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学
唐代文学对后世的影响

唐代文学对后世的影响唐代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其文学成就不仅自身悠久而且影响深远。
唐代文学对后世的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文学体裁、文学思潮、文学语言等方面。
一、文学体裁唐代是文学体裁发展的高峰期,唐代的诗、散文、小说、戏曲等都有很高的成就,而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唐代的诗歌在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诸如“唐诗三百首”等精选辑本一直传颂至今。
唐诗的影响力在诗歌史上是无可比拟的,后世的很多诗人都会向唐诗借鉴,从而成为了自己的创作灵感。
唐代的散文也深刻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发展。
唐代散文醇厚之美,以赋、议论、游记等为代表。
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和《赋得古城南楼雪》等诗赋具有卓越的艺术成就,在后世文学中被广泛传诵和借鉴。
唐代的游记更是用实事求是的笔触和方法,让人仿佛亲临当时场景,深入感受那个年代的文化内涵。
唐代的小说和戏曲也是独树一帜的文学体裁,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发展。
唐代小说体裁发展成熟,特别是《唐传奇》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唐代的戏曲也是文学宝库之一,以《长恨歌》、《西厢记》、《汉宫秋》等脍炙人口,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和多元化的人物性格,一直被后世所称誉。
二、文学思潮唐代是一个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文学思潮也极具多样性和包容性。
唐代文学思潮的多元性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文学思潮的代表有玄学、大乘佛教思想、诗经学说等。
玄学思想是唐代中又一重要思潮,影响深远。
诸如孟郊、韩愈、李白等玄学诗人,所写的诗歌以其高妙的艺术形象和深化的哲思被后世形成了深刻影响。
另外唐朝时期,大乘佛教影响日益深入,许多著名的诗人如王之涣,张九龄,孟浩然等,都有过沉浸于佛法之中的经历,其心灵平和的态度和对人生真谛深度的探究,一直影响着中国以后的文学发展。
三、文学语言唐代文学语言是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部分,唐代的文学语言直接影响了后世文学史的发展。
唐代诗歌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它的语言表现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韵律特色。
唐代的文学史

唐代的文学史唐代可谓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鼎盛时期,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文学家及作品,被后世称为“唐诗宋词元曲”。
在唐代文学史上,又可以分为初唐、盛唐和中晚唐三个阶段。
初唐时期(618年-710年)是唐朝建立后的文学起步期,这个时期的文学还带有浓厚的风俗、民歌的色彩。
著名的作家有王勃、杨炯、卢照邻等人,他们在诗、文、歌谣等方面都有所成就。
其中王勃的《滕王阁序》据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篇文章,被誉为“千古第一序”。
盛唐时期(710年-750年)则是唐代文学的巅峰时期,也是古代文学史上的高峰。
这个时期最著名的作品就是唐诗,代表人物有李白、杜甫等大家。
李白擅长写豪放派的诗歌,他的诗歌情感丰富,表现形式多样,趣味性极强。
而杜甫则善于写现实主义的诗歌,他的作品多是关于民生、国情等方面的反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此时期其他著名的作家还有白居易、王之涣、贾岛等人,他们的作品各具特色。
中晚唐时期(750年-907年)是唐代文学的后期,也是唐代文学发展的衰落期。
这个时期的文学体裁则更加多样化,出现了小品文、笔记、杂记等一系列新的文学体裁。
代表人物也更加多元化,有刘禹锡、柳宗元、韩愈等等。
这个时期文学的创新和多元化,促进了中国文学的不断发展。
总的来说,唐代文学史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宝贵的一段历史。
它涵盖了从文学起步期到巅峰时期再到后期的不断创新,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无尽的灵感与指引。
唐代文学的杰出作品具有着浓厚的时代特色,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也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
虽然唐代已经成为了历史的遥远过去,但是它却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唐代文学

3、唐代出现了一些新文体。在魏晋南北朝志怪志人小说和杂史杂传的基础上,诞生了传奇小说;佛教的传播,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燕乐的盛行,燕饮歌吹的需要,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体式——词。
第三节 陈子昂与唐诗风骨
1、陈子昂的生平(见教材228页)。
2、陈子昂的诗歌理论。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云:“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咏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在这篇序言里,陈子昂提倡“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主张恢复汉魏风骨和风雅比兴美刺的兴寄传统,反对齐梁诗风,倡导“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诗歌美学风范。此序成为唐代诗歌革新的基本纲领,为唐诗的健康发展确立了正确的方向。但这种复古易重蹈古诗以比兴手法论理寄慨的构思方式,简单的将抽象思维附着于感性形象之上,以诗言理而缺乏艺术感染力。
杨素是隋朝开国重臣,亲历征战,对军旅生活体验尤深,其《出塞》其二在平实的叙说中流动着粗犷深沉的悲凉情思。《山斋独坐赠薛内史》二首,以武人而为诗格调清远,“转似出世高人”(沈德潜),还有《赠薛播州诗十四章》也是佳作。
第二节 初唐诗坛
一、贞观诗风及上官仪:
贞观时期,南、北朝文学由对立走向融合。唐太宗是贞观文学的领袖。贞观诗风主要受南朝文学的影响,逐步走向宫廷化。上官仪是贞观后期的重要诗人。他的五言诗,“绮错婉媚”,讲究对仗,追求诗歌的声辞之美,体物图貌,笔法精细,时人谓之“上官体”。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但其内容仍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所以诗歌的变革只能由处于社会中下层的一般士人即四杰来承担。
唐代文学艺术

唐代文学艺术唐代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也是中国文学艺术的鼎盛时期。
唐代文学艺术既受到了前代文化的影响,又在各方面有了新的变化,形成了独特的唐代文学艺术风格。
本文将从唐代文学、绘画和音乐等方面介绍唐代文学艺术的特点和成就。
一、唐代文学唐代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阶段,涌现出了很多伟大的作家和作品。
唐诗、唐词和唐赋都是唐代文学的代表作品。
唐诗是唐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璀璨的篇章之一。
唐诗以五言绝句为主要形式,又有七言绝句等其他形式。
李白、杜甫、王之涣、白居易、杜牧等诗人都是唐诗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诗歌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也描绘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历史事件的人文景观。
唐词是唐代另一种文学类型,也是当时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词主要以乐府为基础,又融合了其他各种音乐形式。
李清照、辛弃疾、晏殊、欧阳修等词人都是唐词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唐词不仅艺术价值高,而且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唐赋又称“律赋”,是唐代新创的一种文学形式。
唐赋主要是写景喻物,又突出了人物描写。
骆宾王、朱庆馀、张祜等赋人都是唐赋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唐赋以文采华丽、语言优美而著称。
二、唐代绘画唐代的绘画与文学一样,也是发展最为迅猛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唐代绘画分为壁画、障画、轴画和山水画等多种形式。
唐代壁画大都绘制在宫殿、寺庙和洞窟中,内容丰富多彩。
这些壁画,不仅描绘了唐代人物的面貌、服装、建筑和生活习惯,而且具有强烈的文学性。
代表作品有“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等。
唐代障画是在障壁上绘制的画,内容以画山水、花卉、禽鸟、人物为主。
这些障画多见于寺庙殿堂中,艺术效果较佳。
代表作品有韩干的《寒食帖》。
唐代轴画是通过对卷轴进行绘画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
唐代轴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难度较高。
唐代轴画的代表作品有吴道子的《骏马图》。
唐代山水画描绘的是自然景观和人物的关系。
唐代山水画以借景抒怀、画壁为主要特点,具有深刻的哲理感。
唐代的文学流派

唐代的文学流派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流派都出现了独特的风貌。
一、诗歌唐代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巅峰,开创了新的风格和艺术成果。
唐代诗歌以丰富多彩、雄浑豪迈为特点,灵活运用元素,丰富了诗歌的形式。
唐诗流派:1.山水派:以描写自然风光为主,表现出唐代文人陶冶性情和追求无欲无求的精神。
2.爱情派:以咏爱情为主题,表现了爱情中的种种情感和复杂性。
3.山水田园派:以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色为主要内容,表现了诗人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渴望。
这一流派中的草堂诗人特别突出,代表作家如王维、孟浩然、杜牧等。
4.豪放派:以豪放不羁的性格为主,情感激荡,表现了对人生的不屈不挠、开阔豁达的态度。
二、散文散文是中唐时期最为昌盛的文学流派之一,表现了唐代文人的思想和情感。
1.文人笔记:以捕捉生活细节和变化为主,代表作品有《梦溪笔谈》。
2.赋:以形式灵活、意义丰富为特点,代表作品有苏轼的《赤壁赋》。
3.游记:以文人的游历经历为素材,代表作品有李白的《将进酒》。
4.辞赋:把抒发情感融入到文章中,充分表现出唐代文人狂放不羁、豁达开朗的风貌,代表作品有杜甫的《三别》。
三、小说唐代小说在原有传说基础之上发展着,代表作品有《搜神记》、《聊斋志异》等。
唐代小说的流派和代表:1.传奇小说:《柳毅传》、《牡丹亭》、《金瓶梅》等。
2.民间传说:《孟姜女哭长城》、《铁扇公主》等。
3.警例故事:《太真救赵遽》、《罗曼史》等。
总之,唐代文学流派丰富多样,风格各异,不同的文学形式相互交融,共同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风貌。
这些流派历经千年,仍饱含着丰富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唐代文学的特点

唐代文学的特点
唐朝文学是指唐朝(618年—907年)的文学。
唐朝文学空前繁荣,“诗歌”最为光彩夺目,唐朝被誉为诗歌的“黄金时代”。
唐朝自从李渊开国以来,使得它进入了一个高度繁荣昌盛的时期,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唐朝前期和中期吏治清明,贤能人士在位,国家在正常的轨道上飞速发展。
唐朝政府对外开放,出现了丝绸之路。
唐朝经过“休养生息”之后,经济活跃,交通便利,前后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局面,奠定了经济基础。
唐朝思想禁锢非常少,文字狱少见,为文学的繁荣发展创造了思想环境。
唐朝政府儒释道兼用,各家思想兼容并蓄。
各级学校的建立,诗歌取士的科举制度,以及各帝王对文学的爱好和提倡,都使得唐朝文学空前繁荣。
唐朝时期的中国人思想开放,没有固步自封,善于吸收各民族各国的优秀文化,西域的乐舞艺术、古印度的佛教、梵剧、古日本、古朝鲜的文学和唐朝的互相渗透、融合,才出现了豪放、富丽的唐朝文学。
唐代文学四个发展阶段

唐代文学四个发展阶段唐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由于得益于玄宗时期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它的发展呈现出了四个主要的阶段。
这些阶段分别是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
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特点和代表作品,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初唐时期(618年-626年),以李白、王勃、杨炯等人为代表,是唐代文学发展的起点。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文学以崇高的理想追求为主题,体裁以诗歌为主导。
初唐的文学艺术作品开拓了新的领域,主要体现在题材的多样性和形式的新鲜活泼上。
李白是初唐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充满豪情壮志,语言质朴而直接,把对人生的热爱与对社会的关注融为一体。
王勃是初唐的第一位宫廷诗人,他的代表作《滕王阁序》被称为“诗史第一篇”,以峻峭雄浑的文风和真正的艺术成就而闻名于世。
盛唐时期(627年-750年),以杜甫、杜牧、白居易等人为代表,是唐代文学的黄金时期,被誉为“盛世文学”。
在这个时期,诗歌成为主流的文学形式,不仅作为高雅文化的象征,也成为表达个人情感和社会关切的重要手段。
盛唐文学的特点是内容广泛深入,形式多样丰富。
杜甫的诗歌以其对人民疾苦和社会现实的关怀而闻名于世,他的代表作《登高》、《丽人行》等揭示了人民生活的苦难和社会的腐败。
杜牧以其婉约清丽的风格和对平凡人生的细腻描写而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白居易则是盛唐文学中最知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充满了生活的欢乐和无奈,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
中唐时期(751年-821年),以韩愈、柳宗元等人为代表,是唐代文学的转折时期。
在这个时期,文学开始面临一系列的困境和挑战,如安史之乱的影响、质疑传统文化的兴起等。
中唐文学的特点是思想意识的觉醒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韩愈是中唐文学中最重要的代表之一,他以雄辩的辞章和强烈的思想意识而著称。
他的作品《师说》、《进学解》等充满了对士人风气的批判和对社会变革的思考。
柳宗元则以他的散文作品《陋室铭》、《答陆羽》等为代表,他对传统文化提出了质疑,开辟了一条新的思想和文学路线。
(完整版)唐代文学史年表

(完整版)唐代文学史年表618年 - 690年- 元代:太宗皇帝李世民在位期间,文学蓬勃发展。
代表作品有王勃的《滕王阁序》。
705年 - 712年- 武则天时期,文学活动达到巅峰。
代表作品有骆宾王的《浣溪沙·游蕲水亭记》。
716年 - 755年- 敬业期间,文学进一步繁荣。
代表作品有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余微雨零风》。
756年 - 863年- 安史之乱,文学受到影响,但仍有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白居易的《琵琶行》等名篇问世。
863年 - 907年- 晚唐时期,文学再度复苏。
代表作品有李商隐的《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韩愈的《师说》。
907年 - 960年- 宋朝建立,是唐宋交替时期,文学继续蓬勃发展。
代表作品有李煜的《长恨歌》。
960年 - 979年- 末帝时期,文学持续繁荣。
代表作品有柳永的《雨霖铃》。
979年 - 984年- 宋太祖时期,文学达到巅峰。
代表作品有苏轼的《赤壁赋》。
984年 - 1024年- 文学进一步繁盛,代表作品有辛弃疾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024年 - 1085年- 文学逐渐衰落,虽有苏轼、苏辙等名家活跃,但已经步入宋代。
1085年 - 1279年- 南宋时期,文学有所复兴,代表作品有李清照的《如梦令》。
1279年 - 1368年- 元代,虽然崇尚汉族中原文化,但文学受到强烈的外族影响。
1368年 - 1644年- 明代,文学继续发展,代表作品有文徵明的《山居秋暝》。
1644年 - 1912年- 清代,文学有所衰落,代表作品有纪晓岚的《鸳鸯浦望月怀山南李白寄京东》。
在唐代的漫长历史中,文学是繁荣而多样化的。
无论是诗歌、杂剧、小说还是散文,都有众多杰出的作品问世。
这份年表只是对唐代文学史的一个概括,不能穷尽其中的辉煌和细节。
唐代文学的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在世界文学史中有着独特的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一、隋唐五代文学发展历程:1、隋代文学:国祚甚短,成就不高;炀帝尚艺文,推动南北文风合流;2、初唐文学:宫廷文学发达,近体诗趋于成熟;四杰和陈子昂走上诗坛。
3、盛唐文学:诗歌大放异彩;涌现出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以及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等大诗人。
4、中唐文学:讽谕精神再次激发;元白诗派的新乐府运动、韩孟诗派对诗艺的探求、讽谕精神背景下的中唐古文运动;古代小说走向成熟。
5、晚唐文学:时代的没落导致感伤情调弥漫;爱情诗、讽刺诗、咏史诗、咏物诗、讽刺小品大放异彩;词体走向成熟。
6、五代文学:西蜀与南唐——乱世中的两个享乐集团创作大量精美而富于感伤意味的五代词。
二、唐诗繁荣的原因:1、前代诗歌艺术的积淀;2、盛唐时代精神的激发;3、科举取士制度的涵育;4、诗人自觉的创新意识;第一章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一.隋代文学:1、隋代文学总体风貌及其文学史意义隋朝国祚甚短,总体文学成就不高。
苏绰、李谔等曾上书改革文风,倡导平实质朴的文风,排斥华艳文风,然无实效;炀帝平陈后,南方文士入隋,南北文学渐趋合流。
2、隋诗名家举隅由周入隋的文士多有辞气刚健之作,如卢思道《从军行》(史P19)、杨素《出塞》等;然无法抑制对南方华艳诗风的向慕,如薛道衡《昔昔盐》(史P20)、《人日思归》(选P231),杨广《春江花月夜》(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二、初唐诗坛:1.上官体:是唐代诗歌史上第一个以个人命名的诗歌风格称号。
指唐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
上官体“猗错婉媚”,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上官仪提出了“六对”、“八对”之说,以音义的对称效果来区分偶句形式。
以高度纯熟的技巧冲淡了齐梁诗风的浮艳雕琢,但题材内容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缺乏慷慨激情和雄杰之气。
上官仪贞观初即参与宫廷应制,其诗以属对工切和写景清丽婉转著称。
其诗体物精工,笔法精细,形式精巧,后人概括其诗风为“绮错婉媚”。
2.王绩:王绩(589-644),字无功,自号东皋子,又号五斗先生、斗酒学士。
不乐功名,性嗜酒,孤傲不群。
代表作《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以平淡自然的话语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真切而有一种不施脂粉的朴素美。
诗多以田园山水为题材,其中透露出全身远害的避世思想;在闲适情趣的抒写中,往往寓有抑郁不平的感慨。
《东皋子集》《王无功文集》王绩诗多以田园山水为题材,其中透露出全身远害的避世思想,在闲适情趣的抒写中,往往寓有抑郁不平的感慨。
3.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是当时真正能够反映社会中、下层一般人士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的诗人,他们都属于一般士人中确有文才而自负很高的士人,官小志大,名高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人下的雄杰之气。
同时,他们怀有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一种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
反对纤巧猗靡,提倡刚健骨气,针对争构纤微的上官体的流弊而言。
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诗中有壮大的气势,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王勃:诗文兼擅,所作《滕王阁序》为唐代骈文杰作。
其诗题材较为广阔,语言清新,风格刚健,尤以别友怀乡、登临山水之作最具风采。
名篇如《滕王阁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山中》等皆脍炙人口。
为初唐四杰之首,有《王子安集》。
《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杨炯:诗才出众,擅长五律,尤以写边塞征战之作为最上乘,诗中洋溢着为国立功的战斗豪情,气势雄放,风格豪壮。
其他唱和、纪游之作则未脱尽绮艳之风。
代表作《从军行》。
卢照邻:诗文兼擅,尤长于七言歌行。
代表作《长安古意》,以赋为诗,绝大部分篇幅铺陈长安之繁华,辞采富艳,移步换景,令人目不暇接;末八句笔势一转,抚今追昔,沧海桑田之感,升沉荣辱之慨,从笔端流出。
感慨深沉,意境清迥。
另有《行路难》。
骆宾王:擅长七言歌行,与卢照邻同创初唐近体歌行破奇为偶,四句一转,上下蝉联,以赋为诗的基本体式。
五言诗气象雄杰,构思精沉,卓然鲜俪。
代表作有《帝京篇》、《在狱咏蝉》等。
“四杰”贡献:“初唐四杰”大大拓展诗歌题材和主题,经过他们的努力,题材和主题由宫廷和淫靡改变为都市的繁华和正常的男女之爱,由台阁应制扩大到江山之美和关塞之情,风格也由纤柔卑弱转变为明快清新。
七言歌行:是七言古诗和骈赋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诗体,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南朝乐府和近体诗的影响,以五言七言为主而夹杂着少量三言体式。
气势宏大,视野开阔,写得跌宕流畅,神采飞扬。
四杰用来铺写抒情,夹以议论,使描写场景和题材由宫廷走向市井,是一种适合表现他们所追求的刚健骨气的抒情题材。
4.文章四友(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5.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五言律诗的定型:(1)台阁应制与五言律诗的定型:诗赋取士——供奉应制——精研声律杜审言是唐代最伟大诗人杜甫的祖父。
与李峤、苏味道、崔融并称“文章四友”,在四友中最富诗才。
其早期应制供奉之作已完全合乎五言律诗的要求。
沈佺期、宋之问主要活动于武后朝,早年因文才受到赏识而入朝为官,主要创作台阁应制之作。
诗名极盛,二人对诗歌的贡献主要在声律方面。
(2)五言律诗的声律规则:五言律诗声律规则主要有如下几方面要求:押韵(押平声韵、首句入韵、首句不入韵),平仄、粘、对,对仗(中间两联必须用对仗)3)游宦贬谪与五言律诗思想内涵的超越: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三人在高宗、武后朝均曾因政治原因遭到流放和贬谪,这种人生遭遇使他们的创作在情感内涵方面大大超越了前期供奉应制之作。
使五言律诗抒情性方面新的发展动力。
三、陈子昂与唐诗风骨:1.陈子昂的理论主张:初盛唐之际最重要的诗人,他在诗歌理论上主张兴寄,提倡汉魏风骨,正始之音,寄托济世的功业理想和人生意气,反对齐梁绮靡文风。
诗风质朴刚健,词意激昂,风格高峻,一洗初唐浮艳诗风。
提出“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诗美理想,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词采的美结合起来,创造健康而瑰丽的文字。
代表作《登幽州台歌》、《感遇》三十八首、《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是陈子昂诗歌创作的个性风采,也是他倡导的风雅兴寄中能反映一个时代士人精神风貌的新内容,被称为唐诗风骨的东西。
提倡风骨和兴寄,对于当时诗风的变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陈子昂较早地在创作中体认到了这一点,并有十分明确的理论表述。
其次,他提出了一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诗美理想,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的美结合起来,创造健康而瑰丽的文学。
2.唐诗风骨:对风骨的追求,提出诗美理想。
四.张若虚和刘希夷:张若虚代表作《春江花月夜》采用乐府旧题,赋予了它全新的内容,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
相类似的诗境创造,在刘希夷诗里亦能见到,代表作《代悲白头翁》,触景生情,以落花起兴,有一种朦胧的生命意识的觉醒,由对自然的周而复始与青春年华的转瞬即逝的领悟,诗人写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第二章:盛唐诗歌一.王维(诗佛):1.诗歌内容和特点: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咏物诗、节序亦仕亦隐的生活使王维拥有一颗宁静的心态,王维山水田园诗善用白描手法,细致入微地描绘大自然的美,构思精巧,语言洗炼,富于诗情画意,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创造出静逸明秀的诗境。
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结晶,善于在动态中捕获自然事物的光和色,富有色彩层次感。
以禅入定、由定生慧的精神境界,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教义后体悟到的一种心灵状态,对王维等山水田园诗人的创作影响极大。
王维多喜欢写独坐时的感悟,将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体验合二为一,在对山水清晖的描绘中,折射出清幽的禅趣。
在王维的这些诗作中,我们能鲜明感受到一种源于盛唐整体时代精神氛围的豪情、乐观、刚健,以及人格的健全与完善。
2.艺术成就:音律美、绘画美、禅趣。
3.代表作:一类是自己置身事外,纯以观察细致,刻画精妙取胜。
如《渭川田家》、《山居秋暝》、《积雨辋川庄作》等。
一类则身临其境,通过对环境人事的描写来表达和呈现自己的生活情趣与心灵境界。
如《鹿柴》、《竹里馆》、《鸟鸣涧》等。
两类诗都富画意,但第一类仿佛写生,对象是客观的凝固的;第二类仿佛写意,画面更多是心灵的投射。
二.王昌龄、崔颢和创造清刚劲健之美的诗人:1.代表作:早年边塞诗,后期送别诗、以女性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少年行》、《长歌行》、《出塞二首》、《从军行七首》、《长信秋词五首》、《闺怨》。
2.诗歌特色:慕侠尚气、纵酒长歌,诗歌总有一种刚健之美。
因出身孤寒和受道教虚玄思想的影响,他身上有种一般豪侠之人缺乏的深沉,观察问题较为敏锐,带有透视历史的厚重感。
他作诗不是全凭情气,也很讲究立意构思,其作品除豪爽俊丽外,还有“缜密思清”的特点。
后期收到孟浩然等山水田园诗人的影响,加之受南方自然风物的熏陶,晚年诗风偏于清逸明丽,但仍有一种轻钢爽朗的基调。
3.崔颢:早期的黄鹤楼《黄鹤楼》南方人文景观和自然风物,使其狂侠习气得到洗练,豪爽笔调中,添了一层清丽空远的韵味,代表作《长干曲四首》。
后期边塞诗《赠王威古》《古游侠呈军中诸将》《雁门胡人歌》4.李颀:边塞诗《缓歌行》《古从军行》《爱敬寺古藤格》《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送别诗《别梁锽》《送陈章甫》三.高适和岑参和创造慷慨奇伟之美的诗人:1.高适:高适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的许多诗人,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使他的诗有一种慷慨悲壮的美。
高适早年的诗作里,颇多不遇的悲慨,寓壮气于苍凉之中。
高适早年北游蓟门,对边陲生活有深刻体验,五十以后随哥舒翰征战,增加了其对于战争、边塞的理解。
其边塞诗思想深刻,意境雄浑,格调高昂。
代表作《燕歌行》“感征戍之事”,揭露军中将骄卒苦,承恩惨败之耻,感慨深沉,气势雄放,为盛唐边塞诗和七言歌行之冠。
另有《别董大》等七言绝句,亦脍炙人口。
2.岑参:热衷于进取功名的诗人,有着强烈的入世精神,岑参的边塞诗常常着眼于表现边塞瑰奇伟丽的风光。
诗人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境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乐观开朗,充满了昂扬的进取精神,丰富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艺术表现上借鉴了七言歌行的纵横跌宕、舒卷自如的体势而加以创新,形式接近乐府但自立新题。
声律或轻快平稳,或急促劲折,音节宏亮而意调高远。
意奇、语奇、调奇之美。
代表作《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白雪歌》的一韵到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