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想北平》欲说还休的深沉之恋——兼谈“原味语文”的真谛

合集下载

想北平 赏析

想北平 赏析
作者将自己比成一个孩子,而故土北平便是母亲。就像作者在文中提到的一样“我爱我的母亲 ,怎样爱?我说不清楚。在我想做一件讨他老人家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虽然简单,质朴,毫无修饰,但这恰恰就是一个孩子对于母亲对真挚的爱。孩子对于母亲的爱很深,但又很难形容,急于表达却又不知如何开口,这种纠结复杂的情感就是孩子对母亲的爱的最好的形容。作为一个孩子,了解的不过是他眼里的母亲,而老舍先生实际上真的是全篇怀念的只是他的北平,只是:“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
老舍先生用京味儿极浓的文字抒发了自己对于“他的北平”的说不出的爱,就像他说的一样“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只是说不出来而已。”
北平,一座历史悠久,历史与现代结合的首都,名胜古迹数不胜数,而老舍先生所爱的所关注的不过是“他的北平”,那些他每天接触的北平。抛开名胜,作者专注于最自然的细小事物:水里的小生物,北京的花花草草,新鲜的瓜果蔬菜。老舍先生在描写这些细小的事物时尤其注意环境和氛围的营造。“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老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小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老舍先生几乎没有使用形容词来修饰这段文字但是却能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些都源于作者对于环境的塑造。
讲不出的爱
——《想北平》赏析
世上的爱有很多种,对心仪的物品赞不绝口的喜爱,对爱人情深似海的溺爱,对朋友单纯真诚的友爱;有些爱轰轰烈烈,有些爱生离死别,有些爱至死不渝。而在老舍眼里,孩子对于母亲难以言表的爱最有味道,最难以割舍。
伟大的人民艺术家老舍在《想北平》中将自己比成一个孩童,身在他乡却始终牵挂着母亲一般的故乡“北平”。在《想北平》中,老舍先生想在对老友聊天一样,表达自己对于故土内种“道不出来的爱”。

谁言乡思非国恨——品位《想北平》丰富情感内涵

谁言乡思非国恨——品位《想北平》丰富情感内涵

谁言乡思非国恨——品位《想北平》丰富情感内涵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的老舍,在散文创作上同样别具一格。

其《想北平》一文,粗粗读之,似乎纯粹思念北平,无关时局;但若能结合写作背景,仍能读出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沉忧患!笔者试着结合文本,从这一角度探究、解读,力求真正理解《想北平》。

“许多好小说是由这种追忆而写成的。

”老舍的这篇散文就仅仅是追忆北平吗?“自幼生长在那里的地方,我们对于它能像对于自己分析得那么详细,连那里空气中所含的一点特别味道都能一闭眼就想象地闻到。

”在《景物的描写》中,老舍这样说他对北平的熟谙;但是,敏感的老舍察觉不到北平的危机四伏吗?笔者认为,尽管老舍先生刻意隐藏,但我们仍可以从他的叙述描写中看出端倪。

这篇仅1500多字的散文,老舍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我的北平”,对一个熟悉之至的地方仔细端详,由此生发出只属于一个人的爱惜。

文中对每一处景物的描写都仿佛是老舍在用心拂拭自己挚爱的收藏。

“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

”老舍说。

其实每个人,无论富贵贫贱、忙碌悠闲,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城,老舍更是如此。

一般来讲,我们在什么时候思念自己的城呢?当我们背井离乡,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听到故乡的消息时……但是,如果“故乡”随时可以回去,哪一个游子还会像老舍想北平一样想念故乡?如果思念仅仅是乡情,那么老舍为什么要长期离开自己向往的家园而四处奔波呢?散文大多因情为。

这样的文章才可以让他人的灵魂随之震颤。

因生活经历的不同,我们今天读来,阅读感受已今非昔比;所以要真正读懂《想北平》,必须要真诚地靠近作者本身。

老舍的笔触满怀深情,宣告了对北平的留恋;老舍欢乐或者沉思。

但是,在写作的这一时刻,是北平的什么消息让老舍难以抑制自己的思念?从教参上我们知道: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平。

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平危急。

语文想北平阅读理解

语文想北平阅读理解

语文想北平阅读理解语文想北平,这是一篇充满深情的散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对北平这座古老城市的思念之情。

文章开头,作者便以“北平,我的故乡,我梦中的天堂”作为引子,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怀旧色彩的情感世界。

在北平,作者回忆起那些熟悉的街道和胡同,那些古老的建筑和城墙,它们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承载了作者童年的记忆。

作者描述了北平的四季,春天的花开,夏天的蝉鸣,秋天的落叶,冬天的雪景,每一季都有其独特的韵味,让人沉醉其中。

作者还提到了北平的小吃,那些香气四溢的炸酱面、豆汁儿、糖葫芦,每一口都是对家乡味道的怀念。

这些食物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对北平文化的传承和记忆。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表达了对北平文化的深深敬意。

北平,作为中国的古都,拥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者提到了故宫、天安门、颐和园等著名的历史遗迹,这些地方不仅是北平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作者在文中也不忘提及北平的人文情怀,那些热情好客的北平人,那些充满智慧和幽默的北平话,都是作者对这座城市深深的眷恋。

作者通过这些生动的描写,让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北平的风土人情,感受到作者对这座城市的深情厚意。

最后,作者以“北平,无论我走到哪里,你都是我心中永远的家”作为结尾,再次强调了对北平的思念和对故乡的眷恋。

整篇文章情感真挚,语言优美,让人在阅读中不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北平的热爱,也能够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篇文章是对北平这座城市的深情告白,也是对中华文化的赞歌。

通过作者的笔触,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北平的美丽风光,更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无限眷恋和对文化的深深敬仰。

情到深处是平淡——老舍《想北平》的深度解读指导

情到深处是平淡——老舍《想北平》的深度解读指导

2018/2老舍先生的经典散文作品《想北平》,以温暖朴实的文字,抒发了他对于故乡即北平的无限热爱之情。

作者创作本文的时间是1936年,当时日本正紧锣密鼓地谋划入侵中国,《何梅协定》的签字,让华北危急成为有识之士的心头之痛。

那时,老舍先生客居山东,面对不利的时局,他深深忧虑。

而思乡之情杂处其间,更是让这种忧虑仿若切肤之痛。

在阅读本文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从作者的个人情怀及作品的时代背景两方面入手,最终处理好文本与情怀及背景的关联认知问题。

一、北平和作者的个人情怀在阅读本文之前,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研读老舍先生所著《老舍自传》,以及其子舒乙先生所著《老舍在北京西城的足迹》等文,据舒乙先生讲,老舍诞生于北京西城新街口南大街东侧小杨家胡同,在胡同里面的一个四合院中,住到了十三岁,那里可以说是老舍先生的摇篮。

而老舍本人曾回忆说:自己生于北平,三岁失怙……一日两餐,只有白菜茄子。

了解到这些,我们便更能理解《想北平》一文里面“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这些描写里面的深厚情感。

在生活的困顿不安中,那些看似平常的蔬菜瓜果,却是作者早年物质生活的支撑,是生命中不可磨灭的记忆。

对于老舍本人来讲,它们身上所洋溢的,是北平的味道,是对故乡无尽的、真切的思念。

总之,只有了解作者的个人经历,我们才有可能对文章进行深度解读,而不至于在面对文本时茫然无绪。

二、北平和宏大的时代背景作者在进行文章创作时,是无法离开时代背景的,也正是有了背景的烘托,才会让文章之中的人物言行、事物特征表现得更加生动有致。

[1]而对于读者来讲,深入了解作者及文本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将有助于对作品文本的正确认知和深度解读。

老舍的《想北平》一文创作时间是1936年,当时日本正紧锣密鼓地谋划入侵中国,《何梅协定》的签字,让华北危急成为有识之士的心头之痛,作者本人也目睹了周遭的恐怖情形,因而能够自觉战争已经在眼前,心里面的悲愤是无法再让自己编制太平歌词了。

老舍《想北平》赏析

老舍《想北平》赏析

老舍《想北平》赏析导读:《想北平》赏析《想北平》是一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平,老舍觉得很难:“北平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他又不愿“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京的种种好处。

如果只是机械的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有味道了,因此,老舍决定写出“我的北平”,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他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通过与巴黎等城市的比较突出北平的特点,表明北平与老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的关系,表达“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作者爱北平的理由:整体感觉:动中有静,复杂而有边际布置:在人为之中显自然物质上:花多菜多果子多环境:使人更接近自然最后一句话的深层含义: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

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

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想北平》老舍的散文有写景、记人、抒情、说文、论事几类,文中细节平凡,语言朴素直白。

《想北平》是老舍先生在1936年山东济南时写下的一篇小品文。

当年身处异地的老舍,在战乱的岁月中,更加思念他挚爱的北平。

作者抒写了对这座文化古城的深情眷恋,一处景便渗出刻骨铭心的一缕情,他想“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作者描写一景一物都想着读者,尽力把自己的情感与读者沟通,作者在文章中没有铺张夸饰北平的丰物美景,而是那么娓娓地叙谈,就使那种眷恋故土的热情感染着读者,激起共鸣。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句句写真字字含情——老舍《想北平》赏析

句句写真字字含情——老舍《想北平》赏析

句句写真字字含情——老舍《想北平》赏析句句写真字字含情羁旅在外,思念故土,这是人之常情。

老舍的《想北平》以其平淡的笔触,为读者描写了一个属于作者自己的“北平”,表现他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文章开始,作者连续用了四个“说不出”表达了对北平的爱。

“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

”“我说不出。

”“可是我说不出来!”“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 这里作者反复强调“说不出”,说明爱而不可名,其实正是一种独特的写作方法,他不愿意重走以往文人抒写思念之情的老路,而是独辟蹊径。

为表达自己对北平的爱,将北平比喻成自己的母亲,这样的比喻看似普通,却把对北平深沉的爱展袒露了出来,足见北平在作者心目中的位置有多么高,比喻愈深,感人愈切。

可是,北平作为一个文化古城,历史久远,面积甚大,可写的内容很多,倘若写出他的全部恐不现实,写出他的某一个细节,又觉“把北平看得太小了。

”那么,写北平要写什么?作者把自己对北平的爱定位在“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上,即属于自我“心中的北平”。

这就把偌大的北平风景压缩在一个“点”上,北平是作者心中的北平,作者心中的北平是最美的,理所当然是作者最喜爱的。

究竟北平美在什么地方?他有哪些特点?作者将北平与欧洲四大“历史的都城”作比较,从整体结构、建筑格局、环境气氛、生活情趣等方面,历数北平的好处。

欧洲四大都城虽是驰名世界,但与北平相比却有着明显的缺陷。

北平有着动中有静,布局合理,贴近自然的优点:胡同院落有树木,建筑四周有空闲,墙上墙根长着牵牛茉莉,再加上乡下人从四面八方运来的瓜果蔬菜,他与乡村间几乎没有距离。

此外,北平虽是大都市,内无冒烟工厂,外与园林菜圃相连,既保住了乡野的幽静,也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清爽宜人,生活在这样的城市轻松、舒畅,没有窒息的感觉,难怪老舍不禁“要落泪”,禁不住深情呼唤:“真想念北平呀!”作为一篇抒情散文,《想北平》语言通俗、简洁、亲切,通篇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文中将北平比作母亲,这样的比喻虽是妇孺皆知,但咀嚼之后却感到饱含深情,这正是作者对北平爱的体现。

老舍散文《想北平》赏析

老舍散文《想北平》赏析

老舍散文《想北平》赏析导语:读的《想北平》,有一种亲切的感觉,这种亲切的感觉不仅是对作者老舍,因为作者地地道道的北京口语给人温馨的感觉,而且还在于作者笔下的北京给人一种真实的细腻感。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老舍《想北平》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想北平老舍设若让我写一本,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

但要让我把北平一一道来,我没办法。

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

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

可是,我真爱北平。

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

我爱我的母亲。

怎样爱?我说不出。

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

语言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

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这不但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

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

可是我说不出来!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

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

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虽然“近似”两字要拉扯得很远——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

想北平课文鉴赏

想北平课文鉴赏

•••••••••••••••••想北平课文鉴赏想北平课文鉴赏《想北平》是老舍创作的文学作品。

作者身处异地,在战乱的岁月中,思念他挚爱的北平。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想北平课文鉴赏,希望大家喜欢。

【语篇结构分析】第一部分(1—3段):写自己对北平难以言传的热爱与思念。

第1小节作者交待自己对如何写北京的考虑。

第2、3两小节正面反映作者对北京特殊的爱。

第二部分(4—7段):通过对比等方法写出北京的特点,以此表达作者对北京的喜爱。

第三部分(第8段):用直接抒发想念北平的感情作结。

【语篇脉络梳理】爱北平但说不出来(1—3)动中有静(4)人为之中显自然(5)宁静和布置匀调想北平颂北平花多菜多果子多(6)景致美(7)物产丰富、贴近自然再次表达对北平的思念之情(8)语篇品读一、重点语段品读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4段):写自己对北平难以言传的热爱与思念。

第1段:写自己对北平的特殊感情。

[品味]“我的北平”打上了非常个人化的印记。

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的独特感情。

[体会]先比较把北平作为小说背景和直接写北平的不同,再说自己知道的少,以便引出下文爱北平但“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

第2段:抒写自己对北平“要说而说不出的爱”。

[品味]开头两句点明本段中心。

接下来以爱母亲但无法言传作类比,说明这种爱源自内心、现诸行动,很难用语言或文字表达。

“ 我所爱的北平。

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表明作者爱的是整个北平,不光是地域,还包括历史文化内涵。

这一点是难写的,也是作者将在下文写的。

“ 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与《我心归去》中“故乡比任何旅游风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有异曲同工之妙,却有更深广的内涵,更朴实明白的表达。

举重若轻,真正是大师的语言。

反复说“说不出”,是因为作者对北平爱的深沉,虽然“说不出”,但将自己的心完全地融入。

[体会]通过他与故乡亲如母子的关系,写出他对北京的无限眷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想北平》欲说还休的深沉之恋——兼谈“原味语文”的真谛
————————————————————————————————作者:————————————————————————————————日期:
赏析《想北平》欲说还休的深沉之恋——兼谈“原味语文”
的真谛-中学语文论文
赏析《想北平》欲说还休的深沉之恋——兼谈“原味语文”的真谛吴开宇
当下,各种语文流派纷杂热闹,仅以笔者所在区域而言,就有“文化语文”“情意语文”“诗意语文”“智慧语文”等,有些已经开枝散叶,自成气候,打出了自己的招牌。

然而,笔者一直有种疑惑,语文教学万变不离其宗,任何一种所谓的流派,都与语文学科的特质“情”与“境”,“文”与“法”脱不了干系,因此,流派的名头五花八门,其实其本质的追求依然大同小异。

基于此,笔者尝试索性回归原点,研究“原味语文”,这里的“原味”有三层含义:
其一,真实,课堂是原生态的呈现,应当彰显学生朴素而粗糙的生命力;其二:感悟,课堂是原思维的升华,应当彰显学生灵性而多变的创造力;其三,多元,课堂是原色调的底板,应当彰显学生丰富而多彩的个性力。

如此,在课堂上,有多种声音自由发声,最后汇聚成思想的清流。

因而,文本的挖掘,依然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很大的潜力空间,甚至留有遗憾的空白。

找寻合适的突破口,来打开学生的思维闸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以《想北平》为例,展现“原味语文”之“原味”。

赏析《想北平》,除了鉴赏老舍清雅自如的文字功底,更要能够敏锐地洞悉老舍复杂的内心情感。

剖解其名篇,也应当不走寻常路。

笔者另辟蹊径,在文本阅读中设置了三个回合的涵泳品析,试图层层递进,直击文本,来触摸作者老舍的深沉情感。

一是探究本文《想北平》为什么题目如此“直白”。

一个“想”字,千思百想,
心里时时刻刻的惦念;又一个“想”字,悄然揭示了作者此刻身不在北平,而心在北平,正是因为不在眼前,所以越发惦念;还是这一个“想”字,这中情感是私人的,个体的,更是独有的,不可替代的,因而带有老舍本人强烈的主观情感,浸润着一种独特的情感色彩,老舍心灵深处翻涌不息的是他记忆里魂牵梦绕的“我的北平”。

如此,以一个“想”字的揣摩与挖掘,奠定了课堂上浓郁的情感基调。

二是探究什么是“说不出的爱”。

什么样的爱才说不出?说不出的是什么?这样一个看似绕口令的问题,其实是对文本的双重追击,用这两个问题尝试梳理老舍内心复杂而醇厚的情感。

在课文1到3段中,老舍多次或低吟或慨叹自己对北平的爱,“说不出来”这种境界很耐人寻味。

首先,是因为北平蕴涵的内容太丰富,太博大,不知从何说起,“说不出来”,是老舍唯恐自己说不完,生怕把北平给说“小”了;其次,老舍爱北平就像爱自己的母亲,那已然是人的一种本能,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自然的情感宣泄,“说不出来”,那是因为根本不必说,它就在那里,深植内心;再次,老舍深爱北平,他就想把最多的赞词、最好的赞词、最高的赞词都呈献给他心中的北平,然而他自觉词穷,觉得世界上任何一个词都无法道尽其对北平的挚爱,“说不出来”,那是因为怕自己说不好,怕不小心辱没了心中的北平。

正是这样一种爱,居然连这样一位公认的文学大师都“露怯”了。

如果再分析细致些,学生就自然可以联想到,有一种深情,是由千言万语转化为沉默不语;领略到类似于“我的心中纵是一片汪洋,流出来的也只是一滴眼泪”的深沉,领略到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情思的绵延不绝。

三是比较衡量,放在感情的天平上称一称“情”的分量。

俗话说,感情要经过比较才分得出轻重,也有人说,“爱”常常是一种主观性的情感,正所谓“彼之砒霜,吾之蜜糖”。

更何况,是北平那样一座底蕴极深,历史极悠,名胜极盛,风物极多,特点极鲜明的著名都城。

因而在这个环节笔者设置了一串问题链:跟谁比?——比什么?——比下来的结果怎么样?——你认同这种结果吗?于是,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老舍将北平与其他四座世界性的历史古城来比较,是找了同一级别的重量级参照物,起点本来就高,然而几番比较,比来比去,老舍的答案都是唯一的,“北平”,“我的北平”。

巴黎太闹,罗马太荒,哪比得上“我的北平”动中有静,闹中取静,布局匀调,刚刚好,恰恰好。

“我的北平”,花多、草多、果多、菜多,那带着霜儿的玉李,甘甜多汁,纯乎自然,刚从枝上摘下。

比起包着纸的美国橘子带着一种高高在上的疏离与隔膜,北平郊外带着田野芬芳的菜蔬与瓜果的气息,早已经倾倒了老舍,也倾倒了读者。

文中老舍带着满溢的欢喜,说“北平怡人宜居”,怡什么人?宜何人居?——平民大众!就在这样的点拨与引导中,学生自然而然触摸到了老舍对北平的深沉之恋,体会到了这种俗世家常的珍贵情感。

摒弃浮夸喧哗与过度解读,还语文课堂一个“干净”。

作者单位:江苏海门中等专业学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