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类抗生素临床应用论文

合集下载

青霉素的临床应用与适应症

青霉素的临床应用与适应症

青霉素的临床应用与适应症青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它的发现和应用对医学界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青霉素的发现历程、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适应症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青霉素的发现历程青霉素最早是由英国生物化学家弗莱明在1928年发现的。

他在实验室中的一个培养皿中发现了一种能抑制细菌生长的物质,这就是青霉素。

随后,青霉素的研究在20世纪30年代得到了突破性进展。

英国的佩恩和美国的弗洛里等科学家对青霉素进行了大规模的研究,最终成功地从青霉菌中提取出了纯净的青霉素。

二、青霉素的药理作用青霉素是一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

青霉素能够与细菌的革兰氏阳性菌和一些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合成酶结合,阻断了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和修复,导致细菌的细胞壁变薄,最终导致细菌的死亡。

三、青霉素的临床应用由于青霉素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和较低的毒性,因此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青霉素可以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泌尿生殖系统感染、中耳炎等多种细菌感染。

此外,青霉素也可以用于预防手术感染和治疗风湿热等疾病。

四、青霉素的适应症青霉素的适应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青霉素敏感的细菌感染:包括肺炎链球菌感染、葡萄球菌感染、链球菌感染等。

2. 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对于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青霉素是禁忌药物,应选择其他抗生素进行治疗。

3. 儿童和孕妇:青霉素在儿童和孕妇中的使用相对较安全,可以用于治疗相应的细菌感染。

4. 青霉素敏感的淋球菌感染:青霉素对淋球菌感染有很好的疗效,可以用于治疗淋病等疾病。

值得注意的是,青霉素的使用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感染病原菌的敏感性进行选择,并严格遵守医生的建议和处方。

总结起来,青霉素作为一种重要的抗生素,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和适应症。

它的发现和应用对医学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然而,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青霉素等抗生素的抗药性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在使用青霉素时,应注意合理使用,避免滥用和过度依赖。

浅析青霉素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浅析青霉素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浅析青霉素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摘要】目的:探讨青霉素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使用青霉素进行治疗的患者37例,对其使用青霉素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及总结。

结果:青霉素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放线菌病、淋病、奋森咽峡炎、莱姆病、多杀巴斯德菌感染以及除脆弱拟杆菌之外的众多厌氧菌感染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结论:青霉素对肺炎链球菌、A组或B组溶血性的链球菌及对青霉素敏感的金葡菌等的革兰阳性球菌所引起的各种感染具有十分积极的治疗作用,临床疗效好。

【关键词】青霉素;药理作用;药物应用【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5-0041-02青霉素(Penicillin)又称青霉素G、peillin G、配尼西林、盘尼西林及苄青霉素[1]。

青霉素为临床中常用抗菌素之一,由青霉菌内提炼出的抗生素,指分子内含有青霉烷,可以对细菌细胞壁破坏,并于细菌细胞繁殖期起到杀菌作用抗生素。

青霉素为β-内酰胺类的抗生素之一,但在每次临床使用前都必须进行皮试,避免过敏反应的发生。

1.临床资料选取2015年3月-2016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使用青霉素进行治疗的患者37例,其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年龄18~68岁,平均(43.1±8.8)岁。

2.药理作用青霉素无臭(少数时候存在轻微特异性臭),具有引湿性,在遇酸、碱及氧化剂后迅速的失效,在水溶液于室温放置也易失效。

青霉素于水中极易溶解,乙醇内溶解,脂肪油及液状石蜡内不溶[2]。

目前临床中常用的青霉素有普鲁卡因青霉素与苄星青霉素。

普鲁卡因青霉素为白色的微晶性粉末,在遇酸、碱及氧化剂等后迅速的失效。

在甲醇内易溶,在乙醇及氯仿内略溶,水中微溶[3]。

苄星青霉素为白色的结晶性的粉末,青霉素的游离酸pKa为2.8。

青霉素在细菌的繁殖期可以起到杀菌的作用,其对革兰阳性球菌(例如肺炎球菌、链球菌、敏感葡萄球菌)和革兰阴性球菌(例如淋球菌、脑膜炎球菌)抗菌的作用较强,对螺旋体(例如回归热螺旋体、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革兰阳性杆菌(例如白喉杆菌)、梭状芽孢杆菌(例如气性坏疽杆菌、破伤风杆菌)、放线菌及部分的拟杆菌具有抗菌的作用。

抗生素类药物在临床的应用现状本科毕业论文

抗生素类药物在临床的应用现状本科毕业论文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中文题目抗生素类药物在临床的应用现状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指导教师签名:日期: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注意事项1.设计(论文)的内容包括:1)封面(按教务处制定的标准封面格式制作)2)原创性声明3)中文摘要(300字左右)、关键词4)外文摘要、关键词5)目次页(附件不统一编入)6)论文主体部分:引言(或绪论)、正文、结论7)参考文献8)致谢9)附录(对论文支持必要时)2.论文字数要求:理工类设计(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万字(不包括图纸、程序清单等),文科类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2万字。

青霉素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

青霉素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

青霉素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摘要:本文从分类、作用机理、耐药性等几方面综述了青霉素类抗生素,以及兽医临床上的应用。

提出了青霉素类抗生素的配伍禁忌、临床上出现过敏反应的解救措施。

关键词:青霉素类抗生素联合应用配伍禁忌不良反应青霉素类抗生素(Antibiotics)是一类重要的β—内酰胺抗生素,自1939年起大量生产。

使用以来,为人类和动物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了高效、低毒的有力武器,迄今为止青霉素仍然是医学及兽医学临床上广泛应用的药物之一。

兽医临床上,鉴于对青霉素类抗生素的认知水平,由于使用范围、剂量不当,针对性不强,而导致耐药性的产生;由于配伍不当,药物间相互拮抗、产生反应,使青霉素类抗生素产生沉淀、受到破坏而疗效下降,甚至引起毒副反应等。

现将青霉素类抗生素及其临床应用综述如下:,,1-31、青霉素类抗生素的分类1.1主要抗革兰氏阳性菌的窄谱青霉素,有青霉素G(注射用)钠盐、钾盐、青霉素V(口服用)、普鲁卡因青霉素、苄星青霉素等。

1.2 耐青霉素酶的青霉素,有苯唑西林、氯唑西林、甲氧西林等。

1.3 广谱青霉素有氨苄西林、海他西林、阿莫西林等。

1.4 对绿脓杆菌等假单胞菌有活性的广谱青霉素,有羧苄西林(Carbenicillin)、替卡西林(Ticarcillin)等。

1.5 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阴性菌的青霉素有美西林(Mecillinam)、匹美西林(Pivmecillinam)、替莫西林(Temocillin)等。

,,1-32 抗菌作用原理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细菌细胞壁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而妨碍细菌细胞壁粘肽的合成,使之不能交联而造成细胞壁的缺损,致使细菌细胞壁破裂而死亡。

这一过程发生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因此本类药物为繁殖期杀菌药。

本类抗生素抗菌作用特点是:选择性抑制胞壁的合成,对无胞壁的动物细胞毒性小;对繁殖期细菌作用强,对静止期细菌已合成的交联粘肽无作用。

3、细菌对青霉素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作用机制,,1-43.1 β—内酰胺酶介导的耐药机制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的主要耐药机制在于β—内酰胺酶。

青霉素的临床应用

青霉素的临床应用

青霉素的临床应用青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它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被广泛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本文将从青霉素的历史、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以及副作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青霉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当时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了青霉菌产生的一种抗菌物质对细菌有抑制作用,这就是后来被命名为青霉素的物质。

随后,霉菌培养和提取技术的发展使得青霉素得以大规模生产,成为临床上重要的抗生素之一。

青霉素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

细菌细胞壁是细菌生存和繁殖的重要结构,青霉素能够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酶,导致细菌细胞壁的形成受阻,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在临床应用方面,青霉素被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细菌感染,包括呼吸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

青霉素对革兰阳性细菌如链球菌、葡萄球菌等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对一些革兰阴性细菌如肺炎克雷伯菌、大肠杆菌等也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此外,青霉素还可以用于治疗梅毒等一些传染病。

然而,青霉素的临床应用也存在一些限制和副作用。

首先,由于细菌的抗药性问题,一些细菌已经对青霉素产生了耐药性,使得青霉素在某些感染治疗中效果不佳。

其次,青霉素也可能引起过敏反应,轻者可表现为皮疹、荨麻疹等,重者甚至可引起过敏性休克等严重症状。

因此,在应用青霉素时需要注意患者的过敏史,并在必要时进行过敏试验。

此外,青霉素还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疗效或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

在青霉素的临床应用中,剂型选择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青霉素有多种剂型可供选择,如青霉素G钠盐、青霉素V钾盐、青霉素V负载微粒等。

不同剂型的青霉素在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在选择剂型时需要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治疗需求。

总之,青霉素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被广泛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然而,在应用青霉素时需要注意细菌的抗药性问题、患者的过敏史以及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等因素。

青霉素的临床用途

青霉素的临床用途

青霉素的临床用途青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感染疾病。

它是由真菌产生的一类天然抗生素,具有较广的抗菌谱和较好的耐受性。

本文将从青霉素的历史、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以及副作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青霉素的历史青霉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8年,当时英国科学家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在实验室中发现了一种真菌产生的抗菌物质,即青霉素。

然而,青霉素的应用并没有立即展开,直到1940年代,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青霉素被大规模生产和使用,成功地拯救了许多战场上的伤员,从而引起了人们对它的广泛关注。

二、青霉素的作用机制青霉素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发挥抗菌作用。

具体来说,青霉素能够抑制细菌中的一种酶,称为转肽酶(transpeptidase),该酶参与了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过程。

当细菌细胞壁合成受到抑制时,细菌就会失去细胞壁的保护,导致细菌细胞溶解和死亡。

三、青霉素的临床应用青霉素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感染疾病,特别是由革兰阳性细菌引起的感染。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临床应用:1. 呼吸道感染:青霉素常被用于治疗肺炎和扁桃体炎等呼吸道感染。

它能够有效地杀灭引起这些感染的细菌,并缓解患者的症状。

2. 皮肤和软组织感染:青霉素对于引起蜂窝组织炎、脓疱疮和蜂窝织炎等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的细菌有很好的抗菌作用。

3. 中耳炎:青霉素是治疗中耳炎的常用药物之一。

它能够有效地杀灭引起中耳炎的细菌,并减轻患者的疼痛和炎症。

4. 淋病:青霉素在治疗淋病方面也有一定的应用。

它能够杀灭引起淋病的细菌,并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四、青霉素的副作用青霉素作为一种常用的抗生素,虽然具有较好的耐受性,但仍然可能出现一些副作用。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1. 过敏反应:青霉素过敏反应是最常见的副作用之一,可能表现为皮疹、荨麻疹、呼吸困难等。

对于已知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应避免使用该药物。

2. 胃肠道不适:青霉素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如恶心、呕吐和腹泻等。

青霉素临床应用论文

青霉素临床应用论文

青霉素的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03-0411-01【摘要】青霉素是一种青霉烷类抗菌素,它是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取的分子中含有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

本文阐述了青霉素的适应症及临床应用。

【关键词】青霉素;抗生素;临床应用【正文】青霉素(benzylpenicillin / penicillin)也称青霉素g、peillin g、盘尼西林、配尼西林、青霉素钾、苄青霉素钾、青霉素钠、苄青霉素钠。

青霉素类抗生素是β-内酰胺类中一大类抗生素的总称。

由于β-内酰胺类作用于细菌的细胞壁,而人类细胞只有细胞膜无细胞壁,故对人类的毒性较小。

青霉素具有高效、低毒,剂量选择幅度较大等优点,所以,青霉素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且长盛不衰,用药剂量年复渐增。

临床上虽有些不良反应,大部分集中在该药的过敏反应、药效以及临床所忽视的青霉素的不良反应等问题上。

但是青霉素及β-内酰胺抗生素在临床使用时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

由于青霉素的过敏反应危害比较,因此在使用时必须先对患者进行青霉素过敏试验。

下面就谈谈青霉素的临床应用。

1. 青霉素的主要成分青霉素类抗生素是由碳、氢、氧、氮、硫5种元素构成,是β-内酰胺类中一大类抗生素的总称。

其主要成份是青霉素,化学名为(2s,5r,6r)-3,3-二甲基6-(2-苯乙酰氨基)-7-氧代-4-硫杂-1-氨杂双环[3.2.0]庚烷-2-甲酸钠盐。

有青霉菌培养液中分离出的一种有机酸,能够和金属离子或有机碱结合成盐。

常有钠盐、钾盐、普鲁卡因盐和苄星盐。

[1]2. 青霉素的适应症青霉素钠、钾适用于各种敏感菌所致的急性感染,如:革兰阳性球菌、奈瑟菌、白喉杆菌、螺旋体、梭状芽胞杆菌等所致的急性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中耳炎、心内膜炎、猩红热、脑膜炎和菌血症等;g+球菌、g-球菌、g-杆菌敏感菌敏感菌所致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皮肤软组织、骨关节感染、胆道感染;梭状芽胞杆菌所致的破伤风、气性坏疽、炭疽、白喉、李斯特菌病、鼠咬热、梅毒、淋病、雅司、回归热、钩端螺旋体病、奋森咽峡炎、放线菌病等;在风湿性心脏病或先天性心脏病病人进行手术或牙科操作,胃肠道和生殖泌尿道手术时,也用青霉素。

青霉素类抗生素药物-

青霉素类抗生素药物-

青霉素类抗生素药物的研究摘要本文主要对青霉素类药物的分类、影响其抗菌作用的主要因素、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机制、使用青霉素类药物应注意的问题以及青霉素类药物的配伍禁忌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霉素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类是一类重要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它们可由发酵液提取或半合成而制得,各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均相似,内酰胺类抗生素与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结合而阻碍细菌细胞壁粘肽的合成,使之不能交联而造成细胞壁的缺损,致使细菌细胞破裂而死亡。

这一过程发生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因此本类药物为繁殖期杀菌药。

细菌细胞有细胞壁,而哺乳动物的细胞无细胞壁,故此青霉素类对动物细胞的毒性很低,有效抗菌浓度的青霉素对动物细胞几乎无任何影响。

1.青霉素类药物的分类青霉素类可分为:天然青霉素和半合成青霉素〔1〕耐酸青霉素苯氧青霉素包括青霉素V和苯氧乙基青霉素〔2〕耐酶青霉素化学结构特点是通过酰基侧链〔R1〕的空间位障作用保护了β-内酰胺环,使其不易被酶水解,耐酸、耐酶、可口服。

用于耐青霉素的金葡菌感染。

常用苯唑西林〔新青霉素〕,氯唑西林,双氯西林与氟氯西林。

〔3〕广谱青霉素对革兰阳性及阴性菌都有杀菌作用,还耐酸可口服,但不耐酶,对绿脓杆菌无效。

常用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匹氨西林。

〔4〕抗绿脓杆菌广谱青霉素其抗菌谱与氨苄西林相似。

特点是对绿脓杆菌及变形杆菌作用较强。

常用羧苄西林磺苄西林替卡西林,呋苄西林,〔抗绿脓杆菌较羧苄西林强6~10倍〕,阿洛西林,哌拉西林。

2.影响抗菌作用的主要因素影响青霉素类药物抗菌作用的因素主要有:〔1〕药物透过革兰阳性菌细胞壁或阴性菌脂蛋白外膜〔即第一道穿透屏障〕的难易;〔2〕对β-内酰胺酶〔第二道酶水解屏障〕的稳定性;〔3〕对抗菌作用靶位PBPs的亲和性。

3.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机制可概括为:〔1〕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青霉素酶、头孢菌素酶等〕使易感抗生素水解而灭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青霉素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1-0359-01
【摘要】青霉素是一种主要作用于革兰阳性菌的抗生素,通过破坏细菌细胞壁而产生较强的杀菌作用,是临床治疗中较为常用的广谱抗生素之一。

为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合理,本文就青霉素临床应用有关问题作简要探讨。

【关键词】问题,探讨,有关,青霉素,药物,
青霉素是一种主要作用于革兰阳性菌的抗生素,通过破坏细菌细胞壁而产生较强的杀菌作用,是临床治疗中较为常用的广谱抗生素之一。

近年来,临床上滥用和不合理使用青霉素导致耐药性增加,应用剂量不断增大,其毒性反应亦相应增多,所以医护人员在给患者使用青霉素时,对其引起变态反应较为重视,但往往忽视某些因素,如放置时间、环境、温度、ph值、溶媒、联合用药等对药效的影响。

为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合理,本文就青霉素临床应用有关问题作简要探讨。

1 本类药物种类
1.1 天然青霉素 :包括青霉素g、青霉素v,主要作用于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球菌、和某些革兰阴性杆菌如嗜血杆菌属。

1.2 氨基青霉素类 :包括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巴氨西林、匹氨西林等。

这一组主要用于对青霉素敏感的革兰阳性菌以及部分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杆菌、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和
流感杆菌等。

1.3 抗葡萄球菌青霉素类:包括氯唑西林、双氯西林、苯唑西林、氟氯西林、甲氧西林、萘夫西林等。

本组青霉素对产β-内酰胺酶葡萄球菌属亦有良好作用。

1.4 抗假单胞菌青霉素类 :包括羧苄西林、美洛西林、哌拉西林、替卡西林等。

本组药物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较天然青霉素或氨基青霉素为差,但对某些革兰阴性杆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有抗菌活性。

2 细菌对青霉素类产生耐药性机制
细菌对青霉素类产生耐药性有三种主要机制:①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使青霉素类水解灭活;②细菌体内青霉素作用靶位——青霉素结合蛋白发生改变;③细胞壁对青霉素类的渗透性减低。

其中以第一种机制最为常见,也最重要。

青霉素类抗生素水溶性好,半衰期大多不超过2 h,主要经肾排出,多数品种可经血液透析清除。

各种品种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对于制订合理的给药方案有重要参考价值[2]。

按我国卫生部规定,使用青霉素类抗生素前均需做青霉素皮肤试验,阳性反应者禁用。

3 放置时间对药物的影响
青霉素类抗生素应现配现用。

青霉素类在不稳定的水溶液中可加速分解,放置时间过久,还易产生致敏物质,导致变态反应,是极不安全的[3]。

另外有许多微生物对青霉素类不敏感,并产生青霉素酶破坏青霉素,导致药效降低。

故在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无菌
操作,防止污染,要现用现配。

4 青霉素类做到分次配制,分次输入
青霉素类抗生素是杀菌性抗生素,它在细菌细胞分裂后期,细胞壁形成的短时间内有效,对繁殖期的细菌作用较明显,而对静止期的细菌作用较小,所以应用时要求快速进入体内,在短时间内形成高血药浓度,对于这类药物,长时间维持一定药浓度是不必要的,而短时间内有较高的血药浓度则对治疗有利,使用时,应将日用量分3~4次加入少量液体中做间歇快速滴注。

但临床上仍为每日1次,将1日用量溶于较多量的液体中做缓慢滴注。

5 溶媒的选择
青霉素g最适ph值是6.0~6.5。

5%或10%葡萄糖溶液ph为3.2~5.5;0.9%氯化钠或林格液ph为4.7~7.0。

实验证明,将1 g氨苄青霉素分别溶于500 ml的5%葡萄糖溶液、0.9%氯化钠溶液中,在同样条件下测得残存效价分别为86.5%、99.6%。

故青霉素溶于0.9%氯化钠溶液中较稳定,有效期大于8 h,可见0.9%氯化钠溶液应为首选溶媒。

6 与其他药物的不合理联用
6.1 与氨基糖苷类联用 :青霉素类与庆大霉素虽在药物上是协同作用,但青霉素类结构中的β-内酰胺环与庆大霉素分子中的糖氨基发生联系,生成无活性的氨基酰胺化合物,使庆大霉素的半衰期缩短和血药浓度降低[4],而在更多情况下,青霉素所致的过敏性休克,则由于不必要地联用链霉素引起。

此外青霉素类与庆大霉
素、链霉素联用,还可增加其毒性,故在临床上一般不宜联用。

6.2 与碱性药物合用 :因为青霉素为不稳定的酸,在碱性溶液中可加速其分解,致使药效减弱或消失。

6.3 与四环素、氯霉素、红霉素、麦迪霉素及磺胺类等抑菌药同用 :因青霉素是杀菌剂,与四环素、氯霉素、红霉素、麦迪霉素及磺胺类合用会降低药效甚至无效。

6.4 与维生素c配用 :因维生素c是还原剂,易将青霉素分解而致失效。

7 不良反应
青霉素类抗生素的毒性很小,是化疗指数最大的抗生素,但其变态反应在各种药物中居首位,发生率最高可达5%~10%。

常见者为皮肤反应,表现皮疹、血管性水肿,最严重者为过敏性休克,多在注射后数分钟内发生,症状为呼吸困难、发绀、血压下降、昏迷、肢体强直,最后惊厥,抢救不及时可造成死亡。

综上所述,只有合理用药,才能达到应有的治疗效果,才能实现用药的真正目的,使药物发挥其最大的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52.
[2]李多,邓述恺,陈思宇.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2007,11(8):656.
[3]刘艳军,刘素文,李俊.头孢哌酮致消化道出血1例[j].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2,4(1):44.
[4]延永.头孢曲松钠致婴儿颅内压增高[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2,2(1):122.
[5]陈祝群.3例青霉素ⅰ型超敏迟缓相反应的临床报告[j].中国医药导报,2006,3(17):70.
作者单位:110015 沈翔705医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