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1
寄生虫ppt课件(1)

乙 甲
11
二、扁形动物: 猪肉绦虫和血吸虫
1、生活习性: 成虫寄生在人的小肠里 幼虫寄生在猪的肌肉里
2、形态结构: 猪肉绦虫的身体背腹扁平, 分为头节、颈节和节片三部分
3、生活史:
寄生 寄生虫、寄主或宿主
4、预防猪肉绦虫病
12
13
14
15
16
17
18
预防猪肉绦虫病:
首先要注意搞好饮食卫生。猪 肉必须充分煮熟; 切生肉、生菜的刀及案 板要和 切熟肉、熟莱的分开,以防止 污染。 同时还要避免人的粪便污染猪 的饲料。
9
一、线形动物: 蛔虫 1、生活习性: 蛔虫寄生在人的小肠内,靠吸食
人的小肠内半消化的食物 生活
2、形态结构: 蛔虫的身体呈圆柱形,中段较粗, 两端逐渐变细。活的虫体乳白色。 也有的是粉红色。雌虫较 大, 尾端尖直。雄虫较小,尾部向腹 面卷曲
3、生活史: 4、预防蛔虫病:
10
(1)从性别上看甲是()蛔虫, 乙是()蛔虫
预防寄生虫病
让我们快乐生活
1
寄 生:
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如人、猪)的 体内(体外或 体表),并且从这种生物体上 摄取养料来维持生活的现象,叫做寄生。
寄生虫:
得到利益的个体叫做寄生虫,如猪肉绦虫。
寄主或宿主:
遭受损害的个体叫做宿主或寄主,如人、猪。
2
解难题:
如何不被人消化? 如何摄取营养? 运动能力如何? 繁殖能力如何?……
19
血吸虫 钩虫
20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蛔虫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口 周围有()适于吸附在肠壁上;体表有 ()能抵抗人体消化液侵蚀;()结构 简单适于吸食小肠内()的食物。每条 雌虫平均每天产卵20万粒左右,因此具 有强大的()能力 (3)成虫寄生在人体的(),交配后产 生的()随人体粪便排出 (4)在适宜条件下,()发育成幼虫。 含有幼虫的卵具有()性。人喝了含有 ()的生水,吃了(或手上)沾有 ()生菜,都可能感染上()。
寄生虫名词解释

1.parasite(寄生虫):某些低等动物在外界丧失营自生生活的能力必须长期或暂时寄居于其它生物的体内以获得营养和居住场所,并对宿主造成损害的低等生物。
2.host(宿主):为寄生虫提供营养和生存、繁殖的场所并受到损害的生物。
3.definitive host(终宿主):寄生虫成虫期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称终宿主。
4.intermediate host(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期或无性生殖阶段发育或变态所必需的宿主称中间宿主。
5.reservoir host(保虫宿主):有些寄生虫不仅在人体寄生,还可以感染某些脊椎动物,并完成与人体内相同的生活阶段,感染的脊椎动物作为人类寄生虫病的传染源,在流行病学上起保虫和储存的作用,这些动物称保虫宿主或储蓄(存)宿主。
6.paratenic host or transfer host(转续宿主):某些蠕虫幼虫进入非正常宿主体内,虽能生存,但不能继续发育,长期处于幼虫阶段,当此幼虫有机会进入正常宿主体内,才能发育为成虫。
这种非正常宿主被称为转续宿主。
7.life cycle(生活史):生活史是指寄生虫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宿主转换的全部过程。
8.infective stage(感染期或感染阶段):寄生虫生活史中有多个发育阶段,只有某一(些)阶段对人体具有感染性,这一(些)特定阶段称为感染阶段或感染期。
9.carrier(带虫者):在相当多的情况下人体感染寄生虫后虽不出现明显临床症状,但可携带和传播病原体,称带虫者。
10.natural focus parasitic zoonoses(自然疫源性寄生虫病):人类的某些疾病是由动物传播引起的,寄生虫在动物之间自然传播,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传给人,此类疾病称为自然疫源性寄生虫病。
11.concomitant immunity(伴随免疫):有些寄生虫感染诱导宿主产生的免疫反应对体内已有的寄生虫无杀伤或清除效应,但具有抵抗同种寄生虫的幼虫再感染的能力,这种现象称伴随免疫。
寄生虫整理(1)

寄生:一种动物一生或一生中的某个阶段或暂时地寄居于其他动物的体表或体内,以获得营养和生活场所来维持生存和繁殖后代的生物间关系。
其中寄居者为寄生虫,被寄居而遭受侵害者为宿主。
专一宿主寄生虫:有些寄生虫寄生于某一种或某一特定类型的宿主,对宿主有严格或比较严格的选择性,则称这些寄生虫为其相应宿主的专性寄生虫。
非专一宿主寄生虫:有些寄生虫能寄生于许多种宿主称之为非专一宿主寄生虫。
单宿主寄生虫:发育过程仅需一个宿主的寄生虫。
多宿主寄生虫:发育过程需要多个宿主的寄生虫。
固需寄生虫:指完全依赖寄生生活,不能脱离宿主而生存的寄生虫。
兼性寄生虫:指既可以营寄生生活又可以营自由生活的动物暂时寄生虫、定期寄生虫和永久寄生虫:短暂寄生于宿主体表吸取营养的寄生虫为暂时寄生虫,如蚊、蠓、蚋等;如果一生中的某一时期寄生于宿主则为定期寄生虫,如狂蝇科的寄生蝇类;如果终生都离不开宿主而寄生,则为永久寄生虫,如旋毛虫。
内寄生虫和外寄生虫:寄生于宿主内部组织器官的寄生虫为内寄生虫,其中寄生于消化道的寄生虫最多。
寄生于宿主体表(皮肤和被毛)的寄生虫为外寄生虫,如疥螨、虱子、蚊子等。
假寄生现象:指本来营自由生活的有机体偶尔主动或被动地进入另一动物体内,并可能生活一段时间,终因不能适应而被排除。
通过寄生现象:有些寄生虫的幼虫可能进入一个非专一性宿主体内并进行一个时期的发育,此后终因环境不适而中途死亡。
这种情况称为通过寄生现象。
机会致病性寄生虫:有些寄生虫在宿主体内通常处于隐性感染状态,但当宿主免疫能下降时,虫体大量繁殖及致病性增强,称之为机会致病性寄生虫。
专性宿主:指某一种寄生虫只寄生于某种或某一特定类型的宿主,这样的宿主称为某种寄生虫的专(一)性宿主。
终末宿主和中间宿主:如果一个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和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分别寄生虫于不同的宿主,则称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为终末宿主,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为中间宿主。
保虫宿主:指非专一宿主寄生虫寄生于许多种类的宿主,被惯常和多量寄生的宿主一般都是家畜、家禽,易于防治,而另一部分宿主特别是野生动物虽然也被寄生,但不那么普遍多量,往往难以防治而成为新的感染来源,则称后者为保虫宿主储藏宿主:有时某些寄生虫的感染性幼虫转入一个并非它们生理上需要的动物体内,但保持对原有宿主的感染力,则称这个动物为该寄生虫的储藏宿主。
寄生虫名词解释

1. 共栖:亦称偏利共生,指在一起共同生活的两种生物,一方受益,而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
2.互利共生:是指共生生物与宿主之间在生理学上相互依存,共生双方都受益。
3.寄生:共生者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称为寄生。
4.宿主:寄生者中,被寄生而受害的一方称为宿主。
5.终宿主:寄生虫成虫期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
6.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期或无性生殖阶段发育或变态所必须的宿主。
7.保虫宿主:有些寄生虫不仅在人体寄生,还可感染某些脊椎动物,并完成与人体内相同的生活阶段,感染的脊椎动物作为人类寄生虫病的传染源,在流行病学上起保虫和储存的作用,这些动物称保虫宿主或储蓄(存)宿主。
8.转续宿主:某些蠕虫幼虫进入非正常宿主体内,虽能生存,但不能继续发育,长期处于幼虫阶段,当此幼虫有机会进入正常宿主体内,才能发育为成虫。
9.寄生虫:共生者中个体较小而受益的一方称为寄生物,寄生物为动物者称为寄生虫。
10.专性寄生虫:专性寄生虫的全部生活或某个阶段在生理学上依赖于宿主,一旦离开宿主,通常不能存活。
11.机会致病寄生虫:有些寄生虫在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体内处于隐形感染状态,但当宿主免疫功能受累时,出现异常增殖、致病能力增强,称为机会性寄生虫。
12.带虫者:人体感染寄生虫后,虽不出现明显临床症状,但可携带和传播病原体,称带虫者。
13.异位寄生:指寄生虫在常见寄生部位以为的器官或组织内寄生,常见引起异位损害。
14.感染阶段:寄生虫生活史中对人体具有感染性的发育阶段。
15.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有些寄生虫可在人和兽之间自然传播而引起寄生虫病与感染,称这些寄生虫为人寿共患寄生虫,由其引起的寄生虫病称为人寿共患寄生虫病。
16.滋养体:为原虫生活史中,具有运动、摄食、增殖能力的阶段。
17.包囊:某些原虫生活史的滋养体阶段后期,由于生活环境的理化条件改变,滋养体停止活动,排出未消化的食物并储存营养,分泌囊壁物质包裹团缩的虫体,形成包囊。
18.夜现周期性:微丝蚴在外周血液中夜多昼少的现象。
寄生虫名词解释

29、不完全变态(incomplete metamorphosis):发育过程中不需要经历蛹期的称为不完全变态。
30、羽化:成虫从蛹皮中脱出的过程称为羽化。
31、化蛹:幼虫发育为蛹的过程称为化蛹。
14、带虫者(carrier):人体感染寄生虫后虽不出现明显临床症状,但可携带和传播病原体,称带虫者。
15、自然疫源性寄生虫病(natural focal diseases):人类的某些疾病是由动物传播引起的,其病原体在动物间自然传播,在一定条件下可传播给人。
16、伴随免疫(concomitant immunity):有些寄生虫感染诱导宿主产生的免疫反应对体内已有的寄生虫无杀伤和清除效应,但具有抵抗同种寄生虫再感染的能力,这种免疫现象称为伴随免疫。
25、再燃(recrudescence):疟疾初发停止后,患者若无再感染,由于体内残存的少量红细胞内期疟原虫在一定条件下重新大量繁殖又引起的疟疾发作,称为疟疾的再燃。
26、复发(relapse)疟疾初发患者红细胞内期疟原虫已被消灭,未经蚊媒传播感染,经过数周至年余,又发现疟疾发作,
27、变态(metamorphosis)昆虫发育过程中经历从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到生态习性、行为的一系列变化,称为变态。
17、带虫免疫(premunition):某些寄生虫感染诱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可使宿主体内寄生虫处于低密度、低繁殖的细胞内型,导致无明显症状的临床痊愈,并产生一定的抗特异性攻击的能力,这种免疫现象称带虫免疫。
18夜现周期性(nocturnal periodicity):微丝蚴在外周血液中夜多昼少的现象称为夜现周期性。
寄生虫重点总结 (1)

1.共生(symbiosis):但凡一种生物,若其生命中的一个时期或全部过程,与另一种生物发生了密切关系,即被称为共生(共栖,互利共生,寄生)2.寄生(parasitism)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种生物从中获利、生存,而另一种生物受到损害的关系。
受益者称为寄生物parasite,受害者,即被寄生的一方称宿主host3.终宿主(definitive host)指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
4.中间宿主intermediate host: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5.保虫宿主reservoir host: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动物在一定条件下可将其体内寄生虫传播给人。
这些动物即为保虫宿主6.机会性致病寄生虫:寄生虫在宿主免疫功能正常时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在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虫体大量繁殖、致病力增强,导致宿主出现临床症状。
7.感染阶段(infective stage)寄生虫的生活史往往有多个发育阶段,其中能使人体感染的阶段称感染阶段。
8.生活史(life cycle)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繁殖及宿主转换的整个过程。
9.带虫免疫(premunition):机体感染寄生虫后能够产生一定的免疫力,这种免疫力在一定程度上抵抗再感染,但并不能消除体内已有的寄生虫,宿主保持低度感染,当药物消除体内的寄生虫后适应性免疫逐渐消失,此免疫类型称带虫免疫。
又叫非消除性免疫宿主的抗寄生虫免疫。
10.幼虫移行症(larva migrans):寄生于动物的某些蠕虫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后,不能发育为成虫,而以幼虫的状态长期存活,在皮下组织或器官内移行,造成局部或全身损害,并引起临床症状。
11.带虫者carrier:寄生虫后并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可传播病原体,这些感染者称为带虫者。
12.再燃recrudescence:患者在疟疾发作停止后,在无再感染的情况下,血中残存的红内期疟原虫在一定条件下又大量增殖,经数周或数月又出现疟疾发作。
寄生虫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整个过程称寄生虫的生活史。
2、终宿主:指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如血吸虫成虫寄生在人体并在人体内产卵,故人是血吸虫的终宿主。
3、中间宿主:指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有两个中间宿主的寄生虫,其中间宿主有第一和第二之分。
如:华支睾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第二中间宿主是淡水鱼类。
4、储蓄宿主(保虫宿主):指某些寄生虫既可寄生于人,又可寄生于某些脊椎动物。
后者在一定条件下可将其体内的寄生虫传播给人。
在流行病学上将这些脊椎动物称之为保虫宿主或储存宿主。
例如华支睾吸虫的成虫既可寄生于人,又可寄生于猫,猫即为该虫的保虫宿主或储存宿主。
5、转续宿主:某些寄生虫的幼虫侵入非适宜宿主后不能发育为成虫,但能存活并能长期维持幼虫状态。
只有该幼虫有机会进入其适宜宿主体内时,才能发育为成虫。
6、感染期:能侵入人体的阶段称感染阶段或感染期。
7、带虫免疫:人体感染疟原虫后产生的免疫力,能抵抗同种疟原虫的再感染,但同时其血液内又有低水平的原虫血症,这种免疫状态称为带虫免疫。
8、伴随免疫:宿主感染血吸虫后可产生一定的免疫力,这种免疫对再次感染的童虫有一定的抵抗作用,但对体内已寄生的成虫无作用,原发感染可继续存在,这种现象称伴随免疫。
见于血吸虫病。
9、带虫者:大多数情况下,人体感染寄生虫后并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这些人称带虫者。
10、异位寄生:有些寄生虫在常见的寄生部位以外的组织或器官内寄生,这种寄生现象称异位寄生。
11、疫水:含活的血吸虫尾蚴的水12、阳性钉螺:含有血吸虫尾蚴的钉螺13、慢性感染:通常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或在临床上出现一些症状后,未经治理或治疗不彻底而逐渐转入慢性持续感染阶段。
14、再燃:疟疾初发停止后,患者若无再感染,仅由于体内残存的少量红细胞内期疟原虫在一定条件下重新大量繁殖又引起的疟疾发作,成为疟疾的再燃。
人体寄生虫-实验1-线虫(1)

体部 尾部
腹吸 盘
1、肺吸虫卵
颜色:金黄色; 大小: 80-118µm×48-60µm; 形状:椭圆形; 卵壳: 厚薄不均,后端增厚; 特殊结构:卵盖大,略倾斜,位于宽的一端,偶有缺盖者; 内含物:1个半透明卵细胞,10色:活体红褐色,半透明;固定后灰白色;遍布皮棘; 形状:肥厚,椭圆,背部隆起,腹面扁平,似半粒花生米; 大小:1厘米,长宽比约为2:1; 吸盘:口腹吸盘大小相近,腹吸盘位于体中横线之前; 消化道:咽和食管短,肠支3-4个弯曲; 生殖器官:2个分支睾丸,左右并列与后1/3处,卵巢5-6叶,
1、姜片虫卵
颜色:淡黄色; 形状:椭圆形; 大小:大,130-140 × 80-85µm; 卵壳:薄而光滑;特殊结构:卵盖较小; 内含物:1个卵细胞,20-40个卵黄细胞。
大小2:、姜片虫成虫
1、血吸虫虫卵
颜色:淡黄色; 卵壳:厚薄均匀; 形状:椭圆形; 大小:89 µm ×67 µm; 特殊结构:无卵盖,一侧有小棘; 内含物:成熟毛蚴,与卵壳间有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
猪带绦虫头节牛带绦虫头节
近似球形,0.6-1mm,4个 吸盘,顶突,其上有25-50 小钩,内大外小。
略呈方形,1.5-2mm,4个 吸盘,顶突凹入。
猪带绦虫孕节牛带绦虫孕节
7-13支,通常12支以下。
15-30支,排列较整齐。
猪囊尾蚴
圆形或椭圆形,乳白色,半透明,黄豆大小囊状物:8-10X5mm,囊内充满 透明液体,有一小米粒大小白点,为幼虫头节,无法区分猪或牛囊尾蚴。
如手指,与子宫并列与腹吸盘之后。
猪带绦虫成虫牛带绦虫成虫
扁平、带状,乳白色,半透明,2– 4m,头节微小,近球形,0.6-1mm, 颈部纤细,为头节的1/2,5-10m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栖: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称为共栖。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在营养上互相依赖,长期共生,双方有利,称为互利共生。
寄生: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长所,这种关系称为寄生。
受害的一方为宿主,受益的一方为寄生物寄生虫:过寄生生活的多细胞的无脊椎动物和单细胞的原生生物则称为寄生虫。
专性寄生虫:指寄生虫生活史的各个时期或某个阶段都必须营寄生生活,不然就不能生存的寄生虫。
兼性寄生虫:有些寄生虫主要在外界营自生生活,但在某种情况下可侵入宿主过寄生生活的寄生虫。
机会性致病寄生虫:有些寄生虫在宿主免疫功能正常时处于隐性感染壮态,但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虫体大量繁殖,致病力增强,导致宿主出现临床症状。
此类寄生虫称机会性致病寄生虫。
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终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保虫宿主:某些蠕虫成虫或原虫的某一发育阶段既可寄生于人,又可寄生于某些种类的脊椎动物,后者在一定条件下可将体内的寄生虫传播给人。
转续宿主:某些寄生虫的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时,并不能发育至成虫,仅长期维持幼虫状态,当其有机会侵入正常宿主体内的时候,才能继续发育为成虫,这种非正常宿主成为转续宿主。
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整个过程称寄生虫的生活史。
寄生虫感染:寄生虫侵入人体并能长期或暂时在人体内生存,而不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的现象称寄生虫感染。
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寄生虫感染称寄生虫病。
幼虫移行症:一些动物寄生蠕虫的幼虫侵入人体(非正常宿主)不能继续发育,但可在组织中长期移行造成局部或全身病变;异位寄生:寄生虫在常见寄生部位以外组织器官寄生的现象,称为异位寄。
夜现周期性:微丝蚴白天滞留在肺血管内,夜间出现在外周血液中,这种微丝蚴在外周血液中夜多昼少的现象称夜现周期性。
班氏丝虫:晚10点-次晨2点,马来丝虫:晚8点-次晨4点。
棘球蚴砂:从囊壁上脱落的原头蚴、生发囊、子囊、小钩和其他成分均可悬浮在囊液中,称为棘球蚴砂或囊砂。
再燃:患者在疟疾发作停止后,在无在感染的情况下,由于血内存在少量残余的红内期疟原虫,在一定条件下又大量增殖,经数周至数月又出现疟疾发作称为再燃。
复发:疟疾初发停止后,患者血内红内期疟原虫已被完全消灭,在未经蚊媒传播再次感染情况下,经2~3个月到年余,又出现疟疾发作,称为复发。
世代交替:在生活史中无性与有性两个世代有规律地相互交替的现象。
填空:1.目前联合国联合倡议要求防治的5类寄生虫病是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利什曼病和锥虫病。
2.我国致力防治的有: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利什曼病和钩虫病。
3.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条件是: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4.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自然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因素。
5.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地方性,季节性,自然疫源性。
6.寄生虫病防治的基本措施: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
7.原虫由胞膜、胞质和胞核三部分组成。
8.通常根据运动细胞器的类型和生殖方式,可将原虫分为鞭毛虫、阿米巴、纤毛虫和孢子虫四大类。
9.医学寄生虫学研究范围包括医学原虫学、医学蠕虫学、医学节肢动物学。
10.典型的疟疾发作表现为周期性的寒战、发热、出汗三个连续临床症状。
11.绦虫虫体由头节、颈节和体节三部分构成。
12.八种热带病:麻风病、结核病、登革热、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利什曼病、锥虫病(中国是钩虫病)1.寄生生活对寄生虫的影响①形态结构的改变:由于寄生虫生活在宿主营养丰富的环境中,无需像自生生活那样到处奔波觅食,因此,其运动器官和消化器官逐渐退化或消失。
②生理和代谢途径改变:由于寄生生活迫使寄生虫的生活模式发生了根本改变,因此其生理和代谢途径也发生了改变。
③繁殖能力增强:寄生生活使得寄生虫的生殖器官变得高度发达,繁殖能力相应增强。
④特殊入侵机制的形成:寄生虫在从自生生活变为寄生生活的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侵入机制。
2.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有什么?①机械性损伤:系指寄生虫在入侵,移行和定居过程中对宿主局部组织器官的损伤。
②化学毒物作用和免疫病理损害:寄生虫的分泌物,排泄物或死亡虫体崩解物均可作为毒物或抗原物质对宿主产生毒性作用,造成局部组织器官或全身损伤,这些物质可能专门作用于宿主的酶系统,消化系统或血液循环系统。
③夺取营养:无论是寄生于腔道,组织细胞,还是体表的寄生虫均以宿主消化或半消化的食物,体液或细胞为营养来源,致使宿主营养丢失。
3.宿主对寄生虫的作用有什么?宿主身体的天然屏障如皮肤,粘膜,胎盘和血液中的巨噬细胞等是抵御寄生虫入侵的第一道防线,从皮肤入侵的寄生虫,有一部分可能在皮肤内即杀死。
宿主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在抵抗寄生虫入侵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在某种情况下,宿主的遗传特征对寄生虫感染能否建立起着决定性作用。
4.宿主与寄生虫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什么?①体内寄生虫被宿主完全清除,宿主获得对在感染的免疫力,但比较罕见。
②宿主清除大部分或未清除体内寄生虫,但对再感染产生相对的抵抗力,宿主与寄生虫相互之间可以维持相当长的适应关系。
③宿主的免疫力极弱,不能有效的控制寄生虫在体内生长,繁殖,从而导致具有明显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的寄生虫病,严重病例可造成不良后果甚至死亡。
5.刚地弓形虫流行的原因是什么?①包囊,卵囊,假包囊和速殖子均具感染性且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
②中间宿主广泛。
③虫体可在终宿主与中间宿主之间,中间宿主与中间宿主之间交叉传播。
④包囊可长期生存在中间宿主组织内。
⑤卵囊排放量大,排囊持续时间可长达10-20天。
6.造成蛔虫广泛传播流行的原因是什么?①生活史简单,不需要中间宿主即可发育为感染期。
②雌虫产卵量大。
③虫卵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强。
④粪便污染环境和土壤。
⑤不良卫生习惯:饭前便后不洗手,喝生水,吃生菜等。
7.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成虫的鉴别?鉴别要点十二指肠钩虫美洲钩虫体形头端与尾端均向背面弯曲,虫体呈C型头端向背面弯曲,尾端向腹面弯曲,虫体呈S型口囊腹侧前缘有两对钩齿腹侧前缘有一对板齿背辐肋远端分2支,每支再分3小支基部分2支,每支再分2小支交合刺两刺呈长鬃状末端分开一刺末端呈钩状,被包裹于另一刺的凹槽内阴门位于虫体中部略后位于虫体中部略前尾刺有无8.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微丝蚴形态鉴别?班氏微丝蚴马来微丝蚴大小(微米)244-296*5.3-7.0177-230*5-6体态柔和,弯曲较大硬直,大弯上有小弯实间隙长度与宽度相等或仅为宽度的一半长度约为宽度的2倍体核圆形,较小,大小均匀排列疏松,相互分离,清晰可数卵圆形,排列紧密,常相互重叠,不易分清尾部及尾核后1/3较尖细,无尾核有两个尾核,前后排列,尾核处略膨大9.溶组织内阿米巴:(叶足虫)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寄生于人体回盲部、结肠,一定条件下可侵入肠壁,包囊岁粪便排出体外。
感染阶段:四核包囊;感染方式:经口感染;溶组织内阿米巴病理变化:肠阿米巴病多发于回盲部,也可累及阑尾、乙状结肠或升结肠,肠黏膜典型的病理变化是形成口小底大的“烧瓶样”溃疡;临床表现:肠阿米巴病,肠外阿米巴病。
病原检查时粪便应新鲜,注意快速检查,避免接触尿液或消毒剂,气候寒冷时应注意保温。
用生理盐水涂片法查滋养体,碘液染色法查胞囊。
治疗阿米巴病的首选药物是甲硝唑。
10.杜氏利什曼原虫:(鞭毛虫)生活史包括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无鞭毛体又称利杜体,寄生于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单核巨噬细胞内。
生活史需两种宿主:白蛉、人或哺乳动物。
前鞭毛体寄生于白蛉的消化道里。
感染阶段是前鞭毛体,感染方式是经媒介昆虫传播,输血。
保虫宿主:犬。
首选药物为葡萄糖酸锑钠制剂。
11.蓝氏贾第鞭毛虫(贾地虫):生活史包括滋养体和包囊。
滋养体为营养增殖阶段,包囊为传播阶段。
主要寄生于人或某些哺乳动物小肠十二指肠或十二指肠上段。
感染方式经口感染。
感染阶段是四核包囊。
12.阴道毛滴虫:阴道毛滴虫的发育仅有滋养体期,宿主是人,寄生部位是泌尿生殖系统,最长见于女性阴道后穹窿处。
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在人群中传播。
13.刚地弓形虫(孢子虫):终宿主为猫和猫科动物,人和多种动物为中间宿主。
弓形虫发育包括滋养体、包囊、裂殖体、配子体、卵囊。
滋养体、包囊、卵囊均为本虫传播阶段。
感染方式经口感染,可经伤口感染、输血感染、胎盘感染、器官移植感染。
感染期滋养体、包囊、卵囊、假包囊的速殖子。
生殖方式是世代交替。
14.疟原虫:生活史:有人和按蚊两个宿主,在人体内先在肝细胞内进行裂体增殖,之后在红细胞内进行裂体增殖和形成配子体;在蚊体内完成胚子生殖后进行孢子增殖。
感染方式:自然情况下经媒介昆虫传播;红内期发育阶段除配子体可输血感染。
感染期是子孢子。
生殖方式:世代交替。
15.肝吸虫(华支睾吸虫):肝吸虫是寄生于人体最小的蠕虫卵生活史包括成虫、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及后尾蚴。
终宿主为人及肉食哺乳动物,第一中间宿主是淡水螺,第二中间宿主是淡水鱼虾。
感染阶段是囊蚴,致病阶段是成虫。
16.布氏姜片吸虫:肠吸虫是寄生于人体最大的蠕虫卵生活史:肠吸虫终末宿主是人和猪,中间宿主是扁卷螺,以水生植物为其传播媒介。
生活史包括成虫、虫卵、毛蚴、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尾蚴、囊蚴及后尾蚴。
成虫寄生于终宿主小肠。
病理表现:消化功能紊乱和营养不良,并导致白蛋白减少及各种维生素缺乏,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等。
终宿主:人和猪;保虫宿主:猪17.血吸虫:成虫寄生在哺乳动物的静脉血管内。
中间宿主是钉螺。
生活史成虫、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童虫。
在人体内的移行过程:尾蚴钻入宿主体内在宿主皮下组织作短暂停留后,进入血管或淋巴管,随血流经右心到肺,再由左心进入体循环,到达肠系膜动脉的童虫可穿过毛细血管进入肝门静脉。
童虫在肝门静脉发育到性器官初步分化后,即雌雄合抱,再移行到肠系膜静脉及直肠静脉寄居、交配、产卵。
除日本血吸虫外吸虫卵都有卵盖。
肝、肺、日本血吸虫不是寄生于肠道内,但是能够用粪检检测出来。
18.猪带绦虫(链状带绦虫):猪带绦虫成虫和幼虫分别引起肠绦虫病和猪囊尾蚴病。
人是其唯一的终宿主,猪是其中间宿主,人亦可作为中间宿主。
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上段,以吸盘和小钩固着于肠壁。
虫卵可通过三种方式侵入人体:异体感染、自体外感染、自体内感染。
囊尾蚴病分为三种:皮下及肌肉囊尾蚴病、脑囊尾蚴病、眼囊尾蚴病。
19.牛带绦虫(肥胖带绦虫):人是牛带绦虫的唯一终宿主,虫卵寄生于牛,不寄生于人。
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上段。
20. 细粒棘球绦虫(包生绦虫)成虫寄生在犬、狼等犬科食肉类动物小肠,以顶突上的小钩和吸盘固着在肠绒毛隐窝内;其幼虫棘球蚴,寄生于牛马羊等草食动物的组织气管内,亦可寄生于人体,引起棘球蚴病或称包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