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患者护理_技术规范1
危重患者护理常规及技术规范

危重患者护理常规及技术规范
一、将病人安置于抢救室或监护室,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安静、整洁,温、湿度适宜。
二、卧位与安全:根据病情酌性给予卧位,使病人舒适,便于休息,对昏迷神志不清,烦燥不安的病人,应采用保护性措施,给予床档、约束带、压疮防治垫等。
三、严密观察病情:做好生命体征监测,心电监护和神智、瞳孔等的观察,及时发现问题,报告医师,给予及时处置。
四、保持静脉通道通畅,遵医嘱给药,保证治疗。
五、加强基础护理,做到病人卫生三短九洁,即头发、胡须、指甲短;眼、口、鼻、手、足、会阴、肛门、皮肤、头发、身洁。
六、视病情给予饮食指导,摄入高蛋白、低脂肪、含维生素高的易消化食物。
七、保持大小便通畅,有尿储留者,行诱导排尿无效可行导尿术,需保留尿管,按保留尿管护理,大便干燥便秘给予灌肠。
八、保持各管道通畅,妥善固定、防脱落、扭曲、堵塞,同时注意无菌技术操作,防逆行感染。
九、心理护理:勤巡视,关心病人,多与病人交流沟通,消除病人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以树立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危重患者技术规范全

危重患者技术操作规第一章护理评估一、生命体征测量(一)体温测量1、评估和观察要点(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及合作程度(2)评估测量部位和皮肤状况(3)评估患者发热状况、判断发热类型。
2、操作步骤(1)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体温测量方式(腋下、口腔、直肠)(2)腋下测温:需擦干腋窝,将体温计水银端放于患者腋窝深处并紧贴皮肤,10分钟后取出读数。
(2)口腔测温:将口表水银端斜放于患者舌下,让患者紧闭口唇,切勿用牙咬,用鼻呼吸,3分钟后取出读数。
(3)直肠测温:患者取侧卧或屈膝仰卧位露出臀部,润滑肛表水银端,轻轻插入肛门3~4CM,3分钟取出读数。
3、指导要点(1)告知患者测量体温的必要性和配合方法(2)告知患者测量体温前30min应避免进食冷热饮、冷热敷、洗澡、运动、灌肠。
(3)指导患者处理体温计意外损伤后,防止汞中毒的方法。
(4)指导患者切忌把体温计放在热水中清洗或放在沸水中煮,以免引起爆炸。
4、注意事项(1)婴幼儿、意识不清或不合作者测温时,护士不宜离开。
(2)婴幼儿、精神异常、昏迷、不合作、口鼻手术或呼吸困难患者,禁忌测量口温。
(3)进食、吸烟、面颊部做冷、热敷患者应推迟30min后测口腔温度。
(4)腋下有创伤、手术、炎症、腋下出汗较多、极度消瘦的患者,不宜腋下测温;沐浴后需等待20min后再测腋下温度。
(5)腋下、直肠或肛门手术,心肌梗死患者不宜用直肠测量法。
(6)体温和病情不相符合时重复测温,必要时可同时采取两种不同的测量方式作为对照。
5、判断(1)生理情况:一天体温有波动,但波动不超过1℃,早晨低,下午高;不同人群:老年人低,月经前或妊娠妇女较高。
(2)发热的判断:口温标准:低热:37.5~37.9℃;中等热度:38~38.9℃;高热:39-40.9℃;超高热:﹥41℃。
(3)低热的判断:体温低于正常围称为体温过低,若体温低于35℃称为体温不升。
(二)脉搏、呼吸测量1、评估和观察要点(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及合作程度。
危重患者常用护理技术操作规范范本

危重患者常用护理技术规范一、心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二、经鼻口腔吸痰法三、氧气吸入技术四、经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五、心电监测技术六、血氧饱和度监测技术七、输液泵微量泵的使用技术八、除颤技术一、心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一)目的以徒手操作来恢复猝死患者的自主循环、自主呼吸和意识,抢救发生突然、意外死亡的患者。
(二)实施要点1.评估患者:(1)判断患者意识:呼叫患者、轻拍患者肩部。
确认患者意识丧失,立即呼救,寻求他人帮助。
(2)判断患者呼吸:通过视、听、感觉(视:胸部有无起伏;听:有无呼吸音;感觉:有无气流逸出。
)三步骤来完成,判断时间为10秒钟,无反应表示呼吸停止,应立即给予人工呼吸。
(3)判断患者颈动脉搏动:术者食指和中指指尖触及患者气管正中部(相当于喉结的部位),旁开两指,至胸锁乳突肌千元凹陷处。
判断时间为10秒钟。
如无颈动脉搏动,应立即进行胸外按压。
2.操作要点:(1)开放气道:①将床放平,如果是软床,胸下需垫胸外按压板,将患者放置于仰卧位。
②如有明确呼吸道分泌物,应当清理患者呼吸道,取下活动义齿。
③开放气道,采用仰头抬颌法。
(2)人工呼吸:①口对口人工呼吸:送气时捏住患者鼻子,呼气时松开,送气时间为1秒,见胸廓抬起即可。
②应用简易呼吸器:将简易呼吸器连接氧气,氧流量8-10升/分,一手固定面罩,另一手挤压简易呼吸器,每次送气400-600毫升,频率10-12次/分。
(3)胸外按压:①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处。
②按压手法:一手掌根部放于按压部位,另一手平行重叠于此手背上,手指并拢,只以掌根部接触按压部位,双臂位于患者胸骨的正上方,双肘关节伸直,利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
③按压幅度使胸骨下陷4-5厘米,而后迅速放松,反复进行。
④按压时间:放松时间=1:1。
⑤按压频率:100次/分。
⑥胸外按压:人工呼吸=30:2。
⑦操作5个循环后再次判断颈动脉搏动及人工呼吸10秒钟,如已恢复,进行进一步生命支持;如颈动脉波动搏动及人工呼吸未恢复,继续上述操作5个循环后再次判断,直至高级生命支持人员及仪器设备的到达。
危重患者护理常规及技术规范.

XXX医院危重患者护理常规及技术规范1.危重患者入院后,护士应立即将其安置在抢救室并平移到床上,,给予舒适的卧位。
2.立即给予氧气吸入,监测生命体征,必要时心电监护及留置尿管。
3.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严格掌握输液速度及配伍禁忌,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准确执行医嘱。
4.密切工作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等病情变化,15-30分钟巡视病房,备齐各种加强物品及药品,发生备齐变化立即通知医生,随时准备配合抢救。
认真做好护理记录,准确记录液体出入量。
5.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叩背,立即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意识障碍者头偏向一侧,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或呼吸机辅助呼吸。
6.保持各类管道痛畅,应主要妥善固定,安全放置,防止扭曲、受压、堵塞、脱落。
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并做好记录。
7.确保病人安全,对瞻望、躁动或意识障碍者应注意安全,合理使用保护性用具,牙关紧闭、抽搐的病人,可用牙垫,防止舌牙伤。
8.补充营养和水分,危重病人机体分解障碍、消耗大,对营养的需求增加,而其消化功能减退,为保证其有足够的营养和水分,应设法鼓励进食,对不能进食者尽早给予鼻饲或完全胃肠外营养。
9.加强基础护理防止各种护理并发症发生:(1)眼部护理:对眼睑不能自行闭合或眼睑闭合不全者应做好眼部护理,可凃眼药膏或覆盖油纱以闭合角膜。
(2)口腔护理:每天2-3次,以保持口腔清洁,防止发生口腔炎症、口腔溃疡等并发症。
(3)皮肤护理:每日1-2小时翻身一次,按摩受压处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及床铺平整、干燥。
(4)保持肢体良好的功能位,适当应用体位垫,每2小时按摩肢体1次,预防肌腱、韧带退化,肌肉萎缩、关节僵硬、静脉血栓及足下垂的发生。
(5)预防泌尿系感染:有留置尿管着,应保持留置尿管通畅,防止尿液逆流,尿道口擦洗每日2次,必要时给予膀光冲洗。
10、保持大便通畅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便秘者可给予人工通便或缓泻剂,必要时给予灌肠。
11、做好心理护理,限制探视人员。
危重患者护理常规及技术规范

危重患者护理常规及技术规范一、危重患者护理常规1.检查和监测:定期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
监测结果要及时记录,并及时报告医生。
2.患者安全:确保患者的安全,如床栏应随时上好,避免患者摔落;定期更换患者体位,防止压疮发生。
3.抗感染措施:加强手卫生,采取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鼓励患者及家属坚持洗手和佩戴口罩,控制院内感染风险。
4.皮肤护理:定期给予患者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感染和压疮的发生。
5.营养支持: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科学的营养方案,保证患者摄取足够的营养。
6.病史记录:详细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和医嘱执行情况,为医生提供准确的信息。
二、危重患者护理技术规范1.气道管理:维持患者气道通畅,及时清除分泌物,保证氧气供应的连续性。
可采用吸痰、导管等技术进行气道管理。
2.静脉穿刺和输液:使用无菌穿刺器具进行静脉穿刺,保持穿刺点的清洁,以避免感染。
并且根据医嘱,准确计算液体剂量并按时给予输液。
3.监测仪器使用:掌握各种监测仪器的使用方法,如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
并能熟练操作和维护这些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
4.管道插管和维护:根据患者需要,熟练插入不同类型的管道,如胃管、导尿管等,并要及时检查和维护这些管道,以避免感染。
5.心肺复苏技术:在紧急情况下,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术,如胸外按压、人工呼吸等,挽救患者生命。
6.疼痛管理: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医嘱,合理给予镇痛药物,并定期进行评估,调整药物剂量,以提供最佳的疼痛管理。
以上是危重患者护理的常规及技术规范,护士在实际工作中应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此外,护士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危重病人护理技术规范

危重病人护理技术规范一.护理人员应具备:(一)抢救知识与技能:1.熟悉抢救药品与抢救设备。
2.熟悉病情的观察办法、观察内容及应急预案。
3.掌握危重患者的抢救技能:(1)正确实施抢救工作,熟练完成各种抢救操作;吸痰、氧气吸入、心肺复苏、呼吸机使用、简易呼吸器使用、口咽通气管的使用、气管切开护理、洗胃等操作;(2)吸痰法:明确吸痰指征,熟悉吸引器的使用,掌握吸痰的手法与稀释痰液的方法;(3)吸氧法:会判断缺氧程度,能正确选择给氧方法,熟悉氧气装置的结构,掌握安全用氧;(4)心肺复苏技术:能正确判断心跳呼吸停止,掌握正确徒手实施心肺复苏技术操作;(5)洗胃术:能根据病情配置洗胃液,正确选择洗胃方法,熟悉仪器的使用,会观察和处理洗胃过程中的变化;(6)口咽通气管的使用:能判断口咽通气管的使用指针,达到保持呼吸道的通畅,要求可以独立完成此操作;(7)所有抢救操作要求:操作手法正确,操作动作敏捷、娴熟、操作过程能有条不紊、关爱病人,能与患者有效的沟通。
(二)职业素质1. 操作规范、严谨、一丝不苟;2. 符合护士仪表规范、动作轻巧、连贯;3. 态度和蔼、关心体贴病人。
二.病情观察方法与内容:(一)观察方法:1.直接观察法:利用感觉器官观察病人的方法包括视诊、听诊、叩诊、触诊、嗅诊。
护士用自己的眼睛看、耳朵听、双手触摸、鼻子嗅来观察患者的意识、行为、生理、病理变化等,这也是观察病人最基本的办法。
2.间接观察法:与医生、家属交流,交接班阅读病历,检验报告,借助仪器,如心电监护仪、血糖监测仪等。
(二)观察内容:1.一般情况:面容与表情、皮肤与粘膜、姿势与体位、排泄物、呕吐物、及引流液等。
2.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
3.意识的观察:格拉斯哥昏迷计分法(GCS)GCS量表总分范围为3-15分,15分表示意识清醒。
按意识障碍的差异分为轻、中、重三度,轻度13-14分,中度9-12分,重度3-8分,低于8分者为昏迷,低于3分为深昏迷或脑死亡。
危重患者护理常规及技术规范

危重患者护理常规及技术规范危重患者护理常规(一)护理评估1、及时评估患者基本情况,主要症状、皮肤情况、阳性体征、辅助检查、各种管道、主要化疗和用药等。
2、检查各种管道固定是否妥当、引流是否通畅、标识是否清晰。
3、对于意识确切的患者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及疼痛程度。
(二)护理措施1、严格观测病情:根据病情和护理级别严格观测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瞳孔等,辨认出问题及时报告医生,给与及时处理,并搞好病情变化动态记录。
2、保持呼吸道通畅:昏迷病人头偏向一边,避免误吸,及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床边备好吸引器。
3、卧位与安全护理:根据病情实行最合适的卧位。
对意识丧失、谵妄、躁动的病人必须保证其安全,采用床栏、约束拎等维护具有以免坠床、伤势等;牙关紧闭呕吐者,用压舌板缠上数层纱布放与上下齿之间,防止咬舌头,同时室内光线宜轻盈,医护人员动作必须重,防止因外界提振而引发呕吐。
4、加强基础护理:根据护理级别和患者自理能力,做好晨晚间护理、患者眼部的保护、口腔护理和气管切开护理等;卧床患者,做好呼吸、咳嗽训练,每1~2小时协助翻身、拍背、指导作深呼吸,协助排痰,以防坠积性肺炎;加强皮肤护理,防止压疮发生;保持肢体功能位、加强肢体被动锻炼或指导进行肢体主动活动。
5、补足营养和水分,对无法排便者,可以经胃肠外给静脉低营养支持,对水分损失较多的病人(例如大量导流或额外体液失去),应当补足足够多的水分。
6、饮食指导:视病情指导患者摄入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
鼻饲患者按需给予流质饮食或要素饮食,并做好记录。
7、保持排出功能:例如发生尿潴留,可取诱导排便,必要时行灌洗之术;南武线导尿管者,搞好南武线导尿管护理,确保导流畅通,维持会阴部洁净,避免泌尿道病毒感染;痛经者,给与饮食指导、手法理疗下腹部,必要时依从医嘱口服药物导泻或灌肠法协助进食;小、小便腹痛的患者加强会阴及肛周护理。
8、引流管护理:维持各种引流管畅通,给与得当紧固,避免开裂、歪曲和阻塞;观测导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搞好记录;严苛无菌技术操作方式,避免顺行病毒感染;南武线动静脉导管,按动静脉导管护理。
危重患者护理常规及技术规范、工作流程及应急预案,危重患者有风险评估和安全防范措施...

重症医学科有质量与安全管理相关预案、制度与质量与安全指标,医院与科室能定期评价,提出持续改进的具体措施。
(ICU)
【C】
1.有防范意外伤害事件的措施与处置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4.10.3.1(P73-74)
为医务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消毒与防护用品,根据标准预防的原则,采取标准防护措施。
2.现库存的储备物资与目录相符,有适量的药品器材、生命复苏设备、消毒药品器材与防护用品,有水与食品的储备。
3.有主管职能部门监管记录。
【A】符合“B”,并
与供应商之间有应急物资和设备紧急供应的协议。
2.2.3.2(P16)
有门诊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和处理预案,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门诊)
【C】
1.有应急预案,包括建立组织、设备配置、人员技术培训、通讯保障、后勤保障等。
2.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职责。
【A】符合“B”,并
有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
4.3.4.1(P43)
有临床科研项目中使用医疗技术的管理制度与审批程序,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科教、相关科室)
【C】
2.临床科研项目中使用医疗技术应有充分的可行性与安全性论证、保障患者安全的措施和风险处置预案。
4.5.2.6(P48)
有演练或安全事件的总结分析,有整改措施并组织落实。
4.19.2.3(P120)
具备为临床提供24小时供血服务的能力,满足临床工作需要。
(输血科)
【C】
1.制订临床用血储备计划,与指定供血单位签订供血协议。
2.有血液库存量的管理要求,能24小时为临床提供供血服务。
3.有应急用血的后勤(通信、人员、交通)保障能力。
【B】符合“C”,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危重患者护理技术规范(2015年1月新整理)心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一)目的:以徒手操作来恢复猝死患者的自主循环、自主呼吸和意识,抢救发生突然、意外死亡的患者。
(二)(二)实施要点(三) 1.评估和观察要点。
(四)(1)确认现场环境安全。
(五)(2)确认患者无意识、无运动、无呼吸(终末叹气应看做无呼吸)。
(六)2•操作要点。
(七)(1)立即呼救,同时检查脉搏,时间v 10s,寻求帮助,记录时间。
(八)(2)患者仰卧在坚实表面(地面或垫板)。
(九)(3)暴露胸腹部,松开腰带。
(十)(4)开始胸外按压,术者将一手掌根部紧贴在患者双乳头联线的胸骨中心,另一手掌根部重叠放于其手背上,双臂伸直,垂直按压,使胸骨下陷至少5cm ,每次按压后使胸廓完全反弹,放松时手掌不能离开胸壁,按压频率至少100次/min。
(十一)(5)采取仰头举颏法(医务人员对于创伤患者使用推举下颌法)开放气道,简易呼吸器连接氧气,调节氧流量至少10〜12L/min(有氧情况下)。
使面罩与患者面部紧密衔接,挤压气囊1s,使胸廓抬举,连续2次。
通气频率8〜10/min。
(十二)(6)按压和通气比30:2。
(十三)(7)反复5个循环后,进行复苏效果评估,如未成功则继续进行CPR,评估时间不超过10s。
(1)(二)注意事项。
1.按压应确保足够的速度与深度,尽量减少中断,如需安插人工气道或除颤时,中断不应超过10s。
2•成人使用1〜2L的简易呼吸器,如气道开放,无漏气,1L简易呼吸器挤压1/2〜2/3 , 2L简易呼吸器挤压1/3。
3.人工通气时,避免过度通气。
4.如患者没有人工气道,吹气时稍停按压;如患者插有人工气道,吹气时可不暂停按压。
经鼻/ 口腔吸痰法】(一)目的清除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二)实施要点1.评估患者:(1)了解患者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吸氧流量。
(2)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的量、粘稠度、部位。
(3)对清醒患者应当进行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操作要点:(1)做好准备,携物品至患者旁,核对患者,帮助患者取合适体位。
(2)连接导管,接通电源,打开开关,检查吸引器性能,调节合适的负(3)检查患者口腔,取下活动义齿。
(4)连接吸痰管,滑润冲洗吸痰管。
(5)插管深度适宜,吸痰时轻轻左右旋转吸痰管上提吸痰。
(6)如果经口腔吸痰,告诉患者张口。
对昏迷患者可以使用压舌板或者(2)口咽气道帮助其张口,吸痰方法同清醒患者,吸痰毕,取出压舌板或口咽气道。
(7)清洁患者的口鼻,帮助患者恢复舒适体位3•指导患者:(1)如果患者清醒,安抚患者不要紧张,指导其自主咳嗽。
(2)告知患者适当饮水,以利痰液排。
(三)注意事项1.按照无菌操作原则,插管动作轻柔,敏捷。
2.吸痰前后应当给予高流量吸氧,吸痰时间不宜超过15秒,如痰液较多,需要再次吸引,应间隔3-5分钟,患者耐受后再进行。
一根吸痰管只能使用一次。
3.如患者痰稠,可以配合翻身扣背、雾化吸入;患者发生缺氧的症状如紫绀、心率下降等症状时,应当立即停止吸痰,休息后再吸。
4•观察患者痰液性状、颜色、量。
经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吸痰】(一)目的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保持有效的通气。
(—)实施要点1.评估患者:(1)了解患者病情、意识状态。
(2)了解呼吸机参数设置情况。
(3)对清醒患者应当进行解释,取得患者配合(3)2•操作要点:(1)做好准备,携物品至患者旁,核对患者。
(2)将呼吸机的氧浓度调至100%,给予患者纯氧2分钟,以防止吸痰造成的低氧血症。
(3)接负压吸引器电源或者中心负压吸引装置,调节压力(成人为150-200mmHg )。
(4)打开冲洗水瓶。
(5)撕开吸痰管外包装前端,一只手戴无菌手套,将吸痰管抽出并盘绕在手中,根部与负压管相连。
(6)非无菌手断开呼吸机与气管导管,将呼吸机接头放在无菌纸巾上。
用戴无菌手套的一只手迅速并轻轻地沿气管导管送入吸痰管,吸痰管遇阻力略上提后加负压,边上提边旋转边吸引,避免在气管内上下提插。
(7)吸痰结束后立即接呼吸机通气,给予患者100%的纯氧2分钟,待血氧饱和度升至正常水平后再将氧浓度调至原来水平。
(8)冲洗吸痰管和负压吸引管,如需再次吸痰应重新更换吸痰管。
(9)吸痰过程中应当观察患者痰液情况、血氧饱和度、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10)协助患者取安全、舒适体位。
(三)注意事项1•操作动作应轻柔、准确、快速,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连续吸痰不得超过3次,吸痰间隔予以纯氧吸入。
2•注意吸痰管插入是否顺利,遇到阻力时应分析原因,不可粗暴盲插。
3.吸痰管最大外径不能超过气管导管内径的1/2,负压不可过大,进吸痰管(4)时不可给予负压,以免损伤患者气道。
4•注意保持呼吸机接头不被污染,戴无菌手套持吸痰管的手不被污染。
5.冲洗水瓶应分别注明吸引气管插管、口鼻腔之用,不能混用。
6.吸痰过程中应当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有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的明显改变时,应当立即停止吸痰,立即接呼吸机通气并给予纯氧吸入。
心电监测技术】(一)目的监测患者心率、心律变化。
(—)实施要点1•评估要点:(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状态。
(2)评估患者皮肤状况。
(3)对清醒患者,告知监测目的及方法,取得患者合作。
(4)评估患者周围环境、光照情况及有无电磁波干扰2•操作要点:(1)检查检测仪功能及导线连接是否正常。
(2)清洁患者皮肤,保证电极与皮肤表面接触良好。
(3)将电极片连接至检测仪导连线上,按照监测仪标识要求贴与患者胸部正确位置,避开伤口,必要时应当避开除颤部位。
(4)选择导联,保证监测波形清晰、无干扰,设置相应合理的报警界限。
3•指导患者:(1)告知患者不要自行移动或者摘除电极片。
(5)(2)告知患者和家属避免在检测仪附近使用手机,以免干扰监测波形<(3)指导患者学会观察电极片周围皮肤情况,如有痒痛感及时告诉医护人员。
(三)注意事项1.根据患者病情,协助患者取平卧位或者半卧位。
2•密切观察心电图波形,及时处理干扰和电极脱落。
3•每日定时回顾患者24小时心电监测情况,必要时记录。
4.正确设定报警界限,不能关闭报警声音。
5.定期观察患者粘贴电极片出的皮肤,定时更换电极片和电极片位置。
6.对躁动患者,应当固定好电极和导线,避免电极脱位以及导线打折缠7.停机时,先向患者说明,取得合作后关机,断开电源血氧饱和度监测技术】(一)目的:监测患者机体组织缺氧状况(—)实施要点1.评估患者:(1)了解患者身体状况、意识状态、吸氧流量。
(2)向患者解释监测目的及方法,取得患者合作。
(3)评估局部皮肤或者指(趾)甲情况。
(4)评估周围环境光照条件,是否有电磁干扰2•操作要点:(1)准备好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仪,或者将监测模块及导线与多功能监护仪连接,检测仪器功能是否完好。
(6)(2)情节患者局部皮肤及指(趾)甲。
(3)将传感器正确安放于患者手指、足趾或者耳廓处,使其光源透过局部组织,保证接触良好。
(4)根据患者病情调整波幅及报警界限。
3•指导患者:(1)告知患者不可随意摘取传感器。
(2)告知患者和家属避免在检测仪附近使用手机,以免干扰监测波形。
(三)注意事项1•观察监测结果,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2.下列情况可以影响检测结果:患者发生休克、体温过低、实用血管活性药物及贫血等。
周围环境光照太强、电磁干扰及涂抹指甲油等也可以影响监测结果。
3.注意为患者保暖,患者体温过低时,米取保暖措施。
4•观察患者局部皮肤及指 (趾)甲情况,定时更换传感器位置。
输液泵/微量泵的使用技术】(一)目的准确控制输液速度,使药物速度均匀、用量准确并安全地进入患者体内。
(—)实施要点1.评估患者:(1)了解患者身体状况,向患者解释,取得患者合作。
(2)评估患者注射部位的皮肤及血管情况。
2•操作要点:(7)(1)核对医嘱,做好准备。
(2)安全准确地放置输液泵。
(3)正确安装管路于输液泵,并与患者输液器连接。
(4)按照医嘱设定输液速度和输液量以及其他需要设置的参数。
(5)使用微量输液泵应将配好药液的注射器连接微量输液泵泵管,注射器正确安装于微量输液泵。
3•指导患者:(1)告知患者使用输液泵的目的,输入药物的名称、输液速度。
(2)告知患者输液肢体不要进行剧烈活动。
(3)告知患者及家属不要随意搬动或者调节输液泵,以保证用药安全。
(4)告知患者有不适感觉或者机器报警时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三)注意事项1.正确设定输液速度及其他必须参数,防止设定错误延误治疗,2•护士随时查看输液泵的工作状态,及时排除报警、故障,防止液体输入失控。
3•注意观察穿刺部位皮肤情况,防止发生液体外渗,出现外渗及时给予相应处理。
除颤技术】(一)目的:纠正患者心律失常(—)实施要点1.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是否突然发生意识丧失、抽搐、发绀、大动脉搏动消失。
(8)(2)了解心电图示波为室颤、室速图形。
2•操作要点。
(1)呼叫寻求帮助,记录时间。
(2)患者取仰卧位。
(3)开启除颤仪调至监护位置(开机默认监护导联为PADDLES导联,即心电导联□),手柄电极涂导电膏或将生理盐水纱布放于除颤部位:负极(STERNUM)手柄电极放于右锁骨中线第二肋间;正极(APEX)手柄电极应放于左腋中线平第五肋间。
两电极板之间相距10cm以上(4)选择除颤能量,使用制造商为其对应波形建议的能量剂量,一般单相波除颤用200〜360焦耳,直线双相波用120〜200焦耳,双相指数截断(BTE)波用150〜200焦耳。
确认电复律状态为非同步方式。
(5)术者双臂伸直,使电极板紧贴胸壁,垂直下压,充电,确认周围无人员直接或间接与患者接触,同时术者身体离开患者床单位。
(6)双手同时按压放电按钮除颤。
(7)观察心电示波,了解除颤效果和并发症。
三)注意事项。
四) 1.除颤时远离水及导电材料。
五) 2.清洁并擦干皮肤,不能使用酒精、含有苯基的酊剂或止汗剂。
六) 3.手持电极板时,两极不能相对,不能面向自己。
七)4•放置电极板部位应避开瘢痕、伤口。
八)5•如电极板部位安放有医疗器械,除颤时电极板应远离医疗器械至少2.5cm以上。
九)6.患者右侧卧位时,STERNUM手柄电极,置于左肩胛下区与心脏同高处;(9)APEX手柄电极,置于心前区。
7.安装有起搏器的患者除颤时,电极板距起搏器至少10cm。
8.如果一次除颤后不能消除室颤,移开电极板后应立即进行胸外按压9•操作后应保留并标记除颤时自动描记的心电图。
10.使用后将电极板充分清洁,及时充电备用;定期充电并检查性能。
洗胃技术】(一)目的1.通过实施洗胃抢救中毒患者,清除胃内容物,减少毒物吸收,利用不同的灌洗液中和解毒。
2.减轻胃黏膜水肿,预防感染。
(—)实施要点1.评估患者:(1)了解患者病情,安抚患者,取得患者合作。
(2)对中毒患者,了解患者服用毒物的名称、剂量及时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