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之翻译 单元测试
高三一轮复习人教版 文言文阅读之翻译 学案(1)精品版

文言文句子翻译文言文句子翻译是必考题型。
考试大纲中对翻译的要求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所谓“理解文中的句子”就是能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读懂、领会某一个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能从思想内容、表达效果等方面对整个句子作深入的分析。
要想理解文言句子,就要留心句中的关键性词语,弄明白句中有关词语的指代义,把握分句间隐含的语意关系等。
所谓“翻译句子”就是能将文言句子译成合乎现代语法规范的白话文,做到文从字顺、规范简明、流利畅达。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考点里面包含着“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中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主要是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省略句和文言固定结构。
“不同的用法”,主要是指文言词类活用现象。
1.文言文翻译“八法”(1)保留法古文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一律照抄,不必翻译。
例: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琵琶行并序》)这里除了“予”“左迁”之外,都可保留不译。
(2)替换法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要用现代汉语的说法去替换古代的说法。
例: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游褒禅山记》)可将“瑰”换成“珍贵”,“观”换成“景象”。
(3)加字法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难”和“易”可用加字法翻译。
此句译成: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4)删略法指删去那些只起语法作用而没有意义的虚词,或某些表敬称或谦称的词。
例: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句中的“之”是个音节助词,可不译。
张良曰:“谨诺。
”(《鸿门宴》)句中的“谨”表谦称,可不译。
(5)补充法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要将原文中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译。
例: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模拟考试(文言文阅读 翻译)-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原卷版)

2018年高三一轮总复习名师伴学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陆诜,余杭人。
进士起家,签书北京..所恃,而劳师屯..判官。
范祥城古渭,诜主馈饷,具言:“非中国戍,且生事。
”既而诸羌果怒争,塞下大扰,经二岁乃定。
提点陕西刑狱。
时铸钱法坏,议者欲变大钱当一,诜言:“民间素重小铜钱而贱大铁钱他日以一当三犹轻之今减令均直大钱必废请以一当二则公私所损亡几而商贾可以通行兼盗铸者计其直无赢将必自止。
”从之。
徙湖南、北转运使,直集英院,进集贤殿修撰、知桂州。
奏言:“邕去桂十八驿,异时经略使未尝行饬武备,臣愿得一往,使群蛮.知省大将号令,因以声震南交。
”诏可。
自侬徭定后,交人浸骄,守帅常姑息。
诜至部,其使者黎顺宗来,偃蹇如故态。
诜绌其礼,召问折谕,导以所当为,慑伏而去。
诜遂至邕州,集左、右江四十五峒首诣麾下,阅简工丁五万。
补置将吏,更铸印给之,军声益张。
交人滋益恭,遣使入贡。
道除知延州,趣入觐.,帝劳之曰:“卿在岭外,施设无不当者。
鄜延最当敌要,今将何先?”对曰:“边事难以隃度,未审陛下欲安静邪,将威之也?”帝曰:“大抵边陲当安静。
昨王素为朕言,惟朝廷与帅臣意如此;至如诸将,无不贪功生事者。
卿谓何如?”诜曰:“素言是也。
”谅祚寇庆州,以败还,声言益发人骑,且出嫚辞,复攻围大顺城。
诜谓由积习致然,不稍加折诮,则国威不立。
乃留止请时服使者及岁赐,而移宥州问故。
帝喜曰:“固知诜能办此。
”青苗法出,诜言:“蜀峡刀耕火种,民常不足。
今省税科折已重,其民轻侈不为储积,脱岁俭不能偿逋,适陷之死地,愿罢四路使者。
”诏独置成都府一路。
熙宁三年,卒,年五十九。
(选自《宋史·陆诜》,有删改)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民间素重小铜钱而贱大铁钱/他日以一当三犹轻之/今减令均直/大钱必废/请以一当二/则公私所损亡几而/商贾可以通行兼盗铸者/计其直无赢/将必自止B.民间素重小铜钱而贱大铁钱/他日以一当三犹轻之/今减令均直/大钱必废/请以一当二/则公私所损亡几/而商贾可以通行/兼盗铸者计其直无赢/将必自止C.民间素重小铜钱而贱大铁钱/他日以一当三/犹轻之/今减令均直/大钱必废请以一当二/则公私所损亡几而/商贾可以通行兼盗铸者/计其直无赢/将必自止D.民间素重小铜钱而贱大铁钱/他日以一当三/犹轻之/今减令均直/大钱必废请以一当二/则公私所损亡几/而商贾可以通行/兼盗铸者计其直无赢/将必自止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京:“北宋四京”之一,在今河北大名,另外“三京”分别是:东京(今河南开封),西京(今河南洛阳),南京(今河南商丘)。
第29课时 文言翻译(限时测试)-2017届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原卷版)

第三章文言文阅读第29课时文言翻译限时测试(时间:50分钟,分数:100分)要求:阅读并翻译下列文段,每题10分,共100分。
1.魏徵论自制[唐]太宗问魏徵:“观近古帝王,有传位十代者,有一代两代者,亦有身得身失者,朕所以常怀忧惧,或恐抚养生民不得其所,或恐心生骄逸,喜怒过度。
然不自知,卿可为朕言之,当以为楷则。
”徵对曰:“嗜欲喜怒之情,贤愚皆同。
贤者能节之,不使过度;愚者纵之,多至失所。
伏愿陛下常能自制,以保克终之美,则万代永赖。
”2.吕蒙正不记人过吕蒙正相公不喜记人过,初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其同行怒之,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
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
蒙正曰:“若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故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服其量。
3.石勒不计前嫌后赵王勒悉召武乡耆旧诣襄国,与之共坐欢饮。
初,勒微时,与李阳邻居,数争沤麻池相殴,阳由是独不敢来。
勒曰:“阳,壮士也;沤麻,布衣之恨;孤方兼容天下,岂仇匹夫乎!”遽召与饮,引阳臂曰:“孤往日厌卿老拳,卿亦饱孤毒手。
”因拜参军都尉。
4.韩信袴下受辱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5.世评华歆王朝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6.周处改过自新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
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
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与处之俱。
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竟杀蛟而出。
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2020届高三(人教版)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文言翻译

2020届高三一轮复习单元测试文言翻译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与杨德祖①书[魏]曹植植曰:数日不见,思子为劳,想同之.也。
仆少小好为文章,迄至于今,二十有五年矣。
然今世作者,可略而言也。
昔仲宣②独步于汉南,孔璋③鹰扬于河朔,伟长④擅名于青土,公幹⑤振藻于海隅,德琏⑥发迹于大魏,足下高视于上京。
当此之时,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
吾王于是设天网以该.之,顿八纮以掩之,今悉集兹国矣。
然此数子犹复不能飞轩绝迹,一举千里。
以孔璋之才,不闲.于辞赋,而多自谓能与司马长卿同风,譬画虎不成反为狗也。
前书嘲之,反作论盛道仆赞其文。
夫钟期不失听,于今称之,吾亦不能妄叹者,畏后世之嗤余也。
世人之著述,不能无病。
仆常好人讥弹其.文,有不善者,应时改定。
昔丁敬礼常作小文,使仆润饰之;仆自以才不过若人,辞不为也。
敬礼谓仆:“卿何所疑难,文之佳恶,吾自得之,后世谁相知定吾文者邪?”吾常叹此达言,以.为美谈。
昔尼父之文辞,与人流通,至于制《春秋》,游夏之徒乃不能措一辞。
过此而言不病者,吾未之见也。
盖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论于淑媛;有龙渊之利,乃可以议于断割。
刘季绪才不能逮.于作者,而好诋诃文章,掎摭利病。
昔田巴毁五帝,罪三王,訾五霸于稷下,一旦而服千人,鲁连一说,使终身杜.口。
刘生之辩,未若田氏,今之仲连,求之不难,可无息乎?人各有好尚兰茝荪蕙之芳众人所好而海畔有逐臭之夫《咸池》《六茎》之发众人所共乐而墨翟有非之之论岂可同哉!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
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
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
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
昔扬子云先朝执戟之臣耳,犹称壮夫不为也。
吾虽德薄,位为藩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若吾志未果,吾道不行,则将采庶官之实录,辩时俗之得失,定仁义之衷,成一家之言,虽未能藏之于名山,将以传之于同好。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翻译

评分标准往往体现在句子的几个关键得分点
文言文翻译的“六字法”
(1)继勋入朝,会契丹入汴, 刘继勋入朝拜见皇帝,正赶上契丹进犯汴京, (留)(换)(补) (换)(留)(换)(留) 军士喧噪,请立思恭为州帅, 军士喧哗鼓噪,请求拥立段思恭担任同州主帅,
土豪我们做朋友吧。 我是女汉子
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爸爸去哪?
把意念沉潜得下,何理不可得, 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做。
13.请把文言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高考语文湖北卷)
一、(1)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
考
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
(5分)
点 探 译文:古代埋葬死人,用柴草厚厚地把他包裹起
句子省略的部分;词类活用相应的部分;代词所指的内容使 上下文衔接连贯的内容等。
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把单音词换成双音词 , 把典故、部分 修辞格、各种习惯语、现已不用的词或固定结构等按现代汉 语表达习惯替换 )
小 结 翻译技巧:
留删换——字字落实 调补贯——文从字顺
二文、四:验看念写,避免失分
言 文 翻
留、删、换、补、调、贯
11
: 翻
译
1、留 ①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太守是谁呢?他就是庐陵的欧阳
修。
2、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 巴陵郡做太守。
2、删:无实在意义的虚词
翻
偏义词中无义的一方
带回原文,检查是否符合语境---看; 再读一遍,保证句子准确通顺—念; 誊上卷子,字迹清楚端正无误---写。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文言文阅读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单元测试文言文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刘承规,字大方,楚州山阳人。
建隆中补高班,太宗即位,超拜北作坊副使。
会土民啸聚为寇,承规与知州乔维岳率兵讨定之。
真宗即位,为胜州刺史。
大中祥符初,议封泰山...,以掌发运使迁昭宣使、长州防御使。
会修玉清昭应宫,以承规为副使。
祀汾阴复命督运议者以自京至河中由陆则山险具舟则湍悍承规决议水运凡百供应悉安流而达礼成当进秩表求休致手诏敦勉仍作七言诗赐之。
拜宣政使、应州观察使。
五年,以疾求致仕。
修宫使丁谓言:“承规领宫职,藉其督辖,望勿许所请,第优赐告诏,特置景福殿使名以宠之,班在客省使上。
”仍改新州观察使,上作歌以赐。
承规以廉使月禀..归于有司,手诏褒美,复定殿使奉以给之。
本名承珪,以久疾羸瘵,上为取道家易名度厄之义,改珪为规。
疾甚,请解务还私第,听之。
七月卒,年六十四。
废朝..,赠左卫上将军、镇江军节度,谥曰忠肃。
承规事三朝,以精力闻,乐校簿领,孜孜无倦。
自掌内藏仅三十年,检察精密,动著条式。
又制定权衡法。
性沈毅徇公,深所倚信,尤好伺察,人多畏之。
上崇瑞命,修祠祀,饰宫观,承规悉预闻。
作玉清昭应宫,尤为精丽。
屋室有少不中程,虽金碧已具,必毁而更造,有司不敢计所费。
二圣殿塑配飨..功臣,特诏塑其像太宗之侧。
承规颇好儒学,喜聚书,间接文士质访故实,其有名于朝者多见礼待,或密为延荐。
自寝疾惟以公家之务为念,遗奏求免赠赙诏葬,上甚嗟惜之,遣内臣与鸿胪典丧,亲为祭文。
玉清昭应宫成,加赠侍中,遣内侍邓守恩就墓告祭。
(选自《宋史》卷四六六,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祀汾阴/复命督运/议者以自京至河中/由陆则山险/具舟则湍悍/承规决议水运/凡百供应/悉安流而达/礼成/当进秩/表求休致/手诏敦勉/仍作七言诗赐之/B.祀汾阴/复命督运议者/以自京至河中由陆/则山险具舟则湍悍/承规决议水运/凡百供应/悉安流而达/礼成/当进秩/表求休致/手诏敦勉/仍作七言诗赐之/C.祀汾阴/复命督运/议者以自京至河中/由陆则山险/具舟则湍悍/承规决议水运/凡百供应悉安流/而达礼成/当进秩/表求休致/手诏敦勉/仍作七言诗赐之/D.祀汾阴/复命督运议者/以自京至河中由陆/则山险具舟则湍悍/承规决议水运/凡百供应/悉安流而达/礼成/当进秩表/求休致手诏/敦勉仍作七言诗赐之/答案 A解析“督运”意为“监督运输(物资)”,是一个动宾短语。
2022届高三语文复习一轮单元测试【原人教版】(10):命题范围:文言文阅读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 2012届高三语文复习一轮单元测试【原人教版】(10):命题范围:文言文阅读说明:本试卷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18分,其中选择题8分,每题2分;翻译题10分。
)汪应辰传汪应辰,字圣锡,信州玉山人。
幼凝重异常童,五岁知读书,属对应声语惊人,多识奇字。
家贫无膏油,每拾薪苏以继晷。
从人借书,一经目不忘。
十岁能诗,游乡校,郡博士戏之曰:“韩愈十三而能文,今子奚若?”应辰答曰:“仲尼三千而论道,惟公其然。
”绍兴五年,进士第一人,年甫十八。
御策以吏道、民力、兵势为问,应辰答以为治之要,以至诚为本,在人主反求而已。
上览其对,意其为老成之士,及唱第,乃年少子,引见者掖而前,上甚异之。
上欲即除馆职,赵鼎①言:“且令历外任,养成其材。
”乃授镇东军签判。
故事,殿试第一人无待次者,至是,取一年半阙以归。
召为秘书省正字。
时秦桧为主和议,应辰上书,谓:“和议不谐非所患,和议谐矣,而因循无备之可畏。
异议不息非所畏,异议息矣,而上下相欺之可畏。
金虽通和,疆埸之上宜各戒严,以备他盗。
今方且肆赦中外,褒宠将帅,以为休兵息民自此而始。
纵忘积年之耻,独不思异时意外之患乎?此因循无备之所以可畏也。
……臣愿勿以和好之可无虞,而思患预防,常若敌人之至。
”疏奏,秦桧大不悦,出通判建州,遂请祠以归。
张九成②谪邵州,交游皆绝,应辰时通问。
及其丧父,言者犹攻之,而应辰不远千里往吊,人皆危之。
久之,除秘书少监,迁吏部尚书。
李显宗冒具安丰军功赏五千余人,应辰奏驳之。
权户部侍郎兼侍讲。
应辰独员当剧务,节冗费,常奏:“班直转官三日,而堂吏增给食钱万余;工匠洗泽器皿仅给百余千,而堂吏食钱六百千;塑显神御,半年功未及半,而堂吏食钱已支三万、银绢六百匹。
他皆类此。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板块:文言文翻译练习(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板块文言翻译专项精练真题精练6篇,对话命题人优化练习9篇,掌握解题方法【真题精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2022全国甲卷)齐助楚攻秦,取曲沃。
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
”张仪南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
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
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榖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
”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
楚王曰:“不榖不须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
”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
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
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
”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
”楚王使人绝齐。
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
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
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
”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
陈轸曰:“伐秦,非计也。
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
”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
秦与齐合,楚兵大败于杜陵。
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王不听,日:“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
”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日:“从某至某,广从六里。
”【真题精练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2022全国乙卷)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之翻译单元测试一、基础题1.阅读下面的文段,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
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
(2)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天也。
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选自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有删改)(1)译文:(2)译文:答案:(1)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赞他,但我不敢相信这件事。
(2)这只要两句话就能解决了,为何既惧怕它而又去激怒它呢?【参考译文】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赞他,但我不敢相信这件事。
秦国用十五座城池的空名欺骗赵国而勒索和氏璧,这时说要得到和氏璧,是实情,不是借此来窥视赵国。
赵国知此实情就不给,不知此实情就给;知此实情而惧怕秦国就给,知此实情而不惧怕秦国就不给。
这只要两句话就能解决了,为何既惧怕它而又去激怒它呢?……因此我说,蔺相如之所以能保全和氏璧,那是天意。
至于他在渑池与秦国的强硬较量,以友好使廉颇悔悟,就越来越显得高妙了。
而他之所以能完璧归赵,的确是上天偏袒他啊!2.阅读下面的文段,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王东亭①为桓宣武主簿,既承藉,有美誉,公②甚欲其人地为一府之望。
初,见谢失仪,而神色自若。
坐上宾客即相贬笑,公曰:“不然。
(1)观其情貌,必自不凡,吾当试之。
”后因月朝阁下伏,公于内走马,直出突之。
左右皆宕仆,而王不动。
(2)名价于是大重,咸云“是公辅器也”。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有删改) [注]①王东亭:即王珣,是东晋初年大臣王导的孙子,曾因功被封为东亭侯。
②公:即桓宣武,桓温。
(1)译文:(2)译文:答案:(1)看他的神情态度,一定不平常,我要试试他。
(2)于是王珣的名声大为提高,大家都说“这是做辅弼大臣的人才呀”。
【参考译文】东亭侯王珣担任桓温的主簿,受到祖辈的福荫,名声又很好,桓温很希望他在品学门第上能成为全府所敬仰的榜样。
当初,王珣回答桓温问话时有失礼之处,可是他神色自若。
在座的宾客立刻贬低并且嘲笑他,桓温说:“不是这样的。
看他的神情态度,一定不平常,我要试试他。
”后来在初一僚属进见的时候,桓温从后院骑着马直冲出来。
手下的人都被吓得躲闪跌倒,王珣却稳坐不动。
于是王珣的名声大为提高,大家都说“这是做辅弼大臣的人才呀”。
3.阅读下面的文段,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何景明与梦阳并有国士风。
(1)两人为诗文,初相得甚欢,名成之后,互相诋讠其。
说者谓景明之才本逊梦阳,而其诗秀逸稳称,视梦阳反为过之。
其持论,谓:“诗溺于陶,谢力振之,古诗之法亡于谢。
文靡于隋,韩力振之,古文之法亡于韩。
”(2)其意盖诋梦阳,非笃论也。
(选自《明史》,有删改)(1)译文:(2)译文:答案:(1)两人写诗文,刚开始相处得很好,成名之后,相互诋毁。
(2)这个意思大概是在毁谤李梦阳,不是确切的观点。
【参考译文】何景明与李梦阳同有国士风度。
两人写诗文,刚开始相处得很好,成名之后,相互诋毁。
议论的人说何景明的才气本来不如李梦阳,但他的诗秀逸妥帖,反而超过李梦阳的诗。
何景明把自己的观点发表出来,说:“古诗在陶渊明时陷入困境,谢灵运奋力振兴它,古诗的写作方法在谢灵运时就消亡了。
文章在隋朝时萎靡不振,韩愈奋力振兴它,古文的写作方法在韩愈时就消亡了。
”这个意思大概是在毁谤李梦阳,不是确切的观点。
4.阅读下面的文段,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闾丘卬曰:“不然。
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骅骝马录骥,天下之俊马也。
(1)使之与狸鼬试于釜灶之间,其疾未必能过狸鼬也。
黄鹄白鹤,一举千里,使之与燕蝠翼试之堂庑之下,庐室之间,其便未必能过燕蝠翼也。
辟闾、巨阙,天下之利剑也,击石不缺,刺石不锉,使之与管稿决目出眯,其便未必能过管稿也。
(2)由此观之,华发堕颠,与卬何以异哉?”(选自刘向《新序》,有删改)(1)译文:(2)译文:答案:(1)(但是)让它们与狸鼬一起在锅灶之间赛跑,它们的速度未必能超过狸鼬。
(2)由此看来,花白头发或秃顶的老人和我相比,拿什么来区别呢?【参考译文】闾丘卬说:“不是这样的。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骅骝马录骥,都是天下著名的骏马,(但是)让它们与狸鼬一起在锅灶之间赛跑,它们的速度未必能超过狸鼬。
黄鹄白鹤,一飞千里,(但是)让它们与燕子、蝙蝠一起在堂屋走廊下、住宅房间里比赛飞翔,它们的轻便未必能超过燕子和蝙蝠。
辟闾、巨阙,是天下最锐利的宝剑,用它们敲击石头,剑刃不会缺损,用它们来刺石头,剑身也不会折断,(但是)让它们与萱草、稻秆一起去取钻进眼里的灰沙,它们的便利未必能超过萱草和稻秆。
由此看来,花白头发或秃顶的老人和我相比,拿什么来区别呢?”5.阅读下面的文段,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祥性至孝。
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
祥愈恭谨。
(1)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
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
母又思黄雀炙,复有黄雀数十飞入其幕,复以供母。
(2)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焉。
有丹柰结实,母命守之,每风雨,祥辄抱树而泣。
其笃孝纯至如此。
(选自《晋书》,有删改)(1)译文:(2)译文:答案:(1)父母亲有病(的时候),他睡觉都不脱衣服,必定亲自尝试汤药。
(2)乡里人都惊叹,认为这是他的孝心感动天地所致。
【参考译文】王祥生性非常孝顺。
他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对他不好,多次说他坏话,因此父亲也不喜欢他,常常派他清扫牛粪。
王祥更加恭敬谨慎地做这些事情。
父母亲有病(的时候),他睡觉都不脱衣服,必定亲自尝试汤药。
有一次继母一心想吃鲜鱼,当时天寒地冻,王祥解下衣裳正要剖开冰面来抓鱼,冰面忽然自己解冻,一对鲤鱼跃出,他拿着鲤鱼回了家。
继母又想吃烤黄雀,于是又有数十只黄雀飞入他的帐幕,他又拿来供奉继母。
乡里人都惊叹,认为这是他的孝心感动天地所致。
家里的丹柰结了果实,继母命他看守,每当风雨来临,王祥就抱着树哭泣。
他的孝心竟到了如此地步。
二、阅读题(2016·山西四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沈束,字宗安,会稽人。
父尽,邠州知州。
束登嘉靖二十三年进士,除.徽州推官,擢.礼科给事中。
时大学士严嵩擅政。
大同总兵官周尚文卒,请恤典..,严嵩格不予。
束言:“尚文为将,忠义自许。
曹家庄之役,奇功也,宜赠封爵延子孙。
他如董旸、江瀚,力抗强敌,继之以死。
虽已庙祀,宜赐祭,以彰死事忠。
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疏奏,嵩大恚,激帝怒,下吏部都察院议。
闻渊、屠侨等言束无他肠,唯疏狂当治。
帝愈怒,夺渊、侨俸,下束诏狱。
已,刑部..坐束奏事不实,输赎还职。
特命杖.于廷,仍锢诏狱。
时束入谏垣①未半岁也。
逾年,俺答②薄都城。
司业赵贞吉以请宽束得罪,自是无敢言者。
束系久,衣食屡绝,惟日读《周易》为疏解。
后同邑沈钅柬劾嵩,嵩疑与束同族为报复,令狱吏械其手足。
徐阶劝,得免。
迨嵩去位,束在狱十六年矣,妻张氏上书言:“臣夫家有老亲,年八十有九,衰病侵寻,朝不计夕。
往臣因束无子,为置妾潘氏。
比至京师,束已系狱,潘矢志不他适。
乃相与寄居旅舍,纺织以供夫衣食。
岁月积深,凄楚万状。
欲归奉舅,则夫之饣亶粥无资。
欲留养夫,则舅又旦暮待尽。
辗转思维,进退无策。
臣愿代夫系狱,令夫得送父终年,仍还赴系,实陛下莫大之德也。
”法司亦为请,帝终不许。
帝深疾言官,以廷杖遣戍未足遏其言,乃长系以困之。
而日令狱卒奏其语言食息,谓之监帖。
或无所得,虽谐语亦以闻。
一日,鹊噪于束前,束谩曰:“岂有喜及罪人耶?”卒以奏,帝心动。
会户部司务何以尚疏救主事海瑞,帝大怒,杖之,锢诏狱,而释束还其家。
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丧除,召为都给事中。
旋擢南京右通政。
复辞疾。
布衣蔬食,终老于家。
束系狱十八年,比出,竟无子。
(选自《明史·列传第九十七》,有删改) [注]①谏垣:指谏官官署,即专职进谏官吏的办公场所。
②俺答:明朝时的蒙古土默特部落。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B.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C.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D.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答案:B解析:作答本题,可找出各项差异处,然后对其语法进行分析,确定正误。
如第一处,当断在“还”之后,与“束”构成主谓关系;“父”当为下句主语,不可做“还”的宾语。
第二处,当断在“卒”之后,“卒”为“父”的谓语;“已前”为“卒”的修饰语。
第三处,当断在“饮水”之后,与“枕块”同为“束”的谓语。
第七处,当断在“位”之后,“嗣位”不可分开。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恤典”是指朝廷对去世官吏分别给予辍朝示哀、赐祭、配飨、追封、赠谥、树碑、立坊、建祠、恤赏、恤荫等的典例。
B.“除”和“擢”都属于中国官职任免制度。
“除”是免除犯了错的官员的职务,“擢”是对官员的提拔。
C.“杖”是中国古代用大竹板、大荆条等拷打犯人脊背、臀或腿部的刑罚,与笞、徒、流、死一起被定为五刑。
D.“刑部”是中国古代掌管刑法、狱讼事务的官署,属六部之一。
明清两代,刑部是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
答案:B解析:根据古代官职任免制度,“除”不是免除官员职务,而是授予官员职务。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沈钅柬弹劾严嵩,严嵩怀疑沈钅柬是沈束的同族,在报复他,于是命令狱吏将沈钅柬的手脚铐起来。
B.沈束要求表彰周尚文、董旸、江瀚等忠臣,赐予他们爵位,充分表现了他的直言敢谏。
C.沈束的妻子上书请求,希望能够代夫坐牢,法律部门也替他请求,但皇帝依然没有同意赦免沈束。
D.沈束被释放回家后,拒绝了朝廷的征召,过着清贫的生活,最终在家去世。
答案:B解析:张冠李戴,应该是要求赐予周尚文爵位,祭祀董旸、江瀚。
9.(考点题)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译文:(2)比至京师,束已系狱,潘矢志不他适。
译文:答案:(1)现在当权的臣子,任意封官夺职,忠诚勤勉的官吏却被抛弃,用什么鼓舞士气,激励军心呢?(2)等到达京师,沈束已经被拘囚下狱,潘氏坚守志向不改嫁他人。
【参考译文】沈束,字宗安,会稽人。
父亲沈尽,是邠州知州。
沈束考上嘉靖二十三年进士,被授予徽州推官,被提升为礼科给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