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内环路对城市环境影响评价
广州市环境保护局关于2017年度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环评工作存在问题的通报-穗环〔2018〕23号

广州市环境保护局关于2017年度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环评工作存在问题的通报正文:---------------------------------------------------------------------------------------------------------------------------------------------------- 广州市环境保护局关于2017年度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环评工作存在问题的通报穗环〔2018〕23号各区环保局,南沙区环保水务局,开发区行政审批局,广州空港委国土规划和建设局,各相关环评机构:为加强在我市开展环评业务的环评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监督管理,促进我市环评队伍健康发展,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36号)和《广州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考核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我局组织开展了全市环评文件质量抽查工作。
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一、环评文件存在的质量问题(一)广西圣川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国环评证乙字第2926号)。
《广州市翱翔娱乐有限公司凤凰传奇派对PTV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主持人龙水贵)存在的主要问题: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断面设置不合理,引用的现状监测数据错误,项目四至有误,排水去向不明,污水产生量、噪声源强核算不准确,多处存在前后不一致或笔误情况。
《广州泊通过滤膜科技有限公司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主持人龙水贵)存在的主要问题:水污染物影响及防治措施论述不完整,缺少对环境敏感点的影响分析。
《年产10W台家用电子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主持人龙水贵)存在的主要问题:未分析废气排放对周边主要敏感点的影响。
(二)深圳市宗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国环评证乙字第2860号)。
《黄阁汽车城南1号地块110kV输电线路迁移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主持人刘永兴)存在的主要问题:线路迁改前后部分敏感点基本情况描述不清,项目所在区域地表水体名称描述前后不一致,现有工程建设内容描述与实际情况不符,电磁环境影响预测有关参数设置不正确、敏感目标预测结果不明确。
广州南部地区(仑头至龙穴岛)快速路环境影响评价

前言根据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广州市力争在2005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15年将广州市建设成为中等发达的现代化中心城市。
对于东南部新城区的开发建设,在城市规划上,按照合理布局,优化结构,增强功能,组团发展的要求,调整城市布局,重点向东、向南发展,建设以城市快速道路主骨架路网连接,以岭南自然景观为特点,充分体现历史文化名城内涵,多中心、多组团的山水生态城市。
在城市功能布局上,加快建设南翼大组团(番禺区),在石基—东涌地区高标准规划建设现代化滨海新中心城区,在东部出海口滨海地带,规划建设新的大学园区;加快南沙龙穴岛深水港区建设,侧重发展国际港口贸易和现代物流产业、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工业、金融商贸和旅游服务业,把南沙建成滨海港口城区。
广州南部地区快速路,位于广州市南部,北接广州环城高速公路南环线。
新滘南路、黄洲大桥,南连龙穴岛深水港,中间先后与金山大道、清河大道、迎宾大道以及规划的珠江三角洲南环高速公路、广珠高速公路东线等多条快速路、高速公路相交,是广州南部地区未来道路主骨架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21世纪广州中心城区“南拓”,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性交通基础设施。
它地处广州“南拓轴”中心线,串联了一批基于IT和信息产业的新兴产业地区,北连广州科学城、琶州国际会展中心、广州生物岛,经广州大学园区、广州新城区,南接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龙穴岛深水港,区位优势突出。
它的建设为广州调整城市空间布局,重点向东、向南发展;把广州建设成为以岭南自然景观为特点的,充分体现历史文化名城内涵的,最适宜创业发展、最适宜居住生活的多中心、多组团的国际化区域中心城市;对衔接龙穴岛深水港区的疏港运输需要,推进南沙片区开发,促进广州社会、经济的更快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虽然广州南部地区(仑头至龙穴岛)快速路的建设意义重大,但在建设过程中和建成通车后,对沿途的环境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53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及粤人大[1994]第57号文《广东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建设项目必须执行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2001年11月,受广州市高速公路总公司的委托,广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承担编制《广州南部地区(仑头至龙穴岛)快速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工作。
(整理)广州市内环路广佛出口放射线工程

广州市内环路广佛出口放射线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广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二00二年十月建设单位:广州市中心区交通项目建设公司编写单位:广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所长:龚辉总工:崔侠项目负责人:许观甫编写:许观甫[(环评)岗证字第粤-03877 ] 俞华[(环评)岗证字第粤-03880 ]章金鸿[(环评)岗证字第粤-03678 ]黄晓珊[(环评)岗证字第-33086 ]辜小安[(环评)岗证字第铁-0780 ]梁秩燊[(环评)岗证字第粤-03858 ] 彭林(环评)岗证字第-13100]1.前言 (1)1.1目标 (1)1.2编制依据 (1)1.3.1评价范围 (1)1.3.2评价大纲 (2)1.3.3法规与标准 (3)2.项目概况和工程分析 (5)2.1广佛出口放射线在广州市交通规划中的地位和作用 (5)2.2线路设计和走向 (6)2.3主要立交 (6)2.4设计标准 (7)2.5道路结构 (8)2.6排水系统 (8)2.7绿化工程 (9)2.8建设规模与投资 (9)2.9主要技术指标 (10)2.10交通量预测年限 (11)2.11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分析 (12)2.11.1机动车尾气 (12)2.11.2噪声 (15)2.11.3污水 (16)3 环境现状与社会经济现状 (20)3.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20)3.1.1监测项目和监测时间 (20)3.1.2评价标准 (20)3.1.3环境空气监测结果与评价 (21)3..2噪声现状监测与评价 (22)3.2.1监测方法与监测布点 (22)3.2.2监测时间 (22)3.2.3声环境现状评价标准 (23)3.2.4声环境现状监测结果 (23)3.2.5 声环境现状评价 (23)3.3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24)3.3.1水质监测断面的布设 (24)3.3.2水质监测项目与监测结果 (24)3.3.3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25)3.4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26)3.4.1陆生植物现状 (26)3.4.2水生生物 (28)3.5景观现状调查与评价 (30)3.6地质地貌 (31)3.7地下水情况 (32)3.8气象 (32)3.9河流水文 (32)3.10土壤植被 (32)3.11社会经济状况 (33)3.12农业状况 (33)3.13文物古迹 (33)3.14环境保护目标 (34)4 施工期间对环境的影响评价 (36)4.1施工期间水土流失和生态景观观的影响分析 (36)4.1.1施工期间水土流失区域及影响分析 (36)4.1.2施工期间的生态景观影响分析 (36)4.2施工期间的噪声影响分析及治理对策 (37)4.2.1评价范围和标准 (37)4.2.2施工设备噪声强度调查 (37)4.2.3放射线施工期间噪声影响预测 (38)4.2.4施工期间噪声影响评价 (39)4.2.5施工期间噪声影响防治对策建议 (40)4.3施工期间环境空气质量影响分析及治理对策 (41)4.3.1施工期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41)4.3.2施工期环境空气污染的防护措施 (42)4.4施工期水环境影响分析及防治措施 (43)4.4.1施工期水环境影响分析 (43)4.4.2施工期污水防治措施 (43)4.5施工期固体废物影响分析及措施 (45)4.5.1施工期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45)4.5.2施工期固体废物防治措施 (45)4.6施工期生态景观的保护措施 (46)5 广佛出口放射线营运期环境影响评价及其防治措施 (47)5.1环境空气质量影响评价 (47)5.1.1评价因子及源强 (47)5.1.2污染气象特征 (48)5.1.3大气污染物排放影响预测 (53)5.1.4模拟预测结果 (57)5.1.5环境空气质量影响评价 (69)5.1.6评价小结 (72)5.1.7大气污染防治对策 (73)5.2声环境影响评价 (76)5.2.1噪声评价标准 (76)5.2.2道路交通噪声预测方法 (77)5.2.3铁路噪声预测与评价 (89)5.2.4广三铁路噪声和广佛出口放射线交通噪声对沿线敏感点的影响预测 (96)5.2.5交通噪声防治措施及对策 (99)5.3水环境影响评价 (106)5.3.1水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 (106)5.3.2评价因子的确定 (106)5.3.3污染物排放源强 (107)5.3.4水环境影响预测 (107)5.3.5水环境影响评价 (109)5.3.6事故性和对水环境影响风险分析 (119)5.3.7水污染防治措施 (121)5.4振动类比分析 (122)5.5日照类比分析 (122)5.6内环路七条放射线对环境影响的概述 (123)5.6.1声环境的影响和防治措施 (123)5.6.1.2防治措施 (124)5.6.2环境空气影响和防治措施 (125)5.6.3对水环境的影响和防范措施 (127)5.6.4对生态影响 (127)5.7内环路对环境影响的回顾 (128)6.替代方案及其环境影响 (130)6.1广佛出口放射线路走向比选 (130)6.2芳村立交~黄歧立交线路布设比选 (130)6.3拟选线路建高架或走地面两种实施方案比选 (131)6.4环境影响分析 (132)6.4.1珠江大桥路段环境影响分析 (132)6.4.2芳村大道立交~黄歧立交段环境影响分析 (132)6.4.3拟选线是建高架路和走地面环境影响对比分析 (133)7 地拆迁及其对居民生活影响 (133)7.1有关移民搬迁、安置的政策、法规 (133)7.2被征用的土地概况 (133)7.3工程征地拆迁数量及费用预算 (134)7.4移民的安置及动迁前后生活变化 (137)7.4.1受影响的居民家庭 (137)7.4.2受影响的居民家庭的安置政策 (137)7.4.3住宅安置区(点)的设置原则 (138)7.4.4脆弱人群的特殊恢复措施 (138)7.4.5安置效果分析 (138)7.4.6受影响的商铺 (139)7.5受影响的公益文化设施(单位) (139)8.公众参与 (140)8.1公众参与的目的和意义 (140)8.2第一次公众参与调查 (140)8.2.1调查方法与内容 (140)8.2.2公众意见调查结果与统计 (141)8.3第二次公众参与调查 (144)8.3.1调查方法与内容 (144)8.3.2公众参与的具体意见 (144)9.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控计划 (147)9.1环境管理机构 (147)9.2环境管理职责 (147)9.3环境管理 (148)9.3.1施工期环境管理 (148)9.3.2运行期环境管理 (149)9.4环境监测计划 (149)9.4.1监测项目、采样频率和时间 (149)9.4.2监测方法和监测机构 (150)9.4.3监测数据分析和管理 (150)10.结论和建议 (151)10.1建设广佛的作用和意义 (151)10.2沿线的环境质量现状 (151)10.2.1沿线的主要敏感点 (151)10.2.2空气质量现状 (151)10.2.3声环境质量现状 (152)10.2.4水环境质量现状 (152)10.2.5生态景观环境现状 (152)10.3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153)10.3.1施工期噪声影响 (153)10.3.2施工期对水环境影响 (153)10.3.3施工期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 (153)10.3.4施工期的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153)10.3.5施工期对生态景观环境的影响 (153)10.4运行期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154)10.4.1环境空气质量影响 (154)10.4.2噪声的影响 (155)10.4.3水环境质量影响 (155)10.5减缓环境影响的措施和建议 (156)10.5.1噪声 (156)10.5.2机动车尾气 (157)10.5.3环境管理 (157)10.6综合评价结论 (157)1.前言随着内环路和外环高速公路的建成,需要按修建内环路各向的放射线把这两大系统连接起来,疏导阻塞依然严重的市区交通,目前广州内环路已建成东、东北、西北和南向4条放射线,较好解决了这些方向交通阻塞问题,广州西部周边地区是经济发展最活跃地区,进出口的交通压力最大,建设广佛出口放射线有助于解决市中心区西部交通阻塞,改善市中心区环境质量,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促进广州与佛山之间的交通与经济发展的联系。
广州城市交通概况

从广州地铁一号线1999年6月28日至2000年8月31日试运营14个月的统 计指标来看,共开行列车98240列次,行车里程180.47万公里,运送 乘客7376万人次,最高日客流量38.7万人次。
2、内 环
路
内环路工程是广州市中心区交通项目的重要子项,主线全长26.7 公里,其中高架路段长约20.26公里,占75.8%,为部分双向6车 道,全线共设12座立交和27个匝道,设计速度60KM/h(困难路段 50KM/h),工程投资估计约67亿元,于2000年1月28日全线正式 通车。内环路是,是广州市快速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主 要是:按照道路功能分级,系统渠化原则,建立中心区交通屏障, 减轻市中心区交通压力,缓解中心区交通。内环路的建成,为广 州市形成环形加放射线的主骨架道路系统提供依托,将可分流大 量市中心区的交通,使市中心区平均车速提高30%,车辆废气降 低超过一半,整个市区的各项环评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对 改善市中心区交通条件、减少市中心区环境污染将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也将利于带动周边的土地开发与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经济 和社会效益。
二、主要交通设施
1、广州市地铁一号线
广州市地铁一号线西起西朗站,东至广州东站,全长 18.5km,沿线设16座车站,沿途经花地大道、珠江隧道、 宝华路、华贵路、中山路、体育西路、体育东路,穿越了 城市中心大组团两个中心区--旧城中心区和珠江新城中心 区,连接芳村、荔湾、越秀、东山、天河五个行政区,形 成了贯穿城市中心大组团的地下客运交通大动脉。地铁一 号线自93年12月28日开始动工,1997年6月28日开通西 朗至黄沙段5.4公里,1999年6月28日全线开通试运营。 据国家验收委员会认为,该线设计合理,工程质量良好, 装备技术先进,节约投资4.53亿元,已实现的运载能力 超过开通初期的设计标准,综合水平居于国内领先。
广州市环境保护局关于印发广州市不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工程建设项目名录的通知

广州市环境保护局关于印发广州市不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工程建设项目名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州市环境保护局•【公布日期】2018.12.21•【字号】穗环规字〔2018〕4号•【施行日期】2019.01.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环境影响评价正文广州市环境保护局关于印发广州市不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工程建设项目名录的通知穗环规字〔2018〕4号市空港委,各区环保局,广州开发区行政审批局,南沙区环保水务局、行政审批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的通知》(国办发〔2018〕33号)和《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穗府〔2018〕12号)有关工作部署,进一步深化环境影响评价“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我局制定了《广州市不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工程建设项目名录》,现予印发实施。
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可径向我局反映。
广州市环境保护局2018年12月21日广州市不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工程建设项目名录第一条为深化环境保护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服务民生工程建设,促进小微企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等规定,制定本名录。
第二条列入本名录的工程建设项目,在广州市辖区内无需办理环境影响评价手续,也无需办理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手续(含本名录颁布实施时已审批环评文件但未投入使用且未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建设项目)。
第三条列入本名录的工程建设项目,在建设或运营过程中应遵守国家及省、市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定,接受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在建设或运营过程中发生变更、调整并出现不符合本名录情形的,应当立即停止建设或运营,及时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按其要求办理。
第四条本名录自2019年1月1日起实施,有效期3年。
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区域限批工作程序规定

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区域限批工作程序规定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广东省生态环境厅(以下简称“我厅”)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区域限批工作程序,切实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障群众生态环境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区域限批管理办法(试行)》等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我厅实施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区域限批工作。
第三条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区域限批管理办法(试行)》第三条规定的下列情形之一的地区,我厅暂停审批有关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一)对在规定期限内未完成国家确定的水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土壤环境质量考核目标的地区,暂停审批新增排放重点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二)对未完成上一年度国家确定的重点水污染物、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或者未完成国家确定的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控制目标的地区,暂停审批新增排放重点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三)对生态破坏严重或者尚未完成生态恢复任务的地区,暂停审批对生态有较大影响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四)对违反主体功能区定位、突破资源环境生态保护红线、超过资源消耗和环境容量承载能力的地区,暂停审批对生态有较大影响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五)对未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即组织实施开发建设规划的地区,暂停审批对生态有较大影响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六)其他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规定要求实施区域限批的情形。
第四条生态环境监察一处(以下简称“监察一处”)归口管理和组织实施我厅区域限批工作,负责汇总限批建议,办理报审手续,起草限批决定文书,组织实施区域限批决定,监督地方生态环境部门落实区域限批管理要求。
负责污染防治、总量控制、生态环境保护、应急管理、生态环境执法、生态环境保护监察工作的相关处室或者派出机构(以下简称“相关处室”)负责认定限批情形,提出限批、解除限批或者延长限批建议,以及限批期间的整改督查和现场核查。
广州城市交通概况

为配合市政府对广州火车站的整治部署, 对进入车站广场的多条线路进行抽疏调整和车 站搬迁;为配合黄浦大道扩建以及内环路放射 线施工,调整公交线路67条;为配合文德路、 人民南市政工程施工,调整线路62条。此外, 还新增公共汽车线路6条,分别为136、137、 138、139、屋村巴士515、永兴村巴,以及 109、110两条电车线路。新线主要服务于天 河、白云、海珠区的新建成区,极大地改善了 这些地区的公交服务。
广州城市交通概况
一、总体概况
1、取得的成绩: "九五"期间,政府对公共交通固定资产投资为4.89亿 元。2000年底,全市公共汽、电车共有5645辆,比 1999年净增加270辆,增幅达5.0%,其中原市属八区线 路汽、电车4962辆,比1999年增加211辆,增幅4.4%。 番禺区公共汽、电车142辆,花都区66辆。全市客轮69 艘,与上年持平。 2000年原市属八区出租汽车运营车辆数达到15622 辆,比1999年增加179辆,其中出租小汽车15530辆, 比1999年增加164辆。番禺区出租车数量470辆花都区 出租车104辆。
二、主要交通设施
1、广州市地铁一号线
广州市地铁一号线西起西朗站,东至广州东站,全长 18.5km,沿线设16座车站,沿途经花地大道、珠江隧道、 宝华路、华贵路、中山路、体育西路、体育东路,穿越了 城市中心大组团两个中心区--旧城中心区和珠江新城中心 区,连接芳村、荔湾、越秀、东山、天河五个行政区,形 成了贯穿城市中心大组团的地下客运交通大动脉。地铁一 号线自93年12月28日开始动工,1997年6月28日开通西 朗至黄沙段5.4公里,1999年6月28日全线开通试运营。 据国家验收委员会认为,该线设计合理,工程质量良好, 装备技术先进,节约投资4.53亿元,已实现的运载能力 超过开通初期的设计标准,综合水平居于国内领先。
广州市环境保护条例

广州市环境保护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1997.06.20•【字号】•【施行日期】1997.09.01•【效力等级】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市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广州市环境保护条例(1996年12月18日广州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1997年5月31日广东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批准1997年6月20日公布1997年9月1日起施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实行环境质量行政领导负责制。
制定政府环境保护任期目标及年度实施计划,将其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四条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应组织制定和完善环境保护总体规划。
编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国土规划、乡镇建设规划应当符合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
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制定城市发展和行业发展规划、区域开发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时,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论证。
第五条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科技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应当优先安排清洁生产、节能降耗、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等重大环境科研课题,鼓励推广、应用环境保护科研成果。
第六条市、区、县级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内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市环境监理机构依照本条例规定履行监督管理职责。
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各自职能对环境污染防治和资源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环境保护管理职责分工第七条市、区、县级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一)执行和监督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二)拟订和监督实施环境保护规划、计划;(三)组织对城市发展和行业发展规划、区域开发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等重大决策的环境影响论证;(四)监督检查防治污染设施的使用情况、行使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权、对征收排污费和超标准排污费实施监督管理;(五)组织开展环境监测、科研和宣传教育工作;(六)调查处理环境污染事故,调解环境污染纠纷,查处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七)协调、督促、检查有关部门依法实施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落实防治环境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八)依法进行其他监督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1999-12-09;修订日期:2000-04-27作者简介:金辉(1965-),男,籍贯贵州,讲师,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水环境学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广州市内环路对城市环境影响评价金 辉,李榴芬(中山大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学院,广东广州 510275)摘 要:对广州市内环路工程进行分析,以内环路沿线地区为重点研究区域,根据内环路高架桥的设计与内环路沿线生态景观现状,从城市整体景观与生态角度出发,对内环路对广州市城市生态景观影响作出评价。
认为广州市内环路工程对广州市城市生态景观影响有: 1.内环路建设塑造了广州市中心区城市新景观; 2.破坏局部地段现有的视觉景观及生态环境; 3.由于高架路对阳光的遮蔽作用,日照环境质量总体水平比无内环路时下降,改变了沿线植物生态系统结构。
关键词:内环路;生态;景观;广州市中图分类号:X 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21(2000)04-0291-03 内环路工程是广州市中心区内一条连续性的高等级环市道路,全长2617km ,将广州市中心区包围在内,连同线路所包围的市区面积为41111km 2。
内环路的主要功能,一是为进出市中心区的中长路距离机动车提供分流和快速疏通的道路;二是为不需进出市中心区的机动车提供一条连续性高速通道,以减少市中心不必要的过境性交通流量。
其基本线路是六二三路—黄沙大道—南岸公路—环市西路—环市中路—恒福路—梅东路—中山一路—东华路—江湾大桥(及海印大桥)—洪德路—人民桥—六二三路。
内环路工程对环境影响有两方面的因素。
一是内环路本身对城市生态、景观等产生影响;二是内环路建成后机动车辆交通流量变化引起周边地区的环境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近年来高等级公路在大中城市不断出现,高等级公路对城市环境的影响问题也广被关注[1]。
本文仅就内环路对城市生态及景观影响进行研究,以内环路沿线地区为重点研究区域。
据国内外交通干道环境影响评价经验[2],重点区域主要在内环路周围环境100~300m 范围内,垂直高度在路面高50m 内。
根据内环路高架桥的设计(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可行性研究报告》)与内环路沿线生态景观现状,从城市整体景观与生态角度出发[3],对内环路对城市生态景观影响作出评价。
1 内环路对城市景观影响111 对城市道路景观影响内环路工程全长2617km ,高架路占9417%(含跨江大桥),是城市交通从平面向空间发展,从二维向三维的扩展和延伸。
内环路高架连续贯通广州市城市中心区边缘,形成环状的线路。
高架桥的设计在视觉上要求上部构造产生一种委婉的曲线美,下部构造产生一种刚毅、稳重和安全感。
同时在设计上考虑了视觉上整体的统一和局部的灵活,采用轻巧的造型和明朗的色彩,力求与自然环境协调,产生一种“婉如天成”的感觉。
采用纤细的墩柱造型,轻巧的上部构造,明朗的色彩,使之富时代气息;整个线路线性流畅,避免突变折角;利用有艺术构思的栏杆和错落的绿化带,体现浓郁的南方城市气息。
如能达到设计效果,则将在景观上形成围绕城市中心区的环状立体建筑,加上绿化带的建设,宛如广州城市的美丽绸带。
因此内环路建设塑造了广州市城市新景观,形成新广州城市标志形象。
112 对临街景观影响内环路建设造成沿线大量拆迁,对临街景观影响较大。
在房屋密集而拆迁量较大的旧城区,如六二三路、南田路等路段,拆迁后临街建筑破旧、立面不规整,景观效果很不理想,需要整饰、改建以求改善、美化。
而另一方面,由于建设内环路,许多路段沿线拆除大量的临时建筑、违章建筑,有利于沿线的环境美化。
因此,内环路建设对沿线临街景观实际上产生了改造、整治、美化的推动力,正可与政府一年一小变的举措相配合,有利于城市景观美化。
但这就提出了改造所需的资金,在一定意第20卷 第4期2000年12月 热 带 地 理TROPIC A L G E OG RAPHY V ol 120,N o 14Dec 1,2000义上可以说是增加了环境成本。
113 内环路高架桥路与临街建筑的协调内环路主要线路大部分经过建筑密集的旧城区,且采取高架桥形式,由于原有建筑与拆迁的限制,道路红线宽度普遍较小,高架路与沿线建筑物之间距离小,从而在道路与建筑物关系协调上出现较大困难。
基本上,用地空旷路段(如西环)及高层建筑集中路段相对容易处理,而旧城区建筑密集路段则较难协调。
114 对城市绿化景观影响内环路沿线现状绿化情况较差,除沿线越秀、荔湾、东湖、青年、麓湖、草暖、兰圃等公园外,沿线很少集中的公共绿地,大部分路段几无道路绿化。
内环路建成后有可能改变这种状况:第一,沿线违章临建的拆除、沿街景观的整饰等,部分用地将有可转为绿化用途,特别是桥头、立交位置以及一些边角地将改造成为绿地。
第二,如果论证充分、规划完善、决策坚定、实施得力,内环路沿线有望建设一条环城绿化带。
这种设想实现难度当然很大,但如果能够实施,则对广州城市景观美化与生活环境改善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内环路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211 对沿线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的影响内环路9417%路段为高架路,因此在内环路所经地段,由于高架路对阳光的遮蔽作用,日照环境质量总体水平比无内环路时下降。
高架桥下日照减少或无日照,影响桥下阳生植物光合作用,从而影响桥下树木、花卉的生长,桥下环境适宜阴生植物生长,因而从总体上改变了内环路沿线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
212 对沿线公园生态系统影响内环路沿线两侧300m内共有11个公园,分别是:1)西环段:沙面公园,荔湾湖公园,青年公园;2)北环段:草暖公园,兰圃,越秀公园,麓湖公园;3)东环段:广州动物园,东山湖公园,海印公园;4)南环段;海幢公园。
上述11个公园在内环路两侧300m范围内绿地总面积为21013km2,公园绿化率为81134%。
内环路从生态角度考虑对沿途公园的植物生态系统整体影响不大。
但据“七・五”攻关课题结论[4],机动车辆尾气对街道沿途两侧树木有影响,使其生长不良、枝叶变异等。
对东环段的广州动物园,从沙河桥至水禽湖的500m段是纯动物栖息区。
内环路的交通噪声和尾气排放会对园内动物的生理、生长产生一定影响。
目前在设计上虽考虑地面路通过、建声屏障和铺设吸声路面等措施,但仍会有一定影响,须在运行过程中不断研究改进。
3 对敏感点生态景观影响311 省人大常委会门口此点位于中山一路路段,目前存在两条高低道路(原旧铁路路基改为机动车辆道路与原道路并存使用)。
高架路设计基本于路面中线南侧10m处,与人大门栏相距不足40m,与人大大楼相距90m,高架路结构设计上要求与省人大环境协调。
高架路经过此路段,影响省人大门口的视野,使省人大门口显得较紧迫有压抑感,破坏了省人大的肃穆气氛。
同时高架路建设需砍伐部分树木,破坏生态环境。
因此,内环路建设对省人大生态和景观造成一定影响。
312 沙面文物保护区位于六二三路段沙基涌南岸沙面岛,沿岸植有蒲桃、樟树、大叶榕和细叶榕等,风景优美,郁郁葱葱,被列为树木保护区。
同时沙面又是近代世界各地不同建筑风格的外国领事馆、教堂、银行、别墅的聚集区,1992年被确定为广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区。
沙面南侧有白天鹅宾馆架设的高架车道,阻隔了白鹅潭的江面景色。
现有六二三高架路与南侧高架路南北相压,对沙面景观造成极大损害。
现内环路若再建高架路或拓宽现有高架路都将会在景观上增加沙面岛的压抑感,将影响沙面的景观特色。
因此,此路段应考虑地面道路通过。
313 广州动物园位于东环路段。
动物园东侧单以绿树屏障未能达到动物园主要动物栖息地的降噪、减干扰要求,根据动物饲养场的具体分布,建议自沙河桥下象南500m路段采用目前具内凹形的线路为隧道式道路,减少园外路面车流对飞禽回聚的影响。
其南825m 至环市东路按地面道路铺设,增宽绿化带至3m,建造缠绕植物栏,对生态和景观的保护是有利的。
隧道上面可铺土层,种植灌木及花卉,与动物园景观相协调。
314 宝岗北路(T13)段宝岗北路是新开设的路段,景观上东段预留36 m路面,已建楼宇5层呈厢廊型,为中、西段展示292 热 带 地 理 20卷了未来道路的模式,中、西段规划楼宇将比东北部段高,以海珠区商住楼规划模型计,两旁楼宇为5~10层或更高,预测宝岗北路触江南大道交叉段外,全为厢廊型景观。
江南大道交叉段从香满楼酒家飞绕广东供销大厦前进如广州市第二工人文化宫北面及穿过海洋水产厅招待所与办公大院道路,对城市生态、文化娱乐场所有破坏和干扰。
由于道路较狭窄,因此与江南大道相汇处较为紧迫,高架路所经之处为人口密集商业区,高架路的经过将难与原有景观协调,势必破坏原有格调。
此外,西环路黄沙大道路段的广州市第一中学等文教敏感段和恒福路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等医疗卫生敏感段在景观与生态方面,高架路基本无影响。
4 结论根据前面部分的分析,对广州市内环路工程项目在城市生态及景观方面的影响作出以下结论。
411 塑造城市新景观以高架路为主体的内环路加上沿线绿化带的建设,从整体上塑造广州城市新景观,形成广州城市中心区标志之一,有利于广州城市景观美化和生活环境改善。
这是内环路项目对城市景观环境的正效应。
412 影响沿线景观改变了内环路沿线原有的道路景观和临街景观,局部地段由于内环路高架路的影响,原有视觉景观遭到破坏(如省人大常委会门口、沙面文物保护区和宝岗北路段等),景观环境质量下降。
413 影响沿线植物生态系统结构高架桥下,由于高架桥的蔽阳作用,高架桥下的阳生植物(树木、花卉)光合作用减弱,不利生长,而利于阴生植物生长,从而改变沿线植物生态系统结构。
414 影响动物园东侧饲养动物内环路东环路段汽车尾气、噪声影响广州动物园东侧栖息的动物。
参考文献:[1]张玉芬.高等级公路建设与环境协调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J ].交通环保,1999,20(1):28-30.[2]王慧觉,曾德芳,陈方先,等.污染源概念和公路污染源界定[J ].交通环保,1999,20(1):31-33.[3]陆雍森.环境评价[M].第2版.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478-481.[4]唐永銮.广州汽车尾气污染的动态规律及对策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17-38.A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THE INNER RING R OAD ON URBAN ECOLOG YAN D LAN DSCAPE IN GUANGZH OUJ I N Hui ,LI Liu 2fang(College o f Earth &Environment Science ,Zhongshan Univer sity ,Guangzhou 510275)Abstract :T he inner ring road is a high 2class road surrounding the downtown area of G uangzhou.I t is 2617km in length ,and is m ostly elevated.T he in fluences of the inner ring road on urban landscape and ecology in G uangzh ou are studied.Because the road is annular and overhead ,a new urban landscape will emerge in G uangzh ou City.T he frontage landscape along the inner ring road will be changed ,the landscape quality along s ome sections of the road will be degraded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plant ecosystem along the road will alter.K ey w ords :Inner Ring R oad ;E cology ;Landscape ;Im pact3924期 金 辉:广州市内环路对城市环境影响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