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教案2

合集下载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第二章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第二章
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描述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机理分析建模方法 第三节 拉氏变换和传递函数 第四节 典型环节的动态特性 第五节 系统方框图等效变换和信号流图 第六节 实验建模方法 第七节 PID 控制器
第一节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定义
概论
揭示系统各变量内在联系的数学表达式和关系图表
数学模型的类型
2 M d y f dy f dx 2 y x K dt K dt K dt
y
2.2.2.1 建模举例---机械系统
4). 机械转动系统
已知: 转动惯量 J , 转矩 T , 摩擦系数 f , 转角 . 求: 系统动态方程式. 解: T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J
(2)
解: 根据物质守恒定律 和流量近似公式
Q2 K1 H1 H 2
(3)
Q3 K 2 H 2
中间变量为 Q2, Q3, H1, 由(2),(4) dH 2 1 Q2 K 2 H 2 dt F2 dH 2 K 2 H 2 Q2 或 F2 dt
(4)
(5)
2.2.2.3 建模举例---液力系统
Le
1

at

0
e e dt e
at st 0

a s t
1 dt sa
1 L e at s a
2.3.1.2 典型函数的拉氏变换(续)
4)正弦函数的拉氏变换
x(t ) sin t
0
t0
Lx(t ) sin t e st dt 1 jt e e jt e st dt 0 2j 1 1 1 s j s j s 2 2 2j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2(线性系统时域响应分析)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2(线性系统时域响应分析)

实验二 线性系统时域响应分析一、实验目的1.熟练掌握step( )函数和impulse( )函数的使用方法,研究线性系统在单位阶跃、单位脉冲及单位斜坡函数作用下的响应。

2.通过响应曲线观测特征参量ζ和n ω对二阶系统性能的影响。

二、基础知识及MATLAB 函数(一)基础知识时域分析法直接在时间域中对系统进行分析,可以提供系统时间响应的全部信息,具有直观、准确的特点。

为了研究控制系统的时域特性,经常采用瞬态响应(如阶跃响应、脉冲响应和斜坡响应)。

本次实验从分析系统的性能指标出发,给出了在MATLAB 环境下获取系统时域响应和分析系统的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的方法。

用MATLAB 求系统的瞬态响应时,将传递函数的分子、分母多项式的系数分别以s 的降幂排列写为两个数组num 、den 。

由于控制系统分子的阶次m 一般小于其分母的阶次n ,所以num 中的数组元素与分子多项式系数之间自右向左逐次对齐,不足部分用零补齐,缺项系数也用零补上。

1.用MATLAB 求控制系统的瞬态响应1)阶跃响应 求系统阶跃响应的指令有:step(num,den) 时间向量t 的范围由软件自动设定,阶跃响应曲线随即绘出step(num,den,t) 时间向量t 的范围可以由人工给定(例如t=0:0.1:10)[y ,x]=step(num,den) 返回变量y 为输出向量,x 为状态向量在MATLAB 程序中,先定义num,den 数组,并调用上述指令,即可生成单位阶跃输入信号下的阶跃响应曲线图。

考虑下列系统:25425)()(2++=s s s R s C 该系统可以表示为两个数组,每一个数组由相应的多项式系数组成,并且以s的降幂排列。

则MATLAB 的调用语句:num=[0 0 25]; %定义分子多项式 den=[1 4 25]; %定义分母多项式step(num,den) %调用阶跃响应函数求取单位阶跃响应曲线grid %画网格标度线 xlabel(‘t/s’),ylabel(‘c(t)’) %给坐标轴加上说明 title(‘Unit -step Respinse of G(s)=25/(s^2+4s+25)’) %给图形加上标题名 则该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如图2-1所示:为了在图形屏幕上书写文本,可以用text 命令在图上的任何位置加标注。

自动控制系统实验教案

自动控制系统实验教案

一、实验目的1. 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原理和组成;2. 熟悉自动控制系统的实验方法和步骤;3. 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方法;4.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实验原理1.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根据输入信号和系统状态,通过控制器对系统进行调节,使系统输出满足期望值。

2. 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控制器、被控对象、反馈环节、输入输出环节等。

3.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线性控制系统、非线性控制系统、离散控制系统、连续控制系统等。

4. 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稳态性能、动态性能、鲁棒性能等。

三、实验设备与器材1. 实验台:自动控制系统实验台;2. 控制器:模拟控制器、数字控制器;3. 被控对象:电机、Servo 电机、液体阻尼器等;4. 传感器:位置传感器、速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5. 信号发生器:正弦信号发生器、方波信号发生器;6. 示波器、数字万用表、频率分析仪等实验仪器。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 实验一:模拟控制系统基本原理验证(1)搭建模拟控制系统实验台;(2)给定输入信号,观察系统输出;(3)调整控制器参数,观察系统性能变化。

2. 实验二:数字控制系统基本原理验证(1)搭建数字控制系统实验台;(2)给定输入信号,观察系统输出;(3)调整控制器参数,观察系统性能变化。

3. 实验三:PID 控制器参数调整与优化(1)搭建PID 控制器实验台;(2)给定输入信号,观察系统输出;(3)调整PID 控制器参数,使系统性能达到最佳。

4. 实验四:自动控制系统鲁棒性分析(1)搭建鲁棒性分析实验台;(2)给定输入信号,观察系统输出;(3)改变系统参数,观察系统性能变化。

5. 实验五:自动控制系统建模与仿真(1)利用数学软件建立系统模型;(2)进行系统仿真,观察系统性能;(3)对比实验结果,分析建模与仿真的准确性。

五、实验要求与评价1. 实验要求:(1)按时完成实验任务;(2)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2. 实验评价:(1)实验操作规范性;(2)实验数据准确性;(3)实验报告完整性;(4)实验分析深入程度。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教案
(2)积分环节:当r(t)=1V时,保持K =1不变,分别观测时间常数T=1秒,0.1秒时的输出波形,并作记录;
(3)振荡环节(二阶系统):当r(t)=1V时,分别设置ξ=0.1,0.5,0.707,1观察输出波形,读出并记录各ξ值时的超调量σp%和过渡过程时间ts(取Δ=0.05),并绘制ξ=0.1、0.5、0.707、1四种情况时的输出波形。
90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验证一阶系统的比例环节、积分环节、惯性环节的响应特性和二阶系统的振荡环节响应特性;对比各每种响应曲线与理论内容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难点:二阶系统振荡环节,在四种不同阻尼比情况下的输出响应。
教学手段
回顾课堂理论讲授内容+实际电路模拟验证
参考资料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
报告要求
(1)写明实验内容及一切原始数据,测试数据及波形图;
要求:通过该实验,写出被测系统传递函数;整理实验数据,在直角坐标纸上做出被测系统的频率特性,在半对数坐标纸上做出被测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参考相频特性,对对数幅频特性采取折线近似,从而确定出被测系统的参数(转折频率、阻尼比、开环放大倍数)与实验时所设置的原始数据进行比较。
实验教学设计
课时分配(分)
示波器 一台
数字万用表 一块
所需的消耗性器材:电线,电池,插针,探头
10
3.简单提问预习的部分内容,给出预习成绩;
5
3.讲述实验:
(1)简单回顾与该实验内容相关的课堂讲授的基本原理
(2)实验内容及操作步骤
(3)实验注意事项
(4)实验报告要求
15
4.学生操作,教师巡回检查辅导:
(1)比例环节:当r(t)=1V时,观测不同的比例系数K时的输出波形,并作记录(以下记录波形时均这样处理。绘制曲线时,应将输入输出信号绘制于同一坐标系中,标示出相应参数);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武汉工程大学电气信息学院2012年11月25日《自动控制原理》实验说明一、实验条件要求硬件:个人计算机;软件:MATLAB仿真软件(版本6.5或以上)。

带上课用教材和纸笔二、实验内容实验1 认识MATLAB实验2 基于MATLAB的控制系统建模实验3 基于MATLAB的控制系统时域及稳定性分析实验4 基于MATLAB的控制系统频域及根轨迹分析三、实验报告要求说明认真阅读教材,深刻理解和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利用MATLAB对控制系统进行仿真分析和设计。

针对每个命令,查看帮助文件,加强练习,认真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1 认识MATLAB一、实验目的1.了解MA TLAB的发展过程及MATLAB在自动控制中的用途。

2.掌握MA TLAB的基本指令。

二、实验要求实验前复习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做好实验预习报告。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1.MA TLAB的基本操作(1) MATLAB命令窗口计算机安装好MATLAB之后,双击MA TLAB图标,即进入命令窗口,此时意味着系统处于准备接受命令的状态,可以在命令窗口中直接输入命令语句。

MATLAB语句形式为:》变量= 表达式但键入回车时,该语句被执行。

该语句执行之后,窗口自动显示出执行语句的结果。

如果不希望结果显示在命令窗口,只需要在该语句之后加一个分号“;”即可。

此时尽管没有显示结果,但它依然被赋值并在MATLAB的工作空间中分配了内存。

注意:a.用方向键和控制键可以编辑修改已输入的命令。

b.用命令窗口的分页输出“more off”表示不允许分页;“more on”表示允许分页;“more(n)”指定每页输出的页数。

c.多行命令为“…”。

(2)变量变量的名字必须以字母开头,之后可以是任意字母、数字或下划线;变量名称区分字母的大小写;变量中不能包含标点符号。

MATLAB规定了一些特殊的变量,如果没有特别定义,将其表示为默认值。

(3)数值显示格式任何MATLAB语句执行的结果都可以显示在屏幕上,同时赋值给指定的变量;没有指定变量时,赋值给一个特殊的变量“ans”。

自动控制系统实验教案

自动控制系统实验教案

自动控制系统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1. 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原理和组成;2. 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方法;3. 熟悉自动控制系统的实验操作和调试技巧;4.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实验原理1.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系统、输入、输出、反馈、控制目标等;2.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线性系统、非线性系统、时间不变系统、时变系统等;3.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差分方程、微分方程、传递函数、状态空间表示等;4. 自动控制器的设计方法:PID控制、模糊控制、自适应控制等。

三、实验设备与器材1. 实验台:自动控制系统实验台;2. 控制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微控制器(MCU)等;3. 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等;4. 执行器:电动机、电磁阀、伺服阀等;5. 信号发生器:函数发生器、任意波形发生器等;6. 示波器、频率分析仪等测试仪器。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 实验一: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与组成(1)了解自动控制系统实验台的基本结构;(2)学习自动控制系统的原理和组成;(3)分析实验台上的控制系统。

2. 实验二: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1)根据实验要求,搭建线性系统实验电路;(2)利用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进行实验数据的采集;(3)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系统特性。

3. 实验三: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1)搭建线性系统实验电路,并连接频率分析仪;(2)进行频域实验,采集频率响应数据;(3)分析频率响应数据,得出系统特性。

4. 实验四:PID控制器的设计与调试(1)学习PID控制原理;(2)根据系统特性,设计PID控制器参数;(3)搭建PID控制实验电路,并进行调试。

5. 实验五:模糊控制器的设计与调试(1)学习模糊控制原理;(2)根据系统特性,设计模糊控制器参数;(3)搭建模糊控制实验电路,并进行调试。

五、实验要求与评价2. 实验操作:熟悉实验设备的操作,正确进行实验;3. 数据处理:能够正确采集、处理实验数据;4. 分析与总结: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合理结论;5. 课堂讨论: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实验心得。

自动控制原理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教案经典控制部分第一章控制理论一般概念3学时 (2)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9学时 (6)第三章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10学时 (15)第五章频率特性12学时 (26)第六章控制系统的校正与设计8学时 (36)第七章非线性系统8学时 (40)第八章离散控制系统8学时 (45)第一章控制理论一般概念3学时1.本章的教学要求1)使学生了解控制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控制理论的发展、控制理论在工程中的应用及控制理论的学习方法等内容,认识本学科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2)使学生深入理解控制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开环闭环和复合控制系统、闭环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等内容,学会利用所学控制原理分析控制系统。

3)使学生学会控制系统的基本分类方法,4)掌握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2.本章讲授的重点本章讲授的重点是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反馈控制原理、控制系统的的基本分类方法及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3.本章的教学安排本课程讲授3个学时,复习学时3个。

演示《自动控制技术与人类进步》及《自动化的应用举例》幻灯片,加深同学对本课程研究对象和内容的了解,加深对反馈控制原理及系统参数对系统性能影响的理解。

[教案1-1]第一节概述1.教学主要内容:本讲主要介绍控制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控制理论的发展、控制理论在工程中的应用及控制理论的学习方法等内容。

2.讲授方法及讲授重点:本讲首先介绍控制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给出定义,并以瓦特发明的蒸汽机离心调速器为例,说明需要用控制理论解决控制系统的稳定、准确、快速等问题。

其次,在讲授控制理论的发展时,主要介绍控制理论的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重点说明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研究的范围、研究的手段,强调本课程重点介绍经典控制理论。

另外,在介绍控制理论在工程中的应用时,应举出控制理论在军事、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机器人、机电一体化系统、动态测试、机械动力系统性能分析、液压系统的动态特性分析、生产过程控制等方面的应用及与后续课的关系,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2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2
三阶系统模拟电路图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S)H(S)= (2-15)
式中R的单位为KΩ,比较式(2-14)和(2-15)得
T0=1,T1=0.1
T2=0.51,K=510/R(2-16)
系统的特征方程为1+G(S)H(S)=0,由式(2-14)可得到
S(T1S+1)(T2S+1)+K=0
展开得到
T1T2 +(T1+T2) +S+K=0(2-17)
2.CAE98;
3.万用表。
=
其中: =
无阻尼自然频率和阻尼比:

1.选定R,C,Rf值,使 ,ξ=0.2;
2.用CAE98的正弦波作为系统的输入信号,即x(t)=XSin t,稳态时其响应为y(t)=Ysin( t+φ);
3.改变输入信号的频率,使角频率 分别等于(或接近等于)0.2,0.4,0.6,0.8,0.9,1.0,1.2,1.4,1.6,2.0,3.0rad/s,稳态时,记录屏幕显示的正弦输入x(t)=XSint和正弦输出响应y(t)=Ysin( t+φ)。记录曲线序号依次记作 ;
2、零极点对控制系统性能的影响
已知传递函数为 ,1) 分别求加入附加零点分别为-2,-1,-0.4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2) 分别求加入附加极点分别为-1.5,-0.6,-0.4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3、稳态误差
已知3个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分别为 , , ,请分别计算这3个系统对单位阶跃和单位斜坡信号的响应并计算稳态误差.
二、实验要求:
1、观测不同参数下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并测出性能指标:超调量MP,峰值时间tp,调节时间ts。
2、观测增益对典型三阶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控制系统典型环节的模拟
教学目标:
1、掌握传递函数的涵义;熟悉常见环节传递函数及单位阶跃响应特性。

2、验证常见环节的单位阶跃响应特性。

教学重点:
1、分析实验结果。

教学难点:
1、正确接线
2、示波器的调试。

教具、教学素材准备:
1、 实验仪器。

2、 教案
教学方法:
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实验演示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过程:(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一、典型环节的介绍。

1.比例环节
微分方程: C(t) = Kr(t)
其中:K ——比例环节系数
拉氏变换:C(s)=KR(s)
比例环节的传递函数:
C (s )
G(s) K
R (s ) 比例环节的方框图如下:
特点:输出不失真,不延迟,成比例地复现输入信号的变化。

比例环节实例:
K R(s) C(s)
(a ) 由运算放大器构成的比例环节 R
R 1
2. 惯性环节
惯性环节的微分方程:
dc (t )
T c (t ) K r (t )
d (t )
K
——比例系数其中:
T ——时间常数
拉氏变换: TsC(s) C(s) K R (s ) 惯性环节的传递函数:
C (s ) K G(s) R (s ) Ts
1
惯性环节方框图
单位阶跃信号作用下的响应: 1
R(s)
s
K 1
C (s )
11 Ts 2 K。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