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和谐社会_图文.ppt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答: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际工作中,我们既要从“大社会"着眼,把和谐社会建设落实到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在内的党和国家全部工作之中;又要从"小社会"着手,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①保障和改善民生。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全局,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必然要求,事关群众福祉和社会和谐稳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a.优先发展教育。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国家和民族发展最根本的事业。
强国必先强教。
因此,要坚持教育优先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b.积极扩大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
要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C.合理收入分配。
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让全体人民都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d.完善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安全网。
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e.发展医药卫生。
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和谐社会PPT课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1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清单
.
2
思考并列举我国当今的社会问题?
.
3
1、贫富悬殊; 2、人自身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3、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不协调;
.
4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什么是和谐社会、为什么要构建和谐社会)
邓小平同志科学阐述了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 系列重大理论观点,也 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作 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
.
14
(3)社会和谐是中国共产党的不懈追求
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 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 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 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 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 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 民生活更加殷实。
.
10
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和谐社会的论述
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 发表《全世界和谐》一文; 1824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 美国进行共产主义试验,以“新和谐” 命名; 1842年,德国空想共产主义者魏特林 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把社 会主义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 并指出新社会的“和谐”是“全体和 谐”。
——《十六大报告》
.
15
(4)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共产党作为执 政党,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 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讲 话,全面阐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理论。
.
19
艰难的讨薪之路
.
20
我国遭遇严峻的贸易摩擦
构建和谐社会ppt文档

教学反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三)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在政治上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体现在理论上,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能够最大限度地团结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学科单元
第五单元: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周课时数
2
课 题
第十四课 构建和谐社会
一、高举旗帜 科学发展
课 型
新授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理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重要意义。2.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懂得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意义。
教 法
案例教学法
学 法
自主探究
教具使用
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与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提问
导入新棵
展示图片导入
讲授新课
第十四课 构建和谐社会
一、高举旗帜 科学发展
(一)“四位一体”总体布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在实践上,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11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ppt课件

1、和谐社会思想的理论渊源
❖ 古往今来,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人们一直 在追求社会的平等、安定、和谐。
❖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 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 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 社会理想。
❖ 一部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们追求美好社 会理想的历史。
最新版整理ppt
最新版整理ppt
21
❖ 把解决住房问题放在重要位置
最新版整理ppt
19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 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 ❖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机制改革; ❖ 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最新版整理ppt
20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 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 ❖ 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 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 ❖ 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 ❖ 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 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节收 入分配格局。
最新版整理ppt
18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 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 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 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 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 发展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
❖ 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
❖ 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搞好基金的运 营和监管
3
中国共产党对和谐社会的认识
❖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关于正 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 邓小平:奠定了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 建设理论的重要基础;
❖ 江泽民: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关于 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
最新版整理ppt
4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过程
构建和谐社会_PPT

民主法治
就是社会主义民主 得到充分发扬,依 法治国基本方略得 到切实落实,各方 面积极因素得到广 泛调动
公平正义
就是社会各方面的 利益关系得到妥善 协调,人民内部矛 盾和其他社会矛盾 得到正确处理,社 会公平和正义得到 切实维护和实现
安定有序
就是社会组织机制 健全,社会管理完 善,社会秩序良好, 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四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来看和谐社会的内涵?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天空的和谐,是穿一身 蓝;森林的和谐,是披 一身绿;阳光的和谐, 如钻石般耀眼;落日的 和谐,留下了最后的美 丽;而我所追求的和谐, 是和好友一起去采撷— —每一份友情,每一丝 快乐,每一片希望,每 一线阳光……” 和谐,便是一种幸福的 感觉。
(一)从历史联系和现实根据中 看和谐社会的内涵
古往今来,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人们一 直在追求社会的平等、安宁、和谐。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人类社会的历史, 就是人们追求美好社会理想的历史。
现今社会存在不和谐因素
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不断增加 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 加剧 社会成员分化和流动日趋激烈 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因素在不断增多
构建和谐社会ppt文档

关于建设和谐校园的倡议
同学们: 同学们: 建设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 建设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我们 全体同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们发出如下倡议: 全体同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们发出如下倡议: (1)遵守校规校纪,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 )遵守校规校纪,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 (2) ) 。 (3) ) 。 (4) ) 。 (5) ) 。 …… 同学们,建设和谐校园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同学们,建设和谐校园是我们共同的心愿,让我 们大家共同努力吧! 们大家共同努力吧! 校长室 景范中学 教导处
制度保证 对制度的要求: 1、对制度的要求:它的规则和程序不是 为少数人制定的, 为少数人制定的,而是为所有社会成员的 利益制定的。 利益制定的。 2、为什么说社会公平正义需要制度的保证? 为什么说社会公平正义需要制度的保证? 社会公平需要正义的制度来支撑, 社会公平需要正义的制度来支撑,需要富有 正义感的人来维护,公平是正义的基础, 正义感的人来维护,公平是正义的基础,没 有公平就没有正义, 有公平就没有正义,正义是公平的支持和保 没有正义就没有社会公平。 障,没有正义就没有社会公平。
发 展
1、为什么要发展? 为什么要发展?
国情 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 关键 2、发展的目标: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发展的目标: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目标 205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 民主、 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 205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构建和谐社会。
建设和谐文化, 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 基础
•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 培养全民族的创新精神 • 树立共同理想——把我国建设 把我国建设 树立共同理想 成富强、民主、文明、 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 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明道德风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ppt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四中全会)
3 我党对和谐社会的认识
❖ (4)2004年12月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持 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再次表明 “和谐社会”已成为执政党社会建设的新理念。
❖ (5)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在中共党校举办的省 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 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所 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 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 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第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 的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必然要求。
第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 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需要。
2 实践意义
❖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 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研究 并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
“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
2 .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和谐社 会的论述
1803 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 《全世界和谐》一文; 1824 年,英国空想 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进行共产主义试验, 以“新和谐”命名; 1842 年,德国空想共 产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 书中把社会主义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 并指出新社会的“和谐”是“全体和谐”。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 关系。 ❖ 三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重要意义
1 理论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 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表明了我们党领导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PPT课件

2021/3/10
22
第一,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 第二,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位 第三,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 第四,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 劳动者的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2021/3/10
23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 居民收入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 重要体现。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整顿和规范分 配秩序,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 格局。
设、社会管理的思想
和理论,毕达哥拉斯
认为,“整个天就是
一个和谐”。赫拉克
利特认为,和谐产生
于对立的东西。蕴涵
着许多有关社会和谐
2021/3/10
的思想。
8
和谐社会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 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 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 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2021/3/10
2021/3/10
13
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 泽民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 展变化,强调实现经济社 会协调发展是我国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 指导方针。
2021/3/10
14
2005-2-19中央省部级 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 讲话。
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
社会,应该是民主法
2021/3/10
24
第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 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生产 要素参与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 更加注重公平。 第二,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 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 中的比重。 第三,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 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