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应用

合集下载

PS 6000+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PS 6000+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1)、PS6000+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产品简介产品概述PS6000+自动化系统是国电南自在总结了数千套电力监控系统成功应用的基础之上,面向电力监控当前及未来发展趋势,全新设计的新一代自动化系统平台,可适用于各个电压等级的常规变电站、智能变电站和集控站。

主要特点★强大的跨平台能力PS 6000+采用“平台+应用”体系架构,系统完全透明于硬件平台与操作系统运行,可以平滑的运行于不同硬件平台(服务器、工作站、PC机)及各种操作系统(Unix、Linux、Windows)之上,同时保持系统的功能、界面、操作和维护的一致性。

PS 6000+支持的典型硬件与操作系统如下:——硬件平台基于RISC技术的服务器和工作站,如SUN、ALPHA、IBM系列等;基于CISC技术的服务器、工作站和PC,如:DELL、HP系列等;——操作系统UNIX系统,Sun Solaris、Tru64 UNIX、IBM AIX、HP-UX等;Linux系统,Ubuntu Linux、RedHat Linux、RedFlag Linux等;Windows系统,WindowsXP、Windows 2003、Windows2000等。

★全面支持IEC61850/IEC61970标准PS 6000+支持IEC 61850/IEC 61970标准,可无缝集成符合IEC61850标准的不同厂家的IED设备,并可通过IEC 61970 CIM模型实现与第三方软件的兼容和互操作。

★遵循CIM、SVG标准的图模库一体化PS 6000+基于图模库一体化的思想,实现了基于电网模型的公共信息模型CIM的图形建模方法及以标准通用的可升级矢量图形SVG进行存储和读取图形数据,满足IEC 61970相关标准,提高了系统的开放性和互操作能力。

★基于元数据、元规则的动态建模技术PS 6000+系统创造性的提出了基于元数据、元规则的动态建模技术,不仅可以快速构建出符合IEC61850/IEC61970标准的电力系统一二次模型,而且可以适应未来电力监控的发展要求,灵活构建各种模型系统。

调研报告 智能变电站状态检测新技术及应用

调研报告 智能变电站状态检测新技术及应用

智能变电站状态检测新技术及应用变电检修室摘要:近年来,伴随能源变革趋势,打造新一代电力系统、构建能源互联网,提高电网智能化水平已成为必要条件。

状态监测系统采用高科技含量的传感器,运用尖端的测量和通信技术,并能进行高效的故障诊断对各种变电设备运行状态的在线监控、评价分析。

变电站状态监测系统使变电站的运行管理模式向更精益化的设备状态检修模式发展。

关键词:变电站状态监测;状态检修;二次设备;一次设备一、发展智能变电站状态检测新技术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一)变电站状态检测的意义电力系统是由发、送、输、配、用电设备连接而成的,整个变电站的安全运行直接取决于变压器、断路器、GIS等主设备的可靠运行。

状态监测是监测设备运行状态特征量的变化或趋势,评估电力设备是否可靠运行,或在重大故障发生前预知检修的需要。

如今电力系统把状态监测作为预防性试验的补充,可有效延长变电设备电气试验周期。

通过状态监测,设备故障先兆可被提早发现立即处理,设备使用寿命延长,运行人员巡视工作量减少,人力资源成本得以节约。

图1.1 配电网信息交换总线架构智能变电站是采用先进的传感器、信息、通信、控制、智能分析软件等技术,在实现数据采集,测控、保护等功能的基础上,还能支持电网实时自动控制、智能调节、在线分析决策、协同互动等高级功能的变电站同常规变电站一样,智能变电站也需连接线路、输送电能,它能收集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信息,并完成更繁杂的信息处理工作。

实现电网运行数据的全面采集和实时共享,变电设备信息和运行维护策略与调度中心全面互动。

智能变电站有一次设备智能化、信息交换标准化、运行控制系统自动化等主要技术特征。

(二)智能变电站状态检测系统结构IEC61850将智能变电站系统分为3层,即过程层、间隔层和站控层。

这个体系结构的划分是从逻辑上按变电站所要实现的控制、监视和继电保护功能划分的。

站控层包括站域控制、自动化站级监视控制系统、对时系统、在线监测、辅助决策等子系统和信息一体化平台。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模块化设计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模块化设计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模块化设计新一代智能变电站以系统高度集成、设计集成优化为目标,推动智能变电站创新发展。

本文详细介绍新一代智能变电站对二次设备的技术要求,通过从发展需求和设备整合两个角度分析了二次设备集成化思路及关键技术,论述了智能变电站新设备集成优化方案,提出了几种模块化设计方案,体现了二次设备高度集成模块化的设计原则。

标签:新一代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集成方案;模块化0 引言随着经济和电力技术的发展,各种新技术、新设备在变电站的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我国变电站的发展经历了传统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变电站、数字化变电站、智能变电站和目前的新一代智能变电站。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智能化特征鲜明,按照新技术要求,制定了新一代信息流方案,研制了通用一体化业务平台,提高了系统可扩展性,研制站域保护、集成式就地化二次设备等。

采用预制舱式二次组合设备,实现最大化工厂加工,最小化现场施工。

还采用预制电缆、预制光缆,实现设备之间标准化连接和一、二次设备连接的“即插即用”。

1 二次设备的发展历程在中国50年代之前,早期的变电站,二次设备采用模拟仪器仪表,就地监控和人工操作,不具备自动化能力;20世纪80年代以前,传统变电站采用机械电磁式、晶体管式、集成电路式二次设备应用,二次设备均按照传统方式布置,各部分独立运行。

20世纪90年代,综合自动化变电站,通过对变电站二次设备的功能进行重新组合和优化设计,建成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RTU、微机自动装置、计算机监控系统等二次设备和系统获得大面积推广应用,满足站内现场总线及以太网应用;2013年,在总结智能变电站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新一代智能变电站应运而生,提出了集成化二次设备和一体化业务平台应用,实现分散独立系统向一体化系统转变,强化了高级功能应用,全面提升了运行可靠性[1]。

2 二次设备集成化思路及关键技术2.1 需求分析二次设备整合和集成是实现新一代智能变电站最终目标的首要任务及重要途径。

新一代集控站设备监控系统系列规范-第10部分:设计规范(2022版试行)

新一代集控站设备监控系统系列规范-第10部分:设计规范(2022版试行)

新一代集控站设备监控系统系列规范第10部分:设计规范(2022版试行)目 次目 次 (I)前 言 (II)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2)4缩略语 (2)5总则 (2)6站址选择及建设模式 (3)7总体架构 (3)8系统功能 (4)9系统软硬件配置 (5)10安全防护 (6)11信息采集范围及要求 (6)12系统接口 (6)13系统性能和指标 (8)14调度数据网设计方案 (8)15基础设施及辅助系统 (9)16配套系统通信设计及改造方案 (10)17系统建设过渡方案 (11)附录A (13)附录B (14)附录C (17)附录D (18)前 言本文件是《新一代集控站设备监控系统技术规范》的第10部分。

《新一代集控站设备监控系统技术规范》发布以下部分:——第1部分:总体设计;——第2部分:数据规范;——第3部分:模型规范;——第4部分:基础平台;——第5部分:功能应用;——第6部分:人机界面;——第7部分:检测规范;——第8部分:远程智能巡视集中集控系统;——第9部分:电网业务资源中台交互;——第10部分:设计规范。

本规范起草单位:。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

新一代集控站设备监控系统系列规范第10部分:设计规范1范围本规范规定了集控站设计技术原则及配置方案,涉及新一代集控站设备监控系统、安全防护、调度数据网、基础设施及辅助系统、配套系统通信、系统建设过渡方案等设计内容。

本规范用于指导国家电网公司经营区域内集控站的设计工作,集控站管辖的无人值班变电站电压等级为35kV~500kV,其他电压等级如接入新一代集控站设备监控系统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8883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22239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36572电力监控系统网络安全防护导则GB50052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935kV~110kV变电站设计规范GB50116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T50174数据中心设计规范GB50222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311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14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50348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464视频显示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736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DL/T476电力系统实时数据通信应用层协议DL/T634.5101远动设备及系统第5-101部分:传输规约基本远动任务配套标准DL/T634.5104远动设备及系统第5-104部分:传输规约采用标准传输协议集的IEC60870-5-101网络访问DL/T667远动设备及系统第5部分:传输规约第103篇:继电保护设备信息接口配套标准DL/T860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DL/T1230电力系统图形描述规范DL/T1380电网运行模型数据交换规范DL/T5002地区电网调度自动化设计技术规程DL/T5003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设计技术规程DL/T5025电力系统数字微波通信工程设计技术规程DL/T5218220kV~750kV变电站设计技术规程DL/T5560电力调度数据网络工程设计规范Q/GDW273继电保护故障信息处理系统技术规范Q/GDW1517.1电网视频监控系统及接口第1部分:技术要求Q/GDW11047-2013国家电网调度数据网应用接入规范变电站二次系统通用技术规范第1部分:总体技术导则变电站二次系统通用技术规范第3部分:变电站网络通信技术规范新一代集控站设备监控系统系列规范第1部分:总体设计(试行)新一代集控站设备监控系统系列规范第2部分:数据规范(试行)新一代集控站设备监控系统系列规范第4部分:基础平台(试行)新一代集控站设备监控系统系列规范第5部分:功能应用(试行)新一代集控站设备监控系统系列规范第8部分:远程智能巡视集中监控系统(试行)新一代集控站设备监控系统系列规范第9部分:与电网资源业务中台交互部分(试行)自主可控新一代变电站二次系统技术规范设计类系列规范1110(66)kV~220kV变电站二次系统自主可控新一代变电站二次系统技术规范设计类系列规范2330kV~750kV变电站二次系统自主可控新一代变电站二次系统技术规范设计类系列规范3变电站辅助设备本规范提及内容以本文为准,未提及内容以上述标准为准。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电网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002.doc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电网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002.doc

附件1: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实验室介绍一、电网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一)实验室介绍电网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2007年获得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2011年通过验收,依托单位为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电网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首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开展电力系统仿真分析与规划、大电网安全运行及控制、电力电子及输配电节能、电网调度运行及其自动化技术等方向的研究工作,具备超/特高压骨干网架规划方案、运行特性的研究和试验能力,为建立跨区互联电网安全稳定防御体系提供理论分析手段和技术支撑.(二)实验室研究方向及关键技术1.研究方向一:电力系统仿真分析与规划技术关键技术:大规模跨区联网交直流输电系统规划方案仿真;复杂系统交直流相互影响机理及控制协调策略研究;大规模互联电力系统全过程(电磁暂态、机电暂态及长过程)仿真技术研究;带有多直流控保的交直流混联电网数模混合仿真技术研究。

2.研究方向二:大电网安全运行及控制技术关键技术:源网荷系统主要控制设备建模技术;基于大电网的网源协调数模混合仿真平台技术;发电机组涉网保护及协调优化性能检测技术;复杂电网环境下的故障分析和保护仿真技术;电网新环境的保护原理优化技术。

3.研究方向三:电网调度运行及其自动化技术关键技术:交直流电网在线综合风险分析和超前决策技术;大电网安全预警、故障智能辨识及决策技术;调度控制云平台关键技术;综合能源系统的生产模拟和能源流分布的仿真分析算法;适应大范围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理论及优化技术;电力系统仿真计算结果智能分析、特征辨识与提取技术。

4.研究方向四:电力电子及输配电节能技术关键技术:多端柔性直流及混联直流输电技术;直流控制保护系统优化配合方法;新型电力电子设备故障仿真分析及特征识别;直流电网关键设备及保护控制系统的电磁、机电暂态仿真模型;大型新能源发电基地接入直流输电网的联合协调运行及控保技术;综合能源系统及设备的能效评估技术;电能替代评测技术;电能质量扰动对供配电系统损耗的影响研究。

适应新能源并网的新一代变电站自主可控二次系统研究与应用

适应新能源并网的新一代变电站自主可控二次系统研究与应用

第6期(总第243期)2023年12月山 西 电 力No.6(Ser.243)Dec.2023 SHANXI ELECTRIC POWER适应新能源并网的新一代变电站自主可控二次系统研究与应用张立伟,刘红丽,谢东升(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21)摘要:二次系统作为变电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针对现有二次设备存在核心软件依赖进口、存在潜在的信息安全风险等问题,指出研究并应用安全自主可控的新一代二次系统十分必要。

从站控层、间隔层、辅助设备智能监控系统等方面分析了新一代变电站自主可控二次系统的架构和信息流,并与现有变电站二次系统进行了比对分析,总结归纳出新一代变电站较常规变电站的优势,为进一步提高变电站建设质效提供了实操性强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新能源并网;变电站二次系统;自主可控;安全防护;智能监控中图分类号:TM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0320(2023)06-0017-040 引言 变电站二次系统是变电站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变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起着重要作用。

现有二次系统存在如下问题:核心芯片多依赖进口,基础软件存在信息安全隐患;数据采集方式不统一,设备功能交叉重复;设备监控覆盖不全,设备数据利用不足;安全主动防护不足,安全监测存在盲区。

本文针对上述问题,考虑变电站二次系统建设发展需求,从全面自主可控、安全防护有效、系统功能优化、运行全面监控4个维度,以芯片和操作系统自收稿日期:2023-05-21,修回日期:2023-08-10作者简介:张立伟(1982),女,山西太原人,2008年毕业于太 原理工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硕士,高级工 程师,从事35~500 kV输变电、改扩建、新能源接入 等工程变电站二次系统的审查工作; 刘红丽(1985),女,山西太原人,2012年毕业于太 原理工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硕士,高级工 程师,从事新能源并网研究工作; 谢东升(1980),男,山西太原人,2003年毕业于太 原理工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高级工程师, 从事35 kV~500 kV输变电、改扩建等工程变电站技 术方案管理工作。

2022年《民航安全检查》安全案例分析ppt

2022年《民航安全检查》安全案例分析ppt

3、层层负责、快速反应原则。各级 领导骨干、尤其是直接管理人员对机 场安全稳定负有特殊责任;建立安检 现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确保对 突发事件的处理快速、有序、高效。
4、影响范围最X化、安全系数最大化原 则。建立健全系统的处理方法,严格控 制事态的发展发生在最短的时间最X的 范围处理,避免引起旅客的恐慌或事态 恶化。
违禁物品处理流程简述表:
序 号
步骤
1
各岗位检查 出违禁物品
2
复查
3
报大队值班 领勤务队长
4 情况上报
5 做好登记

交派出所处 理
7
放行
责任岗位
工作内容
工作标准或结 果
岗位检查员
检查出旅客随身携带的违禁物品
及时、准确
岗位检查员、分 队长
分队长安排安全门检查员和X光机检查员对携带违禁物品的 旅客及同行人员进行重点复查
安检现场突发事件的种类
接口B:视频监控系统内部接口,即提供视频监控平台与属于该平台的站端系统之间的接口。存在问题目前智能变电站已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变电站智能辅助监控系统作为配套系统也进行了大批招标实 施,使变电站大步迈向全面感知时代。虽然上文的两个技术规范已定义变电站智能辅助监控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但两个技术规范分别由两个部门制定,缺少对变电站智能辅助监控系统的统一规划,在 招标和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安检现场突发事件以及处置的方式方法
一体化监控系统直接采集站内电网运行信息和二次设备运行状态信息,建立变电站全景数据,是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的核心部分。而变电站智能辅助监控系统,能够提供安全防护、环境监测、辅助控制等 功能,使变电站的运行更为安全、可靠,已成为智能变电站的重要支撑部分。变电站智能辅助监控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起源于2010年首批智能变电站建设试点项目——浙江金华500kV芝堰变。

浅谈智能变电站五防系统

浅谈智能变电站五防系统

浅谈智能变电站五防系统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于电量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所以电力需求矛盾开始日益凸显,这更是对我国的变电站智能化发展和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五防系统是变电站保障设备安全运行的重要一环,优化变电站五防系统的建设对于保证我国电力持续健康供应具有重大意义,如果五防系统不符合投运条件而投入运行,运行人员在倒闸操作和停送电操作中,就很容易发生误操作事故。

为了有效防止电气设备误操作引发的人身和重大设备事故,结合电气运行的实践提出在变配电所内安装五防操作系统.所以通过分析智能化变电站技术发展方向,深入探讨五防系统的技术特点,说明一体化五防在智能化变电站应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就显得很重要了,本文主要介绍了五防系统在智能化变电站的应用。

关键词:五防一体化、五防系统、智能化变电站1 五防系统的概述1.1 定义所谓“五防”是指:防止误分、误合断路器;防止带负荷拉、合隔离开关;防止带电挂接地线(或合上接地开关);防止带接地线(或未拉开接地开关)合隔离开关;防止误入带电间隔等五项电气误操作。

1.2 功能要素五防应用操作体系和自动化的应用操作体系是不可分割的,他们彼此之间的数据信息和图画信息都是共同使用的,自动化的应用操作体系当中包含了五防的所有操作特点和功能,能够为其配备一个电脑五防锁具等等。

1.3 发展历程为了有效防止运行电气设备误操作引发的人身和重大设备事故,我国电力系统早在1990年就提出了电气设备五防的要求,并以法规形式行文规定了电气防误的管理、运行、设计和使用原则。

防误装置的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是:凡有可能引起误操作的高压电气设备,均应装设防误装置和相应的防误电气闭锁回路。

从这个原则出发,提出了五防规定。

原国家电力公司于2000年发布《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其中第二章“防止电气误操作事故”第2、5条明确规定:采用计算机监控系统时,远方、就地操作,均应具备防误闭锁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应用
发表时间:2016-04-27T15:29:25.857Z 来源:《电力设备》2015年第12期供稿作者:杨敏[导读] 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智能变电站是坚强智能电网建设中实现能源转换和控制的核心平台之一,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接入电网的重要支撑。

(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江苏南京 211106)摘要:智能变电站是坚强智能电网建设中实现能源转换和控制的核心平台之一,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接入电网的重要支撑。

本文对一体化监控系统的基本配置方案做出了分析讨论,对具体的功能实施提出了模块化的设计思路。

无论从理论还是实际上,本文对目前监控系统的开发、设计、建设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指导意义。

关键词:IEC61850;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新一代
引言
智能电网是国际电力行业应对全球变暖、能源危机和环境恶化的共同选择。

智能变电站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环节,一体化监控系统是智能电网调度控制和生产管理的基础,是大运行体系建设的基础,是备用调度体系建设的基础。

基于IEC61850标准变电站在国内已经大规模推广,变电站智能化已经进入全面建设阶段,给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的应用实施提供了基础。

一体化监控系统配置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直接采集站内电网运行信息和二次设备运行状态信息,通过标准化接口与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辅助应用、计量等进行信息交互,实现变电站全景数据采集、处理、监视、控制、运行管理等。

一体化监控系统纵向贯通调度、生产等主站系统,横向联通变电站内各自动化设备,是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的核心部分。

1.1 一体化监控系统的配置(配置结构如图1)
图1 一体化系统结构
(1)安全Ⅰ区的设备包括一体化监控系统监控主机、Ⅰ区数据通信网关机、数据服务器、操作员站、保护装置、测控装置、PMU 等;
(2)安全Ⅱ区的设备包括综合应用服务器、Ⅱ区数据通信网关机、变电设备状态监测装置、视频监控、环境监测、安防等。

1.2 一体化监控系统的安全防护要求
(1)安全Ⅰ区设备与安全Ⅱ区设备之间通信应采用防火墙隔离;
(2)综合应用服务器通过正反向隔离装置向Ⅲ/Ⅳ区数据通信网关机传送数据,实现与其他主站的信息传输;
(3)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与远方调度(调控)中心进行数据通信应设置纵向加密认证装置。

1.3 一体化监控系统关键设备
数据服务器:由传统的服务器担当,满足变电站全景数据的分类处理和集中存储需求。

综合应用服务器:一体化系统新增,接收在线监测等信息采集装置(系统)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统一展示。

Ⅰ区数据网关机:由传统的远动机改造而成,覆盖了原有远动工作站功能,满足各主站对变电站内电网和设备实时状态的监视和控制。

Ⅰ区图形网关机:实现主站与站内监控系统图形和数据的实时交换。

Ⅱ区数据网关机:实现Ⅱ区数据向主站的数据传输,主要传输在线监测、辅助应用等数据和模型文件。

2、五大功能模块应用
2.1 一体化监控系统主要功能
一体化监控系统主要包括运行监视、操作与控制、信息综合分析与智能告警、运行管理、辅助应用五大功能模块。

运行监视是监控系统最基本的功能模块,实现对电网运行数据、一二次设备运行工况等信息的运行监视和综合展示。

操作与控制实现变电站和调度(调控)中心对站内设备的控制与操作,包括遥控、遥调、标识牌操作等,确保操作与控制的准确可靠。

在传统遥控的基础上进一步智能化,实现顺序控制、无功优化自动控制、操作与控制可视化和智能操作票。

信息的集成后必然会导致数据量的大量增加,如何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准确的提取出重要的信息,第一时间展示给运行人员就是信息分析功能的主要内容,包括数据辨识和智能告警等。

设备管理主要通过人工录入或系统交互等手段,建立完备的智能变电站设备台帐信息和缺陷信息等,实现一、二次设备运行、操作、和检修工作的规范化。

通过标准化接口和信息交互,实现对站内电源、安防、消防、视频、环境监测等辅助设备的监视与控制。

2.2 新一代智能站监控系统特点
(1)设备优化集成:数据网关机(通信网关+图形网关),服务器(监控主机+数据服务器+告警图形服务器)。

(2)深化高级应用:智能告警、综合分析、顺控、告警直传、远程浏览等。

(3)全面的设备状态监测:一次二次设备的状态监测。

(4)模型标准化:交换机、时钟等辅助设备也支持IEC61850模型。

2.3 主要高级应用
(1)数据辨识
通过一次接线图的拓扑分析,对数据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进行分析,计算检测母线、厂站的功率量测总和是否平衡、检查同一量测位置的有功、无功、电流量测是否匹配等,及时告警提醒运行人员处理。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数据辨识功能侧重于电气量数据异常的定量分析,基于变电站状态估计方法,剔除不良数据。

(2)智能告警
当电网出现故障时,会发出大量的信息,根据事件发生的顺序,对众多信号和波形进行分析,把重要的信息提取出来,判断出故障性质,为短时间内判断出故障点,查出故障原因,提出处理方案,并形成保护动作简报展现在运行人员面前。

另外还能进行告警的抑制,过滤,误发信号和漏发信号的识别。

信息的来源是保护测控装置,在监控系统数据库中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在智能告警模块中预先建立智能库,对一次和二次系统建模。

智能告警会结合系统的运行方式,对故障时的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判断出故障是否正确和故障的性质。

下面是某简单故障测试案例:故障分析简报:
故障设备:测试线 A相瞬时故障
跳闸开关:501开关
保护动作:接地距离I段动作
故障性质:测试线故障,线路保护动作跳开501开关,重合闸成功,诊断为A相瞬时故障,目前501开关在合位处理方案:智能告警系统判断测试线故障,确定后台光字信号及其信息,上报调度等细节分析:把和本次动作相关的信息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展示
10:13:15 130 测试线启动
185 测试线接地距离I段动作
10:13:15 207 测试线A相跳闸位置动作
10:13:15 433 测试线重合闸动作
10:13:15 448 测试线A相跳闸位置返回
10:13:15 454 测试线接地距离I段返回
10:13:15 456 测试线重合闸返回
(3)二次设备在线监测
(下转第241页)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提供了过程层光纤接口的发送和接收光强、温度等数据,监控系统接收到这些数据以后进行高级分析,对变化的趋势进行预测及告警,超出额定值的范围不同,告警的等级也不同,根据多个监测量、对二次设备的健康情况进行打分,并作出状态评估报告。

对同厂家的设备,以及不同厂家的同类设备进行对比。

3、应用案例
一体化监控系统的工程应用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目前已经在多个变电站进行了实施。

500kV繁昌变在基本运行监视的基础上,实现了智能控制、数据辨识和智能告警的应用,北京220kV未来城变按照新一代的设计,实现了变电站全景数据采集、处理和集中展示,110kV尖峰变实现了一体化的设计和五大功能模块的全部展示。

这几个变电站都已成功投运,至今运行平稳。

总结
本文探讨分析了新一代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配置和功能模块。

对主要的功能提出了五大功能模块的初步构想,并通过实例阐述了实际应用,以期满足实现智能化变电站调控一体化和大生产管理的新需求。

参考文献:
[1]肖世杰.构建中国智能电网技术思考[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33(9):1-4.
[2] Q/GDW_679-2011《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建设技术规范》.
[3] Q/GDW_678-2011《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功能规范》.
[4]张沛超,高翔.数字化变电站系统结构[J].电网技术,2006,30(24):73—7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