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尔芙与伦纳德解析
伍尔芙

•
伍尔芙女士,容貌秀美,身材苗条,戴一副眼 镜,穿一袭黑色的长裙,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 表情镇定,举止雍容,给人以一种大将之风的感 觉,完全是一副美女教授的形象,谁也不会想到 这样一位作家竟然会患上不可治愈的精神病,好 在他的身边有过一位理解她的前夫,为她找到了 照顾她一生,给她帮助,给他鼓励,爱护她并且 保护她的丈夫,伦纳德先生,其实正是由于伦纳 德先生无私无畏,勇于奉献的爱,为我们后代留 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学遗产,让我们受用终身。
• 伍尔芙苛刻的精确的分析天才不仅仅在阅读上有充分的体现,而且她 对自己的创作同样一点也不宽容。最多,她会无奈而又沮丧地唠叨: 随它去吧,我管了那么多了。实际上,她一刻也不放松对外界的关注, 尤其是那些与她作品有关的评论。伍尔芙是个女人,女人都是渴望赞 誉的。一点点赞誉都会使她欣喜若狂,一点点伤害都能让她沮丧万分。 那不能怪她,因为她的每一部作品都是探索和尝试的结果,她就像是 破壳而出的蝉一样,不断地向上飞翔,她看不清自己的高度,色彩和 声音,所以她需要别人来确认和提醒。 伍尔芙的一生是幸福的。她有己的房间;自己的爱人;有那些书、 纸张和笔。因此,她骄傲。然而这种自豪和骄傲仅仅是昙花一现,她 不能长久保留它们。她拒绝了大学颁发给她的荣誉,但她不能拒绝去 那儿演讲,不能拒绝想念那儿的朋友。更要命的是,她不能拒绝头痛。 她的病是与生俱来的,但在福斯特那里(伍尔芙亲切地叫他摩根,他 们是朋友,)却被称为“在伍尔芙的书中,正如在她自己的私生活问 题一样,她总是既有教养又清醒地关注着发疯这一题目。她锋利地解 剖这一特殊病,受这一题目的困扰,自己也患上了这种病。”这是朋 友之间体贴的理解。
• 弗吉尼亚· 伍尔芙(Virginia Woolf 882年1月25日—1941 1 年3月28日)。 英国女作家,批判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 人物之一。《墙上的斑点》是她第一篇典型的意识流作品。 (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之一。在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伍尔芙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她 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 的成员 ) 之一。其最知名的小说包括《戴洛维夫人》(Mrs. Dalloway 、《灯塔行》(To the Lighthouse 、《雅各 ) ) 的房间》(Jakob's Room 。复杂的家庭背景,这个9口 ) 之家、两群年龄与性格不合的子女经常发生一些矛盾与冲 突。而伍尔芙同母异父的两位兄长对她的伤害给她留下了 永久的精神创伤。 1895年母亲去林 弗吉尼亚•伍尔芙世界女性作家中最杰出的一位,如果有人想看 看女人写的小说(假如他的心灵还是一块处女地的话),那么我会热切地向 他推荐:从伍尔芙开始吧。从伍尔芙开始就意味着我们的视角发生了根本性 的变化:我们是站在月桂树上俯瞰草尖上的萤火,而不是站在草尖上仰望星 空。 伍尔芙是不确定的,流动的,复杂的,任何理论和批评都不能给我们提 供有益的帮助。她是一个例外,例外就意味着不合常规,不合常规就意味着 业已形成的种种判断标准和解读方式对她都是不适用的。我们只能用伍尔芙 式的批评方式来解读她。既然她本人在这方面堪称天才,而且这也是她本人 开创的充满活力的批评方法。 伍尔芙天生就是一个作家,她是作家的作家。那些不喜欢她的人除了嫉 妒之外,另一个原因就是:她是无法模仿的。她是一株风中的独叶草,每时 每刻都在摇摆不已,颤栗不已。她敏感而又细致的地感受着周围的变化,而 且还那样痛苦而又狂喜地关注内心的变化。这株独特的植物并没有模仿谁也 没有抄袭谁,她是在按照自己的方式摇曳和绽放。
社会的弗吉尼亚·伍尔夫(全文)

社会的弗吉尼亚·伍尔夫(全文)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家,以意识流小说创作的精湛技巧而闻名。
由于在生活和创作中总是徘徊在精神崩溃的边缘,沉溺在自我的意识世界之中,人们总是将伍尔夫归于她所定义的“精神主义者”一类,而忽略她社会性和批判性的一面。
但事实上,无论是伍尔夫的生活经历还是她的创作经历,都表现出她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在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同时,她又努力呈现将这些人物置于他们位置上的社会和文化力量,对当时的社会结构提出质疑和挑战。
社会关系弗吉尼亚・伍尔夫于1882年1月出生在伦敦肯辛顿区海德公园门22号的一个文学世家。
她的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是一位著名的学者,一位传记作家和出版家,曾主编《国家名人传记大词典》和《康希尔》杂志,在政治上,他是一位自由主义者;在哲学上,他是一位不可知论者。
斯蒂芬爵士的原配妻子是小说大师萨克雷的女儿哈里特・玛丽安・萨克雷,玛丽安的姐姐也是一位小说家。
他的第二任妻子,即弗吉尼亚的母亲裘利亚・斯蒂芬具有法国贵族的血统,虽然她让自己的家庭保持了中上阶级的生活水准,但她本人却经常坐公共汽车到医院或到人家里去护理和照顾那些生病的和有需要的亲戚和朋友,对于母亲这种极其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天使形象”,伍尔夫在日后的创作中表现出极为矛盾的心理:一方面她对她们充满眷恋和仰慕之情;另一方面,她却认为她们所具有的美德是现代妇女获取自由和独立的障碍,因此极力想去颠覆这一形象。
弗吉尼亚的教父詹姆斯・拉塞尔・洛厄尔是美国驻英大使,一位出生于文学世家的诗人。
斯蒂芬爵士经常在家中招待文艺界名流,或者邀请他们到康沃尔郡的海滨别墅避暑,因此,家中总有诸如托马斯・哈代、约翰・罗斯金、乔治・梅瑞狄斯、亨利・詹姆斯、埃德蒙・戈斯等这样的大人物来来往往,使弗吉尼亚从小便在文学方面受到耳濡目染。
除此之外,父亲的家庭图书馆也是孕育伟大作家伍尔夫的摇篮,在那里,弗吉尼亚的阅读不仅受到父亲的引导,而且随后又被给予了完全自由,从古至今,从高雅到通俗,她博览群书,为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历史趣谈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文学成就 伍尔夫是什么样的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文学成就伍尔夫是什么样的人导语:伍尔夫(弗吉尼亚伍尔芙),生于1882年,英国著名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文学成就奉献杰出,成为20世纪初期伦敦文学核心人物。
后投河自杀离伍尔夫(弗吉尼亚·伍尔芙),生于1882年,英国著名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文学成就奉献杰出,成为20世纪初期伦敦文学核心人物。
后投河自杀离世,享年59岁。
伍尔夫年幼悲惨,父母离世,被同父异母的哥哥性侵犯,留下了童年悲惨的回忆,造成经常精神崩溃,多次自杀未遂。
1895年无意在报刊发表一份书评,获得一致好评,在学校任教。
常为《时代文学增刊》(《Times LiterarySupplement》)写书评。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文学成就体现于丰富多累,精致经典的作品:1907到1913年第一篇创作《远航》成功问世。
期间伍尔夫夫人也收获了伦纳德的爱情,两人结婚。
1917年,伦纳德夫妻两用一个二手的印刷机建立了霍加斯出版社。
出版过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等著名作家的作品。
1921年出版短篇小说集《墙上的斑点》、《邱园记事》等作品。
次年10月,出版小说《雅各的房间》。
1925年5月出版小说《到灯塔去》。
连续获得了两届法国年度费米娜奖。
1931年10月,出版《海浪》后陆续出版了小说剧本散文多部经典作品。
两次拒绝曼彻斯特大学、利物浦大学的荣誉学位。
《幕间》是生前最后一部作品。
她把艺术看作高于一切,才有了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文学成就。
伍尔芙的女性主义诗学思想体系中,她终生致力于女权思想,倡导女性勇敢做自己,勇敢的与社会现实生活相联系,做一名有价值观的女性。
此外,创建了意识流小说被世界文学界所公认。
生活常识分享。
透视《奥兰多》中换衣场景解读伍尔夫的性别取向

透视《奥兰多》中换衣场景解读伍尔夫的性别取向作者:高慧敏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9年第14期[摘要]《奥兰多》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创作的一部极具奇幻传奇色彩的作品。
主人公奥兰多三十岁之前是男性,其后成为女性,其间衣服的变换表现了奥兰多矛盾、曲折的性别接受过程,反映了奥兰多多层次的性别取向。
同时通过这部作品,也清晰的折射出了弗吉尼亚·伍尔夫本人的性别取向。
奥兰多同吴尔夫都在追求一种柏拉图似的同性的精神恋爱,这是凝聚在内心的呼声,是任何力量都颠扑不破的。
[关键词]性别取向换衣矛盾同性恋爱一一部被作者弗吉尼亚·伍尔夫称为“写作者的假日”和“一个大玩笑”的奇幻小说《奥兰多》(Orlando)具有很强的折射性。
主人公的原型是与伍尔夫关系非同寻常,出身名门望族的维塔·萨克维尔-韦斯特。
小说叙述了主人公奥兰多一生的故事,始于十六世纪伊丽莎白时代,终于1928年伍尔夫搁笔的现时,历时四百多年。
奥兰多先是一位英俊纯真的贵族少年,在君士坦丁堡一场大火之后,变为女子,随后混迹于吉普赛人之间。
再后她返回英国,成为上流社会的贵妇。
这期间选择作男性还是女性,向左走还是向右走?这是奥兰多面临的选择,不同的性取向带来不同的爱情观。
奥兰多性别的转换是充满了奇幻色彩的,让我们久久不能弄清楚掩映其中的奥秘。
伍尔夫认为我们在任何特定场合所显示出来的身份,可能并非“真实的自我”,它不过是我们“为了方便起见”把“我们多样化的自我杂乱无章的各个平面”凑合到一起罢了。
多元性、多层次性的人性观念在小说《奥兰多》得到了最充分地体现。
她说,一个人可以有两千个自我,把人的心灵看作一个多层结构。
“人性的改变”,不再把人看作是单一的存在,而是看作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本体。
二众所周知,人的服饰可以一目了然的告知我们性别,服饰可以看作是人对自己性别的默认,是性别潜意识的外在表现。
而在《奥兰多》中,由于奥兰多性别的潜意识是多层次的甚至是充满矛盾及不确定的,所以对服装的穿着也极具变化性,换衣服的场景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这种衣服的变换可以看作是奥兰多内心性别取向的挣扎。
一个人的房间伍尔夫500字摘抄

一个人的房间伍尔夫500字摘抄伍尔夫,你说,女人要有自己的房间。
可是,当你是这种现状的时候,还会期待有自己的房间吗?比如,你所在的城市,举目无亲。
你和你的伦纳德有了你们的房子,有了共同的孩子。
当有一天,孩子离开家有了自己的空间,你对家的爱和坚守成为一种习惯,而伦纳德更喜欢外面的世界。
他驰骋商场、骁勇善战,纵情声色地拓展着更多的地盘,家对他来说远远不如一个客栈。
你重视亲情,喜欢家的温暖。
你从小缺乏安全感,所以格外珍惜家的感觉。
你害怕黑暗,尤其电闪雷鸣时,你在被窝里连大气都不敢出。
为了给自己壮胆,你晚上需要持续亮着的灯光陪伴。
当你从噩梦中惊醒,身边没有任何人,空荡荡的房间只有你自己。
你的房间很大,每一堵墙壁上都显露着伦纳德的成就;你房间的食物很多,每一样食物都有伦纳德打拼的辛苦。
然而,当你想让伦纳德回家,一起散散步,而伦纳德宁愿再添一间房,也不喜欢被家庭束缚。
他甚至说,给你的房间很大,又给你足够的食物,你不能要求无度。
你把房间收拾得很温馨,在意家的感觉;伦纳德却不在意,他更喜欢追求刺激。
他迷恋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生活,常常夜不归宿,并把失踪玩到了极致,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你都有可能找不到他,哪怕是你卧病在床的时候。
他把所有的忙碌解释为,因为爱你爱你们的家才这样应酬。
你和他谈过,但无论怎样,他都我行我素。
你有了房间,确实可以在一个人的房间里自由地读书、写作。
然而,你的生活需要你读书、写作,但读书写作不是你生活的全部。
当你想要和人交流说话的时候,却发不出声音。
因为,空荡荡的房间只有你自己,你发出的声音连个回声都没有,这种孤独刺得你经常浑身战栗,寂寞感也让你窒息得欲哭无泪。
邱园记事 伍尔芙

最后出现的是一对正值青春年少的恋人。他们之间 的谈话在这四对人物的谈话中似乎是最具有逻辑性,最 容易理解的。然而我们仍能从这看似流畅的交谈中发现 人物飘忽不定的内心世界。这是一对热恋中的青年,通 常他们应该是彼此了解,甚至是心有灵犀的。然而从他 们的谈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并不真正知道当时对方 在想什么。这种对真实的现实世界的无视以及凌乱无序、 毫无目的的精神世界导致了两人之间的谈话总是有“长 长的停顿,语气单调,毫无起伏。”这里作者以青年男 女反常规的表现将人物之间反常规的关系推到了前景的 地位,从而使读者透过这种人物之间反常规的关系深入 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及其精神状态。
2、静动相宜的美感
在《邱园记事》的头两句话中,描写了花坛花丛 中的花枝、花叶、花瓣、花盘、花柱以及花下的泥土, 这些静态物质的美,主要来自它们的动态。它们是 rose(伸展)spreading(簇拥),unfurling (冒 出 ),marked (显眼 ),raised (凸显 ), emerged ( 伸起 ), rough ( 乱沾着 ), voluminous ( 张开 ),stirred (掀动),moved, (吹动 ),passed one over the other(交叉四 射), staining(沾上)的。
邱园记事
弗吉尼亚· 伍尔芙
弗吉尼亚· 伍尔芙
• 英国女作家,被誉为20世纪 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 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 伍尔夫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 现实性,强调“ 内心真实” 。 • 主要作品有《墙上的斑点》 《海浪》《到灯塔去》《雅 格布的房间》《达罗卫夫 人》,散文集《普通读者》 两部。
邱 园 记 事 的 结 构 安 排
• • • • • • • • • • • • • • •
弗吉尼亚 伍尔芙

1941年2月完成《幕间》写作。1941年3月28日,预感另一次精神崩溃即将开始,伍尔芙担心自己永远不会再 好转,在留下两封分别给丈夫和姐姐温妮莎的短信后,1941年3月28日,她用石头填满口袋,投入了位于罗德麦 尔(Rodmell)她家附近的欧塞河(River Ouse) 。终年59岁。
弗吉尼亚》出版。
1932年10月《普通读者》第二系列出版,1933年10月《爱犬富莱西》出版,拒绝曼彻斯特大学的荣誉学位。 1935年1月亲友们在姐姐文尼莎画室中上演弗吉尼亚的剧本《淡水》。1937年3月完成并出版小说《岁月》。1938 年6月出版长篇散文《三个基尼金币》。拒绝利物浦大学的荣誉学位。1940年7月《罗杰·弗赖伊传》(《Roger Fry: A Bibliography》)出版。1940年,弗吉尼亚夫妇在伦敦的住宅被德国飞机轰炸。夫妇俩商量好,如果英 国战败,两人即相携自尽,免受法西斯统治之辱。
谢谢观看
弗吉尼亚不幸的生活经历,使她如含羞草一般敏感,又如玻璃般的易碎,她是优雅的,又是神经质的,一生 都在优雅和疯癫之间游走。有人这样描述弗吉尼亚,准确地把握住她的精神气质:“她的记忆有着隐秘的两面— —一面澄明,一面黑暗;一面寒冷,一面温热;一面是创造,一面是毁灭;一面铺洒着天堂之光,一面燃烧着地 狱之火。”
伍尔芙和里顿·斯特拉奇,1923年从1906年起,弗吉尼亚的兄弟在剑桥结识的朋友们不断来家聚会,逐渐形 成了一个文艺和学术的中心,也就是著名的布卢姆斯伯里集团,这里面包括了当时文化界的大批精英,包括其核 心成员有:作家伦纳德·伍尔芙(弗吉尼亚的丈夫),艺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范妮莎的丈夫),传记作家利 顿·斯特雷奇,文学批评家德斯蒙德·麦卡锡,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画家邓肯·格兰特,艺术批评 家罗杰·弗莱,作家福斯特等。除此之外,哲学家罗素、诗人T·S·艾略特、乔伊斯、小说家亨利·詹姆斯和奥 尔都斯·赫胥黎也与布卢姆斯伯里团体过从甚密。 这些“欧洲的金脑”多半是剑桥大学的优秀学子。
选修课——弗吉尼亚

(1882-1941),爱尔 兰人。二十世纪最伟大 的作家之一,一生饱受 疾病折磨,勤奋写作。 代表作是《尤利西斯》 以时间为顺序,描述了 苦闷彷徨的都柏林小市 民、广告推销员布卢姆 于1904年6月16日一昼夜 之内在都柏林的种种日 常经历。小说的题目来 源于希腊神话中的英雄 奥德修斯(拉丁名为尤 利西斯)。
• 伦纳德先生在伍尔芙的一生中,起到了不可 替代的作用。伍尔芙在写作的时候,不出房 门,不让任何人看她的手稿,甚至写作的内 容,包括伦纳德在内。但是伦纳德先生总是 她小说写成以后的第一个读者,总是能客观、 公正地提出自己的意见,这给了伍尔芙的写 作,带来了极大的好处。因为伍尔芙对于别 人对她作品的评价极为敏感,甚至到心,但是伦纳 德不会,这一点伍尔夫十分放心,他是唯一 的可以评价其作品而不会引起她不安的人。
走进大师的世界
• 伍尔芙出生于一个名门贵族,父亲是英国有名的学者, 家中藏书万千,虽然她不能像男孩那样去正规学校念书, 但家中的学术气息和藏书已足以满足她年少时对于知识 的渴望。她从小就深受家里文化气息的熏陶,且博览群 书;在书中她能领略人间百态,洞察人物背后的精神世 界,这些都为她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庞大精神世界打下 了坚实的基础。除了文学素养之外,她诗意世界的构筑 也离不开她的生活经验,正如里克尔说的“诗并不像一 般人说的是情感,而应是一种经验。”
• 在生活上,伍尔芙也接受了伦纳德的安排, 不会对什么问题提出异议。1913年夏天,伍 尔芙精神崩溃,吞服安眠药自杀,是伦纳德 的镇静和机智救了她一命。伦纳德不嫌弃自 己患病的妻子,而是一如既往地照顾她,爱 护她。他本来可以公开宣布伍尔夫患上了精 神病,但是他没有这样做,他知道,疯人院 的生活对伍尔芙的病情不会有什么好处,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伍尔芙与伦纳德
一
伍尔芙的爱情生活十分坎坷,少女时代
兄长的骚扰让她的心灵留下难以愈合的伤
口,而她的第一个丈夫斯特雷奇是一个同性
恋,两个人结婚不久就宣布离婚,相互承诺
作一生的朋友,事实上他们也是这样做的,
斯特雷奇在离开伍尔芙以后,一直惦记她的
状况,觉得她身边应该有一个可以照顾她一
生的人。
于是经过他的大力活动,介绍伍尔芙认识了另外一个男人,这个男人就是伦纳德。
伦纳德是剑桥大学的高材生,当时在锡兰殖民地工作,也就是现在的斯里兰卡。
为了伍尔芙,他辞去了在殖民地的工作,起身返回英国。
他给伍尔芙写了一封情书,堪称情书中的经典之作——
我自私,嫉妒,残酷,好色,爱说谎而且或许更为糟糕。
因此,我曾告诫自己永远不要结婚。
这主要是因为,我想,我觉得和一个不如我的女人在一起,我无法控制我的这些恶习,而且他的自卑和驯服会逐渐地使我更加变本加厉……正因为你不是那种女性,就把这种危险无限的减少了。
也许你就象你自己说的那样,有虚荣心,以自我为中心,不忠实,然而,它们和你的其他品格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你是多么聪明,及至,美丽,坦率。
此外,我们毕竟都喜欢对方,我们喜欢同样的东西和同样的人物,我们都很有才气,最重要的还有我们所共同理解的那种真实,而这对于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
二
这一对夫妻共同生活了29年,期间没有发生过争吵,可以说是相敬如宾。
在此期间伍尔芙写出了自己的代表作,可以说这一段时期是他创作上的丰收时节。
但是这并没有减轻伍尔芙的病情,他的精神分裂症状越来越严重,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空军轰炸英国的那一段时间。
伍尔芙一手创建的印刷厂被炸毁,紧接着自己在伦敦所住的别墅也被炸毁。
这两次事件在伍尔夫的心上留下了不可排解的阴影,缩短了她拥抱死亡的路程。
1941年3月28日,伍尔芙来到乌斯河畔,在衣服口袋里面放满了石块,一步一步向河中心走去,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她在给丈夫的遗书中写道:
最亲爱的:
我感到我一定又要发狂了。
我觉得我们无法再一次经受那
种可怕的时刻。
而且这一次我也不会再痊愈。
我开始听见种种
幻声,我的心神无法集中。
因此我就要采取那种看来算是最恰当的行动。
你已给予我最大可能的幸福。
你在每一个方面都做到了任何人所能做到的一切。
我相信,在这种可怕的疾病来临之前,没有哪两个人能像我们这样幸福。
我无力再奋斗下去了。
我知道我是在糟蹋你的生命;没有我,你才能工作。
我知道,事情就是如此。
你看,我连这张字条也写不好。
我也不能看书。
我要说的是:我生活中的全部幸福都归功于你。
你对我一直十分耐心,你是难以置信地善良。
这一点,我要说----人人也都知道。
假如还有任何人能挽救我,那也只有你了。
现在,一切都离我而去,剩下的只有确信你的善良。
我不能再继续糟蹋你的生命。
我相信,再没有哪两个人像我们在一起时这样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