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资面试教案

合集下载

教资面试教案高中语文模板

教资面试教案高中语文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故事情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封建社会的腐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 掌握《红楼梦》中的故事情节。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红楼梦》中的人物性格。

2. 分析《红楼梦》中的故事情节。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红楼梦》的作者、背景及故事梗概。

2. 提问:同学们对《红楼梦》有哪些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红楼梦》相关章节,了解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

2. 教师发放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关注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等。

(三)分组讨论1.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a. 贾宝玉的性格特点有哪些?b. 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有哪些?c. 王熙凤的性格特点有哪些?2.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四)角色扮演1. 教师将学生分成角色扮演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进行表演。

2. 角色扮演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等。

(五)总结归纳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

(六)拓展延伸1. 教师布置作业:阅读《红楼梦》其他章节,进一步了解故事情节。

2. 学生撰写读书笔记,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五、评价标准1. 学生对《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程度。

2. 学生在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表现。

3. 学生完成拓展延伸任务的积极性。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

2. 通过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高中语文面试讲课教案万能模板

高中语文面试讲课教案万能模板

一、课程名称《(具体课文名称)》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课堂讨论、朗读和写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

2. 教学难点(1)对课文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2)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二)新课导入1.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课文。

2. 合作学习,探究课文内容。

(三)课文讲解1. 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 分析课文,把握文章中心思想。

3. 解读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

4. 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文章的内涵。

(四)课堂讨论1. 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进行讨论。

2.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朗读与背诵1. 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 指导学生背诵重点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六)写作练习1. 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

2.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七)总结与拓展1. 总结课文内容,回顾教学重点。

2. 拓展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朗读、写作等方式,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表现,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六、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是否合理,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24年高中语文教资面试《囚绿记》教案来啦

2024年高中语文教资面试《囚绿记》教案来啦

2024年高中语文教资面试《囚绿记》教案来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具体章节为《囚绿记》。

该文为陆蠡所作,主要讲述了作者与一盆常春藤绿植之间的情感纠葛。

教学内容包括对文章的整体感知、主题思想的理解、语言特色的分析以及作者的写作背景介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对生命、自由、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

2. 掌握文章的语言特色,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 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深层含义的挖掘,理解作者对生命、自由、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重点:文章主题思想、语言特色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盆常春藤,引发学生对生命、自由、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3. 讲解课文:分析文章的结构,讲解文章的主题思想、语言特色,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寻找依据。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分析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深层含义,分享各自的见解。

六、板书设计1. 文章主题:囚绿记2. 作者:陆蠡3. 主题思想:生命、自由、人与自然关系4. 语言特色: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生命、自由、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进行阐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关于生命、自然、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深度挖掘2. 教学目标的明确与实现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5.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与直观性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深度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深度挖掘教学内容不仅仅是文章表面的文字,更重要的是文章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高中语文教资面试精选教案2篇

高中语文教资面试精选教案2篇

高中语文教资面试精选教案2篇第一篇《雨巷》试讲要求: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意象及情境3、试讲时间10分钟。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理解诗歌的意象及意境,分析意象的象征意义。

通过反复品读,感受诗的韵律美。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诗中“雨巷”、“我”、“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创造情境播放江涛演唱的《雨巷》,课件展示歌词,创设氛围导入。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 学生自主介绍背景材料,教师补充现代诗人,又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

1927年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

反动派屠杀革命者,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前途。

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新希望。

2 解决生字词学生听朗读,正字音,注意下列字词读音:彷徨páng huáng 寂寥jìliáo 彳亍chìchù惆怅chóu chàng 颓圮tuípǐ3 初步感知读完诗歌,你感受到了什么?明确:整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富有美感又充满着浓重忧伤的抒情意境。

4 层次分析第一部分第1节“我”希望遇见丁香姑娘第二部分第2-6节“我”梦幻中遇见丁香姑娘第三部分第7节“我”希望再次遇见丁香姑娘(三)研读诗歌,解读意象及象征意义1 细读诗歌,自由交流诗歌意象(1)雨巷雨:迷茫、潮湿、阴冷;巷:阴暗、狭窄、悠长。

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的小巷,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突出阴暗、清冷、寂寥的环境特征。

(2)篱笆墙这个篱笆墙是颓圮的,就是让人感觉有种破败、凄凉的气氛。

当雨巷、篱笆墙结合起来,于是便营造出幽深、寂静、朦胧、凄美的氛围。

(3)油纸伞未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像空间。

油纸伞本身就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充满传统气息。

暗合了“雨”,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

高中语文面试高频教案模板

高中语文面试高频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课堂问答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2. 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分析文章结构,学习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2. 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 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提升写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课文,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课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三)整体感知1. 学生分小组讨论,概括课文大意。

2. 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深入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领悟作者情感。

2.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合作探究1.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学习写作技巧。

2. 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重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七)布置作业1. 复习课文,背诵重要段落。

2. 撰写一篇与课文主题相关的作文。

五、评价标准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学习的能力。

3. 学生作业完成的质量。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教师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此模板可根据具体课文和学情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的教学需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资面试教案模板高中语文

教资面试教案模板高中语文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材:《离骚》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离骚》的基本内容,掌握屈原的生平及创作背景;能正确解读《离骚》中的关键词汇和重要句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屈原忧国忧民、忠诚爱国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 理解《离骚》的基本内容,把握屈原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掌握《离骚》中的关键词汇和重要句子。

教学难点:1. 理解屈原在《离骚》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利用多媒体展示屈原的生平事迹和《离骚》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屈原为何创作《离骚》?《离骚》有何特殊价值?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离骚》全文,梳理文章脉络。

2. 学生标注生字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其含义。

三、合作探究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离骚》中的关键词汇和重要句子。

2.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屈原的忧国忧民、忠诚爱国的精神。

2. 提问:同学们认为,《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如何?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的重点内容,检查学生对《离骚》的理解程度。

2. 提问:同学们还记得屈原在《离骚》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吗?二、深入探究1. 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三、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提问:同学们认为,《离骚》对后世有何影响?四、布置作业1. 学生课后阅读《离骚》全文,进一步体会屈原的思想感情。

2. 撰写一篇关于《离骚》的读后感。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离骚》的理解程度。

2. 通过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离骚》的掌握程度。

高中语文应聘教案模板

高中语文应聘教案模板

一、课题《离骚》赏析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离骚》的文学特点,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

(2)学会赏析古代诗歌,提高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离骚》的背景和作者。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崇尚正义的价值观。

(2)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离骚》的文学特点。

(2)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

2. 教学难点(1)分析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体会诗歌的韵味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播放屈原的故事,激发学生对《离骚》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屈原有什么了解?他为何被后人称为“诗魂”?(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离骚》,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2. 学生梳理诗歌的脉络,归纳出诗歌的主题。

3. 学生找出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分析其含义。

(三)小组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诗歌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2)诗歌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的作用是什么?(3)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 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教师讲解1. 教师针对小组讨论的问题进行讲解,补充和完善学生的认识。

2.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味和情感,提高审美能力。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表达对《离骚》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1. 拓展阅读:《楚辞》中的其他作品。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离骚》赏析一、背景及作者1.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爱国诗人。

2. 背景: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楚国衰败。

二、主题1. 爱国情怀2. 忠贞不渝三、文学特点1. 意象丰富2. 修辞手法多样3. 情感真挚4. 语言优美六、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和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离骚》的文学特点和屈原的爱国情怀。

高中语文教资面试教案

高中语文教资面试教案

高中语文教资面试教案教案标题《古诗词鉴赏与创作》: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指定的古诗词。

2. 学生能分析古诗词中的意象与修辞手法。

3. 学生尝试进行简单的古诗词创作。

教学内容与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诗词:逐句解读诗词内容,引导学生发现并讨论其中的意象与修辞。

3. 深入探讨:组织小组讨论,每组挑选一句诗进行深入分析,并向全班分享。

4.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四句诗,可以模仿经典也可以自由发挥。

5. 作品展示:选取几位学生的诗作进行点评,强调创作的亮点与可改进之处。

6. 课堂小结:总结古诗词的特点,回顾本次课的学习重点。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和实践法相结合的方式,旨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创造力。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作品创作三个方面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反思课后,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反应和作品质量,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教学内容的适宜性,以不断优化教学策略。

在编写教案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 明确教学目标: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应具体、明确,能够让评委一目了然地看到您的教学意图。

2. 突出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强调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核心内容。

3. 设计互动环节:面试教案中应包含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的环节,展现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能力。

4. 注重实践应用: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如古诗词的创作等。

5. 反思与提升:教案的要有对教学活动的反思,这表明您有持续进步和提升教学质量的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教资面试教案【篇一: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一15分钟面试课教案】必修一2.诗两首3.大堰河——我的保姆4.烛之武退秦师5.荆轲刺秦王6.鸿门宴7.纪念刘和珍君8.小狗包弟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10.短新闻两篇11.包身工12.飞向太空的旅程(一)上片抓住“忆”和“恰”,从动词入手,体会诗人的情感。

提问:这首诗不仅意象选取精妙,很多动词的选用也非常传神。

现在请大家齐读下片,找出使用精妙的词语,并想一想这么用有什么好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三)以抒情方式为线索,串联上、下片,整体把握我们前面说过,鉴赏诗歌,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就是从意象着手来分析诗歌,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从诗歌所塑造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以及其抒情方式来赏析。

抒情诗词有的直抒激情,有的通过写景、状物、记事、写人来抒发感情。

接下来通观全篇,我想请同学们结合词作,说说作者运用了哪些抒情手法,又塑造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明确:上阕“看”统领的7句是借景抒情——独立寒秋,却描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我们看到的是一位乐观、积极、气度不凡的诗人;“怅”、“问”是触景生情,直抒胸臆——即景抒情,诗人把他的一腔宏图大志展现出来,我们看到是一个志在天下的伟人;下阕的“携”、“忆”、“记”表明是怀人忆事抒情,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激情昂扬,我们看到的是一群志同道合、肩扛国家大义的斗士。

2.诗两首《雨巷》好,时间到。

我们已经完整地读完这首诗,大家找找看,这首诗里边,总共描写了多少位人物?(两位)分别是谁呢?(“我”和“姑娘”)没错了,那我们在讲前边的诗歌时,用了一个专门的术语,我们说这个术语是用来形容诗词中所描写的具体事物,这个术语是什么呢?(意象)(板书),所以,这首诗歌中出现的意象,从人物方面来讲,就有“我”和“姑娘”(板书),那在诗歌中,“我”和“姑娘”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我”在悠长的雨巷中彷徨,是为了什么呢?是希望逢着姑娘。

说明“我”是想要追寻这个姑娘。

请大家找找看,诗歌中用了哪些语句来描写这个姑娘?待会我请同学来回答。

一节一节地找。

好,请一个同学来找出诗歌中描写姑娘的语句。

第一节: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第二节: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哀怨/彷徨;第三节:彷徨/撑着油纸伞/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第四节:静默地走近/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像梦一般地飘过(“太息”什么意思啊?叹息的意思);第五节:静默/走尽这雨巷;第六节: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第七节: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我们从刚刚同学的回答可以看出,诗人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姑娘,描写姑娘的动作,描写姑娘的情绪,他还用了许多别的意象来衬托这个姑娘,首先他写到,姑娘是出现在一个什么地方?(雨巷)好,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细雨朦胧中,你走在这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巷子里,这里远离尘嚣,远离热闹,你的脚下,踩着幽暗的、湿漉漉的青石板,透着寒气,透着冷清。

在这样的一条雨巷中,你感觉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么样?(朦胧的、阴沉的)所以,雨巷这个意象,首先给我们规定了这个姑娘出现时候的大环境,是朦胧的、阴沉的。

我们也知道,这首诗歌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姑娘,但是,我们从这些描写中,是否看到了姑娘的样子,她是大眼睛呢还是丹凤眼,她是圆脸呢还是瓜子脸,我们看得到吗?(看不到)。

不仅我们看不到,诗人也看不到,为什么呢?因为她撑着一把油纸伞。

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

在你的印象中,你在哪里见到过油纸伞。

(电视中),对了,而且往往是一些以古代人们生活为题材的电视剧,因此呢,油纸伞具有复古、怀旧在特点(单独提问),这样一把伞出现在姑娘的肩上,更加给这个姑娘增添了一层神秘、朦胧的色彩。

而在首诗歌里边,诗人还多次用了同样一个比喻来形容姑娘,他将姑娘形容成什么呢?丁香,她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她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所以丁香也是我们这首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意象(板书:丁香)。

丁香是一种?(花),没错了,丁香花。

那假如这样,我换成别的花,牡丹花、玫瑰花,行不行啊?(不行)为什么不行啊?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了解丁香这个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含意。

丁香一般是开在暮春时节,花的颜色主要有两种,淡紫色和白色,开花的时候有一种淡淡的芬芳,它给人一种柔弱、纯洁、素净的感觉。

所以,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一般象征着美丽、高洁。

另外一方面啊,我们刚刚讲了,丁香是开在暮春时节,也就是春天快要结束的时候,再加上它虽然娇美,但是非常容易凋谢,所以古人对着丁香,容易伤春,因此,丁香又可以用来象征愁怨。

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中,就有不少有关诗句涉及到丁香,比如说李商隐的《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还有南唐李璟的《浣溪纱》中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些诗句啊,都是将丁香和愁怨联系在一起。

回到我们这首诗歌中,【篇二:高中语文试讲教案(教学设计)参考模板】首先,根据高中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学习基础,并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以及毛泽东诗歌特点,设计如下三个教学目标:1.主要让大家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品味关健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品味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把握词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

3.培养大家“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基础,确定如下教学重点难点:命乐观精神。

难点:深刻领会“浪遏飞舟”的含义;从意象的角度了解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要求,重点讲授本节课的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新课自古文人多悲秋。

宋玉《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欧阳修《秋声赋》:“噫嘻悲哉!此秋声也”。

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船渔火对愁眠”。

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以叹时运不济,人生的艰难万苦。

但也有不少文人为我们唱出了秋的赞歌。

如唐朝刘禹锡《秋词二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催人奋发有为,大展鸿图,给人顽强奋斗的精神。

还有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

”为我们描写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营造了一种阔大的意境。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代伟人毛泽东给我们描绘的秋景,一同走进这位伟人的崇高心灵,体会这位伟人青年时代的宏大胸襟和远大抱负。

二、背景及作者简介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农民运动蓬勃兴起。

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

但陈独秀看不到革命力量,想把革命领导权交给资产阶级。

毛泽东看到了革命力量,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因而这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追忆了昔日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豪放词,巧妙地回答了革命领导权问题。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三、解题沁园春:词牌名。

又名《洞庭春色》《东仙》《念离群》《寿明星》。

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由此得名。

长沙,是词的内容。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

它原本是配合燕乐曲调的歌辞,在发展过程中渐和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

初起是称“曲子”、“杂曲子”和“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长短句”或“诗余”。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某些词牌的命名,和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

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

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词的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

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风格。

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四、指导朗读首先请大家听录音朗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意境;然后请同学们重点诵读文章。

诵读文章时,请大家注意,文章中的“看”、“忆”都是领字,读时两字后要稍作停顿,以突出它们的作用。

“看“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忆“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五、整体感知,疏清思路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侧重写眼前之景和心中所思——谁主沉浮;下阕由“忆”到“记”,侧重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思路清晰,情贯全词。

请同学们结合全词,展开想象,看看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好,我们可以看出,词中描述了四幅画面是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和中流击水图。

下面我们分别重点来看一下:第一,独立寒秋图请大家看开头三句词,前三句的词序和同一般词序不一样,这是为了适应诗词格律的要求。

其正常顺序应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其大意为:在深秋时节,年轻革命家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深情凝望着湘江水滚流北去(心头翻腾着无尽的遐想)。

“独立”一词不仅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让读者想象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的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

此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特定的环境。

板书:独立寒秋图:点明时间、地点、环境(二)湘江秋景图:大家想一下,文章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来写?主要有山、林、江、舸、鹰、鱼,通过这些来由点到面的进行勾勒万物。

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诗人通过远眺、近观、仰望、俯视到的红叶、绿水、蓝天、白帆、雄鹰、游鱼,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秋景图,体现了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表现出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此时,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最后三句)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