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建德江〉教学设计
宿建德江(孟浩然)教学设计

宿建德江(孟浩然)教学设计宿建德江(孟浩然)教学设计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以写景、写人为主,融入了儿时的游玩和对自然的热爱。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以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一诗为素材,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赏析能力和创作能力。
一、教学目标1.了解孟浩然和他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2.理解《宿建德江》的主题和意境,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感知能力。
3.通过诗歌鉴赏和创作,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准备1.诗歌《宿建德江》的文本和注释。
2.课堂展示素材:江河图片、孟浩然的相关写作背景介绍、其他相似主题的诗歌等。
3.课堂活动准备:诗歌朗诵、组织学生绘画、撰写诗歌、分组讨论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江河的图片和简短的孟浩然简介,引起学生对孟浩然和《宿建德江》的兴趣。
可以提问学生对江河的印象以及他们喜欢的自然景色。
2.整体赏析(15分钟)让学生一起朗读《宿建德江》,然后逐句解读诗中的意境和抒情。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孟浩然如何通过描绘江河的变化和景色的美丽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学生可以观察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小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和感受,并展示给全班。
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点评,促进学生对诗歌的深入思考和理解。
4.个人创作(30分钟)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宿建德江》的理解和对自然的感受,写一首自己的诗歌。
可以提供一些写作要点和例诗,帮助学生展开创作。
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诗体,如绝句、律诗等。
5.展示和赏析(15分钟)邀请学生上台朗读自己的诗歌,并让其他同学给予评价和赞赏。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理解各自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描绘,帮助他们提高诗歌创作能力。
6.总结归纳(10分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分享对孟浩然和《宿建德江》的新认识和理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我们审美和情感的影响,以及学习诗歌的重要性。
宿建德江教案范文

宿建德江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江的形成与特点;2.了解宿建德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点和地质构造;3.了解宿建德江的发育过程和水文特性;4.了解宿建德江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
二、教学内容:1.宿建德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点;2.宿建德江的地质构造和发育过程;3.宿建德江的水文特性和生态环境;4.宿建德江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
三、教学过程:1.宿建德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点(20分钟)介绍宿建德江是位于中国山东省的一条主要河流,发源于山东省泰安市宿迁市沭阳县,南北向流经泗洪县、建湖县、建德市等地,最终注入徐州市的壶阴湖。
宿建德江流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水资源丰富。
2.宿建德江的地质构造和发育过程(20分钟)宿建德江流域位于华北克拉通西端边缘,地质构造较为稳定。
宿建德江的发育过程经历了长期的侵蚀、上升、下切和扩展过程。
曾经的宿建德江发展为洪泽湖流域的主要干流,后来由于地壳上升,受到黄河冲积的阻塞,宿建德江被迫向东侧偏移,形成今天的流域。
3.宿建德江的水文特性和生态环境(30分钟)宿建德江流域年均降雨量较高,水资源丰富。
宿建德江上游水流湍急,水位变化大,流速较快;下游水流平稳,水位变化小,流速较慢。
宿建德江流域土地肥沃,农田广布,农业发展较为发达。
此外,宿建德江流域生态环境丰富多样,生物资源丰富,湿地面积大,是重要的鸟类繁殖和迁徙地。
4.宿建德江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30分钟)宿建德江流域的水资源被广泛利用于农业灌溉、城市供水和工业用水。
同时,宿建德江流域还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石膏等。
在资源利用方面,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保护宿建德江流域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举例等方式,介绍宿建德江的形成与特点。
2.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宿建德江流域的地貌特点和生态环境。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宿建德江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措施。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渚”、“轼”2个生字,会写“德”、“鹊”等3个生字。
会理解“渚”、“茅店、社林”等字词的意思。
2.抓住诗句的描写,展开想象,由画面感悟出景物的特点。
3. 感悟画面美的同时,理解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在诗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景色的美,并分析感悟景色的特点。
2.难点:同样写月夜景色,表达的感情则不同,所以要借助诗句,想象生活画面,并能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准备古诗的相关。
2.描写月色的古诗和古诗的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师:王维说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很多古诗词都是这样,在诗词中描绘了一幅幅鲜明的画。
古诗词中描绘了怎样的图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2.师板书课题。
3.揭题,解题。
(1)介绍建德江。
建德江: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于浙江省)的一段。
宿:过夜。
(2)介绍作者。
孟浩然:孟浩然(689-740年),湖北襄阳人。
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
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人”,“还归故园”。
开元二十八年(740),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就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病故,年五十二岁。
2. 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
(2)再读古诗,把诗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
3.想象画面,入境悟情。
(1)教师泛读,同学闭目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
(2)刚才同学们描述的画面又给你留下的什么印象和感觉?孤独、沧桑、凄凉(3)同学们,读着读着,你认为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愁)找得真准,看来你已经走进诗人心中了。
(4)“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从哪儿可以看出来呢?生:思乡之愁,从“日暮客愁新”可以看出来。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学设计第【1】篇〗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课选编了三首古诗词,分别是《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这三首诗词都写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寄情,是引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的诗词佳作。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阅读学习目标中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
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想象画面,有感情诵读的方法来指导学生读懂诗词,感受诗词的魅力,从而陶冶审美的情趣、享受审美的乐趣。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搜集诗人资料及诗词的背景资料。
2.诗词作者与文字资料课件;水中间的小块陆地课件;三首诗词意境课件。
学生准备:熟读本课三首古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诗人诗句连连看1.出示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与诗人对应连一连。
2.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以相关诗句连连看的游戏形式引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夯实了学生的古诗文积累。
二、课前预习成果展1.借助拼音读好古诗词。
(1)指名读诗词。
2.交流作者资料。
孟浩然:唐朝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的大部分作品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设计意图: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的引领下自学教材,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尝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理解教材内容。
对作者进行了解,有助于学生对其作品的理解,感悟其写作风格。
三、品析字词悟诗情(一)《宿建德江》1.释诗题。
宿:住。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
宿建德江:诗人乘船路过建德江,傍晚停船靠岸休息。
2.明诗意。
过渡:同学们,此时留宿在建德江的孟浩然,能安然入眠吗?不能入眠的诗人,在干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书,静静地默读这首诗,结合书上的插图和注释,想一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诗里的哪个字、哪个词在向你传递诗人的感觉和情绪,可以做做记号。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会写生字“德”,通过字形了解“德”的内涵。
2、借助注释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意,想象秋江暮色中诗人孤身一人停宿于建德江的画面,体会诗人客居异乡的孤寂愁苦之情,初步了解羁旅之思。
3、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景色的美,并分析感悟景色的特点, 初步了解借景抒情。
4、背诵全诗。
重难点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景色的美,并分析感悟景色的特点, 初步了解借景抒情。
难点:借助注释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意,想象秋江暮色中诗人孤身一人停宿于建德江的画面,体会诗人客居异乡的孤寂愁苦之情,初步了解羁旅之思。
教学过程一、诗文回顾,情境导入师简介羁旅诗后展示相关诗句,全班齐读,而后师创设情景导入。
PPT展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师引入《宿建德江》:唐代诗人孟浩然孤身一人,漫游吴越途径建德江的时候也写下了一首流传至今的羁旅诗《宿建德江》,我们今天一起来感受感受孟浩然的情思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羁旅诗有个初步认识,初步了解羁旅诗大多抒发思乡思亲之情,便于体会诗人在《宿建德江》抒发的客居异乡的孤寂愁苦之情。
二、解读诗题,初读感知1、学生字:齐读课题,师指导书写“德”, 通过字形讲解“德”的内涵2、解诗题:读了诗题后,你读懂了什么?预设:“宿”的意思,“宿”住宿、留宿。
“建德江”是一个地名。
诗人正在建德江留宿。
师生对话中点出理解诗意的方法:借助注释3、初读诗歌,疏通字词,读出节奏(1)个人读师点评,指导读音:“烟渚”的“渚”,多音字“宿”“泊”(2)自由读(3)点名读,点名学生评价(4)PPT展示节奏,师生合作读,全班齐读设计意图:多种方式朗读,把握朗读节奏,体会诗歌的味道。
三、再读古诗,明意悟情1、借助创作背景悟情介绍诗人写作背景,PPT展示,全班齐读师:你们觉得求官不成、仕途失意的孟浩然是什么心情呢?预设:“愁”“愁苦”……(板书:仕途失意)设计意图:联系写作背景有助于帮助理解诗情,是学诗的重要方法。
孟浩然《宿建德江》教学设计(优秀3篇)

孟浩然《宿建德江》教学设计(优秀3篇)孟浩然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离乡赴洛阳,再漫游吴越,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愤,《宿建德江》当作于作者漫游吴越时,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这首《宿建德江》!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孟浩然《宿建德江》教学设计(优秀3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孟浩然《宿建德江》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认识5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在自学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3、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1、理解词句,明确内容。
2、体会作者表达的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充满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同学们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古朴的美。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诗《宿建德江》,让我们通过学习再次感受诗的美好意境吧!(板书:宿建德江)我们一起读一读。
(齐读)。
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
谁留宿建德江?孟浩然留宿建德江。
板书:(孟浩然)这首诗就是孟浩然仕途受挫后,南下经过建德江时写下的一首诗。
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1、自读古诗现在请大家看课文,自由地把这首诗多读几遍,借助课后的拼音把生字读准、读好。
自由读《宿建德江》(学生自由读古诗,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读)2 、教学生字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
在古诗中大家都能读好这些生字,我们去掉古诗的语境,你还能读准这些生字吗?3 、再读古诗:请同学们再自己读一读诗,这次请注意把诗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
(自读)来,你来读一读,你再来读一读(指名读)他读得真不错,那我们向他学习,大家齐读《宿建德江》。
三、入境悟情体验升华1、同学们朗读也激起了老师读诗的欲望,下面我也给大家读一遍这首诗。
教师范读,同学闭目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刚才同学们描述的画面又给你留下的什么印象和感觉?(孤独、沧桑、凄凉)(让学生看板书)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读到诗的字里行间。
宿建德江教学设计教案

宿建德江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宿建德江》的背景和意义。
2.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内容】1. 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孟浩然及其创作背景。
2. 教师朗读《宿建德江》全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教学活动】1. 学生跟随教师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朗读时的表现,了解他们对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2. 收集学生的分享,了解他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章:新课导入【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宿建德江》的诗意和主题。
2. 引导学生掌握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教学内容】1. 教师详细讲解《宿建德江》的诗意和主题。
2. 教师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教学活动】1. 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 学生跟随教师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诗意的理解和主题的把握。
2. 收集学生的分析,了解他们对诗歌意象和表达手法的掌握情况。
第三章:诗歌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宿建德江》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 培养学生的诗歌解析能力。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 教师带领学生解读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
【教学活动】1. 学生积极参与诗歌解析,提出自己的见解。
2. 学生与同学进行讨论,共同探讨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诗歌解析过程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收集学生的解析和讨论结果,了解他们对诗歌意象和表达手法的掌握情况。
第四章:诗歌创作【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意象和表达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意象和表达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2. 教师提供诗歌创作的指导和反馈。
【教学活动】1. 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运用所学意象和表达手法。
3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宿建德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并理解诗中的生字新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宿建德江》。
3.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景色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感受诗人寄情山水、以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体会诗人身处异乡、思念家乡的孤独与愁苦,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通过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古诗原文、注释、插图等)。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等辅助材料。
学生预习古诗,尝试理解诗句意思。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已学过的山水田园诗,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
2.简要介绍孟浩然及其《宿建德江》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很多描绘自然风光的山水田园诗,那些诗句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青山绿水之间。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看看他又如何以秋江暮色为背景,抒发自己的情感。
(多媒体展示孟浩然及《宿建德江》的创作背景)教师: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抒发个人情感。
《宿建德江》就是他在旅途中,面对秋江暮色,心生感慨之作。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的世界。
(二)初读古诗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注意听准字音、断句。
课件出示: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朗读古诗,检查学生的读音及断句情况。
4.指导读准“渚(zhǔ)”的字音。
5.指导书写“德”,书写时注意右边“心”上面的一横不要漏掉,学生正确规范书写3遍。
6.学生练读,齐读,教师指名读。
(三)理解诗意1.学生结合注释和插图,尝试理解诗句意思。
2.小组讨论:如何理解这首古诗?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解决疑难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宿建德江》教学设计
写作背景:诗人因求仕失败而漫游于吴越之时。
此前,孟浩然一直在鹿门一带隐居,希望走以隐求仕的道路,但未成功。
公元730年,诗人告别隐居生活,踌躇满志地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想实现为国效力的政治抱负,结果科举未中,他孤身一人失意东归,漫游吴越。
面对迷蒙的江中小洲,诗人又难免产生理想幻灭之痛、前途暗淡之忧。
一、导入
1、汇报收集孟浩然的诗《春晓》。
第四单元还学习了一首与孟浩然有关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它是一首送别诗。
2、说说你对孟浩然的了解。
师补充(课件)
二、字词汇报
宿:住,过夜,夜里睡觉。
多音字(句子练习:暑假我们去野营,夜宿在河边,整宿都可以看到天上的星宿)。
区别字:缩
渚:江中小块陆地。
区别字:诸位堵住
暮:傍晚,太阳落的时候。
区别字:幕布爱慕盗墓
泊:多音字(句子练习:湖泊的边上停泊着一艘破旧的木船。
)
三、读诗文。
指生读,注意字音,节奏。
四、解诗题
五、释诗义
出示自学提示:
1、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怎样的?(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2、结合注释你理解了哪些词意?
3、还有哪些不明白的与同桌交流?
4、能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吗?
六、悟诗情
1、自由轻声读诗,体会一下诗人写这首诗时是什么心情?(愁)
2、他有哪些愁绪?为什么愁呢?
3、诗人用什么方式来表达他的愁绪的?(借景抒情)他借哪些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呢?(烟雾朦胧的小洲、安静的旷野、远处的天空、清澈的江水、空中的明月、江中的月影)出示画面
4、想象,假如你就是诗人孟浩然,晚上在空旷的江中,看到空旷的原野,看到孤船小洲,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孤寂与忧愁)
5、是什么勾起了诗人的愁绪呢?默读古诗,细细的品味。
一是诗人身在旅途,远离家乡,所以自然有一种乡愁。
二是日暮时分,倦鸟归巢,更增添了诗人思乡的愁绪。
三是野旷造成天远的感觉,使人感到乡关万里,归程辽远;又因为野旷,万籁俱寂,更使诗人觉得旅途孤寂凄凉。
四是由于江水清澈,越发感觉明月近人,见明月而更加思念故乡。
6、结合诗的写作背景,想一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忧愁之情。
)
七、指导朗读。
想象画面(充满哀愁的语气,读出诗人孤寂伤感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