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幼儿教学改革的新动向

合集下载

日本学前课程改革的特点及思考

日本学前课程改革的特点及思考

日本学前课程改革的特点及思考日本学前教育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因为学前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阶段。

近年来,日本学前课程改革也成为了社会热议的话题,下面我们将探讨一下日本学前课程改革的特点及思考。

1.注重全面发展:日本学前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包括身体、智力、情感、社交等方面。

学前课程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

2.关注个性化教育:日本学前课程改革更加注重个性化教育,鼓励教师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以满足孩子们的不同成长需求。

3.强调幼儿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学前课程改革强调幼儿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学习和生活,培养他们的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

4.注重家庭教育的融合:学前课程改革也注重与家庭教育的融合,鼓励家长和学校共同参与幼儿的教育,形成良好的家校合作模式。

以上就是日本学前课程改革的一些特点,这些特点都体现了日本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以及对幼儿个体发展的关注。

关于日本学前课程改革,我们也有一些思考。

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即虽然日本在学前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改革,但在实施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尤其是在一些农村地区,学前教育资源相对匮乏,难以满足孩子们的需求。

其次是家长和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家长仍然更加看重学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视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我们也需要思考的是,学前课程改革是否真的能够有效提高幼儿的学习水平和综合素养。

虽然学前课程改革强调了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教育,但是在实际实施中,很多幼儿园仍然存在着过分注重学科教育和功课负担的问题,这与改革初衷有些背道而驰。

我们需要更多地深入调研和学习,探讨如何更好地实施学前课程改革,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幼儿的成长与发展。

我们还需要思考的是,学前课程改革需要更多的社会支持和资源投入。

学前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情,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政府需要增加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保障学前教育的质量和公平性;家长也需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幼儿教育,积极参与教育活动。

日本幼教政策的演变

日本幼教政策的演变

日本幼教政策的演变教育政策是国家为实现教育目标,完成教育任务,协调教育内外关系而作的战略性、准则性的规定。

它的主要内容是协调教育的内外关系。

对幼儿教育政策而言,它要协调的外部关系是提高幼儿教育在教育体系中以及在社会中的地位,为幼儿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它要协调的内部关系是幼儿教育机构之间、幼儿教育工作之间、幼儿教育人员之间的关系,形成促进幼教事业健康发展的内部环境。

以下我们就从外部关系和内部关系这两个方面考察日本的幼儿教育政策。

一、调整幼儿教育外部关系的政策1.为幼儿教育单独立法,确立它在教育系统中应有的地位20世纪初,日本幼儿园在教育系统中是不受重视的,因此发展缓慢。

20年代以前幼儿入园率一直低于3%。

主要原因是:①当时日本政府重视义务教育,相对轻视属于非义务教育的幼儿教育;②社会上守旧人士认为办幼儿园会削弱家庭教育,有损亲子之情,一时“幼儿园无用论”甚嚣尘上。

为改变这种状况,日本幼教工作者作了很多努力。

1911年,日本全国保育工作者大会作出决议,敦请当局改变一向在小学教育法中附带提及幼儿园的做法,而制定并颁布单独的幼儿园令,以推动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1926年4月22日,文部省制定了日本第一部《幼儿园令》。

这部法令制定了一些有利于幼儿园发展的规定,如规定幼儿园是为父母都从事生产劳动,无暇进行家庭教育的幼儿而设的保教机构。

其招生对象为劳动者子女,而非富裕家庭子女;放宽入园年龄的限制,不满三岁的儿童也可以入园,等等。

这部法令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幼儿园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而且颁布后因为种种原因其中有些规定也并未得到实施,但它毕竟是为幼儿教育单独制定的法律,它的出台使幼儿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有了一席之地。

1947年3月,日本国会通过了“二战”后最重要的两部教育法──《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规定幼儿园是受文部省管辖的正规“学校”的一种,以三岁至小学就学前的幼儿为招收对象。

在《学校教育法》中,幼儿园是作为和小学、中学、大学平行的立法对象出现的,有专门条款论述。

“幼小衔接”日本学前教育改革的新路向

“幼小衔接”日本学前教育改革的新路向

“幼小衔接”:日本学前教育改革的新路向作者:罗朝猛来源:《江西教育·教学版》2012年第02期日本紧随世界学前教育发展步伐,准确把握学前教育新动态,贴近本国实际,为确保幼儿期(幼儿园、保育所)与儿童期教育(小学)完成好各自阶段任务,为保障儿童身心发展与学习接续的连续性和一贯性,日本努力探索“幼小衔接”问题并取得了初步成果。

日本探索“幼小衔接”由来已久,最早可在1947年颁布的《保育要领》中找到佐证。

真正意义上对“幼小衔接”问题的重视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

1957 年日本文部省颁布了《幼儿园教育要领》, 要求加强“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密切连接”。

“幼小衔接”探索的发展发端于本世纪初。

文部省在2000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要领》中指出:“应该考虑到幼儿园教育要为小学以及小学后的生活、学习奠定基础, 幼儿园教育应该提供与幼儿期相适应的生活,为幼儿创造性思考能力、主动生活态度的形成打下基础。

”2001年3月文部省发表了《幼儿教育振兴计划》。

在这份计划中,文部省不仅进一步提出了加强“幼小衔接”问题,而且详细地提出了进行“幼小衔接”的一些策略。

此后,文部省又分别在2001年、2002年和2003年组织、指导了“关于幼小合作的综合调查研究”,获得了大量关于“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和具体应对策略的第一手资料。

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 2004年5月和6月的报告中又提出了进行幼儿园和小学一贯教育的“幼小一贯教育学校”计划。

2005年开始试行、2006年正式开设“幼小衔接推动班”,让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共同组织开展教育活动,让5岁幼儿和小学低年级学生一起进行以讨论和合作为主要途径的课题学习活动——“协同学习活动”。

“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在日本2007年修订的《学校教育法》中的“幼儿园教育的目的”中进行了明确的表述:“幼儿园为义务教育及其后的教育培植基础”。

2009年日本开始全面实施新的《幼儿园教育要领》和《保育所保育指针》,2011年开始全面实施新的《小学教育指导要领》,在这些要领中如何进行“幼小衔接”均有具体的指导建议。

日本当前幼儿教育课程改革述评

日本当前幼儿教育课程改革述评

状况 近年来 , 随着 少子 化 ! 核 心 家庭 化 ! 都市 化 !信 息化 ! 国际 化 等倾 向 的进 一步 发 展 , 日本 幼儿 成 长 [收 稿 日期 8 20 11一 0 1一 09
= 基 金项 目 8全 国教 育科 学规 划教 育部重 点课题 5 近 十年 来 美英 日三 国学前教 育改 革 的比较研 究 6(课
育 展开 了新 一 轮 的课 程 改革 " 本 文 将 以 中央教 育 审议会 的审议 报 告 和 文部 科 学省 的新 旧 5 要 领 6的 比较 为基 础 , 探 讨 当前 日本 幼儿 教 育课 程 改革 的 背景 ! 基本 方 针 ! 主 要 内容 和 改革 特 点 , 并进 行 简
要 的评 价 " 一 !日本 幼儿 教 育课程 改革 的背景
(云 南师 范大 学 教 育科 学与 管理 学院 , 云 南 昆 明 6 5 0 9 2 )
= 摘 要 2在 少子化 ! 幼儿规范意识淡薄及世界幼儿教育普遮受到重视的背景下 , 日本政府 于 20 0 8 年展 开 了新 一轮 幼 儿教 育课 程 改革 " 此次课程 改 革强调 幼儿教 育 的莫基 作 用 , 注重教 育
受性和表现力的萌芽 "0 [ 1 这五项 目标是与 日 6 本幼 儿教 育 课 程 的 五个 领 域 ) 健 康 ! 人 际关 系 ! 社 会! 语言和表现相对应的 " 这是 日 本 5学校教育法 6 首 次 陈述 幼儿 园教 育 目标 , 以往 的 幼 儿 园教育 目 标 是放 在 5 幼儿 园教 育 要领 6的总 则 中陈述 的 "
的环境 发 生 了变 化 , 导 致 社 区和 家庭 的教 育 作用
明显减 弱 " 首 先 , 随 着社 区居 民之 间交 往 的减 少 ,

日本学前教育2024

日本学前教育2024

引言概述:日本学前教育是日本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儿童全面发展和积极入学的能力。

学前教育在日本被视为社会责任,拥有完善的教育法规和政策支持。

本文将分析日本学前教育的特点、结构、课程内容、师资培训和未来发展。

正文内容:1. 特点1.1 社会责任:日本学前教育被视为社会责任,旨在为儿童提供平等的机会,促进其全面发展。

1.2 融入社区:学前教育机构积极融入社区,与家庭和社区合作,为儿童提供全面支持和服务。

1.3 重视游戏和体验:学前教育注重通过游戏和体验,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1.4 培养社交技能:学前教育注重培养儿童的社交技能,包括沟通、合作和分享等。

1.5 尊重个体差异:日本学前教育尊重每个儿童的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化教育方法和策略。

2. 结构2.1 学前教育阶段:学前教育分为幼稚园和保育所两个阶段,幼稚园针对3至6岁儿童,保育所针对0至3岁儿童。

2.2 学前教育设施:学前教育设施包括公立和私立的幼稚园和保育所,以及企业和社区提供的相关服务。

2.3 招生政策:学前教育的招生以居住地为基础,公立学校招生按照入学地区划定的规定进行,私立学校通常有招生考试。

2.4 学前教育时间:学前教育通常从早上9点开始,下午3点结束,也提供午餐和午休时间。

3. 课程内容3.1 生活经验与社会常识:学前教育注重培养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常识,如饮食、穿衣和交通安全等。

3.2 思维与创造力:学前教育注重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通过启发式教学和多元化的艺术活动实现。

3.3 语言与沟通能力:学前教育注重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通过故事、歌曲和戏剧等方式进行。

3.4 科学与探究精神:学前教育注重培养儿童的科学探究精神,通过实地考察、实验和观察等活动实现。

3.5 艺术与表达能力:学前教育注重培养儿童的艺术表达能力,通过绘画、手工和音乐等活动进行。

4. 师资培训4.1 教师资质要求:学前教育的教师需要通过专业的培训和考核,获得相应的教师资质。

日本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日本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日本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创新近年来,日本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在追求卓越的教育质量和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方面,日本一直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日本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包括课程改革、师资培养、教育技术的应用等。

一、课程改革日本教育体制的改革首先体现在课程方面。

过去,日本的教育系统注重传统学科知识的灌输,但随着社会的变化和人才需求的转变,课程也在相应调整。

日本政府提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目标,鼓励学校设置多元化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培养其兴趣和专长。

此外,日本还加强了STEAM教育(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的推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师资培养改革与创新也需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来支撑。

日本教育部门积极推动师资培养的改革,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

教师培训课程也进行了调整,注重培养教师的沟通能力、创新精神和跨学科教学能力。

此外,日本还鼓励教师进行国际交流和参加专业培训,吸收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

三、教育技术的应用在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下,教育技术的应用成为日本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日本政府大力推动数字化教育,在学校推广使用各种教育软件、在线教育平台和智能教学设备。

通过利用教育技术,教师能够更好地个性化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动力。

此外,教育技术的应用还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四、实践教育的重视与传统教育形式相比,实践教育在日本的教育改革中占据了更为重要的地位。

日本政府鼓励学校与企业、社区等社会组织合作,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和问题。

实践教育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许多学校设立了实验室、实习工作坊等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五、全员参与的教育改革与创新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日本的教育体制改革也积极倡导全员参与的教育理念。

日本幼儿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日本幼儿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日本幼儿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一、日本幼儿教育发展的特点1.举国上下高度重视在日本,人们对幼儿教育的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

“留给子女最宝贵的财富不是金钱而是教育”已成了许多家长的座右铭,许多妇女一结婚就放弃工作,开始为将要降生的孩子作精心准备。

她们纷纷进短期大学、母亲训练班等,学习如何实施幼儿家庭教育。

社会上各个方面也都很重视培养下一代,许多工厂向幼儿园开放,设立专门的接待日。

如面包工厂让幼儿参观生产面包的全过程,并讲解简单的道理。

日本土地最为紧张,但他们尽量给幼儿园盖平房,为的是把幼儿园的危险系数减到最小。

二战后,日本文部省就发布了《保育纲要》。

1954年到1972年,又两次提出“幼儿教育振兴计划”。

可见,文部省对幼儿教育的作用有着足够的认识,给予极大的重视,把它作为教育体系中重要的部分来抓。

2.名列世界前茅的幼儿园发展速度幼儿园发展速度快是日本幼儿教育的突出特点。

在60年代,3~6岁幼儿入园率为26.9%,到1976年,2~6岁的幼儿入园率达到63.5%,可以说是翻了一番多。

到1981年,4~5岁幼儿的入园率达到100%。

日本幼儿园比英、美晚创办半个世纪,发展速度却超过了他们。

除了举国上下高度重视之外,最重要的原因是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

经济的发展既为幼儿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也对幼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大学水平的师资队伍在日本,幼儿园教师被誉为人生的第一个良师益友,是重要的智力启蒙者。

因此,文部省十分重视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和提高,早在1949年就颁布了《教育职员许可法及其实行法》,要求知识广博,专业知识丰富,而且在修完大学所规定的学分,经过严格的审核考试后,才能取得教师录用资格。

近年来,教师队伍的水平又提高了一步,四年制大学毕业生的比例逐年增长。

因为文部省增设了四年制幼教师资培训课程,并充实了教育内容。

为了集人才于幼儿教育领域,日本大幅度地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待遇。

对志愿任教的学生实行奖励制度。

日本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日本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日本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的主要内容和意义The main content of the Japan Kindergarten Education Revitalization Plan focuses on several key aspects aimed at improving kindergarten education in the country. Firstly, the plan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aims to ensure that all children have access to quality kindergarten education. This includes efforts to increase enrollment rates and provide additional supportfor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日本幼儿园教育振兴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几个关键方面,旨在改善该国的幼儿园教育。

该计划强调了早期儿童教育的重要性,并旨在确保所有孩子都能接受高质量的幼儿园教育。

这包括增加入学率和为特殊需求的孩子提供额外支持。

Secondly, the plan focuses on enhancing the professionalism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 This involves providing better training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for teachers, as well as promoting collaboration and knowledge-sharing among educators. The goal is to improve teachingquality and create a supportive environment for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该计划注重提升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幼儿教学改革的新动向分析论文关键词:日本幼儿教育改革新动向摘要:进入新世纪,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和文部科学省发布了《幼儿教育振兴计划》等三份文件。

本文以这三份文件为主要根据,探讨当前日本幼儿教育改革的新动向,并总结它对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启示。

进入新世纪,日本的幼儿教育改革出现了一些新动向。

2001年3月,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了《幼儿教育振兴计划》;2004年12月,中央教育审议会发表了《关于幼儿教育、保育一体化的综合机构》的咨询报告;2005年1月,中央教育审议会又发表了《关于适合环境变化的今后的幼儿教育的应有状态——为了幼儿的最佳利益》的咨询报告。

我们主要依据这三份文件的内容,探讨当前日本幼儿教育改革的新动向及其对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当前日本幼儿教育改革的背景近年来,随着少子化、核心家庭化、都市化、情报化、国际化等倾向的进一步发展,日本社会出现了人际关系淡薄、过分重视经济利益和效率、成人优先等不良风气。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幼儿成长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

首先,随着社区居民之间交往减少本毕业,社区对幼儿的关心程度也在降低,幼儿对社区没有感情,也很少有机会和其他儿童交往,社区的教育作用有所下降。

其次,成人在竞争日益激烈、快节奏、高效率的社会中感到生存和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多的妇女为了争取平等和自由的权利,纷纷走出家门,和男性一样参加工作;父母缺乏教育儿童的知识,对儿童或溺爱,或放任,或管教过严,或虐待倾向日益严重。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家庭的教育作用也在明显下降。

幼儿教育本身也面临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各种调查表明,日本幼儿普遍存在基本的生活习惯和态度较差,不会与他人交往,缺乏自制力和耐性,规范意识淡薄,运动能力差等问题。

此外,小学一年级的儿童也存在注意力不能集中,不听教师讲课,上课时在教室内随便走动等问题。

小学教师认为,小学生存在的问题与幼儿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社区和家庭教育作用的下降,对幼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幼儿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也要求幼儿教育根据时代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变革。

日本幼儿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二、当前日本幼儿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从2001年的《幼儿教育振兴计划》到2005年的《关于适合环境变化的今后的幼儿教育的应有状态——为了幼儿的最佳利益》的幼儿教育改革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扩大幼教机构的教育作用幼儿园、保育所是日本幼儿教育的主要机构。

幼儿园招收3-5岁的幼儿,保育所招收0-5岁的幼儿。

幼儿园由文部科学省管辖,保育所由厚生省管辖。

日本政府认为,为了促进幼儿教育改革,有必要加强幼教机构的教育作用。

1.为所有适龄儿童提供幼儿教育的机会幼儿园不应该只面向3~5岁的幼儿,而应该面向所有的适龄儿童。

幼儿园和保育所要探讨为所有适龄儿童提供幼儿教育的方法和途径,特别是对残障儿童的教育。

教师要具有一定的敏感性,要注意及时发现残障儿童。

2.提高幼儿园教师的素质和专业化水平首先要加强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和进修。

大学、短期大学及专门学校的幼儿教育专业,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知识,而且要重视他们的就业体验,重视学生在幼儿园的实习。

幼教机构的用人制度、待遇和进修制度也需完善,要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应通过不断进修,提高能力和水平。

教师不仅要教育包括残障儿童在内的所有幼儿,而且要为家长提供咨询服务,为家庭和社区养育儿童提供帮助。

此外,还应建立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人员交流和共同进修制度。

针对当前女教师占教师总数90%的状况,要鼓励幼教机构使用男教师。

其次要促进教师获得高级别的资格证。

日本现行的幼儿园教师资格证有两种:一级资格证和二级资格证。

幼教机构要鼓励教师获得一级资格证,同时为获得二级资格证的教师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使他们尽早获得一级资格证。

(二)提高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能力1.从终身学习的角度来看,要提高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能力首先,幼教机构应为所有父母(包括子女未接受幼儿教育的父母)提供幼儿教育的信息与咨询服务,为幼儿入园提供便利条件,并向社区开放。

其次,为了更好地利用幼儿教育的资源,有必要建立幼教机构和社区的双向联系网络。

第三,幼教机构应根据社区的情况,灵活运用儿童馆、公民馆等公共设施,并借助志愿者团体和民生委员、儿童委员等社区力量,通过积极参加社区的一些节日活动,与社区人员互相交流。

第四,招募一些支援儿童养育的志愿者,提高社区的教育能力。

2.为母亲参加工作的家庭提供便利幼教机构要更多地了解家庭养育子女的困难,为家长的工作提供便利。

在加强幼儿教育的基础上,幼教机构应通过灵活运用育儿休假制度与雇佣制度,促进企业改善录用制度、产假制度、继续雇用刚分娩的女职员制度等。

幼教机构应该为职业女性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包括延长保育时间等,同时要吸引父亲加入家庭教育的行列。

(三)利用各种力量,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1.灵活运用社区人才首先,对特别需要帮助的幼儿或感到教育子女特别困难的家长,幼教机构可以借助地方公共团体等力量,引入生活指导员,给家长提供一定的咨询。

其次,根据社区的情况,灵活运用儿童馆、公民馆等设施,有效利用民生委员、儿童委员、育儿经验丰富者、初中生、高中生以及退休人员等社区多种多样的人才。

第三,可让家长参观幼教机构,参加大型活动以及大型活动的设计和外部评价等。

第四,为了增加幼儿获得多种体验的机会,要灵活运用社区的一些专门人才。

第五,通过幼儿教育志愿者的登记和介绍制度,形成一定的网络,通过讲座、进修等方式,培养支援幼儿教育的社区人才。

2.充实和强化社区对幼教机构的支援首先要加强幼教机构的自我评价、外部评价和信息提供。

幼教机构为了提高教育水平,促进儿童成长,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应该引入第三者评价与外部评价,并将自我评价结果向家长和社区公布。

为此,无论是公立幼儿园还是私立幼儿园,都要引入学校评议员制度。

其次要设立支援幼儿教育的中心。

社区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立支援幼儿教育中心。

支援人员主要来自市镇村等地方的公共团体、设置幼儿教育专业的师范大学、短期大学和专门学校以及与幼儿教育有关的团体。

具体活动有派遣生活指导员等专家、进行教育课程编制、促进教师进修、开展调查研究、促进外部评价、为家长提供咨询服务和开设养育儿童讲座等。

第三,要建立能更好地促进幼儿教育的行政制度。

在日本,公立幼儿园由都道府县和市镇村的教育委员会管理,而私立幼儿园则主要由都道府县的行政长官管理。

为了在公立幼儿园和私立幼儿园实施相同的政策,如有关幼儿教育的政策、幼小衔接的政策,有必要明确教育委员会的责任:市镇村担负着管理公立幼儿园与私立幼儿园的责任,同时要促进社区幼儿教育水平的提高;都道府县则应根据《地方自治法》把管理事务的权力部分转让给市镇村。

(四)设立“幼保一体化”的综合机构日本的幼儿教育机构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幼儿园机构系统,另一类是保育所机构系统。

这种二元制的幼儿教育机构给日本的幼儿教育带来了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2004年以来,日本政府提出设立“‘幼保一体化’的综合机构”构想,这一设想将在2006年付诸实施。

1.设立综合机构的背景如前所述,当前日本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能力下降,幼儿教育本身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幼儿园和保育所虽然有一些合作,但仍不能满足家长、社区对幼儿教育的需求。

另外,儿童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幼儿园和保育所的招收对象都是学前儿童,因此有必要强化它们的合作,即设立综合机构,进行一体化的教育。

2.设立综合机构的意义和理念首先,理想的综合机构是从儿童的视点出发,将儿童的最佳利益放在第一位,支持父母培养身心健康的儿童;提高父母以及祖父母等保护者养育儿童的能力,让社区公众都加入支援儿童养育的活动,使父母以及祖父母等感受到养育儿童的喜悦。

其次,综合机构要改变过去社区不能完全适应幼儿园和保育所教育需要的状况,使社区更具有自主性,能更好地适应幼儿园和保育所的要求。

从这一角度来说,综合机构要尽可能利用已有的设施,并将它们整合,而不是重新去建设新的设施。

第三,通过综合机构扩大幼儿教育机会,增加对父母养育儿童的支援;同时,解决幼儿园和保育所存在的问题,使现存的幼儿园和保育所提供更好的保育和教育。

3.综合机构的作用首先,综合机构要为所有适龄儿童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为促进幼儿的成长准备较好的设施。

其次,针对养育儿童的环境发生变化,家庭和社区养育儿童能力低下的现状,综合机构应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对养育儿童者提供一定的咨询服务、指导与支持。

与此同时,综合机构要为社区的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交流提供场所。

综合机构不是要取代父母来养育儿童,而是要和父母一起养育儿童,通过提高父母养育儿童的能力,促进儿童成长。

第三,综合机构应根据社区的需要,提供多种附加服务。

例如:提供清晨和夜间的幼儿教育;提供支援家长养育儿童的服务,比如提供一些信息、资料等;为了预防父母虐待儿童,和有关部门合作,采取适当措施予以防范、阻止,等等。

4.综合机构的利用者、利用时间和利用形式首先,综合机构的利用者应该是从。

岁到入学前的儿童及其家长。

对0~2岁幼儿,主要提供父母和幼儿一起人园以及亲子交流的场所。

对3~5岁幼儿,尽量根据社区的情况为家长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

其次,综合机构的利用时间要根据幼儿及其父母的需要,要具有弹性,既可以短期使用,也可以长期使用。

第三,综合机构的利用形式多样化。

利用者可以根据需要与综合机构签订合同,综合机构提供个性化服务。

例如,对于双职工家庭、单亲家庭以及残障儿童的家庭,综合机构可以提供不同的有针对性的幼儿教育。

5.综合机构的教育内容首先,综合机构要根据现行的《幼儿园教育要领》和《保育所保育指针》进行教育。

其次,综合机构要从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来考虑幼儿教育的内容。

由于 0~2岁的幼儿对成人的依赖性还比较强,更喜欢个别活动,因此对他们采用以个别活动为中心的教育;3~5的幼儿则采用以集体活动为中心的教育。

此外,对 3~5岁的幼儿来说,4个小时的共同教育时间应以幼儿园为主。

第三,综合机构要注重为幼儿提供包括游戏和饮食在内的适合幼儿成长的具有弹性的环境。

(五)加强幼小衔接1.加强幼小衔接的目的加强幼小衔接的目的有两方面。

一是促进儿童从以游戏为中心的幼儿期教育过渡到以学科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教育;二是在确保儿童发展和学习连续性的基础上,提高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质量。

2.加强幼小衔接的内容为了加强幼小衔接,幼教机构要改善一些教育内容和指导方法,为儿童生存能力的发展打好基础,为小学教育奠定基础。

首先,要充实幼儿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幼小衔接的教育以5岁幼儿为主要对象。

幼儿在教师的帮助下确定某一目标,通过合作学习,为达到目标共同努力。

幼教机构要从游戏中引发幼儿的兴趣,逐渐过渡到促进幼儿在兴趣中学习,为小学的学科学习打下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