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镜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03单元 单元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03单元 单元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03单元单元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第03单元单元检测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铜镜源流铜镜就是古代用铜做的镜子。

上古的镜,叫监,就是大盆的意思。

《说文》:“监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

〞古人以水为镜,“监〞就是一个人弯着腰,睁大眼睛,从器皿的水中照看自己的面影;在三代之初,其器皿一般为瓦制。

不过,在距今四千年前的齐家文化遗址曾出土有两面铜镜。

至商代晚期,铜镜已有较多出土。

进入战国,铜镜已经比较流行。

在古代,铜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因此深受人们喜爱。

铜镜又是精美的工艺品,铸造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美,铭文丰富。

这些纹饰和铭文的产生与流行,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及时代风气有一定的关系。

由于镜反面积小,纹饰所选用的题材那么须更具代表性和典型性。

这便为我们认识和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铜镜在考古学研究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它是我国古代墓葬中常见的随葬品。

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铜镜有着各自的特征,它又成为古代墓葬中断代的大标准器之一。

因此铜镜不仅反映了古代的文化艺术水平、冶炼和装饰工艺水平,而且还是古时人们精神生活的反映,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战国时期青铜艺术发生重大转变,青铜器由祭祀礼器向实用品转变,铜镜以其新颖时尚流行于上流社会。

铜镜在历史上曾是宫廷、贵族享用的高档消费品,在早期使用上还有一定的级别限制。

因此,铜镜的制造量少,保存流传于世的就更少。

秦汉以后,镜的使用更加广泛,制作也更加精良。

直到明代末期,才开始有以玻璃为镜子的。

清代乾隆以后,玻璃开始大兴于民间。

但直至民国初年,少数遥远地区仍有以铜为镜子的。

汉以前的铜镜存世较少,现在所能看到的铜镜大多是入汉后的产物。

汉镜的制作极为精巧,出土的古镜,泽漆光明,花纹明丽,匀净无疵,字划清晰,笔势纵横,且多有镶嵌珠宝的。

2022至2023年年初一第二学期期中语文题免费试卷(山东省度菏泽民族中学)

2022至2023年年初一第二学期期中语文题免费试卷(山东省度菏泽民族中学)

字词书写根据拼音写汉字。

请用正楷字依次填写在括号里。

读光未然的《黄河颂》,我们领略到黄河惊涛澎pài(______)的气势;读臧克家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我们了解到闻一多先生钻探古代典籍时qiè(______)而不舍的精神;读杨振宁的《邓稼先》,我们感受到邓稼先鞠躬尽cuì(______)为国献身的情怀……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耐住寂寞,携书而行,你就会在喧xiāo(______)中找到一份宁静,你心灵的天空就会闪烁着星光的快乐!【答案】湃锲瘁嚣【解析】锲而不舍qiè ér bù shě,不断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鞠躬尽瘁,拼音是jū gōng jìn cuì,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注意“嚣”的正确书写。

可根据词义识记字形。

名句名篇默写根据要求默写句子。

① _______________,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②杨花榆荚无才思,_______________。

(韩愈《晚春》)③《木兰诗》表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④蒙曰:“士别三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资治通鉴》《孙权劝学》)⑤把岑参的《逢入京使》默写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此夜曲中闻折柳惟解漫天作雪飞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解析】本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

三门峡市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试卷

三门峡市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试卷

三门峡市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试卷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鲁公治①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

”公遂止。

或曰:“土可垒山。

”公善之,欲行。

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②耶?”公复止。

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

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公犹夷③不能决,事又寝④。

(节选自《新百喻经》)(注)①治:修建。

②颠踬:被东西绊倒。

③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

④寝:停止。

(1)解释文中划线词的含义。

①欲凿池欲:②或曰或:(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3)请结合鲁公治园的行为表现,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増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范仲淹《岳阳楼记》)(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属予作文以记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B.至若春和景明/四时之景不同C.是进亦忧,退亦忧/实是欲界之仙都D.锦鳞游泳/沉鳞竞跃(2)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翻译成现代汉语。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月考试卷(I)(解析卷)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月考试卷(I)(解析卷)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次月考综合测试卷(解析卷)考生须知:1.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 答题前,请将姓名、班级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3. 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 5题。

文学:人生的镜子与灯塔文学,宛如一面神奇的镜子,又似一座明亮的灯塔,它与人生紧密相连,以独特的方式反映、照亮并引导着我们的生活。

从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那些充满激情与力量的诗歌中,我们便能深切地感受到文学对人生情感的深刻映照与抒发。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此句犹如洪钟大吕,展现出青年毛泽东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宏伟抱负。

在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他的豪情壮志透过这寥寥数字喷薄而出,让我们仿佛亲眼目睹了一群热血青年为理想而奋斗的壮丽画卷,激励着我们在当下的时代浪潮中,亦要胸怀家国,勇立潮头,积极投身于国家的建设与发展。

又如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诗中那对力量的热烈赞颂,对大自然的崇高敬畏,如汹涌的波涛般尽情宣泄着诗人内心炽热的激情。

我们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个体在浩瀚宇宙中的渺小与伟大,进而引发对自身价值和意义的深邃思考,明白我们虽如沧海一粟,但亦能在有限的生命中绽放出无限的光芒。

文学同时也是人生百态的忠实记录者。

第二单元的小说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和他们丰富多彩的生活轨迹。

鲁迅的《祝福》,以细腻而深刻的笔触描绘了祥林嫂的悲惨一生,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无情压迫和肆意摧残。

透过祥林嫂的遭遇,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旧时代妇女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无奈与挣扎,深切体会到社会变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老渔夫圣地亚哥与大海、与鲨鱼展开的惊心动魄的搏斗,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类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

他那掷地有声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已然成为激励无数人勇往直前的不朽座右铭,让我们深刻懂得在面对生活中的重重困境时,必须保持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无畏的勇气,永不言败。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精选及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精选及答案

最新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精选及答案(江苏南京)古镜(宋)沈括[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

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

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

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

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

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予.观之,理诚如是。

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意古人别自有术。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注释]①鉴:镜子。

②原:推究。

③差:略微。

9.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2分)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C.唯此,鉴光透。

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D.唯此鉴光透。

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10.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收人而今.小令.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秦王纳谏》)B.予.观之同予.者何人(《爱莲说》)C.又见.他家所藏才美不外见.(《马说》)D.文画铭字无纤异.者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3分)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12.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题目(4分)(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1分);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

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用一个词语概括,1分)(2)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

他怀疑的依据是什么?(2分)9.(2分)A10.(2分)B11.(3分)花纹(文字)虽在背面,但镜面上有隐隐约约的痕迹,所以在日光下就显现出来了。

(每小句1分)12.(4分)(1)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1分)精湛(高超)(1分)(2)别的形制相同的镜子都不能透光,只有这面透光(2分)(江苏苏州)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10题。

《镜子》阅读题及答案

《镜子》阅读题及答案

镜子阅读题及答案阅读题一:镜子的由来和发展1.镜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最早的镜子是由简单的反射物体制成的,例如:青铜、铅、银等。

这些反射物体被打磨得非常光滑,使其具备了反射光线的能力,从而成为了原始的镜子。

2.镜子在古代被广泛运用于个人护理和宗教仪式中。

例如,古埃及人相信镜子能够揭示人的真实内在,因此,他们会使用镜子检查自己的外貌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

3.随着时间的推移,镜子的制作工艺不断改进。

在公元1世纪,古罗马人开始使用镀银的玻璃杯制成的镜子。

这种镜子制作简单,质量较高,非常受欢迎。

4.在中世纪,镜子的制作技术进一步改进。

玻璃镜子开始使用金属薄膜进行镀银,这样制成的镜子更加清晰,使人们更加容易看到自己的反射。

5.进入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镜子的制作工艺更加精细,品质更加高端。

阅读题二:镜子的种类和用途1.平面镜是最常见的镜子类型。

它是一个平面平行的镜子,可以清晰地反射物体。

平面镜广泛应用于家居装饰、商业广告牌、汽车后视镜等领域。

2.弯曲镜是一种非常特殊的镜子,它有一个球面的形状,可以使图像产生变形。

弯曲镜常被用于娱乐场所,例如:游乐园的笑镜屋。

3.透视镜是一种可以同时显示前景和背景的特殊镜子。

它给人一种立体感和深度感,经常在艺术创作中使用。

4.精密镜是高精度科学仪器的一部分。

它们被用于研究天文学、光学和光谱学等领域。

阅读题三:镜子的象征意义1.镜子象征着真实和反映。

它们可以反映出人的外貌和心灵的特质。

在文学作品中,镜子经常被用来照射人物内心的世界。

2.镜子还象征着自我意识和自我欣赏。

通过镜子,人们可以观察自己的形象,修饰自己的外貌,提升自信心。

3.镜子也被用作预兆和预言的工具。

古代的巫师和占星家相信镜子能够揭示未来的事物,并帮助他们预测命运。

答案阅读题一的答案1.镜子的起源和发展涵盖了古代和现代,通过逐步改进制造工艺,镜子的质量逐渐上升。

阅读题二的答案1.平面镜、弯曲镜、透视镜和精密镜是不同类型的镜子,它们分别用于不同的领域和用途。

北京六中学2024-2025学年初三第一次模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北京六中学2024-2025学年初三第一次模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北京六中学2024-2025学年初三第一次模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2014年我国多地又出现了感染H7N9型禽流感疫情,为了防止这种病毒再蔓延,我国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应对措施。

B.作为一档新兴的电视节目,《我是歌手》目前最重要的当务之急就是扬长避短,带给观众更为持久的音乐享受和情境感受。

C.为了保障学生安全和健康成长,教育部门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打造浓郁的安全教育氛围,努力使校园安全工作落实到位。

D.最近十年间,我国造林6000余万公顷,人工林面积位居世界第一,但是土地沙漠化、植被覆盖率和森林病虫害等依然十分严重,令人担忧。

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大事。

《曹刿论战》出自该书。

B.“表”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

我们学过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诸葛亮的《出师表》。

C.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著名诗人、学者、散文家。

我们学过的课文《春》、《绿》《背影》都是他的作品。

D.小店开张之际,热忱欢迎广大顾客朋友光临,我们将努力为大家营造一个良好的购物环境。

第5单元-单元素养测试(2)-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含答案解析)

第5单元-单元素养测试(2)-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含答案解析)

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5单元单元素养测试(时间:120分钟总分:120分)第一部分积累与应用1.阅读语段,完成各题。

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kuāng()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2分)搽.()kuāng()骗(2)文中画线句子是复句类型。

(2分)2.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A.科技使自然造福于人类,但面对自然对人类的某些惩罚,它却束手无策....。

B.一部电影必须有许多生动的细节,细节抓得好,处理得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C.由于山体滑坡,奔赴一线的救灾队员往往会突然走投无路....,但他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及时赶到目的地,开展救援工作。

D.CMA考试越来越难,因而要想通过考试,行之有效....的备考方法、技巧必不可少。

3.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停滞营改增来势汹汹三皇五帝B.懒惰获得感荒草萋萋顾名思义C.锻炼新常态鸦雀无声变幻莫测D.辩论地条钢默守成规味同嚼腊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孩子们对未来的________,对生命的________,对死亡的________,对亲人的________,父母失子的哀伤和控诉,塞尔维亚人对暴力的反抗和对自由的执着——世世代代“人”的声音,在诗和音乐的韵律中,响彻云霄,响遍山谷。

A.恐惧憧憬呼唤喜悦B.喜悦呼唤憧憬恐惧C.憧憬喜悦恐惧呼唤D.呼唤恐惧喜悦憧憬5.根据你平时的学习积累,举出两个因善于“怀疑而创建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事例。

(2分)6.《水浒传》中的英雄性格各不相同,但却同样义薄云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沈括
[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

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

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

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

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

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予观之,理诚如是。

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意古人别自有术。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
[注释]①鉴:镜子。

②原:推究。

③差:略微。

9.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A )(2分)
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C.唯此,鉴光透。

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D.唯此鉴光透。

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10.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2分)
A.收人而今小令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秦王纳谏》)
B.予观之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C.又见他家所藏才美不外见(《马说》)
D.文画铭字无纤异者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3分)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答案:花纹(文字)虽在背面,但镜面上有隐隐约约的痕迹,所以在日光下就显现出来了。

(每小句1分)
12.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题目(4分)
(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1分);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

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
(用一个词语概括,1分)
(2)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

他怀疑的依据是什么?(2分)
答案:(1)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1分)精湛(高超)(1分)
(2)别的形制相同的镜子都不能透光,只有这面透光(2分)
古人铸造镜子,镜子大镜面就平,镜子小镜面就凸。

凡是镜面洼就显得人脸大,镜面凸就显得人脸小。

镜面小的镜子不能全部照出来人的脸,所以让它稍微凸起,那么镜面虽小依然能全部照出来人的脸。

(古人)继续根据镜面的
大小,调整镜面的凸洼程度,常常使人脸和镜面大小差不多。

这些工匠们的精巧和才智,后人造不出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