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教学资料

合集下载

同义词辨析举例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同义词辨析举例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同义词辨析举例愛憐惜“愛”、“憐”、“惜” 欲殺,吾意獨憐才。

陰。

'” ,都有“愛惜”的意思。

《漢書•張敞傳》:“上愛其能,弗備責也。

”杜甫《不見》詩:“世人皆 ”(才:人才。

)《晉書•陶侃傳》:“陶侃嘗語人曰:’大禹聖者,乃惜寸陰,至於眾人,當惜分 愛”與“憐”還有 搜神記》 :“父母慈憐,終不聽去。

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

”幹寶 “愛”的意思,這是“惜”所沒有的。

《戰國策•趙策》:“父母之愛子,則爲之計深遠。

”“愛”與“憐”表示“愛”的意義時,經常對舉或連用。

《史記•陳涉世家》: ”《戰國策•趙策》:“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 “愛”與“惜”還有“吝惜” 、“捨不得”的意思,這又是“憐”所沒有的。

《老子》第四十四章: “甚愛必大費,多 藏必厚亡。

”李陵《答蘇武書》 :“子卿視陵,豈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 ?”“愛”與“惜”表示“吝惜” 、“捨不得” 的意義時,也經常連用。

《朱子語類》卷二一: “有愛惜官物而不能施惠于百姓者。

” “憐”有冷憫”、“同情”的意思,這是“愛”與“惜”都沒有的。

《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同病相憐,同憂相救。

” “惜”有“可惜” 、“惋惜”、“痛惜”、“哀傷”的意義,這又是“愛”與“憐”都沒有的。

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

”還有“怕”的意思。

李白《感興》詩: 《論語•顏淵》:“惜乎! 不惜他人開,但恐生是非。

假借,也可以表示“借出” “晉侯伐曹,假道于衛。

”《淮南子•主術訓》高誘注:“老子曰:’國之利器,不可以假人。

“如受吾幣而不借吾道,則如之何 ?”《論語•衛靈公》:“有馬者,借人乘之。

” “假”與“借”都有“借用”的意思,是一對同義詞,既可以表示“借入”十八年》: 公二年》: 。

《左傳•僖公二 '”《谷梁傳•僖中古以後, 外,“假”還可以用作名詞,表示“假期”的“假” 假暫歸。

”“假”的這種用法,一直沿用至今; “假”則多用於表示“真假”的“假”的意思。

古代汉语同义词及其辨析

古代汉语同义词及其辨析
做的叫模,用金屬做的叫範(一說用竹子做的叫範)。 (2)所指物體部位不同。 [股——肱]都是身體的一部分,股指大腿,肱指手臂。 [身——體]都可泛指人的身體,但“身”指從頸到股的部分;“體”指兩手兩 脚。
(3)動作行為的方式與情態不同。 [商——賈]都指做生意的人。“商”指運貨販賣的生意人,“賈”指囤積營利 的生意人,所以有“行商坐賈”的說法。 [提——攜]都指用手握物運物,但方式不同,“攜則相並,提則有高下”(段 玉裁語),所以“提撥”“攜手”中的“提”“攜”是不能互換的。 (4)詞義範圍大小不同。 [法——律]都有法律,法令的意思,但所指範圍不一樣,法指法則、制度,範 圍大;律,範圍小,多指具體的刑法條文。 [告——訴]都有“告知”的意思,但“告”是一般的告知,而“訴”特指所說 痛苦或者說冤屈,範圍小。 (5)詞義輕重、程度不同。 [飢——餓]一般情況下是相通的。對言時有別:飢指一般的餓,餓指一點東西
都沒吃,嚴重饑餓。 [盟——誓]都有“誓”的意思,但詞義輕重不同,《周禮》鄭玄注:“大事曰 盟,小事曰誓。”
2.從語法功能上辨析 [之——其]பைடு நூலகம்能做第三人稱代詞,與現代漢語的“他”或“它”相當。但“之” 只能用作賓語,“其”只用作定語或主謂詞組中的主語。 [恥——辱]用作名詞時是同義詞,但當他們用作及物動詞時,意義不同;“恥”
携手共进,齐创精品工程
Thank You
世界触手可及
二、同義詞的類型
1.本義和本義相同的同義詞
[樹——藝] 上古同義,本義都是種植。《孟子·滕文公下》“仲子所食之粟,伯 夷之所樹與?”《詩經·唐風·鴇羽》“不能藝黍稷。”《孟子·滕文公上》“樹藝五 穀。”“樹、藝”可以連用。
2.本義和引申義相同的同義詞
[封——疆]“疆”的本義是疆界、界限。“封”的本義是用手培土種植樹木。 因邊界往往要聚土植樹為標誌,“封”就引申指疆界,《左傳·僖公十三年》“既 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杜注:“封,疆也。”《戰國策·燕策》“國之有封疆, 猶家之有垣牆。”“封疆”同義連用。

古代汉语同义词的辨析

古代汉语同义词的辨析
项:指脖子的后面,《史记·魏武安侯列传》“案灌夫项,令谢”;
再如“禽”“兽”都有“走兽”的意思,但是,《说文》“禽,走兽总名”,《尔雅·释名》“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郝懿行疏:“别而言之,鸟不可曰兽,兽亦可曰禽。”
(2)原料、用途的不同,如“简”与“牍”,皆为古代书写材料,《说文》“简,牍也”,段注“简,竹为之;牍,木为之。”
汉语是世界上同义词最丰富的语言之一,同一事物、动作、现象可有许多同义词选用。恰到好处的选用同义词对于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注 释:
1、[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
2、东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3、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2005年版
有些意义差别较小的同义词,可从其语法功能、适用对象、反映事物的角度来加以辨析
(1)语法功能。一个词放到一个句子中,就会跟别的词发生关系,在语法功能上表现为能够充当什么成分,不能够充当什么成分,或者能与什么词结合,不能与什么词结合。
“畏”和“懼”是同义词,《說文解字段注》:畏,“鬼头而虎爪,可畏也。说会意。”懼,“恐下曰懼,是为转注。”在组合功能上,它們的差別是:“畏”字多用作及物動詞,“懼”字多用作不及物動詞;“懼”字用作及物動詞時,往往是使動用法(使……畏),“畏”很少有使動用法;“畏”字有敬服的意思,“懼”沒有這種意義。
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方法例析
摘 要
同义词就是语音不同,具有一个或几个类似意义的词。这些意义表示同一概念,但在补充意义、风格意义、感情色彩和用法上则可能有所不同。如果两个词的意义完全相同,就叫等义词;两个词意义相近而并不相同,就叫近义词
关键词:古汉语 同义词 辨析 举例

《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

《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

《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一)请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 1. 假、借 2. 更、改 3. 作、为 4. 请、求 5. 至、致 6. 锐、利 7. 完、备 8. 贫、穷 9. 三、参 10. 十、什 11. 时、世、期 12. 官、吏 13. 权、衡、度、量1.假:上古只用“假”表示“借用”,不用“借”。

借:中古多用“借”而不是“假”。

2.更:改变、调换、替代、交替。

改:改变。

3.作:本义为站起来,用于“做”时候也常含有“兴起”、“创造”、“建立”。

为:只表示“做”或“治理”。

4.请:请对方允许我做某事。

求:请对方做某事。

5.至:“到”,不及物动词,“招致”、“导致”。

致:“使到来”,及物动词,“到来”。

6.锐:锋芒尖锐。

利:刀刃快。

7.完:全,侧重完整。

备:全,侧重数量上“什么都有”。

8.贫:缺乏衣食金钱,与“富”对立。

穷:不能显贵,与“通达”对立。

此外:困穷=贫困。

9.三:表示1+2的数目,或极数。

参:只用于“三分”或“合而为三”。

10.十:用于基数词和序数词,可表示“十倍”、“十分”,不作为表示单位的“十”。

什:不用于基数词和序数词,可以表示“十倍”、“十分”,可作为表示单位的“十”。

11.时:四时时令→时间、时候、时代。

期:固定的时期→期限、时间。

世:时代。

12.官:机构职务,后代可指称一般行政职务。

吏:指人,上古包括大官小官,后代专指政府办事人员,有时也可指代高级官员。

13.权:秤锤。

衡:秤杆。

度:长度。

量:容量。

(二)请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1.归、还 2.游、游 3.采、采、彩、彩 4. 振、震 5.援、持、操、把、秉 6.征、伐 7.获、获 8.帝、王、皇 9.众、庶 10.躬、身 11.领、颈 12.仇、雠1.归:特指回家、回国。

还:回来。

2.游:与水有关,不能写成游。

游:与行走有关,都可以写成游。

3.采:本字,即采取。

彩:彩色的“采”的分化字。

采:采摘的“采”的分化字。

彩:彩绸的“采”的分化字。

古代汉语同义词

古代汉语同义词

等、候: • 父老年年等駕回(范成大《州橋》) • 童僕歡迎稚子候門 (陶淵明《歸去來辭》)
• 俟、待
非同义词变为同义词的: • 偷——盗、窃,贼 • 令、长 • 治、理 • 屦、履 • 年、岁、兹 • 禁、止 • 族、众
3、新词与旧词累积构成同义词 • 几、案、桌 • 涕、泪 / 走、跑 / 视、看 4、方言词语共存形成的同义词 • 结账、埋单;的士、出租车 5、修辞使用形成的同义词
• 風煙望五津。(《杜注府之任蜀州》) • 人在室中,極目四望,則見城堡、岡巒、溪澗、 樹林森然布列。 (《觀巴黎油畫記》) • 潭西南而望,鬥折蛇行,明滅可見。 (《勸學》) • 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勸學》)
③对举 贫、穷: • 《莊子·德棄符》:“死生存亡,窮達貧 富。” • 《論·學》“子貢曰貧而無謟(chǎn巴結、 奉承)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 富而好禮者也”。 • 《孟·盡上》“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 王維《酬張少府》:“君問窮通理,漁歌 入浦深。”
年、岁: • 是時賈生年二十餘最為少 (史記·屈原賈生傳) • 十五歲矣 (戰國策·趙) • 天啟五年
• • • • • •
往、适、之: 出不入兮往不反(楚辭·國殤) 樂毅自魏往(戰國策·燕) 薄言往愬逢彼之怒(詩經·邶·柏舟) 孟子之滕(孟盡下) 適子之館兮(詩·鄭·緇衣) 適長沙(史記·屈原賈生傳)
征、伐、侵、袭、攻:
• 征者上伐下也敵國不相征也(孟盡下) • 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 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左僖四) • 夏鄭人侵許凡師有鐘鼓曰伐無曰侵輕曰襲 (左莊二十九) • 蔡潰遂伐楚(左僖四) • 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左僖四) • 太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啟之 (左隱元) • 勞師以襲遠(左僖三十二) • 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孫 子兵法·謀攻)

古代汉语同义词及其辨析

古代汉语同义词及其辨析

[治——理]“治”的本義是治水,“理”的本義是雕琢、加工玉石,《韓非 子· 和氏》“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經過詞義的引申發展,由個別到一般, 兩個詞都有治理、管理義,也就形成了一組同義詞。
三、辨析同義詞的方法
1.從詞義差異上辨析
(1)所指事物的形狀、用途、質地不同。 [府——庫]都是藏財物的地方,但“府”指收藏文書、財寶的庫房。《說文》: “府,文書所藏也。”“庫”是藏兵器、戰車的庫房。《說文》:“庫兵車所藏 也。”二者用途有別。 [型——範——模]都是指製造器物的模型,但質地不同,土做的叫型,木頭 做的叫模,用金屬做的叫範(一說用竹子做的叫範)。 (2)所指物體部位不同。 [股——肱]都是身體的一部分,股指大腿,肱指手臂。 [身——體]都可泛指人的身體,但“身”指從頸到股的部分;“體”指兩手兩 脚。
2.本義和引申義相同的同義詞
[封——疆]“疆”的本義是疆界、界限。“封”的本義是用手培土種植樹木。 因邊界往往要聚土植樹為標誌,“封”就引申指疆界,《左傳· 僖公十三年》“既 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杜注:“封,疆也。”《戰பைடு நூலகம்策· 燕策》“國之有封疆, 猶家之有垣牆。”“封疆”同義連用。 3.引申義和引申義相同的同義詞
古代漢語同義詞及其辨析
一、什麼是同義詞
從詞義關係方面考察,同義詞可分為三類:
1.意義完全相同的同義詞(稱為等義詞)
犬——狗;黎民——黔首;余——我;寡人——不穀
2.在某一點上意義相同即部分相同的同義詞(相對同義詞)
和“並力”義。 [遇——逢——遭]在“碰見”義上相同,但“遇”還有“對待”“待遇”義; “逢”還有“迎接”“迎合”義;“遭”還有“遭受”義,又可作動量詞。
[誅——戮]在“殺”義上相同,但“誅”還有“譴責”義,“戮”還有“侮辱”

古代汉语同义词的辨析

古代汉语同义词的辨析
有些意义差别较小的同义词,可从其语法功能、适用对象、反映事物的角度来加以辨析
(1)语法功能。一个词放到一个句子中,就会跟别的词发生关系,在语法功能上表现为能够充当什么成分,不能够充当什么成分,或者能与什么词结合,不能与什么词结合。
“畏”和“懼”是同义词,《說文解字段注》:畏,“鬼头而虎爪,可畏也。说会意。”懼,“恐下曰懼,是为转注。”在组合功能上,它們的差別是:“畏”字多用作及物動詞,“懼”字多用作不及物動詞;“懼”字用作及物動詞時,往往是使動用法(使……畏),“畏”很少有使動用法;“畏”字有敬服的意思,“懼”沒有這種意義。
项:指脖子的后面,《史记·魏武安侯列传》“案灌夫项,令谢”;
再如“禽”“兽”都有“走兽”的意思,但是,《说文》“禽,走兽总名”,《尔雅·释名》“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郝懿行疏:“别而言之,鸟不可曰兽,兽亦可曰禽。”
(2)原料、用途的不同,如“简”与“牍”,皆为古代书写材料,《说文》“简,牍也”,段注“简,竹为之;牍,木为之。”
(3)程度的深浅轻重不同。如“
“行”、“走”、“趋”、“步”
从广义说,这四个字是同义词(严格地说,“趋”和“走”,“行”和“步”是同义词),它们都表示“走路”的意思,只不过是在速度上有区别。《说文解字》解释到:“行,人之步趋也。”“步,行也。”“趋,走也。”“走,趋也。”《说文解字注笺》:“疾走谓之趋,速其走亦曰趋。”《释名》说:“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玉篇》:“走,奔也。”显见“走”的速度最快,是现代汉语的“跑”。“趋”则慢于“走”,而快于“行”。“步”是慢走,速度最慢。
关键词:古汉语 同义词 辨析 举例
同义词是指语音不同,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在古代,人们很重视对同义词的区分。一般来说,同义词有同有异,前人用“浑言”“析言”等术语予以分析。《说文》:“翱,翔也。”“翔,四飞也”。段注:‘高注《淮南》曰:翼上下曰翱,直刺不动曰翔。’、、、、、、按,翱翔统言不别,析言则殊。”辨析同义词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同义词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意义、感情色彩及使用情况等方面。

古汉语课件第三章第四讲同义词的辨析

古汉语课件第三章第四讲同义词的辨析
⑶《战国策·中山策》高诱注:“丽,美 也。”《淮南子·说林训》高诱注:“佳, 美也。”“丽”“佳”同训为“美”。
2020/7/10
11
确定同义词除上述四种主要方法以外, 有时还可以利用互文见义相训、异文交叉相 训、同义连用相训的方法。例如:
⑴林中不卖薪,湖上不鬻鱼。《淮南子·齐俗 训》
⑵商贾错于路,诸侯交于道。(《盐铁论·通 力》)
2020/7/10
38
⑴饥而欲食,寒而欲暖。《荀子·荣辱》 ⑵家有常业,虽饥不饿。《韩非子·饰邪》 ⑶宁一月饥,无一旬饿。《淮南子·说山训》 ⑷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论语·季氏》
2020/7/10
39
2、疾 病
“疾”和“病”,都有生病的意思,是 同义词。但词义表达程度有深浅之别。 《说文》:“疾,病也。”又“病,疾 加也。”可见“疾”指一般的病,“病” 指重病。例如:
⑴舟 船
《方言》:“自关而西谓之船,自关而 东谓之舟。”后来这两个方言词都进入 共同语,成了同义词。
2020/7/10
27
⑵迎 逢 逆
《方言》:“逢、逆,迎也。自关而 西或曰迎,或曰逢,自关而东曰逆。” 《礼记·中庸》:“送往迎来。”古乐府 《相逢行》:“相逢狭路间。”《春 秋·庄公二十四年》:“公如齐逆女。” 其中的“迎”“逢”“逆”均含有“迎 接”义,成为同义词。“迎”为通语。
2020/7/10
35
⑵偃 僵
“偃”和“僵”本义都指“仰倒”,
是同义词。《说文》:“僵,偃也。” 又“偃,僵也。”段玉裁注:“僵谓仰 倒。”《诗·小雅·北山》:“或息偃在床, 或不已于行。”《吕氏春秋·贵卒》: “管仲扌于 弓射公子小白,中钩,鲍
叔御公子小白僵。”注:“御,犹使也。 僵,犹偃也。”“鲍叔御公子小白僵” 即鲍叔使公子小白仰倒以避矢。这些材 料,说明“偃”和“僵”是本义相同的 同义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同义词辨

同义词常见的词汇现象。

掌握同义词的概念,了解同义词的辨析的方法,对于读懂古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同义词
1 什么是同义词
同义词是指语言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

基本上说,我们所说的同义词,都存在着一定的细微差别,“浑言”“析言”。

同义词的本质特性,就是“有同有异”,即在其指称意义(概念意义、理性意义)或附加意义(语意轻重、感情色彩、语体风格等)上,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学习同义词,我们既要明其“同”,更要求其“异”。

例如:
饥、饿
《韩非子·饰邪》:“语曰:‘家有常业,虽饥不饿。

国有常法,虽危不亡。

’”《淮南子·说山训》:“宁一月饥,无一旬饿。


《左传·宣公二年》:“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

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

’”
——这两个词都有“吃不饱”、“肚子饿”之义,《说文》:“饥,饿也。

”“饿,饥也。

”但两者在“馁”(不饱)的程度上,却有不同。

《正字通》:“饿,饥
甚。

”“饥”是一般的吃不饱,“饿”是完全没有食物吃。

2 怎样辨析同义词
辨析同义词,主要是分清它们之间的“同”、“异”情况,特别要紧扣“异”字,搞清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从而加深对词义的理解。

辨析同义词的方法很多,下面,我们介绍六种最常用的方法:
(1) 搞清词义所指对象的差异。

商、贾(gǔ)——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白虎通·商贾》:“行曰商,止曰贾。

商之为言章也,章其远近,度其有无,通四方之物,故谓之商。


《周礼·地宫·司市》:“以商贾阜货而行布。

”货贿阜盛而布泉得行郑玄注:“居卖物曰贾。


《说文》:“贾,坐售卖也。


这两个词都指做买卖的行为和做买卖的人,但所指对象并不完全相同。

“商”指往来行商,“贾”指设店售货。

由于所指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古代有“行商坐贾”之说。

(2) 辨明行为方式状态的不同
视、观、察、看、望、见——这四个词都有“看”义,但“看”的方式不同。

“视”表示一般性的“看”的行为,《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今人主以二目视一国,一国以万目视人主。


“观”指有目的地细看,《说文》:“观,谛视也。

”段玉裁注:“审谛之视也。


《谷梁传》曰:“常事曰视,非常曰观。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重耳)及曹。

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

浴,薄而观之。

”韩愈《答刘正夫书》:“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也。

及睹其异者,则共观而言之。


“察”指翻来覆去细细审看,力图看出究竟,《说文》:“察,覆也。

从宀、祭。

”徐锴《说文系传》:“察,覆审也。

从宀,祭声。

”段玉裁注:“从宀者,取覆而审之;从祭为声,亦取祭必详察之意。

”《左传·庄公十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望”指向高处、远处看,《释名·释姿容》:“望,茫也,远视茫茫也。

”《玉篇》:“望,远视也。

”《诗经·卫风·河广》:“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左传·庄公十年》:“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见”不仅表示“看”的动作,而且表示“看”的结果,义为“看见”,《说文》:“见,视也。

”段玉裁注:“析言之,有视而不见者;浑言之,则视与见一也。

”《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3) 分析词义褒贬感情的差别
征、伐、侵、袭——这四个词都指发动军事进攻,但词义的感情色彩不同。

“征”是褒义词,用于“上(天子)”攻“下(诸侯)”、“有道”攻“无道”。

《尚书·胤征》孔安国传:“奉辞伐罪曰征。

”孔颖达疏:“奉责让之辞,伐不恭之罪,名之曰征。

”《墨子·七患》:“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


“伐”本是中性词,指敲钟击鼓公开宣战,
《诗经·商颂·殷武》:“奋伐荆楚。


《孟子·告子下》:“是故天子讨而不伐。

”焦循正义:“讨者,上讨下也。

伐者,敌国相征伐也。

”“伐”常同“征”连用,因此也发展成褒义词,如柳宗元《封建论》:“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


“侵”是贬义词。

“侵”指不宣而战,侵犯别国,如《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夏,郑人侵许。

”《左传·僖公四年》:“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蔡溃,遂伐楚。

”句中“侵蔡”是不宣而战,“伐楚”是公开征讨。

“袭”则是中性词,指秘密偷袭,乘人不备以轻兵锐卒发起突然袭击。

《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

”“袭”也用于贬义,如《左传·隐公元年》:“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


(4) 辨析词义轻重程度的差别
眷、顾——《诗·大雅·皇矣》:“乃眷西顧,此維與宅。


《说文》:“顾,还视也。

”《诗经·桧风·匪风》:“顾瞻周道,中心怛[dá]矣。

”毛亨传:“迴首曰顾。

”“眷”指深深地回头看,《说文》:“眷,顾也。

”段玉裁注:“顾者,还视也;眷者,顾之深也。

顾止于侧而已,眷则至于反。


这两个词都有“回头看”的意思,但程度不同。

“顾”指一般性的回头看,
(5) 区分词义适用范围的差异
击、攴——《说文》:“攴,小击也。

”“击,攴也。

”段玉裁注:“攴训小击,击
则兼大小言之,而但云‘攴也’者,于‘攴’下见析言之理,于‘击’下见浑言之理,互相足也。

”《诗·邶风·击鼓》:“击鼓其镗。

[tānɡ”“击”还引申出“攻击”、“刺杀”之义,如《孙子·虚实》:“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兵之形:用兵的规则。

实:指敌军坚实之处。

虚:指敌人的弱点。

《国风·豳风·七月》:“八月剥枣”
这两个词都有“敲打”之义,但“攴”的词义范围小于“击”。

轻击。

(6) 认清同义词使用条件和语法功能的不同
能、得——这两个词都表示“可能”、“能够”之义,但使用条件不同。

“能”强调主观能力,如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战国策齐策》
“得”强调客观条件允许,如: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车),欲与之言。

趋而避之(接舆紧走躲开孔子),不得与之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