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伟大的悲剧》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版
伟大的悲剧 说课稿

伟大的惨剧说课稿【伟大的惨剧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 了解惨剧的定义和特点;2. 了解莎士比亚的惨剧作品《哈姆雷特》;3. 分析《哈姆雷特》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情节;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惨剧的定义和特点,了解莎士比亚的惨剧作品《哈姆雷特》。
2. 教学难点:分析《哈姆雷特》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情节,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思维。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包括《哈姆雷特》的相关介绍和分析内容。
2. 学生阅读材料:提供《哈姆雷特》的摘录和相关解读。
3.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相关视频片段和音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并讨论他们对惨剧的理解,激发学生对惨剧的兴趣和思量。
2. 介绍惨剧的定义和特点(10分钟)通过教师讲解和课件展示,介绍惨剧的定义和特点,包括惨剧的起源、主要特征、情节结构等内容。
3. 了解莎士比亚的惨剧作品《哈姆雷特》(15分钟)通过播放相关视频片段和讲解,介绍莎士比亚的惨剧作品《哈姆雷特》的背景和主要情节,激发学生对该作品的兴趣。
4. 分析《哈姆雷特》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情节(20分钟)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一个小组选择一个主要人物形象或者情节进行深入分析,并准备简短的报告。
教师在小组之间进行巡回指导和点评。
5. 学生展示和讨论(15分钟)每一个小组轮流展示他们的分析报告,并进行全班讨论和互动。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的意义,并匡助学生理解莎士比亚的创作意图。
6. 总结归纳(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惨剧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哈姆雷特》作品的影响力和艺术成就。
五、课堂延伸1. 阅读《哈姆雷特》全文,并进行个人阅读心得的撰写和分享。
2. 观看《哈姆雷特》的电影或者舞台剧演出,并进行比较和讨论。
3. 分析其他经典惨剧作品,如《罗密欧与朱丽叶》、《麦克白》等,进行比较研究。
《伟大的悲剧》说课稿

《伟大的悲剧》说课稿《伟大的悲剧》说课稿1《伟大的悲剧》——茨威格《伟大的悲剧》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通过不同题材的学习,激起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豪情壮志。
《伟大的悲剧》是一篇节选的传记,是作者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文学想像而写成的。
记叙了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南极探险失败后,和他的队员在返回的途中悲壮覆没的故事。
作者茨威格饱含深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动,特别是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探险队员表现的那种勇敢、坦然、镇定的精神面貌,尤为震撼人心。
本单元选这篇正是要让学生感受这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品质和强烈的团队意识。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意情感体验……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能力:快速阅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过程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品味文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引导学生把对斯科特探险队崇高精神品质的颂扬和赞美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在饱含情感的文字中感受和体会斯科特队员的伟大高贵的品质,并在阅读中逐渐实现情感态度的培养和提升。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蕴藏着的感情,说出自己的感受。
同时又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
”初二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对于文本有了自己独特的感悟,情感尤为丰富。
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会,在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感受能力。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 伟大的悲剧》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时间
创设情景
教师行为
期望的学生行为
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2分钟
激发兴趣
人类在探索未知领域的征途中留下了许多伟大的悲剧,但人类却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脚步。今天,让我们在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引领下走进英国探险家斯科特的故事,去感受定格在历史长河中那悲壮的一幕吧。
激发学生的教学兴趣
展示目标
2分钟
创设交流情境
1、明确问题导读单上的目标。
2、我们共同分析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认真阅读并进行记忆以备新课教学
自主教学二次生成
12分钟
创设思考情景
1、先通读一下单子上的教师问题引领与知识。再朗读课文,再次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在进行课文朗读后可以认真查阅手边资料,按照“问题引领”的要求阅读并完成问题;力求突破本文的重难点。
3、在自学过程中可以和同学进行交流。
小组合作二次生成
10分钟
创设交流教学情境
1、教师巡视指导,参与讨论,并进行适当的评价。
2、教师重点关注平时交流不积极的同学。
预设问题:
A、找出文吕对环境的描写,并体味这些语言在全文中的作用。
B、文中哪能些部分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C、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语言的生动性?
D、找出文章中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从中可以看出登山运动员的一种什么精神?
1、真正参与,各抒己见,表现出高度的热情。
2、学科长组织,语文学科长要关注组员的教学并组织成员记录交流成果。
3、小组长评价。
班级合作问题生成
12分钟
创设交流教学情境
各小组将问题整合后,在全班进行展讲,一讲答案,二讲思路,三讲方法。
其他小组记录、补充、质疑。(教师适时补充)
伟大的悲剧 说课稿

伟大的悲剧说课稿【伟大的悲剧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为主要内容的语文课,教材选取了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中的一段描写伟大的悲剧的片段作为教学素材。
通过这个片段,让学生了解并思考伟大的悲剧对人们的影响以及对社会的启示。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伟大的悲剧的概念,能够分析小说中的伟大的悲剧的表现形式和含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并表达自己对伟大的悲剧的看法。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伟大的悲剧,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的命运和社会的发展。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伟大的悲剧的概念,分析小说中的伟大的悲剧的表现形式和含义。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伟大的悲剧对人们的影响以及对社会的启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描绘伟大的悲剧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你们对伟大的悲剧有什么了解?你们能说出一些伟大的悲剧的例子吗?”让学生进行讨论。
2. 阅读理解(15分钟)教师出示小说《红高粱家族》中的伟大的悲剧的片段,要求学生默读并理解文本内容,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a. 这段文字中的伟大的悲剧是指什么?b. 文中通过哪些细节描写来表达伟大的悲剧?c. 这个伟大的悲剧对人们有什么影响?3. 分析讨论(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如:a. 伟大的悲剧对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什么影响?b. 伟大的悲剧对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启示?4.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归纳,强调伟大的悲剧对人们的影响和对社会的启示。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名人名言或者文学作品的片段,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感悟。
5. 拓展延伸(10分钟)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拓展延伸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伟大的悲剧的短文,或者选择一部描写伟大的悲剧的电影或小说进行阅读和分析。
《伟大的悲剧》说课稿

《伟大的悲剧》说课稿
引言概述:
伟大的悲剧是文学作品中一种重要的文体,它通过展现人物的悲惨命运和悲剧性的结局,反映了人类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和悲哀。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伟大的悲剧的特点和意义。
一、伟大的悲剧的起源
1.1 古希腊悲剧的发展
1.2 莎士比亚戏剧的特点
1.3 中国古代悲剧的传统
二、伟大的悲剧的特点
2.1 人物的悲剧性命运
2.2 冲突的升级和解决
2.3 哲学思考和道德观念
三、伟大的悲剧的意义
3.1 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性弱点
3.2 唤起人们的同情和共鸣
3.3 提升文学艺术的高度和深度
四、伟大的悲剧的代表作品
4.1 古希腊悲剧《奥德修斯》
4.2 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
4.3 中国古代悲剧《雷雨》
五、伟大的悲剧的影响和启示
5.1 对人类情感和思想的启示
5.2 对文学创作和审美观念的影响
5.3 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启示
结语:
伟大的悲剧作为文学史上重要的一部分,承载着人类情感和思想的深刻表达,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价值。
通过对伟大的悲剧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内心世界和生活意义,为文学创作和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下第21课《伟大的悲剧》教案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伟大的悲剧》这篇课文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在讨论悲剧中的人物品质时,能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见解。这让我深感欣慰,也让我对今后的教学有了更多的思考。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尝试通过提问和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悲剧中的伟大。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种方法是比较有效的,他们能够更快地进入课文情境,体会到人物的情感。但同时,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对课文中的生字词掌握不够牢固,这在后续的讨论和写作练习中影响了他们的表达。因此,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生字词的复习和巩固。
(1)理解课文《伟大的悲剧》的主要情节,把握故事背景和人物形象。
举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文讲述了斯科特队在南极探险过程中遭遇的悲剧,重点在于理解探险过程中的人物形象和他们的英勇行为。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掌握字词的读音、书写和用法。
举例:如“凄凉、荒凉、悲壮、无畏”等词语,理解它们在文中的含义和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下第21课《伟大的悲剧》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下第21课《伟大的悲剧》教案,本节课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1.学习课文《伟大的悲剧》,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悲剧中的伟大。
2.分析课文中的生字词,掌握字词的读音、书写和用法。
3.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学习作者的表达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过程较为顺利,但我注意到部分小组在讨论时,个别成员的参与度不高。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度,我计划在下次的活动中,对讨论主题进行更加明确的分工,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
七年级语文(下)《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主题。
2、抓住文章中描写探险队员的几个细节,体悟文中关键词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透过这个悲剧,增强学生追逐梦想的信念,培养团结合作、克服困难的精神。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中国有句古话: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虽然也说“不以成败论英雄”、“失败乃成功之母”,但是一直以来,人们歌颂的都是成功者、胜利者。
其实,在人类发展进程中,尤其是在人类征服自然界的领域里,都涌现出很多可歌可泣的“失败英雄”。
——1986年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升空7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即将返回地面时解体,机上7名宇航员遇难。
——2002年北大登山队攀登希夏邦马峰时,队员不幸遭遇雪崩,5人遇难。
人类科学探险的道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
但是,这一切从未阻止过人类继续探索的脚步!他们对于梦想的执着追求,给予了我们许多启迪。
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就是其中的一位。
下面,我们就跟着作家茨威格去认识一下这些失败的英雄。
二、作者介绍(师:注意外国作家的国籍,自己在书中作好批注。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
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
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
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
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
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他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篇小说家之一。
最善于写孤独的人的奇特遭遇。
其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混乱的感觉》《人的命运转折点》(又译《人生转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又译《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
《伟大的悲剧》 说课稿

《伟大的悲剧》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伟大的悲剧》。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伟大的悲剧》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旨在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和勇气。
这篇课文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作品,文章通过对英国探险家斯科特一行在南极探险归途中悲壮覆灭的描写,歌颂了他们勇于探索、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探险类的故事往往充满兴趣,但他们的生活阅历和理解能力相对有限,对于文中所体现的深刻的主题和复杂的情感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等方式,逐步理解文章的内涵。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积累文中重要的字词,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
(2)理清故事情节,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默读、精读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品味文中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细节描写,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探险队员们伟大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勇于探索、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关爱他人的优秀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概括文章主要情节。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
2、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人物的精神品质,尤其是斯科特等人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所表现出的高尚情操。
(2)品味文中精彩的语言,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问题引导法: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中的氛围和情感。
(3)朗读品味法: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文中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教材]《伟大的悲剧》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通过不同题材的学习,激起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豪情壮志。
《伟大的悲剧》是一篇节选的传记,是作者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文学想像而写成的。
记叙了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南极探险失败后,和他的队员在返回的途中悲壮覆没的故事。
作者茨威格饱含深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动,特别是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探险队员表现的那种勇敢、坦然、镇定的精神面貌,尤为震撼人心。
本单元选这篇文章正是要让学生感受这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品质和强烈的团队意识。
[教学目标]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意情感体验……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
与趣味的熏陶。
”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 知识能力:快速阅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 过程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品味文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把对斯科特探险队崇高精神品质的颂扬和赞美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在饱含情感的文字中感受和体会斯科特队员的伟大高贵的品质,并在阅读中逐渐实现情感态度的培养和提升。
[理论依据]
1.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
”初二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对于文本有
了自己独特的感悟,情感尤为丰富。
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会,在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感受能力。
2.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
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蕴藏着的感情,说出自己的感受。
同时又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法、学法]
教法: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新课程教学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整堂课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通过欣赏课件、整体感知、细节品味、联系实际说观点等
途径,运用朗读、讨论、交流等方法,逐渐感受这种精神,受到情感的熏陶。
学法:这篇文章内容简单,让学生通过预习筛选文章内容,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情节十分感人,易于引起情感丰富的初二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读一读,说一说,达到读者、作者、文本三者合一的境界。
[过程设计]
(文章篇幅较长,课前组织学生进行充分地预习。
)
一、导入:通过出示图片教师作介绍(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升空73秒后突然爆炸时的图片、2002年北大科考队和登山队攀登希夏邦马峰时的照片)引入课题《伟大的悲剧》。
(设计意图:从感性上让学生明白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道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这样的悲剧发生得太多太多了,从而创设凝重、沉思的气氛,为文章定下一个“悲壮”的主基调,建立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
)
二、整体感知:
1. 在欣赏《阿蒙森――斯科特南极探险纪录片》和课前预习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回忆课文内容,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在同桌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根据叙事要点理清故事情节:1912年英国探险队斯科特一行5人,为实现“到达南极点第一人”这一目标,满怀信心地奔向目的地,却悲哀地发现挪威人捷足先登,在从南极点返回的途中他们不幸遇难。
(设计意图:遵循叙述类文体阅读规律,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同时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思维能力。
这也是本单元的单元要点: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
2. 用一句话谈谈读完这篇文章的总体感受?用“这是一个___的故事”句式来说且用一个词来形容读完文章后的感受或心情。
(设计意图: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阅读的体验,不论对全文的内容还是情感都有个总体的把握。
)
三、研读赏析:
1. 体会“伟大”
(1)自主
文中哪些情节深深地打动了你?为什么?请默读课文,圈划这些语句,旁边写上批注。
(设计意图:在整体把握和感受文章之后,引导学生从文章局部进行自主阅读,边理解边记录,在提高学生对内容要点概括能力,语言感受能力同时,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
)
(2)合作、探究:小组选择最打动自己的情节,交流感动的语句;记录难以理解的语句。
→全班交流(穿插课后习题二)
这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交流过程中对重点的语段、句子组织学生朗读,对关键词语组织学生反复品读,以此加深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共同解决。
这一环节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总结并板书。
2.体会“悲”
由伟大引入到悲,让学生说说“悲”在哪里?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穿插课后习题二)在此基础上引用鲁迅的话: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从而理解“悲”是指“悲壮”,引导学生真正理解“伟大的悲剧”这一课题的深刻含义。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思维辨证地理解“伟大”和“悲剧”这一对看似矛盾的组合,懂得英雄的真正含义。
)
四、感悟升华:
谈谈你对英雄的认识,说说你心目中的英雄?
(轻声播放歌曲《真心英雄》)
(设计意图:让学生畅谈对“英雄”的认识,树立真正的英雄观和成败观。
)
五、总结:
引用美国总统里根为悼念“挑战者”号航天飞机遇难而发表的电视讲话里的一段话来总结。
并最后送给学生三句话结束本课:
•自己打败自己是最可悲的失败,自己战胜自己是最可贵的胜利。
•每个人注定都要经历一番失败的煎熬和且行且上的痛苦。
但只要经历,即使是失败的,也从不会是无益的。
•人可以失败,但不可以被打倒。
(设计意图:学习一篇课文,要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懂得人生的真谛。
)
[板书、课件]
1. 板书:板书的设计主要围绕文章的重点——“伟大”和“悲”展开,逐条列出内容要点,既是对学生交流情况的总结,又突出了文章的重点。
附板书:伟大的悲剧
集体主义精神失败之悲
诚实、守信、勇敢作证之悲
对祖国、亲人、朋友无私的爱世人之悲
2. 课件:课件是一种很重要的辅助教学资料。
在这节课中我主要用了三次:一利用课件展示二组科学探险遇难的图片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导入新课;二是放映影片《阿蒙森――斯科特南极探险纪录片》,通过视觉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为学习全文打下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投放相关课件(图片和重点语句),显示学习重点和关键信息,提纲挈领,便于学生掌握主要内容;三是在讨论“英雄”时,轻声播放歌曲《真心英雄》,展示里根《真正的英雄》演讲稿片段,把情境教学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