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后反思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后反思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是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8课的课文,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描写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展现了大自然伟大的神奇,表达了作者观瞻如此壮景由衷涌出的豪情。
“各拉丹冬圣洁地,母亲河流生命源。
”作者随电影制组来到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见到了著名的长江奇观之
冰,冰塔林白、挺拔、敦实、奇形怪状。
作者在坚冰之上感受到生命的动及冰川无限的生命力量,表达了欢高原城雄奇壮类景色的热爱之情。
学习与祖国河山有关的文章,同学们的兴致总是很高,所以,我通过多种形式去引导,如观看纪录片、演示多体课件,让学生自主梳理文章、互动交流等。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又很好地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角色。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原文1987年3月上旬,我随电影摄制组再一次接近各拉丹冬,在它的脚下安营扎寨。
寒冷季节里汽车可以驶过冰河,直接进到山脚冰塔林中。
熟悉地形的向导布擦达讲,各拉丹冬有阴阳两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
的确,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近些年来,骤然掀起一股长江考察热一拨又一拨中外勇士在此迈开了认识长江的第一步。
短短几年里,先后有十多位探险者壮烈献身于这项人类事业。
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严寒还将在此驻守三两个月。
远不是秋高气爽时节的明媚,这一个风云变化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外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我们搭起牛毛帐篷。
安托师傅他们从崖底冰河里背回大冰块,我们喝上了长江源头的水。
海拔接近六千米,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做起活来也不免气喘吁吁。
他说自己是海拔低些的聂荣县人,所以不很适应。
我就更不在话下了。
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煞风景。
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心态,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
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踏进这块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在坚冰丛莽间的一个砾石堆上竖起三脚架。
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虔诚又愚蠢——各拉丹冬是男性神,据说这方圣地并不欢迎女人,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一番。
它还不喜欢人们过于恭顺,在等待云散天晴的日子里,面对大家的恳求它不为所动;等到导演用粗话诅咒那一天,它可就在蔚蓝的天幕下十分情愿地露了面。
这里便是的长江奇观之一的冰塔林。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解读+批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解读+批注查找资料,了解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想一想,这里为什么会成为长江的源头?朗读课文,感受文中描写的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①1987年3月上旬,我随电影摄制组再一次走向各拉丹冬,就近安营扎寨。
寒冷季节里汽车可以驶过冰河,直接进到山脚冰塔林中。
熟悉地貌的向导布擦达讲,各拉丹冬有阴阳两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
的确,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近些年来,骤然掀起一股长江考察热一拨又一拨中外勇士在此迈开了认识长江的第一步。
短短几年里,先后有十多位探险者壮烈献身于这项人类事业。
[批注]在这里要向学生阐明长江源头的价值,作者在散文《走过西藏》中说藏北高原较为完好的保有了自然界和人文界的原风景,探索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认识地球演化更替的过程,人类就必须要深入到藏北这块土地,藏北保留了人类自然和人文的初始密码,作者曾在文中下了一个结论,长江源可能是世界人类的起源,这种独一无二的价值吸引了无数探险者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
②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严寒还将在此驻守三两个月。
远不是秋高气爽时节的明媚,这一个风云变幻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③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外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我们搭起牛毛帐篷。
安托师傅他们从崖底冰河里背回大冰块,我们喝上了长江源头的水。
[批注]由于长江源独特的价值,此时作者首次喝到的长江源的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描写,这里包含了作者对长江源浓郁的热爱和崇敬。
海拔接近六千米,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做起活儿来也不免气喘吁吁。
他说自己是海拔低些的聂荣县人,所以不很适应。
我就更不在话下了。
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的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八年级语文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文本解读(部编本)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冰川大河,是西藏特有的自然景观。
作者马丽华在西藏工作近三十年,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介绍西藏的文章。
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领略到壮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的景色,写下了这篇游记。
2.文题诠释本文选自《藏北游历》,题目中“长江源头”点明了各拉丹东位置的重要性与特殊性。
以“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为题,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主旨本文记述了作者随摄制组在各拉丹东游览的经历。
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欣赏着各拉丹东,展现了它的雄奇、壮美,表达了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同时展现了人们探寻大自然的坚强毅力。
4.内容解读本文记叙了“我”随电影摄制组游览各拉丹东的艰苦经历,展现了各拉丹东严酷的生存环境,生动地描绘了各拉丹东的壮美景色,表达了“我”对各拉丹东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交代造访各拉丹东的缘由,概写壮美景色和探险情况。
第二部分(2—13自然段)叙写探寻各拉丹东的过程、感受和痛苦遭遇,展现了各拉丹东的壮美景色。
其中(2—3自然段)为第二部分第一层:交代各拉丹东的气候、海拔高度及“我”的身体状况。
(4—6自然段)为第二部分第二层:详细叙述“我”随队游览冰塔林的经历,并交代了“我”滑倒摔伤的情况。
(7—11自然段)为第二部分第三层:写“我”负伤后蜷缩在冰窟里看到的各拉丹东的美景。
(12—13自然段)为第二部分第四层:记叙了“我”第二天艰难游览的情况。
第三部分(14自然段):写静听长江源头的流水之声,畅想长江之水源源不断流向下游。
5.结构分析探寻缘由壮美景色恶劣的环境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彰显壮美感受痛苦壮美的景色静听水声演绎故事6.写作特色:(1)善于运用铺垫的写作手法,使文章叙事灵活多样。
文章多处运用铺垫的写作手法,使文章结构严谨。
如文章开头最后两句话介绍近些年来掀起的长江考察热,短短几年,先后有十多位探险者壮烈献身,为下文描写各拉丹东生存环境的恶劣做了铺垫。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了解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感受探险的快乐与刺激,体会合作与信任的重要。
2.教学内容通过观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纪录片,了解长江的发源地、环境特点和生物资源,发掘和理解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合作与信任的重要性。
3.教学重点1) 了解长江的发源地及其环境特点2) 了解长江源头的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3) 探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合作与信任的重要性4.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感受到长江源头的神秘和美丽2)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3)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险精神5.教学方法1) 观看视频,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相关问题的解答和探究实验2) 情景模拟游戏3) 课外探险活动4) 看图讲故事6.教学过程【课堂热身】通过讲故事给学生讲一个故事:“中国有一位著名画家,他的名字叫张大千。
有一年,他来到海拔4000米的长江源头,呆了整整一个月。
他在那里画了很多山水画,还写了很多诗歌,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你们知道长江源头在哪里吗?你们是否也想亲身感受一下长江源头的神秘和美丽呢?”【视频观看】1) 观看视频《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故事片段2) 小组讨论和解答问题问题:长江源头位于哪里?环境特点有哪些?生物资源有哪些?3) 探究实验:在班内模拟长江源头的生态环境,让学生亲身感受一下水、气、土等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关键影响。
【情景模拟游戏】1) 学生分成三组,其中两组是生物资源,一组是猎人,背靠长江源头环境的特性,进行情景模拟游戏,猎人需要获得足够多的生物资源才能存活下来,生物资源也需要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同时需要自我保护,逃离猎人的追杀。
2) 在游戏过程中,分析和总结组间的合作、竞争和信任,引导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合作与信任的重要性。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阅读理解答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阅读理解答案《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描写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展现了大自然伟大的神奇,表达了作者观瞻如此壮景由衷涌出的豪情。
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阅读理解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阅读原文及试题1987年3月上旬,我随电影摄制组走向各拉丹冬,就近安营扎寨。
寒冷季节里汽车可以驶过冰河,直接进到山脚冰塔林中。
熟悉地貌的向导布擦达讲,各拉丹冬有阴阳二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
的确,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近些年来,骤然掀起一股长江考察热,一拨又一拨中外勇士在此迈开了认识长江的第一步。
短短几年里,先后有十多位探险者壮烈献身于这项人类事业。
…………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煞风景。
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心态,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
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踏进这块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在坚冰丛莽间的一个砾石堆上竖起三脚架。
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虔诚而愚蠢——各拉丹冬是男性神,据说这方圣地并不欢迎女人,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一番。
它还不喜欢人们过于恭顺,在等待云散天晴的日子里,面对大家的恳求它不为所动;等到导演用粗话诅咒的那一天,它可就在蔚蓝的天幕下十分情愿地露了面。
6.结合语境理解下面加点的词语。
据说这方圣地并不欢迎女人。
7.选文第一段画线句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8.从全文看,选文最后一段中“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一番”,有何作用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阅读理解答案:课内品读6.“据说”有不确切、不确定之意,体现出语言的严谨性。
同时,这句话又增添了各拉丹冬的神秘色彩。
7.写了长江考察热及中外勇士的探险。
增添了文章的文化气息,增强了可读性。
8.设置悬念,为下文自己遭遇的种种不适埋下了伏笔。
上面就是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阅读理解答案了,想要了解更多内容,请多多关注本店铺。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精品教案及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精品教案及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精品教案及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精品教案及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了解青藏高原的地理特点与自然环境。
2. 学习长江源头的地理位置、特点以及区域的文化资源。
3. 理解文化遗产与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4. 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旅游意识,提升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
二、教学重点1. 集体化的教学话题,学习氛围浓厚。
2. 合理设置教学环节,形式多样化。
3.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及资源,生动有趣。
4. 通过课堂和户外实践,强化学生的亲身体验。
三、教学难点1. 吸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保持课堂氛围的活跃和生动。
3. 教学资源的准备与利用。
4. 学生的安全问题及长途车辆的管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看图:展示高原景象,引出青藏高原及长江源头的概念。
2. 观影:播放短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由此引出文化遗产与自然资源的相互关系。
学习长江源头的地理位置、特点以及区域的文化资源。
3. PPT:展示长江源头地图和特点,引导学生知晓该区域的重要性。
二、主体1. 分组讨论:学生根据PPT课件的展示,分组讨论长江源头的地理特点与文化资源。
2. 研究准备出游计划:学生围绕长江源头地区,合理分工合作,制订出游计划,并灵活调整,不断完善。
3. 热身训练:在长江源头的户外展开“边走边看”的实地考察活动,发现一切未知的、奇特的。
4. 实践教学:学生们渡过玉树州,展开自驾车冒险,深度探索青藏高原——长江源头,对景点、民俗、风景等进行详细了解。
三、课堂练兵1. 小组展示:各小组按照已制定的旅行计划,分别进行口头和图片演示。
2. 醍醐灌顶:老师进行全面、针对性点评,让学生听取其他小组的评价,进行互相学习、交流与提高。
3. 结合实践复习:学生通过看图说话等方式,总结青藏高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增强地理素养与文化素质。
部编八下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课文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马丽华,山东济南人。
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报告文学《青藏苍茫》,散文集《终极风景》《追你到高原》,诗集《我的太阳》,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
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
二、故事背景1996年,马丽华从遥远的山东来到西藏,正如三毛痴迷于撒哈拉大沙漠一样,马丽华深情地眷恋着藏北高原的雪山草地。
西藏这种自然和人文“秘境”,让马丽华产生了“审美眩晕”。
马丽华的足迹几乎走遍了西藏的每一个角落。
她曾自豪地写道:我所能谈及的西藏已被自己的目光注视过,已被自己的双脚接触过,已被自己的心灵感知过。
多年的西藏游历,让马丽华有机会对自己的所到之处进行观察、欣赏、体验、记录,这段经历不经意间构成了她个人生命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马丽华说:从中提取的关键词,全都响亮而光彩。
三、理解词义1.酝酿:比喻做准备工作,如事先考虑、商量、相互协调等。
2.恭顺:恭敬顺从。
3.豁然:形容开阔或通达。
4.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5.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6.历历在目:(物体或景象)一个一个清清楚楚的在眼前。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①):总写各拉丹冬的特点,交代时代背景。
第二部分(②—⑬):描写“我”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第三部分(⑭):发现流水,抒发情感。
五、问题归纳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富有雕塑感。
”一句运用什么修辞?这句话有何作用?此句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棱角多、层次分明,富有雕塑感的特点。
2.第①段的结尾句,有什么必要?交代长江考察热及有探险者牺牲在这项事业里,说明“认识长江”是一项既危险又伟大的事业。
这次“我”随摄制组接近各拉丹东也是一件危险而又伟大的事情,为下文描写各拉丹东作铺垫,引起读者的关注。
3.第②段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准确生动地刻画出了各拉丹冬严寒气候停留的时间之久。
增强了各拉丹冬的神秘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体感知
1.作者主要写的是各拉丹东的哪个地方?它有什么特
点?
冰塔林。其
Hale Waihona Puke 特点是神奇和壮美。
整体感知
2.在文中找出能表现冰塔林的神奇和壮美的词语或 句子。
“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
“坚冰丛莽”
“冰的庄园冰的院落”
“巨大的冰谷”
“琼瑶仙境”
“冰雪劲旅”
整体感知
3.为课文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
第一(1-3)
交代到达各拉丹冬的时间, 介绍当地的概况
第二(4-14)
写我在冰塔林的经历和所见 到的奇观。
第三(15)
感受到各拉丹东所孕育的生命。
深层探究
1.读第一段中“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 化多端……富有雕塑感”一句,说说你读后的感受。
深层探究
6.讨论:“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一句后面用的是
句号,你对些有何看法?
?
因为作者本来就没有问的意思,只
是在陈述这冰塔林给她的一种感觉。
。
因为“是否”一词是表示正反问的
,所以是问句。
!
因为这一句是用来表达作者对冰林
之美由衷的赞叹。
?!
因为“是否”表示正反问,而此句 也表达了作者对冰林的由衷赞美。
长江源头,在静止不变的坚冰之下不断地向前 流动,不断地向前发展,于静止中孕育力量,终 有一天,能展现自己的雄奇与绝美。那些看似静 止的事物,那些看似死寂的冰川,其实暗含着力 量,孕育着生命。每一个伟大的生命,其实都是 在看似静止中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壮大,最终成 为气势磅礴的奇观,起到了点题的作用。
深层探究
深层探究
3.怎么理解“一部分精神和生命就寄存在这变了形的 仙境中了”一句?
作者说“一部分的精神和生命寄 存在这里”即把自己对各拉丹东的感 情都寄存在这里,并且,作者把各拉 丹东比作“仙境”,两者结合,表达 出了作者对各拉丹东由衷的热爱。
深层探究
4.细读第11段,这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 冰塔林之美?
9.作者用“不见自然生物痕迹,但今天的确有人活在 各拉丹东的近旁”一句结尾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作者用“活”而不用“生活”,说明各拉 丹东不再是生命的禁区,这里不仅孕育了长江 ,也孕育了生命。这是作者对各拉丹东的赞美 之情的体现。
主题探究
作者通过游历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有怎样的人生 感悟?
作者随电影摄制组再次来到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见到了著名的长江奇观之一——冰塔林,欣赏到 晶莹洁白、挺拔、敦实、奇形怪状的冰塔林,表现 了作者对高原雪域雄奇壮美景色的热爱之情,感悟 到在静止的冰塔林下生命的躁动,在坚冰之上感受 到生命的颤动及冰川无限的生命力量。
《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 学考察五十年》 《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 》《西藏之旅》等.
资料链接
各拉丹冬突耸于青海省西南部青藏边境,由一大 片南北长达50余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攒聚约50 余条巨龙般的山岳冰川群所组成,位于东经9l°,北纬 33.5°,海拔6 621米。各拉丹冬雪山是长江的发源地 ,也是我国最具特色的冰川雪山之一。同时,各拉丹 冬雪山冰川的伸缩变化,非常明显地揭示了当地乃至 青藏高原和全球气候的变迁。
作者把各拉丹东比作披白色披 风的巨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 拉丹东高大雄壮,表达出作者对 各拉丹东的崇敬之情。
深层探究
2.在第5段中,作者写肩扛大冰凌行走冰谷中时用 了“蠕动”一词,请说说明个词的妙处在哪里?
“蠕动”一词使用的是拟物的修辞手 法,把人当作蠕动的虫子来写,突出了 在冰谷中行走的艰难,也照应了第一部 分中对各拉丹东恶劣环境的描写。
拓展延伸
生活中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感悟。一 朵小花,我们会感悟它的一花独放;一棵 小树,我们会感悟到它的孤独与坚强;一 只小鸟,我们会感悟到它的自由与浪漫 ……那么,你的身边有什么东西值得你感 悟的呢?用250字左右写出你身边的景物 ,并展开联想,写出你的感悟。
形态 美
挺拔、敦实的、奇形怪 状、蜿蜒而立。
冰
色泽
塔
美
林
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感觉 美
这波纹就是年轮。
深层探究
5.如何理解“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 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 一句?
作者把阳光和风比作刻刀,既生 动又形象,热情赞美大自然的鬼斧神 工,把这冰塔林雕凿得如此之美。
深层探究
7.第12段作者说“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 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把。”你如何理解?
此句与第10段“一部分精神和生命 就寄存在这变了形的仙境中了”相照应 ,表明自己愿意把自己的一切都和这冰 林融为一体,表达出了作者对这冰塔林 由衷的喜爱之情。
深层探究
8.“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开始演绎长江的 故事”一句有什么作用?
写法探究
1.由远及近,移步换景,展现冰塔林的雄奇与
壮美。
各拉 丹东 山脚
富有雕塑感
冰河
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
冰塔 林
神奇、壮美
写法探究
2.边叙边悟,思考人生.
由静止的冰塔林这一罕见的自然奇观中 ,看出了宁静中生命的躁动,面对美丽璀 璨的冰川,感受到生命的颤动,因而赋予 看似死寂的冰川以生命无限生长的力量。 作者由这奇美的景致引发对人生和生命的 感悟,写法值得借鉴。
词语积累
黧黑(lí)
棱角(léng) 虔诚(qián)
蠕动(rú) 豁然(huò) 煞风景(shā)
演绎(yì) 明媚(mèi) 酝酿(yùn niàng)
砾石(lì) 眩晕(xuàn) 蜷卧(quán)
腈纶(jīng) 皱褶(zhě) 熠熠(yì)
烁烁(shuò) 骤然(zhòu磅礴(páng bó)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导入新知
同学们,去过雪域高原吗?喜欢那茫茫高原的雄壮 吗?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感受一下雪域高原的雄壮 美吧。
这组图片就来自雪域高原的格拉丹东。如 果想更多地了解各拉丹东,我们就随着当代女作 家走进各拉丹东吧。
走近作者
基本信息
当代女作家,山东济南人
马丽华
荣誉 代表作
一级作家、编审,现任 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
懈怠(dài) 挪动(nuó)接踵而至(zhǒng)
词语积累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黧黑:形容黑。 懈怠:松散怠慢。 安营扎寨:指部队驻扎下来。比喻建立临时的劳动
或工作基地。 风云变幻: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比喻时局变化迅
速,动向难以预料。 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
来。
词语积累
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 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历历, 清楚,分明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