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辐射设备辐射剂量检测表

合集下载

放射科质量控制指标

放射科质量控制指标

放射科质量控制指标
引言概述:
放射科质量控制指标是指用于评估放射科影像质量的一系列标准和要求。

通过严格遵守这些指标,可以保证放射科影像的准确性和清晰度,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放射科质量控制指标的相关内容。

一、设备校准指标
1.1 保证设备的准确性
1.2 确保设备的稳定性
1.3 检查设备的线性度和分辨率
二、辐射剂量指标
2.1 确保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最小化
2.2 控制辐射剂量的均匀性
2.3 监测辐射剂量的累积情况
三、图像质量指标
3.1 确保图像的对比度和清晰度
3.2 检查图像的几何形状和尺寸
3.3 确保图像的均匀性和无畸变
四、质量控制程序指标
4.1 制定详细的质量控制程序和标准操作流程
4.2 建立质量控制记录和档案
4.3 定期评估和更新质量控制程序
五、人员培训和监督指标
5.1 确保放射科技术人员具有专业的技能和知识
5.2 提供定期的培训和教育
5.3 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质量控制团队
结论:
放射科质量控制指标是保证放射科影像质量的关键因素,只有严格遵守这些指标,才能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设备校准、辐射剂量控制、图像质量保证、质量控制程序和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努力,可以不断提升放射科的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医院放射科设备辐射防护规范

医院放射科设备辐射防护规范

医院放射科设备辐射防护规范近年来,医疗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然而,随着放射科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对于其辐射危害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

因此,医院放射科设备的辐射防护规范变得越来越重要,旨在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

一、设备设计放射科设备在设计过程中应符合优良的辐射防护系统标准,尽可能降低辐射剂量。

其主要设计要求包括尽可能减少辐射泄漏,控制设备极限的照射和扫描时间,确保设备运作良好并通过国家认证或相关部门指定的技术协会进行测试,并持有相应的认证。

二、工作人员要求所有负责放射科设备操作和辐射防护的工作人员必须接受相应的培训或教育课程,掌握相关的技术和知识,确保设备安全使用。

此外,工作人员需要遵守相关的行为准则,如佩戴个人防护装备、严格控制辐射区域并进行适当的标记等。

三、监管措施为保障管理监督的有效性,各级单位应设立专职机构或在现有医疗机构设立放射科技委员会和辐射学会,负责辐射评估和监测;并制定严格的辐射安全和防护标准,依据规范,评估设备的辐射安全状况,建立相应的控制措施和紧急情况下的应急预案,确保设备辐射的安全性。

四、患者防护措施医院放射科设备的使用不仅对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也对患者造成一定的辐射影响。

因此,为减少辐射对患者的伤害,医院应建立相应的患者接受辐射防护的制度和标准,为患者提供充分的保护。

五、实施效果整体而言,医院放射科设备辐射防护规范的实施效果取决于各级单位的配合程度,以及标准化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现场指导。

通过规范的设备运行和标准化操作,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医院放射科设备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并保障相关人员的健康与安全。

总的来说,医院放射科设备辐射防护规范是确保放射科技术安全运用的必要手段。

通过在设备设计、工作人员培训、监管措施、患者防护和实施效果等方面的全面协调配合,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辐射的剂量,达到保障工作人员和患者身体健康的目的。

辐射监测制度

辐射监测制度

====Word行业资料分享--可编辑版本--双击可删====
辐射监测制度
根据国家关于辐射安全管理规定,为了保障社会公众利益,保护工作人员健康,促进X线诊断技术的健康发展,结合医院实际,特对我院X线机设备制定如下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
1、执行和落实国务院449号令《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国家环保总局第31号令《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法》及《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等规定。

2、切实保证射线装置及安全防护设施的正常运行,保障社会公众利益,保护工作人员身体健康。

二、监测方法
1、环境监测:每年定期请有资质的单位对我院放射科工作场所及周围环境进行辐射监测。

2、个人剂量检测:每位辐射工作人员工作期间佩带个人剂量,原件定期(每3个月)送至有资质的公司更换检测,并按要求每季度提供(对个人照射计量)一份检测报告。

3、配置1台γ射线检测仪:定期(每半年)对射线装置机房经的射线进行检测。

(设备厂家:上海申核电子仪器有限公司,型号:FD-3013H)
源-于-网-络-收-集。

放射科质量控制指标

放射科质量控制指标

放射科质量控制指标引言概述放射科质量控制是医学影像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严格控制质量指标,可以确保影像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介绍放射科质量控制的一些重要指标,匡助放射科医生和技师更好地进行工作。

一、设备质量控制指标1.1 辐射输出:辐射输出是评估X射线机的辐射量的指标,应符合国家标准,以确保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在合理范围内。

1.2 灵敏度:X射线机的灵敏度指标反映了其对不同密度组织的分辨能力,灵敏度越高,影像质量越好。

1.3 线性度:线性度是评估X射线机输出与电压的关系,线性度好意味着X射线机的输出稳定性高,影像质量可靠。

二、图象质量控制指标2.1 分辨率:分辨率是评估影像清晰度的指标,分辨率越高,影像中细微结构越清晰可见。

2.2 噪声水平:噪声水平反映了影像的纯净度,噪声越低,影像质量越好。

2.3 对照度:对照度是评估影像中组织之间密度差异的指标,对照度高意味着影像中组织边界清晰。

三、质量保证控制指标3.1 标准化程序:制定标准化程序是质量保证的基础,确保每位医生和技师在操作过程中都按照像同的标准进行。

3.2 定期校准:定期校准设备是保证影像质量的重要措施,确保设备输出和性能符合标准。

3.3 质量评估:定期进行质量评估,包括影像质量评价和操作流程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四、辐射安全控制指标4.1 辐射剂量监测:对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进行监测,确保在合理范围内。

4.2 个人剂量监测:对放射科医生和技师的辐射剂量进行监测,确保在安全范围内。

4.3 防护设备使用:使用合适的防护设备,如护士衣、护士帽等,保护医护人员免受辐射伤害。

五、影像存储和传输控制指标5.1 影像存储:建立完善的影像存储系统,确保影像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5.2 影像传输:确保影像传输的安全和准确性,避免影像丢失或者篡改。

5.3 影像质量检查:定期对存储的影像进行质量检查,确保影像清晰度和准确性。

结论放射科质量控制指标是保证影像质量和患者安全的重要保障,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像关指标进行操作和管理,确保放射科工作的正常进行和质量的提升。

医院放射工作人员剂量监测制度

医院放射工作人员剂量监测制度

医院放射工作人员剂量监测制度一、组织管理(一)医院辐射安全与防护委员会指定辐射安全监督员一名负责全院个人剂量监测工作。

(二)科室辐射安全监督员负责科室个人剂量监测工作。

(三)医院个人剂量检测由具有资质的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服务机构承担。

二、接受监测的放射工作人员范围(一)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工作人员。

(二)从事放射职业活动中受到电离辐射照射的工作人员。

(三)参与放射职业活动中的受训医师。

(四)放射诊疗服务科室保洁人员、导医等员工。

三、个人剂量评价一般原则(一)年受照剂量小于5mSv时,只需记录个人监测的剂量结果。

(二)年受照剂量达到并超过5mSV时,除应记录个人监测结果外,还应进一步进行调查。

(三)每季度个人剂量有效剂量超过1.25mSV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同时建议及时观察血常规检查结果,特别是白细胞计数是否在正常范围。

(四)年受照剂量大于年限值20mSV时,除应记录个人监测结果外,估算人员的有效剂量,以进行安全评价,并查明原因,改进防护措施。

四、个人剂量计佩戴要求(一)对于比较均匀的辐射场,当辐射主要来自前方时,剂量计应佩戴在人体躯干前方中部位置,一般在左胸前。

(二)对于工作中穿带铅围裙的场所(如放射科、介入治疗中心、核医学科等),通常应佩戴在围裙里面左胸前。

五、职业照射剂量限值本制度的剂量限值适用于放射工作人员的诊疗实践所引起的照射,不适用于医疗照射,也不适用于无任何主要责任方负责的天然源的照射。

(一)任何一年中的有效剂量不得超过50mSv。

(二)连续五年的年平均有效剂量不得超过20mSv。

(三)剂量平均期延长到10个连续年,任何工作人员所接受的年平均有效剂量不应超过20mSv。

六、个人剂量计管理(一)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计由个人保管,所在科室建立个人剂量计领取、佩戴、收回记录资料。

(二)个人剂量计丢失、损毁,及时向医务部申请,统一配置。

(三)个人剂量计更换周期为不超过90天1次。

七、检测质量控制(一)医院组织对接受外照射人员进行正确使用个人剂量计等知识的宣传教育。

PETCT有关辐射剂量的说明

PETCT有关辐射剂量的说明

PETCT患者辐射剂量的说明1. PET部分日本东北大学回旋加速器和放射性同位素中心的测量数据显示,身体各器官对[18F]FDG吸收分布情况如表人身体器官摄取[18F]FDG分布情况器官吸收占比%心脏 3.3肾脏 1.3肝脏 4.4肺0.9卵巢0.01胰腺0.3红骨髓 1.7脾0.4睾丸0.04膀胱 6.3其他组织74.4人身体各器官中,膀胱吸收剂量最高,约心脏、脑、肾脏吸收剂量较高,三者吸收剂量和约为1mSv/10mCi。

参考文献1.Estimation of Absorbed Doses in Humans Due to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of Fluorine-18-Fluorodeoxyglucose in PET Studies. Division of Radiation Protection and Division of Nuclear Medicine, Cyclotron and Radioisotope Center of Tohoku University, Aramaki-Aoba, Japan.PET-CT是正电子发射断层(PET)和X线计算机断层(CT)组合而成的多模式成像系统。

由于可以在分子水平成像,并且能同时提供人体功能代谢信息和形态解剖信息,使其在临床得到广泛的应用。

目前,PET-CT检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不仅成为肿瘤患者术前分期、术后疗效评价的重要手段,也成为很多人健康体检的意向。

这就意味着这套价值几千万人民币的高科技设备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但同时也有许多人对PET-CT的辐射安全提出了疑问,那么接受PET-CT检查是否安全?对受检者有无危害或副作用呢?答案是肯定的,PET-CT检查是安全和无创的。

在进行PET-CT检查过程中,受检者只需要经静脉注射少量放射性药物,平均10mCi,不需要承受其他痛苦。

所用的放射性药物均为生理代谢物的类似物,如通常所用的18F-FDG为葡萄糖的类似物,无任何毒副作用及致敏性,对人体不构成危害。

放射科放射工作场所及个人剂量监测制度

放射科放射工作场所及个人剂量监测制度

放射科放射工作场所及个人剂量监测制度放射科工作场所及个人剂量监测制度一、CT工作场所的放射工作人员在工作时必须按规定佩戴好个人剂量监测计。

二、个人剂量监测计必须佩戴在工作衣左胸口,如穿铅防护服时可佩戴在左衣领上。

三、CT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当量每年不大于20MSV。

四、个人剂量监测计必须按照实际接受剂量,不得随意放在CT机房内。

五、CT工作人员下班,不得将戴有剂量监测计的工作服放在CT机房内。

六、个人剂量检测按委托检测部门的要求定期(90天/次)进行个人剂量计的检测。

七、定期委托有资质的技术服务机构对放射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场检测(一年一次)。

八、发现工作人员有超剂量照射时,应及时配合有关部门查明原因,及时整改。

九、放射科工作人员工作调动时,应将个人剂量档案资料转入所调入单位的放射防护部门,并向有关部门备案。

放射科安全防护与质量保证制度为加强放射诊疗工作的管理,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保障放射诊疗工作人员、患者和公众的健康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特制订放射科放射安全防护与质量保证制度:一、科主任负责放射诊疗工作的质量保证和安全防护。

其主要职责是:(一)组织制定并落实科室放射诊疗和放射防护管理制度; (二)定期组织对放射诊疗工作场所、设备和人员进行放射防护检测、监测和检查;(三)组织本科室放射诊疗工作人员接受专业技术、放射防护知识及有关规定的培训和健康检查;(四)制定本科放射事件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五)记录本科室发生的放射事件并及时报告院主管科室和院领导。

二、科室的放射诊疗设备和检测仪表,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科室新安装、维修或更换重要部件后的设备,应当经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检测机构对其进行检测,合格后方可启用; (二)定期进行稳定性检测、校正和维护保养,由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检测机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状态检测; (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检验或者校准用于放射防护和质量控制的检测仪表;(四)科室的放射诊疗设备及其相关设备的技术指标和安全、防护性能,应当符合有关标准与要求。

放射科“危险值”项目及报告范围

放射科“危险值”项目及报告范围

放射科“危险值”项目及报告范围
================
概述
----
本文档旨在介绍放射科的“危险值”项目,并详细说明报告的范围和内容。

项目简介
-------
放射科的“危险值”项目是为了评估患者在接受放射性检查或治疗时所暴露的辐射风险。

通过对患者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剂量数据进行监测和分析,可以确定患者的辐射暴露情况,并提供合适的风险评估报告。

报告范围
-------
“危险值”项目的报告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 患者辐射剂量测量:根据患者接受的放射性检查或治疗类型,确定合适的测量方法,记录患者的辐射剂量数据。

2. 辐射暴露评估:通过对患者辐射剂量数据的分析,评估患者
的辐射暴露情况,包括剂量水平、辐射来源等。

3. 风险分析:基于辐射剂量数据和相关的辐射生物学知识,分
析患者可能面临的辐射风险,包括短期和长期潜在的健康风险。

4. 报告内容:根据项目需求,报告中应包含患者的基本信息、
放射性检查/治疗的详细信息、辐射剂量测量数据、辐射暴露评估
结果、风险分析结论等内容。

5. 报告形式:根据报告的目的和使用者的需求,报告可以呈现
为书面报告、电子报表或其他形式的文档。

总结
----
放射科的“危险值”项目旨在评估患者在接受放射性检查或治疗
时的辐射风险。

报告的范围包括患者辐射剂量测量、辐射暴露评估、风险分析等内容,并根据项目需求提供相应的报告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检测日期: 设备名称 16排CT
双排CT
西门子DR
菲特DR
体检DR
泾县医院辐射设备X-辐射剂量率检测表
监测点位 外防护门左 外防护门中 外防护门右 玻璃观察窗处 内防护门左 内防护门中 内防护门右 外防护门左 外防护门中 外防护门右 玻璃观察窗处 内防护门左 内防护门中 内防护门右 外防护门左 外防护门中 外防护门右 玻璃观察窗处 内防护门左 内防护门中 内防护门右 外防护门左 外防护门中 外防护门右 玻璃观察窗处 内防护门左 内防护门中 内防护门右 外防护门左 外防护门中 外防护门右 玻璃观察窗处 内防护门左
பைடு நூலகம்
检测人: 测量值(uSv/h)
体检DR 锐柯DR 数字胃肠
DSA
内防护门中 内防护门右 外防护门左 外防护门中 外防护门右 玻璃观察窗处 内防护门左 内防护门中 内防护门右 外防护门左 外防护门中 外防护门右 玻璃观察窗处 内防护门左 内防护门中 内防护门右 前外防护门左 前外防护门中 前外防护门右 后外防护门左 后外防护门中 后外防护门右 玻璃观察窗处 内防护门左 内防护门中 内防护门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