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文学

合集下载

中世纪文学

中世纪文学

6
《罗兰之歌》 罗兰之歌》
四千零二行,用罗曼方言写成。 主要人物: 查理大帝 萨拉哥撒王马尔西勒 罗兰 加奈隆 奥利维
7
(三)骑士文学
1. 什么是骑士文学? 2. 骑士制度与骑士精神 忠君、护教、行侠 3. 骑士文学的类型 1) 骑士抒情诗(普罗旺斯抒情诗) 2) 骑士叙事诗
8
(四)城市文学 《列那狐传奇》 列那狐传奇》
4
三、中世纪文学的主要类型
(一)教会文学
内容: 宣扬禁欲主义与出世思想; 作者: 教会僧侣 语言: 拉丁文 体裁:基督故事、圣徒传、祷告文、赞美 诗、宗教剧、言行录。 表现形式:象征、梦幻。
5
(二)英雄史诗
《贝奥武甫》(英格兰) 贝奥武甫》 《罗兰之歌》(法兰西) 罗兰之歌》 《熙德之歌》(西班牙) 熙德之歌》 《尼伯龙根之歌》(德意志) 尼伯龙根之歌》 《伊戈尔远征记》(俄罗斯) 伊戈尔远征记》
18
但丁的“普遍性” :
体现出了人类最为基本的感情:渴望超越, 渴望得到净化和救赎。 天堂之路=理性(智慧)+ 天堂之路=理性(智慧)+爱和信仰
19
4. 《神曲》的艺术魅力 神曲》
① 通过奇诡的想象,建构宏伟深邃的智慧空 间。 ② 形式工整,布局精妙。 ③ 运用了丰富多采的艺术手法,堪称“修辞 艺术的魔幻宝盒”。
(比喻、典故、变形、梦幻、象征、隐喻、寓 言、哲理 )
20
5.《神曲》的二重性 5.《神曲》
在对待宗教的态度上: 在对现世、人生的态度上: 在对待知识的态度上: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 :
21
17
从终极角度亦即形而上层面看:
从地狱到天堂的过程描写,表明的是人在动荡混 乱、苦难深重的历史境遇中,怎样从迷惘和错误 中经过苦难和考验到达真理和至善的道路。 “整个创作( 神曲》 “整个创作(《神曲》)的目的不是静观,而是行 动———就是要使得生活在这一世界的人们摆脱 ———就是要使得生活在这一世界的人们摆脱 悲惨的境遇,把他们引导到幸福的境地。

第一节中世纪文学概述

第一节中世纪文学概述

3.长篇故事诗《玫瑰传奇》
• 《玫瑰传奇》包括两部分。上部是骑士 文学,约4300行,写于13世纪20年代,作 者是吉约姆· 德· 洛利斯,相传是教士。它 采用寓意写法,以“玫瑰”代表少女, 叙述“情人”追求“玫瑰”而不得的故 事。有人说它“是骑士文学中 ‘典雅爱 情’故事的翻版”。
3.长篇故事诗《玫瑰传奇》
《罗兰之歌》Chanson de Roland
• 史诗体现出民间文学的特色:
1、重叠法。例如奥利维埃 3次建议罗兰吹号角,罗兰3次 拒绝。这种方法的运用可以突出罗兰出于“荣誉”而 产生的固执。 2、对比法。例如查理大帝为国勤劳,爱将士胜于爱自己 的生命;而马尔西勒则懦弱卑鄙,使他悲恸的不是将 士的牺牲,而是儿子的死亡。再如罗兰忠心耿耿,为 了“可爱的法兰克”流尽了最后的一滴血;而加奈隆 则为了个人恩怨不惜出卖自己的国家。 3、风格粗犷、朴素。
• “典雅爱情”和骑士冒险故事相结合,构成骑士传奇的的基本主 题。在“典雅爱情”面前,基督教所宣扬的禁欲主义事实上已经 找不到立锥之地了。
King Arthur
《 朗 斯 洛 》
《特利斯坦和绮瑟》
Tristan and Isolde
• 特利斯坦和绮瑟无意中喝了一种 可以使人永世相爱的神药,结果 他们由于这种永远消灭不了的爱 情而招致了绮瑟的丈夫马尔克国 王的无情迫害,最后他们双双自 杀。
1、骑士抒情诗
• 骑士抒情诗最早于12世纪初出现在法国南方的普罗旺斯,中叶蔓延到北方, 直到14世纪中叶才衰落。
• 骑士抒情诗的中心主题是骑士之爱,即所谓骑士的典雅爱情:
“Courtly Love” ——歌咏骑士的冒险事迹及其与恋人的悲欢离
合。 • 骑士抒情诗中最著名的是“破晓歌”。它们用热烈的笔调描写骑士与贵夫人 幽会以及破晓时依依惜别的情形,用精美的语言来讴歌爱情,用赞美宗教、 上帝及圣母的语句来赞美世俗的女性,表现出与宗教禁欲主义的对抗。恩格 斯说:“破晓歌,成了普罗旺斯爱情诗的精华。” • 法国北部、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抒情诗都曾受普罗旺斯抒 情诗的影响。意大利大诗人但丁的抒情诗集《新生》也是在普罗旺斯抒情诗 影响下写出的。

中世纪文学

中世纪文学

民族语文学
• 13世纪起,散文骑士传奇开始出现 。古法语的 le roman (长篇叙事 诗)一词,也逐渐转而具有“小说 ”的含义。这是小说发展的一个重 要阶段。
三、中世纪文学的类型
• 1、宗教文学 • 抒情诗:赞美诗圣歌、祈祷词 圣徒行传 奇迹故事诗和奇迹剧 宗教剧 • 2、英雄史诗 • 3、骑士文学 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 • 4、市民文学 列那狐故事诗 玫瑰传奇
中世纪文学
第一节概述
• 450年左右罗马帝国的衰亡到 15世 纪的文艺复兴,一千年 。 • The Middle Ages ( the Dark ages) • 意味着The age in between •古典文明和古典文明复兴( Renaissance)之间的停顿。
欧洲文学的低谷
• 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欧洲文学已 有两百年的停顿,那时罗马人疲于 应付日耳曼人的铁蹄,无心顾及文 事。蛮族灭罗马后,在毫无知识的 蛮族蹂躏之下,辉煌灿烂的罗马文 明荡然无存。 • 战祸、瘟疫、饥荒。
The Loman catholic Church • Seven Sacraments七圣事 • 1、领洗、 • 2、坚振(confirmation), • 3、忏悔(penance)、 • 4、圣餐、5、婚姻、6、终敷 (extreme unction)、7、圣职
The Seven Deadly Sins
《旧约》上帝是 愤怒之神、严酷 的惩罚者
• 以色列人不断违背十诫 • 上帝严厉惩罚他们,让他们尝尽亡 国亡家的苦。
基督教 the New Testament • 一世纪,受罗马统治的犹太人 ,产生the First Sin,救赎 Salvation、来世afterl ife等思想 ,创造以圣子耶稣为中心的神 祗观。 希腊文写成

5.第二章中世纪文学

5.第二章中世纪文学

5.第⼆章中世纪⽂学第⼆章中世纪⽂学第⼀节概述⼀、中世纪⽂学的历史背景(⼀)中世纪的阶段划分:从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公元476年起,⾄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命,是欧洲历史上的“中世纪”,它是欧洲封建制度形成、发展和衰落崩溃的历史时期。

⼀般认为,公元5⾄11世纪是中世纪的初期,12⾄15世纪是它的中期,15⾄17世纪中叶是它的末期。

在欧洲⽂化和⽂学史上,中世纪⼀般指前两个时期,⽽后期⼀般称为⽂艺复兴时期。

(⼆)中世纪的时代特点(1)开端标志:奴⾪制的终结和蛮族登上历史舞台①奴⾪制的终结奴⾪制的西罗马帝国,在奴⾪起义和北⽅外族⼊侵的打击下,终于在公元476年灭亡了。

这⼀年标志着奴⾪制在欧洲历史中画上了⼀个句号。

②蛮族(指⽇⽿曼⼈和斯拉夫⼈)登上历史舞台侵⼊西罗马帝国的外族,包括凯尔特⼈、⽇⽿曼⼈和斯拉夫⼈,但摧毁西罗马帝国的主要是⽇⽿曼⼈。

⽇⽿曼⼈原来是些⽒族部落,正处于⽒族社会解体阶段。

他们在征服罗马各地以后,军事贵族和亲兵们分得⼤量⼟地,成为⼤地主阶级。

原来的奴⾪从新主⼈⼿中领得份地耕种,向主⼈缴纳赋税并服劳役。

从这些先前的奴⾪和⾪农以及贫困破产的⾃由民中,形成了封建社会的基本的受压迫阶级——农奴。

因此,罗马帝国灭亡以后,⽇⽿曼⼈在帝国废墟上建⽴起来的那些王国,通过⼟地的⼤量集中和农民的农奴化,逐渐过渡到封建社会。

这⼀过程经过了⼏百年的时间。

在中世纪初期,各外族王国为了争夺⼟地不断发⽣战争,它们的疆域也不断发⽣变化。

中世纪的最初⼏个世纪就是处在这种混战的状况中。

(2)封建社会⽣产关系及其导致的新⽭盾封建社会的建⽴使原有⽣产关系发⽣了变化,农奴劳动代替了奴⾪劳动,农奴有了⼈⾝⾃由,可以占有部分⽣产⼯具和⽣活资料,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和⽣产⽔平⽐奴⾪社会有发很⼤提⾼。

整个社会⽣产⼒的了很⼤发展。

但农民仍担负着繁重的劳动以及名⽬繁多的苛捐杂税以及徭役等杂活,所以封建主和农奴之间的⽭盾构成了欧洲中世纪社会的主要⽭盾。

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2、中世纪欧洲文化和文学的主要思想特 点:
(1)基督教思想制约着中世纪文化。 (2)中世纪文学的基本思想-----爱国主
义和英雄主义。 (3)出现了特定阶层的文学作品和文学
现象。
欧洲中世纪文学主要包括教会文学、史 诗与谣曲、骑士文学和城市市民文学。
1、教会文学(又称僧侣文学):
教会文学在中世纪欧洲文学史上长期占 据统治地位。目的是维护封建主阶级和 教会势力的统治。
《列那狐传奇》反映封建社会的人情事 态,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教会的倾向。
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第一节 中世纪文学概述
中世纪指的是欧洲进入封建社会时期。 封建地主阶级与农奴之间的文明与文 化相融合的产物。
(1)众多蛮族部落各自文化的融合。 (2)古希腊罗马的先进文化与蛮族落后
文化的融合。 (3)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影响和交融. (4)基督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相融合。
2、史诗: (1)早期史诗是氏族社会末期各族人 民的口头创作和集体智慧的结晶,代表 作品有《贝奥武甫》。
(2)中期史诗是反映封建社会时代的 史诗作品。主要有法《罗兰之歌》、西 《熙德之歌》、德《尼伯龙根之歌》、 古罗斯《伊戈尔远征记》。
3、谣曲:
谣曲是一种故事性的诗歌,从口头文学 发展而来。代表作品有“罗宾汉谣曲”。
4、骑士文学:
骑士文学是欧洲骑士制度的产物,是中 世纪欧洲特有的一种文学现象。骑士的 信条是“忠君、护教、行侠”。
骑士文学的主要体裁是骑士抒情诗和骑 士传奇。
(1)骑士抒情诗: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地 区; 破晓歌。
(2)骑士传奇:法国北方;亚瑟王与圆 桌骑士的故事。
5、城市文学:
又称市民文学,是12世纪以后随着工商 业中心城市的兴起而产生的反映市民思 想感情的世俗文学。

中世纪文学概述

中世纪文学概述

枝来象征和平。
教会文学的内容:
1、赞美诗:大部分赞美耶稣的诞生、显灵、 受难、复活。
关于耶稣:相传是上帝的独生子,是上帝 的化身,代表着上帝的意旨。他是圣母玛 利亚无孕而生。他生前到处传道,做善事 (五饼二鱼),后被门徒犹大出卖,被钉 在十字架上,死后复活。
英国卡德蒙的《圣歌》:
“让我们赞美天国的守护者,/赞美造物主 的能力和智慧,赞美光荣的天父,是他, 永恒的主,/起始了一切奇迹。/为了人类的 孩子,是他,那神圣的创造者,/先让天穹 成为屋顶,然后/那人类的眷顾者,永恒的 主,/全能的上帝,又为我们/造出中间的世 界和大地。”
教圣徒,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在新婚之夜逃 出了家门,表明自己战胜了情欲。离家出走之 后,他把身上所带的钱财散发给穷人,自己却 过着乞丐般的生活,风餐露宿过了20年,然后 他返回了家乡,为了考验自己是否已经战胜了 七情六欲。他的父母没有认出自己的儿子,只 是把他当作一个乞丐收留了,他住在家里,每 天都能听到父母思念儿子的叹息,听到自己20 年未谋面的妻子在房中哭泣,但他却没有任何 触动,这时他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了一名真正的 圣徒,最后他愉快地死去了。
另一方面,列那狐又肆意欺凌代表下层劳动 人民的弱小动物,许多鸡、兔、鸟类几乎成 了他的腹中之物。从这方面看,他又不是底 层市民的形象。综合看来,他应该是一个上 层市民形象。
列那狐既敢于向强大动物作斗争, 不畏强暴,又欺负小动物。是当时小 市民的象征。既反抗上层权势,又有 着狡诈圆滑的一面。
作品讲述的是代表新兴市民阶级的列
四、城市文学(市民文学):多为民间创作, 没有具体的作者。
《列那狐的故事》:
故事主要描写动物的生活,以狐狸列 那和代表贵族的狼伊桑格兰的斗争为线索, 揭露了重重的社会矛盾,辛辣地嘲讽了专 制的国王、贪婪的贵族、愚蠢的教士。

(2)(中世纪文学)

(2)(中世纪文学)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欧洲历史上的“中世纪”起点: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67年)终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17世纪中叶。

初期:公元5—11世纪中期:公元12—15世纪(中世纪文学)末期:公元15—17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中世纪文学的状况:突出特征:宗教色彩、神秘色彩、民间文学色彩。

主要包括:1 教会文学(正统文学取材《圣经》)体裁:圣经故事、圣徒传、祷告文、赞美诗、圣徒言行录、梦幻故事、宗教剧等。

作者:教会僧吕主要内容:赞美上帝的权威和歌颂圣徒的德行,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思想。

主要手法:梦幻、寓言、象征。

2 骑士文学(世俗封建主义文学) 兴盛地:法国宣传骑士道“忠君、护教、行侠”的骑士精神,反映大量骑士与贵妇间的“典雅的爱情”肯定对现世生活和幸福的追求,这是对基督教禁欲主义、来世主义极大的冲击。

主要内容:描写骑士爱情和冒险故事、宣扬和美化骑士精。

主要体裁: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作者:封建主、骑士骑士抒情诗内容:描写骑士们的所谓“典雅的爱情”。

中心主题:骑士对贵妇人的爱和崇拜。

破晓歌最为有名。

分为三个系统:古代系统:根据古希腊罗马文学作品改写。

著名的作品:《亚历山大传奇》骑士叙事诗《特洛伊传奇》《埃涅阿斯传奇》不列颠系统:主要写不列颠王亚瑟和他的圆桌骑士的故事。

作品:《特里斯和伊瑟》拜占庭系统:《奥卡森和尼柯莱特》3 英雄史诗(歌颂封建时代理想英雄人物的长篇史诗)。

日耳曼人盎格鲁·萨克逊人的史诗《贝奥武甫》(流传至今最完整的一部早期英雄史诗)。

前期英雄史诗(中世纪初期) 日耳曼人:《希尔德布兰特之歌》芬兰:《卡勒瓦拉》(又译《英雄国》)冰岛:《埃达》《萨迦》《贝奥武甫》:上篇《鹿厅》下篇《屠龙》中心主题:爱国主义、英雄主义、诗中的英雄具有忠君爱国、英勇善战的高尚情操。

后期英雄史诗法国:《罗兰之歌》(爱国主义的主题)(中世纪中期) 西班牙:《希德之歌》德国:《尼伯龙根之歌》俄罗斯:《伊戈尔远征记》英雄史诗特点:(1) 民族遭难、民族英雄拯救民族,脱离苦难。

中世纪文学概述

中世纪文学概述
外国文学 · 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第一节 中世纪文学概述
学习要求
本节学习中世纪文学思潮,了解中世纪教会 文学、英雄史诗、骑士文学、城市文学的特 点和内容。
一、中世纪文学界定
476-1640年,即西罗马帝国灭亡到英国资产阶 级革命,是欧洲历史上的中世纪。中世纪是欧洲封 建制度形成、发展和衰落崩溃的历史。分期:
艺术特点:多梦幻的、蒙胧的、浪漫的气氛,又多劝 善惩恶的说教。
特殊的作品:修士们的情书。禁欲主义与自然情欲的 矛盾。神学家阿贝拉尔(1079-1142) 与爱洛伊丝的 爱情故事。
宗教剧
宗教剧以圣经为题材,9世纪出现了以耶稣受难、天使显灵、 耶稣升天为内容的瞻礼式戏剧,10世纪形成以圣经故事为题 材的戏剧,13世纪出现歌颂圣母为主的表演。到了14世纪, 所有宗教题材的戏剧都被称为神秘剧。
世俗戏剧
中世纪宗教剧多,世俗戏剧少。惟一流传下来 的世俗戏剧是一部笑剧《巴特兰律师》。
这是一部骗上加骗的笑剧。律师巴特兰先生用 花言巧语骗了布商的布。牧童装羊叫,赖帐不 付律师的诉讼费。喜剧冲突突出,表现市民的 机智与聪明。为文艺复兴戏剧奠定基础。
4、城市文学(12—15世纪)
价值:反映了市民的要求,讽刺嘲笑封建主和 僧侣,肯定知识智慧的力量,充满对世俗生活 的情趣,包含有较多的现实主义因素,具有反 封建、反教会的思想倾向,成为文艺复兴时期 文学的先驱。
4、城市文学(13—15世纪)
①取材于日常的现实生活,讽刺与揭露是其特 色,风格活泼。
②作者主要是街头说唱者。 ③主题是歌颂市民的机智,讽刺贵族、骑士和
教士。 ④不崇高,小聪明,贪恋食色,有得意也有失
败,但真诚不虚伪。
4、城市文学(12—15世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骑士叙事诗:又称为骑士传奇。

骑士叙事诗分为三个系统:①古代系统:根据古希腊罗马故事改写而成,主要作品有《亚历山大传奇》、《特洛伊传奇》和《埃涅阿斯传奇》等。

这些传奇虽然写古希腊罗马故事,但他们的英雄却具有中世纪骑士的爱情观和荣誉观。

②不列颠系统:一般是围绕亚瑟的传说发展起来的,主要写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的故事。

这些故事在西欧国家流传非常广,法国诗人克里蒂安·德·特鲁瓦和德国行吟诗任沃尔夫拉姆·封·埃森巴赫(1170年-1220年)是这一类型传奇的代表作家。

在15世纪的英国,出现了《亚瑟王之死》,是这一系统中成就最高的著作,全书包括八个故事,由诗人托马斯·马洛里(?-1471)依照亚瑟王与圆桌骑士法文版的传奇翻译编纂而成。

③拜占庭系统:根据拜占庭的历史和传说故事写成,主要作品有法国的《奥卡森和尼柯莱特》。

骑士叙事诗对后来欧洲小说发展的影响:中世纪骑士文学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

在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盛行时期,很多诗人作家都从中汲取养分。

尽管骑士文学中包含了种种宗教和封建礼法的因素,但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神话般的浪漫情愫仍使得这些文学作品本身对后世的西方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英雄史诗:(歌颂封建时代理想英雄人物的长篇史诗)与谣曲。

中心主题:爱国主义、英雄主义、诗中的英雄具有忠君爱国、英勇善战的高尚情操。

英雄史诗特点:(1)民族遭难、民族英雄拯救民族,脱离苦难。

(2)风格庄严、激越。

前期英雄史诗:较浓的神魔色彩、巫术气氛、异教色彩。

日耳曼人的一支盎格鲁·萨克逊人的史诗《贝奥武甫》、日耳曼人的《希尔德布兰特之歌》、芬兰的《卡勒瓦拉》(又译《英雄岛》)、冰岛的《埃达》和《萨加》。

日耳曼人盎格鲁·萨克逊人的史诗《贝奥武甫》(流传至今最完整的一部早起英雄史诗)。

英国的一部英雄史诗,是英国文学中第一部重要作品。

它用古英语写成,是继希腊、罗马史诗之后欧洲最早的一部用本民族语言写成的史诗。

全部古英语诗歌现在保存下来的不过3万行,其中有英雄诗、宗教诗抒情挽歌、格言、谜语、咒语,而以《贝奥武甫》为最长(3,182行),为最完整。

史诗中的历史人物,据记载生活在5至6世纪。

史诗故事发生在相当于现在的丹麦和瑞典南部——当时盎格·鲁萨克逊人居住的地方。

从5世纪中叶起,这些民族不断向不列颠移民。

大约在8世纪前半叶,关于贝奥武甫的传说才在他们定居的不列颠写成文字。

现存在唯一手抄本约成于10世纪末。

1731年手抄本在一次火灾中被烧毁几行,但基本完整,于1815年第一次排印出版。

全诗除开场白外,共分43节,由两个故事组成。

第一个故事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开场白,写丹麦王朝的始祖许尔德的葬礼,接着写许尔德的后裔丹麦王赫罗斯加建造了一座殿堂,取名鹿厅,但经常受到附近沼泽地代一个半人半兽的怪物格伦德尔的袭击,一夜就杀死了30名守卫武士。

它骚扰了12年,消息传到耶阿特族(今瑞典南部)国王许耶拉克的侄子贝奥武甫耳中,他率领147名武士前往援助。

赫罗斯加在鹿厅设宴招待他们。

宴会之后,贝奥武甫和武士们留在厅内守候。

夜间格伦尔德破门而入,摸着一个武士,把他吃了,要再摸时被贝奥武甫扭住,经过一搏斗,怪物断了一只胳膊,负伤逃回沼泽。

第二天赫罗斯加设宴庆祝,王后赠送礼物,歌手歌唱芬恩的故事;第二部分写夜间格伦尔德的母亲前来替子报仇,抢走了一个大臣。

次日贝奥武甫追踪到沼泽,独自潜入湖底把女妖杀死,把格伦尔德头颅割下,回到鹿厅。

赫罗斯加又设宴庆祝,并向贝奥武甫致辞。

贝奥武甫携带大批礼物回到许耶拉克宫廷,在宴席上把礼物献给许耶拉克,许耶拉克也给他大量犒赏。

第二个故事写许耶拉克死后,他的儿子赫阿德勒德继位。

赫阿德勒德死后,贝奥武甫继位,统治了50年。

这时有个逃亡奴隶盗得一些窖藏的宝物,被看守宝物的火龙发现,为了报复,他到处骚扰为害。

年老的贝奥武甫决定为民除害,带领威耶拉夫等11名武士出发。

在投入战斗之前,他向随从的武士讲了耶阿特人过去相互残杀的一段历史,然后独自去找火龙厮杀。

他的剑断了,又被龙吐的火炙伤。

随从武士都逃跑了,只剩威耶拉夫一人上前帮助贝奥武甫把龙杀死,贝奥武甫也因伤势过重而死。

威耶拉夫悲愤地谴责那些逃跑的武士,并派人回去报告消息。

最后,耶阿特人在海滨把贝奥武甫火化,把他的骨灰连同火龙的宝物埋藏了。

贝奥武甫的陵墓成为航海者的灯塔。

这部史诗的内容一部分是史实,一部分是传说,其中提到的人物如赫罗斯加、许耶拉克都是历史人物,诗中有些插曲也提到一些历史人物。

而主要人物贝奥武甫和他的事迹则基本上来自传说。

历史因素和传说因素结合起来反映了氏族社会解体时期的生活。

诗中反映了血仇必报和部落之间频繁的战争,也反映了氏族内部国王与他的亲属和臣属之间矛盾的激化。

贝奥武甫无论作为亲属和臣属都无懈可击。

作为国王,他是氏族的保卫者,直至献出生命。

对于领族,一反互相敌视的态度,而是助其除害,对于领族国王,也克尽臣属效忠的精神。

从各方面说,他都是一个理想人物。

第5页《伊戈尔远征记》:“斯拉夫人民诗篇中最芬芳的花朵。

”《伊戈尔远征记》是中世纪俄罗斯文学中最著名的作品,也是世界文学著名的英雄史诗。

以描写生活的悲剧或历史题材为主,不少作品塑造下层人民喜爱的英雄,具有平民意识。

最有名的:英国《罗宾汉谣曲》城市文学(反映中世纪城市生活和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原望)主要特征:适应市民的政治要求和生活愿望。

取材于现实生活,揭露封建主和僧侣的暴虐、愚昧、赞扬市民的才智,具有较强的现实性。

主要创作手法:讽刺。

主要体裁:韵文故事:又称“笑谭”,如:法国的《驴的遗嘱》、《农民医生》、《农民舌战天堂》、德国的《神父阿米斯》。

讽刺故事诗:法国的《列那狐传奇》以及抒情诗、市民戏剧等。

《列那狐传奇》《列那狐的故事》:《列那狐的故事》是法国中世纪城市文学的重要成就。

它通过对动物生活的描绘,形象地表现了中世纪封建社会的关系,寓言式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生活。

列那狐是市民的象征,在它身上体现出市民阶级的双重性:一方面它与象征豪门权贵的狮、狼、熊、驴等大动物斗争,表现了市民阶级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反抗;另一方面它又欺凌和残害象征贫苦下层人民的麻雀、乌鸦、鸡、兔等小动物,表现了市民上层与下层之间的矛盾冲突。

译动物讽喻现实,通过动物间的斗争来反映城市内部各阶层间的矛盾冲突。

在动物故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诗作运用喜剧手法,通过动物的形象来讽喻现实,歌颂了市民阶级的机智,讽刺和嘲弄了贵族、僧侣等统治阶级。

长篇叙事诗代表作:《玫瑰传奇》成为人文主义思想的萌芽。

《玫瑰传奇》在中世纪的法国有广泛的影响,隐喻手法是其一大艺术贡献。

法国中世纪长篇叙事诗,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写于13世纪20年代,长约4300行,作者是一位教士,名为吉约姆·德·洛里斯。

他采用隐喻手法,以“玫瑰”代表少女,叙述“情人”追求“玫瑰”而不得的故事,是骑士文学中贵族“典雅”爱情故事的翻版。

第二部分写于60年代,作者为一市民,名让·德·墨恩,长达17000多行。

写“情人”经过种种努力,包括借助“财富”去争取对方欢心,终于获得了“玫瑰”。

这部分增添了“自然”和“伪善”两个角色 ,并大大提高了在第一部分中无足轻重的“理性”的地位。

它们在故事中经常发表议论,或揭露教会攫取社会财富,或抨击封建贵族的特权,或谴责资产阶级的前身——唯利是图的上层市民,表达了中、下层市民的社会政治观点。

反映了主张个性解放,反对封建贵族特权,反对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等市民阶层的思想感情。

(人文主义思想的萌芽)6页欧洲历史上的“中世纪”起点:8页2、讲授新课一、生平及创作情况但丁最早的作品是诗歌集《新生》(用散文连缀起来的诗)热情赞美贝亚特丽齐,把她看作是纯洁和爱的化身。

是西欧文学史上第一部向读者揭露作者最隐秘的思想感情散文自传性作品。

诗人的情感飘浮在宗教和世两者之间,表现了诗人兼容新旧时代的创作倾向。

形式上属于“温柔的诗体”:放逐期间写了《飨宴》、《论俗语》、《帝制论》和《神曲》《飨宴》:用意大利的通俗语言介绍科学文化知识,《飨宴》中作者将知识当作精神食粮介绍给读者,教导人们如何去认识人生。

希望通过道德的完善和对知识的热爱来消除城邦见的内讧。

《论俗语》:是一部关于意大利语言、文体和诗律的著作。

论证了意大利语言的优越性,批判了对拉丁文的盲目崇尚,目的在于引起人们对的重视,对意大利语言在文学中的推广使用有积极意义。

《帝制论》:阐述了作者的政治观点,主张政教分离,反对教皇干涉政治,也美化了王权的作用。

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思想。

《神曲》包括《地狱》、《炼狱》和《天堂》3 部。

采用中世纪梦幻文学的形式,梦游“地狱”“炼狱”和“天堂”。

中世纪神学体系的框架,展示人类经过迷惘和错误,在信仰(贝雅特丽奇)和理性(维吉尔)的指引下,经过苦难和考验走向光明与至善的历程。

但丁的神学世界观与人文主义世界观的矛盾反映在:但丁是处在新旧交替时代的诗人,他的世界观的矛盾反映在:(1)在对待知识和理性方面:地狱、净界、天堂的构成,都源于基督教,《神曲》具有浓厚的宗教幻想色彩。

按照基督教的说法:当人类感到迷惘和困惑时,只有在代表上帝意志的教会的指引下,才能如愿以偿。

但是,但丁却将通往天堂之路的向导授予古罗马异教徒维吉尔,在但丁看来,只有知识和理性才能引导人类走出迷惘和困境,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2)在对待爱情方面:一方面对禁欲主义有所否定(同情保罗和弗兰齐斯嘉的恋情),但另一方面又按照教会的道德标准将他们作为淫罪犯放在地狱里受罚。

(3)在爱国主义方面:一方面赞扬法利那塔的英雄气概和爱国行为,但又把他作为异教徒打入地狱。

(4)在对待教皇方面书中在普尼腓斯八世当政时就宣布他一定要入地狱,但又对他在阿那受到的污辱表示愤慨。

这些都说明,但丁还没有完全脱离宗教的桎梏(gu)。

《神曲》分析《神曲》的思想100歌,计14233行。

简述《神曲》的创作动机但丁在长期的流放生活中目睹了新旧历史交替时期意大利的种种黑暗、腐败、混乱的社会现象,扩大了眼界,认识到和平统一是意大利的唯一出路,对祖国四分五裂的现状感到不安和担忧。

他深深感到自己肩负着揭露现实、唤醒人心的使命,于是便以笔为武器,通过自己的作品,给意大利人民在政治上和道德上指出一条复兴和统一的道路,这就是但丁写《神曲》的动机。

简析《神曲》中所表现的诗人的求索精神:但丁写作《神曲》的目的,是要从政治上和道德上探索意大利民族的出路。

在《神曲》中,它通过诗人在地狱、炼狱、天堂的游历,引进了许多现实的、历史的和神话中的人物和故事,特别是相当一部分材料取自意大利的现实生活,涉及当时佛罗伦萨和意大利复杂的党派斗争,涉及教皇和僧侣们的罪恶,也涉及贪官污吏、新兴市民阶级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