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泸州的风土人情
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泸州的特有文化传统,包括习俗、风俗、传统技艺、音乐舞蹈、口头文学、宗教信仰、传统医药等。
泸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传统文化遗产极为丰富。
其中代表性的有:泸州传统服饰——灯笼米酒服饰、青花袈裟、仿古绣花腰带、龙钗、绣花布袍等;手工艺类——编织、雕塑、刺绣等;结社习俗——竹林会、文苑会、翰林会、玉英会等;传统节日——灯会、九月九节、油菜花会等;口头文学——泸渝舞动口语、宋元叙事诗、楚词歌曲等;传统音乐——渝色山歌、古筝曲等;宗教信仰——孔子祠、观音菩萨庙、大佛寺等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体现了泸州人的民族特色,也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底蕴。
- 1 -。
四川泸州的文化故事

四川泸州的文化故事摘要:一、引言1.介绍四川泸州的文化背景2.阐述泸州文化的独特性二、泸州的历史渊源1.地理位置的重要性2.历代统治者的重视3.文化底蕴的积累三、泸州的民间风俗与文化1.泸州酒文化2.泸州民间艺术3.传统节日与习俗四、泸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泸州老窖酒酿造技艺2.泸州雨坛彩龙舞3.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五、泸州市井文化的发展与传承1.当代泸州市井文化的特点2.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3.泸州市井文化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六、结论1.总结泸州文化的特点与价值2.强调传承与发展泸州文化的重要性正文:四川泸州,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位于长江和沱江交汇处,地理位置独特,自古以来便是交通要道、商贸繁荣之地。
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丰富的文化故事,展现了泸州独特的文化风貌。
泸州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秦汉时期,历经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的统治。
在各代统治者的重视下,泸州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
汉代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等多种文化交融,为泸州文化赋予了独特的内涵。
泸州的民间风俗与文化丰富多彩。
泸州酒文化历史悠久,美酒飘香千里,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
泸州民间艺术独具特色,如泸州雨坛彩龙舞,充满喜庆与活力。
此外,传统节日与习俗在泸州也有着丰富的表现,如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闹花灯等,展示了泸州民间文化的魅力。
泸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泸州老窖酒酿造技艺和泸州雨坛彩龙舞。
泸州老窖酒酿造技艺传承千年,为我国浓香型白酒的典范;泸州雨坛彩龙舞独具特色,展现了泸州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
除此之外,泸州还有许多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泸州石刻、泸州杂技等,均为泸州文化的瑰宝。
在当代,泸州市井文化蓬勃发展,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韵味,又融入了现代元素。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使得泸州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泸州民间艺术、地方戏曲等传统文化形式在市场中找到了新的生存空间,成为泸州市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泸州简介介绍

06
泸州城市发展与规划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设施
泸州拥有完善的交通网络,包括高速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路等 多种交通方式。
公共设施
泸州建设了多个公共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等,以满 足市民的文化和体育需求。
市政设施
泸州市政府重视市政设施建设,包括供水、供电、供气等方面的 基础设施,保障市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经济增长速度
近年来,泸州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
主要产业
01
02
03
制造业
泸州拥有较为完善的制造 业体系,涵盖机械、化工 、食品等多个领域。
服务业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泸 州服务业逐渐壮大,包括 物流、金融、旅游等。
农业
泸州农业资源丰富,以粮 食、水果、蔬菜等农产品 为主。
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
城市规划与设计
规划理念
泸州的城市规划与设计注重生态 、人文和经济发展的融合,致力 于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 。
空间布局
泸州的城市空间布局合理,注重 功能分区和景观设计,实现城市 的美观与实用相结合。
建筑设计
泸州的建筑设计风格多样,既有 传统的建筑风格,也有现代的建 筑风格,展现出城市的独特魅力 。
泸州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多雾, 春秋两季气候宜人,是旅游和居住的 好地方。
02
泸州历史人文
历史沿革
01
泸州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川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02
泸州有着2000多年的建城史,是长江上游地区重要的港口城市
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通枢纽。
泸州曾是古代巴蜀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古
03
代“蜀南粮仓”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川泸州的风土人情

初旭泸州古称江阳,地处四川南部边陲,其市区位于沱江、长江交汇处,自公元前1 35年设江阳郡至今,古老的泸州经历了两千多年漫长的岁月,留下了许多的文物古迹和反帝反封建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纪念地。
在这块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土地上,也产生了许许多多灿烂、辉煌的民俗文化,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的喜怒哀乐和生产生活,是一部活生生的人文历史。
本文以散文的形式,再次聚焦泸州民俗,意在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泸州深厚的文化底蕴,以便从中挖掘出更多有益于人类发展的东西。
古蔺花灯四川素有天然盆地之称,而四川古蔺便是盆地中的盆地。
走进古蔺,犹如走进世外桃园,深感乡风之纯朴,文化之幽深。
且不说那“四渡赤水”的光辉业绩,空杯留香的古蔺郎酒,单说那古蔺花灯也让人骄傲和激动。
古蔺是花灯的故乡,花灯在乡民中的位置,比起说财神,唱猴戏,更加根深蒂固。
如果从人群中随意拉出一个孩子,给他点上几段花灯调,他就会如数家珍,让你啧啧赞叹不已。
古蔺地处云贵川交界的特殊地理位置,在花灯方面,既有三省的共性,也有自己的个性,深受当地人的喜爱。
然而多少年来,它就像一位迷人的少女,长在深闺人未识,名不见经传,鲜为国人所知。
其实,古蔺花灯起源较早,相传源于唐宋,一直泛流民间,据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了。
逢年过节,请上一班花灯,从晚上六七点到第二天六七点,整整一晚上,热闹非常。
那情趣妙不可言,或幽默,或诙谐,或粗犷,或豪放。
那气势直勾得你情绪昂扬,抑或笑得热泪盈眶。
古蔺花灯程序复杂,除起灯、罢灯外,有“过路灯”、“插灯”之别。
“过路灯”顾名思义,是途中耍灯的一种形式。
“报子”到了“主家”,说“吉利”恭贺新禧。
“先锋”执棍“开路”,若遇主家有决心逗趣,则要“盘灯”,“盘灯”不胜者,不得进主家之门。
进门后要参神,然后“唐二”(男主角)唱些祝贺的段子,引“幺妹”(女主角)上场,用手和纸扇作道具,载歌载舞,其间“打岔老者”(男丑)不时插科打诨,皆大欢喜。
临行前,主家照例赠送一些“喜钱”,谓之“插灯”。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泸州

合江县佛宝风景区
国家级森林公园佛宝 风景名胜区是贵州高 原大娄山褶皱北缘向 北延伸的尾部,南北 长34公里,森林面积 629平方公里,其中原 始森林60万亩,成片 楠竹林13万亩,景区 面积380平方公里,享 有“林海”的美誉。 分为玉兰山、天堂坝、 自怀三个主景区
泸县玉蟾风景区
因山形、山石状似蟾蜍而得名。 玉蟾山以山幽、 石奇、水秀、文 物多而闻名川南。 山下有九曲河、赖溪河和马溪河。 主要景区有龙脑桥、古玉蟾关、 《流民图》浮雕、弥陀寺、龙盘 寺、白云寺、金宝山古墓群等。 玉蟾山曾是川南佛教名山。据县 志记载,玉蟾山古建筑已有一千 多年的历史,圆通寺初建于晚唐 景福二年(公元893年)先后更名 为圆通寺、玉蟾寺、天星阁。古 建筑中尤以木雕和石刻艺术著称。 现存明代石刻400余尊,有释迦牟 尼、千手观音、悟道玉蟾像图、 刘海戏蟾、九龙浴太子盛产水稻、糯高粱、荔枝、桂圆。林地面积 41.88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34.21%,活立木蓄积量 810.8万立方米。珍稀植物珙桐、水杉、桫椤、篦子三尖杉、 连香树、香果树等共46种。中药材天麻、五倍子、佛手、 黄柏、杜仲、安息香等1444种。佛兰、四季兰、双鼻双舌、 多瓣多鼻等兰草为珍稀名品。珍稀动物中华鲟、白鲟、华 南虎、黑颈鹳、林麝、猕猴等18种。 矿产资源:探明储量煤43.32亿吨,天然气407亿立方米, 硫铁矿32.17亿吨、方解石20.1万吨。大理石计数亿立方米。 还有铜、金、石油、铀、镓、锗、铝土、耐火粘土、熔剂 白云岩、盐、石灰岩、高岭土、玻璃用砂、陶瓷用粘土、 石膏等20多种。 能源资源: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62.8万千瓦。可开发量 25.2万千瓦。无烟煤探明储量19.85亿吨,预测储量52.2亿 吨;烟煤保有储量0.53亿吨,预测储量1.31亿吨。近年天 然气产量7.3亿立方米。
泸州的几大民俗节日

牛王节旧历十月初一,农村习尊为"牛王菩萨生日"。
节间,或举行大会,故又称"牛王会"。
农村要打新米糍粑以慰耕牛,人吃牛也吃,并在牛角尖各悬一块,以让牛吃水时,于水中照见角上糍粑,领会主人厚意。
云峰庙会纳溪云峰寺素有川南第一名山之称,册上有云峰禅院及中云峰、老云峰、宝寺等庙宇,统称云峰寺。
农历四月初八为佛祖诞辰日,沿长江下至重庆、江津、合江、泸州来朝山进香,人群从江边直排到云峰寺,逶迤近十里,场面十分壮观。
历代文人在山上留下不少墨宝和诗词。
云峰庙会1949年后停办,1982年后恢复,1984年后每年庙会进山人数有2-3万人之多。
中元节旧历七月十五日,俗称鬼节。
多数人要备香烛、烧袱纸和金银钱、供水饭,敬亡魂。
行会、宗祠和宗教、慈病况机构团体,要举办"盂兰会"超度无亲无属的孤魂。
至晚,古蔺小孩则用竹竿穿大木柑,柑体遍插燃香签,持杆嘻笔逐戏,称"耍香宝"。
乡镇人则将木柑雕空,内塞燃烧纸钱于地上滚玩。
解放后自行消失。
1979年后,旧习复生,是时民间渐有为已故亲人烧袱纸习俗。
踩山节古蔺、叙永和合江九支区苗族久沿踩山习俗。
古蔺境内22个乡镇有踩山场23处,其中14处已形成集市。
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选定一日或数日为踩山节,届时,踩山处竖立花杆,成百上千苗族男女,穿着节日盛装,齐集山间吹芦笙、跳舞、对歌。
青年未婚男女则觅幽静处,以彩色腰带互换定情或以竹歌定情。
踩山中立杆和倒杆时尤为热闹。
80年代踩山一习增加汉苗经济文化交流内容。
1986年,叙永合乐乡宝瓦山踩山参加者上万人。
赶场节每年春秋两季,都有苗族传统的赶场节日,具体时间因地而异。
合乐、西湖、震东及古蔺县邻近的苗族,农历六月二十三日赶三岔河场,二月初二、七月初二赶震东场;寨和、海风、赤水河及古蔺、毕节两县邻近的苗族,农历二月初二、七月初二赶麻城场,二月初三、七月初三赶摩尼场。
逢场这天,苗族青年男女,穿上漂亮的服饰,汇集场上,成群集队,手牵着手,吹奏着芦笙,笑语欢声在场上尽情欢娱并借机会亲访友。
我的家乡泸州演讲稿

我的家乡泸州演讲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泸州人,我为自己的家乡感到自豪。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泸州的故事和特色。
首先,让我们从泸州的历史开始说起。
泸州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的秦朝。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泸州曾经是蜀国的都城,也是宋代的名城之一。
因此,泸州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古建筑、文物、传统节日等等。
其次,泸州以美丽的自然风景而闻名。
泸州位于四川盆地的南端,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
这里有壮丽的江河和山脉,如峨眉山、剑阁、九龙江等等,给人一种美不胜收的感觉。
此外,泸州还是中国国酒茅台的产地,茅台酒以其独特的风味和高品质而驰名世界。
泸州的文化底蕴也是令人瞩目的。
这里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如川剧、川曲等艺术形式,体现了泸州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
此外,泸州还是中国优秀作家郭沫若的故乡,他以其高尚的文学成就和爱国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当然,除了这些文化特色,泸州还是一个繁荣的经济城市。
近年来,泸州市政府大力推动经济发展,吸引了许多国内外企业来投资兴业。
泸州正在逐渐转型为现代化的工业和商业中心,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活力。
最后,我想说的是,泸州的人民也是这个城市的骄傲。
他们勤劳、热情、有着 strong>豪爽的性格。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他们都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
他们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为泸州的发展而奋斗。
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以上就是我对泸州的介绍。
我深深热爱着我的家乡,我为泸州的进步和发展感到骄傲。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泸州的明天添砖加瓦!谢谢大家!。
四川泸州的民间文化

四川泸州的民间文化1、踩山节踩山节是苗家人的传统节日,现泸州南面山区的叙永、古蔺县苗族聚居区每年春节期间年举办。
据史书记载,从苗族祖先蚩尤起便开始流传,最初是姑娘小伙笙歌定情、交换信物的好日子,而今演变为苗家人交流情感的一次盛会。
踩山节这天,男女老少身着本民族的节日盛装,十分耀眼,姑娘和小伙子跳起了欢快的芦笙舞。
鞭炮声齐鸣,芦笙悠悠,男女老少在悠扬的芦笙音乐中,跳起蹬脚舞,耍狮灯等,一派欢腾的景象。
吹芦笙者有的边徜吹边舞,有的对吹对舞,或边跳边吹,或作半蹲状吹跳,姿势丰富多样。
舞蹈结束之后,老年人在一起喝酒拉家常,谈农活,青年男女一群一对地向树林中或山坡上走去,或对歌,促进相互之间的了解。
到晚上,山上燃着篝火,人们围在篝火旁喝酒谈天,通宵达旦。
在踩山活动中,男女青年通过交往,产生感情的,回去禀报父母后,结成终生伴侣。
踩山节具有浓郁的苗族民族特色,又兼有商贸、旅游价值的民族文化节日,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开放及地域经济的发展。
2、泸州雨坛彩龙泸州雨坛彩龙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性文化遗产。
历史悠久,原为古代设坛耍龙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习俗,雨坛由此得名。
雨坛舞龙盛行于明末清初,龙头彩绘精美,其形额高嘴短,双目凸出能动,下颌开合自如。
雨坛彩龙的表演重在一个“活字。
表演时,舞龙者“动于中而形于外,“心有性情,手显神色,人与龙的情感融为一体,使观赏者不仅从中领略到巨龙夺宝的恢宏气象,而且可以感受到中国龙鲜活灵动的生命情态及不屈不挠的民族性格。
鉴于此,“雨坛彩龙获得“东方活龙的美誉。
雨坛彩龙表演中造型精彩,套路丰富,在连贯变化的太极图形中相继呈现“龙出洞、“龙夺宝、“龙拖宝“龙抱蛋、“龙擦痒、“龙叹气、“龙脱宝、“龙脱衣、“龙翻滚、“龙砌塔、“龙背剑、“太子骑龙、“黄龙滚等数十个动作。
整个表演以热烈且川味浓郁的锣鼓吹打乐伴奏,音乐紧密配合龙的表现情绪和动作速度,既有旋律的可听性,又增强了龙舞场面的恢弘气势。
据考证,古蔺花灯是中国花灯的发源地,古蔺地处云贵川交界的特殊地理位置,在花灯方面,既有三省的共性,也有自己的个性,深受当地人的喜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旭古称江阳,地处南部边陲,其市区位于沱江、长江交汇处,自公元前135年设江阳郡至今,古老的经历了两千多年漫长的岁月,留下了许多的文物古迹和反帝反封建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纪念地。
在这块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土地上,也产生了许许多多灿烂、辉煌的民俗文化,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的喜怒哀乐和生产生活,是一部活生生的人文历史。
本文以散文的形式,再次聚焦民俗,意在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以便从中挖掘出更多有益于人类发展的东西。
古蔺花灯素有天然盆地之称,而古蔺便是盆地中的盆地。
走进古蔺,犹如走进世外桃园,深感乡风之纯朴,文化之幽深。
且不说那“四渡赤水”的光辉业绩,空杯留香的古蔺郎酒,单说那古蔺花灯也让人骄傲和激动。
古蔺是花灯的故乡,花灯在乡民中的位置,比起说财神,唱猴戏,更加根深蒂固。
如果从人群中随意拉出一个孩子,给他点上几段花灯调,他就会如数家珍,让你啧啧赞叹不已。
古蔺地处云贵川交界的特殊地理位置,在花灯方面,既有三省的共性,也有自己的个性,深受当地人的喜爱。
然而多少年来,它就像一位迷人的少女,长在深闺人未识,名不见经传,鲜为国人所知。
其实,古蔺花灯起源较早,相传源于唐宋,一直泛流民间,据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了。
逢年过节,请上一班花灯,从晚上六七点到第二天六七点,整整一晚上,热闹非常。
那情趣妙不可言,或幽默,或诙谐,或粗犷,或豪放。
那气势直勾得你情绪昂扬,抑或笑得热泪盈眶。
古蔺花灯程序复杂,除起灯、罢灯外,有“过路灯”、“插灯”之别。
“过路灯”顾名思义,是途中耍灯的一种形式。
“报子”到了“主家”,说“吉利”恭贺新禧。
“先锋”执棍“开路”,若遇主家有决心逗趣,则要“盘灯”,“盘灯”不胜者,不得进主家之门。
进门后要参神,然后“唐二”(男主角)唱些祝贺的段子,引“幺妹”(女主角)上场,用手和纸扇作道具,载歌载舞,其间“打岔老者”(男丑)不时插科打诨,皆大欢喜。
临行前,主家照例赠送一些“喜钱”,谓之“插灯”。
若遇风雪所阻或其它原因,不能的,则要举行“掩灯”仪式,以表暂告段落。
农历正月十五以后,择吉日“罢灯”之时,则有一番隆重、严肃的礼仪,并在当天要将该花灯班子在春节期间所演过的“折子”重演一遍(该戏的一部分)。
然后把花灯的道具全部烧掉,一年一度的花灯才算告终。
纵观古蔺花灯,可以看出它有歌舞,说唱,发展为戏剧的轨迹。
它像一颗散发出浓郁泥土芬芳的灿烂明珠,始终保持着和山里人一样的幽然、诙谐、纯朴和粗犷。
备受山区人民的喜爱和青睐。
我离家已经好多年了,家乡的风土人情,渐渐淡漠了。
唯有那花灯,却时时揪扯起一种浓酽的思乡之情。
山歌川南,有山有水,水里有数不清的鱼儿,也有数不清的船儿,有船就有船工,于是长江、沱江岸边就长出不少渔歌,那些嶙峋的礁石上就刻下了一道道血红的勒痕,就有一曲曲长江号子的产生。
水边是山,就在那高高的山上,长着数不清的树木林子,山中有叫不出名儿的鸟儿、蝉儿。
山里人天天在深山里与流云、小溪、山花作伴,高兴了、忧愁了、有什么隐秘、或有什么衷情,便坐在石头上,唱起无曲的山歌来。
这些山歌或婉转悠扬,或如泣如诉;近听字字珠玑,远听似春雷碾过黄土高坡。
相传山歌起源于秦朝,与秦始皇有关,相传,秦始皇在修筑万里长城时,繁重的劳役,压得民工们喘不过气来,整个工地死气沉沉的,下面的监工向秦始皇启奏,秦始皇就号召民工自编山歌来唱,以解忧闷,那些民工就编一些浑山歌来唱,一唱就遭到当地女人的咒骂,秦始皇听后,就大开金口:就以我秦家来唱,看谁人敢骂,所以山歌也叫“情歌”。
打开窗户,或一条小溪缓缓流去,或是一片红枫如火如荼;或山岚,或花香;或浓或淡,或深或浅,无处不是一片田园风光。
深山老林里,幽谷小河边,万籁俱寂,只听山歌袅袅,那是山里人的爱情在悄悄地抽穗扬花。
人追求时尚,也不拒绝传统。
男女相互倾慕,也常常不便启齿。
但他们不喜欢媒婆从中摇唇鼓舌,搬弄是非。
于是,便用山歌搭起了青年男女恋爱的桥梁,二人把满腔的情与爱倾泻在声声的山歌中,难怪男人唱:高山种荞不用灰,情哥探花不用媒,不要猪羊不要酒,唱首山歌迎妹回。
男人唱了,女人也唱:千两金来万两银,难买情妹一颗心,媒婆嘴巴磨出血,抵不着情哥山歌情。
山歌,优美动听,感情朴实,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所爱所唱。
在新的时代,伴随着悠扬的山歌,必将产生人新的爱情传奇故事,你听,你听,纳溪那曲悠扬的《撵野猫》正在西部的天空萦绕……福宝唢呐山歌是山里人表达爱情的方式。
那么,唢呐则是山里人生离死别的另一种表现。
唢呐有七孔,人也有七窍,实际上唢呐就是人的浓缩,人的另一种心声。
合江福宝是典型的山地:高高的峰巅,低低的峡谷,峰连峰,谷衔谷,形成波澜壮阔的大山气派。
在野山上盘旋,在峡谷间行走,人如蚁蝼,不管你怎样地奔突和呐喊,撞击出来的仅仅是空谷回音,山里人便选择了唢呐这种喷发感情的工具。
真正出名的唢呐要数合江的唢呐队伍。
福宝唢呐队正式形成约有10年的历史。
作为川南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其表演风格和演奏技巧自成一体。
它在制作上十分考究,每支唢呐由三部分构成,多选用枇杷树或硬杂木雕杆,下部由竹编成唢呐状漆上黑漆,嘴部用铜,由乐师自制,分头堂、中堂、小唢呐、叽叽唢呐(超小唢呐)四个大类,其中小唢呐是表演中最常用的。
每个唢呐队要有竹节鼓邦(盒鼓)、堂锣、钵、马锣等乐器伴奏。
演奏时以竹节鼓手为指挥,唢呐和伴奏乐器全根据鼓点的轻重缓急演奏。
福宝唢呐最令人叹绝的是“隐形法”吹奏技巧。
吹奏者先用鼻吸气,然后从口中吹出,使唢呐音韵绵延不断,表现山野风光的高远辽阔,表现动物情态的活泼机警,表现人物情绪的热烈欢快、凄婉缠绵,能让人哭,也能让人笑,把感情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谁家婚丧嫁娶,锣鼓可以缺,香蜡可以缺,唯独唢呐不能缺。
少了,就像一个人掉了魂,一桩事没有了中心。
唢呐的吹奏很讲究:娶亲吹的是迎亲调;嫁女吹的是离娘调;死人吹的是将军令、道土令;过山有过山调;过河有过河调;善于想象的山里人就是这样:赋予不同场合不同的唢呐调子,不同的唢呐旋律。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壮大,如今福宝唢呐队已拥有近千吹奏者,遍及合江城乡。
平时三五人一队,为乡村农户婚嫁喜庆演奏,每逢重大喜庆活动,便迅速集合成上百人的队伍登台演出。
随着其曲目和演奏技巧的不断改进完善,福宝唢呐已演变成为了一种带有典型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被推上舞台,深受人们喜爱。
大山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山里人的日子也一天天地新鲜,古铜色的唢呐也早已不再吹那些词老调,走进山里,一曲曲“春天的故事”格外悦耳动听。
苗族踩山苗族的踩山,是苗族同胞情感交流,爱情扬的盛大集会。
农历正月初一到初十这几天,是苗族的踩山节。
据古蔺旧县志记载:“苗族种类不一,有花苗、青苗、雅省苗之别,佃地耕种,就所佃地结草房而居,……每于正月初旬,椎牛角酒,约会高处,名曰踩山,夜聚曰跳月。
”考其来历,主要是宋、元时期,苗族先民早于汉族迁来川滇黔边境地一带的崇山峻岭间,地广人稀,山阻水隔。
为了团聚,每年选定日子,使分散居住的苗族居民得以欢乐聚会,畅叙乡情。
到时,苗族聚居的各个村寨,议定一座适中的高山,如在叙永的合乐营,古蔺龙山的斯栗杠,箭竹乡徐家林的踩山包,石屏的扎山坝等地,立起花杆,开展集市贸易。
周围几十里的苗汉人民,身着盛装,兴高采烈赶来赴会。
老年人与亲朋互致问候,闲谈一年来生产生活情况;青年男女则三人一堆五个一伙地聚在一起,吹起芦笙,载歌载舞。
节日气氛最浓的是“立花杆”,由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将一根饰有五色花纹的木杆,竖立于地,杆端飘动着一面红旗。
主持人手持红伞,开场道白,领唱苗歌。
人们围在花杆四周,聆听歌手唱《团结歌》和《踩山歌》,男男女女即兴而歌,彼唱此和。
最后,主持人唱《告别歌》,礼仪即告结束。
男青年随即吹起芦笙,翩翩起舞,边唱边跳;姑娘们身着精工刺绣的花色衣裙,手撑花伞,笑逐颜开,酬唱应和,洋溢着一派欢乐祥和的气氛。
男女青年彼此情投意合,则追逐林中,调换腰带,互赠礼物,以为定情。
周围一带的汉族人民,也从数十里外赶来参加盛会,同享节日的欢乐。
农历二月初三到初五,七月初一到初五,苗族男女同样盛装赴会,不过不是爬上山,而是在县城、白沙、回龙场,观文、护家、马嘶、大村、石宝、麻城、摩尼等地赶苗场。
除了尽情欢聚歌舞外,还购置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交易农副土特产品,到了日头偏西才尽兴而归。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苗族踩山节已有了新的时代意义,它不仅是人们信息交流的场所,更是男人女人喷发情感的露天广场。
川黔“哭嫁”在川黔接壤的古蔺、叙永、仁怀一带,在热热闹闹的婚礼上,至今还保留着姑娘“哭嫁”的传统习俗。
姑娘出嫁一般在出嫁前就开始哭,少则一天一晚,多则五六天。
哭嫁还有歌,哭嫁歌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头”、“哭戴花”、“哭辞爹离娘”、“哭辞祖宗”、“哭上轿”等等。
哭的形式有哭“十二月花”者,有哭“四季花开”,有把哭的容用数字连缀起来哭的,也有想到哪里哭到哪里的。
哭的容有长有短,押韵而且朗朗上口。
如哭叔叔的哭嫁歌“月亮出来明又明,照见叔叔进省城,城请银匠,城请匠人,两头匠人一齐拢,侄女首饰打得成,一打双龙来戏水,二打童子拜观音,三打状元金杯子,四打狮子拜麒麟……”等就是其中之一。
姑娘的朋友也提早几天成群结队来到她家,帮助缝衣、办米、卫生大扫除等工作。
并从中挑选出几个热情、活泼、能说会道的姑娘或妇人,称之为“跑演堂”或“跟腿”。
她们手拿一长方形的小红纸,上书“请帖”二字,经常侍候在出嫁的姑娘身边,搞“侦察”工作或请客人。
她们在外巡视,一发现有客人到来,便将“情报”报告给出嫁的姑娘,姑娘便根据“情报”进行哭泣。
姑娘一开始哭,就由这群“跑堂”去将那人请来。
如果是女客,“跑堂”便到客人面前作鞠躬礼,客气地说:“伯娘(或什么的),你想得周到来看望你的侄女(或其他)一眼,现在她正哭你,请你去将她劝着声”,其他也跟着附和,推的推,拉的拉,将那人拽到姑娘面前,伴哭一场。
如果不哭,别人就会谴责你,说你不懂礼貌。
如果是男客,“跑堂”也如法炮制一番。
如果被请的人说:“算了,你们去将她劝着就是了!”那跑堂就说:“没那么简单,哭着谁,谁就要亲自去劝!”这样,双方一阵唇枪舌剑之后,被请到的人无法推托,只好道:“我拿点钱(或毛巾等),请你们将她劝着好吗?”于是做一个掏钱的动作,其实摸出的只是烟盒、火柴之类的破烂。
这样一番玩笑之后,被请到的人才摸出钱。
这些钱是早已做好了准备的,大部分人都准备了一把一分的纸币,这种钱看上去多,实际上不过三两面三刀块而已,这就是“眼泪钱”。
关于此种“哭嫁”习俗由来已久,据说是随买卖婚姻的产生而形成的。
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脚步,哭嫁时至今日,也只是一种民间习俗,哭的容也被时代赋予了它新的含义了。
雨坛龙灯地处泸县、荣昌、隆昌三县交界的龙洞山上,有个特别的乡镇--雨坛乡,这里自古以来就有设坛耍龙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习俗,乡也因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