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生命科学简论
谈中医和生命科学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 f C apital N ormal Univers ity2008年增刊(S ocial Sciences E diti on )中医与复杂性问题研究谈中医和生命科学 褚德萤摘 要: 中国科学体制把中医归入生命科学。
但是由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中医和以现代科学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指导下的生命科学对生命的理念和认识属于不同的学术体系。
生命科学以分子生物学的最新成果为基础,把D NA 和蛋白质及其相互作用看作生命的本原;在中医经典中认为“气”是生命的核心,通过中医的气血理论、经络理论、藏象理论等论证生命的本原为“气”。
本文作者对人体外气的实验研究试图验证“气”的客观存在性,寻求探索中医的“生命观”与现代科学之间联系的结合点。
关键词: 中医;生命科学;核糖核酸RNA;脱氧核糖核酸D NA ;蛋白质;气;经络;生物分子构象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08)增刊-0041-08收稿日期:2008203214作者简介褚德萤,女,辽宁朝阳人,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
(北京 )前言 中医是伴随中华民族生存、繁衍、成长、发展、行之有效、特立独行的医学体系。
中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黄帝内经》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如果从中华上古先人(传说中的伏羲氏、神农氏)采用的原始医术如巫医、吐纳、导引、砭术、大舞、针灸、草药、金石等算起至少有五千年历史。
历经先秦两汉唐宋元明清至今的两千多年间已发展为具有独立的理论和医术的自身学术体系。
现在提出“中医复兴”,有其历史因缘,也有现实需要。
西医发展至今随着现代科技进步,取得许多人类医学史上前所未有的成就,然而现代医学成果目前还不能为广大人民普遍共享,许多高水平的医药和医疗资源还只局限为一部分富人和特殊人群服务,普通百姓仍面临“看病难,看病贵”的困扰。
人民需要中医,百姓呼唤中医。
国家亦因医药费的居高难下而承担高额的国民医药保障开支,就连高度发达的国家如美国也已不堪重负,因而大力提倡与发展包括中医在内的“替代医学”。
《生命科学概论》智慧树知到章节测试解答

《生命科学概论》智慧树知到章节测试解答生命科学概论智慧树知到章节测试解答第一章:生命科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 生命科学的定义是什么?- 生命科学是研究生物体的组成、结构、功能、发育和演化等方面的学科。
2. 生命科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 生命科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生物体的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和群体等。
3. 生命科学与其他科学有哪些关系?- 生命科学与物理学、化学、数学等其他科学有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第二章:生命的起源1. 关于生命起源的理论有哪些?- 生命起源的理论包括生命外来说、化学演化说和生命起源于地球说等。
2. 生命起源的化学演化说是什么?- 化学演化说认为生命起源于无机物逐渐合成有机物,并进一步形成有机分子的复杂聚集和自组织,最终形成了生命的初级形式。
第三章:生物大分子1. 生物大分子的主要种类有哪些?- 生物大分子的主要种类包括蛋白质、核酸、多糖和脂质等。
2. 蛋白质的结构有哪些级别?- 蛋白质的结构包括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和四级结构。
第四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1. 细胞的基本结构有哪些?- 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
2.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是什么?- 细胞膜由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组成,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维持细胞内外环境平衡等功能。
第五章:细胞的代谢1. 细胞的代谢包括哪些过程?- 细胞的代谢包括物质的吸收、消化、合成、分解和能量的转化等过程。
2. 细胞的能量转化主要通过哪些途径进行?- 细胞的能量转化主要通过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进行。
第六章:细胞的遗传物质1. 遗传物质的主要种类有哪些?- 遗传物质的主要种类包括核酸和染色体等。
2. DNA的结构是什么?- DNA是由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而成的双螺旋结构。
第七章:细胞的遗传信息传递1. DNA复制是什么过程?- DNA复制是指在细胞分裂前,DNA分子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复制,使得每个新生细胞都能获得完整的遗传信息。
古代生物学专业知识点总结

古代生物学专业知识点总结古代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古代生物的学科,主要研究古生物的起源、进化和演变,以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
古代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化石、古代生物体化石、遗传物质等。
下面是古代生物学专业的知识点总结:一、古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1. 古生物学的定义和发展历史:古代生物学是研究古生物的发展和演化的学科,起源于18世纪中期。
19世纪和20世纪的古代生物学迅速发展,各种技术手段的应用使得研究领域得以拓展。
2. 古生物的分类学:古生物的分类分为古植物学和古动物学,古植物学主要研究真核植物、藻类等植物化石,古动物学主要研究古动物体化石。
3. 古代生物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古生物的方法主要包括直接观察化石、化学分析、地层学分析、石头实验等多种手段。
二、古代生物学的理论基础1. 进化论:生物的演化和起源是古代生物学的研究重点。
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物种是通过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机制演化而成的,进化论成为了生物学的一支重要理论。
2. 古生物地层学:地质学的发展对于古代生物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各种地质方法的应用,可以确定生物化石的地层分布和年代。
3. 生物地理学:生物的分布和生态环境对于古生物的发展和演化起着重要作用。
生物地理学的研究为古代生物的演化和分布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三、古代生物学的研究内容1. 化石的形成和保存:化石是古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材料,了解化石的形成和保存方式,有助于研究古生物的生态环境和演化历程。
2. 化石的分类和鉴定:对于不同种类的化石的分类和鉴定,是古代生物学研究的基础工作,包括对古植物和古动物的分类鉴定。
3. 化石的地层分布和时代确定:通过地层学的方法确定化石的地层位置和所处的时代,有助于了解古生物的演化历史。
4. 古生物的演化和起源:研究古生物的演化和起源,包括各种古生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演化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5. 古生物的生态环境:通过化石的分布和生物地理学的方法,可以了解古生物所处的生态环境,这对于了解古生物的演化和生活习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学内涵--------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符号

天生万物,各有其性命,而其中优异者,乃成神灵之物也。
观乎生命之世界:海天辽阔,大地广博,山河之壮,江湖之美,日月所照,风雨施惠,寒暑变化,刚柔相胜,云雷之动摇,沼泽之孕育,如此荡荡乾坤,万物兴矣,天下生态之情状可见矣。
森林草原,泉石幽谷,各有其能;草木鱼虫,飞禽走兽,各有其宜。
然而,面对繁茂复杂的生命现象,如何才能把握其要领呢?中国传统文化是饱含生命气息的文化。
本文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观察予以探讨,并阐述其思想主张和精神宗旨。
古人对生命的观察有自己的特点:全面总结生命的现象,扼要提炼出生命的符号,揭示生命的内涵,探讨生命的意义,完善人生的境界。
她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生态学和生命科学研究方面的特殊成就。
古人注重“天象”、“气象”和“物象”的观察,而“物象”则以生物学现象为主。
《周易》讲:“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象也者,像此者也”、“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周易系辞传》)。
对“物象”的观察结果表示为文字符号,如“阴阳”、“八卦”、“龙凤”等。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物象”是生命的符号,是从特殊的角度观察生命的结果,就象《周易》中的“卦象”,具有模型和示范的科学意义。
这些生命的符号揭示了生命的奥秘。
我们将讨论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对生命现象的整体把握;2、对植物界的把握;3、对动物界的把握;4、对微生物的把握;5、对人体的把握;6、对生理现象的把握;7、对心理现象的把握;8、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把握;9、对生活环境的选择和改造;10、对天地宇宙的把握。
一、木——生命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征。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科学的基本模式。
以“生死观”来考察生命定位:生为阳,死为阴;生命现象属阳,非生命现象属阴。
具体分析地球生态系统的主要生态因子,形成了阴阳五行学说:按“五行相生”的顺序排列是“水”、“木”、“火”、“土”、“金”,其中“木”是生物因子,其余都是非生物因子。
问题是:为什么在“五行学说”中要用“木”来代表地球上的生物?汉字“木”的本义是草木发芽的状态,用她来表示生命的基本性质和生物的基本状态是一个独到的见识。
生命科学的意义与价值

生命科学的意义与价值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的起源、进化、结构、功能、调控以及生命现象的奥秘的一门学科。
它包括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生物信息学、生态学等几十个分支学科。
生命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生命本身,而生命又是我们所处的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生命科学不仅具有理论研究的意义,还涉及许多实际应用领域。
本文将探讨生命科学的意义和价值。
一、深化人们对生命的认知生命科学的一个最根本的价值在于,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生命。
生命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探究的重要对象,但是,它的奥妙和微妙常常超乎人类的认知。
通过生命科学的研究,人们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生命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更加深入地认识自然界的真实面貌。
生命科学帮助人们了解生命从何而来、如何进化、如何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样子,生命的种类和数量如何分布等等生命的基本问题,从这些问题的探索中,可以帮助人们更加系统地理解生命。
另外,生命科学还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生命的形态和功能,例如,为什么生命有呼吸、循环、代谢和排泄等生命基本功能,生命是如何产生和维持自己的生命能量、如何反应刺激、如何启动自我修复和自我保护等等。
二、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生命科学的另一个重要价值在于帮助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
生命科学的许多研究成果为人类的健康保障提供了重要保障,例如研究免疫机制可以帮助人类应对疾病的威胁,研究肿瘤细胞的生长规律可以帮助发现并治疗癌症,可塑性神经元的研究为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等。
所有这些研究成果都是对人类健康的巨大贡献。
另外,生命科学研究也为开发新的药物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广大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机会。
三、推动现代化产业发展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不仅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也推动产业的现代化发展。
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深入,许多新的生物技术得到了研发与应用,例如生物制药、基因工程、生物反应器、生物信息技术和生物传感器等。
这些技术带来的产品与服务,不仅为医疗、食品、化工等传统产业带来巨大的进步,而且为新兴的生物科技产业提供了新的增长动力,促进了各个领域的产业繁荣与普及。
科普中国古代的植物学知识

科普中国古代的植物学知识中国古代的植物学知识植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探索和研究植物的性质、特征、分类和应用。
中国古代的植物学知识源远流长,早在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国就有了对植物的深入研究。
本文将向您介绍一些中国古代植物学知识的重要方面。
一、古代植物分类系统在中国古代,人们对植物进行了分类,并形成了自己的分类系统。
最早的植物分类根据植物的外观、特征和用途进行划分,比如根、茎、叶等。
后来,随着对植物的研究不断深入,人们开始用植物的根系、茎叶、花果、种子等特征来进行分类。
这种分类主要体现在医草学和农学领域,为后来植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古代植物的命名和鉴定在古代,人们对植物进行了命名和鉴定。
植物的命名主要基于植物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和功效。
中国古代的著名医书《本草纲目》中收录了大量植物的名字和特征描述。
古代医家和文人士大夫们经常会亲自去采集植物标本,进行鉴定和研究。
三、植物的用途中国古代人们对各种植物的用途有详细的了解,并在农业、医学、烹饪等领域应用广泛。
中国古代的农学著作《四民月令》中就有关于植物栽培、农事管理的详细记载。
同时,古代植物的药用价值也被充分发掘和应用,形成了独特的草药学。
不少植物也被用于制作食品,例如中国烹饪中常用的姜、蒜、萝卜等。
四、植物园和植物描绘在中国古代,人们建立了很多植物园来收集和养护各类植物。
其中最著名的是北京颐和园的果园和植物园,这些植物园为人们提供了研究和观赏植物的场所。
同时,古代绘画中也经常出现了对植物的描绘和表现,这些作品不仅美观,而且极大地推动了植物学的发展。
五、植物学的学术交流中国古代植物学的知识不仅局限于中国,还与外国进行了学术交流。
中国古代的旅行家和学者常常会带着自己的植物研究成果出访,与外国学者进行交流。
这种学术交流不仅促进了东西方植物学的融合,也推动了植物学的全球发展。
六、古代栽培技术的发展古代中国人对植物的栽培技术也进行了不断的改进和发展。
通过不断的试验和实践,人们发现了一些种植植物的最佳方法,并将这些经验进行纪录和传承。
浅谈生命科学的发展

浅谈生命科学的发展生命科学又称为生物科学,是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从远古时代开始,人类就开始了对生命的探索和研究。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生命科学经历了许多变化、发展和创新,同时也催生了许多重要的科技成果,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面貌。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生命科学的发展历程和前景。
一、生命科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生命科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的希腊哲学家们已经开始研究人类的生命和自然界的万物。
但是真正的生命科学的诞生还是在17世纪由英国皇家学会创立。
那时生物学研究的课题主要是细胞、组织和器官等基本单元和结构,其根基是生命科学的最基本原理——细胞学说的确立。
在之后的几个世纪里,生命科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科学,包括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各个分支。
二、生命科学技术的创新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生命科学逐渐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其中,以下几个技术成果对生命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基因工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是指对生物体的基因进行人工操作,使其产生预期的变化。
这项技术突破了生物的自然限制,可用于创造新品种和改良现有品种,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基因工程技术也为药物研发、疾病治疗和生物武器防控等领域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2.细胞培养技术细胞培养技术是指将细胞分离出来,放入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中,使其在人工环境中继续生长和繁殖。
这项技术为生化合成、药物研发和生物医学研究提供了生动的模型,也为种群数量统计、细胞学分析和生物保存等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3.CRISPR基因编辑技术CRISPR基因编辑技术是指通过一种特殊的酶剪裁DNA链和RNA复制机制,实现对细胞基因的刻意编辑。
这项技术解决了许多之前基因工程技术所无法克服的技术困难,也为种群基因图谱维护、遗传缺陷修复和新品种实现等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
三、生命科学的前景和挑战尽管生命科学一直处于快速发展状态,但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未知领域。
中国古代生物学

中国古代生物学中国古代生物学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学科,丰富的古籍记载了许多观察、分类、研究动植物的知识。
古代中国人对生物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还为农业、医学、药物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古代中国人对生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淮南子》。
《淮南子》是一部综合性哲学类著作,其中涉及了很多动植物的观察和分类。
例如,书中详细描述了鱼类的生态习性、繁殖方式和利用价值,还介绍了植物的生长环境和药用价值。
此外,书中还包括了关于血脉与形态相关的医学知识,可以说《淮南子》为古代中国人对生物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古代中国对动物的分类研究主要以万物分类的思想为基础。
《尔雅》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字书之一,对动物的分类进行了初步的整理。
例如在《尔雅》中记载的动物有“家鸡、飞禽、走兽、昆虫”等,虽然这种分类方法看似简单,但为后来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便利。
《尔雅》中还着重强调了动物的形态特征,例如“鸟有翼,兽有角,蛇有蝴蝶”,这种形态特征的分类方法为后来的动物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古代中国对植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和药物方面。
在农业领域,古代中国人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通过观察动植物的生长环境和生理特点,他们总结出了许多适应性强的农作物栽培和养殖技术。
此外,《神农本草经》是一部古代中国对草药的综合性研究著作,其中详细描述了各种植物的生态特征、药用价值和疾病治疗效果。
这对于古代医学的发展和药物研究的推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中国,生物学的研究与宗教和哲学密不可分。
在道教中,生物被视为自然力量的体现,有很高的神圣地位。
道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鼓励人们尊重和保护生物。
佛教也对生物学有一定的研究。
佛教认为所有的生物都有生命,应该受到保护和慈悲对待。
这种宗教与生物学相结合的思想对后来的生物学研究和生物保护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生物学是一个多学科、多观点交织的研究领域。
古代中国人通过观察、分类、研究动植物,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为农业、医药等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生命科学简论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人类的现实生活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拓宽了人们的认知领域,加深了人们对现实世界以及人类自身的认识。
然而这些变化几乎全部是由近代西方的科技革命带来。
从牛顿的经典物理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波尔的量子力学;从蒸汽机,到发电机,到计算机,等等无论是理论还是应用,基本上都是由西方发动,并一直引领世界的潮流。
而作为曾经领先世界近两千年的文明古国却黯然失色,到现在还一直在学习和追赶西方先进的科技文明。
因而许多人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为什么中国近代科技落后了,或者说在中国为什么没有发展出近代科技?关于这个问题有许多不同的答案,其中之一,就是说传统中国本来只有技术,没有科学,中国人缺乏精深的理性思维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西方是有所不同,但并不缺乏理论思维能力,纵观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发展的历史,中国也有自己的一套系统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方法,或许存在着中国式的科学。
二、中国式科学的含义
1、科学的概念
传统中国是否有科学,首先我们可以从科学的定义来了解。
“科学”一词由英文中的“science”及其他欧洲语言中的相应词汇翻译而来,欧洲语言中该词来源于拉丁文“scientia”,意为“知识”、“学问”,在近代侧重关于自然的学问。
科学一词在中国古汉语中意为“科举之学”。
明治时代日本启蒙思想家西周使用“科学”作为“science”的译词。
到了1893年,康有为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
此后,“科学”二字便在中国广泛运用。
1888年,曾给科学下过一个定义:“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
《辞海》1999年版:“科学: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各种现象的本质的的知识。
”前者,重点说明了科学工作的方法和过程;后者,重点说明了科学理论的表现形式。
无论从哪一方面看,传统中国都不缺乏“科学”。
2、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分
在科学哲学领域比较流行的有两种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方法论。
他们分别是科学范式论和证伪论。
科学范式学说是美国科学哲学家科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提出并产生巨大影响的阐述科学革命的理论。
范式是科学家集团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这些东西在心理上形成科学家的共同信念。
科恩认为,范式是使一门学科成为科学的必要条件或成熟标志,也就是把范式看作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标准。
任何一门学科只有具有共同的范式,才可以称为科学,否则就不能称为科学或称前科学。
证伪论是波普尔在《猜想与反驳》一书中提出的。
波普尔认为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不过是某种猜想或假设,其中必然潜藏着错误,即使它能够暂时逃脱实验的检验,但终有一天会
暴露出来,从而遭到实验的反驳或“证伪”。
科学就是在这样一个不断地提出猜想、发现错误而遭到否证、再提出新的猜想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
“可证伪性”是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
3、对中国式科学的理解
无论是从科学的概念还是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来看,我们传统中国是存在科学的。
在传统中国主要有两大知识体系,一种是探索宇宙自然运行规律的,基于《易经》的知识体系。
《说文解字》序中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通过对外在自然世界的观察,运用类比象形的思维方法,对外在世界的现象及其运行规律进行了归纳、总结和表达。
并且在族群中形成了共识,传承了几千年。
还有一种是探索人的身体生命运行的规律,基于《黄帝内经》的知识体系。
通过一定的实验手段,对自己的身体进行试验观察,探索生命运行规律,实现对生命的把握和超越的理论和方法。
这两大知识体系或者说理论体系,是在实践中不断试验、总结、发展起来的,都符合科学范式说和证伪说,是标准的科学理论。
二者既是相互独立的,又相互联系。
因为从辩证法的角度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人的身体也是一个小宇宙,是宇宙的缩影。
那么为什么发展了几千年没有发展出西方的近代科技呢,为什么反而落后了呢?
笔者认为主要是中西方从事科学研究的目的不同,西方科学认识自然,是要控制自然和改造自然,要让自然符合人的目的。
而传统中国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是要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自然规律,按自然的规律来行动。
可以说传统中国的科学与西方是完全两个不同的范式,至于谁先进谁落后,或许要看评价的角度,或许还没有到评价的时候。
然而以易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体系现在几乎已经失传,而以《黄帝内经》为基础的生命科学体系,现在仍然保留在中医乃至佛道修行中,今天还能够略见一斑。
三、中国传统生命科学的基本内容
1、基本范畴
中国传统生命科学在当代的体现是中医学和道家内丹学,它们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内容,也有一定的交叉和重复。
中医要解决的主要是祛病健身,是维护人体生命的健康,是生命科学中的基础问题。
而内丹学重点是要实现生命的升华,当然必须是在健康基础上的升华。
中医学中最基本的哲学思想是阴阳、五行学说,对人体生命的认识基于精、气、血、津液四种物质和脏腑、经络、形体三大系统,中医学研究的就是如何做到物质充沛,系统运转正常,即实现健康。
如果不健康,如何判断缺少什么样的物质,物质输送的渠道是否通畅等。
研究的重点是这个肉身。
达到健康的方法有药物治疗,即化学方法,以及按摩、导引、针灸等物理方法。
内丹学研究的基础也是这个肉身,但内丹学认为生命不仅仅是这个肉身的问题,即命体的问题,还有精神,或者灵魂的问题,即性体的问题。
其基本哲学思想是道家的天人合一理论,其终极目标是长生久视,其途径是通过对精、气、神的逐步加工,实现生命系统的整体升华。
也就是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2、基本方法
中国传统生命科学的研究方法同现代自然科学一样,也是通过实验研究,对现象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形成理论,并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新的实验,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不过,其中有其独特的地方,特别是内丹学的实验方法具有特殊性,这也是中国式科学的独特之处,即实验的主体、客体,实验的工具、对象都是人体自身,意识是工具,精气神是对象,是通过内证的方法来获得实验结果。
虽然也运用归纳、演绎、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但主要的是运用形象思维和自觉思维等非理性思维方法,而且在一定的程度上有时排斥逻辑思维,也就是说要元神主事,而不用识神。
这是从整体上讲,具体来说,中医学是采用望闻问切和八纲辨证的诊断方法和药石针砭的治疗方法。
而内丹学借用外丹术语,采用炉鼎,采药、炼药,结丹,养护,以致丹熟的加工方法和过程。
3、基本结论
可以说历史上留下了非常多的文献,那些丹经、道诀大多数是关于生命科学的实验报告和总结。
从这些文献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如下几点:1)人体的生命是由命体和性体两个系统组成。
2)通过对这两个系统的加工处理,可以实现生命的升华和转化,命体可以更加健康长寿,而性体则具有更高的智慧。
3)对生命体的加工处理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和规律,但还要根据每一个人的特殊情况而定。
4)对命体和性体的加工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分开先后进行,但在性体的观照下指导命体加工可能更有效。
主要内容不是本文重点,这里不再展开。
四、中国传统生命科学的起源与演变
1、形成期(汉以前,黄帝内经、道德经、庄子、管子)
早期人类在生活和生产的实践中,发现人的身体、精神的健康与白天黑夜、草木荣枯、日月的出没等存在一定的关系,也与人的饮食起居、心理情绪也有关系,于是总结摸索出了一套保健、养生、治病的方法,最系统完备的总结记载要算《黄帝内经》了,而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导引图,天津博物馆收藏的战国时期得到《行气玉佩铭》,《管子》中的《内业》等这个时期的代表性著作。
而老子的《道德经》和庄周的《庄子》更被后来的道教奉为经典,不仅总结了健康的奥秘,而且系统探索了与天合道的可能。
同时又不少方士开始探索实践长生的可能和方法,外丹术较为流行。
2、发展期(魏晋、唐宋,抱朴子、参同契、悟真篇)
从魏晋南北朝到唐宋。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佛教的传入,佛道之间相互影响,佛教的《摩诃止观》中的六字诀以及胎息法,可能与本土道家的方法有关。
外丹向内丹的转变,外丹多有毒,成功者难见,而中毒者不少,也没有人真见过长生不死或白日飞升的,于是借用外丹术语转向内丹,到了宋代更是吸收了佛教的心性学说,创立了全真教。
追求的目标从长生不死转为长生久视,把追求肉体的不灭转化为灵魂的不灭。
代表性著作有《抱朴子》《周易参同契》《悟真篇》等。
3、成熟期(明清,伍柳仙宗,乐育堂语录)
明清时期,外丹术已经很少了,有佛道合融,乃至儒佛道合融的倾向,那些生命科学的实践者在长期的探索中,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认识越来越清晰,体系越来越完整,早期那种猜测、妄想的成分少了,现实的成分多了。
内丹也从有形的丹想无形的丹转化。
4、展望
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对中国传统生命科学有了新的认识,未来两者的结合可能会带来
生命科学的突破。
但是生命是一个充满灵性的东西,而不是像机器一样是死的。
生命科学的发展必须与人的性体生命的成长密不可分,只有人能够把握它时,它才能发展,否则,可能回事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