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课文理解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课文理解(精选12篇)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课文理解(精选12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课文理解篇1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概括成一句话。
提示:在修筑青藏铁路的过程中,筑路大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使风火山隧道全线贯通。
2、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提示:“一条长长的‘铁龙’,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尔木起步,跨过巍峨的昆仑山……这就是造福广大人民的青藏铁路。
”3、在修筑铁路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是怎么解决的?⑴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会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提示:①难以控制隧道施工温度。
“由于温度太低,混凝土无法凝固。
他们拿来暖风机,给隧洞增温,洞壁的冰岩又遇热融化,造成洞壁塌滑。
”②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
“风火山一带经常狂风大作……转眼之间乌云压顶,大大小小的冰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
”“尽管对缺氧已有准备,施工中出现的情况还是始料未及……筑路大军的生命面临严重威胁。
”⑵在战胜困难的时候,他们会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提示:“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观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
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指挥部的灯火彻夜通明。
能不能建一个大型制氧站?……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地下了高傲的头!”4、既然这项工程难度之大,让人难以想象,为什么还要坚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你从中感受到什么?提示:正是建设者挑战极限,勇创第一的精神,正是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气概,才有了一次次实验,一次次攻关,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成功。
突击队员和科技人员一次次呼喊出同一个心愿──“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5、难怪一些西方媒体预言:中国人要在这样不良的地质上打隧道,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提示:“根本不可能”意思是这样的隧道绝无打通的希望。
结合全文可以知道在海拔4950米的风火山上,冻土层、冰岩都是“世界级”难题,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难怪西方媒体如此预言。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阅读答案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引言中国铁路建设日益发展,为了提高交通运输的便捷性和效率,让西藏地区也能享受到铁路带来的好处,修建铁路直达拉萨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和挑战的任务。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把铁路修到拉萨的意义、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意义1. 加强西藏地区与内地的联系修建铁路直达拉萨可以加强西藏地区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人员交流和物资运输。
目前,西藏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主要依靠公路运输和航空运输。
而修建铁路将提供一种更加经济和便捷的交通方式,不仅可以加速人员的流动,也能方便物资的运输。
2. 促进西藏地区经济发展铁路的修建将为西藏地区带来巨大的经济发展机遇。
铁路的通车将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与此同时,铁路的修建也将为西藏地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3. 提高区域安全性西藏地区处于我国的边疆地区,其地缘位置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修建铁路直达拉萨可以增强西藏地区的安全性,提高边境地区的管控能力。
此外,铁路的修建还可以加强边境地区与内地的联系,增加边境地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现状目前,中国铁路网络已经连接了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包括一些人口稠密的大中城市。
然而,西藏地区由于地势复杂以及环境恶劣等因素,铁路的修建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
1. 地理环境复杂西藏地区地处高原地区,地势崎岖,交通困难。
铁路的修建需要面对高原山地、冰川、河流等复杂的地理环境,施工难度较大。
此外,西藏地区气候恶劣,寒冷干燥,对铁路的建设和维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经济投入大由于西藏地区的地势复杂和气候恶劣,铁路的修建需要更大的经济投入。
这对于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此外,铁路的修建还需要大量的土地和资源,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3. 生态环境保护西藏地区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保护生态环境是铁路修建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铁路修建过程中可能会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如野生动植物的迁移和栖息地的破坏等。
五年级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知识点

五年级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知识点在五年级的语文学习中,《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一篇具有重要意义的课文。
这篇课文不仅展现了我国铁路建设者们的英勇无畏和坚韧不拔,还蕴含着丰富的知识要点。
一、字词知识1、生字“械”(xiè):注意读音,不要读成“jiè”。
“凿”(záo):书写时注意里面是“业”,不是“亚”。
“巍”(wēi):上面是“山”字头,下面是“魏”。
2、词语银装素裹:形容雪后一片白色的世界。
七零八落: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
不翼而飞:比喻东西突然不见了。
劈头盖脸:正对着头和脸盖下来,形容来势凶猛。
二、文章结构这篇课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开头点明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是建设者们的誓言。
中间详细描述了修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如恶劣的自然环境、复杂的地质条件等,以及建设者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最后强调了铁路的成功修建,表达了对建设者们的赞美之情。
三、重点语句理解1、“一条长长的‘铁龙’,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尔木起步,跨过巍峨的昆仑山,将通过这里,穿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到达雪域圣城——拉萨。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铁路比作“铁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铁路的雄伟气势。
2、“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正在修建的是一条全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
”这句话强调了修建这条铁路的艰难,突出了建设者们面临的巨大挑战。
四、主题思想本文通过描述建设者们克服重重困难,将铁路修到拉萨的事迹,歌颂了他们无私奉献、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精神,同时也展现了我国铁路建设的伟大成就。
五、写作手法1、环境描写烘托艰难文中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进行了详细描写,如“风火山一带经常狂风大作。
刚刚搭好的 150 平方米的保温大棚,一夜之间被大风撕扯得七零八落。
新建的发电机房,屋顶的铁皮瓦竟不翼而飞。
”通过这些描写,烘托出了修建铁路的艰难。
2、列举数据增强说服力课文中列举了很多数据,如“正在修建的是一条全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课文理解(优秀4篇)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课文理解(优秀4篇)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有感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搜集和交流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
2、默读全文,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建设者对修筑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教学重点: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的困难,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师生交流关于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交通落后,在人们的心目中,“出国易,入藏难”“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直是西藏人民的期盼,也是全国人民的愿望。
随着西部大开发号角的吹响,为了造福广大人民,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2001年,党中央作出了指示:(揭题,读题)──《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二、阅读提示,出示目标1、自读阅读提示,看看学习这篇文章有几个方面的要求。
2、交流(1)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3、请按阅读要求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作批注。
三、自主探究1、自学生字,生词的情况。
2、自读课文,勾出课文相关语句,联系实际或资料进行批注。
四、合作交流、想象情境,1.研读“困难1”(1)了解困难:“正在修建的是一条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冰土铁路。
”(2)体验困难:①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什么是“冻土”“海拔”。
②联系资料谈谈高原冻土给施工带来了哪些阻碍?(3)克服困难:“科技人员昼夜在隧道里实地考察,发现冰岩温度的变化规律。
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①体验情感:从“昼夜”“反复”,你体会到了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2.研读“困难2”(1)了解困难;“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2)体验困难:把对你触动最大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并联系实际或结合资料进行想象。
小学五年级语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目标和课文简说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目标和课文简说五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修建青藏铁路的重要意义,感受建设者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的精神。
继续增加对西部大开发的了解。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课文简说:
这是一篇充满了昂扬向上的精神和英雄气概的文章。
文章记叙了在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西部建设者们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那就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贯通的经过。
文章条理清楚,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对西部建设者智慧与力量、吃苦奉献精神的歌颂。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课文思考题_87833-完整版PPT课件

问题拓展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在文中出现很 多次,试理解其反复使用的含义。
“Hale Waihona Puke 铁路修到拉萨去”的含义是——(1)与文章标题相互照应。 (2)这既是建设者的一句口号,也是他们的一个
心愿。 (3)既体现了青藏铁路修建的艰难和困苦,又体现
了建设者们的决心和毅力。
问题拓展
通读课文,说说建设者在修建铁路时所 遇到的困难。他们是怎样克服的?
困难: (1)风火山隧道要穿过冻土区,由于温度低,混凝 土无法凝固。 (2)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 解决方法: (1)科技人员在隧洞里实地观察,发现冰岩温度变 化的规律,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 (2)科技人员夜以继日的实验、攻关,建成了世界 上第一座大型高原制氧站。
[精选]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知识点分析
![[精选]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知识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9143803915f804d2a16c107.png)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知识
点
1. 相关背景
2. 主要内容
3. 句式
4. 分段及段意
1相关背景
风火山,又名隆青吉布山,海拔4905米。
是昆仑山南麓(lù)的一支,地处昆仑山楚玛尔河畔的群峰中,山巅被终年积雪覆盖,山体泥土是褐红色,石头是褐色,山石奇形怪状,形成光怪陆离的“石林碑海”。
2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讲述了“世界第一高隧道”——风火山隧道的开凿贯通的经过,赞美了西部建设者的智慧和力量,歌颂了他们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
3句式
拟人:1、风火山,这座万年冰山露出了狰狞的面目,给筑路大军来了一个下马威! 2、刚才还是晴空万里,转眼之间乌云压顶,大大小小的冰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
3、充足的氧气沿着长长的管道,源源不断地送进隧洞里。
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4分段及段意
本文可分为三段:第一段(1-3):写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青藏铁路的开工情况.第二段(4-10):写西部建设者们克服了一个个世界难题,终于将全长1388米的风火山隧道全线贯通.第三段(11):写风火山隧道的全线贯通,标志着青藏铁路的修筑已胜利在望.。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篇一: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内容: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4课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教学目标:1.认识14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修建青藏铁路的重要意义,感受建设者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的精神。
搜集和交流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教学重点:把握主要内容,弄清建设者们是如何克服复杂冰冻土层、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这些困难的,并从中受到感染。
教学难点:修建风火山隧道中的施工困难及科技攻关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播放歌曲《天路》。
歌中所唱的“天路”指的是什么?(青藏铁路)二、预习探究,合作交流1.通过课前预习,你对青藏铁路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
教师可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适当补充有关资料。
是啊,这的确是一条神奇的天路,1300多年前,唐朝文成公主远嫁松赞干布,从长安(今陕西西安)西行拉萨,走了整整三年; 1954年,西藏派代表团前往北京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程近两个月??而今年,参加全国两会的西藏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乘坐由拉萨到北京的火车,整个行程仅48小时。
青藏铁路的全线贯通,缩短了藏汉两族人民的距离,加快了西藏建设的步伐,然而在世界屋脊雪域高原,修建一条铁路又谈何容易。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的一个地方--青藏铁路风火山隧道施工现场,感受一下建设者们的壮志豪情。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 谁来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尽量概括成一句话。
(在修筑风火山隧道的过程中,筑路大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使风火山隧道全线贯通。
)三、品读体验1.默读课文,想想筑路大军们遇到了哪些困难?2.交流: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最好能简洁一些。
(难以控制施工温度、天气恶劣、极度缺氧)3.品读课文5—7自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课文理解
五年级语文教案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概括成一句话。
提示:在修筑青藏铁路的过程中,筑路大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使风火山隧道全线贯通。
2、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提示:“一条长长的‘铁龙’,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尔木起步,跨过巍峨的昆仑山……这就是造福广大人民的青藏铁路。
”
3、在修筑铁路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是怎么解决的?
⑴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会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提示:
①难以控制隧道施工温度。
“由于温度太低,混凝土无法凝固。
他们拿来暖风机,给隧洞增温,洞壁的冰岩又遇热融化,造成洞壁塌滑。
”
②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
“风火山一带经常狂风大作……转眼之间乌云压顶,大大小小的冰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
”
“尽管对缺氧已有准备,施工中出现的情况还是始料未及……筑路大军的生命面临严重威胁。
”
⑵在战胜困难的时候,他们会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提示:
“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观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
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
“指挥部的灯火彻夜通明。
能不能建一个大型制氧站?……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地下了高傲的头!”
4、既然这项工程难度之大,让人难以想象,为什么还要坚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提示:正是建设者挑战极限,勇创第一的精神,正是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气概,才有了一次次实验,一次次攻关,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成功。
突击队员和科技人员一次次呼喊出同一个心愿──“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5、难怪一些西方媒体预言:中国人要在这样不良的地质上打隧道,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提示:“根本不可能”意思是这样的隧道绝无打通的希望。
结合全文可以知道在海拔4950米的风火山上,冻土层、冰岩都是“世界级”难题,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难怪西方媒体如此预言。
这句话更加强调了工程艰巨、要求很高、难度很大,衬托出了西部建设者们的勇敢、实干与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