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学原理名词解释 江苏大学

合集下载

金属学名词解释

金属学名词解释

金属学名词解释金属学是研究金属的组织结构、性质以及其在工程中应用的科学。

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金属的晶体学、力学性能、热处理和腐蚀等方面。

以下是对金属学中常用的名词进行解释:1. 晶体结构金属的晶体结构是指金属内部原子或离子的排列方式。

常见的晶体结构包括立方晶系(如体心立方、面心立方)和六方晶系等。

晶体结构对金属的力学性能和导电导热性能等有重要影响。

2. 点阵缺陷点阵缺陷是晶体中原子或离子的位置发生偏差或空缺的现象。

常见的点阵缺陷包括位错、间隙原子和替位原子等。

点阵缺陷会对金属的力学性能和电学性能产生重要影响。

3. 冷变形冷变形是指将金属材料在室温下进行机械加工,如拉伸、压缩和弯曲等,使其形状发生改变的过程。

冷变形可以提高金属的强度和硬度,但同时也可能降低其可塑性。

4. 热处理热处理是通过控制金属材料的加热和冷却过程,改变其晶体结构和性能的方法。

常见的热处理方法包括退火、淬火和时效等。

热处理可以使金属材料获得理想的力学性能和物理性能。

5. 铸造铸造是将熔化的金属注入到模具中,经过冷却凝固后得到所需形状的方法。

铸造是金属加工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可用于制造各种复杂形状的零件。

6. 腐蚀腐蚀是金属与环境中的化学物质相互作用导致金属表面损坏的过程。

常见的腐蚀形式包括电化学腐蚀、化学腐蚀和氧化腐蚀等。

腐蚀会导致金属失去原有的力学性能和功能。

7. 金属疲劳金属疲劳是指金属在受交变载荷作用下,经过一定次数的应力循环后产生破坏的现象。

金属疲劳对于工程结构的寿命和可靠性有重要影响,需要进行疲劳寿命评估和控制。

8. 金属焊接金属焊接是将两个或多个金属零件通过加热到熔化状态并施加压力使其联接在一起的方法。

焊接广泛应用于制造业和建筑业等领域,为不同金属材料的连接提供了可靠的解决方案。

总结:金属学名词解释了金属学中一些重要的概念和术语,包括晶体结构、点阵缺陷、冷变形、热处理、铸造、腐蚀、金属疲劳和金属焊接等。

这些名词解释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金属材料,为金属工程和材料科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知识。

常见金属学名词解释

常见金属学名词解释

1:铸造性(可铸性):指金属材料能用铸造的方法获得合格铸件的性能。

铸造性主要包括流动性,收缩性和偏析。

流动性是指液态金属充满铸模的能力,收缩性是指铸件凝固时,体积收缩的程度,偏析是指金属在冷却凝固过程中,因结晶先后差异而造成金属内部化学成分和组织的不均匀性。

2:可锻性:指金属材料在压力加工时,能改变形状而不产生裂纹的性能。

它包括在热态或冷态下能够进行锤锻,轧制,拉伸,挤压等加工。

可锻性的好坏主要与金属材料的化学成分有关。

3:切削加工性(可切削性,机械加工性):指金属材料被刀具切削加工后而成为合格工件的难易程度。

切削加工性好坏常用加工后工件的表面粗糙度,允许的切削速度以及刀具的磨损程度来衡量。

它与金属材料的化学成分,力学性能,导热性及加工硬化程度等诸多因素有关。

通常是用硬度和韧性作切削加工性好坏的大致判断。

一般讲,金属材料的硬度愈高愈难切削,硬度虽不高,但韧性大,切削也较困难。

4:焊接性(可焊性):指金属材料对焊接加工的适应性能。

主要是指在一定的焊接工艺条件下,获得优质焊接接头的难易程度。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结合性能,即在一定的焊接工艺条件下,一定的金属形成焊接缺陷的敏感性,二是使用性能,即在一定的焊接工艺条件下,一定的金属焊接接头对使用要求的适用性。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5:热处理(1):退火:指金属材料加热到适当的温度,保持一定的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常见的退火工艺有:再结晶退火,去应力退火,球化退火,完全退火等。

退火的目的:主要是降低金属材料的硬度,提高塑性,以利切削加工或压力加工,减少残余应力,提高组织和成分的均匀化,或为后道热处理作好组织准备等。

(2):正火:指将钢材或钢件加热到Ac3 或Acm(钢的上临界点温度)以上30~50℃,保持适当时间后,在静止的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的工艺。

正火的目的:主要是提高低碳钢的力学性能,改善切削加工性,细化晶粒,消除组织缺陷,为后道热处理作好组织准备等。

江苏大学金属学原理复习题

江苏大学金属学原理复习题

形核功:要形成一个临界晶核,必须获得像△G*这样一部分能量,所以称△G*为临界形核功,简称形核功。

晶胚:液态金属中,时聚时散的小晶团称为晶胚临界晶核:在r=r*时,粒子处于临界状态,因此半径r*的晶核叫做临界晶核。

动态过冷度:能保证凝固速度大于熔化速度的过冷度称为动态过冷度。

粗糙界面:在固、液两相之间的界面以微观来看是高低不平的,存在几个原子层厚度的过渡层,在过渡层中约有半数的位置为固相原子所占据。

光滑表面:在光滑界面以上为液相,以下为固相,液、固两相截然分开,固相的表面为基本完整的原子.伪共晶:不是共晶成分的合金而得到完全共晶的组织叫伪共晶。

不平衡共晶:在不平衡凝固条件下,合金冷却到共晶温度以下时仍有少量液体存在,剩余液相的成分达到共晶成分而发生共晶转变,由此产生不平衡共晶。

离异共晶:在先共晶相数量较多,而共晶体数量甚少的情况下,共晶体中与先共晶相相同的那一相将依附于已有的粗大先共晶相长大,并把先共晶体中的另一部分推向最后凝固的边界处,从而使共晶组织的特征消失,这种两相分离的共晶称为离异共晶。

反应扩散:通过扩散而产生新相的现象被称为反应扩散成分过冷:固溶体结晶时,尽管实际温度分布不变,但液固界面前沿液相中溶质分布发生变化,液相的熔点也随着变化,这种由于液相成分改变而形成的过冷称为成分过冷。

平衡分配系数:达到平衡时,固相线成分也液相线成分之比。

区域熔炼:对于k<1的合金,溶质富集于末端,始端得到提纯,对于k>1合金,溶质富集于始端,末端得到提纯。

(利用稳态凝固产生宏观偏析的原理进行金属提炼的办法)有效分配系数:结晶过程中固体在相界处的浓度和此时余下液体的平均浓度之比。

直线法则:在一定温度下,三元合金两相平衡合金的成分点和两个平衡相的成分点必然位于成分三角形内的同一条直线上,这一规律称为直线法则。

重心法则:当三元合金在一定温度下处于三相平衡时,合金的成分点为3个平衡相的成分点组成的三角形的质量重心,由此称之为重心定律。

金属学原理重点名词解释

金属学原理重点名词解释

金属键:金属中的自有电子与金属正离子相互作用所构成的键合。

空间点阵:把原子(或原子集团)抽象成纯粹的几何点,而完全忽略它的物理性质,这种抽象的几何点在晶体所在空间作周期性规则排列的阵列称为空间点阵。

晶向族:晶体中原子排列结构相同的一族晶向。

晶面族:晶体中,有些晶面的原子排列情况相同,面间距完全相等,其性质完全相同,只是空间位向不同,这样一族晶面称为晶面族。

配位数:晶体结构中,与任一原子最近邻并且等距的原子数。

致密度:若把金属晶体中的原子视为直径相等的钢球,原子排列的紧密程度可以用钢球所占空间的体积百分数来表示,称为致密度。

即:致密度=单位晶包中原子所占体积/单位晶包体积同素异构转变:当外界条件(主要指温度和压力)改变时,元素的晶体结构可以发生转变,这种转变称为同素异构转变。

晶胚:当温度降到熔点以下时,在液态金属中存在结构起伏,即有瞬时存在的有序原子集团,这种近程有序的原子集团就是晶胚。

形核功:形成临界晶核要有的自由能增加。

动态过冷度:能保证凝固速度大于融化速度的过冷度称为动态过冷度。

光滑界面:光滑界面以上为液相,一下为固相,液固两相截然分开,固相的表面为基本完整的原子密排面,所以,从微观上看界面是光滑的,从宏观上看,它往往由不同位向的小平面所组成,故呈折线状。

这类界面也称小平面界面。

粗糙界面:液固两相之间的界面从微观上来看是高低不平的,存在几个原子层厚度的过渡层,在过渡层中约有半数的位置为固相原子所占据,由于过渡层很薄,所以,从宏观上来看,界面反而显得平直,不出现曲折小平面,这类界面又称非小平面界面。

伪共晶:在非平衡凝固条件下,某些亚共晶或过共晶成分的合金也能得到全部的共晶组织,这种由非共晶成分的合金所得到的共晶组织称为伪共晶。

离异共晶:在先共晶相数量多,而共晶体数量甚少的情况下,共晶体与先共晶相相同的那一相将依附于已有的粗大先共晶相长大,并把共晶体中的另一相推向最后凝固的边界处,从而使共晶组织特征消失。

金属学名词解释

金属学名词解释

金属学名词解释金属学名词解释第一章:金属的晶体结构金属:具有正的电阻温度系数的物质,其电阻岁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晶体:原子在三维空间作有规则的周期性排列的物质。

它具有一定的熔点并且各向异性。

晶体结构:晶体中原子在三维空间有规则的周期性的具体排列方式。

阵点:为了清楚地表明原子在空间排列的规律性,常常将构成晶体的原子(或原子群)忽略,而将其抽象为纯粹的几何点,称之为阵点空间点阵:由阵点有规则的周期性重复排列所形成的三维空间阵列。

晶格:将阵点用直线连接起来形成的空间格子。

晶胞:能够反映晶格特征的最小几何单元。

晶面:在晶体中,由一系列原子所组成的平面称之为~ 晶向:在晶体中,任意两个原子之间的连线所指的方向。

多晶体:凡是由两颗以上晶粒所组成的晶体能量起伏:对于一个原子来说,这一瞬间能量可能高些,另一瞬间反而可可能低些的现象刃型位错:1.有一额外半原子面,2 位错线是一个具有一定宽度的细长晶格畸变管道,既有正应变又有切应变,3位错线与晶体滑移方向相垂直,位错线运动方向垂直于位错线。

4,柏氏矢量与位错线垂直。

螺型位错:1没有额外半原子面,2位错线是一个具有一定宽度的细长晶格畸变管道,只有切应变,而无正应变,3位错线与晶体滑移方向相平行,位错线运动方向垂直于位错线。

4,柏氏矢量与位错线平行。

晶界:晶体结构相同但位向不同的晶粒之间的界面。

亚晶界:由直径为10-100μm的晶块组成,彼此间存在极小的位相差(通常<2°)这些晶块之间的内界面称为亚晶粒间接,简称~层错:在实际晶体中,晶面堆垛顺序发生局部差错而产生的一种晶体缺陷,是通常发生于面心立方金属的一种面缺陷。

相界:具有不同晶体结构的两相之间的分界面。

有共格,半共格,非共格三种。

第二章:纯金属的结晶结晶:金属由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称谓凝固,由于凝固后的固态金属通常是晶体,所以又将这一转变过程称谓~过冷度:金属的理论结晶温度Tm与实际结晶温度Tn之差,金属不同,则过冷度大小不同,金属的纯度越高,则过冷度越大,当以上两因素确定后,过冷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冷却速度,冷却速度越大,则过冷度越大,实际结晶温度越低,反之,冷却速度越慢,则过冷度越小,实际结晶温度越接近于理论结晶温度。

金属学名词解释

金属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金属:技术是具有正的电阻温度系数的物质,其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而非金属的电阻的温度系数为负值。

2,金属键:贡献出价电的原子,则变为正离子,沉浸在电子云中,他们依靠运动于期间的公有化的自由电子的静电作用而结合起来,这肿结合方式叫作金属键,它没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3,晶体:原子在三维空间作有规则的周期性排列的物质成为晶体,金属一般均为晶体。

4,熔点:是晶体向非晶体状态的液体转变的临界温度。

5,晶体结构:晶体结构是指晶体中的原子在三维空间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具体排列方式。

6,阵点:为了清楚的表明原子在空间排列的规律性,常常将构成晶体的原子(或原子群)忽略,而将其抽象为纯粹的几何点,称之为阵点。

7,晶格:为了方便起见,常人为的将阵点用直线连接起来形成空间格子,称之为晶格。

8,晶胞:为了简便起见,可以从晶格中选取一个能够完全反映晶格特征的最小的几何单元,来分析晶体中原子排列的规律性,这个最小的几何单元称之为晶胞。

9,配位数:指晶体结构中与任一个原子最临近、等距离的原子数目。

10,致密度:若把原子看成刚性圆球,那么原子之间必然有空隙勋在,原子排列的紧密程度可用原子所占体积与晶胞体积之比表示,称之为致密度或密集系数,用K=nV1/V表示。

11,晶面晶向:在晶体中,由一系列原子组成的平面称为晶面,任意两个原子之间练线所指的方向称为晶向。

12,晶向族:原子排列相同但空间位不相同的所有晶向称为晶向族。

13,晶向指数:为了便于研究和表述不同晶面的原子片列情况极其在空间的位向,需要有一种传统的表示方法,这就是晶面指数和晶向指数。

14,晶粒:一般固态金属均是由很多结晶颗粒所组成,这些结晶颗粒称之为晶粒。

15,多晶型转变(同素异构转变):当外部条件(如温度压强)改变时,金属内部由一种晶体结构向另一种晶体结构转变称为同素异构转变。

16,能量起伏:对一个原子来说,这一瞬间的能量可能高一些,另一瞬间可能低一些,这种现象叫作能量起伏。

金属学原理(金属学与热处理)重点名词解释

金属学原理(金属学与热处理)重点名词解释

金属:具有正的电阻温度特性的物质。

晶体:物质的质点(原子、分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作有规则的周期性重复排列的物质叫晶体。

原子排列规律不同,性能也不同。

点阵或晶格:从理想晶体的原子堆垛模型可看出,是有规律的,为清楚空间排列规律性,人们将实际质点(原子、分子或离子)忽略,抽象成纯粹几何点,称为阵点或节点。

为便于观察,用许多平行线将阵点连接起来,构成三维空间格架。

这种用以描述晶体中原子(分子或离子)排列规律的空间格架称为空间点阵,简称点阵或晶格。

晶胞:由于排列的周期性,简便起见,可从晶格中取出一个能够完全反映晶格特征的最小几何单元来分析原子排列的规律性。

这个用以完全反映晶格特征最小的几何单元称为晶胞。

多晶型转变或同素异构转变:当外部条件(如温度和压强)改变时,金属内部由一种晶体结构向另一种晶体结构的转变称为多晶型转变或同素异构转变。

空位:某一温度下某一瞬间,总有一些原子具有足够能量克服周围原子约束,脱离原平能位置迁移到别处,在原位置上出现空节点,形成空位。

到晶体表面,称为肖脱基空位;到点阵间隙中,称弗兰克尔空位;位错:它是晶体中某处有一列或若干列原子发生了有规律的错排现象,使长达几百至几万个原子间距、宽约几个原子间距范围内原子离开平衡位置,发生有规律的错动,所以叫做位错。

基本类型有两种:即刃型位错和螺型位错。

晶界:晶体结构相同但位相不同的晶粒之间的界面称为晶粒间界,简称晶界。

小角度晶界位相差小于10°,基本上由位错组成。

大角度晶界相邻晶粒位相差大于10°,晶界很薄。

亚晶界和亚结构:分别泛指尺寸比晶粒更小的所有细微组织及分界面。

柯氏气团:刃型位错的应力场会与间隙及置换原子发生弹性交互作用,吸引这些原子向位错区偏聚。

小的间隙原子如C、N 等,往往钻入位错管道;而大置换原子,原来处的应力场是受压的,正位错下部受拉,由相互吸引作用,富集在受拉区域;小的置换原子原来受拉,易于聚集在受压区域,即位错的上部。

金属学名词解释

金属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金属与合金的晶体结构【金属键】金属正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相互作用构成的金属原子间的结合力称为“金属键”。

【晶体结构】指晶体中原子(离子、分子或原子集团)在三维空间中有规律的周期性的重复排列方式【空间点阵】指阵点有规律的周期性的重复排列所形成的空间几何图形【晶格】人为的将阵点用直线连接起来形成的空间格子【晶胞】能够完全反应晶格特征的最小几何单元【配位数】指晶体结构中与任一原子最近邻、等距离的原子数目【晶向族】指同一晶体结构中,原子排列相同但空间位向不同的所有晶向【晶面族】指同一晶体结构中,原子排列完全相同但空间位向不同的晶面【共带面】平行于或相交于同一直线的一组晶面【晶体的各向异性】指沿晶体的不同方向,原子排列的周期性和疏密程度不尽相同,由此导致的晶体在不同方向上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同,称为“晶体的各向异性”。

【伪等向性】指一般情况下整个晶体不显示各向异性称为“伪等向性”。

【多晶型转变】(又称同素异构转变)指外部条件改变时,金属内部由一种晶体结构向另一种晶体结构的转变。

【合金】由两种或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经熔炼、烧结或其他方法组合而成并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组元】组成合金最基本的、独立的的物质【合金相】(又称相)指合金中结构相同、成分性能均一并以界面相互分开的组成部分。

【置换固溶体】指溶质原子位于溶剂晶格的某些结点位置所形成的固溶体【间隙固溶体】当溶质原子比较小时,能够进入溶剂晶格的间隙位置内,这样形成的固溶体称为“间隙固溶体”。

【有限固溶体】指一定限度内溶解但超过这一限度便不再溶解的固溶体。

【无限固溶体】指溶质能以任意比例融入溶剂的固溶体【有序固溶体】指溶质原子按适当比例并按一定顺序和一定方向,围绕着溶剂原子分布的固溶体【一次固溶体】以纯金属为基的固溶体。

【二次固溶体】(中间相)以化合物为基的固溶体。

【固溶强化】指固溶体中,随着溶质浓度的增加,固溶体的强度、硬度提高,而塑性、韧性下降,这种现象称为“固溶强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形核功:形成临界晶核所需的能量,即临界晶核形成功
2.晶胚:当温度降到熔点以下时,在液态金属中存在结构起伏,即有瞬时存在的有序原子集团,它可能成为均匀形核的“胚芽”或称晶胚
3.临界晶核:半径为临界晶核半径r*=-2γ/ΔGv
4.动态过冷度:理论结晶温度与实际温度差值,保证凝固速度大于熔化速度的过冷度
5.粗糙界面:指微观上在固液面两相界面高低不平,存在几个原子层厚度的过渡层地界面
6.光滑界面:指微观上在固液两相界面光滑,固液两相截然分开,固相表面为基本完整的原子密排面
7.伪共晶:非平衡凝固条件下,某些非共晶成分(过/亚共晶)的合金得到的共晶组织
8.不平衡共晶:成分小于饱和溶解度的合金,由于结晶时冷速快,结晶过程中,固溶体呈枝晶偏析,其浓度偏离了相图中固相所指浓度,因此合金冷却到固相线时的结晶并未结束,并剩余液相。

当合金冷却共晶温度时发生共晶反应,此时形成的共晶组织是不平衡共晶
9.离异共晶:共晶体中α相依附于初生α相生长,将共晶体中另一相β推到最后凝固的晶界处,从而使共晶体两组成相之间的组织特点消失,这种两相分离的共晶体叫做离异共晶
10.上坡扩散:溶质原子从低浓度向高浓度扩散的过程
11.均匀化退火:将产生偏析的铸件加热在低于固相或100C~200C温度范围内长时间保温是源自充分扩散,以获得成分均匀的铸件《扩散退火》
12.反应扩散:伴随化学反应而形成新相的扩散《相变扩散》
13.柯肯达尔效应:由扩散系数不同而引起原子对接面移动的现象
14.互扩散:伴有浓度变化的扩散
15.自扩散:不依赖于浓度梯度,仅有热振动而产生的扩散
16.成分过冷:在合金凝固过程中,液相中溶质的分布发生变化而改变了凝固温度,将界面前沿液体中实际温度低于由溶质分布所决定的凝固温度时产生的过冷
17.平衡分配系数:一定温度下,两相平衡是固液两相成分之比。

即Ko=Cs/CI
18.区域熔炼:利用稳态凝固产生宏观偏析的原理进行金属提炼的办法
19.有效分配系数:Ke=结晶过程中固体在相界处的浓度/此时剩余固体的平均浓度
20.直线法则:二元系统两相平衡共存时,合金成分点与两平衡相的成分点必须位于一条直线上
21.重心法则:处于三相平衡的合金,其成分必位于共轭三角形重心位置
22.连接线:三元系中,两相平衡时自由度为2,温度给定后仅剩一个自由度,即只有一个平衡相的成分独立可变,另一瓶横向成分随之变化,两瓶横向的成分存在着对应关系,连接对应成分点的直线叫连接线
23.单变量线:三元系中,平衡相的成分随温度变化的空间曲线
24.滑移系:晶体中一个滑移面及该面上一个滑移方向的组合
25.临界分切应力:滑移系开动所需最小分切应力
26.复滑移:两个或两个以上滑移系同时或交替进行的滑移
27.交滑移:当某一螺型位错在原滑移面上运动受阻时,有可能从原滑移面转移到与之相交的另一滑移面上去继续滑移的过程
28.双交滑移:交滑移后的位错在原滑移面平行的滑移面上继续运动的现象
29.孪生:晶体受力后,以产生孪晶的方式进行的切变过程叫孪生
30.加工硬化:金属经塑性变形,其力学性能发生明显变化,即随着变形程度的增加,金属的强度,硬度增加。

而塑性、韧性下降。

31.形变织构:多晶体形变过程中出现的晶体取向择优的现象
32.动态回复:在热变形过程中发生的回复过程
33.位错点阵阻力:位错在晶体中运动,每一定一个原子间距必然越过一个能垒,因此为错本身受到一种阻力,称为点阵阻力
34.回复:指经冷变形的金属加热是,在光学显微组织改变前所产生的某些亚结构和性能变化的过程
35.再结晶:通常指经冷变形的金属在足够高的温度下加热时,通过新晶核的形成与长大,以无畸变的新形核逐渐取代变形晶粒的过程
36.动态再结晶:再结晶温度以上变形和再结晶同时进行的现象
37.二次再结晶:当变形程度很大时或在较高温度下某些晶粒异常长大
38.多边化:由于冷变形后同号刃型位错在滑移面上塞积而引起点阵轻微弯曲。

在退火过程中,通过刃型位错的攀移和滑移,使同号刃型位错沿着垂直于滑移面的方向排列成小角度亚晶界的过程
39.储存能:金属塑性变形时,外力所做的功除了转化为热量的另一小部分被留在金属内部的能量
40.:退火孪晶:某些FCC结构的金属或合金,经再结晶退火后,其组织中常常出现孪晶,这种在退火过程中形成的孪晶称为退火孪晶
41.流线:热加工过程中由于夹杂物、偏析、第二相和晶界相界等随着应变量的增大逐渐沿变形方向延伸,在经过侵蚀的宏观磨面上会出现流线
42.全位错:柏氏矢量等于单位点阵矢量整数倍的位错
43.不全位错:柏氏矢量不等于点阵矢量的位错
44.单位位错:柏氏矢量等于单位点阵矢量的位错
45.固定位错:不能在滑移面进行滑移运动,但能通过点缺陷的运动沿层错面进行攀移使层错面扩大或缩小
46.面角位错:将形成于两个(111)面之间的面角上,由三个不全位错和两片层错所构成的位错组态
47.扩展位错:两个不全位错和中间的层错带所组成的位错组态
48.柯氏气团:溶质原子与位错的交互作用,溶质原子将偏聚在位错线附近以降低体系的畸变能形成溶质原子气团
49.铃木气团:溶质原子在扩展位错的层错区聚集以降低层错能
50.应变时效:如在卸载后停留较长时间(或短时加热)使扩散能过发生,则溶质原子又将重新聚集在位错线周围,形成柯氏气团,此时加在屈服现象又会出现
51.位错密度:单位体积晶体中所包含的位错线的总长度
52.层错:正常的堆垛顺序被扰乱出现的堆垛层错
1.渗碳处理常常在钢的奥氏体区域进行,这是因为奥氏体中碳浓度远大于铁素体中的碳浓度
2.加工硬化是一种有用的强化手段,缺点是高温下不适用
3.一般情况下高纯度金属比工业纯度金属较容易发生再结晶
4.根据晶体缺陷的几何特征,可将晶体缺陷分为三类,其中扩展位错属于线缺陷
5.一般以为应变时效是一种有害现象,其原因是导致塑性韧性下降,冷淬化倾向增大
6.根据合金相图可推断合金的性能,像图上的成分间隔越大,偏析越严重,结晶间隔越大,逐渐凝固完了越易发生分散缩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