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建德江》教学设计
宿建德江(孟浩然)教学设计

宿建德江(孟浩然)教学设计宿建德江(孟浩然)教学设计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以写景、写人为主,融入了儿时的游玩和对自然的热爱。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以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一诗为素材,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赏析能力和创作能力。
一、教学目标1.了解孟浩然和他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2.理解《宿建德江》的主题和意境,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感知能力。
3.通过诗歌鉴赏和创作,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准备1.诗歌《宿建德江》的文本和注释。
2.课堂展示素材:江河图片、孟浩然的相关写作背景介绍、其他相似主题的诗歌等。
3.课堂活动准备:诗歌朗诵、组织学生绘画、撰写诗歌、分组讨论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江河的图片和简短的孟浩然简介,引起学生对孟浩然和《宿建德江》的兴趣。
可以提问学生对江河的印象以及他们喜欢的自然景色。
2.整体赏析(15分钟)让学生一起朗读《宿建德江》,然后逐句解读诗中的意境和抒情。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孟浩然如何通过描绘江河的变化和景色的美丽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学生可以观察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小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和感受,并展示给全班。
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点评,促进学生对诗歌的深入思考和理解。
4.个人创作(30分钟)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宿建德江》的理解和对自然的感受,写一首自己的诗歌。
可以提供一些写作要点和例诗,帮助学生展开创作。
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诗体,如绝句、律诗等。
5.展示和赏析(15分钟)邀请学生上台朗读自己的诗歌,并让其他同学给予评价和赞赏。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理解各自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描绘,帮助他们提高诗歌创作能力。
6.总结归纳(10分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分享对孟浩然和《宿建德江》的新认识和理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我们审美和情感的影响,以及学习诗歌的重要性。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学设计第【1】篇〗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课选编了三首古诗词,分别是《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这三首诗词都写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寄情,是引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的诗词佳作。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阅读学习目标中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
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想象画面,有感情诵读的方法来指导学生读懂诗词,感受诗词的魅力,从而陶冶审美的情趣、享受审美的乐趣。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搜集诗人资料及诗词的背景资料。
2.诗词作者与文字资料课件;水中间的小块陆地课件;三首诗词意境课件。
学生准备:熟读本课三首古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诗人诗句连连看1.出示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与诗人对应连一连。
2.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以相关诗句连连看的游戏形式引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夯实了学生的古诗文积累。
二、课前预习成果展1.借助拼音读好古诗词。
(1)指名读诗词。
2.交流作者资料。
孟浩然:唐朝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的大部分作品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设计意图: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的引领下自学教材,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尝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理解教材内容。
对作者进行了解,有助于学生对其作品的理解,感悟其写作风格。
三、品析字词悟诗情(一)《宿建德江》1.释诗题。
宿:住。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
宿建德江:诗人乘船路过建德江,傍晚停船靠岸休息。
2.明诗意。
过渡:同学们,此时留宿在建德江的孟浩然,能安然入眠吗?不能入眠的诗人,在干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书,静静地默读这首诗,结合书上的插图和注释,想一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诗里的哪个字、哪个词在向你传递诗人的感觉和情绪,可以做做记号。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会写生字“德”,通过字形了解“德”的内涵。
2、借助注释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意,想象秋江暮色中诗人孤身一人停宿于建德江的画面,体会诗人客居异乡的孤寂愁苦之情,初步了解羁旅之思。
3、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景色的美,并分析感悟景色的特点, 初步了解借景抒情。
4、背诵全诗。
重难点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景色的美,并分析感悟景色的特点, 初步了解借景抒情。
难点:借助注释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意,想象秋江暮色中诗人孤身一人停宿于建德江的画面,体会诗人客居异乡的孤寂愁苦之情,初步了解羁旅之思。
教学过程一、诗文回顾,情境导入师简介羁旅诗后展示相关诗句,全班齐读,而后师创设情景导入。
PPT展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师引入《宿建德江》:唐代诗人孟浩然孤身一人,漫游吴越途径建德江的时候也写下了一首流传至今的羁旅诗《宿建德江》,我们今天一起来感受感受孟浩然的情思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羁旅诗有个初步认识,初步了解羁旅诗大多抒发思乡思亲之情,便于体会诗人在《宿建德江》抒发的客居异乡的孤寂愁苦之情。
二、解读诗题,初读感知1、学生字:齐读课题,师指导书写“德”, 通过字形讲解“德”的内涵2、解诗题:读了诗题后,你读懂了什么?预设:“宿”的意思,“宿”住宿、留宿。
“建德江”是一个地名。
诗人正在建德江留宿。
师生对话中点出理解诗意的方法:借助注释3、初读诗歌,疏通字词,读出节奏(1)个人读师点评,指导读音:“烟渚”的“渚”,多音字“宿”“泊”(2)自由读(3)点名读,点名学生评价(4)PPT展示节奏,师生合作读,全班齐读设计意图:多种方式朗读,把握朗读节奏,体会诗歌的味道。
三、再读古诗,明意悟情1、借助创作背景悟情介绍诗人写作背景,PPT展示,全班齐读师:你们觉得求官不成、仕途失意的孟浩然是什么心情呢?预设:“愁”“愁苦”……(板书:仕途失意)设计意图:联系写作背景有助于帮助理解诗情,是学诗的重要方法。
古诗(宿建德江)教案

古诗(宿建德江)教案教案标题:古诗《宿建德江》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古诗《宿建德江》的背景和作者。
2. 分析古诗《宿建德江》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 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4.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创设情境:通过播放一段与江河、夜晚、自然景色相关的音乐,营造出宁静、神秘的氛围。
2. 提问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夜晚的江河景色会给人什么样的感受?他们是否听说过古诗《宿建德江》?知识讲解:1.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古诗《宿建德江》的背景,包括作者杜牧的生平背景和写作动机。
2. 诗歌分析:解读古诗《宿建德江》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活动实践:1. 合作朗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古诗进行朗读,并注重语音语调的把握,以体现古诗的意境。
2. 情感表达: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他们对古诗《宿建德江》的理解和感受,可以通过绘画、写作、朗诵等形式进行表达。
总结反思:1. 回顾学习过程:让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分享他们对古诗《宿建德江》的新的认识和理解。
2. 思考提问:提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困惑或者新的发现,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思考。
拓展延伸:1. 探究其他古代诗人的作品: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其他古代诗人的作品,例如杜甫、白居易等,让学生拓宽对古代诗歌的认识。
2. 创作古诗: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创作一首古诗,可以选择某个场景或者情感作为创作的主题。
教学资源:1. 古诗《宿建德江》的课文材料。
2. 音乐播放器及与江河、夜晚、自然景色相关的音乐。
3. 绘画工具、纸张、笔等。
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合作朗读、情感表达等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作品评估:评价学生绘画、写作、朗诵等形式的作品,看是否能够准确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教案反思:本教案通过创设情境、知识讲解和活动实践等环节,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欣赏古诗《宿建德江》。
宿建德江教学设计教案

宿建德江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宿建德江》的背景和意义。
2.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内容】1. 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孟浩然及其创作背景。
2. 教师朗读《宿建德江》全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教学活动】1. 学生跟随教师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朗读时的表现,了解他们对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2. 收集学生的分享,了解他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章:新课导入【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宿建德江》的诗意和主题。
2. 引导学生掌握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教学内容】1. 教师详细讲解《宿建德江》的诗意和主题。
2. 教师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教学活动】1. 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 学生跟随教师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诗意的理解和主题的把握。
2. 收集学生的分析,了解他们对诗歌意象和表达手法的掌握情况。
第三章:诗歌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宿建德江》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 培养学生的诗歌解析能力。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 教师带领学生解读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
【教学活动】1. 学生积极参与诗歌解析,提出自己的见解。
2. 学生与同学进行讨论,共同探讨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诗歌解析过程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收集学生的解析和讨论结果,了解他们对诗歌意象和表达手法的掌握情况。
第四章:诗歌创作【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意象和表达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意象和表达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2. 教师提供诗歌创作的指导和反馈。
【教学活动】1. 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运用所学意象和表达手法。
3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宿建德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并理解诗中的生字新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宿建德江》。
3.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景色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感受诗人寄情山水、以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体会诗人身处异乡、思念家乡的孤独与愁苦,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通过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古诗原文、注释、插图等)。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等辅助材料。
学生预习古诗,尝试理解诗句意思。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已学过的山水田园诗,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
2.简要介绍孟浩然及其《宿建德江》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很多描绘自然风光的山水田园诗,那些诗句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青山绿水之间。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看看他又如何以秋江暮色为背景,抒发自己的情感。
(多媒体展示孟浩然及《宿建德江》的创作背景)教师: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抒发个人情感。
《宿建德江》就是他在旅途中,面对秋江暮色,心生感慨之作。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的世界。
(二)初读古诗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注意听准字音、断句。
课件出示: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朗读古诗,检查学生的读音及断句情况。
4.指导读准“渚(zhǔ)”的字音。
5.指导书写“德”,书写时注意右边“心”上面的一横不要漏掉,学生正确规范书写3遍。
6.学生练读,齐读,教师指名读。
(三)理解诗意1.学生结合注释和插图,尝试理解诗句意思。
2.小组讨论:如何理解这首古诗?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解决疑难问题。
语文六年级上册3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宿建德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宿建德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这首古诗的大意,感受诗的意境。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以景入情,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这首古诗的大意,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以景入情,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有人曾说我们的汉字音美如歌,形美如画,意美如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古老的汉字,你来猜猜看,这是什么字?1.出示“宿”的甲骨文并渗透字理知识。
2.板书课题:宿建德江3.指名读课题强调:朗读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味。
4.介绍作者:孟浩然设计意图:出示“宿”的字源字形,让学生了解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不一样的认知体验,感受汉字的无穷魅力。
对于课题的朗读技巧的点拨,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味。
二、读准字音1.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
强调字音泊渚(翘舌音)旷强调“德”的书写,注意不能丢了心上面的一横2.把字词送回句子再读。
3.关注后两句对偶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4.对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5.补充其他对偶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设计意图: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这是学生初步走进文本,感知文本的内容,只有充分地朗读,才能读得正确,读得有韵味。
而读的过程正是学生正确理解文本,领会内容的一种方式。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层层推进,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关注对仗这种修辞手法,有效的资源链接加深学生对这一修辞的理解,进而通过读强化对文本的理解。
三、读通文意1.回顾理解古诗诗意的方法看插图、参考注释、查阅工具书……2.借助注释自己理解,不懂得勾画出来小组内交流,还解决不了的全班交流。
3.指名谈理解,强调重点字词:天低树、月近人4.描述自己仿佛看到的画面以及感受。
预设1:我仿佛看到了空旷的原野下,有一个人孤零零地立在船头,感觉他很孤独寂寞。
小学语文《宿建德江》教案范文

小学语文《宿建德江》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了解北宋韩愈的生平和作品背景;2.理解诗人的意境和情感表达;3.通过韩愈的诗歌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感悟能力;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鉴赏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宿建德江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动机;2.掌握诗歌的主题和中心思想;3.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4.进行韩愈的诗歌创作,写作一篇与《宿建德江》相关的作文。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形象描写和情感表达;2.品味韩愈的诗歌,感受其胸怀壮志和豪情顿生。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观看与江河相关的图片,并问学生对江河的印象是什么?二、温故知新(10分钟)1.带领学生朗读《宿建德江》,了解诗歌的基本情节;2.询问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3.导读《宿建德江》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
三、逐段讲解(25分钟)1.讲解诗歌的第一至第三段,帮助学生理解宿建德江的美景和诗人的情感表达;2.讲解诗歌的第四至第六段,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3.讲解诗歌的最后一段,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抒情情感和自我表达。
四、诗歌赏析(15分钟)1.帮助学生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对景抒怀、形象描写、意象运用等;2.引导学生发表对诗歌的感悟和认同。
五、小组讨论(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并整理对诗歌的感悟和反思,然后展示给全班;2.组织学生对诗歌进行鉴赏评测,选出本组认为最好的一篇,并说明理由。
六、诗歌创作(20分钟)1.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可以以《宿建德江》为题材,也可以自拟题目;2.要求学生运用诗歌创作中所学的基本功,如形象描写、对景抒怀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整首诗中,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呢?(生质疑)
2、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疑惑,现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看看你能解决哪个问题?(四人小组交流)
3、反馈:
第一句:
(1)、生读句子,说诗意
重点理解:移舟:移动的小船 泊:停船靠岸
烟渚: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州。 日幕:黄昏时分
客愁新:又增添了新的哀愁。
2、为《宿建德江》配画。
板书设计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教学设计
课题
宿建德江
总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会认“移”、“渚”等5个二类生字,背诵古诗,了解古诗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朗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创设情景,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淡淡的哀愁。。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新词。
1、闭眼,师配乐吟诵全诗。
2、整体感知: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生谈,师相机在黑板上板画)
3、自己读读吗?来,打开书,自己试着读一读,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生自读)
4、生字都读准了吗?(开火车读带拼音的生字---去掉拼音,男女生赛读)
5、谁有勇气把整首诗读给咱们听听?(指名)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词赏句,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析感悟,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哀愁。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意见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了解孟浩然吗?(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资料)
2、今天,我们又将学习孟浩然的一首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释题: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4、师小结:对,这首诗就是描写的作者在建德江边看到的景色。究竟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听老师吟诵这首古诗。
(2)、指导朗读(指名读,引导学生读出诗人淡淡的哀愁。)
第二句:
(1)、生读句子,谈感受。
(2)、你有过这样的感受吗?(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
(3)、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
4、指导吟诵全诗(吟诵比赛)-——-相机指导背诵
四、总结:
1、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诗中描写的情景。
2、师小结
五、布置练习:
1、搜集有关孟浩然的其他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