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真题
安大新闻传播学历06-12年真题汇总

安徽大学2006 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试题名称:新闻传播理论(含史)试题代码:319一、比较分析概念:30 分1.知情权与隐私权2.“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3.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与社会责任论二、问答题60 分1.简述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机关报刊的建立和发展2.“受众是上帝”作为当今中国传媒的口号合适吗?为什么?3.中国媒介集团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当今中国媒介集团化面临哪些困境?4.美国新闻史如何评价其政党报刊时期?为什么?三、论述题30 分1. 谈谈西方垄断报业的发展过程与特点,试分析其对新闻事业发展的影响。
2.新中国成立初期私营报纸是如何变化的?分析其原因。
四、思考题以下表述中,隐含了哪三种不同的记者职业角色?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当前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需要记者担当何种职业角色?1.”外交记者(访员)之处之地位为社会、国家、世界之耳目。
人类各种新事实之表现,皆难逃耳目之鉴查,其取作材料,载诸报纸,发为批评,则犹之耳目以所闻见者转达与脑府。
无耳目,则脑府顿失其功用,于此可以知外交记者所负之任务及其地位为何如矣。
“2.“一个典型的南方周末人是这样的,出生在农村或者中小城镇,有一个谈不上幸福的童年,曾经做过文学青年,通过个人努力而获得接受好的高等教育的机会。
这样的人,有一点骄傲,有一点清高,有一点排斥庸俗,有一点显得有理想的样子。
这样的人,有社会责任感,他无法忘记,虽然自己通过高考改变命运,但是小时候和他一起玩泥巴的朋友还在社会底层挣扎着;这样的人,是新闻人中的儒家——千百年来的儒家的思想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
’对于这些人来说,新闻是他们的谋生手段,更是他们参与社会的途径。
3.党的新闻工作者应当成为“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战斗动员有力的喇叭"、“推动工作有力的武器”。
2006 年硕士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试题名称:新闻传播实务试题代码:433一、名词解释(每题5 分,共20 分)1.新闻背景2.新闻来源3.新闻报道4.新闻述评二、简答题(每题5 分,共20 分)1.什么是隐性采访?2.新闻敏感包括哪些具体内容?3.新闻评论的标题与新闻的标题有何不同?4.报纸的编辑方针和报纸的办报方针有何关系?三、论述题(每题15 分,共30 分)1、试分析我国新闻报道方式变革的原因。
2011年4月全国自考(传播学概论)真题试卷 -(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2011年4月全国自考(传播学概论)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 3. 名词解释 4. 名词解释 5. 论述题7. 填空题单项选择题1.最早提出“把关人”概念的是原籍德国的美国心理学家A.施拉姆B.卢因C.拉斯韦尔D.霍夫兰正确答案:B2.《论出版自由》的作者是A.弥尔顿B.卢梭C.约翰.穆勒D.伏尔泰正确答案:A3.拉斯韦尔传播模式的第三个环节是A.谁B.对谁C.说什么D.通过什么渠道正确答案:D4.下列选项中,属于线性模式的是A.德福勒模式B.赖利夫妇模式C.申农一韦弗模式D.奥斯古德一施拉姆模式正确答案:C5.在传播研究中,问卷主要用于受众调查和A.传播效果研究B.内容分析C.传播媒介研究D.控制分析正确答案:A6.不接受自变量作用的实验对象在控制实验中构成A.“控制组”B.“实验组”C.“观测组”D.“对照组”正确答案:A7.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认为,很多传播行为是一种A.工具性行为B.使用满足性行为C.社交性行为D.自我中心性行为正确答案:A8.拉扎斯菲尔德等指出大众传播有三个功能,但不包括A.环境监测功能B.授予地位功能C.麻醉精神功能D.重申社会准则功能正确答案:A9.巴斯把传播媒介的把关行动分为两个阶段,并认为第二阶段的把关人主要是A.记者B.传媒的经营者C.编辑D.传媒的所有者正确答案:C10.西方学者提出的报刊四种理论中最早出现的是A.集权主义理论B.自由主义理论C.社会责任理论D.苏联共产主义理论正确答案:A11.按照美国数学家申农的定义,信息指的是A.确定性减少的量B.不确定性减少的量C.确定性减少的质D.不确定性减少的质正确答案:B12.社会传播中的超量信息也是一种噪音,这种噪音是A.人为的B.不可控制的C.天然的D.不能译码的正确答案:A13.麦克卢汉把人类社会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其中电子传播时期也叫A.部落前文化时期B.部落文化时期C.脱离部落文化时期D.重归部落文化时期正确答案:D14.用实验证实了英国科学家马克斯韦尔关于无线电波预言的德国物理学家是A.贝尔B.马可尼C.赫兹D.波波夫正确答案:C15.下列与选择性理解的意思最接近的成语是A.择善而从B.爱屋及乌C.从谏如流D.见仁见智正确答案:D16.受众理论中有一种以“刺激一反应论”的心理学模式为基础,并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描述受众。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2011年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MJC)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考试性质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良好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掌握新闻与传播的理论知识,具有国际视野,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新闻与传播领域人才。
本考试力求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试考生的基础知识、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以利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
考生如获得新闻传播方面的全国、省、行业奖励,可适当加分。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侧重考察考生新闻传播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能力。
题型以简答、材料分析、写作为主。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侧重考察基础知识,以新闻与传播史论基础知识为主,兼顾相关的人文社科知识。
题型以选择、简答、论述题为主。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内容:第一章媒介与社会第一节理解传播媒介一、传播的含义与类型二、传播的过程与要素1.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2. 传播的五个关键要素三、传播媒介的界定与分类1. 传播媒介的界定2. 传播媒介的类型第二节媒介的社会功能一、守望与预警的功能二、协调与商讨的功能三、传承与教化的功能四、娱乐与商业的功能第三节媒介的社会影响一、媒介与政治舆论二、媒介与经济发展三、媒介与社会文化四、媒介与国际关系五、媒介的效果与效果理论1. 效果与效果研究2. 媒介与说服3. 媒介与议程4. 媒介与教养第四节社会中的媒介一、社会制度与媒介环境二、科学技术与媒介发展第二章媒介的形态与发展第一节媒介形态的历史沿革一、口语传播二、书写传播三、印刷传播三、电子传播四、数字多媒体传播五、媒介形态沿革的规律与特征第二节传统媒介及其传播特征一、报纸及其传播特点二、广播及其传播特点三、电视及其传播特点第三节互联网及其传播特征一、数字技术与新媒体二、网络传播的媒介特征三、网络传播的主要类型1.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2. 网络中的群体传播3. 网络中的组织传播4. 网络中的大众传播第三章媒介内容生产第一节媒介内容生产的外部环境一、媒介制度1. 媒介制度及其功能2. 媒介制度的类型二、媒介产业1. 作为产业的媒介业2. 媒介产业的特点3. 媒介产业的全球化三、媒介组织1. 媒介组织的类型2. 媒介组织的结构3. 媒介组织的管理第二节媒介内容生产的流程一、报纸的生产1. 报纸的选题与策划2. 报纸的采访与编辑3. 报纸的版面设计4. 报纸的出版发行二、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1.广播电视节目的策划2.广播电视节目的采制和播出3. 广播电视节目的栏目化与频道化三、网络媒体的内容生产1.网络媒体平台的设计与维护2.网络媒体内容的采制和编辑第三节媒介融合时代的内容生产一、媒介融合与全媒体传播二、媒介融合对媒介内容生产的影响三、媒介组织结构的调整与生产流程的改造第四章媒介伦理与法规第一节媒介伦理知识一、媒介伦理概述1. 媒介伦理的理论渊源2. 媒介伦理的一般原则二、媒介伦理的失范1. 有偿新闻与新闻敲诈2. 媒介管理中的寻租腐败3. 媒介内容中的歧视与偏见4. 媒介内容中的文化与道德问题第二节媒介法规与政策一、媒介与公共生活的法规控制1. 媒介与国家安全:煽动、泄密、危害统一3. 媒介与社会秩序:谣言、暴力、色情二、媒介与权利1. 媒介与人格权利:名誉、隐私、肖像2. 媒介与著作权利:侵权、赔偿3. 媒介与言论权利:表达自由、隐性采访、信息公开三、媒介产业的政策与法规1. 报刊业管理规制2. 广播电视业管理规制3. 互联网行业管理规制四、媒介行业的自律与他律《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试内容:《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测试中新闻与传播史论基础知识部分参照《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内容;相关人文社科基础知识考察常识性基础,不指定范围。
2011年安徽研究生入学考试考试真题卷-21491

2011年安徽研究生入学考试考试真题卷•本卷共分为1大题50小题,作答时间为180分钟,总分100分,60分及格。
•一、单项选择题(共50题,每题2分。
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1.“六艺”作为主要教学内容,最主要的是____A.礼 B.乐 C.诗 D.书参考答案:A[解析] “六艺”作为主要教学内容,最主要的是礼。
2.标志着西周“学在官府”瓦解的是____A.官师分离 B.政教分离 C.私学兴起 D.官学消失参考答案:C[解析] 私学兴起,官学统治地位开始瓦解,学在官府被打破。
3.诸子百家众多,“三教九流”并存,其中被称为显学的是____A.儒、法 B.道、法 C.儒、墨 D.道、墨参考答案:C[解析] 儒、墨为显学,相对立。
4.开创我国古代民办高等教育先河的是____A.太学 B.书院 C.稷下学宫 D.精馆参考答案:C[解析] 稷下学宫开创我国古代民办高等教育先河,但实际上是为统治者服务的。
5.孔子最早提出“有教无类”,其理论基础是____A.人性善 B.人性恶 C.“人皆可以成舜禹” D.“性相近,习相远”参考答案:D[解析] “性相近,习相远”是孔子对人性的看法,其后一分为二,即善、恶。
6.我国古代最早的专门化教师是____A.官吏 B.士 C.卜筮者 D.祖先[解析] 士同西方的“智者”一样是古代的职业化教师。
7.提出“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理想的是____A.荀子 B.孟子 C.孔子 D.韩非子参考答案:B[解析] 孟子有关“大丈夫”的人格理想。
8.在人性论上,最早提出“性恶论”,并在以后得以发扬的是____A.荀子 B.孟子 C.孔子 D.韩非子参考答案:A[解析] 荀子主张人性恶,孟子主张人性善。
9.以主动、创造闻名,并以“强说人”姿态出现的学派是____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参考答案:B[解析] 这是墨家的典型特点。
10.电影《墨攻》集中展现的是____学派的思想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参考答案:B[解析] 最新的以电影形式反映墨家思想的作品。
2011年考研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理论与历史真题

2011年考研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理论与历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
1。
沉默的螺旋
2。
知识沟假说
3。
新闻专业理念
4。
时务体
5。
每周评论
6。
中国报学史
7。
洋旗报
二,简答
1。
宣传的七种策略
2。
大众媒介的受众分类
3。
1927年******新闻统制的主要措施,其核心是什么??
4。
简述邹韬奋的六刊一报
三,论述
1。
以网络推手为例,论述新闻炒作的表现,成因和危害,并谈谈如何整顿
2。
结合中国新闻实例,及拉斯韦尔和赖特的大众媒介功能学说,谈谈大众媒介的功能的理论
3。
1942年解放日报的《致读者》和1956年《人民日报》的《致读者》的发表背景,主要内容及异同。
2011年考研经验分享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2011年考研经验分享(部分二)关于史论的答题技巧,直到2010年经高人点拨之后,笔者才发现,原来答题真的是有技巧的。
以2010年史论第四题为例:题目:建国六十年来,我们对中国新闻媒介属性的认识经历了何种重大变化?这种重大变化为当代中国新闻实践带来什么样的积极影响?又带来什么样的新问题?你认为,这些问题在下一步的新闻改革中将如何解决?如果是09年考研,笔者的答题方法就是这样的:答:(一)重大变化:123……(二)积极影响:123……(三)新问题:123……(四)解决方法:123……但11年考研时,笔者都是这样答题的:建国六十年来,我国新闻媒介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关于新闻媒介属性的认识,则经历了由“报纸是阶级斗争工具”到“社会主义新闻媒介是面向大众以传播新闻为主的传播机构”,由新闻媒介只具有单一的上层建筑属性到“双重属性”的重大变化,而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公民社会进程的加快,新闻媒介的“公共属性”也已初现端倪。
1978年后,我国新闻界经历了拨乱反正,高扬新闻规律的旗帜,否定了“阶级斗争工具”论,重新肯定新闻事业是……传播机构,是……耳目喉舌,是……桥梁,从而从根本上防止、消除新闻媒介再次沦为……胡作非为工具……(见概论337页)。
1992年开始,我们重新认定新闻媒介的性质,确立了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虽然这只是对已经开始市场化的媒介进行的理论追认,但却带来了很显著的变化:12 3(见概论340页)。
新世纪伊始,“公共属性”的提出,从而强调了媒介为公民提供自由表达和沟通的功能,使媒介功能定位更加明晰,这也推动了整个公民社会的构建,促使媒介由培养“受众”,转而培养“公众”……当然,这些变化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新闻四害、水军泛滥、双重属性自身的矛盾、从业人员把权利当“权力”等)而解决这些问题,无疑需要各个方面齐心协力,主要有……(政府方面、媒介自身、受众自身、研究者的探索等)正如施纳姆所说“电视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但人类能否享受到它的好处,主要取决于我们运用她的智慧是否能与发明它的智慧并驾齐驱。
2011年传播学考研必备真题(2010年中国著名高校传播学真题汇总)

本文档汇集2010年全国13所著名高校新闻传播学考研真题: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祝愿大家在2011年传播学研究生考试中,取得好成绩!2010北京大学传播学传播学综合知识一、名词解释(5*6=30)1、观察研究法2、编码/解码理论3、“两级传播”模式4、公共领域5、移动媒体二、简答题(4*15=60)1、谈谈20世纪90年代以来媒介效果研究的发展。
2、什么是组织传播的丰裕媒介(Rich Media)和匮乏媒介(Lean Media)?结合其不同特性谈谈应用策略。
3、个人差异对传播效果有很大影响。
试用一个传播学理论分析传播过程中的个人差异。
4、什么是采访?什么是深度访谈?分别从事前准备、访问过程、资料处理、分析过程谈谈采访和深度访谈的差异。
三、论述题(2*30=60)1、定量研究中为什么要采用定类、定序、定距、定比变量?抽样调查和内容分析分别用于什么研究对象?2、2009年11月16日,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针对一些手机网站制作、传播淫秽色情信息活动不断蔓延的情况,下发了《关于严厉打击手机网站制作、传播淫秽色情信息活动的紧急通知》,要求就手机网站制作、传播淫秽色情等有害信息活动进行专项治理。
分析手机**站的利益链条构成,并分析对手机色情信息进行监管的必要性及措施。
大众传播一、名词解释(5*5=25)1、涵化理论2、公民记者citizen journalism3、媒介素养4、微博客5、再现representation二、简答题(5*10=50)1、谷歌(Google)的数字图书馆未经授权就扫描中国作家的作品,你怎么看待这一现象?2、谈谈人人搜索现象。
3、传统大众传播的管制方式有哪些?媒介融合给管理带来哪些挑战?4、大众媒介是公共领域的重要场所。
现代媒介的公共性体现在哪些方面?5、你是否同意国家立法实行网络实名制?谈谈你的理由。
新版安徽大学新闻与传播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

在很多年之前我从来不认为学习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那个时候我混迹于人群之中,跟大多数的人一样,做着这个时代青少年该做的事情,一切都井井有条,只不过,我不知做这些是为了什么,只因大家都这样做,所以我只是随众而已,虽然考上了一个不错的大学,但,我的人生目标一直以来都比较混乱。
但是后来,对世界有了进一步了解之后,我忽而发现,自己真的不过是这浩渺宇宙中的苍茫一粟,而我自身的存在可能根本不能由我自己来把握。
认识到个体的渺小之后,忽然有了争夺自己命运主导权的想法。
所以走到这个阶段,我选择了考研,考研只不过是万千道路中的一条。
不过我认为这是一条比较稳妥且便捷的道路。
而事到如今,我觉得我的选择是正确的,时隔一年之久,我终于涅槃重生得到了自己心仪院校抛来的橄榄枝。
自此之后也算是有了自己的方向,终于不再浑浑噩噩,不再在时代的浪潮中随波逐流。
而这一年的时间对于像我这样一个懒惰、闲散的人来讲实在是太漫长、太难熬了。
这期间我甚至想过不如放弃吧,得过且过又怎样呢,还不是一样活着。
可是最终,我内心对于自身价值探索的念头还是占了上峰。
我庆幸自己居然会有这样的觉悟,真是不枉我活了二十多个春秋。
在此写下我这一年来的心酸泪水供大家闲来翻阅,当然最重要的是,干货满满,包括备考经验,复习方法,复习资料,面试经验等等。
所以篇幅会比较长,还望大家耐心读完,结尾处会附上我的学习资料供大家下载,希望会对各位有所帮助,也不枉我码了这么多字吧。
安徽大学新闻与传播的初试科目为:(101)思想政治理论(204)英语二和(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或(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参考书目为:《新闻学概论》(第五版)李良荣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原理》石庆生。
《简明中外新闻事业史》(第二版)蒋含平、谢鼎新合著,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新闻评论教程》(第二版)马少华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报纸编辑学教程》郑兴东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真题
新闻传播史论
一、试论述默多克的国际新闻公司建立的背景,发展历程,特点,以及对世界新闻史的影响。
二、张季鸾先生在《本社同人的声明》中说:“而中国报原则上是文人论政的机关,不是实业机关。
这一点。
可以说中国落后,但也可以说是特长。
……假若本报尚有渺小的价值,就在于虽按着商业经营,而仍能保持文人论政的本来面目。
”这段话是在什么背景下说的,《大公报》是怎么实现商业经营与文人论政的,怎样看待《大公报》的“文人论政”。
三、辨析:
1、麦克卢汉的媒介三论。
2、客观性是不死的神。
3、新闻真实性的本质就是“本质真实”。
四、受众的权利有哪些?“作为市场的受众”与“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有什么不同。
怎么看待“作为市场的受众”?
五、“网络围观”与传统的舆论监督有什么关系,“网络围观”为何能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力?“网络围观”的利弊是什么?
新闻传播业务
一、用一个字或词语或者一句话概括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的核心。
并说明为什么。
二、拟写一个关于合肥水价上调听证会的采访方案
三、新闻评论评析。
说明论点、论据、论证的内在逻辑。
(文章是一篇1980年《人民日报》的一篇社论)
四、指出一则消息的问题。
消息的题目是“安徽人舍得下馆子”
五、消息写作:根据一个材料,将其改写成一则消息,不超过500字。
是(材料是关于梅县公推直选党员自己选书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