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知识》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4、《神农本草经》
成书年代:两汉时期〔实际非一时所作〕 作 者:假托神农作〔实际非一人之手笔〕 内 容:简要而完备地记述了药学的基础理 论,如四气五味、药物毒性、配伍方法、服药 方法、功能和作用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 药学专著.
五、金元四大家简介
1、刘完素:发展了《内经》病机和 运气学说,提出"火热论",治疗主张 以寒凉为主,被后世称为"寒凉派".
4、阴阳的相互转化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 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基本概念: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
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1、望痰、涎、涕、唾 2、呕吐物 3、望大便 4、望小便
〔二〕局部望诊
1、望头面: 2、望五官: 1〕望眼〔眼神、色泽、眼态〕 2〕望耳 3〕望鼻 4〕望口唇 5〕望齿龈
〔三〕望颈项躯体
瘿瘤 瘰疬 项强 鸡胸 腹部深陷、 腹部青筋暴露
〔四〕望皮肤
1、望外形 2、望斑疹 3、望痈毒疔疖
〔五〕望毛发
色泽、分布、有无脱落等.
三、望排出物
一、何谓中医学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 诊断和防治的一门传统医学.
二、中医四大经典著作简介
1、《黄帝内经》
成书年代:春秋战国时代〔非一时所作〕
作 者:假托黄帝作〔实际上非一人之手 笔〕
内
容:包括《黄帝内经·素问》和
《黄帝内经·灵枢》两部分,共18卷,162篇.
其可谓上及天文,下及地理,中及人事的一部
《中医药常识入门》课件

03
中药材与方剂
中药材分类与特点
中药材的分类: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中药材的特点:天然、安全、有效 中药材的采集与加工方法 中药材的储存与保管方法
中药方剂组成与功效
中药方剂的组成:介绍中药方剂的基本组成,包括主药、辅药、佐药 等,以及各药物在方剂中的作用。
中药方剂的功效:详细阐述中药方剂的功效,包括治疗作用、调理 作用、预防作用等,以及不同方剂之间的功效差异。
中医药的 适应症和 禁忌症
中医药的 常用药物 和治疗方 法
中医药的 养生保健 作用
中医药误区澄清与辨析
误区一:中医药只适用于慢性病 误区二:中医药治疗副作用小,可以随意使用 误区三:中医药治疗见效慢,不如西医效果好 误区四:中医药治疗只适用于特定人群
中医药健康生活指导
什么是中医药? 中医药常识答疑解惑 中医药在健康生活中的作的应用与价 值
中医药未来发展趋势与展 望
中医药未来发展趋势
现代化发展:结 合现代科技手段, 推动中医药的现 代化研究与应用
国际化发展:加 强国际交流与合 作,推动中医药 的国际化发展
产业化发展:培 育中医药产业集 群,推动中医药 的产业化发展
标准化发展:制 定和完善中医药 标准体系,推动 中医药的标准化 发展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穴位达 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目 的
推拿治疗:通过手法作用于 人体特定部位,达到舒筋活 络、缓解疼痛的目的
拔罐治疗:通过拔罐器具 吸附在皮肤表面,产生负 压刺激,达到舒筋活血、 祛风散寒的目的
艾灸治疗:通过燃烧艾条产 生热量刺激穴位,达到温经 通络、散寒止痛的目的
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桂枝汤:用于 治疗感冒、发 热、头痛等病 症,主要成分 有桂枝、芍药、
中医基础知识ppt课件

江南:地势低平,气候温暖湿润,人
人体差异
们腠理疏松,体偏瘦.
北方完整版ppt课件
17
恒动观念
指生命具有永恒的无休止的运动思想 生理上,运动不息是脏腑的生理特点
脏腑
运 动
功能正常
心:推动血液在脉管内“流行不止,环周不休” 肺:进行气体交换,维持呼吸正常 脾:将饮食物变化、转输,为全身提供营养物质。 肝:贮藏、调节血液,供给脏腑活动的需要。 肾:贮藏精气,促进生长发育,决定人的生、长、
完整版ppt课件
29
㈢、阴阳的交感与互藏
阴阳交感,又称阴阳相错或相感(《内 经》)。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 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 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完整版ppt课件
30
(四)、阴阳消长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 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 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阴阳双方在 此消彼长的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 衡。
人的生命活动有赖于恒动不休 例: 五脏六腑各有功能特点,但皆建立在脏腑之 气的运动变化上。
心气不停地搏动——血液输送全身 肺气有节律的呼吸运动——气体交 五脏 换、吐故纳新 脾气健运不息,运化水谷——消 化吸收、水液代谢
完整版ppt课件
20
辩证论治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 的一种完整的过程。
完整版ppt课件
21
证:表现为一组症状、体征(证候)的一种个体对致病
动因作出反应所处的状态。简称个体反应状态。
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
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 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基础知识ppt课件

精选ppt课件最新
返回知识点
26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五行的特性
1.木曰曲直
木的特性: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 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木”。
精选朱pp震t课件亨最新(丹溪)—养阴派
4
概述 一、发展简史
四、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1.明代楼英《医学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 2.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3.温病理论的创立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清代叶天士 “卫气营血辨证” 《临证指南医案》 吴鞠通 “三焦辨证” 《温病条辨》 五、近代和现代(收集整理时期)
精选ppt课件最新
3
概述 一、发展简史
二、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时期)
1. 《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
三、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
1.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三因学说”
2. 《小儿药证直诀》宋代.钱乙开创“脏腑证治”
刘完素(河间)—寒凉派
金元四大家
李 杲(东垣)—补土派 张从正(子河)—攻邪派
阴 相内下寒晦有 抑 对收降凉暗形 制 静的的的的的 的 止 的
精选ppt课件最新
8
(三) 阴阳的属性特征
1.阴阳的普遍性 2.阴阳的相关性
3.阴阳的相对性
4.阴阳的可分性
精选ppt课件最新
9
(四)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阴阴 阳阳 的的 对互 立根 制互 约用
阴阴 阴 阳阳 阳 的的 的 消相 交 长互 感 平转 互 衡化 藏
五味 是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滋味。 辛、甘属阳; 酸、苦、咸属阴
滋味不同,药效不同。
精选ppt课件最新
22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PPT课件

3、地域性: 与居住地区和环境有关
西北高原——寒邪致病
东南沿海——湿热邪气致
病
久居潮湿——湿邪致病
4、相兼性:常两种或两种以上邪气同时侵犯人体。
(四)病因病机
•内生五邪: 是六淫中除暑邪以外五种
病邪,均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四)病因病机
风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 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 • ②风邪善行数变
• (2)整体观念主要内容
•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 a.人体结构的整体性
b.人体物质的整体性
• c.人体物质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d.人体功能的整体性
•
(一)中医学的主要特点及主要思维方法
• 2)人与外环境之间的关系密切 • a.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b.人与社会的统一性 • 2、辨证论治 • (1)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方面,是中医察识和
• 2)归纳药性
• 四气:温热——阳,寒凉——阴
不同性质、作用、形态,分别归 属五行之中。借以说明人体的脏 腑组织、生理、病理以及与外界 环境的相互关系。
• 五味:辛甘——阳,酸苦咸——
阴
• 特性:升浮——阳,沉降——阴
(二) 阴阳五行学说
• 1、 五行的属性归类
•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2、 五行的相生相克 ①相生:依次递相资生、助长和 促进关系。 木→火→土→金→水→木 ②相克:有序的间相克制,制约 关系。 木→土→水→火→金→木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一)中医学的主要特点及主要思维方法
• 1、整体观念
• (1)定义
•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 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 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中医的整体观念贯穿与中医的生理、病 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
《中医基础知识》ppt课件

4、肺的颜面望诊
(1)肺区出现暗红色,表示肺功能弱;有亮点,考虑是否有结核。 (2)肺区出现红痘痘或红色,说明呼吸系统有炎症。 (3)有明显的红血丝或暗红色、黑疙瘩、斑痣、脓包,怀疑有病 变(肿瘤)。 (4)大肠区发暗红、不平整,考虑结肠炎。 (5)大肠区有痦子、痘痘、斑考虑有便秘,大便不成型。
5、发病原因
总之,心脏病是当前世界上称之的威胁人 类生命安全的三大杀手之一。在全球人口中, 每年死于心脏病的人数可达1200万人。所以, 对心脏病,不能有一点点忽视。
中医生命模式—五行(肺)(大肠)金
1、肺的主要功能: (1)主呼吸:呼出废气,吸进氧气,将氧通过血液供给全身各组织细胞。
(2)通水道:饮水入胃经过脾化为津液输给肺,肺推动津液在全身流动,为 人体各组织补充水份;使水液最后顺利到达膀胱,变尿排出体外;还可 以使水液到达皮肤,出汗散热,这样,进的是清水,排的是废水,净化 身体。如果水道不通,会出现浮肿。 中医认为,肺、脾、肾是组成人体水道的三个主要脏器。肺—中水之上源, 其不通时,会出现上半身水肿,如面、头、上肢浮肿;脾—中水道,堵 塞时,会出现全身浮肿;肾—为之下水道,不通时下肢浮肿。
1、心的主要功能:
(3)心主汗:汗为。
1、心的主要功能:
(4)络小肠:食物中的营养、水分,经小肠吸 收后进入脾脏输入肺,另一部分进入腑脏。由 于心与小肠有经络关系,心有火时,会使小肠 受热,受热的水份进入膀胱,出现尿热、尿涩, 甚至尿血,在治疗中出现以上现象而久治不愈 时,应考虑调正心功能,以拍尿热尿痛为标, 治心脏为本。
中医生命模式—五行(肝)(胆)木
1、肝的主要功能:
(1)主免疫:肝有解毒的功能,它可将酒精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将有毒物质分解为无毒物质和便排 除体外。人的免疫力低下,特别易患病;人体无疫力时,生命将会终止。如喝酒,长期对肝的损 害,造成功能减退,最后变成酒精肝、肝硬化腹水、肝癌,后果不堪设想。 (2)肝藏血:心脏在工作时是将血液推向全身。肝是血液的储存器,它向心脏供血,当人休息时,血 液从全身流回心脏,心脏又将血液从一根静脉流回肝脏。肝功能正常时,可迅速、大量的向心脏 供血,使大脑、四肢、五脏、皮肤及时得到血液的营养,这样才能反应灵敏、有力;肝功能不正 常时,则感到乏力,思维迟钝,所以说,肝是调整血量的。 (3)主谋虑:人是有头脑、有思维的,一个人的判断、思考、处理、决断事情都与肝胆的健康状况有 关系。如果一个人一改过去状况,易怒、多疑、胆怯都应考虑是否肝功能的健康状况出现问题。 (4)主筋:古语说,久走伤筋,筋伤肝衰。肝好筋自柔软,肝不好的人,腿抽筋。 (5)主目:肝胆经络走目,故肝、胆功能差的人眼干涩,小儿近视,糖尿病的人合并肝病时,会失明。 (6)主消化:胆汁是由肝脏分泌进入胆囊和十二指肠,帮助肠道消化、吸收食物,如肝、胆有病,会 出现胆汁上逆、口苦、消化不良、胃胀、腹胀等。
中医基础知识培训ppt课件

ppt课件
15
• (三)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各自的生理功能 胆:主贮藏排泄胆汁,主决断。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 小肠:主受盛化物,分清别浊。 大肠:主变化传导。 膀胱:贮尿,排尿。 三焦:主持诸气,为水液运行道路。
ppt课件
16
(四)奇恆之府各自的生理功能
脑:主宰生命活动、主精神意识、主感
ppt课件
22
• 7.肾与肺: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和呼吸运动两个方面。
• 呼吸运动方面,肺的呼吸功能需要肾的纳气作用来协助。肾的精气充盛,才 能使肺所为吸入之气下纳于肾。所以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的说法。 在病理上,若肾的精气不足摄纳无权,气浮于上,或肺气久虚,仿及肾气, 均可出现气嘴,动则尤甚的“肾不纳气”病症。
ppt课件
10
心
1.主血 脉,2.主
神 称之为 “君主之 官”
脾
1.主运化 2.主统血 3.主升清 4.主肌肉、
四肢 5.开窍于口,
其华在唇
肝
1.主疏泄 2.主藏血 3.主筋 4.开窍于
目
肺
肾
1.藏精 2.主水、司开
阖
3.主纳气
4.主骨、生髓, 其华在发
5.开窍于耳及 二阴
1、主气司 呼吸
2、主行水 3、朝百脉,
ppt课件
27
气的生理功能:
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 推动和激发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推动血液的生成与运行。 推动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
ppt课件
28
固摄作用
1.含义:控制,统摄,约束之意。气对体内液态物质具有统摄和控制, 不使其无故流失的作用。
2.作用表现: (1)固摄血液,防止溢出于脉外。 (2)固摄汗液,尿液,使其有节制的排出,防止其异常流失。 (3)控制唾液、胃肠液的分泌。 (4)固摄精液,防止妄泄而耗损。 (5)摄纳肾气,以维持呼吸运动正常进行。
《中医基础》ppt课件

(2)次序
木 乘 土 乘 水 乘火 乘 金 乘 木
(3)原因 ①太过:对“所胜”克制太过
②不及:难以抵御其“所不胜”
木 土
木
土
正乘 常
过 弱
过 亢
乘
正 常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相侮
(1)含义: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之行的反向 克制
即“反克”、“反侮”。
(2)次序
木 侮 金 侮火 侮 水 侮 土 侮 木
水气不足
水气有余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乘侮规律
“气有余,则制已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 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素问·五运大论》)
侮所不胜(木旺侮金)
制其所胜(木旺乘土)
金
克我 所不胜
木(有余)
我克 所胜
土
己所不胜侮而乘之
己所胜轻而侮之
金
克我
木(不及)
我克
土
所不胜
所胜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母子相及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相生
(1)含义:相互资生、助长、促进
(2)次序
木 生 火 生土 生 金 生 水 生 木
(3)关系:“母子关系”
木 生我
木为火之母
火
我生 土为火之子
土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相克
(1)含义:相互克制、制约、抑制
(2)次序
木 克 土 克水 克 火 克 金 克 木
(3)关系:“所胜”、“所不胜”关系
( 3 )阴阳即是对立又是统一的:阴平阳秘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的互根互用
(1)互根——相互依存 互为根本 互用——相互资生 相互助长 阴依存于阳,阳依存于阴,双方均以对方存在
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焦辨证”治温病
a
12
三、中药学
南北朝:陶弘景著《神农本草经集注》 唐代:李绩等编纂《新修本草》 元代:忽思慧著《饮膳正要》 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 清代:赵学敏著《本草纲目拾遗》
a
13
四、方剂学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 方书之祖 晋代:葛洪《肘后方》 唐代:孙思邈《千金备急要方》、《千金翼方》 宋代:官方修纂《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 、
a
4
墨
子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 墨
家
)
韩 非 子 ( 法 家 )
孙
子
(
兵
老子(道家) 孔子(a 儒家)
5
家 )
医学知识,整理升华
临 床 医 疗
a
6
专业医生 医疗用具
a
砭石 金银针具7
中华 医学
四大
经典
a
8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形成标志:先秦两汉时期医学典籍的产生
1、《黄帝内经》 (分《素问》、《灵枢》两 部) :系统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疾病的 诊断、治疗、预防等中医基础理论内容。 2、《难经》:解释《内经》的疑难问题,并 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如诊脉可“独取寸口”。
a
17
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元气一元论”认为,气是最原始的,是宇 宙的唯一本原或本体,万物皆由元气化生。
精气的运动变化分为天地阴阳二气。“积阳 为天,积阴为地”。
a
18
3.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1、此长彼消 --- 阴长阳消、阳长阴消; 2、此消彼长 --- 阴消阳长、阳消阴长;
•例:四季气候之变化;
• 人体生理中兴奋与抑制的转变。
a
25
(四)阴阳转化
说明事物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各向其 相反方向转化的运动变化形式。
消长 ---“量变” 转化 ---“质变”
•《内经》:“重阳必阴,重阴必阳”;
(二)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中最一般的 共同规律的科学。任何一门自然学科的发展都 离不开哲学的作用。中医学发祥于中国古代, 受当时的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中医学在其形 成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了当时的哲学成就, 用当时盛行的哲学思想如精气、阴阳、五行等, 阐述关于生命、健康、疾病等一系列医学问题, 构建了自己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a
19
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精,又称精气,是指藏于脏腑中的液态精化物质,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先天之精:父母遗传的生命物质。 后天之精: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
气,是指人体内生命力很强、不断运动且无形可 见的极细微物质,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 激发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感受和传递 各种生命信息的载体。
包括病因、发病、病机和防治原则四部分。
a
15
精 气 学 说
a
16
精----又称精气,是一种充塞于宇宙之中的无形 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 本原;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 是构成人类的本原。
气----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 的极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明清时期:吴昆 《医方考》 、汪昂《医方集解》和
《汤头歌诀》
a
14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内容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包括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及中医学
思维方法的特点。 (二)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包括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学说等 四部分。 (三)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
中医学
产生于中国,经过数千年发展, 具有独特理论体系,有着丰富 的养生方法和诊疗手段的传统 医学。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
a
1
(一) 中医药的起源
中医药起源于生产和生活实践
考古发现: 砭石、骨针、竹针、艾条等。
神话传说: “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
a
2
先民实践,积累经验
伏羲氏画卦 神农a氏尝百草 黄帝制九针3
刘完素 --- “寒凉派” 张从正 --- “攻下派” 李 杲 --- “补土派 ” 朱震亨 --- “养阴派 ”
明代:赵献可、张介宾等倡“命门学说”
清代:王清任著 《医林改错》
a
11
二、临床医学
晋代: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 唐代:孙思邈著《千金要方》 明代:吴又可著《温疫论》 清代:叶天士、吴鞠通等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
a
9
3、《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著,晋·王叔和整 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
创立辩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以六经辩证治伤 寒,以脏腑辩证治杂病。
4、《神农本草经》
奠定中药学的理论基础。如中药的四气五味、 君臣佐使等。
a
10
一、基础医学
隋代: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 晋代:王叔和著《脉经》 宋代: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金元时期:金元四大家
《内经》:“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a
23
(二)阴阳依存(阴阳互根) 说明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1、阴阳依存是确定事物阴阳属性的相互依据; 2、阴阳依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3、阴阳依存是阴阳转化的内在依据。
•“孤阴不生,孤阳不长”
a
24
(三)阴阳消长 说明事物对立双方相互消长的运动变化形式。
•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a
26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组织结构 阳:上部、体表、背部、外侧、腑、气 阴:下部、体内、腹部、内侧、脏、血
(二)说明生理活动 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是阴阳之间既对立又依存,
而且不断消长、转化的体现。
《素问》:“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a
27
(三)说明病理变化
致病因素(邪)→人体(正)→邪正相争,阴阳失调→疾病
阴阳偏盛: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阴阳偏衰: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阴阳互损:阳损及阴、阴损及阳
•《素问》:“阴阳离决,精神乃绝。”
a
28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色泽 声息 症状
a
20
阴阳五行
a
21
阴阳的最初涵义:
指日光的向背,向日的一方属阳,背日 的一方属阴。 阴阳的哲学涵义:
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 的概括。
a
22
(一)阴阳对立
概括和说明同一事物或现象相互对立 两个方面的属性。
阳 --- 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 温热的、明亮的;
阴 --- 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 寒冷的、晦暗的。
a
12
三、中药学
南北朝:陶弘景著《神农本草经集注》 唐代:李绩等编纂《新修本草》 元代:忽思慧著《饮膳正要》 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 清代:赵学敏著《本草纲目拾遗》
a
13
四、方剂学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 方书之祖 晋代:葛洪《肘后方》 唐代:孙思邈《千金备急要方》、《千金翼方》 宋代:官方修纂《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 、
a
4
墨
子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 墨
家
)
韩 非 子 ( 法 家 )
孙
子
(
兵
老子(道家) 孔子(a 儒家)
5
家 )
医学知识,整理升华
临 床 医 疗
a
6
专业医生 医疗用具
a
砭石 金银针具7
中华 医学
四大
经典
a
8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形成标志:先秦两汉时期医学典籍的产生
1、《黄帝内经》 (分《素问》、《灵枢》两 部) :系统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疾病的 诊断、治疗、预防等中医基础理论内容。 2、《难经》:解释《内经》的疑难问题,并 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如诊脉可“独取寸口”。
a
17
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元气一元论”认为,气是最原始的,是宇 宙的唯一本原或本体,万物皆由元气化生。
精气的运动变化分为天地阴阳二气。“积阳 为天,积阴为地”。
a
18
3.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1、此长彼消 --- 阴长阳消、阳长阴消; 2、此消彼长 --- 阴消阳长、阳消阴长;
•例:四季气候之变化;
• 人体生理中兴奋与抑制的转变。
a
25
(四)阴阳转化
说明事物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各向其 相反方向转化的运动变化形式。
消长 ---“量变” 转化 ---“质变”
•《内经》:“重阳必阴,重阴必阳”;
(二)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中最一般的 共同规律的科学。任何一门自然学科的发展都 离不开哲学的作用。中医学发祥于中国古代, 受当时的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中医学在其形 成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了当时的哲学成就, 用当时盛行的哲学思想如精气、阴阳、五行等, 阐述关于生命、健康、疾病等一系列医学问题, 构建了自己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a
19
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精,又称精气,是指藏于脏腑中的液态精化物质,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先天之精:父母遗传的生命物质。 后天之精: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
气,是指人体内生命力很强、不断运动且无形可 见的极细微物质,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 激发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感受和传递 各种生命信息的载体。
包括病因、发病、病机和防治原则四部分。
a
15
精 气 学 说
a
16
精----又称精气,是一种充塞于宇宙之中的无形 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 本原;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 是构成人类的本原。
气----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 的极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明清时期:吴昆 《医方考》 、汪昂《医方集解》和
《汤头歌诀》
a
14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内容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包括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及中医学
思维方法的特点。 (二)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包括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学说等 四部分。 (三)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
中医学
产生于中国,经过数千年发展, 具有独特理论体系,有着丰富 的养生方法和诊疗手段的传统 医学。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
a
1
(一) 中医药的起源
中医药起源于生产和生活实践
考古发现: 砭石、骨针、竹针、艾条等。
神话传说: “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
a
2
先民实践,积累经验
伏羲氏画卦 神农a氏尝百草 黄帝制九针3
刘完素 --- “寒凉派” 张从正 --- “攻下派” 李 杲 --- “补土派 ” 朱震亨 --- “养阴派 ”
明代:赵献可、张介宾等倡“命门学说”
清代:王清任著 《医林改错》
a
11
二、临床医学
晋代: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 唐代:孙思邈著《千金要方》 明代:吴又可著《温疫论》 清代:叶天士、吴鞠通等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
a
9
3、《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著,晋·王叔和整 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
创立辩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以六经辩证治伤 寒,以脏腑辩证治杂病。
4、《神农本草经》
奠定中药学的理论基础。如中药的四气五味、 君臣佐使等。
a
10
一、基础医学
隋代: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 晋代:王叔和著《脉经》 宋代: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金元时期:金元四大家
《内经》:“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a
23
(二)阴阳依存(阴阳互根) 说明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1、阴阳依存是确定事物阴阳属性的相互依据; 2、阴阳依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3、阴阳依存是阴阳转化的内在依据。
•“孤阴不生,孤阳不长”
a
24
(三)阴阳消长 说明事物对立双方相互消长的运动变化形式。
•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a
26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组织结构 阳:上部、体表、背部、外侧、腑、气 阴:下部、体内、腹部、内侧、脏、血
(二)说明生理活动 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是阴阳之间既对立又依存,
而且不断消长、转化的体现。
《素问》:“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a
27
(三)说明病理变化
致病因素(邪)→人体(正)→邪正相争,阴阳失调→疾病
阴阳偏盛: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阴阳偏衰: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阴阳互损:阳损及阴、阴损及阳
•《素问》:“阴阳离决,精神乃绝。”
a
28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色泽 声息 症状
a
20
阴阳五行
a
21
阴阳的最初涵义:
指日光的向背,向日的一方属阳,背日 的一方属阴。 阴阳的哲学涵义:
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 的概括。
a
22
(一)阴阳对立
概括和说明同一事物或现象相互对立 两个方面的属性。
阳 --- 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 温热的、明亮的;
阴 --- 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 寒冷的、晦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