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牡丹亭心得感悟作文精选
《牡丹亭》精彩读后感4篇(每篇800字)

注:总共4篇、每篇字数800+,精彩在最后。
《牡丹亭》读后感一《牡丹亭》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展现了古代中国女性的爱情、婚姻和人生境遇。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感动和启示,有以下几点感受。
首先,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古代中国女性的命运和困境。
《牡丹亭》中所描述的女主角杜丽娘和李香君等女性形象,都反映了古代中国女性的命运和困境。
她们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和限制,无法自由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和爱情对象。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古代中国女性的艰难处境,也引发了我对女性权益和社会公正的思考。
其次,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了爱情的真谛和意义。
《牡丹亭》中所描述的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浪漫和悲情的色彩,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真谛和意义。
爱情不仅仅是感情的交流和表达,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需要双方相互扶持和努力奋斗。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了爱情的真谛和意义,也引发了我对自己爱情观的思考。
最后,这本书也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度。
《牡丹亭》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和韵味。
书中所描绘的诗词歌赋、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以及传统礼仪和风俗习惯等文化元素,都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度,也引发了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思考。
总的来说,《牡丹亭》是一本充满启示和思考的好书。
它不仅让我感受到了古代中国女性的命运和困境,也让我深入思考了爱情的真谛和意义,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度。
读完这本书,我更加珍惜自己的爱情和家庭,也更加尊重和理解他人的选择和决定。
同时,它也让我深入思考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追求真理和正义的决心。
《牡丹亭》读后感二当我沉浸于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之中,那声声绝妙的曲调,那场场跌宕起伏的戏剧,仿佛将我带入了一个悲欢离合的幻境。
这出传统昆曲,以梦为纽带,织就了一段跨越生死的恋曲,不仅仅吸引着我对故事情节的探索,更让我对爱、梦、生命与自由的主题进行深刻的思考。
牡丹亭读书心得作文初三800字(精选5篇)

牡丹亭读书心得作文初三800字(精选5篇)牡丹亭读书心得作文初三800字(精选篇1)有一本书最好在静夜里读,那便是《牡丹亭》;有一首曲最好在高阁上唱,那便是《牡丹亭》;有一段爱情最好在生离死别中吟,那还是《牡丹亭》。
悄悄然折起最后一页的书角,我问自己:梦到底是什么?于丹说,梦只关乎情怀,只关乎一个人内心的感受。
汤显祖却道:“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而我想说:“梦很简单,就是走出深闺大院,恍然间,看到那个真正的自己,拾起那份遗落的本真。
”直言罢,“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附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便是我对《牡丹亭》最深的怀想。
杜丽娘,那位生于官宦之家的深闺女眷,被《诗经》中《关雎》一章所描述的爱情故事所打动。
梁梦中,见一书生柳梦梅持柳求爱,从此共度良辰,幽会牡丹亭畔。
然而天妒佳眷,杜丽娘因夜有所思,情无所寄,一病不起,抱憾终身。
死后,其母亲将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后移至梅花庵观,丫鬟春香将丽娘的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
当柳梦梅赴京赶考,留宿庵观中,拾得那幅画卷,忆起梦中佳人。
他不顾开棺处死的危险,掘开杜丽娘的坟墓,让她起死回生。
几经波折,两人最终兴得皇帝赐予姻缘,从此相伴相随,相知相爱。
倘若缘定三生,即便穿越生死,教人惜得一缱绻。
《牡丹亭》与《长恨歌》不同,它没有皇家宫苑,没有金盆玉器,只有那芍药花开,杏花雨落,青桥石板,满园春色,还有那段梦回千转,相思不相负的爱情。
或许如果丽娘不走出那深闺大院,没有看见“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的风光,这段爱情会不会锁进封尘中,不会出现呢?不,它会出现。
因为它的背后有两颗脱去世俗的心。
这便是《牡丹亭》留给我最美好的梦幻。
在那个宋明理学压制,封建胁迫的年代里,杜丽娘解放个性,追求幸福,是福还是祸?我说,是福。
封建思想让她从唯唯诺诺变得执着勇敢,敢于为爱情放弃生命,勇于在朝堂之上据理反驳,慷慨陈词。
只有为自由,为信念奋斗的人才会变得至情至理。
《牡丹亭》读后感

《牡丹亭》读后感《牡丹亭》读后感(通用5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牡丹亭》读后感(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牡丹亭》读后感1《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巅峰之作。
此剧通过对杜丽娘和柳梦梅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的展示,表达了饱受封建教条束缚的人们突破封建思想与礼教的束缚,追求自由与解放的朦胧愿望。
从剧情上来看,《牡丹亭》表达的是一个“古老”的主题,那就是爱情与现实的矛盾。
不过在此剧中,它所反映的现实具有特殊的意义,即是为明代统治阶所极力倡导的宋明理学中的思想枷锁和封建礼教制度。
杜丽娘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是一种天性,尽管她身居闺阁,但仍会不自觉地产生强烈的思春情愫,并最终获得了自己的爱情。
此剧的意义就在于用形象化的说法肯定了人之爱的合理性,并对理学枷锁和礼教制度提出了批判,并特别突出了人之情与教之礼之间的冲突,表现出了理学枷锁和礼教制度的不合理性。
从思想性上来看,《牡丹亭》一剧表现出了以往戏剧所无法匹及的思想高度和社会特征,它不再局限于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范畴之内,而是明确地提出了要求思想解放和个性解放的口号。
所以剧中的男女主人公可以为爱而生,也可以为爱而死,这便赋予了爱情不可战胜的力量,可以超越生死。
因此,剧中的杜丽娘才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个光辉夺目的人物形象。
她的死即是当时社会男女道求爱情的结果,同时也是当时社会青年男女摆脱理学、礼教束缚的方式。
从艺术特色上来看,《牡丹亭》表现出了典型的浪漫主义特征,它通过“因梦而死”、“死而复生”的夸张情节表现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杜丽娘因读《诗经》中的爱情篇章,而激发了自己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但是在现实的环境中,她的情感理想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于是,作者虚构情节,让她在梦中或以魂游的方式实现了这一切。
比如她耳听母亲的唠叨,却在梦中幽会柳梦梅。
《牡丹亭》的读书心得5篇

《牡丹亭》的读书心得5篇《牡丹亭》的读书心得1前不久,网上流行了这样一句话:“这个年纪爱你,不因为你有车有房,只是那天阳光很好,你穿了一件我爱的衬衣。
”初读,便觉得这才是美好的爱情。
而当下的社会是物欲横流的,已然成长的我们所期待的那种纯洁无暇的爱情,却也再是难觅了。
所学的元曲里有很多爱情故事,但是汤显祖在《牡丹亭》的题词中说“如丽娘者,乃可谓有情人耳。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一句话就成全了内心所对爱情的全部希冀。
也许在他看来,至情是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有至情之人才是世间最可爱之人。
《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但剧本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歌颂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
我觉得在当下也是很有社会意义的。
“有车有房,无爹无娘”这个准佳婿的标准一经网友说出,立刻受到了热议,然而现实中那些因为男女经济条件或工作背景而被现实分开的真心相爱的人们更就数不胜数了。
或许爱情不是万能的,就像《裸婚时代》中那个残酷的结局一样,应了那句“贫贱夫妻百事哀”,纵使有一颗“爱你到老的心”,仍然拯救不了爱情。
但是如果没有爱情,那生活就太现实、太无趣了。
或者有一天,我们可以期待着张爱玲所描述的爱情:“于千万人之中你遇见了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以说,惟有轻轻的叹一句:?哦,你也在这里吗……”柳梦梅和杜丽娘在梦中遇见了。
这便是真的传奇。
“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
梦想着偶然能有一天再相见,从此我开始孤单思念。
”从《游园》开始,杜丽娘就明白,她的青春,她的美貌,终有一天也会雨打风吹去,付与那断井颓垣。
她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她咏叹着,生怕自己稍一草率便辜负了这绝美韶华。
但是柳梦梅出现了,虽终究南柯一梦,奈何她却决心等下去,即使是死了。
《牡丹亭》读后感与心得体会5篇

《牡丹亭》读后感与心得体会1有一本书最好在静夜里读,那便是《牡丹亭》;有一首曲最好在高阁上唱,那便是《牡丹亭》;有一段爱情最好在生离死别中吟,那还是《牡丹亭》。
悄悄然折起最后一页的书角,我问自己:梦到底是什么?于丹说,梦只关乎情怀,只关乎一个人内心的感受。
汤显祖却道:“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而我想说:“梦很简单,就是走出深闺大院,恍然间,看到那个真正的自己,拾起那份遗落的本真。
”直言罢,“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附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便是我对《牡丹亭》最深的怀想。
杜丽娘,那位生于官宦之家的深闺女眷,被《诗经》中《关雎》一章所描述的爱情故事所打动。
梁梦中,见一书生柳梦梅持柳求爱,从此共度良辰,幽会牡丹亭畔。
然而天妒佳眷,杜丽娘因夜有所思,情无所寄,一病不起,抱憾终身。
死后,其母亲将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后移至梅花庵观,丫鬟春香将丽娘的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
当柳梦梅赴京赶考,留宿庵观中,拾得那幅画卷,忆起梦中佳人。
他不顾开棺处死的危险,掘开杜丽娘的坟墓,让她起死回生。
几经波折,两人最终兴得皇帝赐予姻缘,从此相伴相随,相知相爱。
倘若缘定三生,即便穿越生死,教人惜得一缱绻。
《牡丹亭》与《长恨歌》不同,它没有皇家宫苑,没有金盆玉器,只有那芍药花开,杏花雨落,青桥石板,满园春色,还有那段梦回千转,相思不相负的爱情。
或许如果丽娘不走出那深闺大院,没有看见“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的风光,这段爱情会不会锁进封尘中,不会出现呢?不,它会出现。
因为它的背后有两颗脱去世俗的心。
这便是《牡丹亭》留给我最美好的梦幻。
在那个宋明理学压制,封建胁迫的年代里,杜丽娘解放个性,追求幸福,是福还是祸?我说,是福。
封建思想让她从唯唯诺诺变得执着勇敢,敢于为爱情放弃生命,勇于在朝堂之上据理反驳,慷慨陈词。
只有为自由,为信念奋斗的人才会变得至情至理。
我想这至情至理就是本真,《诗经》中“关关雎鸠”便是丽娘寻找本真的开始。
《牡丹亭》读后感(精选20篇)

《牡丹亭》读后感《牡丹亭》读后感(精选20篇)《牡丹亭》读后感篇1《牡丹亭》一部中国经典古代小说,出生在昆曲发源地的我,也曾有幸看过由这部小说改编而成的戏曲。
但由于年龄过小,一直未曾领略其精髓。
如今我已是一名中专学生,再次拜读这本小说,有了不一样的感触。
翻开已开始泛黄的书页,想来是有些年数了。
《牡丹亭》这本由汤显祖创作的小说,语言细腻,文辞华丽。
由于阅读了大量的现在言情小说,他们都是实实在在的爱恋,多数是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而这部小说颠覆了我的看法,柏拉图式的爱情可以存在。
杜丽娘一个有着聪慧之姿,落雁之貌的女子。
一日在丫头春香的怂恿下决定去游园,游园前还打扮了一番。
打扮本是为人看,但她说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
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又怕被人看见。
这确实是青春期少女很典型的心理状态。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春天的大自然唤醒了她的青春活力。
她生活在笼罩着封建礼教气氛,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眼睁睁地看着青春即将逝去,她却无能为力,不由自主,只好把炽热的感情压制在心中。
带着无限的伤怀杜丽娘回到了自己的闺房,不一会就觉得乏了,伏于案几上,昏昏沉沉的睡去了。
正因为这一睡,改变了她的命运,在梦中他梦见了一英俊潇洒的少年郎,两人情意绵绵,私下定了终身。
在那之后丽娘因情而病,因病而死,真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丽娘死后葬于梅花树下,虽在冥界仍不忘寻觅梦中情郎,历经千般苦难,终得大团圆。
文明礼貌月又开始了,哪些是文明行为,哪些又不是的报贴随处可见,最显眼的一条便是文明恋爱。
虽说进了中专校,谈谈恋爱是很正常的,但要论起文明来,恐怕就差远啦。
时下流行的一句话:中学里恋爱的开始,便意味着分手的结局。
我看就是最好的说明。
《牡丹亭》读后感篇2有一本书最好在静夜里读,那便是《牡丹亭》;有一首曲最好在高阁上唱,那便是《牡丹亭》;有一段爱情最好在生离死别中吟,那还是《牡丹亭》。
悄悄然折起最后一页的书角,我问自己:梦到底是什么?于丹说,梦只关乎情怀,只关乎一个人内心的感受。
《牡丹亭》读后感1000字5篇

《牡丹亭》读后感1000字5篇《牡丹亭》主要讲的是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一位佳人立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跟他说他俩之间有姻缘之分,从此之后柳梦梅经常思念她。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牡丹亭》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牡丹亭》读后感篇1《牡丹亭》这本由汤显祖创作的小说,语言细腻,文辞华丽。
文中女主人公杜丽娘一个有着聪慧之姿,落雁之貌的女子。
一日在丫头春香的怂恿下决定去游园,游园前还打扮了一番。
打扮本是为人看,但她说“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
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又怕被人看见。
这确实是青春期少女很典型的心理状态。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春天的大自然唤醒了她的青春活力。
她生活在笼罩着封建礼教气氛,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眼睁睁地看着青春即将逝去,她却无能为力,不由自主,只好把炽热的感情压制在心中。
带着无限的伤怀杜丽娘回到了自己的闺房,不一会就觉得乏了,伏于案几上,昏昏沉沉的睡去了。
正因为这一睡,改变了她的命运,在梦中他梦见了一英俊潇洒的少年郎,两人情意绵绵,私下定了终身。
在那之后丽娘因情而病,因病而死,真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丽娘死后葬于梅花树下,虽在冥界仍不忘寻觅梦中情郎,历经千般苦难,终得大团圆。
《牡丹亭》是一部催人热泪的爱情小说。
凸显出了杜丽娘为爱情极力地挣脱封建枷锁的勇敢形象。
杜丽娘是个封建官僚的女儿,她的父亲杜宝因膝下无儿,就对杜丽娘格外看重,竭力把她培养成标准的“淑女”,在家是个敬父母的温顺女儿,出嫁是个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
因此,杜丽娘从小受着严格的封建教育,她不能自由行动,也不能自由思想,绝不允许有个人的意志和感情。
她被严密地关在家庭里,同外界社会是完全隔绝的;她同时被严密地关在闺房里,同外界自然也是完全隔绝的。
杜丽娘的内心深处却积压着长期的郁闷最终在读了《关雎》诗以后引发了出来。
弗洛伊德说过:“梦是被压抑的愿望以一种隐藏的方式实现,是人们对于现实不满的一种宣泄,是最真实的自我的内心表现。
2023年《牡丹亭》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

2023年《牡丹亭》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牡丹亭》读后感1翻开这书前,我还一直没有分清主角是杜丽娘还是杜十娘,就像幼时把《长门赋》当成《长恨歌》一样。
但待我感叹同为佳人,杜丽娘的命诚然比陈阿娇和杨玉环好些,柳梦梅没像汉武帝那样因鬼神之事冷落丽娘;杜丽娘纵然因感伤柳生离魂,总好过马嵬坡赐死。
纵观丽娘游园、离魂、惊梦、还魂……这系列多舛的经历,才子和佳人到底求成正果,至最后柳生高中,杜宝阖家团聚,也算个完满的结局。
戏曲的编者在安排人物角色时就隐隐决定了最后结局。
柳生才华横溢,风流随意,以致张榜报喜的人们找状元郎左右不得,却发现他正被杜相吊起痛打,令人忍俊不禁。
陈夫子腐朽村儒,降于敌寇又以宋使身份招降敌寇,彻头彻尾尴尬好笑;杜老相顽固倔强,痛打状元女婿,抵死不信女儿死后还魂;杜老妇人仁慈爱女,早早与女儿团聚,共享天伦。
万事皆因丽娘游园因春感思,花神引柳生入她梦境开始,以二人佳偶天成做尾,环环相扣。
死后复生这种事在古代戏曲小说中并不少见,《长生殿》中就可见一二,它看上去就像网络小说里的穿越。
两种创造出这类奇特情节的作者都有他的无奈,试想杜丽娘作为一位侯门绣户,连后花园都不让逛的千金小姐;柳生作为一个无权无势的岭南秀才,纵使他们缘定三生,二人相识、相会,以及后来喜结良缘都是不可能的事。
在封建礼教的层层束缚下,除了这种特殊情况,发展出来的.极端产物(死后还魂),一个作者无论再怎么妙笔生花,也无法让柳生和丽娘的爱情深得人心。
如红楼梦里史老太君看戏时曾批道:那些故事原本滥俗,满纸富贵人家,书香门第的小姐,知书达理,才貌双全,如何见了人家男子便不顾父母,私奔而去。
况何曾大户小姐,身边只一个丫头,便是我们这样人家也不至如此。
不过,王实甫写的就比网络小说一干人等想过百倍,游园感伤,斯园,斯柳,无可奈何之时,“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逝水流年,是答儿闲巡遍,在闺阁中自怜”,比之“一道闪电,当__再度睁开眼睛,她的世界已完全颠覆”何其太韵,同为男女主角相逢做引(一离魂,一穿越),但前人丝毫不应付读者,寥寥数笔,带出千古绝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牡丹亭心得感悟作文精选晚间看了久违的昆曲《牡丹亭》,杜丽娘美得像泡在水里的瓷人,精致、优雅、唯美,举手投足都如画一般。
无论古今,故事只得当闲情来看,因情而死,因情而生,有多少人能明白其中的滋味?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牡丹亭心得感悟作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牡丹亭心得感悟作文1高中买了西厢记没看完,只知道里面的一些诗句很美。
这次花了好几天把牡丹亭而且连着注释好好地过了一遍。
其间数度停顿,每一阶段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一开头很顺当,书我已经还了,我不能够说出在具体哪个地方我如何如何,大概讲十几回的时候我觉得不就是做了个梦嘛,犯得着大费周章铺演成戏么?但这也只是暂时的。
故事是建立在一系列巧合之上的,所谓无巧不成书是也。
结尾大团合结局让我不怎么满意,觉得不够深刻也不现实。
能有这样的结局绝对是意外,甚至可以说是奇迹。
只要中间哪个环节稍微合常理一点,比如柳梦梅怎么就到了梅花庵里头呢?恰巧就是在南安界内一座桥边滑倒,恰巧就让陈最良碰上,如果没碰上呢,就不会进梅花庵,就不会进那后花园,戏也就完了。
这类不可思议的碰巧的事层出不穷,我直想真要来实践一番,还不得要NG几百万次才可能有一次成功?不过,故事就这么安排了,就这么巧,咱们也不怎么追究了。
可喜的是汤显祖的文字功底诗词素养十分了得,全出剧都用唱词写了出来,很美。
而且杜丽娘的形象确实光鲜可爱。
柳梦梅虽爱吹嘘自己是擎天柱现世宝,但巧的是他就真能中上状元。
对杜丽娘也算痴心一片,有几分可取之处。
陈最良的形象从头到尾塑造得也是很成功的。
杜家有良好的家教,我对杜宝的印象也不错,对妻女都很有感情,也还算恪尽职守。
就是淮城一役解围那当口,我以为会使出什么妙计,不想就写两通信去打发溜金王和他夫人,不承想居然还真给打发走了。
那也真是巧了。
在最尾一出里杜平章的表现尤其惹眼,在巨大的舆论压力面前很好地坚持了人类的理性判断。
众口一词都说女儿死了三年给柳生挖坟救了回来,起死回生,柳生还登堂入室没打声招呼把婚就给结了(这很有违于当时的风俗传统),我当时就想杜平章快快认了女儿女壻这大团贺结局就愈发地无趣了。
没想到平章老先生还不依不挠,力排众议,坚持理性判断,不为情所动。
稍微换一个有点科学常识的人都不相信一个人在埋在地里的棺材里待了三年还能起死回生,换我我就不信。
当然杜老爷出于维护自家声誉,风纲纪常的考虑不能说绝然没有,但我想这不是主要的。
杜老这一番坚持不仅表现了杜老为人正直刚正的作派,还让整出剧在最末尾形成了一个连绵的小高潮。
汤显祖不愧为剧作一大家。
回转头说一下柳梦梅,柳生在我看来绝对不同于一般的文弱书生。
有一处表现得很明白,他乃壮男子也。
杜小娘出坟还阳,身体虚弱,急需安神调养。
石道姑问陈绝粮安神药。
陈绝粮回说壮男子裤档布烧成灰服了,百试百灵。
这光荣的任各自然责无旁贷地落到柳生身上。
柳梦梅毫不含糊,当场就剪了下来烧灰入水给杜小姐服了,结果证明是有效的,这说明陈最良三代传医名不虚传之外,更雄辩地说明了柳生果真一壮男子也。
还有在中山岙见宝打秋风,淮城闹宴顶撞杜老爷,没几分勇力是做不到的。
相当久一段时间之前,R跟我聊到杜丽娘跟柳梦梅,当时我未曾读过原著,对故事很不了然,心中惭愧。
看得出R是以为我自应当知晓的,那时我不够坦诚没说我不曾读过牡丹亭。
而今读罢,身心舒畅。
其实在文学作品里头,死而复生,生而复死,神神鬼鬼是不足为奇的,且放开心胸去关照。
汤显祖说得好,“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真情到了,爱得死去活来,那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
牡丹亭心得感悟作文2《牡丹亭》主要讲的是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一位佳人立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跟他说他俩之间有姻缘之分,从此之后柳梦梅经常思念她。
南安太守杜宝又一女名丽娘,才貌出众,知书达理,喜欢读书。
她读了《诗经·关雎》后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睡梦中见到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
杜丽娘从此相思成疾,一病不起。
她在死前要求她的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并嘱咐丫环春香将她的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
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
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
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
后来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
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
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
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牡丹亭》的爱情描写,具有过去一些爱情剧所无法比拟的思想高度和时代特色。
作者明确地把这种叛逆爱情当作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一个突破口来表现,不再是停留在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狭隘含义之内。
作者让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
戏剧的崭新思想是通过崭新的人物形象来表现的,《牡丹亭》最突出的成就之一。
无疑是塑造了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为中国文学人物画廊提供了一个光辉的形象。
杜丽娘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在追求爱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坚定执着。
她为情而死,为情而生。
她的死,既是当时现实社会中青年女子追求爱情的真实结果,同时也是她的一种超越现实束缚的手段。
无疑,杜丽娘是作者的光辉创造,而《牡丹亭》主题的基本倾向也就从中体现出来。
杜丽娘的形象告诉我们,情爱决不仅仅是要一个称心如意的丈夫。
她之所以爱柳梦梅,并不像崔莺莺爱张君瑞那样,仅仅因为他“年少多情”、“一品人才”,而是因为两个人对人的本性有共同的追求。
杜丽娘的父母反对他们相爱,也恰恰因为他们要求天然本性的自然发展。
也就是说,在她父母看来,作为一个姑娘,自己想男人,有情爱要求,本身就犯了天条。
莺莺的母亲并没有这种思想,只认为她找的女婿应门当户对。
所以,杜丽娘追求的是人的自然要求,“天然之情”,也就是“欲”:性欲、情欲,而不仅仅是男欢女爱的美满婚姻。
她父母恰恰不允许她有这种“欲”,不准她有人性、人的权利。
双方发生冲突,杜丽娘于是要反抗,甚至以生命来抗争。
这一冲突,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程朱理学,直指压制人性的封建意识,所以,《牡丹亭》所写的爱情,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范围,它公然倡导人性的复苏与回归,表现出追求人性,要求个性解放的倾向,即:灭天理,颂人欲,大声疾呼冲破理学禁锢的枷锁,以求得对活生生的自然的人的体认与尊重。
杜丽娘令人感动,不但因为她吐露了内心的情怀与对幸福的憧憬,还敢于起而行,走入梦的世界,去追求梦中情人,去实现她对幸福与快乐的向往。
梦醒之后,她并不甘心放弃理想,还要去“寻梦”,还把自己的生命投入理想爱情的追索,为“情”而死,而且“虽九死而未悔”,在冥界也不曾忘情,终能因情痴而冲破生死界限,还魂复生,实现了理想的幸福,与梦中情人结合。
杜丽娘的执著与百折不挠的信念,跨越千年,跨过地域,与所有等爱的人发生共鸣。
纵使社会环境不容纳,道德不允许,但在我们的内心世界里,幸福的想像却可以翱翔,可以像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那样去经历美好的憧憬。
“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就算此生无法得到,或许,还有来生吧?《牡丹亭》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外,其艺术成就也是非常卓越的。
一是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
首先,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
其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
再次,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
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三是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
全剧采用抒情诗,倾泻人物的情感。
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
这些特点向来深受肯定。
一些唱词直至今日,仍然脍炙人口。
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
《牡丹亭》的主题在于一个“情”,以“情至”、“情真”、“情深”的理念来发展:第一本启蒙于“梦中情”,第二本转折为“人鬼情”,第三本归结到“人间情”。
《牡丹亭》可以说是一部有史诗格局的“寻情记”,上承《西厢》,下启《红楼》,是中国浪漫文学传统中一座巍巍高峰。
《牡丹亭》的意义在于用形象化的手法肯定了爱欲的客观性与合理性,并对不合理的“文明”提出了强烈批判。
《牡丹亭》在思想上与《西厢记》有类似之处,但是,《西厢记》是先情后欲,《牡丹亭》则是先欲后情;《西厢记》描述的是情感的自然发展,更多的是表达“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而《牡丹亭》则特别突出了情(欲)与理(礼)的冲突,强调了情的客观性与合理性。
这种不同,是时代的差异造成的。
其实在文学作品里头,死而复生,生而复死,神神鬼鬼是不足为奇的,且放开心胸去关照。
汤显祖说得好,“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真情到了,爱得死去活来,那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
看过《牡丹亭》之后开始对元代戏曲产生了兴趣,尤其是优美的唱词。
牡丹亭心得感悟作文3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雨越落越密,渐渐如针,淋透了梅树边的孤塚!丝丝凉气沿着土壤间微小的空隙,钻进了棺木,点醒了曾经一场花开不及的梦!杜丽娘在棺中缓缓坐起,扬起明净的春容,霎时便夺了夜的静美!三年前,她走出深闺,游走到了废弃的后园。
沉鱼落雁鸟惊喧,羞花闭月花愁颤!荒芜的园在那时像丽娘的知音,同样的落寞境遇,同样的心有不甘,却也同样为了所想所待,可以奋不顾身,可以为君零落为君开!满园绽春只可惜付与了断井颓垣,满心情愫只哀婉藏在了小院庭深!于是,年代的寂静里,她思念成伤,因梦而死!可她最终还是回来了,一如三年前那个人间仙子杜丽娘!她听到柳郎的召唤,她的心为那召唤塌陷成一片山谷,寂寂的只剩回声在山谷间撞来撞去,撞出了游园惊梦的一刻,春天好像一下子来了,从丽娘心里来了。
于是,再度游园,是怎样的蜂蝶竞引,芍药花开,便也不言而喻了!牡丹亭边有大簇大簇的牡丹,牡丹有些大气又有些素气,像是盛世繁花。
园中的篱笆褪尽了浮华,园中的芳草染透了哀伤,园中的梅树相映着过往,园中的亭台倚待着荒芜。
这些丽娘早已不再记得。
她抚着梅树呆望前方,似乎牡丹亭内有少年的笑颜,亦真亦幻!她又颔首摆弄梅枝,只觉人不如树,便生生落了伤感的泪!这泪像牡丹亭挤出的血,赤目的晒在时间的暗河中,物换星移几度秋,往昔的温存渐聚为杜丽娘的痴情!《牡丹亭》在唱,唱老了一代代年轻的心。
当丽娘的魂与柳梦梅相见时,眉目相映,眼里都抹了彼此的影。
似是两个故友分花拂柳而来,各自心念,那是我梦中的人儿啊!与君初相识,又如故人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