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戏剧的异同
中西悲剧的比较

中西悲剧的比较一、相同点1、中西悲剧的起源都与民间活动关系密切,与宗教关系密切。
2、悲剧性总是占据主导地位,成为贯穿始终的戏剧冲突的基础。
3、中西悲剧不论主人公出身如何,经历如何,他们总是典型的悲剧人物。
4、悲剧冲突往往是在悲剧结构中围绕着由主人公代表的气氛与情调,这种气氛与情调和悲剧情节的展开相始终、相表里、相辅相生。
5、主题上都追求严肃;追求一种道德观念认同感。
二、不同点1、不同的悲剧主人公西方古典悲剧,其主人公一般为力量型的、进攻型的敢于斗争的男性英雄,即使是女性,也如欧里庇得斯创作的美狄亚一样刚强的,其目的在于强化悲剧的冲突。
例如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埃斯库罗斯笔下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靳斯描写的俄狄浦斯,马洛悲剧中的浮士德等。
与西方悲剧相反,中国古典悲剧由于强调的是忍耐,其主人公一般是受迫害的、善良弱小的女子。
她们不是积极地抗争,而是被动地忍耐,把痛苦看作命运的安排,像窦娥这样在遭遇面前采取被动态度的悲剧人物还很多,《桃花扇》、《梁祝》、《娇红记》等剧的女主角都属于这一类。
2不同的悲剧冲突西方古典悲剧的整个过程是冲突的逐步升级,其主人公是主动的,用行动来抗争是西方悲剧的实质。
如《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以复仇为主线把悲剧冲突推向高潮。
中国古典悲剧原先被称为苦情戏,主要描写凄惨的遭遇,而不是剧烈的冲突。
《窦娥冤》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中国悲剧斗争双方主要表现为迫害与被迫害的关系,冲突的剧烈程度大为逊色。
3、不同的悲剧结局西方悲剧的结局是英雄用生命去斗争,是冲突的白热化。
哈姆雷特在悲剧结束时正是这样,充分体现了一种毫不后悔的自我牺牲精神。
与西方悲剧相反,中国悲剧往往以喜剧的形式结尾,是冲突的和解。
《窦娥冤》的结局便是一个典型例子,中国悲剧的这种结局是对主人公被动受苦的肯定。
4、不同的文化决定了不同的悲剧精神西方社会“从古希腊开始就有海洋文化和商业文化的特征,崇尚个性和自由,富于冒险和开拓,讲求力量和技术;具有批判精神、怀疑态度和否定勇气。
东西方戏剧的异同

东西方戏剧的异同戏剧,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在东西方文化中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尽管它们都是通过舞台表演来展现故事和情感,但由于文化、历史、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东西方戏剧在诸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首先,从起源和发展来看,东方戏剧,如中国的戏曲,起源于古代的歌舞、说唱和滑稽戏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戏曲强调的是综合性,将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手段融为一体,注重演员的技艺和功力。
而西方戏剧则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悲剧和喜剧,其发展受到哲学、文学、诗歌等方面的深刻影响。
古希腊戏剧注重对人性、命运等主题的探讨,强调戏剧的思想性和批判性。
在表演风格上,东西方戏剧也有着显著的差异。
东方戏剧,特别是中国戏曲,演员的表演常常较为程式化。
比如,每个角色都有特定的动作、表情和唱腔,通过这些固定的程式来塑造人物形象。
这种程式化的表演并非僵化,而是在规范中展现出演员的个性和创造力。
而西方戏剧更注重演员对角色的内心体验和真实情感的表达,追求自然、逼真的表演效果。
演员会通过深入研究角色的性格、心理和社会背景,力求将角色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舞台布景和道具方面,东方戏剧通常较为简约。
以中国戏曲为例,常常通过演员的表演和象征性的道具来营造场景,一块幕布、一张桌子、几把椅子,就能代表不同的环境和场所。
这种简约的布景方式,给观众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而西方戏剧在舞台布景和道具上往往更加写实和复杂,追求对真实场景的还原,通过精心设计的舞台、逼真的道具和灯光效果,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
在戏剧题材方面,东方戏剧多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为素材,注重宣扬道德伦理和社会价值观念。
比如中国的京剧《霸王别姬》《穆桂英挂帅》等,通过讲述历史人物的故事,传递出忠诚、勇敢、正义等价值观。
西方戏剧则更倾向于对现实社会问题、人性的复杂性以及人类存在的意义等进行深入探讨。
像莎士比亚的作品,常常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黑暗面。
中西方古典戏剧比较

戏剧与影视Theatre,film&television43写意,主要是通过戏剧进行思想、情感、情趣和内涵的表现,对于舞台的设置通常情况下比较简单、随意,没有过多的道具要求。
本文以中西方戏剧的悲剧为例,对二者不同的审美方式和表现手法进行分析,发现中国戏剧的悲剧大部分是由悲到喜,而西方戏剧则大部分是一悲到底。
一、中西方戏剧渊源戏剧是一种比较古典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对中西方戏剧的发展历程进行研究,笔者发现,二者的起源有着一定的联系,都是在原始巫术仪式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实际上,原始巫术仪式是通过相关祭祀仪式与大自然进行交流,表达对人类命运、现实世界的思考和认识,属于人类的早期精神。
在中国戏剧中能够看到原始巫术仪式的影子,如《吕氏春秋·古乐》中“拊石击石”“致舞百兽”的场面,屈原的《九歌》中收尾两章《东皇太一》和《礼魂》,都可以证明中国戏剧起源于原始巫术仪式。
西方戏剧也是源于原始巫术仪式,最初的西方戏剧主要为古希腊戏剧,而古希腊戏剧产生于民间,大多数是通过对民间宗教祭祀仪式进行的戏剧化表现,如通过歌颂酒神展开祭祀活动,用来表达对英雄的哀悼。
二、中西方古典戏剧差异(一)中和之美与悲剧精神——审美风格差异中西方戏剧的审美风格差异较大,对戏剧风格的定义也存在一定区别,西方戏剧有明确的悲剧和喜剧区分,而中国戏剧则无明确的悲剧和喜剧之分,多为悲喜交加。
中西方戏剧的悲剧精神不同,西方戏剧的悲剧精神在于表达英雄的悲壮,结局通常是以英雄的死表达对命运的顽强斗争,实现自身价值,大部分情况是一悲到底;中国戏剧的悲剧精神主要是英雄获得成功,成功解决问题,获得圆满结局,大部分情况是由悲剧到喜剧。
中国戏剧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其中,儒学对中国戏剧的影响最为深远,由于儒家学派对于乐和哀讲究情感的克制,整体情感表达手法比较含蓄、委婉,因此,中国戏剧很少出现一悲到底的情况。
中国大部分悲剧最后的结局都是皆大欢喜的,虽然给观众一种情感上的满足,但是使故事悲剧色彩降低,缺少悲剧美。
中外戏剧的鉴赏

一、中外戏剧的异同戏剧是一种舞台表演的综合艺术,它借助于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
在西方,戏剧即指话剧。
戏剧多由古代的宗教礼仪、巫术扮演、歌舞、伎艺演变而来,后逐渐发展为由文学、表演、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成分有机组成的综合艺术。
戏剧按作品类型可分为悲剧、喜剧、悲喜剧、正剧等;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情节剧、哲理剧、寓言剧、童话剧等。
中国传统戏曲在理论上并没有悲剧与喜剧的分类,但为世人熟知的戏曲中仍不乏接近于西方悲剧与喜剧特性的优秀作品。
在西方戏剧史上,一般认为悲剧主要表现主人公所从事的事业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恶势力的迫害及本身的过错而致失败,甚至个人毁灭,但其精神却在失败和毁灭中获得了肯定。
古希腊悲剧发源于祭祀酒神仪式,大多取材于神话、传说和史诗;英国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以充分的激情表达了人文主义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愿望;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的悲剧大多直接描写当时社会的现实生活,着重宣扬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并打破悲剧、喜剧的严格界限;19世纪产生了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的社会悲剧。
悲喜剧兼有悲剧和喜剧成分,通常具有喜剧的圆满结局。
喜剧一般以夸张的手法、巧妙的结构、诙谐的台词及对喜剧性格的刻画,引人发出不同含义的笑,来嘲笑丑恶、滑稽的现象,肯定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
喜剧冲突的解决一般比较轻快,往往以代表进步力量的主人公获得胜利或如愿以偿为结局。
由于描写的对象和手法的差别,一般分为讽刺喜剧、抒情喜剧、荒诞喜剧、闹剧等样式。
欧洲最早的喜剧是古希腊喜剧;19世纪俄国的果戈理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等人的喜剧作品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现代西方有些作家在创作喜剧作品时则常把世界、人生、历史、自我作为嘲弄对象,刻意表现整体性的荒诞和滑稽。
正剧的特征是不受古典主义创作原则的束缚,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兼有悲、喜剧因素,能更真实、更直接地表现普通的社会生活形态。
中西戏剧欣赏比较

中西戏剧欣赏比较世界最古老的三大戏剧样式是:中国戏曲、古希腊戏剧性、印度古戏剧。
在长期的历史流迁演变中,它们经历了不同的发展,目前仍活跃在艺术舞台上的有以中国戏曲为代表的东方戏剧艺术和以欧洲话剧为代表的西方戏剧艺术。
这二者之间有发展的联系也有严格的区别。
下文拟从三个方面作一番比较。
(一)歌、舞、白在戏剧中的运用:中国戏剧一直是歌、舞、白三位一体,紧密配合,缺一不可的。
早在宋南戏、元杂剧时期,已经是歌、舞、白互相默契调剂的综合艺术。
现今的京剧和地方戏剧仍保留了这一特点,形成了由四功(唱、念、做、打)五法(手、眼、身、法、步)行当、虚拟动作及上下场走圆场的戏曲表演艺术的民族风格。
而西方戏剧仅是某一种或两种艺术的综合,从音乐的角度看,有歌剧;从舞蹈的角度看,有舞剧;从语言的角度看又有诗剧。
西方戏剧原来也是三者合一的,但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就将歌舞分离开去了,我们通观莎士比亚的剧本,基本上无歌舞,只有对白。
西方专有歌剧,产生于16世纪的意大利,而后遍及欧洲,舞台上连日常的对话也非用歌唱的形式表现。
西方又专有舞剧,芭蕾舞兴起于17世纪的意大利,独立发展于19世纪,舞台上的一切全由演员的舞蹈语言来表现。
歌剧、舞剧分离开去之后,形成了专用语言表现一切剧情的艺术样式;话剧。
可见西方戏剧中歌、舞、白三者不是综合在一种戏剧样式中,而是各立门户,自成一家,截然分开,界限严格。
(二)悲剧喜剧在戏剧中的界线:古代希腊戏剧严格区分为悲剧和喜剧。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模仿,借以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净化。
而喜剧总是同缺陷、错误、丑陋连在一起的,喜剧总是模仿比今天的我们更坏的人。
这类坏并不是一般意义上说的,而是指“咎由自取”丑的一种形式,在西方多少世纪以来,都以此界定。
“悲”与“喜”的界限判若鸿沟,不可逾越。
在西方戏剧中悲剧情节往往是连贯的三部曲,喜剧则只有一出,不论悲剧或喜剧全是诗体,但二者的语言风格截然不同。
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差异

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差异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都是各自文化传统中重要的演艺形式,区别在于歌剧是一种由音乐、歌唱和舞台表演组成的艺术形式,而戏曲则是一种由音乐、舞蹈和表演组成的演艺形式。
它们之间有着许多的不同点,主要如下:1. 艺术根源西方歌剧起源于欧洲、尤其是意大利,而中国戏曲起源于中国。
歌剧的核心是以音乐为主体,通过歌唱、演唱、独奏等形式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而戏曲,则以戏曲音乐为载体,结合唱、念、做、打等表演形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
2. 表演形式在表演形式上,西方歌剧演员必须具备高超的唱技和演技,通过声音和肢体的表现来传达剧情和角色性格。
而戏曲演员则更加注重身体语言和肢体动作的表现,尤其是面部表情,这被称为“脸谱”。
3. 文化背景还有一个比较大的差异是它们背后的文化背景。
歌剧是西方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欧洲历史、文化和哲学等方面的特点,有着浓厚的宗教、古典文学和神话传说的影响。
而戏曲则较为民间化,反映了中国文化、历史、文学、哲学和民间故事等方面的特色,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
4. 艺术形式对比前两点我们可以发现,不管是在表演形式上还是背后文化的沉淀与传承上,两种艺术形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
西方歌剧作品的特色之一是情感丰富、高度表现,其艺术手法较为讲究,而且通常会有强烈的个人感受和情感表达,这与西方文化中审美追求的个性化、奔放、自由不羁有关。
而中国戏曲则注重人物性格的描绘和情节的衔接,偏重于整体效果和视觉效果,随着演出时的各种变化,流露出一种悦耳动听的韵味。
综上所述,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在艺术形式、表演方式和文化传承上都具有自己的特点。
虽然两种艺术形式有所不同,但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可以带给人们不同的审美体验和心灵享受,更好地传承文化之魂。
谈我国戏剧与西方戏剧舞台美术手法之异同

谈我国戏剧与西方戏剧舞台美术手法之异同戏剧历史悠久,揉合了各个民族、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戏剧艺术表现方式。
中国戏剧与西方戏剧是两个主要的戏剧体系,它们的舞台美术手法具有明显的异同。
本文将从叙事方式、空间布景、道具运用和色彩运用四个方面,对中国戏剧与西方戏剧舞台美术手法进行对比分析。
一、叙事方式中国戏剧注重意境的营造与传达,追求高度的象征性,因此舞台美术设计多采用简约明快的手法。
中国传统戏剧的叙事方式倾向于通过表演和音乐来讲述故事,舞台上的道具和布景对叙事起到辅助作用。
中国古典戏剧中经常采用中国画的元素,比如山水图案、墙壁绘画等,在舞台上创造出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
西方戏剧注重情节的展现与演绎,更注重现实感和细节塑造。
因此,舞台美术设计在西方戏剧中扮演着更为关键的角色。
西方戏剧的舞台美术设计常常注重场景的逼真性和细节的展现,通过逼真的布景和道具,使观众能够更好地融入到故事情节之中。
同时,西方戏剧中的舞台设备,如翻转舞台、投影装置等的运用,使得叙事方式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二、空间布景中国戏剧的舞台设计常采用门、窗、楼阁、树木等体现实景的布景。
传统的舞台常常只在中心设置一个大门,通过改变门的位置、用各种布景来改变舞台上的场景,表达情节的发展。
同时,中心舞台的设计常常与舞台上的演员互动,舞台表演空间相对较小。
西方戏剧的舞台设计更加注重舞台的开放性和多样性。
常见的舞台布景有前景、中景和背景,常用的布景有吊布、大幕和背景幕。
西方戏剧中的舞台一般较为宽敞,舞台上的演员可以自由移动,空间利用相对较大。
这种设计方式往往需要大背景和大型道具的支持,以营造出更具欧洲风情的舞台效果。
三、道具运用中国戏剧的道具主要表现为戏曲中的奇装异服和戏剧中的音乐乐器。
中国戏剧的道具设计常常以具象与象征相结合。
一些具象的道具,如剑、扇子、鞭等,通过演员的动作来展示其功能和意义。
而一些象征性的道具,如扇面、符咒等,则通过形状、图案和色彩等方式来传达象征意义。
中西戏剧比较

中西戏剧简要比较我们可以从再现与表现、舞台时空、舞台表演、戏剧结构、戏剧文学的不同审美追求—-冲突与意境、中西戏剧的结尾方式—-否定之否定与反者道之动等方面加以比较。
一、西方戏剧的再现性和中国戏曲的表现性西方戏剧一般采取写实的舞台布景,道具与景物都为实物,而且接近真实.演员的表演力图表现生活的真实,虽然西方戏剧也有假定性之说,但是它可以看作现实生活的再现,表演与日常生活的行为动作比较接近,结观众以逼真的艺术享受,使观众产幻觉,把舞台上的一切当作真实。
观众可以直接沉醉其中,为剧中情节所感动。
中国戏曲的舞台往往是空的舞台,演员表演则是虚拟表演,是日常生活中动作的舞蹈化。
如一个演员坐在台上,在没有针和线的情况下,用手势的表演来表现做针线活.或者在空无—物的舞台上走圆场,用舞蹈表演来表现爬山越岭、渡江涉水。
二、中西戏剧的舞台时空差异西方戏剧在大幕拉开后,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个具体的、实在的空间,观众正观舞台,舞台时空依据舞台物质的再现而体现。
在以“三‘律”的戏剧结构形式为代表的古典主义戏剧中,舞台被当作相对固定的空间,采取以景分场的办法,把戏剧冲突放在这个特定场景中来表现、发展和解决。
戏剧情节的延续时间与观众感到的实际演出时间大体一致。
舞台的空间就是观众能感到的物质空间。
时间和空间的转换通过场与场的间歇度过以莎士比亚戏剧和布莱希特的史诗剧为代表的戏剧也采取正观的审美方式,是舞台物质的再现。
不同的是,他们要求舞台是流动的空间,让时空环境在舞台上连续不断地展开。
中国戏曲的舞台时空主要不是舞台物质的再现,而是依靠演员的表演来表现。
因此,它要求观众采取反观的审美方式,即运用表演者和欣赏者之间特有的交流方式来表演舞台的时空环境。
在中国戏曲舞台上,如果没有演员的唱、念、做、打.就只是一个毫无意义的空舞台。
中国戏曲不创造独立于人物之外的自然环境,它的自然环境存在于演员的唱念做打的表演当中,存在于舞台人物对它的态度和反应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戏剧写实为主中国戏曲写意为主表演在舞台设计上就是西方戏剧的舞台是生活化的大多要求接近生活(有些流派也有不要求接近生活的)而戏曲则是用简单的道具传递一个场景布置西方戏剧对于演员不如中国戏曲那么高戏曲由于表演的特殊性需要演员从小接受严格的专业训练所以一般人无法上台表演而西方戏剧的表演是生活化的体验式的所以一般的爱好者也可以上台表演世界戏剧千姿百态。
但是基本上应该归属于两大系统,即东方系统和西方系统。
这两大系统既有很大的对立性、差异性,又有由于各处一极而形成的相对独立、较为完美的统一性。
中西戏剧各自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它们并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只是能让我们从它们的差异性中窥见到两种不同文化下同一种艺术形式的不同品相,有助于我们对中西艺术的文化思维深入理解。
只有认清它们的差异所在,才能学会用不同的视角领略中西方经典名剧的无穷魅力;感受各自文化的博大精深;体验至真、至善、至美的艺术境界。
一、根本文化要素之不同中国传统文化,是长期以来根植于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农业文化。
从经济状态上来讲,农业社会的经济是自然经济,其最重要的特征便是倚靠稳定与谐和。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因小农经济的分散和孤立,决定了自然经济必然具备的墨守成规、闭关自守的弊病。
与农业社会根蔓相连的封建宗法制度,不仅表现为对祖先的顶礼膜拜,还表现为对传统习俗的极端尊重。
受儒家“礼乐”教化的中国戏剧,其以“乐”为本的体制,具有纵贯古今的稳定性。
这种“乐本”文化体制虽然对保留戏剧的优良传统有其稳定和延续的作用,但对戏剧的革新与发展又必然形成一种制约。
儒家对“礼乐”的制定有极为严格的定律。
古代帝王常用兴礼乐为手段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统治目的。
如“八佾舞”、“五音律”,稍有变更出范,便是“礼崩乐坏”。
[2]所谓“礼乐”,便是“礼节”和“音乐”。
这个中国戏剧的根本要素决定了中国的戏剧守成。
“以乐为本”的框架,让“戏曲”在中国这个长期封闭的社会里只能有限的发展。
而戏曲之外的戏剧形式十分孱弱,难登大雅之堂。
西方上古戏剧是将诗与歌融为一体,诗歌是她的根本要素。
因诗歌的奔放、无羁,有真有情、无绳无锁的特性让西方戏剧在演化的过程中容易裂变,形成了各自独立的多种体裁:以语言表达为主体的戏剧称为话剧,以歌唱为主体的称为歌剧,仅以舞蹈作为基点替代基本戏剧语言的称为舞剧。
较少的条条框框,自然有多元的发展。
在西方戏剧历史上还有一种既不用语言也没有歌唱的独特艺术表演方式,那就是“哑剧”!二、写实写意之不同中国戏剧追求的艺术境界不是写实而是写意。
“乐本位”限制了真实描摹和再现人物、生活的表演手段,只能通过写意的手法,求其神似而非形似。
这种写意的整体风格让中国戏剧表演显得十分有意思。
就动作程式而言,开门无须有门、骑马无须有马、坐轿无须有轿。
靠一根带丝穗的马鞭,可表现烈马奔驰;几个跑龙套的绕场一周,就能表现千军鏖战、关山飞度;舞台动作的游戏性、虚拟性、象征性纯属写意的艺术手法。
这种写意,需要依靠台下观众的联想和臆想,方能实现展开剧情传递内涵的目的。
受西方科学精神和写实主义的影响,西方戏剧追求求真求实的艺术精神。
其题材大抵攫取于现实的生活,以反映生活中的纠葛和斗争为主旨,力求再现生活真实的同时,揭示生活的真谛。
“真实才能感人”这是西方戏剧表演艺术的精髓所在,也是经过无数戏剧大师反复论证过的一句至理名言。
[3]演员首先要忘我,要进入角色,全身心融入角色。
舞台上的表演者需牢牢把握人物角色的性格特征和情感特征,找到适当的真切的表演形式,在心目中形成明晰、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通过表演者的形体和语言、将完整的角色的艺术形象演变成鲜活的舞台形象。
随着剧情的铺陈和展开、冲突和高潮的迭起,引起台上台下的情感交流和共鸣。
这些表演,写实是她的基础,求真是她的追求。
这种写意和写实的区别与传统的中西绘画艺术一样。
中国的墨色有焦浓、厚薄、干湿、枯润,讲究的是意境;西方采用棱镜下真实的七彩、讲究光影、视角焦点,追求的是真实。
这种差异造成了不同的艺术境界、需要我们掌握不同的理解和欣赏方式。
三、艺术表演程式之不同中国戏剧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经过集中、概括、提炼,形成了其独有的一整套极其夸张的艺术程式。
戏剧中的角式分成“行”,在服饰和形体的包装上,在脸谱的敷彩化装上均有生、旦、净、末、丑的固有范式。
戏剧中独白、对白、旁白等语言也须符合剧情规定和人物身份、符合“行”、“角”的分野,拿腔捏调。
那种尖声细气或高亢喊嗓,那种抑扬顿挫、矫柔造作的语音发声,远离生活中的语言规范,是中国戏剧特有的。
中国戏剧的舞台动作是夸张和定型的,如“起霸”、“整冠”、“趟马”、“走边”等,这些动作极具技术性、难度很大。
青衣、花旦的水袖舞动;花脸、武生的刀棍功夫,一招一式若无经久苦练,难以掌握,更谈不上出神入化。
所以中国戏曲强调“童子功”,强调“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中国戏曲的曲谱格律和板腔规则也是有严格的规定,旧时梨园的常客和行家上戏院,不是去看戏而是“听戏”。
那种目闭耳张,按鼓点击节打拍、随腔韵摇头晃闹,静听中霍然大声喝彩,完全不顾左右的独特风景,是中国旧时的戏院常态。
中国戏曲的“唱功”是成就“名角”的重要条件。
各名角自成一个流派。
如众所周知的梅兰芳的梅派、周信芳(艺名麒麟童)的麒派等。
名师开门收弟子,新人入门行叩礼。
师授徒学,一招一式以得真传、模仿得惟妙惟肖为最高成就与荣誉。
这种程式,虽然能将各流派的表演艺术的精髓得以保留和传承,但也对艺术的突破和创新,设下了樊篱。
西方戏剧,肯定人的价值、本能和欲望;无论在内容抑或形式上都紧密联系社会,反映人性的矛盾冲突。
这种与现实生活的贴切性,使戏剧的表演重在现实的艺术再现和提升。
中国戏剧可以喝茶无杯、斟酒无壶,西方戏剧有必备的道具。
中国戏剧有好人坏人、忠良奸佞全绘在脸上的脸谱;西方戏剧全靠角色揣摩和艺术表演的真实再现。
四、艺术理念之不同悲剧是戏剧的最重要艺术主题。
中西方都有悲剧的艺术经典。
中国的悲剧是以“苦戏”、“冤戏”、“哭戏”为特征。
舞台上大多是处于社会最低层的弱势群体,是如窦娥般弱小善良、无辜受害的小人物。
这种苦戏演示出主人公的悲惨遭遇、却缺乏剧烈的冲突。
在戏剧的矛盾冲突中,主人公的抗争非常软弱,仅表现在对上苍和青天的乞求。
悲剧的脚本作者,希冀以道德、伦理、来评判善恶、来贬责社会的不公;以轮回报应抚慰受伤和破损的心灵,来缓释社会的矛盾。
同情弱者的社会心理能激发出观众的眼泪,甚至激起义愤。
但义愤仅仅是义愤,缺乏殊死抗争的刚勇和对社会的感召力。
中国古代戏曲中的“大团圆”结局,体现的是“礼乐之和”和“治世之音”。
中国人固有的“伦理信念”保障和支撑着“大团圆”结局的实现和完成。
中国人喜欢“大团圆”这一固有模式,这是一种心灵的慰籍和自我的满足。
权力场域力图矛盾对立的转化,靠“中庸伦理”、“消愁补恨”来平和冲突。
“大团圆”式的结局,符合各自所需,它是艺术场域与权力场域相协调的必然产物。
中国悲剧以惩恶扬善、先苦后甜为结局,但这种结局一般不是抗争的结果,而是依赖外力的作用,表达的只是善恶有报的愿望,这是中国戏剧的艺术理念。
西方悲剧舞台上常以英雄为主角。
赞美使其拔高,甚至神化。
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抗争,让人看到正义的力量。
在正义和邪恶的较量中,任何胜利都必须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
但人类的希望也正在于此。
西方戏剧塑造出许多不甘心向命运低头、向邪恶势力屈服的正面形象。
哈姆雷特品格脱俗、精神超拔,在克服犹豫、迟疑和过分善良的个性之后终于拿起正义的复仇之剑。
西方戏剧的结局方式与传统的中国戏剧大相径庭。
它没有皆大欢喜、没有功德圆满。
剧中的英雄用一种义无反顾的精神去斗争,哪怕选择与邪恶共同毁灭的极端方式。
正是这种不惜以牺牲宝贵生命为至高代价的斗争,体现了西方戏剧艺术的精神内核。
它是社会改造、社会进步的动力。
五、俯角与仰角之不同中国戏曲是把观众推在高高的道德伦理的评判席上,采用的俯角,让观众俯视剧中可怜的无辜的弱者,进而对这故事、人物做出道德评判。
而西方戏剧让观众采用的是仰角,人们对台上那些比自己更有力量的主人公在命运、性格、社会面前做拼死抗争的感人精神,有一种由衷对英雄的仰视和崇拜。
这种视角的差别造成观演关系的中心不同。
中国戏曲的观演关系倾向于观众中心制。
观看演出时无甚拘束,可以做与观剧无关的事(如聊天、吃东西),也可以随时表示对演出的喜恶甚至干涉演出(如喝彩、喝倒彩)。
中国戏剧的本质为了适应社会文化娱乐的需要,戏曲走进富贵人家宴请宾朋的堂会,也可以走向农村集市庙会的庙台,走向农村庆丰收的草台,观众的阶层虽然不同,喜洋洋的轻松心情、出钱买乐子的心态都一样,都想得到娱乐。
为避忌不吉利不愉快,常对演出剧目有改动、撤换的要求。
每当达官贵人重量级人物进场,演出中断,必须加入“跳加官”之类向来宾祝福的“例戏”。
这种对戏曲表演艺术的不尊重,是鄙视社会地位低下的演艺从业人员的必然结果。
梨园、勾栏中人只不过是逗王侯将相开心的玩物,民众也把他们称为“戏子”。
“一妓二丐三戏子”的说法,竟然形成社会共识。
戏曲的远祖是倡优,身份还是奴隶,没有人生自由。
曲目的作者,虽才气过人,但大多是科举失意、仕途无望的落拓文人,或者说是无地位之人。
西方戏剧的观演关系倾向于演出中心制。
西方戏剧的文学性很强,欣赏西方戏剧主要是欣赏戏剧的思想内容。
戏剧的演出过程有整一的连续性,不容许无端中断、更不能插入与剧情无关的内容。
观众提前买票进入剧场,按号入座,观看时不宜做与观剧无关的事,甚至鼓掌也只适合在幕间和演出结束后,以免干扰演出。
西方戏剧始终带有较浓重的宗教色彩,它常常是宗教仪式的一个组成部分。
宗教仪式是庄严肃穆的,参加宗教仪式的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赞颂神的伟大,在观看表现神的伟绩、圣徒心历路程的戏剧时,同样怀着崇敬的心情。
这时,戏剧演出处在一种精神上的高位置,观众处在一种精神上的低位置,观众的心态视角是仰视的。
后来的戏剧虽然脱离了祭祀的宗教气氛,但这种仰视的心态视角却带着祭祀仪式的痕迹保留了下来。
西方戏剧演员和剧作家的社会地位很高,他们被看作宗教仆人,受人尊敬。
古希腊联邦会议规定,他们的生命财产不受侵犯,无论战时平时,他们能去各地,甚至敌国演出。
欧洲文艺复兴以后,戏剧家的社会地位仍很高,法国戏剧家高乃依、布瓦洛等都是最高学术机构——法兰西学院院士,这种现象不只在法国,在欧洲都是普遍的。
[7]陈独秀在《论戏曲》中谈到西方戏剧家在民族战争中用戏剧使国民振奋,民族复兴的壮举,并说“戏园者,实天下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之大学教师也。
”这虽然是他根据西方的情况对中国戏剧提出的希望,但从侧面反映出了西方人对戏剧的重要性的认识以及戏剧演员社会地位的评估。
试想,“学生们”观看“大学教师”的演出,自然是仰视的心态。
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是精华与糟粕共存,落后与先进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