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研究性学习对联文化底蕴共16页文档
对联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对联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起源于古代的壁画题字和法书对联。
它通过对仗、对称和平衡的方式,以简洁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意蕴,被广泛应用于庆祝节日、喜庆婚丧等多种场合。
本文将深入探讨对联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其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对联的起源对联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的壁画题字就是对联的雏形。
壁画题字常常出现在宫殿、寺庙等重要建筑物上,用以表达美好的祝愿和寄托人们的祈福心愿。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形式逐渐演变成了对联。
二、对联的发展对联的发展与文化的传承密不可分。
从最初的宗教上下句对称、对仗的祝福祷文,到宋代文人的文人雅趣使得对联变得更加细腻,形成了宋词的艺术特色,对联的发展不断延伸。
明清时期,对联进入百姓生活,成为庆祝喜庆和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一种方式。
到了现代,对联的应用更加广泛,不仅出现在建筑物上,也常常出现在年画、书法作品、广告等各种场合。
三、对联的文化内涵1. 表达祝福和美好愿景:对联的文字必须简练精炼,用寥寥数字,表达出丰富的祝福和美好愿景。
这种“用意于言而言者法”使得对联成为寄托人们美好心愿的一种方式。
2. 显示文化智慧:对联的创作不仅仅是文字的搭配,它还需要融入作者的文化修养和智慧。
丰富多样的对联形式,从对仗、对称到押韵、变体,都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才情和智慧。
3. 弘扬民族精神: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内涵。
它可以表达家国情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加深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4. 点缀生活文化:对联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点缀生活的一种方式。
在年节、喜庆婚丧等重要时刻,人们用对联来装饰场景,给生活增添喜庆和美感。
对联的存在让生活更加有序、庄重。
结语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对联的学习和传承,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并将其发扬光大。
关于对联的研究报告

关于对联的研究报告中华名族历史悠久,有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都是古代人民辛勤创造的宝贵财富,是祖先们的聪明和智慧的结晶。
对联就是其中独具风格的一种艺术,是祖国文化艺术园中的一朵奇葩。
它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素为人们喜闻乐见。
我们应了解其中的知识并发扬传承,我们以对联为主题进行此次研究性活动学习。
经过四天的研究学习和实践调查,我们对对联的文化有了基本了解,感受到了其中的奥妙与蕴藏的文化与知识。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工进行研究学习:目的:了解对联的过去和现在,了解对联的形式、类型和特点。
具体内容:⑴访谈老师,采访社区写对联的人或自己的亲人。
⑵利用网络和图书馆查找资料。
⑶整理和讨论收集到的资料。
目的:搜集自己家附近的对联及对联故事,并将搜集到的对联分类整理成册。
具体内容:⑴到家附近的社区、工厂、整理机关单位、商店、寺庙、旅游景点等地搜集对联及关于对联的有趣故事。
⑵将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
⑶在组内交流展示。
目的:整理搜集到的资料,制作幻灯片结合几天的工作写出研究报告。
(1)将幻灯片在班级交流展示我们对对联的历史和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之一,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
对联即“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
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
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
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关于对联的研究报告

关于对联的研究报告《对联的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对联是一种以字为媒介,以对仗、对偶、对法为主要特征的文学形式,广泛流传于中国社会各个领域。
然而,对联的研究在现代学术界相对不足,需要更深入的探讨。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对联的起源、发展、演变以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通过系统的调研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对联的特点、形式和艺术价值,对对联的推广和创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实地调查和专家访谈等方法,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深入研究对联。
四、研究内容1. 对联的起源与发展: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经过漫长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研究将对对联的起源、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
2. 对联的形式与特点:对联具有一定的形式规则,包括对仗、对偶、对法等。
本研究将通过对大量对联的分析,总结其形式和特点。
3. 对联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研究将探讨对联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4. 对联的推广与创新:针对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研究将探讨如何推广对联以及对联的创新形式,以保持其活力与吸引力。
五、预期成果本研究将形成一份详尽的研究报告,包括对联的起源与发展、形式与特点、地位与影响、推广与创新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和结论。
通过本报告的发布与传播,有望为对联的研究与传承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六、研究意义对联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重要的学术与文化价值。
本研究的开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与传承对联的传统文化,推动对联的创新与发展,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推广。
七、研究计划本研究计划历时一年,包括文献调研、实地调查、分析整理、报告编写等环节。
将与相关研究机构、专家学者展开交流与合作,力争取得全面、系统的研究成果。
八、参考文献1. 李敖. 对仗诗之对联,相如对,联想式对仗和对仗诗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J].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61-165.2. 王勇. 对联的几个文化视角与审美规约[J]. 异端与戏言,2006,9(3):1-9.3. 张三丰. 中国文化的象征之美探析[J]. 中国文化研究,2008,(2):198-208.。
对联文化之研究性学习

对联文化对联的起源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新桃” 和“ 旧符” 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
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 神荼(tu) ”和“ 郁垒” 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
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
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 )在公元964 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
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 桃符” 。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
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
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
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习俗 .最早的一副对联公元964 年(后蜀广政二十七年)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突然下了一道命令,要群臣在“ 桃符板” (画有神像的桃木板,旧时认为可以避邪)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
可是,当群臣们把对句写好给孟昶过目时,孟昶都不满意。
于是,他亲手提笔,在“ 桃符板” 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我国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幅最早的春联。
关于对联的研究报告

关于对联的研究报告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由两句相对称、呼应和对称的词句构成,一般有七言、五言、四言等形式,被广泛应用于中国的文学、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
对联不仅富有诗意和文化内涵,还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感染力,因此备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本报告将从对联的起源、发展和艺术特点等方面进行详细研究和分析。
一、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对联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是一种祭祀祖先的文化活动中常见的形式。
随后,经过商代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对联逐渐演变成一种以文化传播为目的的独立形式,成为诗文艺术的一环。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联逐渐发展成为文人雅士交流思想、抒发情感和传递文化内涵的工具。
二、对联的艺术特点1. 平仄对称:对联的两句词句的平仄关系要相对称,既要求字数上的平衡,又要求声调上的协调。
2. 意义呼应:对联的两句词句之间要有意义上的呼应,内容要有一定的关联性和联系。
3. 巧妙翻译:对联通常采用翻译、对仗的方式来表达意义,运用比喻、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使对联更富有诗意。
三、对联的分类及应用对联按照字数的不同可分为七言、五言、四言等。
七言对联以显得庄重和雄壮,常用于官场、学堂、寺庙等场合;五言对联以平易近人和流畅为特点,常用于家庭、商店等场合;四言对联则以简洁明了和活泼轻快见长,常用于人们的日常交流。
对联的应用十分广泛,既用于书法和绘画的装饰,又用于对联鉴赏和比赛。
人们常在节日、喜庆场合挂对联,以寄托美好祝福和表达情感,对联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符号之一。
四、对联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对联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才情和韵味,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底蕴。
对联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通过对联的学习和欣赏,可以增加文化知识和审美能力,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能力。
总之,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和表现形式。
通过对联的研究和学习,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对联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对联中的文化底蕴

对联中的文化底蕴高2012级43班苏攀月指导老师:对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它广泛深入民间,无论是春节贴在门上激情满纸的春联,结婚时用的喜气洋溢的喜联,还是情深意厚的挽联,都为人们喜闻乐见。
那么对联是怎样一种文学形式呢?我查阅资料后做了以下研究报告。
一、形式独特,其妙有三(一)对仗严谨1.对联要求充分利用汉字的特点,做到整齐美观。
上下联要求字字相对,即字数完全般不可一多一少,有长有短。
上联出现过的字下联也尽量不要出现。
2.不仅如此,还要要求词语对仗,上联是几个词,下联也应是几个词,字数也要完全相等。
词语讲对仗,要求上下联词语的虚实要对应,即: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
(这里讲的实词是指一切实物的名称,其余都叫虚词,与现汉中的实词和虚词不尽相同)3.在虚实相对的同时,还要要求词性完全相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
4.特殊的,在一些特定场所或情形,可以令辟蹊径,适当打破以上规则,如挽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就对大军阀袁世凯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批判。
(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而在一些对联中,按照骈体文句法来,“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是必须在同一位置上的。
(二) 声律和谐对联不仅要求对仗工整,同时还讲究字音平仄协调。
《习对歌》说:“平对仄,仄对平”即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古汉语中: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现代汉语中:平:一和二声;仄:三和四声)而怎样排放是有规则的,这里就不赘述。
(三) 示意完美人们往往通过一副对联把自己的感受抒发出来,或写景,或抒情,或言志,或叙事。
所以,每一副对联都有一个完美的示意。
同时,上下联的意思必须有一定的联系。
从上下示意的关联看,大致有以下几种:1.串对串对就是上下联所说明的问题,意思是顺承的;下联是上联意思的继续和补充,同时,深化上联主题。
例如陈毅元帅写给鲁迅先生的挽联:要打叭儿落水狗,临死也不宽恕,懂得进退攻守,岂仅文坛闯将?莫做空头文学家,一生最恨帮闲,敢于嬉笑怒骂,不愧思想权威。
对联文化实践研究报告(2篇)

第1篇一、引言对联,又称对子、门对、春联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文学形式。
它以对仗工整、韵律协调、内容丰富、寓意深刻而著称。
对联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语言智慧,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对联文化,我们组织开展了对联文化实践活动,现将实践情况及成果报告如下。
二、实践背景1. 对联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逐渐受到冷落,对联文化也不例外。
为了使对联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我们希望通过实践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对联文化。
2.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对联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通过学习对联,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3. 增强民族凝聚力对联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弘扬民族精神。
三、实践内容1. 对联知识普及我们组织了一系列的讲座和培训,邀请专家为大家讲解对联的历史、特点、创作技巧等,使大家对对联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2. 对联创作实践在专家的指导下,学生们进行了对联创作实践。
他们根据不同的主题,如节日、自然、人生等,创作出了一批优秀的对联作品。
3. 对联展览展示我们将优秀的学生对联作品进行展览,同时举办对联知识竞赛,以展示对联文化的魅力。
4. 对联进社区我们将对联文化带到社区,为社区居民讲解对联知识,开展对联创作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对联文化中来。
四、实践成果1. 提高学生对对联文化的认识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们对对联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他们的文学素养。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联创作实践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能够在短时间内构思出富有创意的对联作品。
3. 增强民族凝聚力对联文化进社区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对联文化,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4. 促进文化交流我们的实践活动吸引了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参与,促进了文化交流。
五、总结与展望1. 总结本次对联文化实践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还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语文综合性学习之对联文化

1 1 个设 区市代表 团将携 当地 精选特 色农家菜 、 风味休 闲食 品亮相 , 交锋 过
招, 释放浓浓 的赣 味乡情 。
1 .赏 美 食 . 拟标 语
请你 为本 次活动写一副对联作为宣传语 , 可 以宽对 ( 句 型相 同 , 词 的词
性相 同即可 ) 。( 不超过 2 0 个字)
时挂 的对联 叫春联 , 办丧事 的对联 H q 挽联 , 办喜事 的对联 B q } 夫联 。霸似 4
故事 中的后生 能被才貌 双全 的宋丑子 相 中 ,正是他 对对 子时 姑 的
文化 气质赢得 了姑娘 的芳心 。从这 个故事 中也可见 当时 的对 联 文化 深
深扎 根于寻常百 姓的生活 中 。作为 中学生 , 更应 了解 这一 文化现象 , 将
伶俐, 人 不 但 长得 出众 , 还 是 当地 的 才 女 。 老
夫妻年近七 旬, 为老有所养 , 决 定 招 一 上 门女 婿。 一 日, 有一后生路过 , 见 到姑 娘 , 便 萌 生 爱 慕之 情 ,不 知 不 觉 多看 了 几 眼 。姑 娘 并 不 害 臊, 看后 生 眉 清 目秀 , 年龄相 当, 便 上 前搭 话 ,
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
小 小的对联上 面凝聚着 几千年 绵延不绝 的中华文化基 凶 。珍惜 保护
要 见行 动 , 最好 是研 究一 下对联 这一 文化瑰 宝 , 同时拿 出毛 笔来 , 开 始练 辞说 : “ 唉, 我不会写对联 , 也没练 过毛笔字 。”
【 考题控 】
练毛 笔字。到时候 有人请你这个 “ 小 秀才” 写对联 , 你就再也不 会红着脸推
南来北 往, 孤 帆曾系画 中人 。
A . 悲 喜 八百里 大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