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钱币简介(五)
中国古代钱币大全(图)

中国古代钱币大全〔图〕先秦钱币](一) 先秦时期经济在我国夏商西周奴隶社会时期,经济以农业为主,土地归天子所有。
夏朝时,农业知识就比原始社会有所提高,发明了节气和干支记日法,商朝时,农业生产已不是石头制品,而是金属工具,今河南境内曾出土有商代铜铲等物。
西周时,已实行井田制度,天子每年都要让一万人到公田服役,每家出一人到公田耕作,不到公田耕作的,就要纳税,农业生产工具方面主要是铜制农器。
从这时起,畜牧业已与农业分开,在夏朝遗址中发现有大量的猪、狗、牛、马等兽骨,可以想见当时的畜牧业在生产中已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夏朝和西周时畜牧业已发展到较高的阶段,传到后世的家畜,在当时就已经全有了。
遗址中发现的家畜多达数百头。
手工业已逐渐发达,大批的奴隶被送入手工作坊,分门别类,进行手工生产,当时比较重要的是青铜业制作。
那时的商业也开始兴起,东面沿海和新疆青海等地的玉,已被当作贵重物品贩卖了。
在西周时已准许人们到远方贩卖货物,并有一部分人靠经商谋生。
当时商人的地位也已提高,可分享regime,经济文化交流已日渐繁荣起来。
到了春秋时期农业进一步发展,齐国实行了“相地衰征”的土地制度,实行了“均地分民”与“民民分货”,的政策,极大的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
这时的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一切器物都变得精巧玲珑、体积轻便,形制新颖了。
随着农业生产的提高,中下等贵族和自由农民竞相开垦荒地,私田不断增加,生产率高于奴隶主的公田。
由于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以及交通的发展,使商业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郑国的商人可到楚买丝,到周卖皮革等等。
到了战国时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
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农业、手工业都有相当大的发展,商业也更加兴盛,官府商业和私人商业都得到了发展,《周易》上说“日中作市,召集天下人民,即天下的货物,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指的就是当时典型的集市商业。
总之先秦时期的经济发展有了飞速的提高,较远古时代大为进步,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之间交易的需要,各种形式的货币也就出现了。
古代货币简介

10 对于浪费的人,金钱是圆的,可是对于节俭的人,金钱是 扁平的,是可以一块块堆积起来的 11 把金钱当作上帝,金钱就会象魔鬼一样来整治你 12 我们手中的金钱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我们所追求的金 钱则是使自己当奴隶的一种工具 13 获得金钱不是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14 人生的快乐和幸福不在金钱而在真理 15 金钱可以买到小人之心,但买不到君子之志 16 金钱可以买到服从,但买不到忠诚 17 你越爱金钱,那金钱就越害你,直至你死亡 18 金钱是好的奴仆,是坏的主人 19 金钱是无底的海洋,荣誉、良心和真理都可以淹没在其中。
天然贝壳
(玉贝)
(石贝)
中国出土的最早的铜制贝币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它是 货币本质的体现。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 通手段,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还相继发挥了贮 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等职能作用
铸币在长期流通过程中逐渐磨损,由足值的货币变成不足值的货币, 但这种不足值的货币也和足值的铸币一样流通。这样,就产生了金属 铸币由不足值或没有什么价值的货币符号——纸币来代替的可能。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只 是作为金属货币的代表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 家都采用纸币。
古代中国的货币发展

古代中国的货币发展古代中国是货币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
从最早的贝币到晚清的银元,多种不同形式的货币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
最早的中国货币是贝币。
贝币是以贝壳为代价的货币,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商代初期(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1000年)曾使用过。
贝币的形制以贝壳为主,长约3厘米,宽1.5厘米。
在贝币流通的历史时期,庖丁解牛、青铜器等时期的文化瑰宝相继出现,表明了人类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
除贝币外,中国历史上还有别的货币形式,如刀币、印钞、铁钱等。
刀币出现在战国时期,成为战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刀币刻有春秋和战国时期的文字和图案。
这些刀币也反映了中国古代铸造技术的高度发展,成为中国铸造工艺的代表。
印钞是唐朝时期流行的货币形式。
印钞是由官方印制的纸币,主要用于支付军队、购买粮食,以及政府征税。
印钞起初并不被普通百姓接受,观念的变化需要时间的积累。
同时,印钞也面临诸多问题,如造假、数量超发等问题。
随着宋元时期的到来,官方即逐渐停止发行印钞。
铁钱是中国古代民间流通的一种货币。
铁钱的形制主要是铁质,包括大明钱、乾隆钱等。
铁钱的铸造开始于东汉,随后在后代朝代间不断流传。
铁钱的流通范围广泛,甚至到了少数民族地区,使得贸易交流更加便利。
此外,铁钱的价值相对较小,适合于百姓流通之用。
明朝时期,中国的货币体系开始崩溃,大量的铜钱进入了流通市场,引发了铜钱通货膨胀的问题。
此时,西方的白银正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糟糕的货币政策加剧了货币贬值的问题。
清朝时期,货币体系得以重建。
此时,铜币、银元和金元成为清朝时期的三种主要货币。
银元是清朝时期的主要货币。
随着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加深,外国银元在中国开始流通,迫使清朝政府开始发行银元。
由于西方银元在中国的流通,以及众多中国国内银元的发行,清朝钱币市场变得分散,使得银元的价值不断下降。
但银元在中国的货币体系中还是拥有其独特的位置。
无论是哪种货币,都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
中国历史朝代表及钱币种类

中国历史朝代表及钱币种类中国历史朝代及钱币种类1. 先秦时期:- 西周:青铜器、方孔铜钱- 春秋战国时期:刀币、布币、铜币、鬲钱2. 秦朝(221-206 BC):- 秦始皇币:黄金贝、半两钱、三分钱、四分钱、五铢钱3. 西汉(202 BC-9 AD):- 近半两钱:海外贸易用钱- 刀币、布币、鬲钱4. 新莽(9-23 AD):- 小铢:铜币5. 东汉(25-220 AD):- 大通宝:铜币6. 三国时期(220-280 AD):- 曹魏:刀币、方孔钱、连云港大钱- 蜀汉:麟趾钱- 吴国:太平通宝7. 西晋(265-316 AD):- 大宝钱8. 东晋(317-420 AD):- 大宝钱、蟠龙钱9. 南北朝时期(420-589 AD):- 北魏:小平钱、孝文泉、石渠宝藏铜钱- 北齐:天保通宝、兴寿宝钱- 北周:板钱、立宝钱- 南朝:金、铜刀和货币10. 隋朝(581-618 AD):- 大业通宝、开皇通宝、文帝钱、贞观通宝、武德通宝11. 唐朝(618-907 AD):- 时期:开元通宝、贞元通宝、元和通宝、大足通宝、永泰通宝- 安史之乱:神龙通宝、至德通宝、乾元通宝、贞元通宝- 五代十国:汉、周、梁、唐、晋、吴、南唐、南汉、荆南、蜀- 朱棣钱:明朝建立之初,以明朝第一位皇帝朱棣命名的铸钱12. 五代十国(907-979 AD):-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十国:前凉、后凉、南唐、南汉、吴越、南楚、南平、前蜀、后蜀、北汉13. 北宋(960-1127 AD):- 继续使用唐代的钱币,如宣和通宝、建隆通宝、天圣通宝、重宝通宝14. 南宋(1127-1279 AD):- 永乐宝钱:刻有“永乐通宝”字样的铜钱15. 元朝(1271-1368 AD):- 通宝:铜币16. 明朝(1368-1644 AD):- 洪武通宝、宣德通宝、嘉靖通宝、万历通宝、崇祯通宝17. 清朝(1644-1912 AD):- 康熙通宝、雍正通宝、乾隆通宝、咸丰通宝、光绪通宝、宣统通宝附件:- 附件一:中国历史朝代年表- 附件二:中国古代钱币图片法律名词及注释:- 铜币:用铜合金制造的货币。
中国古代货币

中国古代货币中国古代货币是指中国历史上使用过的各种货币形式。
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是货币的发源地之一,拥有悠久的货币文化和广泛的货币使用历史。
在中国古代,货币的形式和种类多样,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最早的中国古代货币可以追溯到商代时期的贝币。
贝币是用田贝、蚌贝等贝壳制成的形状各异、刻有纹饰的货币。
由于贝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珍贵性,因此被广泛用作交换媒介,成为中国货币的起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青铜货币逐渐成为主导。
西周时期,开始使用青铜制成的圆形或方形货币。
这些青铜货币通常上面刻有印章状的纹饰和文字,用以表示货币的价值和生产地。
青铜货币在周朝的统一币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铁质货币开始流通。
这种铁质货币一般矩形或方形,上刻有纹饰和文字。
由于当时铁的产量很大,因此铁质货币逐渐代替了青铜货币成为主要的货币形式。
随着秦朝的统一,短刀形货币开始出现。
这种货币形状酷似短刀,上面刻有文字和纹饰,被认为是中国古代货币的重要里程碑。
这种短刀形货币成为汉朝时期和三国时期常见的货币形式。
随后,到了隋唐时期,钱币逐渐发展成为圆形铜钱的形式。
这种铜钱通常上面刻有文字和纹饰,重量也有所规定。
隋唐时期的铜钱制度极为完善,有着统一的铸造标准和严格的货币管理制度。
宋代时期,出现了铜质铸币。
这种铜质铸币形状圆形,重量较之前的铜钱有所增加,上面刻有铸币坊名、年号等。
宋代铜质铸币是中国古代货币中的经典之作,以其精美的工艺和高超的技术而闻名。
到了元朝时期,金属货币开始与纸币共存。
元朝使用的金属货币为铜钱、银钱和金钱。
而纸币则以驿券和交子为主。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发行纸币的朝代之一,标志着中国货币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明清时期,纸币逐渐成为主要的货币形式。
明代的纸币以官方发行为主,纹样精美。
清代纸币则更加普及,民间发行的纸币也开始出现。
随着现代银行的出现和金融体系的建立,中国古代货币逐渐走向淘汰。
到了20世纪初,中央银行开始发行银元和金元等现代货币,标志着中国货币发展进入了现代化阶段。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过程一、贝壳货币时代在中国古代,最早的货币形式是贝壳。
贝壳因为形状美观,易于保存和携带,被人们广泛接受作为交换媒介。
贝壳货币的使用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二、青铜器货币时代随着青铜器的出现,人们开始使用青铜器作为货币。
青铜器货币的形状和功能比贝壳货币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青铜器货币通常采用不同形状和纹饰的青铜器,如刀、斧、铲等,用于交换和支付。
三、金属钱币时代金属钱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货币的重要进步。
最早的金属钱币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钱币主要是铜质的,形状为圆形,中间有一个方孔。
这种方孔钱的使用,为后来的铜钱奠定了基础。
四、铜钱时代铜钱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货币形式之一,它的使用时间跨越了两千多年。
最早的铜钱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的铜钱形状简单,多为圆形,中间有一个方孔。
随着时间的推移,铜钱的形状和铸造技术不断改进,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铜钱,如方孔铜钱、圆孔铜钱、无孔铜钱等。
五、纸币的出现纸币是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最早的纸币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当时的纸币被称为“交子”,是由政府发行的。
然而,当时的纸币并没有普及使用,主要是作为政府的官方票据来使用。
直到宋朝,纸币的使用才开始广泛普及。
宋朝的纸币被称为“官钞”,具有一定的信用背书,得到了公众的普遍认可。
随着纸币的普及,人们不再依赖实物作为交换媒介,纸币成为了主要的货币形式。
六、金银货币时代随着贸易的发展和对外交往的增加,金银货币逐渐成为了中国古代的重要货币形式。
金银货币的使用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当时的金银货币主要是以金、银块或金、银圆形的形式存在。
随着时间的推移,金银货币的形状和重量不断变化。
在唐宋时期,金银货币的形状逐渐演变为扁平形状,称为“锭”,其上刻有各种花纹和文字。
在明清时期,金银货币的形状进一步演变为圆形或方形,上面刻有明确的面额和文字。
七、近代货币时代近代以后,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货币形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中国古钱币

中国古钱币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
在原始社会末期最早出现的货币是实物货币。
一般来说游牧民族以牲畜、兽皮类来实现货币职能,而农业民族以五谷、布帛、农具、陶器、海贝,珠玉等充当最早实物货币。
据考古发掘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如半坡出土大量陶罐作为殉葬物;大汶口文化殉葬大量猪头和下颚骨,表明猪和陶器在原始社会后期曾起过货币财富的职能。
但众所周知,流通较广的古代实物货币为“贝”。
因为充当实物货币,牛、羊、猪等牲畜不能分割,五谷会腐烂,珠玉太少,刀铲笨重,故最后集中到海贝这一实物货币。
海贝可作颈饰,有使用价值,便于携带与计数,因此在长期商品交换中被选为主要货币。
在考古发掘中,夏代,商代遗址出土过大量天然贝,贝作为实物货币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
因此中国汉字中和财富,价值有关的字大多与“贝”字有关。
如:贵、资、贪、贫、财、购等。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
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为最原始的金属货币。
至西周晚期除贝币外还流通一些无一定形状的散铜块、铜锭等金属称量货币,这在考古发掘中也有出土。
综上所述,原始社会后期至夏、商、周时代主要货币形态是实物货币,流通较广的是天然贝。
后期出现少量金属称量货币、铸币,属货币萌芽与形成时期。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或特殊商品)。
在货币产生之前,人们之间为获得某种商品,主要通过物物交换的途径,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物物交换的过程太过死板,人们逐步发现市场上有某种商品,或是坚固耐用的青铜器,或是色彩斑斓的陶器,或者其它什么东西是大家愿意接受的,这样这种商品就成了原始实物形态的货币。
那么古代哪些东西或者材料成为过货币呢?贝类货币:贝壳、贝币可以说是我国使用时间最早而且延续时间最长的一种实物货币,直到明朝末期和清朝初期,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还在沿用这种货币。
贝壳成为货币的条件有以下几个:第一是本身有实用的功能(如其装饰品的用途);第二具有天然的单位;第三是坚固耐用;第四是便于携带。
五铢钱的兴起中国古代钱币的重要变革

五铢钱的兴起中国古代钱币的重要变革五铢钱的兴起——中国古代钱币的重要变革中国古代钱币历经多次变革与演进,其中五铢钱的兴起被认为是中国货币史上的一大突破。
五铢钱的问世不仅标志着中国古代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也对后来的钱币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介绍五铢钱的起源、特点以及对中国古代钱币变革的重要意义。
一、五铢钱的起源五铢钱最早出现在中国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货币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
当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荀子提议使用五铢钱来稳定商业经济,提高货币的实用性。
五铢钱由高纯度贵金属铜制成,每个钱币的重量为五铢(一铢相当于五十文),这就是五铢钱得名的原因。
二、五铢钱的特点五铢钱不仅在重量上统一,而且钱币的形状和图案也相对规整。
五铢钱的形状为圆形,背面有凹槽,通过这一设计可以方便地将钱币串成串。
同时,五铢钱的正面图案一般以君主的头像为主,背面则印有货币的价值和年号等信息。
这些设计细节使得五铢钱的辨识度相对较高,方便人们使用和流通。
三、五铢钱的重要意义1. 统一度与便携性:五铢钱的统一重量让人们不再需要根据货币的重量来比价和计算,大大方便了商业交易的进行。
此外,五铢钱由于重量相对较轻,便于携带,从而更便于人们进行交换和消费。
2. 货币统一与发展:五铢钱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货币制度的统一化进程。
此前,中国各地区使用的钱币种类繁多,流通混乱,给商业交流带来了诸多不便。
五铢钱的出现打破了地理限制,实现了货币的统一和流通的畅通。
3. 经济繁荣与商业发展:五铢钱的问世为中国古代经济的繁荣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五铢钱的便携性和普遍流通,使得商品交换更加便捷,促进了商业活动的频繁进行,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4. 对后世钱币制度的影响:五铢钱的兴起对后世中国钱币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铢钱的形制和材质成为后来钱币的借鉴对象,很多朝代和时期的钱币都沿用了五铢钱的特点。
此外,五铢钱标志着中国古代货币制度走向成熟与完善,对后续中国货币史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钱币简介(五)
中国的钱币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种类繁多,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钱币文化。
先秦时期的钱币,各诸侯国实行不同的钱币制度,在不同地区使用形制各异的刀币、布币、环钱等。
秦统一中国后,中国的钱币以环钱为主要形制,一直持续到清代。
北宋时,中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到了明代,白银则成了中国最主要的流通钱币。
隋唐五代十国钱币
1、隋朝钱币
公元581年杨坚代北周称帝,国号隋。
隋朝的建立,使中国混乱的钱币趋向于统一。
隋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确保社会安定,促进生产力发展,在政治、经济诸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措施。
铸行统一钱币即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项。
隋朝在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清除了北齐、北周和梁、陈货币的弊端,并实行通货紧缩的政策,建立稳定的货币形制。
隋文帝开皇三年(癸卯,583)铸行了一种合乎标准的五铢钱,称作开皇五铢,又叫置样五铢。
钱币的文字是篆书,外郭较宽于内郭,唯五字左侧多一竖划,直径2.4CM,重3克上下。
隋朝的法定制钱一千文重四斤二两,隋文帝下令禁止以前的钱币和私人
铸造的钱币在国内流通。
此外隋币还有隋铸五铢大样、隋铸五铢小平、五铢异品小平、五五铢铢传形复式、五铢小平直读、五铢铁质四出、五铢小平传形、五铢小平普品等。
【隋文帝五铢钱】
【隋文帝开皇五铢】
2、唐朝钱币
唐代沿袭南北朝以來的传统,绢帛作为法定货币与铜钱并行。
由于流通中的铜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民间普遍使用绢帛,其数量比铜钱还要多些。
唐代前期处于繁荣阶段,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辉煌灿烂。
钱币文化,作为唐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特征显著,高度发展,成绩突出。
唐初沿用隋五铢钱和其他古钱。
髙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废罢五铢钱,行用开元通宝钱。
开元通宝钱是一种新的钱币体制,在中国钱币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中国钱币发展史上标志着五铢钱制的结束,通宝钱制的开始。
通宝钱的独特之处不在于形制,而在于钱名,也即钱币上的文字。
钱文内容由“开元”与“通宝”两部分构成,前者昭示
开始新纪元,后者表示通行宝货。
自此以后,方孔圆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而改称某某(多为铸币年号或国号)通宝、元宝、重宝等。
开元通宝是唐朝三百年的主要铸币,另外唐朝还铸有乾封重宝、乾元重宝、大历元宝、建中通宝、咸通玄宝及史思明所铸顺天元宝、得壹元宝等。
这种钱文结构模式成为后来各代方孔圆钱的标准,自此以前的纪值纪重钱币退出了历史舞台,代之而兴的宝文币制在中国一直流通至民国初期,长达一千三百余年。
唐代沿袭南北朝以來的传统,绢帛作为法定货币与铜钱并行。
【唐朝·开元通宝】
【唐朝·乾元重宝】
【唐朝·天佑通宝】
【唐朝·大历元宝】
3、五代十国钱币
五代十国钱币甚多,五光十色,让人眼花缭乱。
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大额钱币的盛行。
唐朝除在安史之乱后的乾元年间(758——760)短期内发行过大额钱币外,一直都使用的是小平钱。
而五代十国的钱币多为当
十当百当千。
二是这个时期铸币多是低级金属,以前用铁钱极少,而这时铁钱流通最大。
这个时期铸币质量普遍低下,只有后周的“周元通宝”精美异常,与唐开元钱相似。
五代的钱币主要有:
后梁的“开平元宝”、“开平通宝”,后梁朱温开平年间(907-911年)铸行。
后唐的“天成元宝”,后唐明宗李嗣源天成年间(926-930年)
铸行。
【后唐明宗李嗣源·天成元宝】
后晋的“天福元宝”,后晋高祖石敬瑭天福三年(938年)铸行。
后汉的“汉元通宝”,后汉高祖刘知远乾祐元年(948年)
铸行。
【后汉高祖刘知远·汉元通宝】
后周的“周元通宝”,后周世宗柴荣显德二年(955年)铸造发行,铸量较多。
十国的钱币主要有:
楚国的“天策府宝”,乾化元年(911年)
铸行,还有“乾封泉宝”,也是楚主马殷所铸。
铁质、铜质皆有,铁多铜少,钱文为隶书。
马楚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发行铁钱的小国,是铁钱成功的首例。
另外马楚还铸有乾元重宝,铜质,风格类似于乾封泉宝大钱。
【十国·楚马殷·天策府宝】
闽国的“开元通宝”,是闽国王审知龙德二年(922年)
铸行,大钱,有铜、铁、铅质三种。
“永隆通宝”是闽国王延羲永隆四年(942年)铸,有铁质和铅质两种。
“天德重宝”、“天德通宝”则是闽国王延政天德年间(943—945年)
铸行,有天德通宝大铁钱。
【十国·闽王审知·开元通宝】
南汉的“乾亨重宝”、“乾亨通宝”。
是南汉国主刘?(yǎn )乾亨元年(917年)所铸,有铜质和铅质两种。
“乾亨重宝”铅钱文字拙劣,出土较多。
【十国·南汉刘?·咸亨通宝】
前蜀的“永平元宝”,是高祖王建永平年间(911——915年)
铸行,小平钱,存世极少。
“通正元宝”是通正元年(916年) 铸行。
“天汉元宝”是高祖王建改国号为汉,于天汉元年(917年)发行铸造。
第二年改元“光天”
(戊寅,918年),又发行了“光天元宝”,这种钱币是小平钱,传世较多。
“乾德元宝”是后主王衍乾德年间(918——924年)铸造发行,存世较多。
“咸康元宝”是后主王衍咸康元年(乙酉,925年)铸。
后蜀的“广政通宝”,蜀主孟昶广政年间(938——965年)铸。
小平钱;铜、铁、铅质皆有,存世极少。
“大蜀通宝”,小平钱,极为罕见。
【十国·后蜀孟昶·广政通宝】
南唐铸有“大齐通宝”,南唐徐知诰升元元年(937年)建国号大齐时铸造。
“保大元宝”,李璟于保大年间(943——957年)铸行,存世极少。
“唐国通宝”是李璟于后周显德六年(959年)铸造。
“大唐通宝,”铸于唐国通宝之后,铜质,传世有“银质大唐”通宝。
“永通泉货”李璟于显德五年(958年)铸行。
【南唐李璟·保大元宝】
大燕的“永安钱”是大燕皇帝刘守光于后梁乾化元年(辛未,911年)铸造发行,有“永安一十”、“永安一百”、“永安五百”、“永安一千”等,各有铜质、铁质两种。
刘守光除了铸过的永安钱外,尚铸有少量的铁质“顺天元宝”背上月下百、上月下千系列及“货布”背三百和隋式“五铢”等。
【十国·大燕刘守光·永安一百】
【十国·大燕刘守光·顺天元宝】
五代十国几十年的分裂割据,连年征战的各个政权,为了克服财政困难,或铸大钱,或铸铁钱、铅钱,币制混乱不堪。
虚价大钱和恶钱难以流通,民间使用的多为唐开元等旧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