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光的传播教案
初中物理下册光的传播教案

初中物理下册光的传播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光的传播特点,掌握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方式。
2. 掌握光的反射、折射现象,了解光速与介质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光的传播特点2. 光的反射、折射现象3. 光速与介质的关系教学难点:1. 光的传播方式的实验操作2. 光的反射、折射现象的原理理解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激光笔、镜子、玻璃板、水槽、硬币、白纸、直尺、量角器2. 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激光笔照射墙壁,引导学生观察光的传播路径。
2. 提问:光是如何传播的?光在传播过程中有什么特点?二、光的传播特点(10分钟)1. 讲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光的直线传播。
2. 演示实验:激光笔照射镜子,引导学生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3. 讲解光的反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4. 演示实验:激光笔照射玻璃板,引导学生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5. 讲解光的折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三、光速与介质的关系(10分钟)1. 讲解光速与介质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2. 演示实验:激光笔照射水槽中的硬币,引导学生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最快的?四、实验操作与观察(10分钟)1. 分组实验:学生用激光笔进行实验,观察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
2. 分组实验:学生用镜子进行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3. 分组实验:学生用玻璃板进行实验,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光的传播特点、反射与折射现象及光速与介质的关系。
2. 提问:光在传播过程中还会遇到哪些现象?请举例说明。
3. 拓展知识:光的传播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如光纤通信、激光技术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了光的传播特点、反射与折射现象及光速与介质的关系。
八年级物理教案 光 的 传 播9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光的传播9篇光的传播 1【教学目的】1.复习光的反射定律,掌握光的折射定律的准确内涵2.掌握介质的折射率的概念、物理意义3.了解介质的折射率与光速的关系【教学重点】光的折射定律、折射率【教学难点】如何利用折射定律,以及光路可逆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教学过程】复习引入复习提问1:光做直线传播的条件是什么?学生:在同种、均匀介质种传播。
复习提问2:当从一种介质到达另一种介质的分界面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学生:反射和折射。
复习提问3:根据我们初中所学,反射和折射分别有什么样的规律?学生:作答…师生共同完善、丰富反射定律(结合图1,抓“两侧”、“共面”、“相等”);复习反射光路可逆知识。
引入:从刚才的复习可知,我们在初中对于反射的了解已经非常到位了,但对于折射,还只是知道了一些定性的规律。
那么,关于折射的定量规律究竟怎样呢?一光的折射定律结合图2,复习入射角θ1和折射角θ2的概念。
关于光的折射,究竟有什么样的定量规律?原来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开始在思考、探索这个问题。
根据历史记载,在探索光的折射规律的实践中,做出过重要贡献的有托勒密、开普勒、斯涅尔、笛卡儿、费马等人,他们研究的内容包括传播方向规律,传播速度规律、能量分配规律等等。
本节课,我们主要介绍他们在研究传播方向与速度方面的成就──公元14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通过实验得到:a.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b.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c.折射角正比于入射角。
(托勒密的实验数据记录非常详细、准确,只可惜欠缺数学眼光,致使结论的总结出现错误。
而这个看来仅仅一步之遥的距离却又使人类经历了一千五百多年的探索!)16XX年,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出版《折光学》一书,阐述了他对大气折射研究的成果;开普勒根据他自己总结的折射原理制成勒开普勒望远镜,最早地开辟了光的折射在应用领域的先河。
(开普勒的具体“规律”若何,记载不详…)1622年,荷兰数学家斯涅耳经过进一步的实验,并在借鉴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总结出现在的折射定律──1.折射定律: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入射角的正弦跟折射角的正弦成正比。
初中物理光的传播方法教案

初中物理光的传播方法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光的传播特点,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 掌握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以及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3. 学会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1.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规律。
2.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及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教学难点:1. 对光的直线传播条件的理解。
2. 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的计算。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实验器材:激光笔、透明塑料尺、白纸、直尺。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光源的图片,如太阳、灯泡等,引导学生思考光的传播方式。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光是如何传播的吗?光的传播有什么特点?二、光的传播特点(10分钟)1. 讲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规律,并结合实例进行解释,如激光准直、小孔成像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光在传播过程中是否会受到介质的影响,进而引出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三、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10分钟)1. 讲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并引导学生理解这个速度的含义。
2. 提问: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否等于在真空中的速度?如果不是,为什么会存在差异?四、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10分钟)1. 讲解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真空中的速度小,并解释原因。
2.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或查阅资料了解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五、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10分钟)1. 讲解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光的直线传播在现代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光纤通信、激光技术等。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光的传播特点、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及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2. 强调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七、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同学们结合所学内容,思考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光的传播教案

光的传播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光的传播特性和传播方式。
2. 掌握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折射的规律。
3. 能够解释光的传播现象,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4.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演示仪器(小反射镜、直尺、喷雾瓶等)、PPT课件。
2.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实验报告纸。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所学内容,复习光的基本性质和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2. 理论授课(10分钟)图片、板书等方式讲解光的传播方式,着重介绍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折射规律,引导学生理解光的传播路径和角度变化。
3. 实验活动(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以下实验活动:a. 实验一:光的传播路径观察将一个点光源放在实验台上,用直尺测量光线在空气中传播的直线路径,并记录数据,观察光线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路径变化。
b. 实验二:光的反射角度测量用一条光线通过小反射镜,测量光线入射角和反射角,利用测量结果验证光的反射规律。
c. 实验三:光的折射角度测量用一束光线通过水或玻璃等透明介质,测量光线的入射角和折射角,并计算出折射率,验证光的折射规律。
4. 实验报告整理(15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整理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实验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5. 拓展与讨论(15分钟)提出一些拓展问题或问题讨论,例如:a. 光线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如何发生的?b. 为什么光能够直线传播?c. 光经过不同介质时为什么会发生折射?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境和所学理论进行讨论,并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光的传播现象。
6. 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光的传播特性和传播规律,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光的传播特性和规律。
实验活动的设计能够锻炼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
在拓展与讨论环节,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光的传播教案

光的传播教案教案标题:光的传播教案目标:1. 了解光的传播方式和特性。
2. 掌握光的传播规律。
3. 能够解释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
教学重点:1. 光的传播方式和特性。
2. 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
教学难点:1. 解释光的折射现象。
2. 运用光的传播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 一张黑板或白板。
2. 彩色粉笔或白板笔。
3. 光线传播实验装置(例如:光箱、玻璃板等)。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和引入问题(5分钟)1.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引入性的问题,如:光是如何传播的?光是不是笔直传播的?请同学们思考并举出自己的观点。
2. 引导学生提出对光的传播方式的猜测,鼓励他们进行讨论。
步骤二:实验和观察(15分钟)1. 使用光线传播实验装置展示光的传播方式和特性。
2. 向学生解释实验装置的原理和观察到的现象。
3.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并记录下来。
步骤三:光的传播规律(10分钟)1. 教师介绍光的传播规律,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射线模型。
2. 用板书方式向学生展示光线传播模型和相关公式。
步骤四:光的折射和反射(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光线在玻璃板上反射和折射的实验现象。
2. 教师解释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并引导学生思考和提出问题。
3. 教师解释光的折射定律和反射定律,并用具体实例进行解释。
步骤五:小结和练习(10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重点概念和知识。
2. 教师布置相关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3. 教师可以进行课堂讨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步骤六: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到的知识。
2.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对本节课进行反馈。
教学扩展:1. 学生可以通过更多的实验和观察,进一步探索光的传播特性和规律。
2. 学生可以进行小组或个人研究项目,进一步深入了解光的传播现象和应用。
八年级物理教案《光的传播》

八年级物理教案《光的传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特点,掌握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光的传播特点2.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原理3. 光的传播实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光的传播特点,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2. 教学难点: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光的传播特点。
2. 利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原理。
3.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光的传播实例,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日食、月食、小孔成像等,引导学生思考光的传播特点。
2. 探究光的传播特点:让学生观察光在空气、水、玻璃等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总结光的传播特点。
3. 学习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原理: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路径,引导学生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4. 分析光的传播实例:以日食、月食、小孔成像等实例为例,让学生分析光的传播过程,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光的传播特点和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光的传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馈与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光的传播特点和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原理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光的传播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光的传播速度:介绍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引导学生了解光学领域的相关知识。
2. 光的折射:简要介绍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的折射现象,为学生后续学习光学奠定基础。
关于《光的传播》八年级物理教案5篇

关于《光的传播》八年级物理教案5篇《光的传播》八年级物理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可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_108m/s。
过程与方法1.观察并体验光在空气中、水中、玻璃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2.阅读科学世界:“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宏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学情分析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学科,大部分同学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想去探索神秘的物理世界.重点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光的传播特点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光源多媒体出示迷人的城市夜景图片。
同学们,是什么把我们夜晚城市打扮的如此美丽,如此迷人……是的,对人类来说,光的意义远不止这些,那么,它是如何为人类服务的,那就让我们带着问题与思考去探索光的神奇与奥密吧。
观察、思考回答、谈感受进行新课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四幅图片,请同学们观察它们有一个什么共同点?我们把这些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板书: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物体能够发光吗?很好,刚才同学们说出了好多本身能够发光的物体,那么,月亮、钻石是光源吗?我们说的这些光源,同学们能够根据它们之间的联系简单的归一下类吗?板书:能够自然发光的物体,叫“天然光源”;由人类制造的发光物体,叫“人造光源”。
请同学们说说刚才说过的这些光源中哪些是“天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我们知道了光是由光源发出的,那光是沿什么样的路径从光源向远处传播的呢?播放两副图片,请同学们猜想光是如何传播的?同学们都猜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可科学是严谨的,仅仅靠猜想是不够的,怎样检验我们的猜想的正确性呢?需要用实验去检验。
初中光的传播教案

初中光的传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在自然界中的存在,认识光源,并理解光的传播特点。
2. 让学生掌握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规律,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3. 让学生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以及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光的传播概述:光的来源、光源的分类、光的传播特点。
2.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的直线传播、光速、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等现象。
3. 光的速度: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规律,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2. 教学难点:光速的概念,光的直线传播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光的基本概念、光的传播特点和光速。
2. 采用演示法,展示光的传播现象,如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等。
3.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观察光在空气、水和玻璃等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4. 采用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运用光的传播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讨论光的来源和光源的分类,引导学生关注光的传播特点。
2. 讲解光的传播概述:介绍光的传播特点,如直线传播、速度等。
3. 讲解光的直线传播:阐述光在均匀介质中的直线传播规律,介绍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等现象。
4. 讲解光的速度:介绍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以及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光的传播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光在空气和水中传播的速度。
6. 总结与拓展: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光的传播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
六、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光的基本概念和传播特点的理解。
2. 课堂练习:评估学生运用光的传播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光的传播知识的掌握程度。
通过以上教学计划,我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光的传播规律,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光的传播●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 m/s。
4。
了解色散现象。
知道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三原色是不同的。
二、能力目标1.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2.阅读“科学世界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宏大。
3.探究色光的混合与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三、德育目标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继学习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难点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用具演示用:激光演示器、盛有水的水槽、手电筒、白炽台灯、棱镜、带狭缝的屏、白屏学生用:两块带有小孔的硬纸板、彩色蜡笔、陀螺、水彩、毛笔、水、白纸。
课时安排1.5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在生活中有很多奇妙的现象:如打雷时,雷声和闪电在同时同地发生,但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人的影子为什么早晚长中午短呢?在开凿大山隧道时,工程师们用什么办法才能使掘进机沿直线前进呢?神话中传说王母娘娘拆散了牛郎和织女的幸福家庭,他们化作天上的两颗星,只能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渡过银河相会一次,他们能否每年相会一次呢?大家想知道上述问题的答案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
教师紧接着进入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一)光源[师]生活、生产中哪些物体可以发光?[生甲]太阳、电灯、蜡烛。
[生乙]手电筒、火把、油灯。
[生丙]霓虹灯、钠灯、汞灯、氖灯、萤火虫。
[师]同学们知道能发光的物体很多,那么上面的物体有何共同特征呢?[学生答]它们都能发光。
[师]太阳和蜡烛都是光源,它们有何不同呢?[生甲]太阳是有自然光源,蜡烛是人造光源。
师生共同活动后教师板书光源①能发光的物体。
②光源可分为自然光源、人造光源。
接着教师介绍人造光源的发展和使用,使学生意识到人造光源的前景将更加美好。
(二)[探究]光是如何传播的?[师]光在介质中是如何传播的?[生]我猜测,光在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同学的猜测是否正确呢?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检验一下。
[演示1]在暗室里,将一束光射到空气中,观察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
[演示2]在暗室里,将一束光射到水中,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
[师]刚才在演示实验中,大家看到什么现象?[生甲]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生乙]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
师生共同活动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板书)。
说明:①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学生的感性认识较少,一定要演示给学生看看。
②演示实验可用激光器演示。
可用长手电筒演示(玻璃上用带有1~2毫米宽缝隙的厚牛皮纸或硬纸片挡住)。
演示时,为了能看到光路,可以把几支烟同时点燃,在空气中形成烟雾,可在水中滴少许牛乳或红墨水,还可播放动画教学片。
为了使学生亲身感受光的直线传播,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随后让学生自己做一个实验。
学生实验:讲桌上放置点亮的白炽台灯,每个学生两只手各拿一块带有小孔的硬纸板,让眼睛穿过小孔观察光源。
启发学生分析:只有当眼睛、两个小孔和光源恰好在一条直线上的时候,眼睛才能看见从光源发出的光。
利用上面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这里可以向学生交待“光线”这个物理学名词。
人们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直线传播,物理学中引入光线的概念。
光线(板书)①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叫光线。
②光线是带箭头的直线,箭头表示光传播的方向,如→。
指导学生看教材图2.1—3同时启发学生举出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举例。
[生甲]激光准直。
[生乙]排直队要向前看齐。
[生丙]打靶瞄准。
[师]光沿直线传播的事例很多,可见学习物理知识是有用的,大家一定要学好这门课程。
(三)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简单的光现象①影子的形成[演示3]用白炽灯对着墙,把皮球放在灯和墙之间。
现象:墙上出现球的影子。
启发学生用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解释影子的形成。
师生共同活动得:影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在不透光的物体后面,光照射不到,形成了黑暗的部分就是影。
②日食、月食的成因[演示4]用三球仪演示日食、月食的形成。
启发学生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日食、月食的成因。
师生共同活动得:日食的成因: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时,并且三球在一条直线上,太阳光沿直线传播过程中,被不透明的月球挡住,月球的黑影落在地球上,就形成了日食。
月食的成因:当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球中间时,太阳光被不透明的地球挡住,地球的影落在月球上,就形成了月食。
说明:演示时,若无三球仪可用挂图或投影片,还可播放动画教学片。
(四)光速[师]雷声和闪电在同时同地发生,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这表明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快。
[师]大家回忆一下,声音在空气中(15 ℃)的传播速度是多大?[学生答]340 m/s。
[师]大家已知道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那么光的传播速度是多大呢?教师随即给出光速。
[板书]①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②光在其他各种介质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的小。
③光在空气中的速度可认为是3×108 m/s。
1.为了帮助学生想象出这个速度有多大,形成具体的认识,可让同学们看课本图 2。
1—4。
2.简单介绍伽利略测定光速失败的原因。
体会科学家的探索精神,使学生加深对光速很大的进一步认识。
3.指导学生看阅读材料“科学世界我们看到古老的光”,然后回答以下问题:①“光年”是什么物理量的单位?②牛郎星和织女星的距离是多少km?③牛郎和织女能每年相会一次吗?④为什么在形容一个数字很大、很大的时候,常说这是个“天文数字”?学生阅读课文后对以上问题作出解答:①光年是长度的单位,它等于光在1年内传播的距离。
②牛郎星和织女星的距离为s=3×108m/s×3600 s/天×365天/年×16年=6。
3072×1015m=6。
3072×1012km③牛郎和织女不能每年相会一次。
④因为天文数字很大,因此在形容一个数字很大时,常说这是个天文数字。
在学生对上述问题作出解答后。
教师随即讲解,通过学习阅读材料我们应该:①宏扬科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联系神话故事,用科学的眼光审视神话,是破除迷信的重要方面。
②用光速的知识理解自然世界,拓展性地了解一些天文知识,如宇宙之大,恒星发光,银河系以及宇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投影片显示例题][例1]左下图是一居室的示意图,AB是窗口,C是一个点光源,用作图法画出在室内的观察者能看到点光源C的空间范围。
解析:室内的观察者能见到点光源C的空间,就是C点所发出的光照射到的空间,即光线CA与CB所夹光束照到的空间(斜线区)如右上图所示。
[例2]下列物体属于光源的是A。
反射阳光的平面镜 B。
月亮 C。
放电影时所看到的银幕 D。
收看电视时看到的电视机屏幕解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平面镜、月亮只是反射太阳光,不是自己发光,放电影时看到的也是银幕的反射光,不是银幕自己发光。
所以它们都不是光源。
只有电视机的屏幕,是电子枪发射的电子打到荧光屏上,使屏上的荧光物质发光,所以电视机屏幕是光源。
所以D正确。
(五)颜色1.光的色散[师]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白色是最单纯的颜色,白光是单色光不能分解,那么是否是单色光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下。
[演示5]照下图甲那样,让一束光穿过狭缝射在棱镜上,让学生观察在白屏上能看到什么现象(屏离棱镜不要太远)。
光的色散[演示6]照上图乙那样,把另一个相同的棱镜按相反的方向放在前一个棱镜旁边(两个棱镜要靠得近些),让学生观察在白屏上又能看到什么?实验现象:(1)在演示5中,学生可以看到白光通过棱镜后,不但改变了方向,而且在白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彩色光带上的颜色从一端到另一端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2)在演示6中,学生可以看到彩色光带将重新会聚成白光。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启发学生把感性认识理性化。
师生共同活动得出以下结论:(1)用棱镜可使太阳光发生色散,形成光谱。
(2)白光不是单色的,而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想想做做]在做好“色散”的演示实验后,为增加学生对色散的兴趣和体验。
可让同学们分组做一下“分解太阳光”的实验。
“分解太阳光”的活动内容是利用平面镜和水来使白光色散的一个方案。
把由白光分解出的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反射到白色的墙壁上很醒目。
学生分组实验按课本图2.1—7,深盘上盛上一些水,盘边斜放一个平面镜,使太阳光照射到白色的墙壁上,观察墙壁上反射光的颜色。
现象:由白光分解出的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反射到白色的墙壁上。
2.色光的三原色[师]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兴趣:彩色电视机里的各种颜色是怎样产生的呢?紧接着教师打开教室的电视机,把放大镜发给几个同学,让同学们用放大镜看彩色电视画面上的各色光条。
[师]同学们看到什么现象?[学生答]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电视机屏幕上显现出画面的丰富多彩的颜色,都是由红、绿、蓝三色光条合成的。
[师]没有拿放大镜看彩电画面的同学可以看一下课本图2.1—8、2.1—9。
师生共同活动分析得:(1)红、绿、蓝叫做色光的三原色。
(2)利用这三种色光可以混合出不同的色彩来。
[活动和探究]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内容]色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而颜料的三原色为品红、黄、蓝。
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规律是否相同呢?[过程]问题提出后,许多同学不知怎么回答才好。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想,然后找出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要解决此问题,同学们首先要弄清楚以下问题:(1)如何得到红、蓝两种单色光?如何实现色光的混合?(2)如何得到红、蓝两种颜料?如何实现颜料的混合?带着这两个问题,同学思考了一会儿,设计出如下方案:(1)得到单色光和实现单色光混合的方案:①分别用红色和蓝色的透明胶片挡在两只手电筒的前面,观察它们射出的红光和蓝光在白墙上重叠部分的颜色。
②在白色圆形硬纸板的一面上用蜡笔分别涂上红、蓝两种颜色,把它安装在陀螺上,使陀螺快速旋转,造成色光的混合,观察板上的颜色。
(2)得到单色颜料和实现颜料的混合方案。
拿红、蓝两种水彩作单色颜料,拿毛笔将二者在白纸上混合以实现颜料的混合。
同学们设计出实验方案,接着进行实验:(1)色光的混合①在白色圆形硬纸板的一面上用蜡笔分别涂上红蓝两种颜色,把它安装在陀螺上,使陀螺快速旋转,造成色光的混合,观察纸板上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