三证”。

除“四害”作业时要注意安全用药,废弃药物要妥善处理,防止污染。

3.除“四害”工作人员需经培训后上岗,按照辖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关于除四害工作的法规标准,规范操作。

作业时必须统一服装、统一标准,做到文明作业。

4.做好每次除“四害”工作的记录,登记天气、时间、处理位置、用药量等数据,并拍摄现场照片。

5.安排专人负责巡查和选点监测除四害效果,并根据实际效果调整用药时间、配方。

6.除“四害”消杀期间同时做好《“四害”消杀登记记录表》。

7.药物要求:供应商必须注重科学合理用药,不能使用假药、国家禁用的药物。

使用的药物必须符合《病媒生物控制药物器械安全使用准则》,确保病媒生物控制达到“安全、高效、环保”的要求,用于本服务项目的消杀药物购置金额不低于中标金额的20%;8.资料要求:自合同生效期起始日起计一星期内,提交合同期内的《“四害”消杀实施方案》。

按要求做好四害密度及分布的调查和开展除四害建档工作(包括消杀时间、地点、使用药物、剂量、效果等),每月5日前提交上个月的资料。

9.其他要求:严格执行XX省人民政府令第167号《XX省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管理规定》,以及省政府(X府[XX]XX号)和市政府(X府[XX]XX号令)关于“四害”消杀的管理规定,上岗人员持除“四害”上岗证(由职业技能鉴定资格的机构颁发的有害生物防制员证书)。

严格按照要求执行现场各项管理,接受市爱卫办监督检查和考核。

松材线虫病疫木药物除害处理方法与标准

松材线虫病疫木药物除害处理方法与标准

松材线虫病疫木药物除害处理方法与标准1、松材线虫病疫木药物处理采用熏蒸处理,熏蒸药剂可用溟甲烷、硫酰氟、磷化铝等。

2、熏蒸方法可采用野外熏蒸。

疫木熏蒸处理时间和剂量如下:(1)温度4—1(ΓC,每立方米熏蒸体积投药:溟甲烷或硫酰氟100—120克,密闭时间2天以上;磷化铝30克,密闭时间7天以上。

(2)温度10-20o C,每立方米熏蒸体积投药:混甲烷或硫酰氟60—80克,密闭时间2天以上;磷化铝20克,密闭时间7天以上。

(3)温度20℃,每立方米熏蒸体积投药:混甲烷或硫酰氟60—80克,密闭时间1天以上;磷化铝20克,密闭时间5天以上。

(4)温度4P,不得开展熏蒸处理。

3、每批次处理后必须抽样分离镜检,发现松褐天牛活体,必须重新开展熏蒸处理,直至松褐天牛死亡率到达100%。

4、疫木处理后必须在木材上做好防伪标记。

5、疫木处理后须经省级林业主管部门或其指定的森检机构检查检验合格,签发《松材线虫病疫木除害处理合格证》后方可使用。

松材线虫病疫木加工板材要求与标准1、疫木板材厚度不得超过2.5厘米。

2、板材须经过80-90。

C条件下持续热烘4小时以上;或将板材含水率降低到16%以下。

3、每批次处理后必须抽样分离镜检,若发现松材线虫或或松褐天牛活体,须重新处理,直至松材线虫和松褐天牛死亡率均到达100%o4、疫木处理应每年10月至翌年4月底前开展;超大型过上述时间的,须对疫木开展严密的封闭和设置天牛诱捕器孩子范天牛逃逸,其防范方法须经专家现场论证。

5、产品出厂前须在产品上做好防伪标记。

检疫检验:分离检验1、取机关报鲜伐材(含水率在50%-60%)或木质部有蓝变,或靠近蛀道蛹室的枯死木、木材(含原木、锯材、切片)及其制品作为检验样木。

2、将直径10-15cm的漏斗末端接一段长约IOcm的乳胶管后置于漏斗架上,在乳胶管上装一止水夹。

剪大小适当纱布两层铺在漏斗上。

3、将送室内的样段去皮后劈成长约3—4CnI的细条或木屑约20g或用剪刀等剪碎虫体,置于漏斗上的纱布中,将纱布四角向中间盖上分离材料,注入清水,使清水充满漏斗和下面乳胶管。

加工工艺及除害处理工艺技术指标

加工工艺及除害处理工艺技术指标

加工工艺及除害处理工艺技术指标一、加工工艺技术指标1. 原材料选择原材料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且具有良好的品质和稳定性。

2. 加工设备加工设备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且具有良好的性能和稳定性。

3. 加工流程加工流程应合理,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4. 控制参数加工过程中需要控制的参数包括温度、压力、时间等,应根据产品特点进行调整,并保持稳定。

5. 检测方法加工过程中需要对产品进行检测,检测方法应可靠、准确,并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二、除害处理技术指标1. 除害原理除害处理技术应根据不同的污染物选择相应的处理方法,例如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等。

2. 处理效果除害处理技术应能有效地去除污染物,达到国家相关标准要求。

3. 处理成本除害处理技术的成本应低廉且可控,以确保企业经济效益。

4. 环境影响除害处理技术应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5. 安全性除害处理技术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确保操作人员和周围环境的安全。

三、加工工艺及除害处理工艺技术指标综合考虑1. 效果综合考虑加工工艺和除害处理技术的效果,应能够保证产品质量和环境安全。

2. 成本综合考虑加工工艺和除害处理技术的成本,应能够控制企业生产成本,并提高经济效益。

3. 环保综合考虑加工工艺和除害处理技术的环保性能,应能够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4. 安全综合考虑加工工艺和除害处理技术的安全性,应能够确保操作人员和周围环境的安全。

5. 可持续发展综合考虑加工工艺和除害处理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性,应能够满足未来发展需求,并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

上海市除四害工作管理暂行规定(2010年修正)

上海市除四害工作管理暂行规定(2010年修正)

上海市除四害工作管理暂行规定(2010年修正) 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12.20•【字号】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52号•【施行日期】1994.05.23•【效力等级】地方政府规章•【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传染病防控正文上海市除四害工作管理暂行规定(1988年4月2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根据1994年5月23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上海市除四害工作管理暂行规定>的决定》修正,根据1997年12月19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54号修正,根据2004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上海市化学危险物品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32件市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决定》修正,根据2010年12月2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52号公布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上海市农机事故处理暂行规定>等148件市政府规章的决定》修正并重新发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消灭蚊、蝇、鼠、蟑螂(以下简称四害),控制其危害,防止疾病传播,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市区及县属城镇。

第三条凡本市范围内的单位和个人,都有防范和杀灭四害的义务。

第四条除四害工作所需经费,除各级政府对公共无主地区予以补贴外,各单位和住户应予承担。

第五条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以下简称爱卫会)是执行本规定的主管部门。

市爱卫会办公室组织本规定的实施,并会同同级卫生防疫部门负责辖区内除四害工作的日常监督管理。

第二章控制与处理第六条除四害工作由市、区、县、街道(镇)爱卫会统一领导,各基层单位的主管部门应协同抓好所属系统的除四害工作。

第七条除四害应采取改造环境,控制四害孳生地及杀灭蚊、蝇、鼠、蟑螂等综合防治措施。

易招致或孳生四害的行业和场所,在生产、经营、贮存、运输、管理、养护及废弃物处理中,应当有完善的防范杀灭措施,并严格控制四害的繁殖。

板材除害处理工艺技术指标

板材除害处理工艺技术指标

板材除害处理工艺技术指标板材除害处理是指对木质板材中的害虫、真菌以及其它有害生物进行处理,从而保证板材质量和使用寿命。

本文将介绍板材除害处理的工艺技术指标。

首先,板材除害处理的温度是重要的指标之一。

适当的温度可以杀灭木材中的有害生物,如虫卵、真菌孢子等。

一般来说,温度在60℃至70℃之间是比较适宜的。

过高的温度可能会导致板材变形或开裂,而过低的温度则无法达到预期的除害效果。

除了温度,处理持续的时间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处理时间过短可能无法彻底杀死有害生物,处理时间过长则可能对板材的物理性能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处理时间。

处理过程中所使用的除害剂也是一个重要的技术指标。

常见的除害剂有甲醛、敌敌畏等。

除害剂的选择应考虑其除害效果、安全性以及环境友好性。

在使用过程中,应遵循正确的剂量和方法,以避免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伤害。

此外,除害处理后的板材应具备一定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在处理过程中,应注意不损坏板材的结构和原有性能。

处理后的板材应能耐受正常的使用条件,如湿度变化、温度变化等,不易产生变形、开裂等现象。

最后,板材除害处理的效果也是一个重要的技术指标。

处理后的板材应彻底除去害虫、真菌等有害生物,不再对使用环境和使用者的健康产生威胁。

通过适当的检测和评估,可以判断除害处理的效果是否符合预期要求。

综上所述,板材除害处理的工艺技术指标主要包括温度、处理时间、除害剂、稳定性和耐久性以及处理效果等。

通过合理选择和控制这些指标,可以有效提高板材的质量和使用寿命,确保使用者的安全和健康。

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处置办法-国家林业局令第13号

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处置办法-国家林业局令第13号

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处置办法正文:---------------------------------------------------------------------------------------------------------------------------------------------------- 国家林业局令(第13号)《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处置办法》已经2005年5月13日国家林业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5年7月1日起施行。

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二00五年五月二十三日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处置办法第一条为了及时处置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控制林业有害生物传播、蔓延,减少灾害损失,根据《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和《植物检疫条例》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林业有害生物,是指危害森林、林木和林木种子正常生长并造成经济损失的病、虫、杂草等有害生物。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是指发生暴发性、危险性或者大面积的林业有害生物危害事件,包括:(一)林业有害生物直接危及人类健康的;(二)从国(境)外新传入林业有害生物的;(三)新发生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疫情的;(四)林业非检疫性有害生物导致叶部受害连片成灾面积1万公顷以上、枝干受害连片成灾面积0.1万公顷以上的。

第四条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分为一级和二级。

林业有害生物直接危及人类健康、从国(境)外新传入林业有害生物,以及首次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发生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的,为一级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

一级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以外的其他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为二级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

第五条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确认。

属于从国(境)外新传入的林业有害生物,以及首次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发生的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应当经过国家林业局林业有害生物检验鉴定中心鉴定。

第六条国家林业局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全国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的处置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除害处理规定
一、目的:
建立防虫、防鼠、防霉控制程序,预防鼠类及各种昆虫对生产、储存区域造成污染及危害。

二、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生产及储存区域的防虫、防鼠、防霉控制;
三、责任者:
1、所有进出生产及储存区的人员,负责按本标准要求,使用和维护好防虫防鼠防霉设施;
2、防虫防鼠专职人员,负责按本标准要求检查,以确保措施始终处于良好防护状态;
3、专职卫生清洁人员,负责已杀灭的昆虫的卫生清洁;
4、生产办、品管课负责按本标准要求,实行监督管理。

四、程序:
1、防虫防鼠防霉措施及要求:
1.1生产车间的防虫防鼠防霉措施有灭虫药、干燥剂、消毒药水等;
1.2为了确保防虫防鼠防霉措施有效,必须对所安装的防护措施作出要求;
1.2.1灭虫药,需专人负责购买并投放;
1.2.2消毒药水,需专人负责喷洒;
1.2.3 门:所有人流和物流的进出口处,应具有能进行密闭的门;
1.3车间的防虫防鼠防霉措施及地点:
区域防护措施
人流通道门、灭虫药
物流通道门、灭虫药
所有仓储区门、灭虫药
2、防虫防鼠防霉措施使用方法:
2.1所有安装的防虫防鼠防霉设施应正确的使用和维护,并定期进行检查,以确保措施有效;
2.2任何人员在进出人流和物流通道时,应确保防虫防鼠防霉措施始终处于防护状态,他人禁止移位;
2.3任何进出生产区域的人员,应养成随手关门的良好习惯,它包括各车间的进出门和各生产操作间的门;
2.4每天上班时,应由专人负责开启与关闭门窗,其他人员不得擅自开启与关闭;
2.5霉菌的生命活动,与营养物质、温度、湿度、氧气、pH值等密切相关,绝大多数产品及其包装上所使用的材料,都具有霉菌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若是环境条件适合,霉菌就会大量生长,仓储管理人员发现有霉菌现象,需立即向相关人员汇报情况;
2.6车间里发现有漏雨、漏水现象需立即向相关人员汇报情况,防止产品及材料受损;
2.7应及时对有可能进入虫类或鼠类的缝隙进行密封或安装防护网,以防止鼠类和虫类进入;
2.8应根据药品的有效期限,及时进行更换,以确保杀虫效果;
2.9每天由专人负责各处的卫生清洁,及时清除被杀灭的昆虫;
2.10任何人员在使用和生产过程中,发现防虫防鼠防霉设施损坏或未处于良好的防护状态或生产区内发现有昆虫或鼠类的现象,应及时向管理人员报告,并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
3、防虫防鼠防霉设施检查:
3.1防虫防鼠防霉措施由专人负责对其检查,每月做到检查一次,以确保始终处于良好的防护状态;
3.2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杀灭的昆虫数量增多,应及时通知主管,对厂区环境进行杀虫;
3.3严禁在上班时间使用杀虫剂,以防止此类剧毒物质对生产区造成污染;
五、附表
1、防虫、防鼠、防霉、检查记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