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

合集下载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学设计推荐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学设计第【1】篇〗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课选编了三首古诗词,分别是《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这三首诗词都写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寄情,是引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的诗词佳作。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阅读学习目标中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

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想象画面,有感情诵读的方法来指导学生读懂诗词,感受诗词的魅力,从而陶冶审美的情趣、享受审美的乐趣。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搜集诗人资料及诗词的背景资料。

2.诗词作者与文字资料课件;水中间的小块陆地课件;三首诗词意境课件。

学生准备:熟读本课三首古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诗人诗句连连看1.出示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与诗人对应连一连。

2.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以相关诗句连连看的游戏形式引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夯实了学生的古诗文积累。

二、课前预习成果展1.借助拼音读好古诗词。

(1)指名读诗词。

2.交流作者资料。

孟浩然:唐朝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的大部分作品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设计意图: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的引领下自学教材,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尝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理解教材内容。

对作者进行了解,有助于学生对其作品的理解,感悟其写作风格。

三、品析字词悟诗情(一)《宿建德江》1.释诗题。

宿:住。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

宿建德江:诗人乘船路过建德江,傍晚停船靠岸休息。

2.明诗意。

过渡:同学们,此时留宿在建德江的孟浩然,能安然入眠吗?不能入眠的诗人,在干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书,静静地默读这首诗,结合书上的插图和注释,想一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诗里的哪个字、哪个词在向你传递诗人的感觉和情绪,可以做做记号。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会写生字“德”,通过字形了解“德”的内涵。

2、借助注释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意,想象秋江暮色中诗人孤身一人停宿于建德江的画面,体会诗人客居异乡的孤寂愁苦之情,初步了解羁旅之思。

3、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景色的美,并分析感悟景色的特点, 初步了解借景抒情。

4、背诵全诗。

重难点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景色的美,并分析感悟景色的特点, 初步了解借景抒情。

难点:借助注释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意,想象秋江暮色中诗人孤身一人停宿于建德江的画面,体会诗人客居异乡的孤寂愁苦之情,初步了解羁旅之思。

教学过程一、诗文回顾,情境导入师简介羁旅诗后展示相关诗句,全班齐读,而后师创设情景导入。

PPT展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师引入《宿建德江》:唐代诗人孟浩然孤身一人,漫游吴越途径建德江的时候也写下了一首流传至今的羁旅诗《宿建德江》,我们今天一起来感受感受孟浩然的情思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羁旅诗有个初步认识,初步了解羁旅诗大多抒发思乡思亲之情,便于体会诗人在《宿建德江》抒发的客居异乡的孤寂愁苦之情。

二、解读诗题,初读感知1、学生字:齐读课题,师指导书写“德”, 通过字形讲解“德”的内涵2、解诗题:读了诗题后,你读懂了什么?预设:“宿”的意思,“宿”住宿、留宿。

“建德江”是一个地名。

诗人正在建德江留宿。

师生对话中点出理解诗意的方法:借助注释3、初读诗歌,疏通字词,读出节奏(1)个人读师点评,指导读音:“烟渚”的“渚”,多音字“宿”“泊”(2)自由读(3)点名读,点名学生评价(4)PPT展示节奏,师生合作读,全班齐读设计意图:多种方式朗读,把握朗读节奏,体会诗歌的味道。

三、再读古诗,明意悟情1、借助创作背景悟情介绍诗人写作背景,PPT展示,全班齐读师:你们觉得求官不成、仕途失意的孟浩然是什么心情呢?预设:“愁”“愁苦”……(板书:仕途失意)设计意图:联系写作背景有助于帮助理解诗情,是学诗的重要方法。

宿建德江-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初中)教案

宿建德江-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初中)教案

宿建德江-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初中)教案一、教学背景分析语文是初中学习的重点科目之一,也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年级作为初中最后一年,是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提高的时期,也是面临初中升学考试的重要阶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一篇文章是《宿建德江》,是一篇少年题材的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宿建德江的成长经历,以及他不断探索真理、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塑造了一个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少年形象。

通过本课教学,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文本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变化、语言表达等方面,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思考能力等综合能力。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理解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变化等内容;2.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述对文本中的情节、人物性格予以描述;3.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向上的态度,鼓励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寻求真理;4.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生活,思考人生,从而对自己的成长有所启示。

三、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和情节变化;2.运用适当的语言对文本进行描述;3.培养学生的积极向上的态度。

四、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和情节变化,从而能够准确地描述文本;2.帮助学生深刻领会小说的主题和内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介绍小说《宿建德江》的作者、背景和内容,引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

2. 阅读理解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小说《宿建德江》;2.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文本中的关键词汇、人物性格和情节变化;3.学生针对文本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理解文本的主旨和含义。

3. 语言表达1.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情节、人物进行描述,并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2.学生进行小组分享和汇报,同学们进行交流和互动。

4. 思考反思1.引导学生思考小说《宿建德江》中的主题和内涵;2.学生进行个人反思和总结,总结自己在阅读中的不足之处和需要改善的地方。

六、作业布置阅读小说《宿建德江》,写下自己的阅读感想并进行反思。

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上04.1《宿建德江》名师精品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上04.1《宿建德江》名师精品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上04.1《宿建德江》名师精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宿建德江》是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是一首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山水诗,描绘了诗人在建德江畔临时停宿时所见景物和所感之情。

全诗以简洁的语言、形象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人生旅途的感慨。

本诗作为一组描写山水风光的诗篇之首,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

通过学习本诗,学生可以体会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独特见解,感受山水诗的艺术魅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语文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基础,对诗歌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山水诗的鉴赏,他们可能还缺乏系统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去感受和理解山水诗的特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山水诗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学会从诗歌的语言、形象等方面去鉴赏山水诗。

2.原因:诗歌的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同时,山水诗的鉴赏方法也需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总结。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等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去感受和理解诗歌。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意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孟浩然及其诗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从语言、形象等方面去鉴赏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讲解,引导他们发现和总结山水诗的鉴赏方法。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与反思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与反思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部编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宿建德江》这一首古诗词。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旅途中是否曾经有过傍晚时分,停泊在美丽江边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意境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诗人如何在自然景色中抒发情感。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和创作美”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启发他们如何用诗词表达情感。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教学重点中的“诗句解析”,以“移舟泊烟渚”为例,教师需解释“烟渚”是指江中雾气缭绕的小洲,通过这个意象,诗人营造了一种朦胧、孤寂的氛围,这是学生需要掌握的核心知识。
-教学难点中的“诗歌意境的体会”,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江上烟波的图片,结合诗人的生平背景,帮助学生想象诗人当时的心境,突破理解上的难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朗读与理解:《宿建德江》的朗读节奏和韵律是教学的重点,通过正确的朗读方法,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古诗的音韵美,理解诗句的意境。
-诗句解析:诗句中的关键词汇和句意理解是核心内容,如“移舟泊烟渚”中的“烟渚”和“日暮客愁新”中的“客愁”等,需要学生掌握。
-诗歌主题:把握诗人表达的自然美景与人生感慨的融合,理解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和情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宿建德江》的背景和基本概念。这是一首描绘江边夜景和旅人心情的诗歌。它不仅展示了古代诗人的审美情趣,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感慨。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宿建德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宿建德江》是唐朝诗人孟浩然所写,这首诗写了诗人停船夜宿江心洲时的愁苦心情。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意思是远望苍茫空旷的野外,天幕下降,似乎比树还低,笼罩一切。

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一轮明月却是那么亲近船上的客人。

在夜幕中,诗人看到黑漆漆的天空低垂着,体现了诗人郁闷孤寂的心情,在孤寂中,近处的明月与诗人相伴,它给诗人带来一点慰籍与亲近的感觉。

诗人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把写景同自己的真实感受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感慨人生的复杂心情。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背诵并默写《宿建德江》。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理解诗人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从而领悟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绪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墨客内心的孤寂与淡淡的忧愁。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品词赏句,理解诗歌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析感悟,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哀愁。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1.同砚们,喜爱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本日这节课,我们再来研究一首新诗《宿建德江》,让我们通过研究再次感受诗的美妙意境吧!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释题: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

谁留宿建德江?孟浩然留宿建德江。

(板书:孟浩然)这首诗就是孟浩然仕途受挫后,南下经过建德江时写下的一首诗。

4.引见作者。

孟浩然,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墨客。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蓬菖人终身。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墨客的自我表现。

【设想意图】通过吟诵诗句导入,营造了诗情画意的情境,将学生引入到本课的教学活动中来。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宿建德江》(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宿建德江》(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宿建德江》(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会写“德、鹊、蝉”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2.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查找有关诗词的作者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德”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1.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玩两组“飞花令”(“月”和“雨”飞花令)。

看来,大家的诗词储备量还不错,一起来读读下面这两组诗词。

课件出示:月雨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过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有关“月”和“雨”的古诗。

我们先来学习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3.板书诗题,齐读课题,简介诗人。

课件出示:孟浩然,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世称“孟襄阳”,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

孟浩然的一生中交织着复杂的出仕与归隐的矛盾,早年他热心功名,然而科举失利,饱受打击,终因没有得力的引荐,不得不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人生的大多数时间。

【设计意图】以“飞花令”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兴趣与热爱,为学好本课古诗词作情感铺垫。

二、初读诗歌,读出节奏1.疏通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诗,同桌互助纠正诗句读音。

(2)指名读诗。

指导读准“渚(zhǔ)”的字音。

(3)指导书写“德”,书写时注意右边“心”上面的一横不要漏掉,学生正确规范书写3遍。

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3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学设计

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3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学设计
想起昨日刻苦求学之时,纵然辛苦,却斗志昂扬,奋发向前,可是,这里却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回忆故乡,点点滴滴都是幸福,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然而,这里却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看不到熟悉的家乡山水,听不到亲切的乡里乡音,这里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忆故乡甜如蜜,思故乡愁满怀,此时此刻作者有的只是——
真好,读诗不光要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现在咱们一起来读。每行的前两个字,你们一起读,后三个字,老师读。明白了吗?我读题目和作者,开始。再来,要投入,注意力高度集中。好的,我们反过来,前两个字老师读,后三个字你们一起读,要读得像老师这样。
3、 同学们,还记得学习古诗“四步法”吗?板书: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悟诗情。
⑥日暮是日落黄昏夕阳西下时分,这个时候你在干什么呢?还有人在干什么呢?(看图片)多么温馨多么幸福啊!
现在我们回到诗人所处的建德江,你看到了什么?如果这时候你是诗人,你会想到什么呢?思念亲人了;感到寂寞了;怀念家乡了。
诗人孑然独身途经建德江,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想到自己那—时间,诗人满怀的愁绪涌上心头。来 ,谁来读—读这满怀的愁绪?读出了思亲之愁。
这个教学环节的好处在于它遵循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悟诗情四个步骤,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古诗的内涵。首先,通过解诗题,学生明确了诗歌的主题和背景;接着,通过知作者,学生了解了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为理解诗意和诗情奠定了基础;然后,通过明诗意,学生掌握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并通过自己的解读感受到了诗歌的字面意义;最后,通过悟诗情,学生深入体会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进一步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整个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维发展,通过启发式教学和情景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表达,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审美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宿建德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宿建德江》是唐朝诗人孟浩然所写,这首诗写了诗人停船夜宿江心洲时的愁苦心情。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意思是远望苍茫空旷的野外,天幕下降,似乎比树还低,笼罩一切。

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一轮明月却是那么亲近船上的客人。

在夜幕中,诗人看到黑漆漆的天空低垂着,体现了诗人郁闷孤寂的心情,在孤寂中,近处的明月与诗人相伴,它给诗人带来一点慰籍与亲近的感觉。

诗人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把写景同自己的真实感受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感慨人生的复杂心情。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背诵并默写《宿建德江》。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理解诗人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从而领悟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淡淡的哀愁。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品词赏句,理解诗歌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析感悟,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哀愁。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1.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新诗《宿建德江》,让我们通过学习再次感受诗的美好意境吧!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释题: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

谁留宿建德江?孟浩然留宿建德江。

(板书:孟浩然)这首诗就是孟浩然仕途受挫后,南下经过建德江时写下的一首诗。

4.介绍作者。

孟浩然,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设计意图】通过吟诵诗句导入,营造了诗情画意的情境,将学生引入到本课的教学活动中来。

从解题到了解诗人孟浩然都为下面学好这首诗做好了铺垫和准备,也培养了学生细细读书的习惯。

二、自学古诗,理解诗意(一)指导读诗,整体感知1.师范读全诗。

2.自由读诗,注意读音及断句。

3.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

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4.男女生读,全班齐读。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1.出示自学提示:(1)根据课文注释,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2)小组讨论,议一议如何理解这首古诗。

2.检查自学。

(1)结合诗句理解词语的意思。

移舟:划船离岸的意思。

泊:划船靠岸。

烟渚: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烟渚,指笼罩在烟雾下的江中陆地。

愁新:即新愁,由落日到黄昏,引起诗人新的愁苦。

野旷:野,野外。

旷,空旷。

天低树:天比树还低。

(2)出示课文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前两行诗句的意思:“我”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了“我”的心头。

后两行诗句的意思:旷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分两步:第一步指导读诗,整体感知。

面向全体,给学生充分读古诗的时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读的过程中把古诗读得正确、流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也对诗歌的主要内容有了更深刻的感知;第二步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教师放手让学生借助注释自主理解诗句的意思,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也促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培养了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感知能力。

三、入境悟情,体验升华1.师范读,生闭目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发言: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近。

师:刚才同学们描述的这些画面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孤独、沧桑、凄凉)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读到诗的字里行间。

(全班齐读。

)2.师:读着读着,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愁)找得真准,看来你已经走进诗人心中了。

(板书)来,一起把这行诗来读一读。

3.师: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思乡之愁)你怎么知道他是思乡之愁呢?从诗中哪一个字看出来的?(客)客是指谁?(诗人)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为此时他身处异乡。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王维的那首诗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节思亲我们都能够理解,而此时是什么勾起了孟浩然的思乡之情呢?(日暮)4.师:日暮是日落黄昏夕阳西下时分,这个时候你在干什么呢?(背着书包回家去。

)现在我们再回到诗人所处的建德江,你又看到了什么?(空旷的原野和江面上只有诗人一个人。

),如果这时候你是诗人,你会想到什么呢?(如果我能和家人在一起多好啊!)思念亲人了;(如果这时候有人陪我说说话多好啊!)感到寂寞了;(如果这时候我在家乡多好啊!)怀念家乡了。

诗人孑然独身途经建德江,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想到自己(“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那一时间,诗人满怀的愁绪涌上心头。

来,谁来读一读这满怀的愁绪?(指名读)读出了寂寞之愁、思乡之愁。

5.满怀的愁绪向谁诉说呢?(月亮)孤人对月是何等的苍凉、孤寂,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课文,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向月亮诉说什么呢?月亮又会怎样的劝慰他呢?请同学们拿出笔来把它写下来吧!6.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随月飞远。

他的心飞到(家乡去了)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呢?(预设1)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诗人和朋友围坐炉边,把酒言欢。

(预设2)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诗人和朋友在桃花林中吟诗作对,流连忘返。

(预设3)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里,诗人和家人相聚树下,其乐融融。

回忆故乡点点滴滴都是幸福,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然而,这里却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看不到熟悉的家乡山水,听不到亲切的乡里乡音,这里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忆故乡甜如蜜,思故乡愁满怀,此时此刻作者有的只是(愁)“是呀!这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罢罢罢,还是看这里, 有的只是——“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7.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让我们来读读下面的诗句。

(大屏幕出示——生齐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设计意图】感受诗的意境和诗人的心情是本课的难点。

本环节,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层层推进,透过诗人描绘的景物,抓住关键的“愁”字,感知诗人内心的愁绪。

与此同时,由此诗拓展到其他的表现思乡愁绪的诗句,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让学生认识到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来寄托情感是很常见的,月亮已成了古人抒发情感的凭借。

四、背诵全诗,情感共和1.师:不知不觉中,我们走近了一轮明月,这是孟浩然、李白、杜甫曾经守望过的月,也是我们的月,是古往今来唯一不变的月。

学习了本首古诗我们已然成为了孟浩然的知己,朋友,我们已然体会到了他在日暮时分“人在江中、心随月去”的满怀愁绪。

让我们把这份愁情托付江中的月儿,通过我们的背诵,以解他愁肠百转的孤独与寂寞。

2.背诵全诗,指名背,小组背,比赛背。

3.师:在月亮的光影里,我们看到诗的背影如此美丽;在月亮的光影里,每一个诗人都曾经陶醉,每一次陶醉都是一幅美的画面,它以如此的凄凉带我们到那诗人的编织的清幽淡雅的诗的境界之中。

只要我们用心体会,一定可以跨越时空,体会古诗的无限境界。

4.生齐背古诗。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教师对诗的解读作为牵引,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愁肠百转的孤独与寂寞,并再次引导学生背诵诗歌,在朗朗的诵读声中感知情感,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思考。

五、布置作业1.背诵古诗。

2.给《宿建德江》诗配画。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引导学生给诗歌设计一幅插图,实现从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六、板书设计宿建德江孟浩然孤独、沧桑、凄凉思乡之愁、寂寞之愁【设计意图】紧紧抓住课题,用板书串联课文内容,易于学生理清课文思路。

精炼的语言,也利于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刻的认识。

教学反思:古诗《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是一首抒写旅途愁思的诗。

诗人独自一人漂泊客乡,日暮之时,舟泊建德江上,触景生情留下这千古绝句。

诗人由景及情,由情及景,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对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人生复杂的感受。

教学这首古诗,如果仅仅停留在“解释”上,肯定枯燥乏味、了无生趣。

全诗围绕一个“愁”字,把诗人的孤寂、愁闷、思念、困惑等复杂心情蕴含在诗中的每一处景物中,有许多地方值得细细品味、反复推敲。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在引导学生把诗读得字正腔圆、有滋有味的前提下,开启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先对古诗有一个整体的大胆猜想,说出欣赏后的初步感受,然后再细读推敲古诗中的每一个景物,透过景物感知诗人的心情,进而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之中,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悟诗人的情感,并通过有感情的诵读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