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学生成长

合集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成长心得体会范文7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成长心得体会范文7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成长心得体会范文7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成长心得体会范文7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成长心得体会篇1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中国文化便一直熏陶着我们成长。

当时间的沙漏漏下最后一粒砂粒,金子的本色才会如此灿烂;当贝壳的泪痕划过最后一瞬间,珍珠的色彩才会如此耀眼;当六年的养分在体内积累,毛竹的生机才会如此蓬勃。

正是由于历史的洗礼,在漫漫的长河中,最后诞生了华夏儿女的独一无二的中国传统文化。

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就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现如今,知道重阳节的人越来越少,知道感恩节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七夕节的人越来越少,而知道情人节的人越来越多了……对于我们先辈留下来的许多传统节日,在我们当中的许多人都置之脑后了,这难道不是一种崇洋媚外吗?这难道是我们口口声声说的责任感吗?然而,我们身边也有不少的人在为我们做榜样。

他们能坚守自己的信念,鼓励人们学习继承传统文化,著名学者马寅初不就是吗?他积极倡导我们青少年应当多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虽然现在的世界正在多元化,但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能丢!因为我们是否想过,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否被他国文化所取代?这个答案无非是用我们的行动来回答。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要用行动来作为回答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继续发展的基石;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共同保护,工同继承的使命……传承中国文化,让我们坚定信念,共创美好中国。

昔往矣,若不是司马迁沥尽心血,怎会有《史记》这样的千古佳作流传至今,若不是李时珍跋山涉水,怎么会有《本草纲目》的。

福祉遗留万年,若不是曹雪芹的五次易稿,怎么会有《石头记》的哀婉催泪……看今朝,是谁苦心专研十余载,终便两星成?是谁奋斗十八年,终抱金牌归?是钱学森,是申雪与赵宏博。

是他们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才使得他们能够这般坚定,这般执着。

近百年来,由于种。

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用优秀传统文化润泽学生成长

用优秀传统文化润泽学生成长

用优秀传统文化润泽学生成长学生时代是人生中最宝贵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学习和成长对一个人的整个人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如何在学生时代获得全面的成长,不仅要注重学术上的进步,还需要注重品德养成和思想素养的培养。

在这个过程中,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起到润泽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和精神的凝结,它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智慧,对学生成长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引导作用。

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传统文化强调孝道、礼仪、忠诚、诚信等道德伦理,这些都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品质。

比如孝顺父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而孝顺之道涵盖了对父母的尊敬、照顾和关爱。

这些品质不仅在学生时代对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更是培养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关心社会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和理解传统文化,学生可以在思想上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健康的人格,让道德品质成为自己内心深处的一种信仰。

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和智慧的结晶,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文化内涵。

比如中国的儒家思想强调人的仁爱和道德修养,道家思想强调心性调适和自然和谐,佛家思想强调舍己救人和菩提心等等。

这些思想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更可以提高学生的修养和素养。

通过学习和体验传统文化,学生可以在思想上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康的心灵,让思想素养成为自己内心深处的一种力量。

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传统文化正面临着来自西方思想和文化的冲击。

这就需要我们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传统文化在学生中得到更好的传播和传承。

通过学习和体验传统文化,学生可以对自己的文化和民族有更深刻的认识,增强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

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成长,还可以增强整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让我们的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的大潮中蓬勃发展。

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它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小学生的教育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小学生的教育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小学生的教育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对中小学生的成长和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拓宽视野,增强文化自信中国传统文化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地理、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知识和信息,对于中小学生拓宽视野、增强文化自信十分必要。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中小学生能够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史和文化特征,增强族群认同和民族自豪感。

同时,也能够通过传统文化了解世界各种文化的异同,培养跨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二、培养道德情操,提高人文素养中国传统文化是一部涵盖了道德、法律、伦理、品德等方面的经验总结,是中国人民对人的生命、人性、精神和价值观念的思考和传承。

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中小学生可以通过古人的言行、行事和格言领悟学术、道德和人生哲理。

这对中小学生的人格塑造、心灵内涵和价值观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

三、培养文化自觉,丰富文化品味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国粹,它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风格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中小学生可以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风格、内涵和表现形式,发现其中的美感,丰富自己的文化品味和审美趣味。

四、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对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有机结合和反映。

学习传统文化可以提高中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典著作、诗词歌赋、寓言等形式展现了古人智慧的结晶,能够启发学生寻找问题的根源和更好的解决方案。

五、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推动文化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应该被传承和弘扬下去,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保留源头活水。

在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中小学生也能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推动文化创新和传承。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小学生的教育意义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文化的沉淀,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与重视也日益增加。

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精神瑰宝,不仅具有独特的审美特色,更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

在当今社会,弘扬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传统文化弘扬了尊师重道的精神,对学生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强调师道尊严,尊师重道是儿童时期就要学习的重要内容。

通过尊师重道的教育,可以树立起学生对于师长的敬重之心,学会尊重和感恩。

而这样的品质,正是造就一个具有良好品德的人所必备的。

其次,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学生自律自强的精神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孝道教育,在教育课程中注重家风家教的传承,强调子女应该做到孝心至亲,尽孝尽责。

这种家庭教育和文化传承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律自强精神有着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只有明白自律的重要性,才能积极主动地克服困难,追求卓越。

此外,传统文化还植根于中国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对于弘扬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庸之道为核心思想,倡导着平和、谦逊、忍让的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学生需要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难,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此外,传统文化还包含丰富的文学、艺术和历史知识,这些知识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文学作品中传递的情感和价值观可以影响学生的思想和品德修养,艺术作品则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可以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传统文化正在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和忽视。

因此,我们更应该加强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在教育中,应该增加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渊源,明白传统文化对于人的意义和影响。

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新时代学生

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新时代学生

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新时代学生中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艺术、习俗和民俗,这些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代表了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面临着被遗忘和失传的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需要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新时代学生,引导他们从小热爱、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既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作为新时代的学生,他们需要有着坚定的文化认同和自信,而传统文化正是这种认同和自信的重要来源。

通过接触和学习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骄傲之情,增强其文化自信心。

在当今社会,西方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很多学生过多地追求西方文化,而忽视了本土文化的魅力。

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心至关重要。

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可以促进学生的审美情趣的培养。

从古典诗词、书法绘画、民间舞蹈等多个方面,传统文化都对学生的审美情趣有所裨益。

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可以提高其对美的敏感度和鉴赏能力,使其在日常生活中更具有对美的追求和欣赏。

接触和学习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其具备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知识储备。

更重要的是,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有着深远的影响。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通过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感悟国家的历史文化,增强其爱国情怀。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道德和伦理规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道德意识。

通过学习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明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仁义礼智信等传统价值观念,使其更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道德素养,成为有担当、有情怀的新时代公民。

要想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新时代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中学生心灵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中学生心灵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中学生心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它包含了丰富的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礼仪等方面的内容,蕴含着深厚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

而今天的中学生,正处在成长和塑造自我价值观的时期,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学生的心灵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可以培养中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罗万象,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留下的瑰宝。

通过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中学生可以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从而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这种自豪感可以激发中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使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文化,自觉维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可以提高中学生的文化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文学、艺术等内容,其中蕴含着许多宝贵的人生智慧和道德规范。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中学生可以汲取到宝贵的文化养分,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养。

传统文化中有很多蕴含着健康向上的道德观念,这对中学生的品格养成和道德修养具有积极的影响。

传统文化也有助于拓展中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使他们更有内涵、更有涵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可以激发中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以其丰富多彩的内涵,为中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创造性的力量。

中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感受到其中的意境和美感,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生智慧,这对激发中学生的思维活力和创新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让中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为未来的社会建设和文化创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可以促进中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

中学生正处在快速成长和自我塑造的时期,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大量的积极向上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规范,有助于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和文化的精华所在,对于新时代的学生来说,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不仅可以让他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而且可以对他们的思想品德、人生观念、行为习惯、审美观念等方面带来积极的影响,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首先,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如“仁爱、孝悌、忠信、礼让、正义、诚信”等,这些传统美德不仅能够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更能够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更加正义和公正对待他人,更加负责和尽心尽力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其次,传统文化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眼界。

中国历史悠久,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美学、艺术等多个方面。

通过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各个方面的知识和文化内涵,增强自己的语文能力和文化底蕴,同时也能够对不同的文化传统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多元文化环境中,与人交往更加得心应手。

此外,传统文化也能够促进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文艺作品和艺术表现形式,如诗歌、书画、音乐、戏曲等,这些都是可以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创作灵感的源泉。

传统文化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欣赏和鉴赏艺术作品的能力,更能够激发他们自己的艺术创造力,自觉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锻炼自己的创作能力。

最后,传统文化能够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信仰。

学习传统文化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文化传承和历史渊源,更能够加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不断升华自己的文化情感和精神追求,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能够履行社会责任和使命,为推动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之,传统文化是我们优秀的文化血脉,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和国家的文化底蕴,更可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历史意识和文化信仰产生积极影响,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浅谈文化传承在青少年学生成长中的价值

浅谈文化传承在青少年学生成长中的价值

浅谈文化传承在青少年学生成长中的价值文化传承在青少年学生成长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青少年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未来,他们对于文化的接受和传承将直接影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文化的传承可以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他们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综合素质。

文化传承可以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文化是一种价值观念的集合体,它包括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青少年能够接触到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培养起敬老爱幼、尊重他人、正直诚信、勤奋向上等良好的品质和价值观念。

这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在接受文化传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能够在面对各种诱惑和困境时保持稳定的心态和正确的判断力。

文化传承可以增强青少年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渴望了解自己的历史和文化。

通过学习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青少年能够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增强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

他们会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产生自豪感,充满自信地面对世界的挑战。

与此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和思考,青少年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当下,更好地为未来做准备。

文化传承可以提升青少年的创造力和综合素质。

传统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艺术成果。

青少年通过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激发自己的潜能。

传统文化的学习需要全方位的知识和能力,这促使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

他们需要借助各种资源和途径,了解、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知识,还需要开发自己的思维和创造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学生成长
东厦小学戴奕虹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也正是我们中华文化厚德载物的滋润和辉光日新的照耀以及世世代代志士仁人的薪火相传使我们的民族万世一系、生生不息,日渐强大,巍然屹立于世界之林。

因此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促进学生的成长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今年,我担任一年级的班主任及语文科教学任务,刚开始接手这个班,便发现许多孩子的行为习惯特别让人头疼。

如:生活习惯特别邋遢,无论男同学还是女同学,刚上了两节课,衣服就变得邋邋遢遢,红领巾更是戴的歪七歪八,书包更是胡子头发一把抓,书、作业本、试卷堆在一起,小手总是脏兮兮的,早上妈妈刚梳好的头发,玩了一个上午就乱蓬蓬的,也不懂得梳理。

学习习惯也是一团糟,铅笔、尺子满地扔、桌子椅子乱涂乱画,写完的作业本也是胡乱堆放,导致要交作业时总找不到本子,或找不到书本,这些都是父母在家事事替孩子包办,造成孩子不懂得自理。

而同学之间相处时,一点小矛盾就大打出手,斤斤计较,别人不小心碰到就找老师、父母告状。

分析原因就是现在六七岁的孩子,特别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在蜜罐里长大,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围着小皇帝、小公主转,长辈一味迁就造成现在许多孩子养成刁蛮任性、行为乖张、自私自利、受不了各种约束、没有尊老爱幼的、不懂礼让的意识,各种行为习惯亟待纠正,而作为老师刚处理完这件,马上又有一件等待处理,往往刚教育过,孩子转身又重犯,每天疲于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比上几节课还累,因此纠正学生的行为习惯迫在眉睫。

在各种苦口婆心的说教收效甚微后,我沉思能否从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中得到启示,找到教育孩子的好方法。

当翻阅传统文化读本的《弟子规》时,发现这正是一本特别适合当下孩子阅读的道德规范读本。

《弟子规》已流传了三百年的时间,它列举了为人子弟在家、外出、求学和待人接物应有的礼仪和规范,曾经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地传统读物。

当今,诵读《弟子规》,并落实在生活当中,可以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敦厚善良的心性,它对家庭的和谐、社会风气的净化,也有莫大益处。

可以说,《弟子规》仍然具有强大的时代意义。

因此,我便有意识地将《弟子规》引入孩子日常学习,引导孩子们诵读《弟子规》,利用早读、课前的时间诵读,虽然一年级的小学生识字不多,但《弟子规》三字一句,两句一韵,朗朗上口的形式让孩子们极易上口,并熟读成诵,当然学会背诵对孩子的行为纠正还是没起到作用,还应该帮助孩子理解其含义,才能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在学生诵读时,我会进行适当的讲解,让学生懂得其中的道理,并结合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进行教育。

当孩子在
学校横冲直撞时,我便会以“步从容,立端正”教育学生走路时步伐应当从容稳定,不慌不忙,不急不缓,才不会摔倒受伤,或者撞伤同学导致他人受伤;站立时要端正有站相,须抬头挺胸,精神饱满,不可以弯腰驼背,垂头丧气,要(立如松,行如风,坐如钟。

)当学生坐姿不雅时,我就会以“勿箕踞,勿摇髀”来指正他坐的时候不可以伸出双腿,腿更不能抖动,这些都是很轻浮、傲慢的举动,有失君子风范。

在学习习惯培养方面,我会以“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

信皆要”强调学生在学习时要学会学习方法,注意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三缺一不可,如此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发现学生看书时喜新厌旧,我就会以“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告诉孩子,研究学问,要专一,要专精才能深入,不能这本书才开始读没多久,又欣羡其它的书,这样永远也定不下心,必须把这本读完,才能读另外一本,指导学生写字时,我会要求他们诵读“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并对学生讲解:“教室要整理清洁,墙壁要保持干净,读书时,书桌的文具要放置整齐,不得凌乱,触目所及皆是井井有条,才能静下心来读书,写字要一笔一划端端正正地写,如果歪歪斜斜,就表示浮躁不安,心定不下来。

并教育学生学习完毕,要自己整理书包,做到“列典籍,有定处,看完毕,还原处”书本、作业本、试卷要归类排行,用完的书籍、本子要放归原处,方便查找。

并在教室划分几个特定的区域,分别是图书区、劳动工具区、告示栏区、板报区、饮水区,雨具区、失物认领区,让学生将自己的物品和公共物品分门别类放置好,并挑选责任心强的同学进行专门管理,并引入适当的奖励机制,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育学生与同学相处之道时,更要引导学生学习“泛爱众: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向学生讲明:“只要是人,就是同类,皆须相亲相爱。

因为我们同是天地所生万物滋长的,应该不分你我,互助合作,才能和谐共存,因此同学之间发生一些小矛盾就不要斤斤计较,要互相谦让。

在家要孝顺父母长辈,不可持宠生骄,刁蛮任性,并与家长共同配合教育,以学生在家里的表现来评选班级最美孝心孩子,引导孩子在家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同时我还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如举办学习《弟子规》的主题班会,讲故事大会、制作手抄报等方式开展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让中华传统文化如点点春雨般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让传统文化精髓滋养学生的心灵,经过一段时间的有系统有规划的教育,我发现这些调皮捣蛋的孩子渐渐地能收回浮躁的心智,静下心来好好读书、写字,行为也开始变得彬彬有礼,与同学也能和谐共处,相亲相爱。

实践证明,《弟子规》仍然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最好准则。

而且《弟子规》蕴藏着巨大的语言宝库。

许多名句,读之字字珠玑,诵之金声玉振。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我们应当让广大青少年在吟咏诵读中含英咀华、衔华佩实,使他们不再有灿烂的心声无以言表的尴尬,少一点粗俗的表白,多一点儒雅的谈吐;少一点词穷木纳,多一点含蓄幽默。

在学习与生活中左右逢源、信手拈来、出口成章、下笔有神。

江泽民同志说过:“中华民族是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伟大民族。

我们的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对历史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其不断发扬光大。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作为老师,更应深刻认识到,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正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也是当今国际一体化大潮中世界文化交流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必要而且迫切。

获奖说明:参加金平区“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子课题实验论文评比三等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