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火药、硝化炸药、TNT 从古至今的火药发展史
历史趣闻黑火药、硝化炸药、TNT 从古至今的火药发展史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黑火药、硝化炸药、TNT 从古至今的火药发展史
导语:火药早在古代中国炼丹过程中屡屡出现,唐朝时配方已被人们所知;炸药则在19世纪的欧洲,尤其是炸药大王诺贝尔之后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爆燃
火药早在古代中国炼丹过程中屡屡出现,唐朝时配方已被人们所知;炸药则在19世纪的欧洲,尤其是炸药大王诺贝尔之后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爆燃是火药的属性,爆轰则是炸药的属性,随着有机化学与军事技术的发展,火药、炸药含义趋于模糊,都在广义上代表各类爆炸物。
火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黑火药,古老而常见的火药,由硝石、碳、硫磺按一定比例搭配而成,别看它年代久远,但作为火药的成熟度很高,甚至到了现代很多时候也能派上用场。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黑火药代表了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在当时用于制作烟花给人们带来快乐,之后传入欧洲影响深远。
诺贝尔与多种炸药
瑞典科学家诺贝尔则是近代炸药之父,1862~1890年间发明和改进了数十种炸药。
硝化甘油,即甘油三硝酸酯是易于发生爆炸的危险品,曾引发几次意外事故使人们对其工业应用不抱希望,但是诺贝尔通过与黑火药配比的方式发明了硝化甘油炸药,此后又通过添加、焦化等手段改造炸药,成功研制出工业用安全炸药,一定程度上将爆炸的威力驾驭在人类手中。
此后,诺贝尔涉足军用炸药领域,取得多种贡献,但也遭受许多纠纷和挫折,随着诺贝尔的炸药发明,炸药发展进入突飞猛进的阶段,各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
大名鼎鼎的高爆炸药TNT
生活常识分享。
火药技术演变史

火药技术演变史
火药是一种由硝酸盐、炭素和硫磺等原料混合而成的化学物质,被广泛应用于战争、民用和娱乐等领域。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约公元9世纪的中国唐代,随后传入中东和欧洲等地。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火药技术不断发展,经历了许多变革。
最初的火药是以炭、硫磺和硝石为主要原料制成的黑色火药,用于制造火枪、炸药和焰火等,但其威力较小,易受潮和自燃。
在宋代,人们开始使用更高效的白色火药,即将硝石替换为硝酸盐,从而提高了火药的威力和稳定性。
到了14世纪,欧洲人开始大规模生产火药,创造出了更加复杂的混合物,例如“三元火药”和“四元火药”,它们的威力和稳定性都有了显著提高。
同时,人们还发明了更加精确的火药制造方法,例如采用机械磨粉和减少空气中的水分等。
在18世纪,人们开始使用更加高级的混合物,例如“五元火药”,其中添加了一些金属粉末,使火药更加具有威力和稳定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还发明了更加先进的火药制造方法,例如采用溶液法和气相法等。
总之,火药技术的演变史充分体现了人类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其应用领域也随之不断扩展和创新。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相信火药技术还将不断创新和提高,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 1 -。
炸药发展史丨其实黑火药没啥威力的

炸药发展史⼁其实⿊⽕药没啥威⼒的⽕药早在古代中国炼丹过程中屡屡出现,唐朝时配⽅已被⼈们所知,炸药则在19世纪的欧洲,尤其是炸药⼤王诺贝尔之后⼴泛应⽤于各个领域。
爆燃是⽕药的属性,爆轰则是炸药的属性,随着有机化学与军事技术的发展,⽕药、炸药含义趋于模糊,都在⼴义上代表各类爆炸物。
中国是最早发明⽕药的国家,⿊⾊⽕药在晚唐(9世纪末)时候正式出现。
⽕药是由古代炼丹家发明的,从战国⾄汉初,帝王贵族们沉醉于神仙长⽣不⽼的幻想,驱使⼀些⽅⼠道⼠炼「仙丹」,在炼制过程中逐渐发明了⽕药的配⽅。
⿊⽕药,古⽼⽽常见的⽕药,由硝⽯、碳、硫磺按⼀定⽐例搭配⽽成,别看它年代久远,但作为⽕药的成熟度很⾼,甚⾄到了现代很多时候也能派上⽤场。
作为中国古代四⼤发明之⼀,⿊⽕药代表了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在当时⽤于制作烟花给⼈们带来快乐,之后传⼊欧洲影响深远。
⿊⽕药:爆速约500⽶/秒,爆轰⽓体体积280升/千克,爆热3015千焦/千克,⽕焰温度: 2500℃左右。
TNT:爆速6920⽶/秒,爆轰⽓体体积620升/千克,爆热5066千焦/千克。
硝化⽢油:爆速8000⽶/秒,爆热为6322千焦/千克。
第⼀项爆速是衡量瞬间爆炸威⼒最主要的因素,单纯的⽐较的话,TNT爆炸威⼒是⿊⽕药的14倍,硝化⽢油是16倍。
六七吨⾼纯度的⿊⽕药才相当于⼀吨普通炸药!炸药发展史苦味酸分⼦式:C6H3N3O7;C6H2OH(NO2)31771年由英国的P·沃尔夫⾸先合成。
它是⼀种黄⾊结晶体,最初是作为黄⾊染料使⽤,1885年法国⽤它填炮弹之后,才在军事上得到应⽤。
黄⾊炸药的名称便由此⽽来。
苦味酸是⼀种猛炸药,在19世纪末使⽤⾮常⼴泛。
雷汞分⼦式:Hg(ONC)21779年由英国化学家E·霍华德发明。
雷汞是⼀种起爆药,它⽤于配制⽕帽击发药和针刺药,也可⽤于装填爆破⽤的雷管。
雷汞是⼀种呈⽩⾊或灰⾊的晶体,是最早⽤的起爆药。
对⽕焰、针刺和撞击有较⾼的敏感性。
火药的主要演进过程

火药的主要演进过程
火药的主要演进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中国式火药:最早的火药出现在中国,约在公元9世纪左右。
这种火药是由硫黄、木炭和硝石混合而成,被用于火箭和烟幕等用途。
2. 防火药:在公元9世纪末,中国人发明了一种用于军事目的的火药。
这种火药采用了比例更为均匀的硫黄、木炭和硝石混合物,威力大大增强。
3. 火药的传播:通过丝绸之路,火药开始传播到中东和亚洲其他地区。
在这些地区的人们对火药进行了改良和发展,例如在火枪中使用了火石来点燃火药。
4. 欧洲式火药:到了13世纪,火药传播到欧洲,并成为战争
中重要的武器。
欧洲人开始研究并改良火药,使用更纯净的硝石,使火药更加稳定和可靠。
5. 火药的工业化生产:到了19世纪,工业革命的兴起推动了
火药的大规模生产。
火药生产过程得到了自动化和标准化,使得火药成为军事和民用领域广泛应用的爆炸物。
6. 火药的替代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探索替代火药的新材料,如炸药和塑料炸药。
这些新材料在爆炸威力、稳定性和安全性等方面具有更优越的性能。
总的来说,火药经历了从初始的简单混合物到现代化工制品的演进过程。
这一演进过程不仅在军事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对社会、经济和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火药炸药的历史

火药炸药的历史
唐朝的炼丹术士们发现,将硝石混入硫磺能得到猛烈地火焰,后来又发现了碳末能够助燃。
这样中国式的火药配方就成形了:硝、硫磺、木炭,可以形成三味真火。
因为火药里面有碳末,所以被称为“黑火药”
中国的黑火药在传入欧洲后,经过欧洲化学家的改良,提高了威力,降低了危险性,并确定了黑火药的最佳组配比率:硫磺10%,木炭15%,硝石75%
欧洲17世纪到19世纪的战争,用的都改良版中国黑火药。
而真正改变人类战争模式的是“黄色炸药”,黄色炸药和黑火药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物质,它使人类彻底跨入热兵器时代。
直到1852年,法国马赛的一家染料厂里,有一大桶存放很久的苦味酸因桶盖锈蚀,8名工人左撬右撬就是打不开,他们找来了铁锤,开始大力猛砸。
这只装满了苦味酸的铁桶,在锤击下猛烈爆炸,炸毁了整个厂房,8名染料工人当场死亡。
事情很快被军方得知,随即开始组织研究,到1885年法国化学家特平,把它作为炸药装填炮弹,这就是著名的黄色炸药。
1846年,意大利人索布雷罗合成硝酸甘油,这是一种爆炸力很强的液体炸药,但使用极不安全。
1859年,诺贝尔改造了硝酸甘油,使之从一个难以控制的危险炸药,成为稳定安全的炸药。
因此诺贝尔被称为“炸药之父”。
三年级作文火药的发展过程

三年级作文火药的发展过程火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它凝聚着人民的智慧,并带给我们许多好处和坏处。
它可以用来娱乐、爆破和战争,以其强大的威慑力和杀伤力,让国家之间和平相处,不敢轻易产生冲突。
但有时,它也会造成人员伤亡。
火药的种类很多,从形态上可以分为固体炸药和液体炸药。
最早被制造出来的是一种固体炸药——黑火药,它是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出现的。
当受到较大外力,如撞击时,它会非常剧烈地燃烧。
1862年,一位德国化学家制作出了硝化纤维,它被军队装填在弹药里,让原来只有穿透伤害的火器现在有了爆炸伤害。
仅过了一年,它的亲兄弟——硝化甘油——也出生了,它虽然威力更强,但因为它是液体炸药,所以更难生产。
不久以后,诺贝尔又改进了硝化甘油,让它更容易生产。
后来TNT也很快登场,它非常安全,而且威力和硝化甘油相比也毫不逊色。
自此,火药的威力又上了一个台阶。
随后,无烟炸药、黄色炸药和双基炸药等都由诺贝尔制作出来。
在19世纪的最后一年,黑索金戴上了火药的王冠,至今,它的威力也仅次于核武器。
根据爆破试验,黑索金的威力约是TNT的1.6倍,爆速为14km/s,仅需要25克即可炸沉一条巡洋舰。
火药被人们接受和使用的过程也十分曲折。
黑火药一开始不受重视,到了两宋时期,它才被做成了喷火武器。
后来,火炮在南宋末年出现了,它多次击退金兵进攻。
1206年,数十万元军在叙利亚被欧洲联军击溃,火药便被欧洲联军的士兵们在战利品中发现。
被压迫了三百多年的欧洲底层人民,愤怒地推着大炮攻击贵族,直接给了欧洲贵族当头一棒:城堡被摧毁了,贵族们四处逃窜,底层人民的心中又有了希望。
后来,火药更是直接催生了文艺复兴。
可见,火药的确是历史的推进器啊!。
火药的发明的文章

火药的发明的文章火药是中国古代科技的杰出发明之一。
在古代,它被用于民间的娱乐和宗教仪式。
如今,它已经成为现代武器和工业科技的必要组成部分。
下文将详细介绍火药的发明过程、种类和应用。
一、火药的发明历史在唐朝时期,有一位叫做唐僧孚的道士,他发明了一种以硝石、炭和硫黄为基础的药粉,形成了最早的火药原型。
起初,这种药粉并不是用来作为武器使用的,而是用于制作火箭、烟花和其他民间娱乐活动。
到了宋朝时期,火药已经成为了军事武器的必要之物。
二、火药的种类根据其成分的不同,火药可以分为黑色火药、硝化纤维素火药和双基火药三种。
1.黑色火药,也被称为传统火药。
它由硝石、炭和硫黄的混合物组成。
这种火药的爆炸速度缓慢,威力较小,而且会产生大量的烟雾,影响到观察和环境清洁。
2.硝化纤维素火药,又称为无烟火药。
它由纤维素、硝酸和其他少量添加剂混合制成。
这种火药的爆炸速度非常快,威力很大,几乎不会产生烟雾,因此广泛应用于现代军事武器和火箭燃料。
3.双基火药,由硝化甘油和硝化纤维素构成。
这种火药的爆炸速度介于传统火药和硝化纤维素火药之间,威力较大,但也较为稳定,适合用于制造炮弹和手榴弹等武器。
三、火药的应用1.军事用途。
火药是制造各种军事武器的基本原料,如火箭、导弹、炮弹、手榴弹等。
2.民用用途。
火药被用于制作烟花,如鞭炮、礼花和焰火。
此外,它也被用于其他民间娱乐活动,如舞狮、舞龙等庆典活动中的爆竹。
3.工业用途。
火药的爆炸能量被广泛应用于煤矿、石油钻探和建筑工地等领域,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安全性。
总之,火药在古代的发明和应用,丰富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也为现代工业和军事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炸药及爆炸基本理论

设y 0
得
x 87.34% z 12.66%
再设z 0
得
x 78.72% y 21.28%
三种成分的取值范围为: 硝酸铵 x 78.72 ~ 87.34% ,TNT y 0 ~ 21.28% z 0 ~ 12.66% 木粉 可取TNT含量y=10%,代入上方程组解得:
爆温
(explosion temperature)指炸药爆炸时放出的能量将爆炸产物加热到的最高温度。
、
或者
Qb பைடு நூலகம் mQ i bi
式中
2016/9/10
mi
Qbi
分别为第 i 组分的质量分数和氧平衡值
11
氧平衡的三种类型
Qb>0
Qb=0
Qb<0
正氧平衡
零氧平衡
负氧平衡
2016/9/10
12
混合炸药配方计算
含两种成分的混合炸药配比:
设x、y分别为炸药中氧化剂和可燃剂的配比,Qx、 Qy、Qb分别为这两种成分和混合后氧平衡值,则 有:
CO 、 H2S、SO2和氮氧化物 在计算有毒气体总量时,应将其他气体折算成CO含量;其中氮氧化 物的毒性系数为6.5,SO2、H2S的毒性系数为2.5。
2016/9/10 15
影响有毒气体生成量的主要因素
A
炸药的氧平衡
化学反应的完全程度
B
生成H2S、SO2 等有毒气体
炸药外壳为涂蜡纸壳
C D
爆破岩石内含硫
1.7 炸药爆轰理论
1.8 炸药爆炸性能
本章思考题
2016/9/10 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火药、硝化炸药、TNT 从古至今的火药发展史
火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黑火药,古老而常见的火药,由硝石、碳、硫磺按一定比例搭配而成,别看它年代久远,但作为火药的成熟度很高,甚至到了现代很多时候也能派上用场。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黑火药代表了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在当时用于制作烟花给人们带来快乐,之后传入欧洲影响深远。
诺贝尔与多种炸药瑞典科学家诺贝尔则是近代炸药之父,1862~1890年间发明和改进了数十种炸药。
硝化甘油,即甘油三硝酸酯是易于发生爆炸的危险品,曾引发几次意外事故使人们对其工业应用不抱希望,但是诺贝尔通过与黑火药配比的方式发明了硝化甘油炸药,此后又通过添加、焦化等手段改造炸药,成功研制出工业用安全炸药,一定程度上将爆炸的威力驾驭在人类手中。
此后,诺贝尔涉足军用炸药领域,取得多种贡献,但也遭受许多纠纷和挫折,随着诺贝尔的炸药发明,炸药发展进入突飞猛进的阶段,各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
大名鼎鼎的高爆炸药TNTTNT (三硝基甲苯),在1863年由J·威尔勃兰德发明,须由雷管引爆,不仅威力十足而又保存安全,是高爆炸药的代表,也是军事领域的宠儿。
1公斤TNT爆炸释放大约420万焦耳能量,足以炸毁5~6米混凝土房屋。
此后虽然军事技术越来越先进,TNT的威力早被人超越,但是“物美价廉”的性价比仍使其广为人知。
火药和炸药的火光带来众多的先进技术和近代工业,同时期德国化学家李比希拉开有机化学的序幕,随着科学的发展,各类燃烧爆炸反应被人类广泛研究和应用。
科技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在爆炸物领域同样如此,但是火药炸药催发
的热兵器加重了战争的阴影,各类意外爆炸事故也给人们留下了许多伤痛。
科技的负面作用不可忽视,而时光倒流返回过去只是幻想而已,如何掌握双刃剑而不被剑所伤是人类必须应对和解决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