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起源 ppt课件
法律的历史发展PPT学习教案

用历史眼光看待当今法律问题
很多当今的法律问题在历史上都有类似的情况,通过历史比较可以为我们提供解决问题的 思路和方法。
历史上的法治经验与教训
历史上各国在法治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当今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可以 避免走弯路,更好地推进法治进步。
判例法
以法官的判决为依据而形 成的法律,具有灵活性和 适应性。
法律与社会关系
法律与社会经济基础
法律作为上层建筑,受社会经 济基础的制约和影响。
法律与社会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决定法律的性质和内 容,法律巩固政治制度的统治 地位。
法律与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对法律观念、法律制 度等产生深远影响,法律也反 映和传承社会文化。
法律的历史发展PPT学习教案
目 录
• 法律起源与早期发展 • 古代法律制度及演变 • 中世纪法律变革与教会法影响 • 近现代法律体系建立与完善 • 当代法律发展趋势与挑战 • 法律历史发展意义与启示
01 法律起源与早期发展
法律概念及起源
法律的定义
法律与道德、宗教的关系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 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性文件,用于 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
法律渊源的差异
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渊源主要是制定法,而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律渊 源则包括制定法和判例法。
法律适用原则的不同
大陆法系国家一般采用法定主义原则,即法律规定必须严格遵守;而 英美法系国家则更注重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国际法发展及影响
国际法的起源与发展
国际法起源于古代国际交往中的惯例和规则,随着国际关系的不 断发展而逐渐完善。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法律文化实际上是关于法律产生、发展以及运行机制的各种观念的总和。
首先,法律文化是支配人类法律实践活动的价值基础和这个价值基础被社会化的运行状态。
……其次,法律文化作为客观存在物,表现为法律实践活动所取得的成果。
它标志着人类实现有利于自身生存发展的特殊社会秩序的能力和对社会活动进行有目的的设计、控制、引导的水平。
……第三,法律文化作为一种主观的观念形态,是与宏观、综合、系统的研究方法紧密联系的。
其主要特点是,把人类的法律实践活动--立法、司法、思维视为统一的整体或过程来把握和分析的,其目的在于探讨人类法律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性三纲、五常语出西汉董仲舒著《春秋繁露》,但其思想内容则源于先秦诸子之学,如孔子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说;韩非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为“天下之常道”。
三纲五常连用始于宋代朱熹。
有治人无治法: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况提出的一个著名论断。
他虽然重视法律及其强制作用。
但在“人治”与“法治”的论争中,他仍然认为关键是“人”而不是“法”。
理由是:法对于治理国家虽然很重要,但法毕竟是人制订的,仍然取决于“人”,即所谓“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即使有了“良法”,也得靠“人”来掌握和贯彻,因此他强调说:“故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把“人治”、“法治”之争提到了法理学的高度。
克己复礼为仁: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为西周之礼。
“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
出自《论语·颜渊》:“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
颜渊向孔子询问什么是仁以及如何才能做到仁,孔子做出了这种解释。
因此,可以把克己复礼视为孔子早年对仁的定义。
西周礼治的基本原则是“亲亲”和“尊尊”。
所谓“亲亲”,即亲其所亲,要按照血缘宗法关系来区别贵贱,使亲者贵,疏者贱;必须亲爱自己的亲属,特别是尊亲属,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中国法律文化

一、儒家法律思想的形成与演变儒家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重要的思想体系和生活方式,它对中国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儒家法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法律思想宝库,几千年来与中华民族相濡以沫,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它经历了三种形态,三种演变。
即从“礼治”到“法治”再到“礼法合治”,儒家法律文化以“礼治”形态为发端,以“法治”形态定型,最后以“礼法合治”形态构成完备的体系。
“礼治”是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法律文化思想。
“礼治”法律文化的基础是建立在土地“王有”的基础上,其实质是“王权天授”的神权政治和“家国一体”的宗法制度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礼”最初是原始社会的习惯,起源于原始人的祭祀。
但一经儒家渲染之后,“礼”已不是最初始祭神、拜祖意义上的礼了。
而成为“治天下”的本,“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这样的礼,实质上是法。
以礼为根据,衍生出各种行为规范,老百姓必须严格遵守。
子产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西周的“礼治”要求以“亲亲”、“尊尊”原则来立法,严格维护“礼”所规定的井田制、分封制、嫡长子继承制以及贵族的各种世袭特权,同时主张“明德慎罚”,“罪疑惟轻”等等。
到了春秋时期,儒家坚持和发展了“礼治”思想,他们视“礼”为根本的国家制度和主要统治方法,作为制定法令的指导原则与基本纲领,从而使“礼治”具有了法律的性质和内容,这时的“礼”多以不成文的诰、令、训、习惯等形式表现。
“法治”观念的提出是与儒家的“礼治”针锋相对的。
“法治”自形成之日便与君主专制联系在一起,以刑罚的运用作为主要内容。
在法家看来,法之所以重要,是由于法具有“定分止争”和“兴功禁暴”的作用,在于法能约束人民,维护和巩固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法家关于法的作用的论述,以管子概括得最好,所谓“夫法者,所以兴功禁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
中华法系的起源

中华法系的起源中华法系,是指在中国古代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孕育成长的,以礼法结合为根本特征,以成文刑法典为核心内容,以《唐律疏议》为典型代表的中国封建时期的法律制度以及仿效其法而制定的东亚诸国法律制度的统称。
中华法系空间范围主要是以中国法为母法为核心,还包括东亚大陆,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琉球群岛和中南半岛部分地区。
最初的法产生于夏朝,以后经商朝到西周时期逐渐完备。
经过春秋战国时期法律制度的大变革,成文法在各国颁布,到秦朝时中华法系有了雏形。
此后,经过西汉和东汉,以及三国两晋南北朝长达八百多年的发展,到隋唐时,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都很成熟,自成体系了。
代表性的法典就是保存至今的《唐律疏议》,这是中华法系完备的标志。
唐朝以后,宋元明清各朝都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朝代的法律制度。
一.中华法系的起源中华法系历史悠久,其起源可以上溯到史前的传说时代。
中华法系与中国法同时出现、同步发展。
中国法律产生于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时代。
中国最早的法律诞生于夏。
禹建立了夏,夏是中华史上第一个可以被称之为国家的奴隶制王朝。
既然诞生了国家,那么必须有相应的法律来维持整个国家的秩序。
夏朝第一部“法律” 叫《禹刑》,也是中华史上的第一部“法律” ,这部“法律” 的内容现在已经无法考证。
据《周礼》等古籍的记载,夏朝有墨、劓、膑、宫、大辟等刑罚。
因此可知,夏朝已经有了五刑。
夏朝的“法律” 代表了统治阶级意志,以刑律为主,基本不涉及民法。
夏法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律,但是夏朝的“法律” 已经具备了法律的雏形,从夏朝一直延续到春秋战国时期。
中华法系起源的一特点是法起源于礼。
礼源于战争和祭祀活动,祭祀活动常常伴以歌舞和誓师、献俘仪式,还有颁布军令、行赏施罚之类。
于是礼就逐渐演化成一种神圣威严的仪式和行为规范,在古代礼成为一种内容丰富的行为规范。
古老的夷礼、夏礼在西周迎来了它的全盛时期,其成果就是周礼。
夏、商、西周是国家产生和进一步发展的时期。
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私有制发展不充分,氏族内部的贫富差别还没有完全冲破氏族血缘纽带。
第一讲:认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西方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文化——重视人与人的关系;
伊斯兰文化——重视人与神的关系;
所以可以说,不同的文明文化造就了不同风格的法律制度。
发展性:“情伪万变”,“与Fra bibliotek俱进” “杀人偿命,欠债还钱”
过错责任与无过错责任
那么,法律发展的目标应该是什么?发展的重心应该放在哪里?两种选择: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法制的成熟、定型时期。唐朝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顶峰。在封建政治、经济文化全面成熟的背景下,唐律所代表的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也达到了颠峰状态。
首先,唐朝的立法水平获高度评价。《唐律疏议》被认为是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代表了中国古代最高的立法成就。
其次,唐代法律体系完备。除基本律典外,格、式、典、敕、令等法律形式相互补充,充分发挥对社会的调节作用;
精神文明的创造
每一代人对这两方面问题的思考、回答,就构成了我们今天所称之“人类文化”。
值得注意的是,人类文化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政治文化、建筑文化、法律文化等等。
2、法律文化的内涵
所谓法律文化,应该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与法律制度紧密相关(或者说以法律制度为中心)的种种创造与积累。
第一讲:认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递嬗过程中,中华文化一直保持着发展的连续性和主体的纯洁性,成为东方文化的主流,与西方文明并存于当世。在我们的文化传承中,习法、尚法、重法的精神也占有重要位置。自古以来,“刑德”就被当作经国治民的“二柄”,以刑法为中心的古代法律制度,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传统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无论在精神旨趣还是在制度、技术层面,都是环环相扣,具有明显
中国法律思想史课件

《韩非子》书影(明万历年间刻本)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思想
三、韩非的法律思想 (一)“不务德而务法”的“法治”理论 (二)“以法为本”、“法”、“势”、
“术”相结合的体系 1、实行“法治”必须“以法为本” 2、“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3、“法”与“术”,皆不可一无之具
而是经过改造以后的新“礼”。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思想
二、孟子的法律思想 生平: 孟子(约公元前390—前
305年),名轲,字子 舆,邹(今山东邹县 东南)人。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思想
二、孟子的法律思想 (一)“仁政”思想
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从孔子“仁” 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思想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土壤
▪ 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 宗法社会组织
第一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思想
第一节 夏商时期的法律思想 一、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产生原因 (一)原始氏族成员对神的膜拜 (二)原始氏族父系家长制血缘联系的传统
第一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思想
二、神权法思想 神权观念是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的产物
形成于夏代,极盛于殷商,动摇于西周
第一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思想
三、夏商的 “天命”、“天罚”思想 神权法思想早在夏代即已产生 神权法律思想发展到商代进入高峰
▪
第一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思想
商 代 刻 在 牛 骨 上 的 文 字
第一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思想
第二节 西周时期的法律思想
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法律思想
二、《唐律疏议》中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 (一)“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二)儒家“三纲”思想的法律化 (三)《唐律疏议》的等级特权思想
《中国法律思想史》课件

04
当代法律思想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01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概述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
导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思想。
02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法律面前人
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03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 大意义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 体要求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 点任务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 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权益的 重要保障,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 发展的客观需要。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法治理论,全面推进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对世界法律思想的影响
丰富了世界法律思想的多样性
中国法律思想史为世界法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法律思想的发展和多 样性做出了贡献。
提供了解决法律问题的新思路
中国法律思想史中的一些思想和理论为解决世界范围内的法律问题提供了新的思 路和方法,对于世界法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对现代法治建设的启示
强调了法治精神的重要性
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启示我们,法治建设必须以法治精神为核心,注重培养人们的法 治观念和意识。
指出了法律与道德的相互依存关系
中国法律思想史表明,法律和道德是相互依存的,现代法治建设应当注重法律与道德的 协调发展。
提供了解决现实问题的历史借鉴
中国法律思想史中的一些理论和思想可以为现代法治建设提供历史借鉴,帮助我们更好 地应对现实中的法律问题和社会挑战。
中国法制史(第五版).ppt

五、商代的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与审判活动 说起司法审判,中国古代传说中影响最大 的就是所谓“神兽断狱”说。 据考,商代甲骨文中有“御廌”一词,即 为一职官名,是司法官吏。此外,商王掌握最 高审判权,主持占卜的卜者也参加审判。 (二)监狱 《史记· 殷本纪》记载:“纣囚西伯(即周文 王)羑里。”“羑里”即“牖里”,本指监狱的 小天窗,后来成为监狱的名称。
26
(图二)商纣王炮格害政
27
四、商代的民事、婚姻、继承制度
(一)民事法律制度 关于商代的土地所有权,一般认为,从法律上讲是 为王所有,不存在土地私有制。关于商代的土地所有 权,一般认为,从法律上讲是为王所有,不存在土地 私有制。 (二)婚姻制度 商代的贵族实际上实行一夫多妻制度。 (三)继承制度 在古代,政治身份的继承意义远远超过了财产的继 承。一般认为,商代初期,王位继承是兄终弟及与父 死子继并行,但以前者为主要原则。商代末期,父死 子继基本上代替了兄死弟及,但也出现了嫡长子继承 的现象。这一制度影响到西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成。
一、“以德配天”、“明德慎罚” 思想的产生及其影响
在商代达到顶峰的神权法思想,被西 周统治者继承发展,并发生了重大的变 化。 以周公等为代表的西周奴隶主贵族, 总结并吸取了夏代、商代灭亡的教训, 提出了“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 “以德配天”、“敬天保民”的治国 方略运用于法制方面就是要求“明德慎 罚”。
第三节 西周时期的刑法制度
一、西周时期刑罚制度的发展
西周的刑罚体系即《吕刑》的“五 刑”、“五罚”、“五过”。 “五刑”即墨、劓、刖、宫、大辟。 “五罚”,即赎刑。如以“五刑”定 罪量刑有疑问时,就罚罪犯出铜赎罪。 分为五等 。 “五过”,即赦免。以“五罚”惩处 仍有疑问者,又是过失犯罪,因此可以 赦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中国古代早期刑罚极其残酷
▪ 中国古代的早期刑罚是极其残酷的,它以 摧残人的肢体或功能为主要内容。据《国 语·鲁语》所载,自黄帝时代以来,即开 始形成了“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 刑用刀锯,其次用钻凿,薄刑用鞭扑”的 五刑制度。《尚书·吕刑》也叙述了蚩尤 时代苗民创制五刑的过程:“苗民弗用灵, 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杀戮无辜, 爰始淫为劓、刵、椓、黥”。
▪ 公元前21世纪左右,夏禹将王位传给其子 夏启,标志着中华民族最初的国家形态— —夏朝的建立,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 家。
▪ 学界通说认为,中国最早的法律伴随着国 家的产生而产生,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确立 始于夏朝。中华法制文明也随之以较为确 定的形态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5
二.法律的内容来自于哪里?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 ▪ 具体而言,一是古代部落的祭祀;二是战
争,即所谓的“刑起于兵”。 ▪ 中国古代法律起源于两条途径,即“祀”
与“戎”,也就是祭祀的规则“礼”和战 争中的军法“刑”。
6
பைடு நூலகம்
三.中国古代法律文明起源的特点
1. 中国古代法律的起源与发展,主要通过刑 始于兵和礼源于祭祀两条基本途径完成, 始终贯穿着礼刑并用原则。
2. 家国一体,法律具有家族主义特色。 3. 刑事法律发达,民事法律相对滞后。 4. 部落首领的权威在向国家过渡的过程中日
11
西周:毛公鼎
12
西周:散氏盘
13
三.关于“刑”。
1. “刑始于兵”、“兵狱同制”
▪ 在刑的起源上,长期流传着刑“始于 兵”、“师出以律”、“兵狱同制”等说 法。它表明中国古代法律最初起源于战争 中的某些需要,最早的法脱胎于军事活动 中产生的军法。
14
2.“刑”的含义及其演变
▪ “刑”的本义:征伐、杀戮;
第一章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 起源
1
本章知识点
▪ 一.中国最早的法律何时产生? ▪ 二.法律的内容来自于哪里? ▪ 三.中国古代法律文明起源的特点 ▪ 四.关于“刑”。 ▪ 五.关于“礼”。
2
一.中国最早的法律何时产生?
▪ 1、法律起源和发展的共同规律 ▪ 人类法律的形成都经由“习惯”到“习
惯法”再到“法律”的“三步曲”。 ▪ 法律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也大抵经历这一
16
▪ 另一方面,无论战时或战后,都需要对敌 人、俘虏及其他违法犯罪行为进行处理; 故军事首长便成为最初的法官或狱官,某 些军法也就是成为惩治违法行为的刑罚与 刑法。此即刑“始于兵”、“兵狱同制”。 当然,战争与刑罚的产生,归根结底渊源 于社会经济因素。所谓刑“始于兵”,不 过是说明军事活动是刑与法起源的一种直 接途径。
由于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古代的中国 人一开始就非常重视农业,实行“以农为 本”,“重农抑商”的政策,从而造成以 农业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稳步 发展,商品经济发展落后。
10
4.部落首领的权威在向国家过渡的过程中 日益加强,法律沦为专制统治的工具。
中国的早期诸部族是在不断大规模战争 后才逐步走向融合的,在这种大规模战争 中,由于军事行动的特殊需要,权力得以 集中在部落首领之手。国家权力由于军事 征伐而得以巩固。这种经过军事途径而形 成的国家权力,必然是一种君主专制的权 力,在这种君权专制的权力中,法律只能 是维护专制权力的工具。
益加强,法律沦为专制统治的工具。
7
1.中国古代法律的起源与发展,主要通过 刑始于兵和礼源于祭祀两条基本途径完成, 始终贯穿着礼刑并用原则。
以各级宗主及大小贵族所代表的上层统治者, 一方面制定大量系统详备的宗法礼仪制度,运 用德礼教化发挥其调整社会关系的“礼法”职 能;另一方面,又以对法律进行专擅垄断的秘 密操作手段,通过施用严刑峻法行使其镇压职 能,辅助“礼法”顺利贯彻实施。这就影响了 法律制度所应具备的客观公正性质与价值公平 原则,使中国古代法制文明具有“礼治”、 “德治”、“人治”特色。
▪ “刑”的引申义:残害肢体的肉刑,泛指
刑罚。
15
3.“刑始于兵”的原因
▪ 最早的法兼有军法与刑罚双重涵义,最 初的法官、狱官也兼掌军事和司法两种职 能。当时之所之如此,首先是由于军事活 动是一种需要高度组织纪律,严格行为规 范和统一行动规则的集体行为;当战争规 模日益扩大时,就需要制定军法协调兵员 行动。此即“师出以律”,此类军法亦即 最早的法律。
8
2.家国一体,法律具有家族主义特色。
中国古代社会,以农业为主,安土重迁 的客观需要使宗族成为政治结构的主要单 位。夏朝是在原有的部落基础上建立起来 的。但是,由于刚刚跨入奴隶社会,以血 缘为纽带的氏族没有完全解体,在国家形 成之后,进一步加强这种血缘纽带。
9
3.刑事法律发达,民事法律相对滞后。
规律。 ▪ 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3
▪ 2、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起源 ▪ 中国法律的起源,具有与其他国家共同
的特征,但由于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 的具体环境有其特点,历史传统和生活方 式也与其他民族不尽相同,因而其法律形 成的途径也有自身的特点。
4
▪ 夏商周是中华民族由原始野蛮社会进入文 明以后所经历的著名的“三代”。
22
四.关于“礼”。
▪ 1.“礼”字的词源 ▪ “礼”从字面上讲,指的是一种器具。后
引申为一种礼节仪式; ▪ 来源于求神祈福的祭祀活动; “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
豐。” ———《说文解字》
23
▪ 在祭礼活动中,产生了一定的礼节仪式。 这些礼节仪式不断积累,并扩大到人们社 会生活中,成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原始习俗。 起初,人们完全是凭借着发自内心的虔诚 自觉遵守的。但后来国家产生以后,统治 者为了自己的利益或统治,将这些原始习 俗加以改造,并赋予其神秘性与强制力, “礼”便成为维护奴隶主贵族等级统治的 习惯法。
18
劓刑
19
▪ “宫”,即“丈夫割其 势,女子闭于宫”, 就是阉割男子生殖器、 破坏女子生殖机能的 一种肉刑。宫刑又称 腐刑、阴刑和椓刑。
20
墨刑(黥刑)
21
九侯被醢、比干被剖案
▪ 纣王无道,民怨沸腾,诸侯反叛。商纣因 此发明了一种炮烙酷刑。西伯姬昌、九侯、 鄂侯为三公。九侯将其女献给纣王,但此女 不喜欢商纣淫乱,纣王杀了九侯的女儿,并 对九侯施以醢刑。西伯姬昌叹息这件事被人 告发,纣王把他囚禁在羑里,后来被解救。 西伯势力渐大,纣王大臣劝谏,纣王说“我 生不有命在天乎!”,完全听不进去。后来 比干强劝,却被施以剖心之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