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宿建德江》教案新部编本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2课 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部编版 (1)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2课 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部编版 (1)

《宿建德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多音字“宿”,理解“烟渚”等词语的意思2、能有感情的读诗,理解作者所描写的景色,以及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并有感情地朗读教学难点:对“客愁新”“野旷天低树”的理解,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写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介绍背景:1、上个月我们曾在这里和五年五班的郭老师上过一节古诗课,还记得那首诗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我们一起背一遍吧!3、孟浩然与李白告别去扬州那年,他四十岁。

孟浩然从二十几岁便离开家乡湖北远赴京城长安,他希望能以自己的才华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求得官职,然而在京城十多年间,他在参加了多次科举考试,结果均以落榜告终!心灰意冷的孟浩然便返回襄阳老家开始隐居!三年后,心有不甘的孟浩然决定再次离家,去江南一带游历,他要广交朋友,希望四十岁的自己还能够有机会谋得官职!于是这年春天,他在黄鹤楼与李白挥袖告别满怀希望出发!出去秋来,一转眼半年过去,孟浩然的发展依然很不如意,这天夜晚,他泊船于建德江畔,眼望四周景物想到自己前途渺茫,便提笔写下了这首五言诗4、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二、看题目,结合预习1、说说对诗题的理解2、认识多音字——宿并理解字义3、理解建德江关于作者孟浩然还有谁想补充吗?4、那么孟浩然夜宿建德江边到底看到了什么,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接下来我们就随同作者的视线去建德江边看一看。

三、出示古诗,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四、结合预习,用四单元学过的理解古诗的方法在弄懂诗意的基础上,完成问题,建议先独立完成再与同桌或小组交流完善(出示思考问题:1、诗人夜宿江边看到了什么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五、逐句汇报1、看到了什么:看诗句,结合注释及插图理解以下词语:烟渚日暮野天树江月2、重点:“客”“愁新”的理解:出示诗经节选说明,本来不如意夜晚不能回家更增添了一份忧愁3、拓展借月抒怀的诗句——读读体会六、1、看板书,回顾全诗,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些景物的背后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呢:忧愁。

《宿建德江》教学设计

《宿建德江》教学设计

新课教学()分钟二、品读古诗,认识作者。

1.认识生字:德、鹊、蝉、稻。

学会正确读写。

2.认识诗歌的作者,简介。

孟浩然,唐代诗人。

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3.读出节奏。

学生先自读,教师指导:并板书: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

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小组讨论。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同学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学生自读后教师指导,并出示课件,使学生能够把握准诗词的节奏,正确朗读诗歌,同时,这也是正确理解诗词的第一步。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不是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是以船行到中途为写作背景,而是以船泊暮宿为背景。

诗句中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写景上去了。

可见这首诗是颇有特色的这首诗写了江边夜景,表现了诗人的旅愁。

起句“移舟泊烟渚”,这一句点了题,介绍了诗人观赏景物的立足点。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

“日暮”即黄昏时分,“客愁新”是指诗人客居他乡,增添了忧愁。

“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日落黄昏,江面上才水烟蒙蒙。

同时“日暮”又是“客愁新”的原因。

“客”是诗人自指。

若按旧日作诗的所谓起、承、转、合的格式,这第二句就将承、转两重意思揉合在一句之中了,这也是少见的一格。

为什么“日暮”会撩起“客愁新”呢?我们可以理解此时旅人的心情吗?本来行船停下来,应该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劳,谁知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学设计推荐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学设计第【1】篇〗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课选编了三首古诗词,分别是《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这三首诗词都写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寄情,是引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的诗词佳作。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阅读学习目标中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

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想象画面,有感情诵读的方法来指导学生读懂诗词,感受诗词的魅力,从而陶冶审美的情趣、享受审美的乐趣。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搜集诗人资料及诗词的背景资料。

2.诗词作者与文字资料课件;水中间的小块陆地课件;三首诗词意境课件。

学生准备:熟读本课三首古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诗人诗句连连看1.出示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与诗人对应连一连。

2.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以相关诗句连连看的游戏形式引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夯实了学生的古诗文积累。

二、课前预习成果展1.借助拼音读好古诗词。

(1)指名读诗词。

2.交流作者资料。

孟浩然:唐朝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的大部分作品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设计意图: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的引领下自学教材,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尝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理解教材内容。

对作者进行了解,有助于学生对其作品的理解,感悟其写作风格。

三、品析字词悟诗情(一)《宿建德江》1.释诗题。

宿:住。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

宿建德江:诗人乘船路过建德江,傍晚停船靠岸休息。

2.明诗意。

过渡:同学们,此时留宿在建德江的孟浩然,能安然入眠吗?不能入眠的诗人,在干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书,静静地默读这首诗,结合书上的插图和注释,想一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诗里的哪个字、哪个词在向你传递诗人的感觉和情绪,可以做做记号。

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上04.1《宿建德江》名师精品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上04.1《宿建德江》名师精品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上04.1《宿建德江》名师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宿建德江》是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的作品。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建德江边临时停宿时所见的美丽景色和真挚的情感。

课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感染力,是进行语文教学的佳作。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于古诗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有所提高。

但同时,古诗文的语言特点、意境表达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语言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真挚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2.朗读教学法:注重朗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作者简介、相关图片等。

2.教学道具: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音乐等道具。

3.作业准备:设计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创设一个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同时,简介诗人孟浩然及其作品《宿建德江》。

2.呈现(10分钟)展示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在此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操练(10分钟)学生独立探究,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如描绘手法、修辞手法等。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会写生字“德”,通过字形了解“德”的内涵。

2、借助注释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意,想象秋江暮色中诗人孤身一人停宿于建德江的画面,体会诗人客居异乡的孤寂愁苦之情,初步了解羁旅之思。

3、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景色的美,并分析感悟景色的特点, 初步了解借景抒情。

4、背诵全诗。

重难点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景色的美,并分析感悟景色的特点, 初步了解借景抒情。

难点:借助注释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意,想象秋江暮色中诗人孤身一人停宿于建德江的画面,体会诗人客居异乡的孤寂愁苦之情,初步了解羁旅之思。

教学过程一、诗文回顾,情境导入师简介羁旅诗后展示相关诗句,全班齐读,而后师创设情景导入。

PPT展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师引入《宿建德江》:唐代诗人孟浩然孤身一人,漫游吴越途径建德江的时候也写下了一首流传至今的羁旅诗《宿建德江》,我们今天一起来感受感受孟浩然的情思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羁旅诗有个初步认识,初步了解羁旅诗大多抒发思乡思亲之情,便于体会诗人在《宿建德江》抒发的客居异乡的孤寂愁苦之情。

二、解读诗题,初读感知1、学生字:齐读课题,师指导书写“德”, 通过字形讲解“德”的内涵2、解诗题:读了诗题后,你读懂了什么?预设:“宿”的意思,“宿”住宿、留宿。

“建德江”是一个地名。

诗人正在建德江留宿。

师生对话中点出理解诗意的方法:借助注释3、初读诗歌,疏通字词,读出节奏(1)个人读师点评,指导读音:“烟渚”的“渚”,多音字“宿”“泊”(2)自由读(3)点名读,点名学生评价(4)PPT展示节奏,师生合作读,全班齐读设计意图:多种方式朗读,把握朗读节奏,体会诗歌的味道。

三、再读古诗,明意悟情1、借助创作背景悟情介绍诗人写作背景,PPT展示,全班齐读师:你们觉得求官不成、仕途失意的孟浩然是什么心情呢?预设:“愁”“愁苦”……(板书:仕途失意)设计意图:联系写作背景有助于帮助理解诗情,是学诗的重要方法。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第【1】篇〗《宿建德江》的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学习鉴赏山水田园诗的方法。

3、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加深对诗人的了解,感悟诗人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1、品味诗歌意境美。

2、领会评价重点词语,主旨的理解。

教学难点仔细品味诗歌所创造的意境。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山水田园诗呢?二、介绍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三、明确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白描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四、赏析《宿建德江》。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二赏析诗歌1、初读诗歌,读准节奏,读准字音。

如渚ǔ2、再读诗歌,理解诗意,品味诗句。

1词语解释2基本解读先解释每句话地意思,再解释整体的诗意。

3思考讨论①诗中点题兼写环境的诗句是什么?有什么作用?②日暮客愁新中新的内涵?③写出诗中的对偶句,并作赏析。

3、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三艺术特色此诗写羁旅愁思,情景相生,风韵天成,富有艺术美。

五、作业设计有感情地背诵全诗〖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第【2】篇〗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掌握一个多音字。

2、能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宿建德江》。

3、理解诗人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人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课件或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一、引入揭题这节课我们学习古诗《宿建德江》(板书课题),作者孟浩然。

二、自学古诗1.范读全诗。

(整体感知内容)2.指名让学生读,检查学生的读音及断句。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宿建德江》(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宿建德江》(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宿建德江》(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会写“德、鹊、蝉”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2.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查找有关诗词的作者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德”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1.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玩两组“飞花令”(“月”和“雨”飞花令)。

看来,大家的诗词储备量还不错,一起来读读下面这两组诗词。

课件出示:月雨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过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有关“月”和“雨”的古诗。

我们先来学习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3.板书诗题,齐读课题,简介诗人。

课件出示:孟浩然,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世称“孟襄阳”,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

孟浩然的一生中交织着复杂的出仕与归隐的矛盾,早年他热心功名,然而科举失利,饱受打击,终因没有得力的引荐,不得不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人生的大多数时间。

【设计意图】以“飞花令”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兴趣与热爱,为学好本课古诗词作情感铺垫。

二、初读诗歌,读出节奏1.疏通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诗,同桌互助纠正诗句读音。

(2)指名读诗。

指导读准“渚(zhǔ)”的字音。

(3)指导书写“德”,书写时注意右边“心”上面的一横不要漏掉,学生正确规范书写3遍。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3.《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 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3.《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  教学设计

《3 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渚”、“轼”2个生字,会写“德”、“鹊”等3个生字。

会理解“渚”、“茅店、社林”等字词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创设情景,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画面美的同时,理解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在诗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品词赏句,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析感悟,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哀愁。

教学方法诵读学习法。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相关资料,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介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689-740年),湖北襄阳人。

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

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人”,只好还归故园。

开元二十八年(740),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就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病故,年五十二岁。

(2)介绍建德江建德江: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于浙江省)的一段。

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1.自读古诗。

现在请大家看课文,自由地把这首诗多读几遍,借助课后的拼音把生字读准、读好。

(学生自由读古诗,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读)2.教学生字。

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

在古诗中大家都能读好这些生字,我们去掉古诗的语境,你还能读准这些生字吗?3.再读古诗。

请同学们再自己读一读诗,这次请注意把诗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

(自读)来,你来读一读,你再来读一读。

(指名读)他读得真不错,那我们向他学习,大家齐读《宿建德江》。

三、入境悟情,体验升华1.同学们朗读也激起了老师读诗的欲望,下面我也给大家读一遍这首诗。

教师范读,同学闭目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刚才同学们描述的画面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孤独、沧桑、凄凉)(让学生看板书)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读到诗的字里行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古诗《宿建德江》教案
沈银河
教学目的:
1、认识5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在自学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3、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
1、理解词句,明确内容。

2、体会作者表达的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充满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同学们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古朴的美。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诗《宿建德江》,让我们通过学习再次感受诗的美好意境吧!(板书:宿建德江)我们一起读一读。

(齐读)。

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

谁留宿建德江?孟浩然留宿建德江。

板书:(孟浩然)这首诗就是孟浩然仕途受挫后,南下经过建德江时写下的一首诗。

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自读古诗现在请大家看课文,自由地把这首诗多读几遍,借助课后的拼音把生字读准、读好。

自由读《宿建德江》(学生自由读古诗,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读)
2 、教学生字
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

在古诗中大家都能读好这些生字,我们去掉古诗的语境,你还能读准这些生字吗?
3 、再读古诗:请同学们再自己读一读诗,这次请注意把诗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

(自读)来,你来读一读,你再来读一读(指名读)他读得真不错,那我们向他学习,大家齐读《宿建德江》。

三、入境悟情体验升华
1、同学们朗读也激起了老师读诗的欲望,下面我也给大家读一遍这首诗。

教师范读,同学闭目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
刚才同学们描述的画面又给你留下的什么印象和感觉?(孤独、沧桑、凄凉)(让学生看板书)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读到诗的字里行
间。

(齐读)
2、读着读着,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愁)找得真准,看来你已经走进诗人心中了。

(板书)来,一起把这行诗来读一读。

3、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思乡之愁)你怎么知道他是思乡之愁呢?从诗中哪一个字看出来的?(客)客是指谁?(诗人)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为此时他身处异乡。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王维的那首诗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节思亲我们都能够理解,而此时是什么勾起了孟浩然的思乡之情呢?(日暮)
4、日暮是日落黄昏夕阳西下时分,这个时候你在干什么呢?(背着书包回家去)还有人在干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图片。

你看到了什么?(温馨的画面让我们感觉无比幸福)现在我们再回到诗人所处的建德江,你又看到了什么?(空旷的原野和江面上只有诗人一个人),如果这时候你是诗人,你会想到什么呢?(如果我能和家人在一起多好啊)思念亲人了;(如果这时候有人陪我说说话多好啊)感到寂寞了;(如果这时候我在家乡多好啊。

)怀念家乡了。

诗人孑然独身途经建德江,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想到自己(“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那一时间,诗人满怀的愁绪涌上心头。

来,谁来读一读这满怀的愁绪?(指名读)读出了思亲之愁(寂寞之愁)(思乡之愁)。

5 、满怀的愁绪向谁诉说呢?(月亮)孤人对月是何等的苍凉、孤寂,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课文,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向月亮诉说什么呢?月亮又会怎样的劝慰他呢?
请同学们拿出笔来把它写下来吧!
6、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随月飞远。

他的心飞到(家乡去了)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呢?
(预设1)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诗人和朋友围坐炉边,把酒言欢
(预设 2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诗人和朋友在桃花林中吟诗作对,流连忘返
(预设3)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里,诗人和家人相聚树下,其乐融融回忆故乡点点滴滴都是幸福,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然而,这里却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看不到熟悉的家乡山水,听不到亲切的乡里乡音,这里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忆故乡甜如蜜,思故乡愁满怀,此时此刻作者有的只是(愁)“是呀!这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罢罢罢,还是看这里, 有的只是——“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7、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来寄托情感是很常见的,月亮已成了古人抒发情感的凭借。

(大屏幕出示——生齐读)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五、全诗回读、情感共和
不知不觉中,我们走近了一轮明月,这是孟浩然、李白、杜甫曾经守望过的月,也是我们的月,是古往今来唯一不变的月。

学习了本首古诗我们已然成为了孟浩然的知己,朋友,我们已然体会到了他在日暮时分“人在江中、心随月去”的满怀愁绪。

让我们这份愁情托付江中的月儿,通过我们的背诵,以解他愁肠百转的孤独与寂寞。

(回读或背诵全诗指名背小组背比赛背)
在月亮的光影里,我们看到诗人的背影如此美丽;在月亮的光影里,每一个诗人都曾经陶醉,每一次陶醉都是一幅美的画面,它以如此的凄凉带我们到那诗人的编织的清幽淡雅的诗的境界之中。

只要我们用心体会,一定可以跨越时空,体会古诗的无限境界。

(齐背古诗)
六、拓展:
读孟浩然的诗:《过故人庄》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shǔ),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xiá)。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