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与无锡乡土文化

合集下载

无锡钱氏家族出10位院士秘诀

无锡钱氏家族出10位院士秘诀

无锡钱氏家族出10位院士秘诀:不重富贵优优联姻2013年06月29日 13:01来源:人民政协报作者:李湘云;蒋家举分享到:更多42人参与01条评论0嫁女择佳婿,勿慕富贵”,细数近现代钱氏家族的配偶身份,大多遵循这一原则。

本文摘自《人民政协报》2013年06月20日第5版作者:李湘云蒋家举原题为:无锡钱氏育才三诀无锡钱氏在近现代出了10位院士和学部委员,他们分别是台湾中研院院士钱穆,中科院院士钱伟长、钱钟韩(钱钟书堂弟)、钱临照、钱令希、钱逸泰、钱保功,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钱穆长女)、钱鸣高,中科院学部委员钱俊瑞。

那么,这一家族是如何培养出如此众多一流人才的呢?钱氏家族有哪些成功的秘诀呢?在高考季节里讨论这一问题,或许更有意义。

自魏晋以来,江南多望族。

无锡钱氏就是文化望族,文人名士辈出,到了近现代鼎及一时,诞生了钱基博、钱钟书父子和钱穆三位影响深远的国学大师。

无锡钱氏分属堠山、湖头两大支,先祖同为五代时的吴越王钱镠。

钱基博(字子泉)、钱钟书(字哲良、默存)父子为吴越国开国之君钱镠的第三十二、三十三世孙;钱穆(字宾四)则是第三十四世孙。

因此,钱穆与钱基博、钱钟书若按辈分,钱基博长钱穆两辈,钱钟书长钱穆一辈;而按年龄,钱基博(1887-1957)长钱穆(1895-1990)8岁,而钱穆又长钱钟书(1910—1998)15岁,可谓相差无多。

正如钱穆所言:“江浙钱氏同以五代吴越武肃王为始祖,皆通谱。

无锡钱氏在惠山有同一宗祠,然余与子泉不同支。

年长则成为叔,遇高年则称老长辈。

故余称子泉为叔,钟书亦称余为叔。

”家训引领钱氏家族盛产名人,在不大的无锡城同时期产生三位国学大师,除了与江南经济富裕、文化发达有关,钱氏家族还有其成功的秘诀。

一是世代相传的家训引领。

《钱氏家训》从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四个层面,为子孙订立了详细的行为准则。

钱镠是钱氏后人发奋学习的榜样。

他出身贫寒,却从小酷爱读书,直到晚年还坚持阅读,并立下家训“子孙虽愚,诗书须读”。

有关乡土中国的名家评价

有关乡土中国的名家评价

有关乡土中国的名家评价乡土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名家对乡土中国的评价也是一直以来学术界和文化界讨论的话题。

本文将从几位著名文化人物的角度出发,探讨乡土中国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第一位名家是钱钟书。

钱钟书笔下的《围城》以台城为背景,描绘了上海滩乡村与城市的对比,全书蕴含着对于乡土文化、城市文化的深入思考。

他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乡土气息占据了重要位置。

乡间生活不同于城市,乡土文化的脉络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位名家是鲁迅。

作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巨匠,鲁迅的思想对于乡土文化有着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在其著名的小说《药》中,他对于乡土文化进行了深刻地探讨。

他认为乡土文化和城市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也体现在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之中。

鲁迅认为,只有深入了解乡土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

第三位名家是老舍。

老舍笔下的《茶馆》以北京的一家茶馆为背景,描绘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对比。

他认为乡土与现代社会之间的矛盾是难以避免的,因为只有通过这种矛盾的对比,文化才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第四位名家是巴金。

巴金致力于思考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他认为乡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还提出了“文化自觉”的概念,认为只有人们对于自己的文化认识更深刻,才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乡土文化。

综上所述,乡土中国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众多名家从不同角度出发对乡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讨,这些文化巨匠的思想对中国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钱钟书中国知名作家个人生平介绍

钱钟书中国知名作家个人生平介绍

THANKS
感谢观看
钱钟书与博尔赫斯
钱钟书在文学创作上受到博尔赫斯的影响,对超现实主义文学有着深入的研究 和探索。
05
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与意义
对文学创作的启示与意义
创新与独树一帜
钱钟书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在文学界独树一帜。他的作品如《围城》等,通过幽默、机智的笔触揭示了人生的荒诞和社会的种种弊病,对 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33年毕业后,钱钟书考取了英国 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赴牛津大学埃
克塞特学院攻读英国文学。
在清华大学期间,钱钟书广泛涉猎文 学、哲学、历史等领域,打下了坚实 的学术基础。
1937年,钱钟书回国后先后在暨南 大学、西南联大、清华大学等高校任 教,并出版了多部具有影响力的学术 著作。来自02文学创作与成就
跨学科融合
钱钟书的作品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展现了他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广博的知识储备。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灵感 。
对现实主义的批判与反思
钱钟书的作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描绘,反映了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引发了人们对现实的反思和关注。
对人格培养与文化价值观的启示
人格独立与精神自由
钱钟书一生坚守自己的信仰和追 求,不随波逐流,为后人树立了 人格独立的典范。他的文学作品 也传递出对精神自由和独立人格 的崇尚。
文化自信与传承
钱钟书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 人物,他的作品体现了对中国传 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他通过自 己的创作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 的魅力,为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作 出了贡献。
外界干扰。
勤奋好学
他具有极高的学习热 情和毅力,不断深入 研究各种领域的知识

名人故居活化利用策略研究——以无锡钱锺书故居为例

名人故居活化利用策略研究——以无锡钱锺书故居为例

名人故居活化利用策略研究——以无锡钱锺书故居为例
蒋心怡
【期刊名称】《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年(卷),期】2024(8)2
【摘要】名人故居是本地域的宝贵资源和突出优势,对于传承和培育民族文化、构建城市文化品牌有着重要影响。

无锡名人故居星罗棋布,活化利用情况却参差不齐。

文章以名人故居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分析法和实地调查法,对无锡不同类型的名人
故居开发利用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并以钱锺书故居为例,围绕展陈提升、空间优化、
功能叠加、文旅融合等方面对其活化利用现状进行阐述,提出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加强名人文化内涵的研究阐释,推动“文物+”多元融合等策略与建议,从而盘活
遗产资源,以合理利用反哺保护传承,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总页数】5页(P129-133)
【作者】蒋心怡
【作者单位】无锡市文物保护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4
【相关文献】
1.浅析无锡名人故居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钱钟书故居为例
2.名人故居文
化资源活化利用情况调研——以山东省临沂市羲之故居探索实践为例3.场域理论
下名人故居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以苏廷玉故居为例4.论名人故居保护利用方法——以杭州余杭章太炎故居纪念馆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南旧事》中的家庭与乡土情怀

《城南旧事》中的家庭与乡土情怀

城南旧事中的家庭与乡土情怀引言《城南旧事》是钱钟书先生的经典小说,讲述了一个普通家庭在上世纪初中国社会背景下的故事。

小说以深入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家庭关系和乡土情怀。

本文将通过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探讨《城南旧事》中家庭与乡土情怀的重要性与表达方式。

1. 家庭关系的展示1.1 夫妻关系的刻画•钱仁聚与王实甫之间的婚姻生活:相互理解、信任、互助等•长明与秀珠之间的婚姻:传统观念下的差异冲突、相互成长和转变1.2 父子关系的呈现•钱仁聚作为父亲:严厉但慈爱,对子女要求严格但十分关心和照顾•钱学金作为兄长:负责任并提供指导,影响弟弟思想和成长1.3 兄妹情谊与亲情的描写•温暖的兄妹情谊:一起成长、互相支持和关怀•家庭中的大家庭:多代人团聚,传承家族情感2. 乡土情怀的反映2.1 农村生活的细致描绘•人物形象:农民、佃户、村干部等,全面展现乡村生活的韵味与变化•自然景观:山水田园、四季变迁,凸显对乡土环境的深厚感情2.2 对乡土文化的强调•乡规民约:传统礼仪和道德观念在乡村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风俗民情:祭祀、赛龙舟等民俗活动,增加故事情节趣味性2.3 始终不渝的归属感•主人公回忆故乡时表达出对家庭和故土的思念和热爱之情;•故事中多次提及对家园与集体记忆独特而深厚的认同感。

结论《城南旧事》通过对家庭关系和乡土情怀的描写,让读者深入感受到了温馨的家庭生活以及对故乡的热爱。

小说中展现的家庭关系凝聚着亲情、友情和恋人之间的羁绊,而乡土情怀则重塑了人们对故土、家园与集体认同的情感。

通过这两个方面的描绘,《城南旧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而和谐的社会景象,激发了读者对家庭关系与乡土文化的深思与回味。

钱钟书故居参观

钱钟书故居参观

钱钟书故居参观钱钟书先生的故居,位于无锡的一条宁静的小巷内。

这条巷子原名“七尺场”,现已被统称为“新街巷”了。

钱钟书故居位于无锡市新街巷30号、32号,系钱钟书祖父钱福炯筹建于1923年,钱钟书叔父钱孙卿续建于1926年,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

第一期修复工程主要是新街巷30号,该户建筑面积504平方米,主体建筑为平房二进,每进面阔七间;中有天井,天井两侧各有侧厢一间;东有备弄,弄底另有厨房,餐室,柴屋数间,后有花园。

续建的房屋就在花园内的西北角,有二层楼房四间,附属平房数间,其中东首一间楼房称“还续书楼”,楼后有平房一间,独成小院,称“梅花书屋”,其砖雕门额完好。

在标有“30号” 门牌的一幢旧式民居的左右墙角处,至今还留存着“钱绳武堂”四个阴刻红字的花岗岩界石各一方。

这所宅第,系钱钟书的祖父钱福炯于1923年筹建的,是一组江南常见的具有传统风格的民居建筑:前后共两进,面阔均为七间。

“被学界称为“二十世纪人类最智慧的头颅”、“文化昆仑”的钱钟书,不仅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及拉丁文、西班牙文,而且对中西方古典的和现代的文学、哲学、心理学以至各种新兴的人文学科,能够像魔术师一般,把种种本不亲和甚至相互排斥的东西,不落痕迹、天衣无缝地融和在一起。

他的作品中,集合中西文化元素的幽默之语俯拾皆是。

《围城》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幽默的小说,人们了解钱钟书的幽默,也大都来自《围城》。

”1971年,钱杨夫妇从五七干校回京,房子被人强占,两人只好住在社科院文学所的办公室里,白天写作的桌子,晚上打开铺盖就是床。

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钱锺书开始整理多年积累的笔记,着手写作《管锥编》。

当时“文革”尚未结束,钱锺书就敢写那些与“三忠于,四无限”毫无关系的书,可见其惊人的勇气。

钱氏旧居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极具历史人文价值。

仅从本世纪以来,在“爱国、爱民、爱学习”的家风熏陶下,江南钱氏家庭中人才辈出。

仅“钱绳武堂”一脉,有钱基博、钱锺书父子这样的文化学术泰斗,也有钱钟韩、钱钟教、钱钟鲁、钱钟泰这样的科学院院士、学者教授,还有著名工商人士钱基厚、钱钟汉父子他1910年11月21日生于无锡一书香门第,其父钱基博是文史大家,一生著作甚丰。

文化昆仑——钱钟书

文化昆仑——钱钟书

文化昆仑——钱钟书作者:钱之俊来源:《新作文·中考作文智囊》2010年第01期策划人语一百年前,宣统二年农历十月二十日(1910年11月21日),带着晚清最后一抹残阳,在江苏无锡,诞生了一位日后学贯中西、被誉为“文化昆仑”的大家——钱钟书。

钱钟书先生虽饮誉海内外,但一生淡泊名利,尤其后半生,更是行事低调,诸如这种周年纪念他曾表示过极大的反感。

可面对如今这种追名逐利、人世浮躁、学术腐败的环境,我们没有理由不把目光重新转向大师钱钟书,没有理由不向青年学子们重新打开钱钟书这座取之不竭的宝藏,让大家看看上一代学者是如何读书、治学、做人的。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大师风范,后世学子当铭记于心。

人物简介钱钟书(1910.11.21-1998.12.19),江苏无锡人,现代著名作家、学者。

早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公费留学牛津大学,回国后历任西南联大、国立师范学院、光华大学、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暨南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后调入社科院,晚年曾任社科院副院长。

钱钟书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各种单篇文章散见于各大报刊。

其中《围城》风格独特,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

60年来,钱钟书致力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淡泊名利,甘愿寂寞,辛勤研究,饮誉海内外,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重大贡献,培养了几代学人。

因其多方面的成就,晚年被誉为“文化昆仑”。

主题分解材料之一:钱钟书自称“是一个闭门不管天下事的人”,他总是力图站在“人生边上”,对“名利”二字取避之唯恐不及的态度。

就是在推辞不掉,出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并且担任全国政协常委后,他仍不觉得自己是个“官”,还是一如既往地专心著作,丝毫不为名利所动。

有一次,香港中文大学鉴于钱钟书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上取得的卓越成就,决定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钱先生却坚决不肯接受。

《边城》对乡土文化的热爱与追求

《边城》对乡土文化的热爱与追求

《边城》对乡土文化的热爱与追求乡土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乡村人民的智慧和生活方式。

许多作家通过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和追求,塑造了许多经典作品。

其中,钱钟书先生的《边城》就是一部深刻表达对乡土文化喜爱的小说。

《边城》以反抗外族入侵的故事情节为背景,展现了一个独特的边疆小城的风土人情。

小说中的人物追求的不仅是保卫家园,更是对乡土文化的热爱。

通过对小说的深入研读与解析,我们可以看到《边城》对乡土文化的热爱与追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边城》展现了乡土文化对人性的影响。

小说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描写,展现了他们与乡土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主人公的父母都是从边疆地区移民到小城的,他们保留了自己的方言和风俗习惯,积极传承乡土文化。

他们重视家族之间的联系和传统的尊严,教育着孩子们对乡土文化的情感归属感。

小说中的乡土文化成为了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精神支柱,对他们的心灵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其次,《边城》描绘了乡土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小说中的边疆地区被赋予了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的风土人情独具特色。

作者用丰富的细节描写了小城中的庙会、乡村银楼、农舍等场景,将读者带入到一个独特的时空之中。

小说中的人物对于这些特色的场景和文化特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热爱,对于他们来说,乡土文化是他们的精神寄托和认同。

再次,《边城》强调了乡土文化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尤其注重与自然的互动。

通过对自然景色和四季变化的描写,小说赋予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深层的意义。

在小说中,人物常常与自然相依相伴,从中获得灵感和启示。

作者通过对乡土文化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强调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让读者感受到了乡土文化的美妙之处。

最后,《边城》对乡土文化的热爱与追求呼唤着人们对于乡村的重新思考。

小说中的乡土文化表现出了一种朴实、深厚的内涵,使人们思考自身的文化传承与传统习俗的价值。

通过对小说的阅读与思考,读者不禁反思现代社会中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以及乡村文化的逐渐丧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钟书与无锡乡土文化南京大学徐雁(无锡市图书馆整理)关于无锡乡土文化,这个话题到底从哪里讲起,我想我们任何一个人,比如说作为我本人,我是出生在苏州的吴县,大家都知道钱先生作为土生土长的无锡人,对苏州人的印象是很不好的。

大家看过电视连续剧的或是看过小说原著的都知道,钱先生说到了苏州的一个徐娘半老的典型,她跟她家里的仆人具有现在说法是私通的关系,在小说中间,在电视连续剧中都是没有放过这一段,就是讽刺我们苏州人的。

所以看了这一段了以后,我们觉得钱先生的家乡观念很强,他是很爱无锡的,看不惯苏州的,尤其是苏州的徐娘半老的许多的做派。

当然我第一次看《围城》的时候,我作为苏州人我很反感,里面唯一出现的一个苏州人的典型是一个很反派,很反面的。

但另外一个方面呢,在这个中间,钱先生还讽刺了我们苏北人,我已经记不得那个口音是淮阴、淮安的还是盐城地区的了,大家一定记得他们搞票搞不到,有一个五大三粗的人吆吆喝喝的,就是那个地方的口音。

所以说明在钱先生的心目中,他是带有一种很重的地域批判意识。

一、“崇文重智”:丹桂堂里钱家风让我们先来看看钱钟书先生本人是怎么来理解的。

在《围城》这个小说中,大家都记得第一个出场的是很漂亮的、法国文学博士苏文婉小姐,第二个出场的才是我们无锡的方鸿渐。

方鸿渐出现的时候,小说对他有一个描写,因为他那候已经在欧洲买了一个假文凭,已经回国了,他说,方鸿渐虽然现在27岁,早就订过婚,但没有恋爱经历,父亲是前清举人,在本乡江南一个小县城做大生意。

这个本乡江南一个小县就是指当时民国时期的无锡县。

那个小县里的人侨居在大都市的干三种行业的十居其九,《围城》中的大都市就是指上海,三个行业是指打铁,磨豆腐,抬轿子。

他就说无锡人在上海能够做的十有其九是这三行。

钱先生对这三行做了个评论,他说,铁的硬,豆腐的淡而无味,轿子的容量狭小,再加上小县土产中间的艺术品——阿福、泥娃娃,这算是无锡的民风。

他对无锡的民风是这样的一种把握:铁的硬,说明在我们无锡人的性格中间有一种不折不饶、锲而不舍这样一种本领。

但是对做的豆腐来讲,我们知道所有的豆腐都要靠配料、佐料才能做好,所有的豆腐都是要靠厨师的烹饪、佐料,然后豆腐才能转化成为美食。

抬轿子,像薛福成故居展出的两抬官轿,再加上泥娃娃,所以钱先生就指出泥土气是无锡民风中间一个很有特色的东西。

泥土气说明什么问题呢?安土重迁。

还有更大的一个特点,泥土气就是小福即安,日子很富足了,就不思进取,就淡忘了铁的硬的这个性格。

所以既然钱先生是这么来定义我们无锡文化的,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到,作为无锡的老师和家长,我们就要有这样一种文化反潮流的精神。

什么叫文化反潮流的精神呢?就是让自己的孩子能够突破一点点这个性格,假如不能突破,那你这个人的一生就会很快。

所以今天我们看这些故居的时候,得到一个共同的印象,无论是薛福成,薛家,薛家大花园,还是顾毓秀,顾家,顾家应该老房子很多,现在都被高楼大厦给占了,还有钱先生的故居,钱先生的故居现在保留下来只有三之二,三分之一在建无锡中医院的时候被建设性破坏,但是这三家大户人家,尽管他们顾家、薛家、钱家没有多少人再在无锡的,但是从他的出发点来看第一条经验就是都接受了高等教育。

无论晚清时候的薛家,读书中举,还是到顾毓秀,还是钱家,出去读清华大学、东南大学,而且都有留洋、留学的经历,这给我们很大很大的一个启示。

我们在座的各位,我相信,你们无论是住房也好,存款也好,私家车也好可能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一个富裕的水平,至少小康吧,但是有没有想到三十年、五十年以后你们自己的孩子,你们自己这个家族的传承方向在哪里?我说方向就在这几家故居,就在他们那,所以让小孩受教育,受最优秀的教育,有条件的留学,出国,学成回来,这点就是这几个大户人家留给我们的最大的启示。

钱钟书先生创作的《围城》这部小说,他塑造方鸿渐这样一个典型,所以在我们接下来的报告中间还会有一个专题。

因为钱家、钱先生本人享受到了读书,求知识,受教育,出国留洋这个好处,所以他看不惯、容不得象方鸿渐这样的人,不珍惜大好的青春时光,不珍惜大好的学习条件,得过且过,最后让自己的人生变成泡沫。

二、从七尺场钱钟书故居说起关于钱钟书与无锡的乡土文化必须从钱钟书在七尺场绳武的钱钟书故居说起。

大家知道,在十年以前,1997年,当年无锡的规划已经下了批文,要把它拆掉,这在海内外的传媒界就引起了轩然大波。

有识之士纷纷的投书报纸,对媒体发表意见,表达无锡一定要保护钱家故居。

这样的一个意见,当时有些人的有些意见说的是很激烈的,比如说钱学研究专家李宏岩先生,他就说了这样的一番言论,他说“无锡有人文之宝,无锡人不知保之,而外人保之,则梁溪之人不智也。

”就说无锡明明有这么一个人物的国宝在那,居然无锡的父母官都不把他当宝贝,在无锡以外的人都把他认为是宝贝,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喝梁溪之水长大的这些人不智慧,他说“不知之人为不智之士,则必使后人哀之”,说你这个不智慧,不明智的人做了这个不智慧不明智的事情,那么就要让我们的后人,我们的后代包括无锡的后代都要为这件事情感到惭愧,感到悲哀,感到悲伤,这个意见可以说是说到极至了。

同时发表意见的还有北京大学汤一介教授,还有象清华大学的国学研究所的所长钱逊教授,钱逊教授也是无锡钱家一支,钱穆先生的儿子,还有著名的红学家李希凡先生,冯其庸先生都纷纷上书呼吁保护。

而香港著名的散文家董桥他也讲,中国的江南有许多许多的老房子,这些老房子都是很珍贵的建筑遗产。

钱钟书故居为1923年所建,纯粹的无锡民居风貌,黑瓦白墙,砖木结构,三间门面,后头大概有四进,大概是这样的一个建筑。

当时在后头还有一栋楼房,这个楼房现在已经见不到了,楼房下边种了一棵梅花,所以这个地方又称为“梅花书屋”。

这个“梅花书屋”应该说给他们钱家的文风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所以钱家的旧居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的。

现在我们到钱钟书故居,到他的右厢房大家可以看到钱家的一个世系图。

钱钟书的女儿钱瑷,出生在法国,曾是北京师范大学外文系的教授,钱家这么优秀的这一支,可惜这根线已经断掉了。

所以我们到钱家看那个话就可以知道,但是只要能够传下来,传承下来都出了很多的人才。

在这个故居里,钱钟书先生和他的那些堂兄弟读书、听讲、练毛笔字、做文章,最后就出了一个海内外都著名的人。

钱家的这个故居不仅仅是1923年造的这两亩四分多地的这一套普通民居,也是我们无锡乡土文化中间一个很重要的亮点。

无锡的很多名气是建立在我们历史文化名人,一代一代人的努力的基础上的,所以我们无锡的各位父老乡亲要特别敬重我们无锡的教育和文化,而且特别的要有一种意识,要让自己的孩子们,无论是你教的学生还是你自己赵钱孙李家的孩子都要走这个通过教育,追求文化、科学,走这样一条知识人生的道路。

钱家是很爱国、爱民、爱老百姓的,在无锡当初1949年解放的时候他们钱家也是作出过贡献的。

现在离开了阶级斗争的理论我们就知道任何一个地方的大户人家至少对于解决当地就业问题有帮助的,更不用说他对这个地方的这个地税的贡献,对这个地方民风的影响,对文化传统的影响。

无锡钱家这个家庭中间,人才辈出对我们中华民族是有很大的贡献的,在这所有贡献中间,很重要的一点,三个字——爱学习。

钱家的文风很盛,人才辈出,但前提必须是要建立在传得下去的基础上。

刚才我们讲到1949年在解放的时候,江北苏北的解放军要南下,当时代表无锡工商界荣德生先生去谈判的就是钱家的钱钟汉。

我一直怀疑是方鸿渐父亲的原型,他身上的一些特征具有钱家人的影子。

直到昨天才发现原来方鸿渐的父亲糅合了两个人的特征,一个人当然是钱钟书自己的父亲,钱基博先生,还有一位就是他留在无锡的叔父。

因为他留在无锡的叔父走出无锡的机会少,所以都具有乡村大地主的特征。

我们还知道在钱家老宅子中还有一位牺牲的烈士,叫钱钟仪,他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只有22岁就被杀害了。

所以总体来说,钱家故居,他的子孙后代中间,有的走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有的走的是实业救国的道路、有的象刚才说到的烈士走的是武装革命的道路。

我们今天讲的钱钟书先生走的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学作为根本,糅合西方文化,建立他自己所能达到的人文道路。

所以在为科学发展,国家建设,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中间,钱氏家族是有杰出的贡献的。

但所有的贡献就是三个字,就是青少年时期爱学习,具有为科学发展、国家建设、文化传承的基础。

钱先生在旧居中间度过了童年、少年、青年三个时期。

他们家族中敦厚实朴、奋发进取的家风,对他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所以在爱学习之后,如果我们要给钱家人进行一个补充说明的话,还有四个字那就是“勤奋进取”。

勤奋说明了一个人很重要的品质,这个品质是什么就是珍惜时间。

我们一个人生下来以后,拥有的最大财富是时间,我们拥有的最大动力是欲望,是人跟钱走,但是我们必须建立理性,知识理性。

理性从受教育来。

不受教育,一个人是很难有发展的。

所以从这一点意义上来讲,我们要理性化的生存,要理性化地发展。

知识理性从受教育中来。

不受教育,一个人是很难有发展的。

我们有时候会说到这样的一个话,说某某人脑子里头只有一根筋。

为什么只有一根筋,就是他没有知识理性,他脑子里头拥有的是非此即彼,只有因和果的关系,是单线条的。

而一个拥有知识理性的人,就象我们的知识结构一样,首先是一种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在他的大脑思维里头,他也是复合型的,知道有这个非此即彼,有这个若此即彼,有因果关系,但是还有其他的可能性,所以拥有知识理性的人,在他的大脑中间是多元化的。

多元化必须来自于教养,来自于识字启蒙。

所以我们看到在钱家,走出来的这些人才中间,也是一个多元化的、复合型的一个家庭,是我们无锡乡土文化历史上,很优秀的一个家庭,代表了我们无锡人文的一个高度。

我们要知道一个人,一个凡夫俗子生下来的时候,他的占地面积是很小的,就在娘胎里头,将来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占地面积也很小。

但是只有一部分人,一部分对国家、对民族、对文化、对科学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他们的占地面积是可以比较大的。

要不然为什么我们经过了旧社会,到新社会,到改革开放以后这个更新的社会,我们这些大户人家的故居还能被保存下来?为什么我们无锡的百家姓、千家姓的故居保护不下来呢?那就是因为你这个家族中间,没有出现高出一般人的杰出人物,所以从这一点意义上来讲,我们要理性化的生存,要理性化地发展。

一个人出生以后,共同的命题就是生存和发展。

发展朝哪个方向发展,是朝物质世界发展,还是把物质当作一种手段,培养自己的孩子,发展自己的家族。

客观上我们来讲,最后在钱家的故居原址上建立了钱钟书纪念馆,保护了下来。

所以我们现在要珍惜两亩四分地的故居,是经过了风波和曲折才保护下来的。

当时有一种通融的方案,最残酷的方案很简单,先开发,在故居地方建一个亭子,作为对这个地方的纪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