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冲压工艺
冷冲压工艺简介

冲压用
延展性高于上一级,适用于制造冲压 DC03(形状稍复杂的
成型及复杂变形的零部件
结构件)
深冲压用
延展性高于上一级;适用于制造深冲 压成型及复杂变形的零部件。
DC04(行李箱盖、机 盖等)
特深冲压 延展性高于上一级;适用于制造特深 DC05(形状复杂的覆
用
冲压成型及更为复杂变形的零部件。 盖件)
超深冲压 用(IF钢)
级进模——是在一副模具内,按照所加工的工件 分为等距离的工位,在每个工位上设置一个或几 个基本冲压工序,来完成冲压工件的加工;
复合模——在压力机的一次行程,在模具同一位 置完成两道以上工序的冲模。
模具的主要零部件
工作零件
定位零件
压料、卸 料及出件 零部件
凸模 凹模 凸凹模
定位板、定位销 挡料销 导正销 导尺 侧刃
➢根据钢板的成分和力学性能,又可以分为:
低碳及超低碳钢板及钢带 碳素结构钢板及钢带 加磷高强度钢板及钢带 烘烤硬化高强度钢板及钢带(BH钢) 双相高强度冷轧钢板及钢带 低合金高强度钢板及钢带 镀锌钢板
低碳及超低碳钢板及钢带,又可以分为:
用途
特点
示例
一般用 具弯有曲足或够焊的接延加展工性,适用于简单成型、DC01(一般结构件)
覆盖件冲压质量要求
❖ 刚性好:在成形过程中,应有足够的塑性变形, 以保证零件具有足够的刚性,使汽车在行驶中受振 动时,不能产生较大的噪声,以减轻驾驶员的疲劳, 更不能因为振动而产生早期损坏甚至空洞。
❖ 良好的工艺性:良好的工艺性主要针对产品设计 结构而言,即在一定生产规模条件下,能够较容易 的安排冲压工艺和冲压模具设计,能够最经济、最 安全、最稳定的获得高质量产品。
冲压基础知识

冲压基础知识第⼀章冷冲压概论1.1冲压⼯艺特点1.冲压是⾦属塑性成形的基本⽅法之⼀,它利⽤冲模在压机上对⾦属板料施加压⼒,使其分离或变形,从⽽得到⼀定形状,并且满⾜⼀定使⽤要求零件的加⼯⽅法。
通常在常温(冷态)下进⾏,⼜称冷冲压。
主要⽤于加⼯板料,⼜称板料冲压。
2.冲压三要素:冲床、模具、原材料。
1.2 冷冲压基本⼯序及模具1.冲压⼯序分离⼯序:指冲压过程中使冲压件与板料沿⼀定的轮廓相互分离的⼯序。
基本⼯序:冲孔、落料、切断、切⼝、切边、剖切、整修等。
成形⼯序:指材料在不破裂的条件下产⽣塑性变形,从⽽获得⼀定形状、尺⼨和精度要求的零件。
基本⼯序:弯曲、拉深、成形、冷挤压等。
2.模具1)单⼯序模:在冲压的⼀次⾏程过程中,只能完成⼀个冲压⼯序的模具。
2)级进模:在冲压的⼀次⾏程过程中,在不同的⼯位上同时完成两道或两道以上冲压⼯序的模具。
3)复合模:在冲压的⼀次⾏程过程中,在同⼀⼯位上同时完成两道或两道以上冲压⼯序的模具。
复合冲压模有正装式和倒装式两种结构。
其中正装式是凸凹模置于上模部分,倒装式则是凸凹模置于下模部分。
3.常见冲压⼯序及相应模具1)分离⼯序(1)冲孔:⽤冲孔模沿封闭轮廓冲裁⼯件或⽑坯,冲下部分为废料。
(2)落料:⽤落料模沿封闭轮廓冲裁板料或条料,冲下部分为制件。
(3)切断:⽤剪刃或模具切断板料或条料的部分周边,并使其分离。
(4)切⼝:⽤切⼝模将部分材料切开,但并不使它完全分离,切开部分材料发⽣弯曲。
(5)切边:⽤切边模将坯件边缘的多余材料冲切下来。
(6)剖切:⽤剖切模将坯件(弯曲件或拉深件)剖成两部分或⼏部分。
(7)整修:⽤整修模去掉坯件外缘或内孔的余量,以得到光滑的断⾯和精确的尺⼨。
2)塑性变形⼯序(1)弯曲:把平⾯⽑坯料制成具有⼀定⾓度和尺⼨要求的⼀种塑性成形⼯艺。
压弯:⽤弯曲模将平板(或丝料、杆件)⽑坯压弯成⼀定尺⼨和⾓度,或将已弯件作进⼀步弯曲。
卷边:⽤卷边模将条料端部按⼀定半径卷成圆形。
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绪论

数字通信设备生产
冷冲压技术在数字通信设备生产中也非常常见, 例如手机中的精密零部件。
航空航天工业
冷冲压技术在航空航天工业领域也得到了广泛 的应用,例如飞机的外壳部件。
冷冲压的原理和过程
冷冲压是利用冲裁模和冲裁机械的压力,将金属板材加工成所需的形状。冷 冲压工艺一般包括五个过程:上料、定位、成形、冲裁、废料排除。
模具的精度要求是要达到国家标准,确保加工出来的零件精度和尺寸稳定一 致,能够达到设计要求。
模具的表面处理及涂层技术
1 石墨涂层
通过镀石墨涂层的方式能够大幅提高模具的防粘脱性、耐磨性。
2 表面喷涂处理
紫铜、白铜、硬铝等材料的表面处理,能够提高其的耐蚀性、耐磨性、耐高温性。
3 电镀处理
表面电镀是提高模具表面硬度、耐磨性的技术之一。
命,因此需要选择合适的模具材料。
3
确定零件
根据需要打造的元件和件装配关系,确定 加工零件型号和形状。
模具设计
按照所需的零件形状和要求,设计包括上 下模、上下模板、自动卡模等在内的模具 涉及的各项要素。
模具的分类
上下模式模具
上下模式模具是将一块板材放在 上模板上,再由下模板下压,实 现成型。
分段模具
3 材料利用率高
冷冲压能有效节约材料,使得原材料的利
冷冲压过程中不会产生废气废液,避免了对 环境的污染。
冷冲压工艺的应用领域
汽车零部件加工
冷冲压技术在汽车零部件生产中应用广泛,例 如车身、底盘等。
家电电器制造
冷冲压技术在家用电器生产中被广泛应用,例 如冰箱、洗衣机等。
2 卷料机
卷料机用于卷取成型后的金属板材,为后序加工做好准备。
3 切割机
切割机主要用于将冷卷板剪成所需的厚度及长度,并去除边缘毛刺。
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

第四章 模具设计CAD
正装式复合模
▪ 冲孔废料由上模向下推出,落在 下模表面,需要及时清除,操作 不如倒装式复合模方便,且不太 安全。在冲裁过程中,板料被凸 凹模与下模的弹性顶件器压紧, 故冲出的制件较平整,尺寸精度 也高,适合于薄料冲裁。
▪ 本模具结构紧凑,也较简单。凹 模2被螺钉紧固后,凸模5通过凸 模固定板3也被紧固,这样易保证 同轴度。靠弹性卸料板6卸料。冲 孔废料由推杆8推出,上模通过模 柄9固定在压力机滑块上。
21
This is a photographic template – your photograph should fit precisely within this rectangle.
谢谢!
© 2014 Eaton. All rights reserved.
▪ 该模具采用后侧导柱模架,条料 由右向左送入,操作方便,安装 调试也简便。
凸凹模 落料凹模
19
冲孔凸模
第五章 课堂小结
20
第五章 课堂小结
重点与难点 冷冲压特点、冲压基本工序和内容、模具的分类
作业 列举常用的模具设计软件,并简述其用途和功能。 冲裁模的基本组成部分。 从日常生活中找到一个冲压件,并简述其工艺过程(1-3个工艺)。 学习方法 学习时不但要注意系统学好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要密切联系生产实 际,认真参加实验、实训、课程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同时还要注意沟通与基 础学科和相关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培养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生产条件; 生产批量等
综合分析
分析比较 确定
各因素影响
冲压工艺方案
产品质量 生产效率 模具寿命
9
2.3 冲压工艺方案的确定
冷冲压工艺制定及模具设计实例冲压与模具15640

具体内容包括冲压工艺规程卡片(如表8-4所示)、冲 压工序卡片、工艺路线明细表等。在大批量生产中,需要 制定每个零件的工艺过程卡和工序卡;成批生产中,一般 需要制定工艺过程卡;小批量生产一般只需要填写工艺路 线明细表。
对于重要的冲压件工艺制定和模具设计,往往还需要 编制计算说明书。计算说明书的内容包括:1冲压件工艺性 分析;2毛坯尺寸计算;3排样及剪板;4工序次数及工序件 形状和尺寸;5工艺方案的技术、经济性分析比较;6模具 结构形式分析;7模具主要零件结构、材料、公差、技术要 求等;8凸、凹模工作部分尺寸与公差确定;9模具主要零 件强度计算、压力中心、弹性元件选用和核算;10设备类 型、吨位、主参数等。
主要根据确定的冲压工艺和冲压件形状特点、精度 要求、生产批量、模具加工条件、操作是否方便与安全 等要求,以及利用现有通用机械化、自动化装置的可能 性等,选定冲模类型及结构形式。
此外还需要进行必要的计算,包括模具零件强度计 算、压力中心计算、弹性元件选用和核算,再进行模具 总装配图设计、列出模具零件明细表,设计模具凸、凹 模等工作零件以及非标准零件的技术图纸。
8.1.2 分析冲压件的工艺性
汽车前大灯外壳
连接件
8.1.3 冲压工艺方案的确定
1.确定工序性质
翻边零件图
翻边件的工序安排
直接翻边成形
一次拉深成形:采用落料并冲Ф11孔、拉深、冲Ф23孔 的工艺方案,使凸缘保持为弱区,则可以一次拉深成形。
不能采用:落料、拉深、冲Ф23孔的工艺方案 。
变形减轻孔的应用
8.1.3 冲压工艺方案的确定
2.工序数的确定 3.工序顺序的确定
弯曲前冲孔
多孔拉深件拉深后冲孔
4.工序的合并
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

多工位级进模是一种高效率的冲模,可在一 副模具上完成多个工件的加工。设计时需考 虑工件的排列方式、送料方式、定位精度等 因素,确保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典型复合模和多工位级进模结构分析
典型复合模结构分析
以落料、冲孔复合模为例,其结构包括上模 、下模和导柱导套等部分。上模装有冲孔凸 模和落料凹模,下模装有卸料板、导料板和 定位销等。工作时,上模下行完成冲孔和落 料工序,废料从卸料板排出。
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
contents
目录
• 冷冲压工艺概述 • 冷冲压模具设计基础 • 冲裁工艺与模具设计 • 弯曲工艺与模具设计 • 拉深工艺与模具设计 • 其他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
01 冷冲压工艺概述
冷冲压定义及特点
冷冲压定义
冷冲压是在常温下利用冲模在压力机 上对材料施加压力,使其产生分离或 变形,从而获得一定形状、尺寸和性 能的产品零件的加工方法。
工序的冲裁模。生产效率高,但结构复杂,制造难度较大,适用于形状
复杂、精度要求高的零件生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4 弯曲工艺与模具设计
弯曲变形过程分析
01
02
03
弹性变形阶段
凸模开始接触坯料并下压, 坯料发生弹性压缩和弯曲。
塑性变形阶段
随着凸模继续下压,坯料 产生塑性变形,弯曲程度 逐渐增大。
校正阶段
弯曲变形完成后,凸模回 程,弯曲件在弹性恢复作 用下得到校正。
复合式拉深模
03
结合多种模具结构的特点,实现多工位连续拉深,提高生产效
率和产品质量。
06 其他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 计
成形工艺原理及分类
成形工艺原理
冷冲压成形工艺是利用模具使金属板 材在室温下产生塑性变形,从而获得 所需形状、尺寸和性能的零件的加工 方法。
冷冲压加工工艺简介

冲压加工工艺与其他加工工艺方法相比 的优越性
a、生产效率高,在冷冲压工艺中,压力机的一次行程可完 成一道工序,而压力机的行程次数是每分钟几次或几百 次,所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一道工序的工作。
b、材料利用率高,冷冲压加工能以较少的废料,而得到强 度大、刚性好,重量轻的机械零件。
c、同一产品的形状和尺寸一致性好:用模具冲压加工如同 复制,使零件的形状和尺寸非常接近模具工作部分,使 零件的具有良好互换性。
• 弯曲零件由于弯曲区的应力和应变存在, 材料的展开长度计算既不能按外层圆弧也 不能按内层圆弧,而是以计算中性层的长 度为准,中性层的位置随弯曲内半径不同 而有差异。
2.3 弯曲模具工作部分尺寸
• 弯曲件 的成型 尺寸依 据要求 的差异 可分为 四种表 注方法:
模具工作部分尺寸
• 其尺寸给定以零件尺寸标注形式来确定U型 件模具尺寸,标注零件内形尺寸时则以凸 模为模具尺寸基准,凹模按此基础加材料 厚度为间隙值(凹模尺寸),反之,当标 注零件外形尺寸时则以凹模为模具尺寸基 准,凸模按此基础加材料厚度为间隙值 (凸模尺寸),同时也可以根据加工方式 进行模具尺寸标注,加工方式分为配作法 和分作法。
裂缝扩展与重合
随着凸模继续挤入凸 模刀口处材料应力随 之达到并超过σb 最终 到达抗剪强度τ,当凸 模、凹模间隙Z/2合适 时,凸、凹模刀口处 出现的裂缝扩展重合 而使材料分离成零件 与废料。
冲裁零件端面构成部分
• 冲裁所得的零件表面(端 面)有几部分构成,微园 角部分(塌角)、光亮带 部分(挤压带)、断裂部 分(断裂带或粗糙带)。
2)冷冲压加工所针对的材料可以是金属、也可以是非金属, 可以是板材,也可以是条料、棒料、块料和型材。
3)冷冲压加工是许多加工方法中最重要的加工方法之一, 其在实际加工作业量中也是最大的几种之一。
冲压工艺基本知识介绍

冲压常见缺陷及产生原因:
❖ 三、翻边
❖ 缺陷:翻边不垂直、翻边高度不一致、翻边拉毛、翻边裂 等。
❖ (1)翻边不垂直→凸凹模间隙过大 ❖ (2)翻边高度不一致→凸凹模间隙不均匀;定位不准;落料
件尺寸不准 ❖ (3)翻边拉毛→刃口有伤痕;零件表面有杂质;刃口硬度太
低 ❖ (4)翻边裂→修边时毛刺大;凸凹模间隙太小;翻边处形状
返回↑
实例:
返回↑
冲压常见缺陷及产生原因:
❖ 一、落料冲孔(修边)
❖ 缺陷:毛刺过大、变形、表面划伤、尺寸不符、少孔等。 ❖ (1)毛刺过大→凸凹模间隙过大或过小;刃口磨损;导向精
度差;凸凹模位置不同心等 ❖ (2)变形→孔距太小;压料板与凹模型面配合不好;间隙过
大等 ❖ (3)表面划伤→操作时有拖、拉等现象;板料在剪切过程中
→图例
冲裁(冲孔)模典型结构:
1↑ 6↑
: 凸模 是冲模中起直接形成冲件作用的凸形工作零件,即以
外型为工作表面的零件。
返回↑
: 凹模 是冲模中起直接形成冲件作用的凹形工作零件,即以
内型为工作表面的零件。
返回↑
定位零件:
返回↑
压料卸料零件:
返回↑
导向零件:
返回↑
支持零件:
返回↑
紧固零件:
返回↑
模具的组成 :
❖ 1、工作零件:包括凸模和凹模等零件。 ❖ 2、定位零件:主要包括导正销、定位销、侧刃、导
料板、托料销等零件。 ❖ 3、压料、卸料、顶料零件:主要包括卸料板、压边
圈、顶料器、气动顶料装置等零件。 ❖ 4、导向零件:包括导柱、导套、导板等零件。 ❖ 5、支持零件:包括上、下模板和凸凹模固定板等零
压力机上的冲模对材料施加压力,使其产生分离或塑性变 形,从而获得所需要零件的一种压力加工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 冷冲压工艺§8.1概述冷冲压-常温下利用冲摸在压力机上对板料施加压力而获得制件的压力加工方法。
(冷→ 常温)引信常用件:纸垫、垫圈、火帽壳等。
优点:零件的精度高,互换性好;由于冷作硬化使零件强度提高;生产率高;材料利用率高;模具使用寿命长; 制件成本较低。
(大批生产时)。
缺点:模具制造费用高、周期长,该法不适于小批量生产。
冷冲压分类:分离工艺:剪裁、冲裁(工τ>τ b → 分离)变形工艺:弯曲、引伸 (s σ<工σ<b σ → 塑变)引信的冷冲压件常采用复合工序法完成(冲裁、引伸一次完成)(图8-1)图8—1§8.2 冷冲压用材料冷冲压件对材料的基本要求: ① 具有良好的塑性。
② 具有光洁平整无缺陷损伤的表面。
③ 材料厚度的公差应符合国家标准。
引信冷冲压件的常用材料黑金属:优质碳素结构钢≤50号 不锈钢有色金属:铝 1L 3L 4L 5L 硬铝 11YL 12YL 紫铜 1T 2T 3T 黄铜 62H 68H 铅§8.3 冲裁工艺剪裁—在剪床上将板料剪成条状。
直口剪:精度 ↑ 斜口剪:省力、速度↑剪裁是一个备料过程,为下一道工序服务。
冲裁—利用冲模使板料沿一定的封闭曲线分离为两部分的加工方法。
形式:落料(曲线内为制件)冲孔(曲线外为制件)模具:冲模、凹模。
一、冲裁的工作原理(旧图8-1)1--模柄 2--凸模 3--凹模 4--下模座 5--条料图8—2冲裁时材料分离的三个阶段① 弹性变形阶段(材料压缩和弯曲工σ<s σ) ② 塑性变形阶段工σ≥s σ → 材料纤维弯曲和拉伸工σ=b σ → 上下刃口处材料形成微小裂纹③ 剪裂阶段上下裂纹扩展 → 上下裂纹重合(剪断)(旧图8-2)图8—3圆角带—塑变开始时形成(纤维弯曲) 光亮带—塑变过程中形成(研磨形成) 断裂带—最后剪裂时形成(撕裂形成) 二、冲裁件的质量分析 1.影响尺寸精度的因素 ① 模具制造精度。
模具精度 ↑ → 制件精度 ↑ ② 回弹现象。
较软材料回弹 ↓ → 制件精度↑ 硬料回弹 ↑ → 制件精度 ↓ ③ 材料的相对厚度t/D(D 冲裁件直径)t/D ↑ → 弹性变形量 ↓ → 制件精度 ↑ ④ 冲裁间隙 (凸、凹模的间隙)落料时:间隙大,材料除受剪外还有拉伸弹性变形,落料后,回弹严重,尺寸↓。
冲孔时间隙大→尺寸↑ 。
∴要选择合理的间隙。
⑤ 制件的尺寸越小,形状越简单,制造精度 ↑2.影响断面质量的因素(旧图8-3)图8—4影响断面质量的因素主要是冲裁间隙,间隙过大或过小,会使上、下裂纹不重合,导致断面出现较多的毛刺及其它疵病。
3.毛刺:间隙不合理出现毛刺。
刃口磨钝出现毛刺。
三、冲裁间隙冲裁间隙—凸模与凹模间的双边间隙,记为S(旧图8-5)S=D-dD—凹模刃口尺寸d—凸模刃口尺寸图8—5S除对尺寸精度、断面质量有影响外,还对冲裁力和模具的寿命有明显的影响。
所以S的选择是冲裁工艺中的一个重要工作,常用查表法确定。
查表时表中所列间隙是最小合理间隙。
∵凸、凹模在工作时逐渐磨损,间隙要逐步扩大,∴制造新模具时,考虑模具有长的寿命,应采用最小合理间隙。
四、凸模和凹模的刃口尺寸设计落料件尺寸接近凹模刃口尺寸。
冲孔件尺寸接近凸模刃口尺寸。
(确定尺寸时还要考虑:模具磨损在一定的范围内仍能使用)1.圆形制件冲裁时凸、凹模刃口尺寸①落料(先确定Da)δ+Da=(dmax-M)aDa------凹刃口直径Dmax----制件最大尺寸M-------磨损余量(由冲裁件公差查表确定)δ-----凹模制造公差adt=(dmax-M-S)δ-tdt------凸模刃口直径S-------最小合理间隙δ-----凸模制造公差t② 冲孔:(先定dt )dt=(Dmin+M )t δ- Da=( Dmin+M+S)aδ+Dmin —冲制孔的最小极限尺寸 2. 非圆形冲裁件刃口尺寸确定 ①落料:(以凹模为基准来配作凸模)(旧图8-7)图8—6 a)凹模磨损后变大的尺寸。
Aa=(Amax-M)aδ+t A =t S M A δ---)(max b)凹模磨损后变小的尺寸。
Ba=(Bmin+M)aδ-t B =t S M B δ--+)(min c)凹模磨损后没有变化的尺寸。
当制件尺寸标注为Cδ+时:Ca=(C+0.5δ)±δa 当制件标注为C δ-时Ca=(C-0.5δ)±δa当制件尺寸标注为C ±δ′时C a=C±δa′δ′—制件偏差δa′=δ′/4②冲孔(以凸模为基准件配作凹模) 五、精密冲裁工艺(旧图8-9)1----齿圈压板2----凸模 3—--条料 4—--凹模 5—--反顶压板S P --主冲力 R P --齿圈压力 G P --反顶力图8—7特点:凸凹模带小圆角;V 型齿圈压板;反顶压板;变形区处于三向压应力状态。
§8.4 弯曲工艺弯曲—将板料弯成一定角度或一定形状的压力加工方法。
一、弯曲变形分析(旧图8-14)α—弯曲角(变形区所对的角)R—弯曲半径。
ρ—中性层曲率半径。
弯曲变形只发生在弯曲件的圆角附近,而直线部分不产生塑性变形;变形区内上端纤维受压(缩短),下端纤维受拉(伸长)。
图8—8变形区横断面:(旧图8-15)窄板(B<3t)呈扇形宽板(B>3t)仍为矩形,宽度B无变化,厚度略有变化图8—9二、弯曲的回弹现象(旧图8-16)回弹—由于制件弯曲时存在的弹性变形,使其形状改变的现象。
回弹角—△α(回弹引起的弯曲角度的变化值。
代表回弹程度)。
图8—10△α= α-0αα—制件在模具内的弯曲角α—制件自然状态的弯曲角1.影响△α的主要因素:①材料的机械性能△α∝σs △α∝E②弯曲制件的形状△αV>△αU V,U形制件③弯曲程度R/t (R—弯曲半径,t—材料厚度)R/t↓→变形↑→△α↓④制件越宽,△α越大。
2.减小△α的措施(旧图8-17)(a)(b)预先给一反向△α(c)制件底部曲面(d)(e)减小接触面积,增大弯曲部位的单位压力。
图8—11三、最小弯曲半径最小弯曲半径—弯曲件开裂之前的临界弯曲半径(弯曲件外层纤维易被拉裂)设计弯曲件时,要使零件的弯曲半径大于最小弯曲半径。
最小弯曲半径由试验法确定。
(材料不同,弯曲线线方向不同,最小弯曲半径也不同)制件排样时:弯曲线方向与材料纤维方向不应重合(旧图8-17)图8—12材料纤维方向垂直于弯曲线,制件不易断裂;材料纤维方向平行于弯曲线,制件易断裂。
所以尽量使材料纤维方向垂直于弯曲线,获得的制件具有较高的强度。
在双向(或多向)弯曲时,应使弯曲线与材料纤维有一定的角度。
(弯曲线与纤维线成45°角)。
当弯曲件的弯曲半径小于最小弯曲半径时,应分多次弯曲,即先弯成具有较大圆角半径的弯角。
然后再弯成所要求的弯曲半径。
(或中间回火处理提高制件塑性)§8.5 引伸工艺引伸工艺—利用模具将板料变成开口空心制件的压力加工方法。
凸、凹模都带有圆角而不是刃口。
变薄引伸(间隙<板料厚)引伸不变薄引伸(间隙>板料厚)引信装定帽、保护帽等盂状制件。
一、引伸原理(旧图8-20)图8—131—引伸凸模;2—压边圈;3—引伸坯料;4—引伸凹模引伸特征:金属产生流动变形(旧图8-22)图8—14引伸件在引伸过程中的应力状态(旧图8-23)图8—15起皱—由于切向压力,使较薄材料在凸缘的整个圆周产生波浪形的连续弯曲现象。
(旧图8-24)图8—16防起皱-→加压边圈。
有压边圈引伸时制件壁厚变化(t=1.0)(旧图8-25)由实测壁厚观察到,D区变薄最严重0.92,该区一直受拉应力和凸模的压力,所以常被拉裂。
图8—17保证引伸件质量的措施:①选择合理的变形程度m,对高度较大件应多次引伸,并中间退火消除硬化。
②必要时采用压边圈。
③选择合理的间隙及凸、凹模的圆角半径。
④选择合理的润滑剂。
二、引伸件平板坯料尺寸的确定等面积法—根据制件表面积和坯料面积相等来确定坯料尺寸。
(旧图8-26)图8—18F 0=F=f 1+f 2+f 3 4)82(442121220d r r d h d D πππππ+++=h d r r d d D 221210482+++=π坯料直径D=D 0+2△h △h----修边余量 三、引伸系数和引伸次数的确定 1.引伸系数mm —代表引伸件某次引伸的变形程度。
(旧图8-29)图8—19第一次引伸系数:m 1=d 1/D 第二次引伸系数:m 2=d 2/ d 1 ………………第n 次引伸系数:m n =d n / d 1-nD —坯料直径 d n —制件外径极限引伸系数由查表法确定(表1m 表2m …… 表n m )。
2.引伸次数n 的确定 ① 计算法mD m d n n lg )lg(lg 11-+=m 1—首次引伸系数m —以后各次引伸系数的平均值d n —制件直径② 查表法由零件相对高度h/d 和坯料相对厚度(t/D×100)查表得n,然后再按一定规律对m i 进行调整。
③ 推算法由t/D 查得极限引伸系数系列(表1m 表2m …… 表n m )。
半成品直径:d 1= 表1m Dd 2= 表2m d 1 ……… d n = 表n m d 1-n当d n ≤d (制件外径)时,n 即为所确定引伸次数。
然后由n 依次确定m i 四、凸缘圆筒件的引伸(旧图8-31)图8—20五、锥形件的引伸(旧图8-34)图8—21六、引伸模工作部分尺寸的确定 1.间隙S 的确定。
2t a d D S -=S —单边间隙 S 的作用—减小材料与凹模间的摩擦。
S ↑—制件易起皱S ↓—制件筒壁易变薄,被拉裂。
不用压边圈时:S=(1.0~1.1)t采用压边圈时:S=tmax+ctt —材料公称厚度tmax —材料的最大厚度c —间隙系数2.凸、凹模工作部分尺寸的确定。
(考虑模具磨损和引伸件的回弹)最后一道工序的凸、凹模尺寸:(旧图8-35)(a)图:先定凹模尺寸:a a D D δδ+-=)75.0(max再定凸模尺寸:t t S D d δδ---=)275.0(max(b)图:先定凸模尺寸:t t d d δδ-+=)4.0(min后定凹模尺寸:a a S d D δδ+++=)24.0(minDmax —引伸件外径的最大极限尺寸min d —引伸件内径的最小极限尺寸δ—引伸件的公差图8—22 δa,dt —凹、凸模的制造公差§8.6 冷冲压件的工艺结构设计一、冲裁件的结构工艺性1.冲裁件形状力求简单、对称,采用规则形状。
2.避免过长的悬臂和切口。
〔八章自画图2〕H ≤5b,b >2t图8—233.冲裁件的外形和内形转角处以圆弧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