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实录
语文五年级下册 9 古诗三首 课堂实录

语文五年级下册9 古诗三首课堂实录9 古诗三首课堂实录《从军行》课堂实录1、谈话导入,解读题目1.教师引导: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边塞诗。
板书并齐读诗的题目。
(板书:古诗三首)同学们听说过花木兰吧,花木兰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屡立战功。
谁知道“从军”是什么意思?生:参加军队。
2.每一个时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杀敌报国的动人事迹。
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边塞组诗《从军行》中的第四首诗。
板书并齐读诗的题目。
(板书:从军行)3.解读题目教师引导:读懂诗的题目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
一起轻声读一读题目,谁读懂了?生:书上注释说,从军行是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题目中加上“歌”“引”“吟”“歌行”等的诗,大多属于乐府诗。
4.了解诗人,课件出示: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5.铺垫渲染(1)教师引导:我们读过一些边塞诗,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在你们的印象中,边塞是个怎样的地方?生自由交流(2)在王昌龄的笔下,边塞风光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初读古诗,解决字词1.初读古诗,读准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
(3)指导书写会写字。
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三、再读古诗,感知诗意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请大家把《从军行》先认真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来。
(1)指名学生读(教师相机点评指导),再指名学生读。
(2)教师小结提问:有感情地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
除此之外,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哪些?生1:看注释生2:看插图生3:想象画面(3)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默读这首古诗。
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看注释,读完一句想想这句的意思。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课堂实录新人教版

《四时田园杂兴》课堂实录(一)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背诵了许多古诗,今天我们一起要来学习的也是(来一起)——生:《古诗三首》师:今天这堂课呢,我们重点来学习一首古诗,请大家把书打开,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
第一.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第二.借助下面的注释,想一想每一首诗的意思。
明白了吗?好,开始吧!生:(学生自由朗读.预习)师:他在想这首诗的意思了。
(稍停片刻)行了是吗?好,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这位同学,来。
生1:读诗。
师:在这首诗里有一个多音字,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字,(师指“供”), 这个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看一看。
生:从事。
师:从事。
那么在这儿它怎么读呢?应该读第一声,对了,你来读一读。
生1:(生念: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生2:(边读边笑)师:谁愿意再来读一读。
生3:(读整首诗)师:非常好。
来看,这里也有一个生字,我们要特别注意,来看什么字?这是什么字?(耘)对,耘,这是什么?(师点“耕”)“耕”,对,这两个字在写的时候都要注意什么?这个“耘”在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什么?生:那个偏旁应该有三横,不要写成有两横。
师:好,同学们,我在想啊,这首诗写了什么景物?生:(自由朗读)师:谁发现了?两位,三位,四位,五位……生1:我发现这些是写农村景色的。
师:是写农村生活的,是不是啊?好,一点发现了,还发现了什么?生2:我觉得这首诗一句到两句是写他们种田、种地的。
师:也都是写到了农村生活的。
生3:这首古诗是写乡村四月情景的。
师:写的是农历四月小农忙季节的事儿。
生4:我觉得这首诗是写春天的。
生5: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写的。
……《四时田园杂兴》课堂实录(二)教学目标1.学会“昼”“耘”“桑”3个生字,正确读写“昼夜”“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默写古诗。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三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一:秋思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体会《秋思》的意境,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二、重难点: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体会作者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的情感,体会意境,这也是这首诗的难点所在。
三、教学准备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首先出示PPT:“同学们,请观察大屏幕,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将所看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呢?自己考虑后自由发言。
”“在此情此景下,你能想起我们学过的那些古诗?”(《静夜思》《泊船瓜洲》)“这两首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思念家乡”。
)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思乡诗,是由唐朝诗人张籍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秋思》。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学倡导循序渐进,温故而知新,此环节,我以明月为引,通过学生的联想而引出思乡主题,回顾所举例诗的写作手法,为学生初步感知新授课的教学重难点打下了伏笔】(二)新课讲授1、解诗题,知诗人。
首先让学生分别介绍了有关张籍的资料。
师总结:张籍的老家是吴郡,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
幼时家境贫寒,10岁的时候就离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正独自一人居住在洛阳。
又是一年秋风至,望着萧瑟的秋风,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二:泊船瓜洲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利用插图、发挥想象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表达的方法。
3、感受古诗的韵味,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培养动手搜集资料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意,积累古诗。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学具准备:词典、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词、与这首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交流积累,引入诗文。
老师:古往今来远离故土的游子总会思念魂牵梦萦的家乡。
他们往往把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融入一首首短小精悍的古诗中,需要我们细细去品味。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12《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12《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新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的一篇课文,本节课将学习三首古诗:《登鹳雀楼》、《望洞庭》和《饮湖上初晴后雨》。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的古诗作品,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于古诗的韵律、意境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欣赏诗歌的美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帮助他们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欣赏,学会欣赏古诗的美,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难点:欣赏诗歌的美,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启发他们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素材,制作课件。
2.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意境。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三首诗的背景和作者。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个呈现三首古诗,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的发音和朗读节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三首古诗,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和指导。
然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三首诗的韵味和美感。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三首诗的深层含义。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进行回答。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古代诗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2《古诗三首》教学实录

12古诗三首名师教学片段实录◆对比体验,入情入境(教学突破点)师:那些人早已忘记了故都汴州,忘记了被金兵占领的半壁江山。
师:汴州又称汴梁、汴京,曾是北宋的都城,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
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华的城市。
北宋画家张择端曾经把当时汴州的繁华景象画了出来,就是有名的《清明上河图》,今天,请大家看一看这幅画。
(出示《清明上河图》)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生1:我看到这里很繁华。
生2:我看到大街上车水马龙。
生3:我看到老百姓安居乐业。
生4:我看到店铺很多。
生5:我看到那里的房屋建得很漂亮。
师:的确是这样。
浙江东阳横店影视城依照这幅《清明上河图》对汴京进行了重建,我曾经游览过,真是美丽如画。
如果你有机会去,也一定会被那里的美景折服。
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从金兵攻破城门起,从两个皇帝沦为金人的阶下囚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
山河破碎,百姓遭殃,美丽的河山就断送在那些只知道吃喝玩乐的人的手中。
师:汴州的繁华已经不复存在了。
我们再来看看杭州,这些权贵们逃到杭州后,杭州又成了什么样子呢?谁能用一句诗来回答?生:山外青山楼外楼。
师:你怎样理解这句诗?生:山外还有青山,楼外还有高楼。
师:还有别的理解吗?生:就是说杭州非常美丽,楼房建得非常漂亮。
师:是啊,这些楼是谁建的?生:皇帝、大臣们。
师:他们建楼干什么?生:享乐。
师: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多美啊!让我们来看看这美丽的杭州吧!(课件出示南宋时的杭州图片)师:看到这么美丽的杭州,你们是怎样的心情?生:很着急。
师:你着急什么?生:着急他们这样吃喝玩乐,金兵会把杭州又占领了。
师:你说得真好!面对这群只知道享受而不顾老百姓死活的人,我们问问他们:生(齐):“西湖歌舞几时休?”师:是啊!那些统治者在西湖边上听歌赏舞,这种寻欢作乐的生活要到什么时候才停止呢?南方的权贵们醉生梦死,而北方的老百姓却遭受着金人的压迫。
面对权贵,面对皇帝,你想说些什么?生1:我想对他们说:“该醒醒了,不然金兵就打过来了!”生2:我想对他们说:“快去把失去的土地收回来吧!”生3:我想对他们说:“你们不要再醉生梦死了,去看看老百姓过的是什么日子吧!”…………赏析:古诗的学习,重要的并不是理解诗句字面的意思,而是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内在情感。
12《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与评析

12《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与评析巧联读共释疑悟情感——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与评析【教材解析】《古诗三首》是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由宋代陆游的《示儿》、宋代林升的《题临安邸》和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三首古诗组成,这些古诗都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其中,《示儿》和《题临安邸》都以南宋为历史背景,可把这两首古诗放在第一课时进行教学。
《示儿》是诗人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绝笔诗。
前两句突出“悲”,诗人悲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到祖国统一;后两句表达出诗人至死不忘收复中原、期盼祖国统一的深情。
《题临安邸》是诗人林升题写在临安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
这首诗先是描写杭州西湖的美景,接着反问“西湖歌舞几时休”,后借“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讽刺南宋权贵们忘记国耻、苟且偷安。
学习这两首古诗,有助于学生感受古代爱国诗人的家国情怀,理解单元篇章页上艾青的诗句,深切感悟亘古不变的爱国情。
“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单元语文要素之一。
《古诗三首》课后第二题和第三题指出本课的学习重点:能借助诗歌题目、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读懂诗句意思,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师可组织学生整理预习时收集的资料,尤其是南宋历史、陆游生平以及诗歌中的关键地点“中原"汴州”等资料,以便酌情运用到古诗学习中,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落实语文要素。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初步习得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如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本课学习的重难点是结合资料,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第三学段要“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需求提供学习支持,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语文学习经验,发展未来学习和生活所需的基本素养”。
因此,可鼓励学生预习时敢于质疑,根据提出的问题收集相关资料。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十一课《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十一课《古诗三首》课堂实录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我们学习语文的重点之一。
在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第十一课《古诗三首》中,老师带领我们一起学习了三首经典的古诗,让我们深入了解古代文化,增强了解诗的能力,下面是这节课的实录:一、导入老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本节课的主题,告诉我们要学习三首古诗。
他问我们有没有听过古诗,有的同学说听过,有的同学说没听过。
老师说:“古诗虽然有些难懂,但是很美丽,有很多美好的意象和情感,你们会喜欢它的。
”二、学习诗歌1.《登鹳雀楼》老师先读了这首诗,然后让我们一起跟着他读,然后解释诗歌的意思。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他在这首诗中写出了自己登高观赏景色的感受,表达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向往。
2.《静夜思》老师随后介绍了另一首诗歌《静夜思》,并向我们展示了这首诗的原文和翻译。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所写,他在这首诗中描述了自己在晚上思念故乡和亲人的情景,表达出对家乡和亲人的眷恋之情。
3.《将进酒》最后,老师介绍了第三首诗歌《将进酒》,我们看见这首诗十分长,老师告诉我们可以分段朗读。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所写,他在诗中描述了自己豪迈的人生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表达了对人生的热情和自信。
三、课堂练习接着,老师对同学们进行了一些小练习,让大家自己尝试着读诗,运用课上所学的技巧。
有些同学读得很流利,有些同学读得还不太熟练,老师对他们进行了指导。
四、总结最后,老师总结了这节课的内容,再次强调了古诗的重要性,并告诉我们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还会遇到更多的古诗和古文,希望我们能够继续学习并深入理解它们的内涵。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三首经典的古诗,还学到了如何朗读和理解古诗的技巧,尤其是对于我们小学生,这对于增强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这节课中,老师还让我们尝试运用自己的语言写一段对古诗的感受。
很多同学都非常积极地参与,并表达出自己对古诗的喜欢和对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意象的理解。
最新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12.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示儿》课堂实录一、直接导入: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题临安邸》,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古诗《示儿》,(板书:示儿)作者是南宋诗人陆游。
同学们搜集有关陆游的资料了吗?生:搜集了。
师:老师在这儿要做一个考察,哪位同学来做一做这个填空题?出示幻灯片:知诗人: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山阴人。
12岁即能诗文,一生著述丰富,以(诗)的成就为最。
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一生作答。
2、师:为了更好地学习《示儿》这首诗,我们不仅要了解这首诗的作者,还要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出示幻灯片:师读写作背景:1126年,从金兵的铁蹄踏破宋朝的都城汴梁的那一刻起,战火就整整燃烧了95年,陆游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战乱纷飞的年代,他一生都在——生读:渴盼国家的统一。
师:在他临终之时,躺在病榻上的他写下了千古绝唱《示儿》。
二、学古诗:1、解诗题师:请大家齐读课题——生:示儿。
师:哪位同学能解解诗题,说说“示”和“儿”的意思?生:“示”就是告诉、告知的意思,“儿”指儿子。
出示幻灯片:师:“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那么陆游在临终之时想告诉儿子们什么呢?2、初读诗出示古诗《示儿》的幻灯片师: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要读准字音。
(生自由读)师:哪位同学来读一读这首诗?(一生读)师:我们已经读准了这首诗,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生齐读)3、抓字眼、解诗意师:同学们读得不错,不过光会读还不行,我们还要了解诗句的意思。
出示幻灯片:学习提示: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诵诗句、背诗文。
师:请看学习提示,第一行的任务我们已经完成了,请同学们参照第二行小组合作学习古诗的意思。
(1)同学们在《二泉映月》的音乐中小组合作学习。
(2)逐句汇报师:看来各小组都已经学习完毕,下面汇报一下学习情况,汇报时要先读诗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实录《古诗三首》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共选用了《游园不值》、《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三首古诗。
我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是《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两首描写西湖美丽景色的古诗。
二、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都是描写夏日西湖美丽景色和独特风光的诗,两首诗的作者从不同角度去观察西湖美景,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刻画出西湖超凡脱俗、与众不同的美,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和热爱之情。
三、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并能背诵。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四、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从老师诵读曾经学习过的描写西湖景色的文章入手,即注重了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回顾,又激发了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还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古诗教学轻讲解、重朗诵、帮扶理解会意境的理念,突出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通
过两首诗的对比学习,力求从写作的角度给学生一点开启,此外,本课教学还注重了课外知识与课内知识的有机结合,体现了高年级语文教学的特点,使学生学习的面更广,阅读的量更大,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力求达到融会贯通学语文的境界。
五、教学流程
(一)回顾已学,导入新课。
师:(配乐,有感情地朗读):六月,并不是好时候,没有春光,没有秋意,也没有雪。
那几天,有的是满湖烟雨,山光水色俱是一片迷蒙。
西湖,仿佛在半醒半睡,空气中弥漫着桅子花的甜香。
记起东坡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便想,东坡自是最了解西湖的人,实在应该仔细观赏、领略才是。
[注重对已学知识的回顾,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师:老师刚才朗读的这段文字美不美?谁还记得这是我们曾经学过的哪篇文章?
生:《西湖的绿》。
师:对,作者正是抓住绿这一特点,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对于西湖,你都有哪些了解?
生:简介西湖。
(略)
师:关于西湖,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文人雅士留下了自己的笔墨。
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学习12课的后两首古诗,看看这两位诗人笔下的西湖是怎样一番景象。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
1、理解诗题。
师:我们先来学习苏轼的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板书)谁来读读诗题?你怎样理解题目?
生:诗人在湖边饮酒,目睹天气由晴转阴雨的景象。
2、了解诗人。
师:通过预习,你对这首诗的作者苏轼都有哪些了解?
生:(简介苏轼)。
3、学习、理解诗意。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60页,自己练习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生读)
师:(指名朗读,教师随机指导朗读)
师:学习古诗,我们必然要理解诗的内容,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读这首诗,结合书上的注释和文中插图,试着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生:认真自学。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谁能谈谈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如果有不懂的,你也可以提出来。
生:(纷纷举手,分别谈自己对诗中词、句以及所体会到的情感的理解。
老师随机点拨、引导、板书。
)(略)
4、指导朗读。
师:作者正是通过写晴天和雨天西湖所展示出的不同美景来表达他对西湖山水的喜爱和赞叹之情,所以同学们要读出这种喜爱之情、赞叹之情。
[重视朗读指导,并从读中悟情]
生:练读、齐读。
师:能不能背下来?
生:齐背。
[达到熟读背诵]
(三)学习第三首诗。
1、板书诗题、作者。
师:这首诗的题目比较长,谁记住了,帮老师板书在黑板上,别忘了写上作者。
生:(板书)
2、复习学习古诗的五步法。
师:还记得我们学习本课第一首古诗时老师教给你们的学习古诗的五步法吗?[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生答:①课前查询知诗人。
②介绍背景解诗题。
③质疑讨论明诗意。
④想像诵读悟诗情。
⑤迁移应用背诗文。
3、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师:请你们用自己掌握的学习方法,结合插图,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诗。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生:(四人合作学完后汇报,老师随机板书,评价。
)(略)
4、指导朗读、背诵。
(四)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师:这两首诗都是描写西湖景色的,我们来比较一下,看看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又不同在哪儿?
生:相同点是两首诗都写了夏日西湖美景,都是赞美西湖的。
生:不同点是前者先写景后写感受,后者先写感受后写景。
师:你看出了两位诗人表达方式的不同。
生:前首诗是运用比喻让读者想象,而后者则抓住荷花莲叶的特点,描写了湖面的色彩美。
师:你是从作者写作手法的角度去对比的。
生:苏轼的诗写了他长时间欣赏整个西湖的美景,而杨万里只观察了荷花、莲叶在朝阳下的美景。
师:你发现了他们观景的时间不同。
师:通过以上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即便是写同样的景物,由于作者观察角度的不同,所采用的写作手法不同,所以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景致也自然各具特色,所以我们要多观察、勤练笔,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写,这样才能把文章写的更好。
[重视写作指导]
(五)延伸交流。
师:同学们一定从刚才所学的这两首诗中感受到了西湖超凡脱俗、与众不同的美。
对于西湖这样的人间天堂,真是数不清有多少文人墨客为它写下了赞美的诗篇,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你们所搜集到的描写西湖的诗词文章吧。
[注重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有机结合]
生:白居易《春题湖上》: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题此湖。
写出了作者对西湖的深深依恋之情。
生: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的第一首,把西湖雨景写的非常传神。
生:白居易《钱唐湖春行》、《西湖留别》。
生:苏轼《夜泛西湖二绝》。
师:还有当代学者余秋雨的《西湖梦》、诗人汪国真《西湖雨》等,都写下了作者对西湖的眷恋之情。
(六)课外拓展。
1、从三首诗中任选一首编故事,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景物等。
2、继续搜集、阅读描写西湖的诗词文章。
六、教学反思
古诗的教学,原本就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已经基本上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并且也积累了为数不少的古诗,为此,我们只需点拨、引导,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去明诗意、悟其情。
我始终认为,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要有极为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够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日常生活、课内外积累甚至其它学科的知识都有机结合起来,站在文学或文化的高度去把握语文教学,而不是为了教学而教学,也就是当前提到的,我们要树立大语文观。
因此,我的教学始终都比较注重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本节课的教学也不例外:如用曾经学过的与本课内容相关联的文章引入新课、通过大量的搜集、交流描写西湖的诗词文章,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到更多的有关西湖景色题材的文学作品,让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古诗这一民族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从而能更加自觉自愿地去积累这方面的知识及作品。
此外,让学生通过对比学习,找出两首诗的异同,目的是想从写作的角度给学生一点启发或指导,让他们学习诗人从不同的观察角度、用不同的写作手法表情达意的方法,并能实践于自己的习作中
课堂的容量大了,自然会安排的紧紧张张,满满当当,难免会显得严谨有余而活泼不足,但相对整堂课的教学效果而言,也只能是大醇小庇了,我认为本堂课的教学还是极为成功的。