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鲁迅
朝花夕拾第二章赏析句子

朝花夕拾第二章赏析句子
哎呀,第二章里好多句子都太精彩啦!就比如说“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
”这一句,你想想,作者得是有多气愤,才会这样强烈地表达自己的态度啊!这不就像咱们生气的时候,喊着“我要把所有让我不开心的东西都消灭掉”一样嘛?
还有“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这一句,多坚决呀!这就好像一个战士在战场上,高喊着“凡是敌人,都得倒下”,那股子气势,简直扑面而来。
“这寂寞又一天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
”这种比喻,多妙啊!寂寞像大毒蛇,缠着灵魂,多形象,多可怕!就像咱们被一个巨大的麻烦缠住,怎么也甩不掉,是不是特别难受?
在这第二章里,鲁迅先生用他犀利的文字,把自己的情感和想法表达得淋漓尽致。
难道你读的时候,不会被深深吸引,不会为他的文字魅力所折服吗?我反正已经完全沉浸其中啦!
我觉得啊,这第二章的句子,就像是一把把锋利的剑,直直地刺向那些阻碍进步的东西,让人读了热血沸腾,也让我们更加了解那个时代,以及鲁迅先生的伟大之处。
朝花夕拾第二章赏析

朝花夕拾第二章赏析
朝花夕拾第二章是鲁迅的一篇散文集,主要回忆了他童年时期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点滴往事。
通过生动的叙述,鲁迅展现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真实可信的长妈妈形象,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人们的价值观。
在本章中,鲁迅通过对长妈妈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刻画了一个朴实、善良、迷信、唠叨的保姆形象。
例如,长妈妈在睡觉时喜欢摆成大字型,把鲁迅挤到一角;她教鲁迅很多规矩,如不能吃福橘,不能说“死”字等。
这些生活细节都让长妈妈这个形象更加鲜活。
此外,鲁迅在文中通过长妈妈这个角色,传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反思。
例如,长妈妈迷信、唠叨,反映了当时民间的迷信思想和封建观念;她善良、朴实,则体现了底层人民的纯真和善良。
通过对长妈妈的描绘,鲁迅表达了对社会风气的批判和对底层人民的关爱。
总之,朝花夕拾第二章通过鲁迅对童年保姆长妈妈的回忆,展现了一个真实可信、充满生活气息的长妈妈形象,同时也传达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反思。
这使得这篇文章成为了鲁迅散文集的佳作。
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二章:鲁迅

第二章鲁迅(一)一、人物概述⑴人物地位:鲁迅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⑵思想来源:鲁迅诞生在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家庭中,从小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而后在南京以及日本的求学经历让他又广泛接触了西方文化。
在经历了上世纪末开始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巨大变迁以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立思想。
⑶文学成就:①国内影响: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极负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文学创作,则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几乎所有的中国现代作家都是在鲁迅开创的基础上,发展了不同方向的文学风格体式,这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独特现象。
②国外影响:鲁迅同时也是20世纪的世界文化巨人之一,他创造了“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又并未桎亡中国的民族性,”并具有独特个人风格的“现今想要参与世界上的事业的中国人”的文学。
他与本世纪所有世界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一样,在关注本民族的发展的同时,也在关注与思考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
二、《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开端与成熟的标志1918年五月,鲁迅发表了《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它以内容上和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新时代。
而《呐喊》和《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
可以说,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是历史上一种绝无仅有的现象。
(一)“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和小说模式⑴独特的题材古代小说以佳人才子王侯将相作为题材,“五四”后便以知识分子为主。
而鲁迅的作品有强烈启蒙主义色彩,取材多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在揭露社会弊病,引发人们忧国的思考。
正是从这样的启蒙主义出发,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和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⑵独特的眼光鲁迅在观察他的小说主人公的同时,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方面的困苦。
(《祝福》《故乡》《明天》《孤独者》《伤逝》《在酒楼上》)对人的精神创伤和病态无止境的开掘,使鲁迅的小说具有一种内向性:它是显示灵魂的深的。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2)--惠

第二章鲁迅1.分析《呐喊》、《彷徨》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礼教的深刻批判。
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的总主题是反封建,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礼教的揭露批判极其深刻。
多数作品描写了封建势力对人民压迫及制造的一系列人生悲剧,主人公主要是农民、知识分子和妇女。
阿Q、孔乙己、祥林嫂,他们以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血泪人生,控诉封建社会的黑暗。
如孔乙己身受封建科举制度和等级观念毒害,沦落到下层穷愁潦倒,表现了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惊人冷漠。
揭示了封建思想道德的“吃人”本质及其对人民群众毒害的深广。
如《药》的悲剧是双重封建统治者用钢刀杀害革命者,封建迷信思想使华老栓把人血馒头当药为华小栓,但却治不老病。
悲剧在于,华小栓吃的人血馒头,竟是反青革命志士的鲜血做成的。
革命者为人民革命而献身,作为人民一员的华老栓并不理解。
表现粗群众的愚昧麻木,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之深。
小说既暴露了封建势力造成的人民物质上的“病苦”,更着重暴露了人们精神上的“病苦”,以惊醒“不幸的人们”起来摆脱封建思想道德的枷锁。
2.分析《呐喊》中的阿Q、闰土、七斤等农民形象小说集《呐喊》中的阿Q、《故乡》中的闰土、《风波》中的七斤,是三种类型的农民形象。
他们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一、共同点:都受封建势力压迫剥削,却愚昧麻木不觉悟。
二、不同点:闰土是个典型的旧中国农民,勤劳、质朴但精神近乎麻木。
他儿童时代机灵、能干,二十多年后,由于社会的压迫使他像个木偶人。
七斤是另一类农民形象,虽与外界有接触,但仍然十分愚昧。
“辫子风波”,使他自己没有辫子而发愁得不知如何是好。
这些都表现了农民的愚昧落后缺乏觉悟。
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民典型。
他是赤贫的雇农,被地主压迫,他不正视现实,常以精神胜利法自我陶醉,而忘却了自己失败者的悲惨屈辱的处境。
通过阿Q、闰土、七斤等农民形象,小说揭示了一个重大的社会矛盾:农民被封建主义残酷压迫剥削,生活极其悲惨;农民精神上愚昧麻木,却没有改变自己悲惨境遇而奋斗的思想和行动。
【鲁迅研究】第二章 鲁迅的小说《呐喊》《彷徨》

《长明灯》 1925年的小说 批判封建主义并热情赞 颂反封建民主战士的作品。疯子形象
小说的主人公“疯子”,实际上是又一个被迫害的反 封建民主战士的形象。他却要坚决地“熄掉长明灯”。
他没有丝毫“劝转”吃人者的打算,更不怕封建统治者的 威胁迫害,勇敢地发出了“我放火”的战叫,表现了作者 彻底烧毁万恶的封建社会的坚强意志和不妥协的反封建 的战斗精神。
四、反映被压迫的劳动妇女问题
1.《祝福》祥林嫂这个“回头人”出嫁的悲剧,深刻地反 映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残酷迫害,从而 表明了只有彻底地推翻旧制度和旧礼教的反动政治,才 能使祥林嫂那样的劳动妇女们得到真正的解放。
2.《离婚》爱姑形象的塑造,有力地说明了被压迫人民必 须克服自身的思想弱点,才能进行更坚决、更彻底的反 抗斗争。
反映出鲁迅在苦闷中追求,在探索中前进的思想。正如 他在扉页上引用的《离骚》中的那句“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两者的艺术成就
《呐喊》和《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 的地位。
它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我国的文坛,标志着中国文学现 代化时代的到来。
它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革命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开拓 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表现形式,给中国现代小说创作提供 了艺术圭臬。
它最早显示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为中国现代文学的 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节 《呐喊》《彷徨》的思想内容
《呐喊》《彷徨》真实而又深刻地反映了我国辛亥革命前 后、五四时期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之前的社会现实生 活面貌,揭示了“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 总结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作者所关注 和探索的中国革命的一些其他的重大课题。
写作于1921年的《故乡》反映了旧中国军阀混战下农村 破产、凋敝的真实图景。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教材精讲-第2章 鲁迅(一)【圣才出品】

第2章鲁迅(一)本章重点:对《呐喊》、《彷徨》的总体评价,理解为什么说这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其他重要知识点:1.了解关于阿Q形象的评价,理解鲁迅文学创作的深刻性及对成功典型阐释的多样性。
2.鉴赏了解《野草》、《朝花夕拾》的思想内涵和独特风格。
一、《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狂人日记》(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呐喊》、《彷徨》“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
”——严家炎:《<呐喊><彷徨>的历史地位》(一)“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1.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农民与知识分子独特的眼光:精神“病苦”内向性:灵魂的深主题:“封建社会吃人”最终指向:“绝望的反抗”对社会、人自身的反抗2.两大小说情节、结构模式:看/被看:《示众》鉴赏痛苦——人性的残忍先驱者与群众的对立——启蒙被消解离去——归来——再离去:《故乡》《祝福》寻求别样出路——寻梦——惊醒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二)“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作者以极大的影响,必然有多数人跟上去试验。
——雁冰《读<呐喊>》1.《狂人日记》有头有尾、环环相扣的完整故事和依次展开情节的结构方式——心理活动的流动来组织小说第三者的立场——主人公的自由联想、梦幻叙述方式泾渭分明——所有叙述描写都带有主入公的感情色彩反讽结构:“我”与“余”2.《孔乙己》:小说叙述者孔乙己与酒客:中国知识分子地位与命运的悲剧性与荒谬性小伙计:被看客同化的精神悲剧叙述者——隐含作者格式的创造与灵魂的深度3.主观抒情性:《伤逝》《在酒楼上》《孤独者》几乎无事的悲剧4.实验的广泛性:诗化小说散文体小说戏剧体小说5.“继承传统”与“冲破传统”的统一:自觉借鉴外国小说形式不自觉、自觉地借鉴中国传统文学二、说不尽的阿Q国民性弱点:精神胜利法对阿Q的阶级分析:落后农民——革命者人的生存困境三、《野草》与《朝花夕拾》“闲话风”与“独语体”文体家1.《朝花夕拾》作者与读者的精神对话特殊氛围:自然,亲切,和谐,宽松心灵的开阔与自由“原生味”的语言趣味:生活语言的丰富性、生动性与复杂性2.《野草》逼视灵魂的最深处更高、更深层次的哲理的思考客观形象与主观意趣:自我形象艺术想像力散文的诗化、小说化、戏剧化倾向。
第二章 鲁迅《阿Q正传》

一、鲁迅创作简况
鲁迅(1881-1936),中国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 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原名周樟寿,字 豫山,1892年进三味书屋改为豫才,1898年去南 京求学去学名为周树人,1918年在《新青年》上 发表《狂人日记》始用笔名鲁迅。
《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础 (1919),推进了现代文学的发展。 一生写作600万字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 代表作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 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共收录10篇散文)(含《藤野先生》《从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其中,《藤野先 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 海经>》已被纳入初中语文人教版课本)。
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 散文诗集:《野草》(含《风筝》、 《雪》等作品) 论文集:《门外文谈》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 《二心集》《而已集》《花边文学》《伪 自由书》《附集》《准风月谈》《集外集》 《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篇》等16部。
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延续几千年 的封建帝制,但 领导这次革命的中国资产阶级没有动员和组织广 大农民一起参加革命,壮大革命队伍,反而对要 求革命的农民采取排斥和压制的态度;他们也没 有彻底打击和镇压封建势力,反而采取了妥协、 宽容和姑息态度。在“咸与维新”的幌子下,封 建军阀、官吏通过各种途径纷纷钻进革命阵营, 一旦得势,便回过头来屠杀革命党。 所以,革命遭到失败。
(五)《阿Q正传》的艺术特征 1.艺术描写高度典型化,真实再现 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未庄:中国农村的缩影。 “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 化方法塑造人物,使人物具有深广 的社会历史内涵,勾勒出沉默的国 民的灵魂。
中国现当代文学 3鲁迅

(2)中国传统妇女的悲剧形象
《明天》《祝福》《离婚》可以视 为描写中国传统妇女悲剧命运的三 部曲。 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意义就在于深刻 地揭示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奴役国 民尤其是妇女的残酷性和荒谬性。
(3)下层旧知识分子形象
文言文的题叙,是用写实的手法来写的。
《狂人日记》运用了两套文本
文言文代表现实世界的声 音,而白话文则代表了一 个狂人的内心世界的声音 这两个不同的文本,反映 了两种语言空间,也就是 新旧文化的对照。
2、吃人问题的深化——现实遭遇的吃 人威胁(第4——10段)
吃人的网络结构
:赵贵翁 —— 古久
建主义精神奴役
下滋长起来的
B、阿 Q 精神胜利 法建立在孤陋寡 闻、愚昧无知、 盲目排外、保守 落后的基础上。
C、从生理、心理学 角度看,阿 Q 精神 胜利法属于生物性 的自我保护反应, 是生物性的自我保 护本能的结果。
(2)意义 A、阿 Q 形象具有巨大的概括性,是中 华民族长期以来沉重的苦难生活的生
鲁迅的心路历程
绍兴
为父病 四处忙
看透世态
想投异路
南京
求新知
抉择学医 报效祖国
开眼界
仙台
攻医学
领悟要著 弃医从文
欲救民
东京
搞文艺
悲哀寂寞 深刻反省
唤民众
北京
抄古碑 泻忧闷
苦闷沉默思索Biblioteka 寻 北京应索稿 挥战笔
看到希望 作文呐喊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
关于历史,鲁迅认为中国的历史是吃人 的历史,被吃、吃别人,人自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里的真正的动力。
(陈涌《论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
《彷徨》
收1924—1925年
写的11篇小说。鲁迅后 来在《题<彷徨>》一 诗中说:“寂寞新文苑, 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
荷戟独仿徨。”这便是题
名“彷徨”的由来。
《彷徨》如题,表达了在绝望中寻找不到道路的苦闷状态。
通过《彷徨》,鲁迅表达了个人绝望的情绪,并进行了深
刻的自我反思,通过对个人结局的悲观预测,试图向旧我 告别。 《彷徨》中,以第一人称“我”叙事的小说比《呐喊》多 很多,这里的“我”,并非如《呐喊》中一样仅仅是小说 叙述者或客观的事件目击者,更多是小说中人物命运的参 与者,也带有强烈的自我观照色彩。
《孤独者》
以送葬始,以送葬终,祖母之死,敲响了
魏连殳的丧钟。此后,他正式启动了自己 的死亡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整篇 小说,写的就是他的死亡过程。 对魏连殳的叙述从三方面切入:一、由对 生存的珍视而产生的对死亡的珍视;二、 自我的生存已陷入了无意义,无意义的自 己只配生存于这无意义的世界;三、有意 延缓死亡过程,让一个清醒的自我看着另
.
.
(19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
樟寿,字豫才,周树人是南京求学时的 学名,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
署名鲁迅。
江南水乡绍兴
1898年,赴南京,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
矿务铁路学堂。
在南京,鲁迅开始接触维新变法思想和
近代科学文化知识.
鲁迅出生的房子
1904年9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祝福》
在中国旧历新年大红喜气的背景上,描述一个乡 村女人黑色的悲剧。祥林嫂生的苦难和死的挣扎, 在旧历新年祝福的气氛里,显得无助与无告。节 日的祝福气氛,最终埋葬了她的苦难和质询。 下层妇女的悲剧并不是这篇小说的唯一主题,小 说以较多篇幅写到“我”这样一个悲剧目击者和 参与者的角色。 祥林嫂在这里不再是如单四嫂子一样的“粗笨” 女人,“我”也失去了《呐喊》中的优越视角, 竟然无法回答这个流落街头的女人的提问。
鲁迅新的人生大幕自此拉开。
1927年鲁迅在厦门
三·一八惨案后,鲁迅被列入通缉的黑 名单,不得不躲避起来。 1926年8月,鲁迅接受了新成立的厦 门大学的聘书,为了开辟新的生活, 他和许广平一道南下,鲁迅赴厦大任 教,许广平回家乡广东。 1927年1月,接受邀请,前往广州,
任中山大学文科教授兼教务主任。7
声音
《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
狂人这形象的总的内涵是:疯子是假象,战士是实质。
(公兰谷《论〈狂人日
记〉 》)
狂人确实是真狂……狂人在发狂前有一定的进步思想,而且 这种进步思想在他病中还以曲折的方式继续起某种作用。
(严家炎《〈狂人日记〉的思想和艺 术》)
有人认为,阿Q作为一个虚构的人物,是某些具有种种
消极性格的人的“共名”; 还有的人认为,阿Q是一个一步步走向革命觉醒革命农 民的典型。
以鲁迅国民性批判的内在逻辑整合,发现小 说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有其相应的深层结构。
阿Q思想性格最突出的特点是他的精神胜利法。 阿Q的愚昧麻木,更突出地表现在他对革命的态 度和认识上。 《阿Q正传》是鲁迅长期以来关注和探讨“国民 性”的结果,它画出了国人的灵魂,暴露了国民 的弱点。
是鲁迅的第三本小说集,写作时间几 乎贯穿其白话小说创作的始终,收 1922至1935年所作小说8篇,1936年 出版。第一篇《补天》,原名《不周 山》,作于1922年,最先收入《呐 喊》,《铸剑》(发表时初名《眉间 尺》)和《奔月》1926年写于厦门, 剩下的5篇作于上海,《非攻》作于 1934年,《理水》《采薇》《出关》 《起死》作于去世前一年的1935年。
月15日,广州爆发抓捕暗杀共产党人 的清党事件,许多学生失踪,鲁迅力 主营救,遭到校方拒绝,辞去教职。
1927年鲁迅与许广平在广州
1927年10月,鲁迅携许广平
来到上海,开始人生最后一个 阶段 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
盟成立,鲁迅列名发起人之一。
1933年鲁迅合家照
杂文是鲁迅晚年的主要创作, 晚年的杂文记录了鲁迅思想
日本时期,1906年之前,鲁迅的著述活
动主要集中于科学方面,除了译述爱国 主义小说《斯巴达之魂》,还翻译了几 篇科幻小说. 幻灯片事件后,决定弃医从文。
鲁迅留学日本的断发照
一是筹办文学杂志《新生》,但因提供
经费的人中途离开而落空,二是发表 《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系列 文言论文;三是与周作人一起翻译出版 《域外小说集》。 幻灯片事件
《孤独者》插图/丁聪
一个自我慢慢走向灭亡,更接近自残与自
虐!
《伤逝》
以“涓生的手记”的形式,通过带有忏悔 情调的独白,讲述了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悲
剧。
导致二人分手的,不是生活的艰难本身,
而是面对爱情的态度。
在《伤逝》中,鲁迅借助复杂的“隐含作 者”,指向了自我的一个极为隐深的反思 层面。
《故事新编》
《阿Q正传》
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连 载于《晨报副刊》,引起广 泛称赞,并不久获得国际声 誉。 阿Q,成为文学史上的一个 “不朽的典型”。
对阿Q形象的基本特征,学术界有过长期的论争:
有人认为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落后农民的典型; 有人认为阿Q“是一种精神的性格化和典型化”;
大量采用杂文手法,使其成为杂文化的小
说。作者浩茫与通脱的创作心态,展现了
天马行空的艺术创造力。
▲“出关”之一(中国画)陆燕生绘
鲁迅小说的艺术贡献
一、鲁迅的小说创作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建立,并
成为20世纪中国现代小说的杰出范式。鲁迅小说的
现代性,不仅体现在成熟的现代白话语言及现代小说 格式,而且体现在现代小说意识上。它不仅具有20
说集》《现代小说译丛》和 《工人绥惠略夫》。
北京鲁迅故居
1920年《新青年》团体解散,
1923年,鲁迅又一次陷入了沉默。 开始了《彷徨》和《野草》的创作。 1923年,发生了对于鲁迅人生有着 决定性影响的两件事:7月,周氏
兄弟突然失和。同月,鲁迅受聘为
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讲师。因为 涉及女师大事件及许广平的爱情,
《在酒楼上》
人生失意、百无聊赖的吕纬甫一个人回到 阔别多年的故乡。这次回乡,要办两件事, 一是给小兄弟迁坟,一是顺便给邻家姑娘 顺姑带朵剪绒花。 他回乡办的这两件小事,其实又很大,是
他失意人生仅存的意义寄托。母亲的存在,
对于业已丧失自我意志的吕纬甫来说,是 生存意义的最后维系。 《在酒楼上》写出了一个失败之人濒临崩 溃的前夜。
在艺术表现上,《狂人日记》冲破了传统手 法,大胆采用全新的现代创作方法,形成了 独特的艺术效果。 通过象征主义手法,把反对肉体上吃人提升 到揭露礼教吃人,融入了极精彩的象征性细 节,尤其是巧妙地在狂人的疯话里,一语双 关地寄寓着象征的内涵。 《狂人日记》并用了两种创作方法:实写人 物,用的是现实主义;虚写寓意,用的是象 征主义。
的变化,杂文手法炉火纯青。
1936年大病初愈的鲁迅
1936年,鲁迅的健康状况开始恶化,春 季的一场大病后,写下名文《死》和《女 吊》,并谢绝赴国外疗养。 10月,病情复发。 1936年10月19日凌晨逝世。
鲁迅葬礼
.
《呐喊》
写于1918年至1922年,大约相当于五 四高潮时期,《呐喊》收1918—1922 年所写小说14篇(1923年初版时15篇, 1930年1月第13次印刷时抽出最后一 篇《不周山》)。写于五四高潮时期 的《呐喊》,意在 “揭出病苦,引起
世纪西方现代文学所共有的现代质素,而且创造性地
表现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特色。
二、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形式的最早探索者和先锋。
赵延年 阿Q 像
《阿Q正传》具有独创的艺术 风格。
一是外冷内热。
二是以讽抒情。
三是形喜实悲。
电影《阿Q正传》剧照
声音
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在中国实在算一件难事,因
为,已经说过,我们究竟还是未经革新的古国的人民,所以也 还是各不相通,并且连自己的手也几乎不懂自己的足。
(鲁迅《俄文译本<阿 Q 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
《故事新编》是以古代神话、历史与传说
为题材的小说。
鲁迅没有明确说它不是历史小说,但又有 意将其与一般意义上的“历史小说”分开, 强调其“随意”性,并且一再提到小说中 存在“油滑”之处。 所谓“油滑”,就是将现代人、事、语言 穿插进古代情节之中,古今杂糅,随意调 侃。
▲“奔月”之一(中国 画)陆燕生绘
疗救的注意。” 以文学来启蒙;“呐
喊”之名 ,是1922年12月编定小说集 时所定。
《狂人日记》
发表于1918年《新青年》五卷四号, 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 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 通过对一个迫害妄想症患者的精神状 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揭露从家族到 社会的“吃人”现象,抨击家族宗法 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 最初的现代觉醒意识。
1909年,鲁迅提前结束留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