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生态城的样本——马尔默新城

合集下载

全球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典范,瑞典哈马碧是如何做到的?

全球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典范,瑞典哈马碧是如何做到的?

全球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典范,瑞典哈马碧是如何做到的?全球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典范,瑞典哈马碧是如何做到的?新城建设成为很多国家的主要发展战略之一,为实现产业升级、驱动经济以及解决人口问题带来了新的思路与可能。

新城研究成为国际学术界的重要领域,然而,新城建设面临的具体机遇与挑战,特别是针对中国的研究仍然有很多可探讨的空间。

在新城的开发建设方向中,生态城,越来越成为世界的共识,它体现了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

瑞典斯德哥尔摩东南城区的“哈马碧”作为生态城市的成功实践区,为全世界瞩目。

习近平主席还曾在访瑞期间专程对这里进行了考察。

那么,这个在二战后的经济腾飞期遭受曾严重环境污染的区域是如何华丽“转身”,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典范的?失意于奥运,得益于奥运哈马碧湖城是瑞典申办2004奥运会的奥运村选址,并计划建设成为一个示范性可持续发展社区。

尽管斯德哥尔摩落选奥运会,哈马碧湖城的建设目标却被保留下来,成了一个国家级的生态示范区。

睿途团队曾在2016年北欧游学期间参观考察了这里。

大多数来到这里考察人们,首先会赞叹其优美的水岸、公园,欣赏其宜人的街道、活跃的步行环境和丰富的公共空间。

继而,有的人喜欢多元的建筑风格统一于协调的街坊尺度;有的人注意到道路上的公交组织和便利的自行车道以及机动车的可达性;还有的人细细观察垃圾分类收集设施和雨水管理系统;有的人在生态桥和船闸、轮渡、栈桥流连。

迄今为止,哈马碧占地约204万平方米,有2.6万居民和约1万的通勤人口。

而要想在哈马碧居住,必须要签署一份生态环保合约。

作为一座新城,哈马碧最大意义不是它的包容力,而是其自身的生态环境系统。

在这里,城市功能、交通、建筑和绿地、水循环、能源和垃圾处理等被纳入到有机的体系中,有序、协调运作。

自循环的环保新城哈马碧生态城将综合目标分解成为各方面的具体目标,主要涵盖污水处理、雨水管理、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废弃物与资源回收、交通、绿色空间等,并研究相应策略。

瑞典马尔默生态城市建设分析

瑞典马尔默生态城市建设分析

3.马尔默生态城市建设
垃圾处理: 整个马尔默城区的很多公寓的厨房都配备了废物
处理装置,住宅区则有专门的垃圾回收站,在社区规划 时,就已经考虑到要让所有居民都能就近使用垃圾回收 站。马尔默人会将垃圾分类投入到不同的垃圾桶内。与 垃圾桶相连的是四通八达的真空垃圾槽处理系统。这些 垃圾经由地下管道输送至郊区的垃圾站。这样,垃圾车 便无需进入住宅区,减少了废气排放和噪声污染的同时, 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一个更安全的交通环境。
立法先行是瑞典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显著特点。 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瑞典颁布了一系列强制性的有 关能源合理化使用和节能的法律、法规,并随着技术的 发 展不断进行修订完善,以此来指导、规范企业的行 为。为了保证所制定的法规得以执行,政府还制定了许 多具体可行的监督措施和必须执行的行业标准,体系完 备。
3.马尔默生态城市建设
政府还对住宅墙体的保温隔热和门窗的节能都提 出了明确的要求,建筑师必须按国家相关规定进行设计 和选用材料,对人体和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材料被 严格禁止。它涉及到住宅的各部分,如浴室设备、厨房 水槽、窗框、窗扇等。住宅门窗的质量都要做得牢固精细: 三层固定玻璃扇中间带百叶,可在关闭的情况下通风; 卫生器具大多采用节水排水装置,座便器水箱的配置都 是3升或6升排水量,水箱封闭不易打开。除此之外, 室内新风系统、热量回收系统、中央吸尘系统、防火门 电磁阀控制系统和户内消防软管系统的配置都需要通过 瑞典国家环境、节能使用标准。
3.马尔默生态城市建设
定下建设环保生态城市的目标后,马尔默城 里一片被称为西港区的老造船厂区域,被改造 成瑞典的第一个“零碳社区”。从1996年开始, 20多家建筑公司、30家设计公司共同参与设计, 意在建设一座“未来之城”,这个项目被称作 “Bo01”,西港区成为绿色环保城市建设的 “大实验室”。

瑞典在生态城建设领域的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瑞典在生态城建设领域的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瑞典在生态城建设领域的经验值得中国借鉴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

城市在人口、土地、水、能源、交通以及垃圾收集等领域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如何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正成为新的课题。

瑞典是最早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国家,环境技术领先,在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领域具有先进的理念和实践经验。

上个世纪90年代起,斯德哥尔摩市政府开始对哈马碧(Hammarby)工业区进行改造,如今“哈马碧”已经建成令人瞩目的现代化生态新区,并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生态城建设模式。

本文主要介绍了生态城市的起源、瑞典对生态城市的定义、特征以及“哈马碧”滨水新城在生态城整体规划、交通解决方案、内部环境循环链等方面的经验及其借鉴意义。

执笔:索鹏一、关于“生态城市”的起源和定义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人与生物圈(MAB)”计划。

在这一计划的研究过程中,“生态城市(Eco-city)”这一概念首次被提出,并逐渐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

1987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理查•热基斯特(Richard Register)教授在其“为健康的未来建造城市(building cities for a healthy future)”一书中也首次提到了生态城市的概念。

尽管“生态城市”的概念尚处于不断拓展的阶段,但相关专家、学者和城市实践者对“生态城市”作出了如下定义:经济、社会、环境、文化和谐统一的城市,是自然、城市与人有机融合、整体互惠的共生结构。

生态城市对内着眼于使城市居住环境更加安全、和谐和舒适,对外把城市所消耗的自然资源、能源、二氧化碳气体排放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减少到最低限度。

生态城市被认为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最强有力的武器之一。

瑞典对生态城市的定义基于“可持续发展城市(Sustainable City)”或“共生城市(SymbioCity)”的概念,主要由斯维可(Sweco)公司等提出并发展形成。

瑞典的定义认为,较传统城市而言,一座生态城市必须拥有相当低的生态印记(Ecological footprint),同时必须使现在和下一代的居住者在生活质量、健康水平、舒适程度和安全性等方面维持高于传统城市的水准。

马尔默旋转大厦

马尔默旋转大厦

马尔默旋转大厦马尔默旋转大厦是位于瑞典马尔默市中心的一座标志性建筑。

它是由建筑师萨桑·莱比切设计,并于2005年竣工。

该建筑被公认为瑞典城市的地标之一,因其独特的旋转设计而闻名于世。

马尔默旋转大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旋转式结构。

建筑本身由长方形的主体和旋转式上层构成。

主体建筑呈现出现代主义风格,拥有钢框架和玻璃幕墙。

而上层则由一系列环形模块组成,这些模块可以单独旋转,使整个大厦实现360度的旋转。

这种旋转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每个住户都能享受到周围的美景,并且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视野。

马尔默旋转大厦共有54个公寓,每个公寓都配备有豪华设施和现代化的装饰。

其中,一些公寓还拥有私人阳台,可以让居民欣赏到马尔默市中心的壮丽景色。

此外,大厦内还设有商务中心、会议室、健身房、游泳池等公共设施,以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

除了住宅外,马尔默旋转大厦还设有一家高级酒店,为游客提供豪华舒适的住宿体验。

酒店内设有多间豪华套房,并配备了高端的设施和服务,为客人带来独特的体验。

作为马尔默市中心的一座标志性建筑,马尔默旋转大厦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他们来到这里不仅是为了欣赏这座建筑本身的独特之处,更是为了领略到马尔默市的美丽景色。

大厦周围有着现代化的商店、餐厅和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马尔默旋转大厦也成为了一个瑞典城市发展的标志。

它的建造不仅是为了向世界展示瑞典工程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更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前来马尔默。

这座旋转的建筑象征着城市的活力和前进的态度,代表了瑞典城市发展的新方向。

总之,马尔默旋转大厦是一座具有独特旋转设计的标志性建筑。

它以其精湛的建筑技术和现代化的设施而闻名于世,成为了马尔默市中心的地标之一。

这座建筑不仅提供了豪华舒适的住宿和居住体验,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欣赏其壮丽的景观。

马尔默旋转大厦象征着瑞典城市的发展和进步,展示了瑞典工程技术的创新和精湛。

生态小区案例___绿色节能PPT教案

生态小区案例___绿色节能PPT教案
过空间规划促进邻里交往,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
大尺度的开放公共空间:实现物业价值均衡,使得所有居民都能享受
阳光和绿地
功能复合:商业及其他配套在居住用地步行可达范围内的复合,提供快
捷、方便的多方位生活服务
生态节能概念的 注入
对生态节能手段全方位、系统而不是局部的应用:生态水循环系
统; 可再生能源系统; 住宅节能系统; 环境保护系统
1
瑞典●马尔默 Bo01生态住宅示范区 规划理念
散落式布局 院落式组团
沿海的公共走廊和 广场
沿海布置的多层/ 高层公寓
标志性建筑—— 旋转的大楼
1
瑞典● 马尔默 Bo01生态住宅示范区
环保节能措施
太阳能(发电、 取暖)
全面依靠可再生资源,减少对于石化的依赖,这些 措施包括:风力发电站、太阳能取暖和发电、地源热 泵等技术; 采用断桥式喷塑铝合金门窗、高效暖气片(配以可 调式温控阀)、可调式通风系统、节能灯具、空心砖 墙及复合墙体技术、热量回收的新风系统、加厚的复 合外墙外保温墙板等措施减少建筑能耗。 植被绿色屋顶,可以有助于保温、减少能耗而且环 保 通过绿色屋顶,进行雨水净化回收利用 通过低密度、紧凑、私密、高效的用地原则达到节 地的目标,其容积率高于普遍的瑞典居住小区
热电联供系统和节能示意
2 英国●伦敦 格林威治千年村 建筑产品设计
建筑风格前卫时尚,产品形式多样,既有高层,也有连排和 多层 产品通过外部阳台、窗户、遮阳板等细节来丰富外立面 建筑在色彩明快、亮丽,具有跳跃感 建筑为社区的公共空间服务,在底层或者退让或者挑空,让 人愿意停留 通过标志性的建筑——千年穹顶,提升区域形象和知名度
2 英国● 伦敦 格林威治千年村 规划理念
规划理念

国外生态城市典型案例分析与经验借鉴

国外生态城市典型案例分析与经验借鉴

李海龙引言国外生态城市典型案例分析瑞典斯德哥尔摩斯德哥尔摩曾是一个城市的低碳、生态、绿色发展是解决资源能源危机、空气污浊、水缓解生态环境恶化、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的重要途径。

国外很多国家都把建设生态城市作为公共政策来推动和污染严重,甚至不能在湖中游泳的工业引导城市发展,并积累了诸多成功经验。

我国很多城市城市,但经过一系列努力已成为世界著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空气污染、资源短缺、交通拥堵等问年被欧洲经济学名的生态城市。

2007 题困扰,也存在看病难、就业难、房价高、环境差、食年被2010人智库评为全球宜居城市,品安全、缺乏特色等问题,亟需转型发展。

在国家可持委员会授予“欧洲绿色之都”称欧洲续发展和生态文明战略引导下,各地均提出建设生态城德哥尔摩在能源、交通、资源号。

斯市的发展目标,并在最近几年陆续开始了实质性建设,等领域均有突出表现。

回收利用特别是生态新城建设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大、速度快的年在能源方面,该市自上世纪50 特点。

但由于理念、政策、技术、管理等方面尚未形成以来利用电加热系统逐步取代燃煤代系统的标准体系,部分项目存在理念和技术的偏差而受油锅炉为商业和住宅楼宇供热,和燃到专家和公众的质疑。

区的居民采用海水制冷系统调部分地为了解国外生态城市建设重点领域的主要做法,吸取建筑规范规定所有新建建筑节室温。

其成功经验,本文通过部分国外典型生态城市的研究,平/大使用量一次能源最 100千瓦时分析其建设特征,以期对国内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推动既有公共建筑的节方米,并大力的用源利用要求60%能改造。

城市能源消费要来自能电量和20%的一次的家庭购买可再生能源。

该是有 12%源产生的电力,独立认证的由可再生能气可用于居民污水处理过程产生的沼做饭。

在交通方面,斯德哥尔摩通过一系列创新措施来实现绿色交通。

首先,在市中心建设功能混合的生态住区来减少出行需求,降低私家车使用;第二,通过改造街道来增加步行和自行车道,建设轨道交通,增加通勤公交运量,使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的步行和自行车道长公里,人均专用自行车道达到4度达到米;第三,在市中心易引起交通拥堵1欧元的通行税,的地区征收每天最高6高了拼车和非机动出行比例;第四,提力鼓励交通工具使用可再生能源,大1图瑞典斯德哥尔摩公共交通体系的公共交通利用可再生能源 75%目前产生的北京规划建设| ) 生态城市实践样本(之三话题服务设施,如学校、商店、办公、娱乐图2 英国North West Bicester生态城镇规划图电力、生物燃料和沼气,100%的公共汽车使用可再生能源,9%的私家车采用乙醇、沼气、混合动力电动或超低排放汽车。

新城案例介绍

新城案例介绍

新城案例介绍罗璇由建筑师马克留斯主持设计。

其成功之处在于:以轨道交通线加强与母城的功能联系,提供便宜而舒适的住宅建筑,通过不断吸纳各类各阶层的居民而积累起丰富的社区生活形态。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魏林比新城的规划建设目标已经得到实现,且保持和延续着城际聚居的活力。

魏林比新城位于斯德哥尔摩市西郊,距母城15公里,从斯德哥尔摩乘郊区电车或者城际铁路约需25分钟便可抵达。

原规划总用地约290公顷。

随着建设的不断深入,目前已扩展到300公顷以上。

周边相继新建了若干小型的居住区。

新城最初规划居住人口为2.5万人,随着本地区的常住居民、外国移民和消费人群逐年增加,目前实际居民已经超过5万人,周边小型居住区也已容纳近3万居民。

聚居区人口构成趋向于多元化。

位于新城中央的居住区中心设有配套行政管理机构、商业街市、学校幼儿园、文化娱乐场所和教堂等,能够提供完善的生活服务,综合交通中心即转乘枢纽也安排在这里。

新城的办公、文化、商店、医院、学校、老人中心和托幼等设施与机构创造了大量的居民本地就业机会,同时,在魏林比附近还适当规划了工业企业用地。

这一措施防止了新城变成单纯的卧城,使得聚居区在大部分时间里保持较多的人流活动,最为重要的是确保了新城自我运行的必要生机。

英国米尔顿凯恩斯瑞典魏林比瑞典魏林比荷兰阿尔梅勒新城(Almere)阿尔梅勒是荷兰弗莱福兰省的一座新市镇,属于首都阿姆斯特丹的都会圈内,两地以艾湖(Ijmeer)相隔。

为了解决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日益拥挤的问题,建立一个既有乡村的舒适又有城市的便利的乌托邦,荷兰政府在1960年代启动了一个绿色新城的计划。

阿尔梅勒新城启动于1967年,至今已拥有19万人口,目前是荷兰第七大城市,也是欧洲发展最快的新城。

通过与周边森林、水渠、湖体的紧密协作,阿尔梅勒形成了“绿+蓝”的空间特色,这种生态策略不仅为居民提供了自然环境和体育休闲场所,也为小动物提供了栖息地。

到1994年,新城的城市中心功能已经不能满足新城飞速发展的需要,雷姆.库哈斯的大都会艺术设计的办公室(OMA)接到了把阿尔梅勒重建成一座充满城市气息且紧凑简洁的城市的任务。

瑞典马尔默滨海生态城港口新城Hafencity

瑞典马尔默滨海生态城港口新城Hafencity

Fachwerk City Celle德国策勒木屋小镇
策勒(Celle)是一座以五彩缤纷的 木结构老房子衬托的古城,市区有 480座16至18世纪的木架结构房 屋,具有浓厚的德国民族特点和风 俗,享有德国北部“明珠”的美称。 策勒是非常有特色的小城,德国 人眼里,它们是最美丽的古城。 走在策勒的街头,会让人有这样 的感受:这莫非是从童话里出来 的小镇?的确,这里的房子太与 众不同了,可爱的木结构房子, 再加上鲜艳的色彩,红,黄,绿 ,粉,蓝……爱好摄影的人会一 下子就喜欢上这儿的。这些木房 子虽说年代比较久远,但保存完 好。 该市最重要的景观是市中 心。1292年修建的大公宫殿亦是 远近闻名的名胜,宫殿剧院于 1674年落成,系德国最古老的自 配乐队的剧院。
Freiburg Vauban ECO-City
德国弗莱堡VAUBAN生态城区
弗莱堡,这座有着欧洲环保之都美誉的德
国小城从90年代初就致力于开发生态资源 ,消除过多的资源消耗,有着一套属于其 本身的可持续发展蓝图。1993年,在弗莱 堡市郊区,这座生态城开始了为期7年的兴 建,21世纪初,第一批居民迁居于此开始 了他们的环保生活。到2006年,整个生态 城的占地面积达到了38公顷,而目前,居 民也随之上升到了5000人,其中还有600个 以上的工作机会。 生态城无疑有着令人称叹的超低能耗:在 这座Vauban小镇,每个住宅每年每平米的 平均电能消耗为65瓦,一间普通住宅的消 耗则超过了100瓦,而那些更加破旧的住宅 则达到了200瓦,从数字上,我们无疑能够 找到它的生态元素。除外,还有92间住宅 ,借助它们独特的建筑结构和位置,更加 有利于自然光线的射入,从而将每年每平 米的电能消耗降低到了15瓦,更令人称叹 的是还有10间名为“plus energy house”的住 宅,它们的电能消耗甚至低于其自身的电 力产能。生态之城,果然名不虚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瑞典第三大城市马尔默,无论站在哪个角度,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位于西港新城(West Harbor)的标志建筑——54层高,表面呈现90度扭曲的“螺旋中心”(Turning Torso)。

这个出自西班牙设计“鬼才”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之手,惊世骇俗的作品,正暗合了曾经在马尔默西港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巨变。

“20世纪前,这里是一片海湾,后来成吨的垃圾灌入海水中,逐渐把海湾夷为平地。

上世纪80年代之前,这里又变成了船坞,大批技术工人涌入西港。

尔后,SABB汽车在这里大兴土木,盖起了汽车组装车间。

在十来年的时间里,这里一直都是瑞典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

”根据马尔默环境部门负责人皮尔·阿恩·尼尔森(Per-Arne Nilsson)的介绍,直到1996年之前,与丹麦哥本哈根隔海相望的西港,还未显露出半点生态友好示范区的潜质。

然而,一场危机开始让马尔默人重新思考他们的未来。

“工厂关闭,厂房被废弃,大批工人失业,我们不得不采取行动,改变最糟糕的现状。

”建立生态环保居住区,成了拯救满目疮痍的废旧工业区的一剂良药。

如今,经过14年的发展,西港新城已经彻底告别了废弃工业基地的旧身份,以瑞典第一个生态友好示范区的雄姿矗立在世人面前。

就在去年11月,西港新城获得联合国颁给的“生活环境荣誉奖”。

而现在,它的身影又出现在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的联合展馆内,向全世界展示着老工业区变生态城的奇迹。

垃圾也是宝
风能、太阳能、自行车,在西港,你能找到一切和生态城有关的元素。

不过,在当地人心目中,更让他们引以为豪的是这里发达的垃圾处理方式。

就在西港最早建成的生态社区
B001中心一处庭院里,竖立着几根粗大的绿色钢管。

这些钢管既不能收集雨水,也不能运输天然气,而是神奇的分类垃圾管道。

这里的居民都会按照垃圾分类的原则,在倾倒之前,花时间把生活垃圾分为有机垃圾、可燃垃圾。

“砰”的一声,只见居住在B001的家庭主妇,娴熟地把垃圾扔进了其中的一根管道。

在垃圾投掷完毕的那一刻,管道封口立刻自动关闭。

在真空的压力之下,这包垃圾沿着管壁,在复杂的垃圾管道网络中几度迂回,最后流入郊外的垃圾储藏罐。

经过专业处理,罐内的垃圾就会变成发电场、生物燃气公司的新鲜原料。

抛掷有机垃圾的过程要复杂一些,只见这个家庭妇女从钱包中掏出一把小钥匙,用它打开了另一根绿色的管道,这才把有机垃圾扔进管道——这是马尔默人的发明。

有机垃圾和可燃垃圾的处理方式不太相同,主要是靠碾压、粉碎、发酵,然后直接输送到生物燃气生产线上。

当地人回忆说,在早期的有机垃圾管道并没有锁。

很多马大哈,把很多可燃垃圾混在有机垃圾中,结果,有机垃圾利用率并不如预想中那么高。

为了解决垃圾精确分类的问题,马尔默环境局没有少费心思。

有专家去调查,提出了一个简单至极的解决方法——在有机垃圾的输送管道上加一把锁,如果谁想扔有机垃圾,必须
拿钥匙开锁。

尼尔森说:“这就等于告诉人们,扔有机垃圾之前,你必须想清楚,你手中的垃圾到底是不是有机的。

”果然。

一把小锁解决了一个大麻烦,结果有机垃圾的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

而现在,很多人的厨房里就安装了一个有机垃圾的专用通道。

厨房里的土豆皮、吃不完的剩菜直接进入管道,经过碾压装置变成流质,顺着管道直接流入生物燃气加工厂里。

不过,包括西港在内的马尔默,还有一个因垃圾而形成的奇观。

每逢休息日,马尔默人会自觉地带上无法降解的废玻璃、建筑垃圾,驱车前往郊外的垃圾处理厂。

此时,马尔默市内的街头异常安静,而通往垃圾处理厂的公路却会出现难得的堵塞。

“魔术盒”的奥妙
另一个最能表现马尔默人在生态建设方面悟性的,莫过于他们的建筑设计。

在公寓的墙面上,往往贴附着一块巨大的太阳能转化装置。

尼尔森介绍说:“这与我们在农村使用的架在房顶的太阳能设备不同,它被安装在朝阳的一面,紧贴墙体,整个一面墙都是太阳能装置,既可以发电,也可以为整个四层楼的用户供应热水。

”这种装置虽然规模可观,但是经过设计师线条简化的处理,并不突兀,看起来与房子十分协调。

尼尔森说:“就拿B001的例子来说,加上潮汐能、风能、地热能,新能源已经完全能够满足这里1000户居民的用电量。


同时,西港新城的每一座房屋墙根底下都修有导流明渠。

墙根的小水渠大约一巴掌宽,离房屋远一点的大水渠有半米宽。

所有的小水渠相互贯通,形成一张有序的导流网。

聪明的设计师,还会利用石料,在水渠网络的中心位置搭建一个小池塘,或者喷泉,就这样,小区中央形成了一个由收集天然雨水而形成的人为景观,涓涓的流水伴着整个小区。

在灌溉了小区的花草之后,多余的雨水就会沿着水渠流入大海。

西港新城只是马尔默往低碳生态城市迈进中的一个小小缩影,而西港新城的成功转型,也让马尔默市政府官员变得“野心勃勃”。

尼尔森说:“整个马尔默已经为自己的生态化建设定下了目标,到2020年马尔默会成为一个零碳排的绿色之城。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