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及腹膜后病变的CT影像
腹膜后间隙影像诊断PPT课件

原发腹膜后良性肿瘤
生长方式
沿器官间隙生长,对周围脏器无挤压
淋巴管瘤 节细胞神经瘤 淋巴瘤
深入椎间孔:神经源性肿瘤 血供
原发腹膜后良性肿瘤
原发腹膜后良性肿瘤
原发腹膜后良性肿瘤
原发腹膜后良性肿瘤
原发腹膜后良性肿瘤
Target sign (靶征)
T2WI肿瘤中心呈低—等(肌肉)信号,周围有高 信号区包绕,CT呈中心高密度,周围低密度 增强扫描靶心强化相对明显 中心为肿瘤实质区(瘤细胞成分+纤维+脂肪),周 围为粘液组织。 神经纤维瘤和神经鞘瘤,极少见于恶性病例。 节神经细胞瘤
异常影像表现腹膜后纤维化膜后纤维化腹膜后纤维化
腹膜后纤维化
腹膜后纤维化
腹膜后肿瘤
原发:少见、种类多、85%为恶性,且以肉瘤(脂 肪肉瘤、平滑肌肉瘤、纤维肉瘤、横纹肌肉瘤、 纤维组织细胞肉瘤、血管肉瘤等)及恶性畸胎瘤 等最常见。
良性瘤主要为:脂肪瘤、平滑肌瘤、良性畸胎瘤、 异位嗜铬细胞瘤、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淋巴 瘤等。 转移瘤
原发腹膜后良性肿瘤
原发腹膜后良性肿瘤
原发腹膜后良性肿瘤
胶原纤维
T1WI、T2WI均呈低信号 致密胶原纤维增强扫描表现为延迟强化 常见:神经纤维瘤、节细胞神经瘤、硬纤维瘤、 平滑肌肉瘤、MFH、恶性周围神经鞘肿瘤、纤维肉 瘤及腹膜后纤维化等 少见:神经鞘瘤和恶性间质瘤
原发腹膜后良性肿瘤
无强化:良性(脂肪瘤、淋巴管瘤) 快进快出:良性(副神经节瘤、巨大淋巴增生) 快进慢出:
大部分恶性瘤 部分良性:部分副神经节瘤、神经鞘瘤
延迟强化:
常见腹膜后含脂肪的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男,腰痛3天
你的诊断?
最为常见,约占55%。肿瘤由不同比例的成熟脂肪 组织和骨髓样造血组织构成,可伴有钙化或出血。 边界清楚以脂肪密度为主的混杂密度肿块,内 夹杂以少量细网状、条索状、片状稍高密度的骨髓 样组织。 增强后骨髓样组织轻度强化。
突发右侧腹痛
•病理分型及CT表现: •I 型:高分化型:脂肪密度肿块,伴不规则分隔增厚; •II 型:粘液性:含粘液的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增强网状、 片状、云雾状延迟强化; •III型:多形性:分化差,不含成熟脂肪组织,多表现为不 均匀软组织肿块,伴坏死,难以与软组织肿瘤鉴别; •IV 型:圆细胞性; • V 型:去分化型:体积大,周围组织压迫明显,可见假包 膜,去分化成分明显强化,成熟脂肪组织无强化。 •其中I、II型为低度恶性,后三型为高度恶性肿瘤,极易复 发和转移
【影像描述】左侧肾上腺见类圆形稍低密度影,边 缘光滑,密度均匀,平扫CT值约15HU,二期增强 扫描囊内未见明显强化,囊壁可见轻度强化。
【病理诊断】符合上皮性囊肿
1、 脂 肪瘤 : CT表现边界清楚,具有包膜的低密度 肿块,CT值低于-100Hu,与皮下脂肪密度相同。增强扫描 显示无强 2、脂肪堆积:无包膜的脂肪密度,少见。 3、脂肪肉瘤 。 4、髓样脂肪瘤:由脂肪组织和骨髓成分按不同比例混合而成, 常没有症状,位于肾上腺,体积常较小。 5、肾上腺腺瘤。 6、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多见于40~60岁的女性,肿瘤由 脂肪、血管和平滑肌3种成分组成,容易出血,病人常有 腰痛和血尿。 7、腹膜后畸胎瘤:含有脂肪、液体密度/信号及钙化、骨 化、牙齿影等多种成分的肿块是其特征;肿瘤血供较少。
医学影像-腹膜的正常解剖及病变影像表现

Ao = 主动脉 C = 结肠 K = 肾脏 P = 胰腺 Sp = 脾脏 1 = 镰状韧带, 2 = 肝胃韧带 3 = 胃脾韧带
系膜
o 肠系膜:将空回肠固定于腹后壁的双层腹膜 结构
o 横结肠系膜:将横结肠固定于腹后壁的横位 腹膜结构
o 乙状结肠系膜:将乙状结肠固定于盆壁的腹 膜结构
o 阑尾系膜:将阑尾连于肠系膜下端的双层腹 膜结构
转移癌
o 原发病史:源于卵巢、胃、胰腺的恶性肿瘤 o 腹膜不规则增厚 o 多发结节状及团块状软组织肿块 o 不均匀强化 o 腹水
M.68,胆囊癌腹膜转移
男,60,362491B,胃癌术后9年,腹痛1周。 腹膜后及腹系膜淋巴结广泛转移(2013-12-2)
2013-5-9胸椎MRI片(同前病例) 延迟诊断了7个月。
448767,女,74岁, 右下腹疼痛2月,
冻后及冻余石蜡报告:(大网膜结 节)恶性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谢 谢!
结核性腹膜炎:腹膜增厚,网膜浸润
胆囊窝结核瘤,周围腹膜强化
腹膜囊性肿瘤
p 单纯囊肿:多种起源 p 淋巴管瘤 p 畸胎瘤 p 假性粘液瘤 p 胰腺假性囊肿
腹膜后单纯囊肿 F.57岁
405546,女,22岁,体检发现左上腹 肿物10天。小网膜囊淋巴管瘤
肠系膜囊肿
畸胎瘤:肿块内见脂肪成分.M.63
腹膜的正常解剖及病变影像表现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影像浆膜 o 脏层、壁层腹膜 o 大小网膜、韧带及系膜
大网膜
o 自胃大弯下垂至脐平面,反折至横结肠 o 左至胃脾韧带,右至十二指肠上部 o 4层腹膜 o 胃结肠韧带
大网膜
o 脂肪组织、血管、淋巴管、神经、间皮组织 o 供血:胃网膜左、右动脉--胃网膜动脉弓 o 活动性大 o 吞噬细菌异物、限制疾病蔓延、分泌液体
腹膜病变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8、结核病
• 慢性结核杆菌弥漫性腹膜感染,常继发于肺、肠 等结核病。
• 有腹胀、腹痛及结核中毒症状,腹部触诊有揉面 感。
• 常产生大量腹水,分隔包裹在腹腔内,因此,影 像学表现类似于囊性病变。
• 观察回肠末端有无异常,周围有无异常肿大的淋 巴结(主要表现为内有低密度的干酪坏死灶)。
• 大约有10%类癌患者会因血管紧张素分泌过多发 展为类癌综合征,临床表现为皮肤发红、腹泻、 支气管狭窄。
• 类癌转移到肠系膜时容易与小肠原发肿瘤混淆, 鉴别点为邻近肠壁因促纤维增生性反应而明显增 厚、回缩。
• CT表现为中央钙化的肠系膜肿块,通常合并肝脏 的转移,周围肠壁因促纤维增生性反应而增厚。
胃肠道外间质瘤
• CT表现:类似于恶性GIST
• EGIST体积常较大 • 以圆形或卵圆形为主,分叶少见 • 多呈不均匀性强化,边界清晰,瘤内无气-液平面 • 转移和播散:
肝脏和腹膜转移为主 腹水和淋巴结转移少见
病例1
• 男,56岁,恶性GIST(乙状结肠系膜)
病例2
• 病灶内出血和坏死常见,而且面积较大,CT多 表现为混杂密度,增强后明显强化。
以囊、实性为主的病变鉴别
• 以囊性为主: • 病史长短
• 病变形态、囊壁厚度 及间隔、强化特征
• 脏器表面压迹
• 结节、腹膜网膜及系 膜增厚、腹水等伴发 表现
• 是否有原发病灶
• 以实性为主:
• 鉴别较难,依据肿块 本身表现及伴发征象
• 同时结合病史及临床 资料
以腹水为主病变的鉴别
• 首先鉴别良、恶性腹 • 其次具体病变的鉴别
病例1
• 肝脏表现的显著的扇贝状压迹,脾脏基 本全部被吞噬。
消化系ct影像解剖

图5-3-2 肝叶段的划分示意图
肝脏的8段划分 (Couinaud & Bismuth据肝内血管特点 )
纵向:右、中、左肝静脉 横向:右、左肝门蒂(门脉、动脉、胆管) • 左叶外上段、方叶(左叶内侧段)、右叶前 上段、右叶后上段 • 左叶外下段、方叶(左叶内侧段)、右叶前 下段、右叶后下段、尾叶
2. 腹膜后间隙(retroperitoneal space) Mayers划分法
• 肾前间隙 (anterior pararenal space)
• 肾周间隙 (perirenal space)
• 肾后间隙 (posterior pararenal space)
肾前间隙
• 位置:腹膜后壁和肾前筋膜之间
3. 胰腺的CT解剖
• 位置:腹膜后肾前间隙内
• 形态:宽带状或弓形
• 大小:胰头最大3.0cm,体部2.5cm, 尾部2.0cm • 密度:40~50HU,均匀
• 胰管:2~4mm,主胰管可达5mm
CT图像上辨认胰腺的重要解剖标志
• 肠系膜上动脉:呈苹果柄状,其前方为 胰体部 • 脾静脉:位于胰体尾部背侧,脾动脉下 方,是胰体尾的重要解剖标志 • 左肾静脉:跨越腹主动脉右行进入下腔 静脉,此恰为胰头部水平 • 钩突:呈楔形,左前为肠系膜上动静脉 右后方为下腔静脉
• 空 肠:左上腹 • 回 肠:右下腹
大肠 (large intestine)
• 升 结 肠:右肾旁间隙内 • 降 结 肠:左肾旁间隙内
• 横 结 肠:腹膜内前中腹
• 乙状结肠:腹膜内
• 直
肠:骶尾骨前,膀胱后
三 腹部MRI解剖
思考题
• 腹膜后间隙的CT解剖 • 试述肝脏的CT解剖
腹膜及腹膜后占位性病变影像诊断

腹膜腔及腹膜后间隙的分区: 上腹腔:
右侧:肝上间隙、肝下间隙、肝裸区 左侧:肝上前间隙、肝上后间隙、肝胃陷凹、脾肾陷凹、 脾外侧间隙、网膜囊 下腹腔: 右侧:结肠下间隙、结肠旁沟 左侧:结肠下间隙、结肠旁沟 盆腔: 男性:直肠膀胱陷凹 女性:膀胱子宫陷凹和直肠子宫陷凹 腹膜后间隙: 双侧肾旁前间隙、双侧肾周间隙、双侧肾旁后间隙、中线 大血管区域、腹膜外间隙
定位: 1、腹膜后器官受压向前移位 2、包绕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肾静脉 3、脾静脉、胰腺、升降结肠向前移位 4、有部分较大病变定位困难
脂肪肉瘤
高分化型脂肪肉瘤(脂肪瘤样脂肪肉瘤、硬化性脂肪 肉瘤)、粘液性脂肪肉瘤、多形性脂肪肉瘤、圆形细 胞脂肪肉瘤、去分化脂肪肉瘤,但多种亚型共存的混 合型多见。脂肪瘤样脂肪肉瘤基本为脂肪,表现为脂 肪密度/信号,内见少许纤维条索影,粘液性脂肪肉瘤 为脂肪及液体混合密度/信号,多形性脂肪肉瘤、圆形 细胞脂肪肉瘤、去分化脂肪肉瘤含脂肪少或不含脂肪, 与其他腹膜后恶性肿瘤影像鉴别困难。
检查方法: 腹膜:CT为主,平扫及增强扫描,阅片时务必调窗;MR。
检查方法: 腹膜后:CT、MR各有所长及不足,平扫及增强扫描。
腹膜及腹膜腔
正常表现:大部分腹膜结构不可见。
腹膜占位性病变: 1、转移瘤 2、原发性腹膜浆液性乳头状癌 3、腹膜假性黏液瘤 4、腹膜间皮瘤 5、肠系膜肿瘤 ……
腹膜后淋巴瘤
可同时累及腹膜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密度/信号均匀, 轻度均匀强化,较少融合,少部分可见坏死区,包绕血管而 不侵犯,“三明治”征,广泛累及上下腹部 。
鉴别诊断
淋巴结结核:密度不均匀,环形强化,主要累及上腹部,可 相互融合成“多房状”。
转移性淋巴结肿大:原发病史,强化较明显,不均匀或环形 强化。
腹膜后肿瘤影像诊断PPT课件

腹膜后肿瘤影像诊断
医者人之司命,如大将提兵,必谋定而后战。
开始啦!请将手机调成静音,如有疑问可以随时打断我!
腹膜后间隙的解剖 腹膜后间隙:是后腹膜与腹横筋膜解剖间隙及其解剖结构的 总称。 腹膜后间隙位于腹后壁前方 ,介于腹膜壁层与腹内筋膜间,上 到隔肌,下达骶骨岬及髂嵴,向下与盆腔腹膜外间隙相通。 在此间隙内含有大量疏松结缔组织。并经腰肋三角与纵隔结 缔组织相连,间隙内的感染可向上蔓延至纵隔。 该间隙内有肾、肾上腺、胰腺、大部分十二指肠、输尿管、 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腹腔神经丛及交感神经干、淋巴等重 要结构。
• 一、间叶组织肿瘤(脂肪源性) 腹膜后脂肪源性肿瘤指源于脂肪组织的肿 瘤。最常见,多数为恶性腹膜后脂肪肉瘤, 小部分是良性脂肪瘤。
• 恶性腹膜后脂肪肉瘤
腹膜后脂肪肉瘤约占所有软组织肉瘤的 15%,肾周脂肪囊是脂肪肉瘤的好发部位, 常见脂肪肉瘤包绕、挤压一侧肾脏和(或)输 尿管。
• 一、间叶组织肿瘤(肌源性) • 起源于平滑肌组织和横纹肌组织。
• 一、间叶组织肿瘤(纤维组织)
纤维组织肿瘤系发生于成纤维细胞的肿瘤, 这类肿瘤在腹膜后及肠系膜罕见。
• 侵袭性纤维瘤亦称硬纤维瘤,
自1832年描述此病以来,文献已报道1000 余例。全身侵袭性纤维瘤占软组织肿瘤3% 以下,发病率低。侵袭性纤维瘤约2/3发生 于腹 良性肿瘤:边缘较光整,形态较规则,一般密度较均匀,增强后强化 较均匀。一般没有恶性肿瘤大、发展快!
• 恶性肿瘤:边缘不光整,形态不规则,周围组织侵犯,骨骼破坏等, 密度不均匀,其内有坏死液化囊变等。增强后强化不均匀。通常肿瘤 较大。 诊断主要考虑肿瘤来自哪个组织基本就可以了:如脂肪源性的、肌源 性的、神经源性的等等。
医学影像学-腹部

肝转移瘤
概述:30-50%的恶性肿瘤可转移至肝,以消化道和
胰腺肿瘤多见
影像表现:USG首选,进一步选CT、MRI
CT、MRI:
平扫:多发低密度,或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 边缘不光整,可有坏死 增强:30%呈“牛眼征”,中心低密度/信号,边缘环状 强化,最外缘又略低于正常肝。少数为富血供
CT、MRI 平片、CT:阳性结石为高密度 造影:阴性结石为充盈缺损 MRI:T1WI低信号,T2WI、MRCP为充盈缺损
胆结石
急性胆囊炎
病因:结石阻塞、细菌感染、胰液返流 影像表现:
平片:胆囊增大 造影:少用 CT:壁增厚(>4mm),增强后粘膜强化,浆膜层因水肿呈
低密度环状影
MRI:一般不用
基本异常表现-造影
功能改变:
张力改变:张力增高(牛角胃、痉挛)、张力降低( 无力胃、胃下垂) 蠕动改变: 运动力改变: 分泌功能改变:
基本异常表现-CT、MRI
结石、钙化: 空腔脏器:扩张、狭窄、积液、壁增厚(食管>3mm、胃
>5mm)
实质脏器:密度/信号改变(平扫、增强,数目、形态) 淋巴结肿大:
溃
疡
疡
影像表现-胃溃疡
愈合:龛影变浅变小,水肿带减轻或消失。大溃疡可
有瘢痕,但无龛影
恶变:
龛影周围出现小结节状充盈缺损 粘膜呈杵状增粗和中断 龛影周围不规则或边缘出现尖角征 治疗过程中龛影增大
影像表现-十二指肠溃疡
概述:>90%发生在球部,较小,多在前、后壁 龛影:呈小圆点,边缘大多光滑整齐,周围有一透明
绞窄性肠梗阻
腹部实质脏器闭合性外伤
主要依靠USG和CT 实质脏器包膜下破裂:包膜下血肿 实质脏器内破裂:脏器内血肿 实质脏器破裂(包膜不完整):腹腔内积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膜及腹膜后病变的CT诊断中南大学湘雅二院放射科黎凤媛一.腹膜的解剖及组织学:腹膜为被覆腹腔内面及脏器表面的一层浆膜,分脏层与壁层,壁层较厚,被覆于腹腔或盆腔内侧,光滑。
脏层很薄,被覆胃、肝、脾及部分被覆胰腺、膀胱、子宫表面后固定于后腹壁移行为壁层腹膜,并形成一些皱折和间隙,最大的皱折是网膜和系膜,脏壁两层的腔隙为腹膜腔。
大网膜为包绕胃的浆膜所组成,从大弯开始覆盖于横结肠和小肠的前面,其间富于血管及脂肪。
肠系膜:包绕肠管后相互融合附帖在后腹壁上,由两层腹膜组成,其间包含血管、淋巴管及脂肪组织。
腹膜的被覆上皮为间皮,单层扁平上皮和其下的薄层纤维结缔组织。
二.影像检查方法:超声检查可用于诊断腹膜的炎性病变,化脓性腹膜炎,腹腔脓肿和结核性腹膜炎,腹腔内出血及腹膜肿瘤等,准确性较高。
但由于受肠道气体回声、病人肥胖的干扰,诊断的准确性受到影响,如肠间小脓肿,超声诊断困难。
CT扫描检查密度分辨率高可弥补超声检查的不足,在腹水的衬托下,使用恰当的CT调窗技术可很好显示腹膜病变。
窗宽最好采用400-500HU。
必要时可以做多种窗技术扫描以帮助鉴别病变的性质及病理基础。
同时为了解胃肠道与腹腔内病变的相关性,在增强扫描前应口服造影剂和水。
采用高分辨率CT可提高腹膜的显示率。
MRI由于成像时间长,容易受肠道蠕动和呼吸运动的的影响,腹膜和腹膜腔病变的MRI图相质量欠佳,临床较少应用。
三.腹膜正常CT、MRI表现:由于腹腔是一个潜在的腔隙,只有腹腔积气、积液时才可显示其边界及范围。
正常情况下,利用腹膜外脂肪层与腹腔内脂肪衬托出腹膜的轮廓,瘦者难以显示。
采用高分辨率CT或较宽的窗宽,腹膜较易显示。
腹壁肌层CT扫描显示清楚。
大网膜,肠系膜,韧带由于其内有脂肪结构显示为低密度。
腹膜MRI扫描表现:腹膜外脂肪,大网膜,肠壁脂肪T加权和T加权均为较高信号,腹膜为相对低信号。
正常胸膜腹膜不超过2mm. 四.腹膜病变的影像表现:(一)腹膜炎性病变:1.化脓性腹膜炎:分原发性和继发性,继发性常见,病因:继发于胃肠,胆囊穿孔或腹腔术后感染。
病理:腹膜充血水肿,细胞浸润,纤维蛋白渗出致腹膜增厚,腹腔积液。
影像表现:①.游离气腹,②.腹腔积液或腹腔脓肿,③.腹膜增厚,④.反射性肠郁⑤.肠壁增厚粘连,⑥.脂肪组织密度增高,⑦.肠壁间积液.2.结核性腹膜炎(tuberculous peritonitis, TBP ):为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腹膜炎,感染途径:可由肠结核,肠系膜淋巴结结核破溃,女性生殖器结核,脊椎、胸膜结核直接蔓延。
活动性结核血行淋巴播散而致。
病理及CT表现:按主要病变分为干湿两型通常为混合型,在发病过程中三型病变可相互重叠,混合存在或以某型病变为主。
肠系膜淋巴结显具增大。
肠管浆膜面及腹膜壁层布满无数结核结节,大网膜增厚、挛缩、变硬,肠系膜增厚并缩短。
湿型结核性腹膜炎(腹水型)特点是:腹腔内有大量浆液性腹水,呈血性,腹膜表面复以纤维蛋白性渗出物并有粟粒样结核结节和结节斑块,肠管通常无粘连。
①.CT表现为高密度腹水,CT 值高达25HU以上,②.污迹腹膜,腹膜上粟米大小的结节,周围有渗出和增殖,增强扫描无强化.腹膜结节以结核结节为病理特点,CT表现为腹膜上软组织样结节,饼状网膜及系膜增厚;CT影像上显示网膜密度增高呈扁块状,表面凹凸不平,增强扫描轻度强化。
⑵干性型(粘连型)特点为腹腔内少量浆液性渗出物,因有大量纤维素渗出以致肠管彼此相互粘连,肠管间聚集干酪样物质。
腹水吸收后有少量浆液性腹腔内渗出和大量纤维组织增生,纤维蛋白沉积使腹膜、肠系膜、网膜增厚,孪缩变硬、成团,系膜肠管广泛粘连成块,腹腔闭塞呈冰冻状态,引起慢性肠梗阻。
CT表现为:①分散多发包裹性少量-中量高密度腹水;②.肠系膜增厚呈线状,星芒状改变,可伴多发环形强化肿块。
⑶.混合型:干湿两型混合存在。
结核性腹水,干酪坏死并大量纤维组织增生,肠曲、网膜系膜广泛粘连及腹腔内局限性积液、积脓以及与其他脏器粘连分隔形成许多小房.粘连肠曲间聚集的干酪坏死病灶形成局限性结核性脓肿。
肠系膜,腹膜后淋巴结增大,并融合成团块状,中央干酪坏死。
CT表现为腹腔内不规则软组织肿块:肿块中心低密度为干酪坏死组织,周围纤维结缔组织和粘连的肠曲包绕形成囊实性肿块,无明显强化。
④. 腹腔淋巴结增大:常见于肠系膜、胰腺周围、肝门及腹膜后淋巴结,CT平扫显示软组织密度结节或相互融合成较大肿块,增强扫描显示增大的淋巴结周边环状强化,直径1-4cm,壁薄光滑小于2 mm。
中心均质低密度,CT值为31-56HU,肿大淋巴结增强扫描出现中心低密度的环行强化,为淋巴结结核的特征性表现。
(二)腹膜肿瘤:腹膜肿瘤中,良性肿瘤有腹膜囊肿,神经纤维瘤、脂肪瘤,均很少见,腹膜恶性肿瘤较多见,其中原发较少,主要为继发性,腹膜原发恶性肿瘤常见为腹膜间皮瘤,腹膜假性粘液瘤,组织细胞类肿瘤。
极罕见的有恶性淋巴瘤。
1.良性肿瘤:按组织结构分为,肠源性囊肿,皮样囊肿,淋巴管瘤。
①.肠系膜及大网膜淋巴管囊肿:•发生机理先天因素: 囊性淋巴管瘤及海绵状淋巴管瘤:病因:常为淋巴管发育异常, 原始淋巴囊不能向中央静脉引流,或正常分化良好的淋巴结构未能与正常引流通道未建立联系而隔离的淋巴管或淋巴囊异常增生扩大所致.根据淋巴管扩张程度不同,组织学上分为3型:. 单纯型(毛细管型)淋巴瘤. 海绵状淋巴瘤型:是由多发迂曲扩张较大的淋巴管聚集呈蜂窝状,边界欠清。
囊性淋巴管瘤(水囊瘤)多见由大的淋巴腔隙构成, 伴有胶原组织和平滑肌,影像表现:肠系膜淋巴管瘤CT表现为单发,多发或弥漫性囊性肿块,肿瘤多发生在向周围扩展阻力较小的解剖部位,肿瘤可为多囊性,彼此分离,亦可为多房性相互连通,肿瘤囊壁菲薄,光滑,无软组织结节。
大多有薄而不全分隔,囊壁薄囊腔小时可形成网格状,囊内液体可呈脂肪密度、水样密度、软组织密度,均匀无强化,有作者认为囊内含游离碎块及脂肪密度液体是肠系膜淋巴管瘤的特征性改变。
多房性较单房囊肿常见,单房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4-36 cm不等,轮廓光滑无分叶,,边缘清楚,囊壁菲薄,囊内密度均匀,CT值接近水.囊肿巨大压迫肠管系膜缘时可产生分叶。
肿块生长过程中可自行破裂,漏入腹腔形成腹腔淋巴积液。
肠系膜淋巴管瘤需与肠重复畸形,囊性间皮瘤,囊性平滑肌肉瘤鉴别,后者为单房性,囊壁较厚。
为类圆形或圆形的囊性病灶:①.肠源性囊肿:病因病理:先天性发育异常,在胚胎发育中肠道憩室样芽生残留,脱离肠道包含在系膜之间,与肠道相通形成憩室或肠重复畸形,内壁被复肠黏膜上皮,含肠壁各层组织。
②.皮样囊肿:为胚胎期上皮残留,包括汗腺、毛囊、皮脂腺。
③肠系膜淋巴管瘤:胚胎期异常淋巴组织的先天性良性肿瘤,胚胎发育时,原始淋巴组织离开正常发育的淋巴系统,形成一团孤立淋巴组织,继续生长,不断增大,形成淋巴管瘤,病理类型包括:毛细淋巴管瘤,海绵状淋巴管瘤,囊状淋巴管瘤。
后天因素:腹部外伤,手术、炎症后局部淋巴管粘连,阻塞,导致淋巴管扩张,形成囊性肿块。
2.大网膜囊肿:分真性和假性两类,真性囊肿多为囊性淋巴管瘤,CT显示单房或大小不等的多房性囊肿,囊内液体为浆液。
假性囊肿,因大网膜炎症或受伤形成的局限性包裹性积液。
3.腹膜间质瘤:胃肠道外网膜和肠系膜间质瘤:有作者对14例网膜和肠系膜间质瘤研究提出胃肠道外网膜和肠系膜间质瘤几乎一致地阳性表达CD-117,提示胃肠道内外存在一种能形成网膜及系膜和胃肠道的原始干细胞.研究表明网膜和肠系膜间叶性肿瘤与胃肠道间质瘤为同一性质肿瘤.可能共同起源于多分化潜能的间叶干细胞.胃肠道间质瘤没有明确的良恶性界限,都应看作一种低度恶性肿瘤,有复发和转移可能,大于5cm的肿瘤应终生随诊。
CT表现:腹腔内软组织密度肿块,边缘清楚光整,密度尚均匀,肿块内可坏死液化,增强后强化明显。
.4.腹膜间皮瘤:腹膜间皮瘤,可发生在任何被间皮覆盖的体腔上皮上,以胸膜间皮瘤常见,腹膜次之,心包膜及睾丸鞘膜罕见。
病因病理:起源于间皮细胞或间皮下原始的先驱细胞,分良性或恶性,局限性或弥漫性。
局限性间皮瘤好发于上腹部或盆腔,为孤立性肿块,可呈囊实性或实性,多为良性或低度恶性,边缘清楚,有包膜,有时带蒂并可囊性变。
弥漫性腹膜间皮瘤全部为恶性,可多中心起源,肿瘤沿腹膜、浆膜和间皮下组织增殖扩展,呈弥漫性胼胝增厚或呈广基的乳头状、粟粒状的多发性肿瘤结节,结节融合形成大的肿块,少数肿瘤中心有囊性变。
网膜变硬,增厚缩短呈结节状和团块状,肿瘤侵犯临近脏器和组织,导致肠管粘连和梗阻,血性腹水。
肿瘤累及腹腔内器官,但仅限于表面,很少侵入深层组织,不伴淋巴转移。
高度恶性可有局部浸润,种植转移,淋巴及血道转移。
组织学上间皮细胞具有双向分化的性能,可分为上皮型,纤维型和混合型,国内以混合型为主。
间皮瘤的发生与石棉接触有关。
此外还可由氟石接触,结核性斑痕,外照射,病毒感染,慢性炎症。
影像表现:弥漫性腹膜间皮瘤组织学上以上皮型为主,CT表现为:①.腹水,②.腹膜增厚,呈片状或板块状,并有细小的或明显突出的软组织结节,③大网膜,肠系膜不规则增厚,脂肪组织被软组织肿块取代,呈饼状包块或为单个,多个软组织肿块,肠系膜呈星状或皱褶状包块。
小肠与肠系膜周围结构粘连、固定。
当肿瘤侵犯肠壁深层组织时,CT显示肠壁增厚,肠腔变形。
④.盆腔腹膜反折和子宫角区显示多个或单个囊实性和实性肿块。
局限性腹膜间皮瘤多为纤维型和混合型,CT显示腹腔、盆腔或后腹膜腔内囊实性肿块,囊壁厚薄不均,可见壁结节,肿瘤实性部分显著强化。
局限性间皮瘤影像显示为上腹部或盆腔内软组织密度肿块。
囊性或实质性以实质性为主。
4.腹膜转移性肿瘤:腹膜转移癌比较常见,常见的原发肿瘤有卵巢囊腺癌,胃癌,结肠癌.胆囊癌。
病因及转移癌瘤形成机制:大都由腹腔脏器的癌瘤,累及浆膜后,癌细胞或癌小块组织脱落, 弥漫种植于腹膜,大网膜和肠系膜表面.癌细胞或癌组织生长繁殖,腹膜下组织增生的毛细血管,和纤维母细胞形成癌的间质,被腹膜的结缔组织包绕,形成大小不等的转移结节.并融合成饼状.结节弥漫散布于大网膜.癌细胞亦可沿浆膜面扩展生长.由于直立重力关系,癌种植结节多见于盆腔腹膜,其次为肠系膜小肠附着沿缘,大网膜重度受累,横膈受累及.癌性腹水:腹膜广泛癌转移时,引起腹水和腹腔内脏器相互愈着.由于淋巴管和小静脉被癌栓堵塞,引起淋巴淤滞,渗出及炎性渗出液所致.腹水可以是浆液性或血性.5.恶性淋巴瘤:恶性淋巴瘤是免疫系统的原发性恶性肿瘤.主要发生于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具有多中心发生和在这一组织系统内扩散蔓延的特点.根据肿瘤的组织结构及组织学特征分为:何杰金氏病和非霍奇金氏病淋巴瘤.淋巴瘤通常发生于淋巴结, 但大多为非霍奇金氏病淋巴瘤发生于淋巴结以外的淋巴组织,发生于结外恶性淋巴瘤的部位多为胃,肠道,结缔组织,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的生长方式主要表现为结节型和弥漫型,肉眼观察病变显示为团块状,斑块状,或为混合型.CT显示病变沿系膜肠壁呈片状结节团块状弥漫侵润生长,边界不清,密度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